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字语法化的隐喻机制探析
汉语“得”字句的结构语义研究
汉语“得”字句的结构语义研究汉语“得”字句按语法结构可分为四类,按补语的语义功能则可分为结果性、描述性和可能式三类。
在此构架下,“得”字句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功能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对应关系,补语的语义指向也可得到系统描写。
标签:“得”字句结构语义“得”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比较复杂和特殊的句式,在形式上以动词与轻声虚词“得”的连用为显著标志,在语法上属于动补结构。
目前,“得”字句的语法结构、语义功能以及二者间对应关系都有待深入研究。
一、“得”字句的结构分类据吕叔湘(1980)以及岳俊发(1984),汉语“得”字补语句的语法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动/形+得+补(V/A+de+C),动+得+名+补(V+de+N+C),动+得+补+名(V+de+C+N),动+得+补+名(V+de+C+N),动+名+动+得+补(V+N+V+de+C)。
为方便指称,本文分别称作一式、二式、三式、四式,分别示例如下:一式:动/形+得+补(V/A+de+C),如:说得快;写得清楚;进展得十分迅速;动作快得出奇;(跑得一个劲儿地喘;)高兴得大声笑着;乱得理也理不清;累得气都喘不过来;跑得满身都是汗;气得手直发抖;讲得一清二楚;(说得头头是道;)搞得乱七八糟;好得很;(糟得很;)清楚得很;睡得着。
(吃得了。
)二式:动+得+名+补(V+de+N+C),如:逗得我们哈哈笑;乐得他跳起来,等。
三式:动+得+补+名(V+de+C+N),如:看得清楚那几个字;我们拿得下这块大油田等。
四式:动+名+动+得+补(V+N+V+de+C),属于所谓动词复制结构,如:他唱歌唱得好听极了;孩子们听故事听得不想回家等。
二、“得”字句的语义分类与语法结构分类不同,“得”字句的语义分类分歧较大。
李临定(1963)按照补语的语义指向把汉语的“得”字补语结构分为四类,即补语表示程度的“得”字句;补语说明动词的“得”字句;补语说明主语的“得”字句以及补语说明宾语的“得”字句。
“得”的性质及其后所带成分
第2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2002.11.27-29, 新加坡)“得”的性质及其后所带成分刘勋宁一1.1很多年前,我常常迷惑于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几种名称之间,搞不清谁是谁。
比如分在状态补语里的:打得手这阵儿还疼呢。
吃得肚子园鼓鼓的。
累得掉了一身肉。
睡得脑袋昏昏沉沉的。
能说它们表示的不是结果吗?疼得要命。
说得好快。
红得发紫。
慢得让人起急。
能说它们表示的不是程度吗?分在结果补语里的:别走快了。
准是吃多了。
话说重了。
别拧死了。
能说它们表示的不是程度或者状态吗?不用说,各种述补结构还可以连环套:干得累死了说得快极了摇得睡着了吹得飞走了老得咬不动快得追不上说得哭起来了逼得跳下去了“累死了”“快极了”带的是程度补语,那么它们出现在“得”的后面,算状态补语呢,还是算程度补语?“睡着了”“飞走了”带的是结果补语,它们出现在“得”的后面,算结果补语呢,还是状态补语?“咬不动”“追不上”带的是可能补语,它们出现在“得”的后面,算状态补语呢,还是算可能补语?“哭起来了”“跳下去了”是趋向补语,它们出现在“得”的后面,算状态补语呢,还是算趋向补语?1.2 似乎不是我一个人这样糊涂。
我曾经去问我的搞语法的同事,才知道他们也常常犯糊涂。
口说无凭,看几种语法学著作也可以知道大家都糊涂,例如所指相同,可是名称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并不是嫌旧的名称不好,才起一个全新的名称,而是用语互相交叉:朱德熙《语法讲义》:状态补语。
王还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程度补语。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结果补语。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情态补语。
王邱丕、施建基1990专门讨论了“得”“后边的、不表示可能性的补语。
”该文有一张表,也可以反映这种意义分辨上的纠缠不清。
例句|谓语结构的成分|补语的语法意义---------------------------------------|---------------------------|----------------------------------a.他高兴得很。
词中语素“得、不”的用法小议
词中语素“得、不”的用法小议作者:杨波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6期摘要:我们对于语素“得、不”的实义用法略去不谈,而把重点放在分析他们附加在词中间虚化的、类似中缀用法的特征和来源;并对各种“得、不”放在词中不同用法进行区分。
关键词:中缀“得、不” 语法化构词语素构形语素动词重叠式对于汉语有无中缀,语言界有多种说法,胡裕树(1981)认为,汉语里还有一些类似中缀的词“里、得、不、一”等;任学良(1981)列举了他认为的汉语的四个中缀:“黑不溜秋、红不棱登”中的“不”;“叽里咕噜、迪里咕噜”中的“里”;“乱七八糟,七上八下”里的“七、八”及“颠三倒四,不三不四”里的“三、四”等都是中缀。
