中医外科-疮疡-1
中医外科疮疡1
气 血 乳房结块,质硬不消,微痛不热, 疏肝理气, 四逆散
凝 滞 皮色不变或暗红
祛瘀散结
中药治疗:
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 瓜蒌仁 牛蒡子 花粉 黄芩 陈皮 生栀子 连翘 皂角刺 银花 生甘草 青皮 柴胡
透脓散《外科正宗》 当归 生黄芪 炒山甲 川芎 皂角刺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人参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银花 白芷 皂角刺 甘草 桔梗 黄芪 逍遥散《局方》 柴胡 白芍 当归 白术 茯苓 炙草 生姜 薄荷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前人的描述: “肛痈者,即脏毒之类也,……病名虽异,总不外乎醉饱
入 房,膏粱厚味,炙博热毒,……气陷阻滞,湿热瘀毒下注, 致生肛痈。”
二、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
外邪入侵感染毒邪,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
房事不节醉饱入房、劳倦、生产,气陷瘀滞
痈
脾肺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郁久蕴酿
三、诊断
二、病因病机
六淫外袭→郁于肌表→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过食高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壅聚肌肤间
痈
体表肌肤受到损伤→感染毒邪→邪毒壅聚
三、诊断
(一)颈痈 1.多见于儿童 2.常生于颈旁两侧的颌下,耳后、颈后、颏下也可发生。 3.局部肿、热、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 (二)腋痈 1.有手、臂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2.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上肢上举困难。 (三)胯腹痈 1.有下肢、阴部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2.胯腹部鸡卵结块,肿胀、疼痛明显,皮色不变,下肢
步行困难
四、鉴别诊断
(一)痄腮 具有传染性,多发于两侧腮部,濡 肿色白不化脓,酸胀少痛。
(二)臖核 肿核较小,推之活动,一般无全身 症状。
中医外科学 第六章 疮疡概论 第一节 疖PPT讲解课件稿
一、疖的概念和特点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使局 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 性脓肿、疖病。
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 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脓、易 溃、易敛。根据症候、病因、治疗不同, 又分有头疖、无头疖、瘘蛄疖、疖病。
2204
暑 疖
2204
多 发 性 疖 ( 发 际 疮 )
2204
多 发 性 疖 ( 发 际 疮 )
2204
2204
2204
2204
多 发 性 疖 ( 坐 板 疮 )
2204
多 发 性 疖 ( 坐 板 疮 )
2204
2204
2204
2204
四、鉴别诊断
1. 颜面疔疮: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肿势散 漫,出脓日期较晚而有脓栓,大多病人初起即有全 身症状。
2204
三、诊断
临床表现:多见于头、面、颈、背、腋 下、会阴、腹股沟等处。局部可见红、 肿和疼痛小节,根脚很浅,范围局限, 多小于3cm,(儿童另计),可伴有发 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204
(一)暑疖
发于夏秋之间,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 发于头面部。
1204
2204
2204
(四)疖病
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 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 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累月不愈。 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 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对消渴、 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较易患病,应 酌情检测血糖、免疫功能、微量元素, 综合处理。
4、体弱者,卫外不固,外邪侵袭,更易发本病。而 消渴、肾病、习惯性便秘者,阴虚内热,脾虚便溏者 易发本病,且缠绵难愈。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中医外科学一. 疮疡暑疖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臀痈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六、有头疽1.内治: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七. 无头疽黄八仙附骨疽1.内治: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八. 走黄与内陷1.走黄:热毒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2.内陷: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3)脾肾阳衰:温补脾肾.4)阴伤未败:生津养胃九. 瘰疬1.内治:香开六骨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加清骨散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十. 流痰1.内治:1)阳虚痰凝: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透脓散3)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2)中期:切开引流3)溃后:五五丹.。
疮疡的中医外科治疗法
疮疡的中医外科治疗法摘要】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疮疡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目的讨论疮疡的中医外科治疗法。
方法应用药物和手术并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人的体表病变部位。
结论疮疡大多生于体表,易于诊断,每一种疮疡都有它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了解疮疡的病因病机,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疮疡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疮疡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历代中医外科文献又常用痈疽来概括一切疮疡疾病。
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临床基础部分,掌握了疮疡的基础知识,便能运用其指导其他外科杂病的辨证施治,所以学好疮疡对学好整个中医外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治疗治法分内治和外治,内治是指全身治疗,外治是局部治疗。
无论是内治还是外治都应该辨证施治。
