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对课又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应该好好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发挥好对联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1.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的框框,换出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激发。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适时引用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以此介绍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杰出贡献。
还可引用陈毅挽鲁迅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说明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风格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使学生鲜明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贡献。
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时,可结合文章内容、项羽的事迹拟为一联:“东城血战,犹信武功、信天意,刚愎自用,固是霸王口气;乌江拒载,尚赐宝马、赐头颅,成人之美,真显君子之风。
”此联较好地概括了悲剧人物项羽性格上的双重性。
再如,学习《淮阴侯列传》时,让学生就韩信一生的经历拟副对联,经过加工成为一联:“忍胯下奇辱,怀大志,择明主,登坛拜将,降齐灭楚,名列大汉王侯;抛蒯通上计,感君恩,尽愚忠,得意忘形,恃才傲物,命殒长乐钟室。
”通过师生努力,拟成此联,学生既熟知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对联的拟法,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用对联教母语
2、诸格兼用出佳句,众妙毕备展才情 ---从修辞上鉴赏
慢赏好风如品酒,细嚼佳句胜观花
阶段性学习: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创作对联 1、仿写对联 怎么仿? 仿句式, 仿修辞, 仿句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 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仿写:清明上坟墓拜祖先, 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
根据你的日常生活创作一副对联。
洗脸:面目光洁好对镜, 行为端正易为人; 上课:教师潜心研究教材教法 , 学生认真交流心得体会;
间操:逍遥吐纳身心健, 自在屈伸天地宽。
作品展:
作品展:
作品展:
作品展:
鹅与雁 宋胜杰 鹅是沦落的雁? 非也。
鹅聒噪于野, 雁高飞于天。 鹅翅与水流逐, 伏在寸垄, 东西百步寻衰草。
中秋吃月饼赏明月, 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2、对对联
对联的特点: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仄起平收。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3、根据情境,创作对联。 情境对联方法 审清题意、选好角度, 表述完整、传情达意, 巧妙联想、大胆想象, 意境高远、情感鲜明。
喜迎盛世龙舟竞渡;欢庆佳节粽叶争香
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庆佳节,敲 锣打鼓赛龙舟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巧借对联促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 ——巧借对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乐园,自然熏 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 《湖心亭看雪》:“独驾小舟更定赏雪景,偶逢 知己凌晨饮大白” 《项链》:“一夜虚荣栽苦果,十年窘迫误人生”
如何教小学生写好对联
如何教小学生写好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美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然而,对联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一项挑战。
如何教小学生写好对联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小学生写好对联。
一、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对联之前,首先需要让小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可以通过展示经典的对联作品,介绍对联的历史和起源,以及对联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对联的特点和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诗意和语言表达能力要写好对联,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诗意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意和语感。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基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景、描写人物或事物的练习,帮助他们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注重对联的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技巧。
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对联的创作技巧。
例如,要求学生注意字数的平衡,避免出现过长或过短的情况。
同时,要注重平仄的搭配,使对联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还可以教导学生注意对仗的关系,即上下联之间要有意境上的对应或呼应。
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
四、鼓励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对联写作技巧后,需要鼓励他们进行对联的创作。
可以组织对联比赛或创作展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写好对联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五、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写作的技巧,需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兴趣。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对联写作活动,让学生坚持练习和创作。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好的对联作品,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持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
六、提供个性化指导和评价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都不同,教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用对联促进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用对联促进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我长期从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曾被“费力多,收效少”所困惑。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己教法僵化,缺乏创新,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从把对联引进语文课堂后,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发生了令人满意的变化。
我之所以把对联引进课堂,服务于作文教学,是因为下文这个故事:我有个朋友大厦落成,叫我给他写副对联以示庆贺。
当时我觉得老是“黄道日”、“紫微星”落俗,不如用朋友家周围村庄的村名(联中加点者)连缀成联。
其联是:东启前仓,相伴飞凤过莘野;西呼后郑,邀来雅侣游蹯溪。
(莘野、蹯溪分别是新店村、本札村的古名。
)过了几天,我都忘了这件事了,没想到班上有个“喜理厌文”的同学来找我说:“老师,你给我三叔公写的对联太有意思了!你能教我造对联吗?”我看着他那流露着喜悦和企盼的目光,突然感到实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机会来了,马上拍手答应了他。
于是就把这两行文字搬上黑板,拉开了对联进课堂的序幕,开始了以对联优化作文教学的尝试和探索。
本文就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撰写对联来诱发学生的兴趣谈些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姓氏故事为材料我国农村大多聚族而居,即使一村多姓,也总是以一个或二个为主姓。
如我们学校所辖学区内,共有22个自然村,有姓4O个左右。
我是本地后吴村人,本乡本土,对吴姓的典故比较熟悉。
于是以吴姓发展历史中最具特色和最为人称道的故事拟了一联:延陵先祖,纹身断发,诚铸谦让典范;厚吴裔孙,继往开来,共吟至德新诗。
我先介绍一些姓氏常识,然后告诉学生,“延陵”是厚吴吴姓的郡望。
讲述了周太王古公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位给三弟季历而从周原南逃到荆蛮,并断发纹身,以表明让位的决心,由此得到圣人孔子“太伯可谓至德也已矣”的赞叹。
还讲了寿梦幼子季札“挂剑徐君墓”的故事。
同学们听了以后,发现这每天都得用上好几遍的“姓”还有这么多趣事。
吴姓同学欣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同学也表现出钦佩之情。
对联训练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特点、分类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创作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2.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押韵、平仄2. 对联的意境和寓意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对联作品、对联创作技巧资料2. 学生准备:笔、纸、对联作品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特点、分类等基本知识。
2. 展示一些经典对联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对联的押韵、平仄、对仗、意境、寓意等基本要素。
2. 分析经典对联作品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创作对联。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分享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写作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经典对联作品,进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创作对联的能力。