后来李荣嵩(1987)赞同“七、八”和“三、四”是中缀的说法,赵元任(1979)称汉语里的中缀很少,只有糊里胡涂中的“里”、酸不溜溜中的“不”、“看得见、看不见”中的“不”和“得”是中缀,其余都不是;但萨丕尔、祝鸿杰、刘叔新等人不承认中缀;语言学家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造成此争论的关键有两个:首先是中缀这个概念的定义,语言大家们对其特征和功能在汉语之中尚无一个统一意见;其次因为汉语是非形态型的语言,词缀和助词的区分在汉语里很不清楚,比如象“们”(你们、我们)、“第”(第一、第二)这两个语素吕淑湘认为是词缀,胡裕树却认为是助词;而“里”(糊里胡涂)、“得”(吃得消)、“不”(吃不消)这三个语素胡曰中缀,吕反曰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多数人称之为助词,而王力、赵元任、吕淑湘、王德春等人却分析为词缀。
鉴于此,本文不讨论中缀的有无和如何确定中缀的问题,而把重点放到将两个有典型特征的词中语素“得、不”的来源、特征以及功用的描写上。
一、得、不“得、不”在词中的用法有很多种,之所以不把它们分开讲,是因为许多时候讲到“得”的时候必然少不了讲“不”,反之亦然。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是讨论“得”和“不”的虚化用法,早有定论的比如在《汉语大词典中》表“得到”的“得”及其引申义念[děi]的“得”的用法我们不讨论;“不”用法相对就简单些,《汉语大词典中》除去通假的情况之外,大部分“不”都做否定词用,下面我们来看“得、不”的一些具体情况。
常德汉寿话“得”字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分析
常德汉寿话“得”字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分析作者:戴敏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9期内容摘要:常德汉寿话的“得”既具有浓厚的地方风貌,也与普通话的“得”有契合之处。
其使用频率高,在句中充当多种角色,如:代词、动词、程度副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有多种结构形式,还可担任构词成分,这为其在汉寿话不可或缺的位置赢得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常德汉寿话得句法功能语义分析常德地处湖南西北部,属西南官话,在湘语、西南官话、瓦片话的包围之中,在此环境下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
汉寿方言中的“得”字横跨多个词类,可充当动词、代词、副词、助词,与普通话的“得”既有相同之处,又具地方特色。
讨论汉寿方言中“得”的性质和功能,既有利于汉寿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也能为日后汉寿方言的研究增添绵薄之力。
本文主要讨论集实词和虚词于一身的“得”的搭配情况,及使用时的语义问题。
介绍如下:一.“得”做动词当“得”为动词,表“得到、获得”和“需要”之义时与普通话基本吻合。
如:1.我恩早得倒老师滴表扬哒。
(我今天得到老师的表扬了。
)2.她有信心得倒全班第一名。
(她有信心考全班第一名。
)3.小红得到了“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上述三个例子的“得”意为“得到、获得”,“得”后直接“倒”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事情已经发生,如1,此时的说话人一般在是传递喜悦,口吻较轻快、愉悦;一种是结果还未发生,结果是否如愿还是个未知数。
“得”后接“到了”一般表示结果已经知晓。
4.昆明到香格里拉的高铁得几年才开通。
5.你这个手表得好几万吧?上述两例的“得”意为“需要”,可以接数量短语,构成“得+数量短语”结构,在句子中所处位置比较随意,句中、句尾、句末均可,如4可写为:开通得几年;得几年才开通昆明到香格里拉的高铁。
此外,“得”字也可用作指示代词,不能单用,一般与量词、处所名词“里”、连用,或者“得”字叠加使用,如:1.完爸爸得次好大方,帮我封啊一则大红包。
(我爸爸这次很大方,给了我一个大红包。
《快嘴李翠莲记》“得”字用法浅析及特征考察
《 》全文共 有 “ ”字 句5 例 ,本文 拟从 “ + ” 快 得 6 V得
( )亏你 两 口下着得 ,诸般事 儿都不理。 1
( )妈妈见说 ,又不好 骂得 ,茶也 不吃 ,酒也不尝 , 2
别 了亲 家, 上轿 回 家去 了。 例 ( ) 结 构 为 “ + + ” , 属 于 “ + ” 类 中 的 细 1 VC得 V得 类 ,但 “ + ” 式表 可 能 义 , 这种 用 例 不 多 ,在 《 》 中 V得 快
个人可 以相互勉励 ,共 同进步。 这表 明 “ 要说 ”进 一步虚化 ,话题 功能更弱 ,成 了一 个彻底 的话 语标记 ,演变途径 为 :话题 标记一模 糊阶段一 话语标记 。
注 释:
( 3 要说 自 2) 学成才, 沈从文是最优秀的 自 学成才青年 。
本 例 的 “ 说 ”是 话 题 标 记 。 要
的4 % 0 ,根据 “ ”字的语法意义分为3 。 得 类
1 “ ”表 示 可 能 ) 得
(0 1 )吟得诗 ,做得对 (1 1 )纺得 纱,绩得 苎,能裁 能补 能绣刺。
( 2 做得粗 ,整得细,三荼 六饭一时备 。 1)
( ) 1 推得磨 ,捣得碓 ,受得辛苦 ,吃得 累。 3
‘ ‘
《 快嘴李翠莲记 》 得 ”字用法浅析及特征考察
口张 莹 夏 维
