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综述及解题指导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文学类)02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文学类)02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讲解
2012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综述来源: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应对方略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高考卷出现的三类题型一是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是什么”或说“写什么”二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是审美鉴赏性试题。
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
一、品鉴字词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基本思路围绕主旨,结合语境;指代性词语,明确化;修辞性词语,本义化;概括性词语,具体化;抽象性词语,直白化;经典例题(1):05年高考《一日的春光》14.“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
(释词)这里用通感(或移就)的手法(手法)表达了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效果或情感)思路导引:释词含义+手法(修辞)+语句要表述的意思(有时含感情)(表达效果“为什么好”)(一)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二)题目中词语(文章标题)的含义提问方式:经典例题(1): 21.(《一朵午荷》2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 答:4分)答:①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②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经典例题(2):请结合文本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文学类)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文学类)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文学类)2012年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卷)整体攻略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卷)整体攻略把握题型,举一反三——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卷)整体攻略(修订版。
第二版)宋亚军一、现代文阅读材料多选社会科学类文章,文化气息浓郁。
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
议论性较强。
考点理清概念,整合信息,推论因果,把握要点。
题型单选题。
3小题。
题干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关于文章xx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最近三年9小题,只有1小题是正向设问)命题12个选项,绝大部分文字出自原材料,但都是原文语句的改编。
命题者借此考查考生思维是否准确、严密。
攻略针对12个选项的内容,到原材料中找其对应区间,将选项内容与原材料对应区间作比较。
错项偷换概念范围变化已然未然无中生有推测肯定因果失当张冠李戴曲解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材料经过命题人改编以适合考试的浅显的人物传记。
题型3道单选题,2道翻译题。
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语境中词语意义的理解,多为实词考查。
攻略代入法,利用旧知识、上下文推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推断标准为是否合情合理。
5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某某XXXX的一组是。
考点筛选信息,准确判断。
攻略反熟点排除法(找到一定不属于xxxx两项,即可排除误项,确定答案)。
误区误解XXXX含义。
不理解文言短语含义。
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点正确理解原文。
错项误解原意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无中生有已然未然。
7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活用句式调整词序补充省略通顺流畅。
攻略语境思想(特别注意上下文对句子含义的暗示或指引)。
复习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教材浅易文言文,识记要点,培养语感。
2012年需注意虚词意义的考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材料多选唐诗、宋诗,较少宋词。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解析
2012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解析2012年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
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
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
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
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
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
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
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附解析)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
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
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
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
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
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
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
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
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
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
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
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
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
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
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
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答案最详细最佳逐题解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答案最详细最佳逐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偷换概念,“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错,原文是“价值观……进行了选择”,将“选择”替换为“修正”改变了句意,“修正”应为“选择”。
2.B解析:强加因果,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且“根本原因”文中无此信息。
B项原文信息为“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可见,“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只是计算机天才、黑客低龄化的一个原因,而非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3.D解析:D选项信息区为“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科技黑箱的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并不意味着“简单、方便”,比如高精端的科技黑箱,如航天等领域。
其次,使双刃剑哪一刃都更加锋利是结果,但非是直接后果。
无中生有,“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错,“直接后果”纯属主观臆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 解析:“阙”通“缺”,缺少,空缺,缺额。
5.C解析:①表现的是何灌的正直,而不是“恪尽职守”;⑤说的是萧燧的节俭;⑥说的是萧燧关心百姓的仁爱之心,爱护百姓,救助非管辖区百姓。
6.A解析:“与其亲党”错。
原文是“其亲党”,即秦桧的亲党,而非秦桧及其亲党。
主持秋试的人不是萧燧,而是秦桧。
7. (1).(5分)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解析:关键词“杂糅”“浇浮”“治”各1分,大意2分。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闻不问呢?”解析:关键词“异路”“安”“旧治”各1分,大意2分。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D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1、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附解析)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
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
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
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
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
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
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
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
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
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
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
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
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
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
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
