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最新-加权平均数教案2 精品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布置一道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调查家里每个月的各项开支,如水电费、食品支出、交通费等,计算各项开支的加权平均数,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分析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点。要求每组提交一份报告,内容包括:应用场景、计算方法、权重设置及优点分析。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否灵活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团队整体学习效果。
4.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数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统计、成绩计算等。
3.掌握权重的概念,理解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作用。
4.能够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6.拓展提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能力。
7.课后作业:设计适量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8.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回顾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算术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局限性。
(二)讲授新知
1.正式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公式和图示,解释权重在平均数计算中的作用。
-解释:加权平均数是在考虑每个数值的重要性(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的平均数,它更能反映数据集的真实情况。
2.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如计算水果的平均价格,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理解。
-强调:权重的确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销售量、价值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区分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数学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比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让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加权平均数更为合适。
-讨论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何时使用加权平均数,何时使用算术平均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小票、考试成绩等,讨论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来分析问题。
-任务: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计划,确定权重,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分享结果。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案:加权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引入问题:小明的期末成绩是数学93分、语文85分、英语78分,三门课的权重分别为3、2、1。
请问小明的加权平均分是多少?2. 讨论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思考。
Step 2:概念解释1. 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加权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数值的权重,计算各个数值的平均数。
2. 解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加权平均数可以用来体现不同数值的重要性,更加客观地评估综合指标。
Step 3:计算方法1. 按照权重给出各个数值。
2. 将各个数值与其权重相乘,得到各个数值的加权值。
3. 将所有加权值相加,除以权重的总和,得到加权平均数。
Step 4:练习与巩固1. 练习1:计算下列加权平均数:(1)1、4、9的权重分别为2、3、5;(2)2、5、7、9的权重分别为4、2、3、1。
2. 练习2:小明参加一个实验班,期末考试包括数学、英语和物理三科,三科的权重分别是4、3、2。
小明在数学、英语和物理的期末考试中得到了85分、90分、80分,求小明的加权平均成绩。
3.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选择两个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Step 5:拓展应用1. 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平均绩点计算、市场指数计算等。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用于展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例。
2. 个人计算器:用于计算加权平均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引入问题和练习,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步骤。
九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及应用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他们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然而,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解题过程中,注重思考和分析,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小组合作任务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思考与反思部分,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分析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进行数据解读。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加权平均教案
初中加权平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数据、评分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访谈: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权平均数的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精品教案
=1.
借助练习,
练习巩固
答:该运动员 50 场比赛得分的平均数为 1. 2.若 m 个数的平均数为 x,n 个数的平均数为 y,则这 (m+n)个数的平均数是( D )
A.
B.
C.
D.
学生自主完成 巩固练习中的 练习,然后在做 完之后根据老 师的讲解进一 步巩固知识。
检测学生 的知识掌 握程度,同 时便于学 生巩固知 识。
答: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是 4.85cm.
讲授新课 +
例题讲解
【想一想】有一组数据如下: 1.60,1.60,1.60,1.64, 1.64,1.68,1.68,1.68.
(1)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老师在例题讲 解的时候,自己 先思考,然后再 听老师讲解。
(2)这组数据中 1.60,1.64,1.68 的权数分别是多少? 求出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10 行,每行 10 人.其中前两行同学的身高都是 160cm,
接着 3 行同学的身高都是 155cm,最后 5 行同学的身高
学生思考并回 答问题。并跟着 教师的讲解思 路思考问题,并
探究知识。
导入新课, 利用导入 的例子引 起学生的 注意力。
都是 150cm.怎样求这个队列的平均身高?
可以发现:100 名同学的身高有 100 个数,把它们加
w2,…,wn,则
,叫做这 n 个 考 和 老 师 的 讲 容和重点。
数的加权平均数.
解,利用探究理
解和掌握成加
加权平均数的表示方法:
. 权平均数的概
意义:反映一组数据中按各数据占有的不同.