摘 要 :本文在 前人研 究 的基础 上应 用 穷尽 式 的调 查方 法,对 快嘴 李翠 莲记》 ( 以下 简称 《 》 )中 快 “ 得”字用法进行 了精确的数 量统计和精 细分类,归纳出 “ ”字在本篇 小说 中的用法及特征。 “ 得 得”字句有 广 义和狭 义之 分,狭 义的 “ ”字 句就是指那些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上 “ 得 得”字引进补语 的句子 ,而本文所要讨论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摘要:由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 是对传统修辞意义上的隐喻的一种挑战。
本文从主要理论概述,对一些学者有关“语法隐喻”的论述进行梳理和归纳,旨在为对“语法隐喻”理论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胡壮麟在其论文《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归纳出韩礼德有关语法隐喻的1985/1994模式。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一下韩礼德从功能角度出发将语法隐喻划分的两种主要类型: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1.概念语法隐喻:及物性系统中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从一个过程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不同过程之间的转换,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和环境因子等)也可互相隐喻化。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胡壮麟,2000:88)。
例如下面两个经典例子:(1)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2)Mary came upon a wonderful sight.(Halliday, 2000: 344)。
(1)句是一致式的表达,see体现了一个心理过程,而(2)句则将心理过程隐喻为物质过程, 由“come upon”体现。
(3)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4)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Halliday,2000: 346)。
由(3)句到(4)句体现了物质过程“arrive”向心理过程“see”的隐喻式转化,同时各过程内的参与者和环境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2.人际语法隐喻:语言的人际元功能由情态和语气实现,因此韩礼德将人际语法隐喻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情态功能具有多种体现形式,不仅是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和介词短语及相应的不同结构等都可体现情态意义。
我们把由非情态动词体现情态意义的表达看作情态隐喻。
四川自贡方言“得”字句的研究
自贡方言 可用得 构成 许多 动词 , : 得 、 得 、 如 值 免 省得 、 觉得 、 晓得 。这 里 “ ” 得 是词 的 后缀 , 有 粘着 、 具 定 位 的特点 ,。 是些 不能 独立运 用 的动词性 词根 , “ 构 成动词 后 才能独 立运 用 , x都 与 得” 整个 词 的意 义 基本 上 等
A s at T ev clom [e nZgn iet a alt f aig n nt n.A crigt bt c: h oafr t r ]i iogda c hs nns df co s codn l o o me a u i O
t e p ncp e o o i t fg a h r il fc mbna on o r mm a r a a i g,t i a e p l ss me g a i i rf m nd me n n o h sp p ra p i o mma he re , e r rt o s i
比 “ ” 得: , 较 得 和“ ”它们都具有粘着、 定位的特性, 都附于动词性词根之后, 所以常把它看成同一个语
素 , 实质 上 , 但 二者在 语法 意义 和语法 形式 上都存 在 着很 大差别 , 它分 开 的理 由有 下面 几点 : 把
1 x 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动词 , x 是一个不成词语素 , ): 而 不能独立使用 。 2 “ ” ) x 得 的意义基本上等于 x 的意义 ,得 意义 已相当虚化 ;x 得 的意义同 x 有联系 , 意义 “ ” “ ” 但 和用法又有所不同, 试看下面几个例句 : ①他吃得。( 他能吃很 多东西) ⑥他原来吃不得 , 现在吃得 了。( 他原来吃不 了 ②他很吃得。( 他能吃很 多很 多东西) 很 多, 现在 能吃很 多了) ③他愈来愈吃得。( 他吃的东西比以前愈来愈多) ⑦他吃得得不得 了。( 他能吃 太多的东西了) ④他比他爸还吃得。( 他吃的东西比他爸还 多) ⑧他 变得吃得 了。( 他原来不能吃很 多东西, 现 ⑤ 他吃 不得 。 ( 胃 口不好 , 不 了很 多 东西 ) 他 吃 在 能吃很 多 东西 了) 从 以上 例句 可 以看 出 ,x 得 结构 可作谓 语 、 “: ” 补语 , 可受 程度 副词修 饰 , 带表 变化 的“ ” 可 处 于表 可 了: , 比较的结构及“ 愈来愈……” 这样的结构 中, 既不能带宾语 , 也不能带动词 的各种体貌标记 , 因此 ,X 得: 具 “: ” 有 形容 词性性 质 , 其语法 意义 是表 示施 动者擅 长 于某 种 动作 或 行 为 , 不表 示 动作 本 身 。而 X 并 :只是一 般 的