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
2012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范文和答案
扑进画框韩少功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
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
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
乘客如果还要前行,投访蓝色水面那一边的迷蒙之处,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惫地去水边找船。
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场面:好汉们穷途末路来到水边,幸有酒保前来接头,一支响箭向湖中,芦苇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闪出……这支从古代射来的响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疾风嗖嗖又余音袅袅——我今天也在这里落草?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
据说它与另外两个大水库让山外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也给老山里的人带来了驾船与打鱼一类新的生计。
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
当时这里也有知青点,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学的同学,曾给我提供过红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
他们落户的地点,如今已被大水淹没,一片碧波浩渺中无处可寻。
当机动木船突突突犁开碧浪时,我没有参与本地船客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观察和测量着水面。
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脚下,在船下暗无天日的水深之处,有我熟悉的石阶和墙垣正在飘移,有我熟悉的灶台和门槛已经残腐,正在被鱼虾探访。
某一块石板上可能还留有我当年的刻痕:一个不成形的棋盘。
巴童浑不寝,夜半有行舟。
这是杜甫的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张继的诗。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这是贾长江的诗。
芦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
长眠人亦眠难稳,独倚枯松看月明。
这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俞君祺的诗。
……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皱折,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
我感觉到这船不光是在空间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廊里巡游,驶入古人幽深的诗境。
我用手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柴油机的轰闹中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他一句惊讶:“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说这个乡的名字。
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详解
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详解2012年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偷换概念,“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错,原文是“价值观……进行了选择”,“修正”应为“选择”。
2.B解析:强加因果,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且“根本原因”文中无此信息。
3.D解析:无中生有,“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错,“直接后果”纯属主观臆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解析:阙:空缺,缺额。
5.C解析:①表现的是何灌的正直,而不是“恪尽职守”;⑤说的是萧燧的节俭;⑥说的是萧燧关心百姓的仁爱之心。
6.A解析:“与其亲党”错。
原文是“其亲党”,即秦桧的亲党,而非秦桧及其亲党。
7. (1)(5分)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解析:关键词“杂糅”“浇浮”“治”各1分,大意2分。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闻不问呢?”解析:关键词“异路”“安”“旧治”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8题侧重考查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第9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赏析。
首句因感秋而怀远,借景抒情,点出主题。
接着写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飞尽,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但令她失望——“无信”。
下片写悲感流泪,泪弹不尽,临窗而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笺色之红因泪而淡直至褪尽,用夸张的修辞,极写痴情之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望中犹记佛狸祠下解析:考查的是大纲规定的初高中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但不是大家公认的名句,而是所谓非关键性的句子。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综述及解题指导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综述及解题指导, 邱宇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历年来都是高考题中分量较重的题目,仔细分析今年各地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更有一种“得现代文阅读者,得语文天下”的感觉。
因此,明晰今年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整体情况,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对明年的应考显得尤为重要。
与往年试卷相比,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总体来说基本稳定。
文本选择依旧多样,且大多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设题遵循考试大纲,注意引导考生与文本对话,题目精致简洁。
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现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即科技文阅读,即以前我们通俗来说的“小阅读”。
科技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极为需要的能力,所以全国17套试卷都把它作为了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篇幅大多是在900字上下,今年篇幅最短的是天津卷,只有650多个字;篇幅最长的是广东卷,接近1400字。
选文包括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类文章,17套试卷,大多选择了社会人文科学类文章,比如湖北卷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福建卷的《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山东卷的《围棋与国家》、江苏卷的《笑的价值》。
只有少数选择了自然科学类文章,比如湖南卷文本内容是"噪音污染"的话题,四川卷是“警惕汞污染”的话题。
但无论哪类选文,基本上都贴近现实生活,立足科技前沿,引导了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从设题的形式上看,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辽宁卷、四川卷、山东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重庆卷、湖北卷等10套试卷,采用了客观题的设题形式;广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北京卷、湖南卷、上海卷等6套卷子,采用了主客观结合的设题形式;江苏卷则完全采用了客观题的设题形式。
下面列举一些客观题的答案解析,之后以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应考策略。
全国新课标卷第1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指导解读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 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 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 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第二步 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1)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2)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 的。 (3)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 的。 (4)是理解题还是分析概括题。
7.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 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 年以来 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 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 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 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 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 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 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 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 项的干扰点上。即“十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干扰项设置方法
1.过于绝对 2.以偏概全 3.混淆时间 4.模糊范围 5.无中生有
泛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 →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 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 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第一步 读—速读文本
(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1)文章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 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了 哪些手段和材料?
