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 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第一章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阐释
“常见文言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根 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 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易卒Biblioteka 阴走右左


备考简料清点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1.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既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
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2.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意义
本 义 拉开弓 拉 拉长 抽、拔出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解答本题,考生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 境来推断,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的辨
别。一般来说,选项中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如“归”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中有“吾妻来归”,“庶几”在《庄暴见孟子》中有“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这 体现了由课内指向课外的原则,考生只要熟读课文,稍加迁移即可明确;对于陌 生的实词,考生一方面可根据语境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可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解析 B项“容止”指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B.其平居语言容止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几以慰其魂 归:出嫁 容止:形貌 著:彰显 庶几:希望
(
)
【名师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
考点点击
常见文言实词(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疾 克

及 类

即 怜

既 弥

假 莫

间 乃

见 内

解 期

就 奇

举 迁

绝 请

堪 穷

适 亡

书 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实 词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例句 译文
计亦死。《陈涉》 今复十年,存亡不 可知。《苏武传》
实词释义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 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 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 位壮士。
清 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 拜 密使 使。 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 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 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语法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必修教案1015 19:5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

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

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申义牵、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
1、语境分析法 2、结构互训法
3、语法定性法 4、联想推断法
1、语境分析法
①《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 给缝衣服的任务呢”?
【推敲】://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 衣”。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 劳动和痛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 宜理解为“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 非分发寒衣。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矛盾。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22.(陈寿)遭父丧有病,使婢丸药 23.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 敛诸大谷者尤亟。(郭)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 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96) 24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 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 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 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 人见而夺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 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 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 此。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新课程“考试说明”中的必考内容,属“理解”(B级)能力层级。

(一)文言实词“常见”的范围有多大?19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附录中列出《文言常用实词表》,收录了340个文言实词,随相应的课文顺序编排。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附录中列出150个常用实词。

2002年4月颁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中收录了120个实词。

新课程标准和历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范围都未作界定。

实际情况如何,据笔者对2006全国各省17份文言试题统计,在选择题中共考查实词72个(其中有6个重复),在120个(大纲中规定的)有19个,占26.38%;在350实词表中(笔者整理)的31个,占43.05%;重复考查的:致(2),责(2),诣(2),徒(2),堪(2),拜(2)。

再请看江苏2007年高考试卷,在第8题中共考查了“爽”、“刑”、“伺”、“趋”四个实词,既不在120实词内,也不在350实词内,可见,实词的复习范围,应大于350词,大约在500个左右为宜。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不易出错,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指感谢。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2.注意单音词与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也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同义复词当成两个词,如“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3、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 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当堂训练: 1、邹忌朝服衣冠。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人所。 3、江水又东。 4、其疾病而死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答案:
1、服:穿上戴好 2、 衣:穿 3、东:向东流 4、疾病:患疾病 5、 志:做标记。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 , 有的名词可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 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
考点 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 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 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讲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 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 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 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 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 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 “一……比……”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5、“所”+名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最为主流的方式,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即使现在,文言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词在句子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字义和用法,文言实词又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七种类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句子的关键。

一、名词名词指的是人、事、物、地方等名字,它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常见的文言名词有“甫”、“兮”、“焉”、“乃”等。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甫”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刚刚”、“方才”的含义,而“兮”则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疑问。

二、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地方、天气、时间等性质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补语和表语等。

常见的文言形容词有“清”、“瘦”、“深”、“高”等。

这些形容词常常带有象征性含义,例如“清”可以表示纯洁、清白;“深”可以表示深刻、深沉;“高”则表示高尚、崇高。

三、动词动词指的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常见的文言动词有“行”、“逝”、“来”、“思”等。

这些动词常常带有诗意或者哲理性的含义,例如“行”可以表示行动、实践;“逝”则表示流逝、消逝;“来”可以表示到来、归来;“思”则表示思考、思念等。

四、副词副词指的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句子的词语,它在句子中一般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表达强烈感情。

常见的文言副词有“频”、“恍”、“已”、“往”等。

这些副词大多数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关系,例如“频”可以表示频繁、多次;“恍”可以表示恍惚、迷糊;“已”则可以表示已经、已经过。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文言文阅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文言文阅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 通流,都叹气吹嘘”;
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 卖”; 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 “孔明急唤细作问之”; 今,小气,吝啬,形容 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
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今,面貌。
13.至于: 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 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
99.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
如“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寡”改称“少”。
【附: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古,出使的人,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
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 如“惟君左右之”; 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 死”; 今,导致死亡。
如“中国”,本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怨”,古义:恨 ; 今义:不满意,责备 。 如“谷”,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 在南方专指稻谷。 如“迁”:古义:迁移、变换, 调任、升职, 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解析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一 词 多 义
这种 情况 包 含两 层 含意 : 一是 指 一个 词有 多个 义项 , 是 指 一个词 可 能 属于 不 同的 一
词类 。