浅议现代汉语助动词_得_dei_李泽琴
“不得不”的格式,不过此处的“得”读音为“de”,是表示“能 在此也提到了道义情态是有成因的,一般来源于某种有权威
够”意思的同形异义助动词,并非“得”( dei) 本身。
的组织或机构、道德或法律及个人动力。④ 也就是说,与该来
其次,“得”与副词的组合体现了很明显的不对称。分为 源相关的语境中出现的“得”多指一种义务或动力,所以此时
④ 目前学界对这类带名宾的情况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 是称之为及物动词而非助动词,如黄伯荣、廖序东( 1991 ) ,而另 一种则将及物动词与 助 动 词 等 同 起 来,即 把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助 动 词“要”、“会”、“可能”等归为及物动词,如朱德熙( 1982 ) ,本文 暂依前者观点。
①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得”( dei) ,由于它有两种读法,所以, 在此注明,以示区别,此后文章中出现的“得”,未特别说明的,均读 “dei”。
② 如邢 雪 梅 ( 2011 ) 从 助 动 词 的 正 负 极 性 角 度 来 分 析 “得”,认为“得”是正极性情态动词等。
③ 关于“必须”和“必”的词性问题学者存在着争议,本文 采用黄伯荣,廖序东( 1991) 的观点,将其当作助动词。
三、表推测
“得”在语义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示估计、推测( 刘月华 2000) 。
1. 推测义的“得”是说话人对命题成真的主观判断和认 识,体现出的是一种认识情态:
( 22) 照这样下去,得吸进多少有害物质啊? ( 北京日报 1997 - 05 - 13)
在例( 22) 中,说话人推测“吸进很多有害物质”这一可能 性的发生,表达的是对某种行为或情况的持续所带来后果的 认识。认识情态既然是“表达说话人对一个情境出现的可能 性的判断”,①那么这种情景的出现就包括两种情况: 过去存 在和未来发生。也就是说,“得”的推测既包括对未来情况的 推测,也包括对过去事实的推测:
先秦时代“得”的语法化
第8 卷 第5 期 2o 年 1 月 06 0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J A FN N B ST O D C TO 0 LO I G O I In几 FE U A IN N
V 18N . o. o 5 Oc.0 6 t2 o
例 8 得” 中“ 的宾语分别是“ 、宜”“ , 见”“ 、应”都是一种动作或状态 , 而且该动作或状态的实现需要某种客 观条件 1 5 见” 君子之至于斯” 例 中“ 以“ 为前提 , 8中“ ”“ 以“ 例 宜 、应” 若是” 为前提。可见“ 在后 四句 得” 中语境 比较特殊 :得” “ 带一个谓词成分作宾语 , 且上下文提示 了这个谓词实现所需要的前提。因此这种 “ +谓词 ” 得 结构 , 表达字 面 意思 的 同时 , 为读 者 提供 了另 一种 意 义 相 当 的理解 , 例 5中“ 得见 ” 在 又 如 不 字面意思是“ 得不到相见”也可以理解为“ , 不能够相见”例 6 例 8 , 一 类似。很显然 , 字面义和读者可能作 出的另一种理解之间出入都集 中在“ 字上 :得” 得” “ 在表示“ 得到” 的同时 , 又可能表示在设定条件下谓词 实现可能性 的一种推测。“ 的“ 得” 能够” 义就在这种条件下被诱发 出来。因此, 得” 使“ 诱发 出助动词用 法 的语 境 有两个 特征 : 1“ 的宾语为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谓词成分时 , .得” 构成“ + 得 谓词” 结构 ; 2上 下 文提示 了“ ” 面 的谓词 实现 所需 的客 观条 件 。 . 得 后
( ) 一 决定“ ” 法化 为助 动词 的 句法条件—— “ +谓 词 ” 境 得 语 得 语
每个语法化过程都肇端于一个非常具体的语言环境 , 语境是诱发汉语实词语法化 的因素之一。什 么样 的语 境 , 诱发 出 “ ” “ 得 字 能够 ” 的意思 呢? 甲、 金文 里 ,得 ” 了少数作 人 名外 , 表 示 “ 到 ” “ 得 ” 意思 。如 : , 得 含 。 ( .6) “ 除 J都 得 、获 的 贞 其 库 29 /
《敦煌变文集》中出现的带“得”的述补结构
敦煌变文集》中出现的带“得”的述补结构述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汉语史上的重大问题, 对近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中古以后出现的许多语法现象都与述补结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使汉语的表达更加精密了”。
也正因此,述补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并且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并且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有新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近代汉语中, 带“得”的述补结构发展迅速, 不仅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 而且成为汉语述补结构类型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对于这种结构的产生时间, 目前学界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唐代才真正出现的。