念和性质。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例子。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加权平均数(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加权平均数(二)_数学_初中__教材分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信息。
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做出判断和预测,加权平均数就是其中一种帮助我们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加权平均数》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学课题:加权平均数教学对象:初三学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2、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情境创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讨论交流→总结归纳”等活动,感受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加权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加深“生活数学”关系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权”概念的形成过程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节课在重视双基的同时,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堂课设置问题,层层深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亲身去体验、去感悟,一切的新知识都是由学生自己发现。
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而没有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对数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体验,又是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治学方法。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1 第2课时《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1 第2课时《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加权平均数》是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1的第2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平均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加权平均数就是简单的平均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加权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购物时商家给出的优惠券,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计算优惠后的平均价格。
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权平均数。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加权平均数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总结。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在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时,不同科目的学分(权重)不同,需要使用加权平均数来得到更公平的结果。
2.教学难点
-理解权重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确定权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加权平均数》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合理分配权重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后续的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权重概念的讲解,用更多实例来说明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与运用: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
2.思维与发展:通过探索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加权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加权平均数的应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相关问题。
初中加权平均分教案
初中加权平均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加权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加权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加权平均分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者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加权平均数吗?它是怎样计算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加权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后求和,再除以权重的总和。
2.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一组数据为60, 70, 80,权重分别为1, 2, 3,则加权平均数为(60×1 + 70×2 + 80×3) / (1 + 2 + 3) = 72。
3. 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学生的成绩时,不同科目的权重可能不同。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解释他们的思路。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提问: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不同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商品的定价、统计数据的处理等。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课堂练习的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知识。
初中数学_4.1加权平均数(2)教学课件设计
学习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 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 区别,并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例2、为了考察全县12岁男生的平均身高, 从中随机抽取了240人测得他们的身高(单 位:厘米)如下表所示:
身高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0.4 是现场作文的权、0.2 是即兴演讲的权。
例3 学校小记者团在八年级招聘一名小记者,招聘办法 是:对应聘者进行综合素质考察,并进行现场作文与即兴 演讲测试。下表是小莹、小亮、和大刚的各项成绩
招聘者姓名 综合素质成绩/分 现场作文成绩/分 即兴演讲成绩/分
小莹
88
96
93
小亮
91
90
97
大刚
90
D 72
2、甲、乙、丙三种饼干售价分别为4元、5元、
10元,若将甲种10斤、乙种8斤、丙种2斤混
到一起,则售价应该定为每斤 5 元。
合作探究
例3 学校小记者团在八年级招聘一名小记者,招聘办法 是:对应聘者进行综合素质考察,并进行现场作文与即兴 演讲测试。下表是小莹、小亮、和大刚的各项成绩
招聘者姓名 综合素质成绩/分 现场作文成绩/分 即兴演讲成绩/分
小莹
88
96
93
小亮
91
90
97
大刚
90
93
94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谁将被录用? (2)组委会的一个标准4:4:2,应如何计算,又应该选择谁?
概念: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 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 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提问: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更重要,我们可以如何调整平均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被赋予更大的权重,这些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更大;2.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将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3.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跟随计算;4. 强调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加权平均数大于等于算术平均数,小于等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数。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计算加权平均数;2.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 讨论练习题中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计算;2. 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解释结果的意义;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3. 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掌握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数学和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
1. 经验教学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2. 合作学习法:带领学生合作讨论,以加强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讲解:讲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例子。
3. 计算方法阐述:详细地阐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引导学生通过例题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5.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1. 黑板、白板、彩笔等教学设备。
2. 加权平均数的例子和练习题。
七、教学时间:
一般需要1-2学时。
八、教学反思:
1. 需要从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过渡,尤其是在初中数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引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一章:加权平均数的引入1.1 现实生活案例分析:票价的计算1.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性质1.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1.4 课堂练习: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加权平均数第二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1 学生自主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2.3 课堂讨论: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2.4 课后作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1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3.2 教师讲解:如何快速计算加权平均数3.3 课堂练习: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数据集的平均值3.4 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数据集,求其加权平均数第四章: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1 生活案例分析:商品的定价策略4.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4.4 课堂练习: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5.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5.3 课后作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4 课堂拓展:探讨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创新应用第六章: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比较6.1 学生自主学习:标准平均数的概念6.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6.3 课堂练习:判断并解释几个实际问题中应使用加权平均数还是标准平均数6.4 课后作业:分析数据集,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进行计算并解释原因。