词 多义在 文 言 文 中是 非常普 遍 的现 象 , 的形成 比 较复 杂 , 般 通过 引 申 、 喻 、 它 一 比
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 间”① 间 : 如“ : 间缝 。 史记 ・ 《 管晏列传》 “ :晏子为 齐相 , 其 出, 御之妻从 门间而窥其夫。” 中间。《 ② 送东阳马生序》 “ :余则绲袍敞衣处其间。” 缝 ③ 隙, 空隙。 庖丁解牛》“ 《 :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介入其间, ④ 参与。《 营刿论战》 : “ 肉食者谋之, 又何 间焉?” 隔开 , ⑤ 隔绝。 桃花源记》 “ 《 :遂与外人 间隔。 ⑥ 断断续续 , ” 间或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月之后 , :数 时时而间进。” 隔阂。《 ⑦ 左传 ・ 哀公二十七年》 : “ 故君 臣多间” ⑧ 挑拨离间。 史记 ・ 。 《 屈原列传》 “ :谗人 间之 , 可谓 穷矣。’ 暗中 。 ’ ⑨ 偷偷 地, 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乃屏人间语……” 抄近路 , ⑩ 抄小路。《 鸿门宴》 :
( )词义缩 小 。即 一个 词反 映客观 事物 的范 围 , 2 由较宽 泛变 为较狭 窄 了 。有 的表示
范 围缩小 了 , “ 如 丈夫 ” 古代 指 “ 子 ”现 在 专 指 “ , 男 , 妻子 的配 偶 ” 有 的 词义 义 项 减 少 了 , ;
如 “ ” 古 代 有“ 励 ” 劝 说 ” 意 , 今 只 有 “ 说 ” 义 ,让 ” 文 言文 中既 可 以表 示 劝 , 鼓 “ 之 如 劝 之 “ 在
方法 扩 大 的 , “ ” 原 义是 “ ” 甜 ” 现 在除 了 “ 美 ” 外 , 有 “ 里 乐意 ” 意 思 , 如 甘 , 美 “ , 味 之 还 心 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的意义解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的意义解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的意义解

一、实词的概念
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表示具体的人、物、地点、动作、状态等。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解析。

二、常见实词意义解析
1. 人物类实词
- 君子:指贵族、贵族子弟或有风度、有气节、有文化修养的人。

- 士人:指有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 侠士:指有侠义精神,热衷于行侠仗义的人。

- 仕宦:指从事官职、做官的人。

2. 动作类实词
- 启程:指出发、开始旅程。

- 慑服:指通过威慑、震慑使对方屈服。

- 拘束:指限制、约束自由,使行动不便。

- 惑乱:指感到迷惑、困惑,思绪混乱。

- 角逐:指竞争、争夺。

3. 地点类实词
- 郡城:指州县的城市,行政中心。

- 封地:指君主授予的土地,作为封建领主的治理范围。

- 陵墓:指帝王、贵族或名人的墓地。

4. 物体类实词
- 鞍辔:指马鞍和马辔具体的器具。

- 旌旗:指旗帜,用来标识、传递信息。

5. 状态类实词
- 思念:指思索、思考,对某人或某物感到思索、怀念。

- 惦记:指对某人或某事牵挂、关心。

- 恐惧:指害怕、担心,对某种事物或情境感到害怕。

三、总结
以上是一些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常见的实词的意义解析。

通过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内容,并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目标
1、归纳总结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常见的方法。

2、运用方法练习巩固,提升解题能力
方法点睛
一、字形分析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如“江”“河”等。

会意字是指字的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

如“信”“歪”等。

例:
1、廪稍之供、冻馁之患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3、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推断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字音通假推断法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例如: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三、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例如: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古今谭概》
四、结构观察法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

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例如: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越来越)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受)
3.通五经,贯六艺(贯通)
再如: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

五、成语对应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走马观花、三顾茅庐
再如:
1、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要求“求全责备”
2、方今妻子贫困负薪而食。

柴火“卧薪尝胆”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饶恕“严惩不贷”
六、联想推断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七、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
2、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再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课堂小结:
1、做题时应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运用任何一种方法解题时,都应该用语境分析法来检验。

2、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