“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以‘得'虚化为作补语标记的结构助词为前提条件”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对于该结构中“得”的来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认为结构助词“得”是直接由“V 得O'式中“获得”义的“得”发展而来的;还有些学者,如王力先生、蒋绍愚先生,则认为状态补语结构的“得”和可能补语的“得”二者来源相同, 都是“由原来的‘获得'义转化为‘达成'义,由‘达成'义更进一步虚化而成为动词的词尾。
”“当‘动词+得'后面不是带体词性的宾语而是带谓词性成分的补语时, 就产生了带‘得'的述补结构, 状态补语和可能补语中的‘得'来源相同,作用也相同,都是起联系述语和补语的作用, 它们本身并没有表状态、表可能的不同。
”抛开“得”的来源问题,大家的结论一致认为: 当“得”虚化为词尾后, 标志着该类型述补结构的产生。
根据述补结构补语谓词语义指向的侧重点不同, 本文把该类型的述补结构分为结果补语、状态补语和可能补语三类。
这三类带“得”的述补结构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标签:语法化发展机制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
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1)语境语法化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
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
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
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
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
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 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C 变成A (BC)。
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重庆话“得”的语法化研究
语 言 表 达 包 括 两 个 部 分 , 是 概 念 内容 (ocp a cn 一 cnet l o- u
以上 4个 表 达 式 都 具 有 相 同 的 概 念 内容 : 一 种 容 器 , 有
收 稿 日期 :0 9—0 —0 20 3 9 基 金项 目 : 庆 市 20 年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பைடு நூலகம்“ 庆 话 的认 知 隐 喻 和 语 法 化 研 究 ” 重 07 重 。 作 者 简 介 : 之 渝 (97 )女 , 庆 人 , 士 , 师 , 要 从 事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认 知 语 用 学 研 究 。 牟 17一 , 重 硕 讲 主
杯 子 和 水 的关 系 为 例 来 说 明 , 图 1 见 。
词语 或 若 干 个 词 语 演 变 为 语 法 语 素 的 过 程 … 。语 法 化 关
注 的是 语 法 形 式 及 语 法 结 构 产 生 的 根 源 、 用 规 律 , 及 使 以 它 们 对 语 言 的影 响 _ 。从 概 念 语 义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得 ” 2 J “ 为 实 义 动 词 , 示 “ 到 ” 而 在 重 庆 方 言 中 , 得 ” 有 表 示 表 得 。 “ 则
t t , 是 解 释 内 容 的 方 式 ( ai l a fcnt i r e )二 n aprc a w yo osu go tu r rn
r i i a c n n) e e n t t o t t[ 为 了 更 清 楚 这 一 含 义 , 艾 克 以 v w g h e 。 兰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0 2 (0 9 0 —0 4 0 1 1 9 4 2 0 ) 6 16— 3 6 中 图分 类号 : 0 0 H4
现代汉语“X得”句式研究综述
句式 多在 同情 、无奈 、彼此共知等条件下使用。
[关 键 词 ]现 代 汉语 ;“X得 ”句式
[中图分类号 ]H1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 号]1671—5918f2018)06—010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06.043
[本 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临定 (1963)对 “得 ”前 的动词 和形容 词提 出 了限制 和要求 :一 关系时 ,结束 了其 语法 化过程 。高光新 (2006)考察 了“得 ”的