在疮疡的治疗过程中,往往采取综合性措施,即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但轻浅的疮疡,有时专用外治也能获得痊愈,所以外治法更为重要。
总之,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辨明阳证、阴证,然后决定内治和外治的法则。
2 外治法疮疡的外治是应用药物和手术并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人的体表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外治疗法的应用,也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的发展过程,选用不同的治法和药物。
主要治法包括箍围消肿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三大法则。
2.1箍围消肿法适用于疮疡初期。
使用的剂型有新鲜草药、箍围药、油膏、膏药、掺药等,使之发挥活血、行气、祛风、解毒、消肿、定痛等功效。
(1)草药可以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等具有清热解毒,消散肿结作用的草药,这些草药适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
应用时可将新鲜草药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每日换1~2次。
(2)箍围药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阴证可用回阳玉龙散;半阴半阳证则用冲和散。
中医外科学-疮疡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 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
•4.防治痱子发生, 如已发生, 可扑痱子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 能循经直开。
•(3)收口期 生肌散, 白玉膏外敷治疗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 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 伸筋草等煎汤, 祛风通络散 熏洗患肢。 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 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 则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疮疡ᆞ 疔ᆞ 手 足部疔疮
•概念: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 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易损筋伤骨, 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炎、 急 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掌中间 隙感染、 鱼际间隙感染、 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蛇头疔、 蛇眼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疮 疡
第二单元疮疡细目一疖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一)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三)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热毒蕴结证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练习题
第五单元疮疡一、A11、下列哪项不是窦道的外治法A、腐蚀法B、冲洗法C、挂线法D、扩创法E、灌注法2、瘰疬外治法后期不宜选用的方药A、七三丹B、解凝膏C、红油膏D、生肌散E、白玉膏3、瘰疬气滞痰凝证治疗宜选用A、五味消毒饮B、黄连解毒汤C、香贝养营汤加减D、牛蒡解肌汤E、开郁散加减4、瘰疬的临床特点不包括A、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B、好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C、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D、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E、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5、颈痈的病因病机是A、风温、风热夹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B、风温毒邪客于肺胃,积热上蕴,夹痰凝结C、心脾湿热,火毒流于小肠,结于脐中,以致血凝毒滞而成D、湿热火毒蕴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E、湿热下注,壅遏不行,阻于脉络6、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A、疖B、有头疽C、疔D、附骨疽E、痈7、颈痈风热痰毒证治疗选用A、五味消毒饮B、黄连解毒汤C、仙方活命饮D、牛蒡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8、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A、痈B、疔C、疖D、有头疽E、无头疽9、下列哪项不是疖的病因病机A、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B、暑湿引起痱子,搔抓破伤染毒C、天热汗出不畅,湿热蕴蒸肌肤D、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E、正气不足,毒邪流窜,经络阻隔,气血凝滞10、下列不属于疖的是A、有头疖B、无头疖C、蝼蛄疖D、疖病E、痤疮11、颜面部疖和疔的鉴别要点是A、脓的形质B、皮肤颜色C、根脚深浅D、起病速度E、发热程度12、疖的治疗方法,以下列哪项为主A、散风清热B、泻火解毒C、凉血活血D、清热解毒E、和营解毒13、局部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在3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之病是A、痈B、疔C、疖D、有头疽E、无头疽14、蝼蛄疖的临床特点不包括A、根脚坚硬B、疮大如梅李C、疖中心有脓头D、日久头皮窜空E、多发于儿童头部15、蛇眼疔的发病部位是A、手指指腹B、手指顶端C、手指末端D、手指螺纹E、手指甲缘16、红丝疔挑刺疗法的操作要点为A、沿红线两头针刺出血B、梅花针沿红线打刺,微微出血C、用三棱针从中挑断红线,微微出血D、按“B”选项方法,并加神灯照法E、用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并令微微出血17、颜面部疔疮治宜A、散风清热B、泻火解毒C、凉血活血D、清热解毒E、和营解毒18、辨别蛇头疔成脓与否,用什么方法最为可行A、痛剧而呈搏动性者B、应指验脓法C、穿刺验脓法D、痛甚脉数者E、透光验脓法19、托盘疔发生于A、指端B、指甲下C、指甲背D、手指关节E、手掌中心20、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疔疮最易发生走黄A、项后B、四肢C、颜面D、少腹E、膻中21、有头疽初起的局部症状是A、粟粒样脓头B、肿硬如钉丁C、漫肿而无头D、腐烂如莲蓬E、腐烂大于尺22、有头疽的病因病机哪项不正确A、感受风温、湿热之毒B、情志内伤,气郁化火C、肾气亏损,火邪炽盛D、膏粱厚味,湿热火毒E、外感风温、风热夹痰23、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有头疽易致内陷A、项后B、四肢C、颜面D、少腹部E、膻中24、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病情发展则脓头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范围在9~12cm之间的是A、痈B、疔C、疖D、有头疽E、无头疽25、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A、臀部B、面部C、四肢部D、项后背部E、以上都不是26、有头疽患者若伴有消渴病,最易出现的变证是A、走黄B、内陷C、失荣D、肺痈E、颈痈27、丹毒发病的总因为A、肝脾郁火B、湿热火毒C、胎热火毒D、风热火毒E、血热火毒二、A21、8月上旬,一男性儿童前额部出现2个红肿结块,约2cm×2cm,中央有一个脓头未溃,疼痛拒按,伴口渴便秘,尿短赤。