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力理论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认为,学习的基本动因是驱力,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习得的动机来源,即诱 因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简称K)。 赫尔的这一观点,来自于他学生克雷斯皮的 一项经典性实验的结果。
克雷斯皮训练三组白鼠走通道,各组白鼠得到不同的强化量。第1组到目的箱后只得到 1粒食丸;第2组得到16粒食丸;第3组得到256粒食丸。经过20次尝试之后,各组白鼠的 操作水平明显地各不相同原先,赫尔在1942年认为,白鼠行为上的差异,是它们习惯强度 上的差异的反映。也就是说,食物多意味着强化的作用大一些,因而习惯形成得快一些。
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
满Baidu Nhomakorabea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
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
需要得到满足。
一、基本观点
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
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者障碍,所以,可以认为,使
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但后来赫尔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因为克雷斯皮在白鼠尝试了20次之后,改变了强化量,每
一组都给16粒食九。结果,白鼠的操作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各组白鼠都很快地调整了自己 的奔跑速度。尤其是第1组和第3组,其操作水平与原来的速度有很大的反差。
克雷斯皮由此得出结论:强化量本身并不影响学习或习惯的形成,强化量是通过某种
动机变量来影响操作水平的。
赫尔接受了克雷斯皮的论点,在他的公式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构成 --诱因动 机(K),认为强化量是通过诱因动机起作用的。因为习惯强度是逐渐发生变化 的,是相对持久的。
公式:sER=D×K×sHR (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潜能:sER 内驱力:D 诱因:K 习惯强度:sHR) ⒈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者清除内驱力 ⒉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
2、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
旅游者的行为动力,一般会超过基
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通过旅游, 人们获得某种归属和认同,种族游、寻
根游是两种很普遍的现象。
所以,旅游也是发现自我,认识自 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谢谢观看
二、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
包括生理内驱力和心理内驱力,由不平衡(缺乏
或匮乏)导致
旅游:是以心理内驱力为主导,心理和生理内驱力混合推动的行为。从而 可以明确:旅游所满足的需要是一种心理需要,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习
得的行为,是一定的社会环境培育出来的旨在满足某种特殊人类社会需要的活动。
三、旅游行为的原动力
1、补偿匮缺 2、自我实现
1、补偿匮缺
以弗洛伊德、荣格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类行为根本驱动 力的解释建立在补偿匮缺的基础上。人类行为的动力,是在寻求某种补 偿,弥合某种缺失,以便能使人回归或张扬自己本性里面的东西。 潜在的旅游者,既使他们不是天生的有缺陷者,也属于那种在个人生活 圈当中对自身环境抱有某种程度不满的人。 所以旅游是一种恰当的补偿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