是要具 有 口语 色彩 ,并 在 口语 表达 中常见 ;二是就 动词 自身 语 语法化历程 ,并认 为助 词“得 ”只能作为词 缀依 附在动词 、形 容
中。另外 ,“得 ”前 的动 词 、形 容词 不 能有 重 叠 形 式 ,不 能 带 式 化 ,“得 ”与 动 词 或 形 容 词 的 附 着 关 系 更 加 紧 密 了 ,是 否 会 呈
“了 、着 、过 ”。但仍有些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是哪些动词或形 容 现词缀化动 向还有待研究 。
词能够进入 “x得”句 式 中,哪些不 能够进入 到句 式 中,是在 现
葛 东雷
(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锦 州 121000)
[摘 要]现代汉语“x得 ”句式在 口语 中使用范 围广泛 ,“x得”句式中“x”主要是形容词和动词 ;“得 ”由动词 演变
为结构助词 ,并呈现 出附缀倾 向 ;“X得 ”句式在语义 、末尾语 气词 、感情 色彩、表 达程度 等方 面具有 不 同的功能 ;“x得”
为“x得 ”句。我们 分别从 “x”“得 ”的构成 、“x得 ”的功 能、使 变为助动词 、助词 ,在现代 口语 中读轻声 ,语义上 的重 点应该是
带“得”字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的比较分析.doc
带“得”字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的比较分析摘要:尽管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在形式和语义等方面存在很高的相似性,但是作为两种不同意义类别的补语,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别。
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程度补语仅表示程度深,状态补语是对行为性状的状态加以评判和描述。
对这两种补语的研究,还需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关键词:补语程度状态带“得”字的补语属于补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在“述语+得+补语”结构中的补语可以细分为可能补语、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三类。
其中可能补语由于语义上明显的表可能性而较容易分辨出来。
相比之下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由于结构类似、语义关系相近等原因界限模糊,极易发生混淆,在学界也存在诸多争议。
朱德熙采用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两个概念,认为带“得”的补语除表示可能外,大多表示状态。
程度补语是由形容词加上“极、多、透”组成的述补结构表示程度,且程度补语带后缀“了”,不带助词“得”。
而认为“好得很”“闷得慌”等带“得”字的补语“形式上是状态补语,但和一般状态补语不同,没有相配的否定形式”,所以“也是表程度的”。
[1] 陆俭明将述补之间用“得”组合的结构分为三类,分别为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
将“好得很”“高兴得不得了”“气得要命”等用法归为程度补语,将“洗得很干净”“说得不很清楚”“吵得谁的话都听不见”等用法归为状态补语。
[2] 邢福义将这里讨论的状态补语称为“评判补语”,而将程度补语和评判补语都归于状况类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心语行为性状的程度,由“很、极、透、万分”等程度副词、形容词“出奇”、“不得了、要死、要命、不行”等谓词性结构等三类词语充当。
评判补语表示对心语行为性状的评议和判断,心补之间要求用“得”,二者语义关系为“补语评判心语为怎样”。
这类补语不同于程度补语,尽管它包含有程度因素,但又有特定的评议内涵。
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摘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书稿中经常存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问题,编辑在修改时也会遇到一些困惑,有时甚至编辑自己也弄不清该用哪一个,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本文梳理了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语法意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用法区别,并针对一些典型的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及容易混淆的地方,旨在通过这样的总结分析,共同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提高编校质量。
关键词:结构助词语法意义编校质量在编辑加工稿件过程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错用问题比比皆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例行的图书质量抽查中,被抽查图书存在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错误的也不占少数。