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第一节疖疖:发生在肌浅薄表部位、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治法:轻者无须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法: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中:切开排脓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第二节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炽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炽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①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局部可形成甲下成脓②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③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病症,易损筋伤骨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化脓性疮疡后期对疮面肉芽的辨认十分重要,其
基本情况是:
肉芽色泽鲜红、润泽,表面平整,颗粒细且匀,触之出 血,津脂晶莹,为气血充实的反映,愈合较快;
肉芽色泽淡红或苍白,宣浮水肿,颗粒大而不匀,触之 不易出血,津脂少而稀,为气血不足,愈合较难;
肉芽色泽紫暗,没有光泽,颗粒不明显,触之不易出血, 津脂少而稀,属疮面血瘀,气血不畅,愈合慢;
补托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 托毒外达,疮形平塌,肿势散漫,难溃难腐 的虚中挟实证,常用方剂为托里消毒散。
初起: 宜箍毒消肿。
阳证可选用黄金散、玉露散等外敷,并可
加消掺肿成红的灵新脓丹鲜:、草脓阳药熟毒如时内蒲应消 公适散 英时, 、作或 紫切用 花开清 地排热 丁脓解 等术毒 。。
阴黑化证痰退切通可散开、络选注的桂的用溃疮意深中回麝疡后浅切草散阳脓、开:药玉等腐切时如龙;先未口机还桂散宜尽大、可枝等提,小切、外选脓阳等口草敷用祛证的位乌,温腐用选置、并经,九择、散石可继一。切菖寒加则丹开蒲掺、生、方肌八向收二、口丹。等,阴
由于疮疡的毒邪,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传里, 或由里及表,或郁于经络,或直入营血,或内传 脏腑,而出现全身症状。
轻证小恙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等;
严重的可发生疮毒内陷,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 语、四肢发厥等症;
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虚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
发、褥疮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要点。 了解疮疡的预防和调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疮疡,广义地说,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 疾病。
狭义地说,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 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疡分痈与疽两类,认为痈位居较浅,内 属六腑,预后较好;疽位居较深,内联五脏, 转归较差;或分为阳证、阴证或半阴半阳证。
中医外科学疮疡笔记
疮疡.疔.颜面部疔疮
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
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
易成走黄之变。
西医病名: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
感受风热火毒
昆虫咬伤、皮肤破伤染毒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痛如鸡啄——清热透脓托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
湿热下注——足底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
——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
外治
初期: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蛇眼疔——10%黄柏溶液湿敷
溃脓期:切开排脓,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
插入疮口,金黄膏或红油膏外敷
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气实火盛—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
—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泛发,伴脾胃虚弱表现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治疗
外治
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
脏腑功能失调
最终病因病机简化: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治疗内外结合、中西结合、辨证施治
第一节疮疡.疖
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肿势局限<3cm,突起根浅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外科学--疮疡
第二单元疮疡一、A11、托盘疔发生于( )A.指端B.指甲下C.指甲背D.手指关节E.手掌中心2、局部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在3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之病是( )A.痈B.疔C.疖D.有头疽E.无头疽3、颈痈初起治疗选用( )A.五味消毒饮B.黄连解毒汤C.仙方活命饮D.牛蒡解肌汤E.普济消毒饮4、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范围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应诊断为( )A.疖B.有头疽C.疔D.附骨疽E.痈5、红丝疔挑刺疗法的操作要点为( )A.沿红线两头针刺出血B.梅花针沿红线打刺,微微出血C.用三棱针从中挑断红线,微微出血D.按“B”法,并加神灯照法E.用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并令微微出血二、A21、患者5岁,生疖于头顶皮肉较薄之处,引流不畅,头皮串空,其诊断为( )B.有头疽C.附骨疽D.蝼蛄疖E.多发性疖2、患者手指生疮,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并有以下特征:患指呈均匀肿胀,呈圆柱状;手指呈半屈曲状,做患指被动伸直运动时引起剧烈疼痛;指腹有显著压痛,应诊断为( )A.蛇头疗B.蛇肚疔C.沿爪疔D.托盘疔E.蛇背疔3、8月上旬,一男性儿童前额部出现2个红肿结块,约2cm×2cm,中央有一个脓头未溃,疼痛拒按,伴口渴便秘,尿短赤。