第七章: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7.1 生活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7.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7.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7.4 课堂练习: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第八章: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解决策略8.1 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8.2 教师讲解: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8.3 课堂练习:解决一个涉及加权平均数的实际问题8.4 课后作业: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加权平均数应用的问题解决案例。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并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技巧;
2.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数学情境导入: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通过PPT展示、讲解,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明确权数的作用;
2.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够熟练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如“如何计算一家企业的平均工资?”、“在评选优秀学生时,如何合理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等;
2.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关键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如在计算平均工资问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工资数据的不同层级(如基本工资、奖金等);
3.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基础巩固题和提高拓展题,确保对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实践应用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相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布置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计算简单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
3.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题,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2.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发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2.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总结,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通过提高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五)总结归纳
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通过回顾,巩固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记忆。
2.归纳总结:教师对加权平均数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能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平均数(简单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
-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使用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优劣,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统计量的能力。
3.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设计与生活贴近的问题,如班级成绩的加权平均、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权平均数的知识。
4.在情感态度方面,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可能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尤其是权重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权重在平均数计算中的重要性,从而突破这一概念理解上的难点。
3.运用图表、计算器等工具,培养学生处理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图表来直观展示数据,使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简单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加权平均数这一概念的学习将更为顺畅。然而,由于加权平均数涉及到权重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如学校运动会、家庭旅游等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家和邻居家的平均身高相同,但小明家的人更矮,邻居家的人更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平均数的性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内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这两个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统计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和课程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教案《加权平均数》教学案2》公开课专用
§4.1 加权平均数 教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上节学习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什么叫权?2、八年级二班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是50分的6人,60分的10人,70分的11人,80分的8人,90分的4人,100分的1人,则该班这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列式计算。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权的另一种计算方法看下面的例子(见课本P 117例3)(1)想一想: 文中出现的连比4:4:2表明了什么?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2)算一算: 你能算出他们每个人的个人总分吗?组内交流(把式子写在下面)小莹总分:小亮总分:大刚总分:归纳:权的另一种计算公式是什么?口答:(3)试一试:学校组织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满分为100分。
张老师的得分情况如下:领导平均给80分,教师平均给76分,学生平均给90分,家长平均给84分,如果按1:2:4:1的比例进行计算,张老师的综合评价得分应为多少?活动二:例题学习详见课本P 117页例2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合作交流活动三:巩固新知课本P 118页练习,P 118三、挑战自我你能说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吗?班内交流。
四、学习反思与评价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案第二课时【教与学目标】1、经历探索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的过程,通过与分数加减法法则的类比,发展学生的联想与合情推理能力.2、能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教与学过程】一、知识引桥1、回想一下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并计算以下题目(1) x y x y +3 (2) x y y z y x z x -----22二、学习新知(一)交流与发现小亮和小莹练习用电脑打字,小亮每分钟打a 个字,小莹每分钟比小亮多打20个字,当他们都打完了3000个字时,小亮比小莹多用多少时间?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最后结果是什么?归纳一下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例题精讲例2 计算:(1)bc ab 6121+; (2)253b b a ab b a --+ 例3 计算:(1)mm -+-329122; (2)121112-+--+x x x x (三)反馈检测:仔细做一下,检验一下你掌握了本节知识没有.计算:(1) 24a b a b - (2) aa a +--22142 (3) ba b a --+11 (4) y x x y x x +--222 (5)1-y x x +24 (6) --12x x x -1 三、学习思考整式与分式相减及异分母分式相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四、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课时设计人:张树全使用人:
学习目标1、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学习重点: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导与学的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教师寄语: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别人怎么能相信你!)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99页到100页的内容,说一说本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是
(写出要点即可噢!)
学习任务二: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课本99页例2,并掌握其解法。
然后自己独立做一遍。
思考:上面题目还有其他解法吗?试着写出来。
我们可以写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阅读课本100页例3,并掌握其解法。
然后自己独立做一遍。
预习检测:课本100页练习题(做在练习本上)
预习质疑:(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二、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例一:某超市购进了一批不同价格的皮鞋,下表是该超市在近几年统计的平均数据.要使该超市销售皮鞋收入最大,该超市应多购多少元的皮鞋?
四:盘点收获、畅谈心得:
你能说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吗?用你喜欢的形式写在下面:
五、达标测评(共10分)
1、小亮家上个月支出伙食费用800元,教育费用200元,其他费用500元,本月小亮家这三项费用分别增长了10%,30%和20%,小亮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个月增长的百分比是多少?(2分)
2、为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班里组织了一次选拔赛,由教师组成评委,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分别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三方面打分,评委打分的结果如下表:
(1)如果按三项得分的算术平均数确定优胜者,谁是优胜者?
(2)如果三项得分分别按25%,35%,4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谁是优胜者?(3)哪一种计算方法比较合理,你认为要选哪一个学生去参加比赛?(6分)3、课本101页第5题(做在练习本上)(2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