看似人人都会用的“的、地、得”,在编辑加工实际工作中却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下梳理。
“的、地、得”三个字据《现代汉字学》统计,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
其中“的”字位居全部汉字的榜首。
结构助词“的、地、得”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读“de”,所以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它们的读音是没有区别的。
可是,当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就容易把它们搞错。
事实上,它们在书面语中各自有各自的位置,不能“站错队”。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1.“的”的语法意义结构助词“的”的基本的语法意义是定语的标志,用于“定+中”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中。
如“我的书”“漂亮的衣服”等。
除此之外,结构助词“的”字还有其他用法:其一,“的”字短语,即附着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主谓短语等之后组成的短语。
“的”字短语也是名词性的。
如“今天的”“他的”“绿的”“走着的”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定+中”结构的省略式。
其二,煞尾词“的”,煞尾词“的”一般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肯定、疑问、否定的语气。
如“这件玉雕作品是用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的”,等等。
另外,煞尾词“的”也可用在某些词组后,表示某种情况、原因,以及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等。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分与合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分与合摘要:结构助词“的”、“地”、“得”常有写成“的”的情形,近年来这种情形更多。
本文从“的”、“地”、“得”的来源考究及其用法入手讨论“地”、“得”与“的”在当代社会不能合并的原因,并对“的”、“地”、“得”在未来是是否有可能合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结构助词;习惯;分合;歧义;语境1、引论的、地、得都是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常用在名词之前;“地”是状语的标志,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前;“得”是补语的标志,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
一般情况下这三个字分写没有很大的困难。
但由于汉字兼类现象多,有时词性难以确定,这就带来了因看法不一致而引起争议。
“的”和“地”在理论上容易区分,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可能产生困难。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中就全部用“的”,一些现代作家也经常混用二者,如茅盾《春蚕》中:“荷花说着就大声的笑起来”,“那边远远地一簇房屋”等。
吕叔湘在《关于“的”、“地”、“得”的分别》一文中说:“这种分别是不是必要?可不可以只写一个‘的’?”(《语文杂记》51页)这种合用或混用似乎并未引起意义的误解,是否能够不分?“的”和“得”原先并不同音,后为同音,混用也就开始了,同时在理解和运用上产生了分歧。
如“看你说的(得?)!”一类的句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认为应用“得”,因为这是结果程度补语在一定语境中的省略;而在实事实上我们常常用“的”,如:“看你胡涂的”、“瞧你说的”。
吕叔湘认为大多数场合下用“得”或“的”不会引起误会,但在有些地方却会产生歧义,例如“这些花儿画得好看”不同于“这些花儿画的好看,(真的并不好看)”,“这两个花瓶小得有意思”不同于“这两个花瓶小的有意思,(大的不怎么样)”,所以维持两种写法还是值得的。
但如果把这两个句子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是否还会有歧义?合和分孰利孰弊?合利大还是分利大?这些恐怕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2、“的”、“地”、“得”分合2.1“的”、“地”、“得”的用法分析2.1.1“的”的用法分析2.1.1.1句法功能从句法功能看,“的”用在定于短语中的中间起连接作用,但所连接的成分各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的结构助词 , 可能性补语句 中的结构助词) 运用 完形理论, , 阐释 了实意动词“ 语义中的因果关系原 型的隐喻性延 伸, 得” 揭示 了“ 因