应选用( )A.五味消毒饮B.仙方活命饮C.清暑汤D.防风通圣散E.黄连解毒汤三、B1、A.颜面疔疮B.托盘疔C.蝼蛄疖D.红丝疔E.以上都不是<1>、可采用“十”字切开法治疗的疾病是( )A.B.C.D.E.<2>、可采用砭镰法治疗的疾病是( )A.B.C.E.2、A.内发丹毒B.赤游风C.流火D.抱头火丹E.以上都不是<1>、患者躯干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丹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称( )A.B.C.D.E.<2>、患者头面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丹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称( )A.B.C.D.E.3、A.牛蒡解肌汤B.四君子汤C.五味消毒饮D.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E.以上都不是<1>、颈痈初期的治疗主方是( )A.B.C.D.E.<2>、疖疮体虚毒恋,阴虚内热的治疗主方是( )A.B.D.E.4、A.蛇头疔B.蛇肚疔C.蛇眼疔D.蛀节疔E.以上都不是<1>、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的称( )A.B.C.D.E.<2>、疔疮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轻微红肿疼痛,2~3天成脓,待出脓后,迅速愈合的称( )A.B.C.D.E.5、A.3cm左右B.5~6cm左右C.6~9cm左右D.大于9cmE.以上都不是<1>、疖病的肿势范围是( )A.B.C.D.E.<2>、痈的肿势范围是( )A.B.C.D.E.6、A.多发于儿童B.好发于夏季C.坚硬根深D.范围在3~6cmE.以上都不是<1>、暑疖的临床特点是( )A.B.C.D.E.<2>、蝼蛄疖的临床特点是(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疔;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指甲背者,叫蛇背疔;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疔;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疔。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
第五单元疮疡细目一疖(一)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二)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三)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四)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内治(1)热毒蕴结证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
中医外科学---疮疡、疔疮
概论
含义——体表化脓性疾患, 传统中医外科重点。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外感六淫邪毒
外来伤害 饮食不节
“五气过极均能化热”故疮 疡以热毒、火毒为常见。
情志、房劳损伤
2、病理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肉腐化脓。
二、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 特体系。
1、普遍规律 (1)局部症状
•油膏(软膏):适用于疮疡各期 。
药粉+油脂
煎 调
熬 匀
软膏
四黄膏
冲和膏 用于肿疡消散。
阳和膏
生肌膏——用于溃疡生肌长皮。
祛腐生肌、拔脓助长是中医外治的特色。
•鲜草药外敷:用于阳性疮疡。
如:芙蓉叶、野菊花叶。
B、掺、搽法 • 掺法:将药粉直接掺布伤口或油膏上,依其作用分
消散药:冰片、肉桂、胡椒 提脓祛腐药:红升丹+熟石膏;红升丹药条 腐蚀平胬药:白降丹、平胬丹 促生肌收口药:珍珠末 • 搽法:将散剂与液体混合外搽患部 如:三黄洗剂 • 洗法:中药煎剂外洗患部 如:消炎止痒洗剂
(2)手术:切开排脓引流 确诊: 部位: 方向: 方法: 引流: 火针烙法:减少损伤,防止出血,通畅引流
(3)其它疗法 •引流: 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 扩创引流: •棉垫法
外治法内容丰富,广泛流传于民间,有待于进 一步发掘、整理、总结。
疖
要求
• 掌握:疖、疖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颜面部疔 疮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掌握手足部疔疮、红丝 疔的辨证论治特点;发于不同部位的颈痈、腋 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在病因病机、辨证 论治上与其他痈的区别;不同部位发的证治特 点。
• 熟悉:发的定义、特点。
疮疡
谢谢观看
2.内伤引起的疮疡
大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 而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此外,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疮 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故疮疡的发生,普 遍认为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而发者重。
疮疡
中医术语
01 病因病机
03 辨证施治
目录
02 临床表现
基本信息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中国古 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疮疡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 成。其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及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是中医外科 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在面部可引起疔疮走黄(西医称为败血症或 脓毒败血症),在手、足易引起伤筋损骨的严重果。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 室损伤等)两大类。
1.外邪引起的疮疡