2012年高考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现代文阅读 ppt课件
【例24】作者把一根草、一撇叶、一线阳光、一滴水甚至一个人都当成 一种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在作者眼中,母亲就是他的药, 保护他免受伤害,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意,刻画了母亲的高大 形象与母爱的伟大。(4分)
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
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 阅卷参考答案:
• 一是表现手法,凡是写到白描或动作细节描写的,可给1 分;
• 二是举出几个关键动词“瞟”、 “称”、 “抓”、“添”、 “扎”、“包”等,可给1分;
•
另一个得分点是效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或 “20工20/1作2/27态度细致”。
12
考生答题例举
• 【例8】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推动情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 到抓药的细节,为下文作铺垫。(0分)
• 评析: 完全答非所问,套用小说的答题术语。
• 【例9】采用动作描写,将阿姨抓药动作的麻利、仔细,写得淋漓尽 致,写出了“我”对中药铺内的观察十分细心以及喜爱。(2分)
• 评析: 能写出这句子所用的手法,同时也写出了这些动词带来的效 果,“麻利、仔细,但未能结合描写具体动作的词语,所以不能给满 分。
【例4】后来的经学是经过汉代、晋唐、宋明清等朝代学者 批注、传疏、义证过的。(2分)
【例5】①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②晋唐一批、宋明 一批③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2分
•
2020/12/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综述及解题指导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历年来都是高考题中分量较重的题目,仔细分析今年各地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更有一种“得现代文阅读者,得语文天下”的感觉。
因此,明晰今年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整体情况,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对明年的应考显得尤为重要。
与往年试卷相比,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总体来说基本稳定。
文本选择依旧多样,且大多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设题遵循考试大纲,注意引导考生与文本对话,题目精致简洁。
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现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即科技文阅读,即以前我们通俗来说的“小阅读”。
科技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极为需要的能力,所以全国17套试卷都把它作为了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篇幅大多是在900字上下,今年篇幅最短的是天津卷,只有650多个字;篇幅最长的是广东卷,接近1400字。
选文包括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类文章,17套试卷,大多选择了社会人文科学类文章,比如湖北卷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福建卷的《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山东卷的《围棋与国家》、江苏卷的《笑的价值》。
只有少数选择了自然科学类文章,比如湖南卷文本内容是"噪音污染"的话题,四川卷是“警惕汞污染”的话题。
但无论哪类选文,基本上都贴近现实生活,立足科技前沿,引导了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从设题的形式上看,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辽宁卷、四川卷、山东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重庆卷、湖北卷等10套试卷,采用了客观题的设题形式;广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北京卷、湖南卷、上海卷等6套卷子,采用了主客观结合的设题形式;江苏卷则完全采用了客观题的设题形式。
下面列举一些客观题的答案解析,之后以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应考策略。
全国新课标卷第1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
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选项表述是“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选择”与“修正”,显而易见,意思不同。
辽宁卷第2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
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选项表述是“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原文中的“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重庆卷第5小题,选择不准确的一项,答案是B。
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选项表述是“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原文中的“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
湖北卷第6小题,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
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选项表述是“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原文上没有“思想上”这个限定,“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的。
安徽卷第1小题,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答案是C。
答案解析为,原文表述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选项表述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基本课题”与“全部内容”不是同一概念。
上面各列举了5套试卷中的一个小题,从这5道试题的答案解析中,我们会发现,命题者将文本中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整合、转换,然后在语言的一些细微处“咬文嚼字”,设置了一些语言“陷阱”。
针对这样的客观题,我提出抓“七词”的应考策略,即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关注以下词语:①概念词,准确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范围词,准确了解陈述或判断的数量范围是全部(全、凡、任何等),还是部分(有的、有些、基本上、大部分等),或是个别(只、唯有等);③动态词,准确了解事件事物进行发展的情况(已然:了、过等;未然:将、会等;必然:一定、定能等;或然:可能、或许等);④称代词(这、那、之、其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指代的人物、事件、时间及范围等;⑤总领词,准确了解它们所领起的内容和所管辖的内容范围;⑥总括词(总之、可见、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总结的结论;⑦因果词(由于、因为、因此、因而等),准确了解何因导致何果,何果由于何因。