果关系” 正是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的“ 语义 中的 得” 概念相似性 , 基于概念相似性的隐喻认知机制是“ 语法化 的驱动力。 得”
关键词: 隐喻; 完形 ; 得”字语法化 “ 中圈分类号 : 3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 8- 8 8 2 1 l o 4 3 H1 A 10 - 3 9 (OOJ —o 1—0 O
“ 语法 化 ” 语 言 中意义 实 在 的 词转 化 为 元 实 指
的 目标 ; 该状 态变化 是物理 的 ; 为实现 该 目标持 施事 有计划 ; 该计 戈需施 事使用 动力 ; 事掌控该 动力过 Ⅱ 施 程; 施事 为实 现该计 划负 主要责任 ; 施事是 能量 的来
在意 义 、 表语 法功 能 的成 分这一过 程 , 也有 研究者 将 此过程 称 为 实词 虚 化 。“ ” 法 化 研 究 已取 得 众 得 语
根据 L co 的标准 , ak f 我们认 为 因果 关 系的核 心
就是 : 施事 以受事 的变化 为 目标 采取行 动获得成 功。 实词“ ” 示“ 得 表 获得 ” 其 后宾 语 表 结果 毋庸 置疑 , , 且 揭示 的是一 种直接 的结果 。例如 : 1王莽 当了皇 帝 , 两 个 人得 了大 便 宜 。 一陈 。 有
NO. 01 12 0
G n rlNo 6 e ea . 7
“ 字语法化的隐喻机制探析 得”
吴 燕 飞 Leabharlann ( 宁波大学 , 浙江 宁波 35 1 ) 12 1
擒 要 : 文章通过对汉语 得” 宇的语义分析, 得” 将“ 分为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 结果性补语句 中的结构助词 , 描述性 补语句
文集 《 草桥谈往 》 共 收集 “ ” , 得 字补语 句 12例 ) 分 6 ,
析“ ” 得 字虚 化 的机 制 。我们 根 据 陈 虎 ( 0 1 对 补 20 )
结构上 的 相似性 , 行 隐喻 性延伸 ( t hra e- 进 me poi l x a c
t s n f rty e ) 比如将 因 果 关 系 的概 念 从 e i s o t s。 no op op
多成果( 杨平 , 9 ; 1 0 吴福祥,02 颜 丽,07 朱丽 9 20 ; 20 ;
芳 ,0 7 , 些研究 阐述 了汉语 “ ” 述补 结构 的 20 )这 得 字
产生 和发展 , 得 ” “ 的语 法 化 在文 学 作 品 中的 体 现 ,
从不 同角度 增 进 了 我们 对 “ ” 得 字语 法 化 进 程 的 认
备如下 1 2种特 征 : 事将受 事 的状 态变化作 为 自己 施
收 稿 日期 :09—1 0 20 2—1
作者简介: 吴燕飞( 9 8一) 女 , 17 , 浙江建德人, 宁波大 学, 讲师 , 主要从事语言学、 英汉语 言对比研究。
识 。但 它们 的一个共 同特点是 , 描述 多于解 释 , 能 未 揭示 “ ” 得 字语 法 化 的 动 因 。本 文 将 以隐 喻理 论 为 框架 , 借助 有关 语 料 ( 文 例 句 来 自王小 波 的短 篇 本
rl b ln ks哈 里讲 了一 些笑 话 从 而鼓 舞 了 a yt lgj e. e ei o
弃 了 自己的职 业 ( 引 自 L k f& ono ,9 0 。 转 ao Jh sn 18 )
二、 实词“ ” 得 的语 义分 析
、
隐喻 的含义
隐喻就是用 具体 的概念来 理解抽 象的概 念的认 知 方式 , 即从一个 认知 域到另 一认 知域 的投射 , 亦 其
认知 的基础 是 两个 概 念 在 结 构 上 的 相 似 性 ( a o L kf & ono ,9 0 。 Jh sn 1 8 )
源, 而受事是能量的接受者 ; 施事用 自己的身体或工
具 接触受 事 ; 施事 成功执 行 自己的计划 ; 受事 的变化
是可 以察觉 的 ; 施事 运用感 官来监 控受事 的变化 ; 只 有一个 受事 和一个施 事 。例如 : ar r sdo r o H r a e u - y i m
2 1 年第 1 00 期 ( 6 期) 总 7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N L F I N GTA H R O LG SC L CE CS D IN O R A A I C E S LE E(O I I E I O ) O LO N E C A S N ET
对 因果关 系 的认 知 是 理解 “ ” 法化 隐喻 机 得 语 制 的关键 。Lkf和 Jhsn(90 ao ono 18 )认 为直接操 纵
( i c m np l i ) 因果 关 系 的原 型 , 原 型 具 dr t a i a o 是 e u tn 该
《 草桥谈往》 2 你按着谱斟酌给与 , . 虽也不能得着一声“ 谢
语句 中 “ ” 分 类 , 结果 性 补 语 句 、描 述 性 补 得 的 对 语句 、可 能性补语 句 中的结构 助词 “ ” 行语义 分 得 进 析, 并揭示 隐喻机制 在 “ ” 得 语法化 中 的作用 。
一
行域 投射 到知域 , 结果 判 定 从状 态 变化 扩 大到 到 将 形 式 、 能等 诸 方 面 的 变 化 。例 如 : egv phs 功 H aeu i cre u foefr ifml.他 因为 爱 家庭 而 放 aer t v s a i o ol oh y
我们 的士气 ( 引 自 L kf& o no ,9 0 。 转 ao Jh sn 18 )
此十 二种 特 征 形 成 了一 个完 形 结 构 (ett , gsl) a
人们 在认知其 他 复杂 关 系时 , 比较其 与原 型在 概 念
小说《 黄金时代》 朱 自清散文集《 , 背影》 陈 四益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