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 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生之后, 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无论哪一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疮疡,均能导致局部和全身一系列病理反应。当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 就会破坏这种生理功能,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如人体抗病能力低下,以及 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形成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在内脏的结块、疼痛、化脓,同 样是由于脏腑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的结果。疮疡毒邪炽盛时,也可破坏人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影 响或侵人内脏,引起一系列的内在病理反应。轻则出现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症;重则出现恶心呕吐、烦躁 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甚或危及生命。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化痰散 等全身症状。 结
梗、僵蚕、陈
皮
银
金银花、连翘、 疏风清热为主 疏风
翘
牛蒡子、荆芥、
清热
发于头面颈
散
薄荷、桔梗、 解毒作用强于
淡豆豉、竹叶、 牛蒡解肌汤
鲜芦根、生甘 散结作用较弱
项因风和痰 热所致痈毒
草
阳证,初起
有表证者
牛
牛蒡子、连翘、 散结作用强于 疏风清
蒡
薄荷、荆芥、 银翘散
热,散
解
栀子、丹皮、 解毒作用较弱 结消肿
火热毒盛的 阳证,局部 红肿热痛
黄连解 毒汤
黄连、黄芩、 清热泻火药为 泻火
黄柏、栀子 主
解毒
苦寒燥湿
气分有热,壅 盛三焦,全身 症状较明显, 或湿热毒盛的 阳证
仙方活 命饮
金银花、甘草、 活血止痛作用强, 消肿散 痰瘀蕴结肿
当归尾、赤芍、 乳香、没药、穿 山甲、皂角刺、
有透脓排脓和化 痰散结作用。
疾病
3
疮疡
概念:广义的疮疡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 狭义的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 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特点: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病情轻者没有全身 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口渴、便秘,甚至恶心 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疖、疔、痈、发、疽、流注、发颐、丹毒、 走黄与内陷、瘰疬、流痰、窦道
4
13
2.疮疡阴证方药
• 阳和汤 主要用于阴疽
14
(二)外治法
初期: 箍毒消肿
• 阳证: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
可加掺阳毒内消散; 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
• 阴证: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名解1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者创也,疡者伤也。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2 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3瘘管体表与脏腑之间形成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与外口4窦道体表与深部组织之间的病理性盲管,只有外口无内口5结核症状名,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小的圆形的肿块。
但不是结核杆菌所致的结核性疾病6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7顺证:外科疾病在其正常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8 逆证:外科疾病在其正常发展过程中,凡不按顺序出现不良的症状者。
9痈:发生在皮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有外痈和内痈之分,内痈在脏腑,外痈在体表。
外痈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不同于西医的痈。
10发:痈之大者,说明其病变范围较痈大,病情较痈重。
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11丹毒: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其特点是:其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红肿胀,迅速扩大,发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
12流注:发生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和髂窝脓肿13瘰疬: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块累累如串珠状故名之。
相当于西医颈部淋巴结核。
小者称瘰,大者称疬。
14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由于发展至中期,在病变附近或远处发现寒性脓肿,脓液稀薄如痰,所以称之。
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15褥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卧床患者。
因躯体的压迫和摩擦引起的疮疡,好发于骶尾,髋部,足跟部,背脊部。
亦称为席疮16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
其它疗法
㈠药物外治
1.初期 玉露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 剂,或蟾酥合剂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
病因病机
• 总由阳发大毒所致。因皮肉破损,接触 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加 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 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 湿热火毒炽盛,邪毒走窜入营,则易成 走黄重证。
㈠诊断要点
1. 好发部位:足部 2. 病史:外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 3. 潜伏期: 1-4日 4. 局部症状特点:肿、痛、烂、黑 5. 全身症状特点:高热、烦躁等 6. 理化检查:血常规、分泌物、Ⅹ线
辨证论治
㈠ 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火毒炽盛。病轻者为 火毒入络证;病重者为火毒入营证
㈡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病情较 重属火毒入营者清营凉血,解毒散结
㈢证治分类 1. 火毒入络证 治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用
五味消毒饮加味。 2. 火毒入营证 治以清营凉血,解毒散结,犀
角地黄汤合黄连解ls)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
第一节 疖
(Furuncle)
• 疖的概念:肌肤浅表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 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 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 分类命名: 根据病因分为暑疖、热疖;根据 证候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3. 命名:按部位、穴位命名如眉心疔、颧疔; 眼胞疔、眉棱疔、唇疔、虎须疔、锁口疔、 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地角疔