在此基础上,依照“排除干扰,认清实质”的原则进行作答,具体步骤是:①定位——在选项中找到“定位”的关键词语,回到原文中找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②比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出二者有差异的表述,进行比照,理解两者意义实质是否相同;③判定——把选项与选项进行对比,从而快速、准确判定出哪个选项是“更恰当”或是“更不正确”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应考指导,大家可以参照第二部分的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17套试卷中,除全国新课标卷、广东卷、山东卷、福建卷、辽宁卷等5套卷子是选考内容外,在其他试卷中都是必考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篇幅大多在1500字上下,今年篇幅最短的是江苏卷的《邮差先生》,仅1033字,篇幅最长的是安徽卷的《往事(二)》,达到了1880字。
选文包括散文和小说两类文章,17套试卷中,11套试卷选了散文,只有6套试卷选了小说,分别是:新课标卷老舍的《马裤先生》、天津卷刘心武的《掐辫子》、江苏卷师陀的《邮差先生》、辽宁卷王琼华的《最后的黄豆》、福建卷梁晓声的《双琴祭》、江西卷雨果?克里兹的《报复》。
但选文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在凸显文学性的同时,融合了时代性与经典性;在强调语言典范性的同时,也具有着陶冶与引领的作用,从而提升了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了考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比如北京卷选了当代作家张海迪的作品《心灵的篝火》,一面是作者“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的现实,一面却是作者“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的精神追求,这无形中就会给考生以震撼。
比如湖南卷选了鲁迅的《忆韦素园君》,考生在“目睹”鲁迅与韦素园君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的同时,也会体会到韦素园宁愿作无名基石,无名泥土,“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实干精神。
还比如湖北卷选的《耳边杜鹃啼》,考生在理解杜鹃在中国诗词中特殊含意的时候,也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意蕴。
总之,所选文本基本是健康积极的,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课程基本理念。
在设题上,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不同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对“细微处”的考查,注重了对文本的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大方面的考查。
具体来看,各地试卷的文本选择不同,考题不同,考法多样,但从设题的角度来分析,实则相同,主要有五类:一是在“是什么”上设题,要求理解文本中某些词句的含义、文学形象的特点等,侧重语言信息的确认,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比如新课标卷《马裤先生》的第(3)小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要求考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回答“马裤先生是什么样的人”,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是在“怎么写”上设题,如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等。
其外在表现为解读语段组织、层次结构,内在表现为理清行文的思路逻辑。
比如安徽卷《往事(二)》的第12小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情感心理走向的把握能力,考生需要分析出作者内在情感脉络的变化,并加以综合。
三是在“为什么”上设题,在写作目的等方面设问,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某一片段篇章语句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有时还可以是对上下文某些说法的追问,等等。
比如江西卷《报复》的第16小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第17小题“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都是在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与分析。
四是在“怎么样”上设题,如语言的表达效果怎样、有哪些特色,或比较写法、用语孰优孰劣等,有时要求对某一语言片段或句子加以赏析。
比如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的第14小题“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这实质上是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对表达效果、表达功能、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品味语言表达之妙。
五是在“探究”上设题,这类题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结合文本,理解某种说法,探究文意的深度。
比如四川卷《柴禾》的第17小题,辽宁卷《最后的黄豆》的第(4)小题,北京卷《心灵的篝火》的第19小题。
这些题目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在解构文本的同时,注意了对文意或思想的再建构。
尊重了考生,将人在阅读中隐形的表达欲望有形地呈现出来了。
文本多样,考题多样,但设题的实质是相同的,考查目的也都是一样的。
因此,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我整体上提出“三读”的应考策略。
初读。
搞清文章写的是什么,梳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大致步骤是:①注意作品题目,依此体会作品的思路和主旨;②进行语段之间句与句的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③合并某些相关的铺陈语句,关注概括性语句;④提取压缩重要语句,把握语段大意文章思路。
跳读。
主要针对有“五选二”形式的鉴赏题的试题。
结合鉴赏题的选项,检验初读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正确而深入,进而对选项做出判断。
试题设计不论让选择正确项还是让选择错误项,都会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命题者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善于思考的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来匡正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在既判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的同时,又能从整体到局部对文章进行一次梳理。
细读。
关注局部段落,解答简答题。
大致步骤: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确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
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针对探究题,在坚持结合文本的情况下,还要注意向外延伸拓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在17套卷子中,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有7套,其中5套是以选考的形式出现的,分别是新课标卷、广东卷、辽宁卷、山东卷和福建卷。
而湖北卷第四大题题干是“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湖南卷第四大题题干是“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两者是以“文本选择”的形式出现的。
目前,就实用类文本到底包括哪些文本,意见并不统一。
一般认为包括人物传记类、访谈类、新闻类和调查报告类。
像新课标卷和辽宁卷分别选的就是人物传记《谢希德的诚与真》和《克罗齐的求索》,广东卷选的是人物访谈《寂寞出学问》。
而对概念有不同理解的福建卷和山东卷,则分别选了科技文《蟋蟀之话》和《古怪的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