病因病机
1. 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 腑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2. 外因:从外感受火热之气,或皮肤破 损染毒,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 凝滞而成。
诊断 ㈠诊断要点
01第六章疮疡(概述、疖)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 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 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常用白芷、贝母、赤芍、当 归、皂角刺、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麦冬、玄参、五味 子等。口干唇燥者,加芦根。
④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 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 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 病。
(2)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2.鉴别诊断
(1)痈
常为单发,初起无头,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 围较大,6〜9cm,初起即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3)蝼蛄疖
宜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 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镶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 皮肉粘连而愈合。
3.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 量;婴儿服1/3量。
(2)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如有糖尿病者,必须口 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2)暑热浸淫证
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 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洩赤 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常用连翘、天花粉、赤芍、滑石、车前子、 金银花、泽泻等。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身体下部, 加黄柏、苍术;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触之绵软,或有 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 胸壁有时可听到如儿啼声(可做贴纸试验:取薄纸片贴疮口上, 可见纸片随呼吸而微微扇动),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 多为透膜。疮疡轻证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 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严 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谐语、四肢发厥等症。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经常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皮肤感染。
避免创伤和摩擦
避免皮肤受到创伤和摩擦,如穿戴柔软舒适 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压迫和摩擦皮肤。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疮疡的发生。
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02 03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对疮疡进 行诊断。同时,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疮疡进行辨 证施治。
鉴别诊断
疮疡需要与一些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丹毒、接触性皮炎等,以 避免误诊误治。
02
中医外科疮疡的治疗原 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案例分析
患者李某,因长期站立工作,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后发展为慢性溃疡 。经中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治疗后,溃疡逐渐愈合。
病例二:糖尿病足溃疡
概述 症状 治疗原则 案例分析
糖尿病足溃疡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溃 疡。
溃疡多发生在足部末端,伴有周围神经异常症状,如麻木、疼 痛等。
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因长期卧床导致臀部出现压疮溃疡。经中医活 血化瘀、祛腐生肌治疗后,溃疡愈合,患者生活质量得到 提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外科疮疡概述 • 中医外科疮疡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中医外科疮疡的护理与预防 • 中医外科疮疡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中医外科疮疡的典型病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疖
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热、痛, 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 性疾病。 特点 : 1.肿势局限< 3cm,突起根浅 2.局部色红灼热疼痛 3.易脓、易溃、易敛 4.四季皆可发生,多发于酷热夏秋季节 5.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分类 : 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西医病名 : 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一 疖
疖之名首见《肘后备急方》 病因病机:
内郁湿火 外感暑毒 热毒蕴结 体虚毒恋 疖 热毒火毒蕴阻肌肤 处理不当,疮口过小 蝼( 蛄儿 疖童 ) 青 疖 壮 病 年
脓毒潴留,蔓延旁窜 消渴体虚,习惯便秘
阴虚内热,脾虚便溏
20-40
脓毒旁窜
Hale Waihona Puke 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 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 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如伴营养不 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 导致疖的发生。
有头疖:突起根浅,有脓头,脓出即愈。 无头疖:无脓头,化脓快,愈合快。 珠 疖:遍体发生,几个或数十个,簇生在一起
发髻疮
无头疖ᆞ热疖
暑疖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①坚硬型——形小根脚坚硬,一处未愈,他处又起。
②多发型——疮如梅李,三五相连,溃脓不愈,久如蝼蛄串穴。
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
鉴别诊断
1、痈——单发,无头,顶高色赤,范围大,6-9cm 2、颜面疔疮——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疖晚而有脓栓。
3、有头疽——项背部,多个粟粒样脓头,﹥9cm
4、脂瘤染毒——面颊部,背部,有丘疹或黑头,粉状物 5、囊肿型粉刺——粉刺
治疗
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 夏秋季节,宜清暑解毒化湿;体虚毒恋,宜扶 正解毒;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轻微的疖可单用 外治法收功。 暑疖——清暑化湿解毒
脾和胃,清热化湿—防风通圣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外治
1、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大者:金黄散、玉露散,银花露调敷 珠疖:青黛散麻油调敷 2、脓成——切开排脓 3、溃后——九一丹掺太乙膏盖帖;九一丹或八二 丹药线引流;脓尽,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若有 袋脓或相互串通成空壳,宜作十字切开,并将串 通的空壳全部扩开。出血应加压包扎,死骨松动 应钳出,可加垫棉法。
疔鼻
人 中 疔
鼻根疔 眼 角 疔
鼻翼疔
唇 疔
迎 香 疔
走 黄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感受六淫之邪
外伤染毒
火热之毒蕴结 肌肤气血凝滞 颜面部疔疮 火毒炽盛 内燔营血 处理不当
走 黄
西医认为: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
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若发生在上唇周围或鼻
二 疔
亦名疔疮。
概念:疔是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随处可生,多见于颜面、手足等处。 特点:形小,根深,坚硬如钉 ,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变化迅速,
毒邪
。
分类: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
《素问· 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最早记载
元ᆞ《外科精义》,疔疮成为外疡中一个专用名病名。 明代—疔疮外因学说。形成了本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颜面部疔疮
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 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之变。
西医病名: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颜面部疖或痈并发蜂窝织炎。 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眉 棱疔、眼胞疔、颧疔、颊疔、鼻疔、迎香疔、人中疔,又称 龙泉疔、虎须疔(疽),又称髭疔、锁口疔、唇疔、反唇疔、 承浆疔、地角疔。
其他疗法
1.中成药: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
2.西医治疗: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如有糖尿病者,必须控制血糖。
预防护理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
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4.对未成熟的疖,不应自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
3. 疖病
①在一定的部位,即在原发疖肿处或附近,继续延生,几个 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休,经年不愈,如星状罗布。 ②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几个到几十个,一处将愈,他处
续发,或时隔周余、月余再发。
消渴、习惯性便秘、肾病、年老、体虚者易患。 伴随症状: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或口 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外科学 疮疡 ( 1)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疮疡
广义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病。
狭义疮疡: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 体表感染性疾病,其中多见化脓。 本章所论述的是狭义疮疡,是中医外科范围中最普遍 最常见的疾病。
疮 疡 概 念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
诊断
一、症状: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小,多在3cm内,可伴热证。 1.暑疖:发病于夏秋之间,常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发于头 面部。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3. 疖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项后发际、 背部、臀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检查
1.暑疖:
疖病——扶正固本,清热解毒
消渴病——兼相关治疗
内治
1.热毒蕴结:气实火盛—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2.暑热浸淫: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清暑化湿 解毒—清暑汤加减 3. 阴虚内热,体虚毒恋 : 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 —养 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加减
4.脾胃气虚,体虚毒恋:泛发,伴脾胃虚弱表现—健
结语
1.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 于西医的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组织所 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2.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 小便黄等症状; 3.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随处可生,尤以 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4.四个证型:热毒蕴结证、暑热浸淫证、阴虚内热, 体虚毒恋证、脾胃气虚,体虚毒恋证 5.基本治则——清热解毒; 6.注重与疔等疾病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