3. 学生对对联的欣赏能力。
八、课后作业1. 收集10首经典对联作品,进行鉴赏。
2. 尝试创作一副对联,要求押韵、对仗、意境、寓意等要素齐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高创作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
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作者:邱道学谢玄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04期2011年9月1日,我开始承担高二年级文科实验班的教学任务。
教学中,我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学生作文仍然处于“口语写话”水平,即作文基本使用口语。
怎样引导学生回归书面语言写作,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在与班上的同学们接触两个月后,我决定:利用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
从2011年11月11日至2012年1月3日,我引导学生共进行了30次对联创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兹总结如下:对联创作功用探究利用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源于对联这一特定文学形式的功用:其一,一般来说,对联篇幅不长,创作起来看似简单,学生的抵触情绪不会太大,容易在班级中有效推广;另—方面,对联内容丰富,其简洁词句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较大。
对联词句所需要的高度概括性,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极为有益。
其二,优秀的对联常常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文字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对联的此类特点,使其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同时,这些特点对于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综合表达很有价值,甚至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他本人所喜爱的某种风格。
其三,为避免合掌对,对联上下两联往往选用截然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两个角度,这对于学生选取创作角度的思维训l练极具价值。
这种创作角度选择的思维训练,容易深化到学生的一般写作实践中去,能提升学生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个简洁、适用而极具训练价值的文学样式。
对联训练策略我们注意训练形式与训练要求策略的选择。
训练形式上,主要有三项策略:其一,同一内容,全员参与。
要求本班学生全员参与对联的创作。
为保证对联讨论时矛盾集中,我限定全班同学每次只就同一内容,自由选取角度进行创作。
其二,集中展示,轮流评说。
对联作品集中上交给一位同学整理,在班级展示交流。
一方面,这有利于增强同学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对联冲击力”,让同学们在相互对比、相互欣赏中获得成就感,获得进步的动力。
初中书法对联专题教案
初中书法对联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提高书法审美能力。
3. 通过对对联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书法艺术表现自己对对联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3. 书法艺术在对联创作中的应用4. 创作实践:编写对联并书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书法艺术在对联创作中的应用。
2. 难点:对联的创意编写和书法艺术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书法艺术在对联创作中的应用。
2. 示范法:展示优秀对联作品,分析其书法艺术特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编写对联并书写,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联创作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对称性、对仗性、节奏性、意境性等。
3. 讲解书法艺术在对联创作中的应用:字体、笔画、结构、布局等。
4. 欣赏优秀对联作品:分析其书法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对联的美。
5. 创作实践:分组编写对联并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成果: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创作的重要性和书法艺术在其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1. 编写一副对联,要求内容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精神。
2. 收集亲朋好友的对联作品,分析其书法艺术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为今后的学习制定目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法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书法对联创作中取得进步。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联趣谈活动教案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联趣谈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对联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能够将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到对联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 能够通过对联的创作和对比,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4. 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学生了解对联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到对联中,从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3. 学生通过对联的创作和对比,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到对联中,从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2. 如何帮助学生在对联的创作和对比中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环节:初步介绍对联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介绍对联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形式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文化。
2. 创作环节:(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对残对联,如:“山山水水百花艳,风风雨雨千古情。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句话,将前一句补全,并自创第二句;(2) 学生交换作品,并在小组内讨论、修改,各小组将自己最满意的对联提交给教师。
3. 对比环节:(1) 将学生提交的对联集中展示,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各项对联进行点评;(2) 在点评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项对联的亮点、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改进;(3)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出几项较为优秀的对联,在班级内进行评选和比赛。
4. 总结环节:(1) 教师要在班级内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并举办一些奖项颁发仪式;(2) 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将对联的创作、修改、比赛等过程进行详细展示,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创作心得体会。
五、教学效果:此次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学生对联的创作和对比中,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模式的尝试和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磨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在合作中,学生也培养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巧借对联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巧借对联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对联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近十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
然而高中生对它的继承发扬情况并不乐观,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得不突击掌握,被动成分就多了。
任何事情带着较强的功利色彩被动的去做,就会索然寡味。
语文老师应克服重重阻力正确引导学生继承发扬我们的优良文化,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增强学科的趣味性、吸引力。
在此。
本人仅就对联教学作点探讨。
对联知识的训练在经过高三第一轮的知识点专题复习后,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最后一轮回归教材中,让它和课本紧密结合来提升学生能力,起到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效果,弥补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理论过多、知识储备不足、过于单调的遗憾。
最后一轮复习实际是高考冲刺的关键,是学生综合能力体系的建构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如果老师不在教法上创新突破,不走出教材布局的束缚,不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驾驭它,学生疲惫恐慌的心理依然难以摆脱。
此时我们应该大胆整合教材,大量引进生活资源,紧密结合考点来训练学生。
如我们回顾教材《林黛玉进贾府》,常规做法是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巩固探讨,那么抛开过去,现在我们就只从对联教学人手巩固提升!第一,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题可与之对仗的篇目!粗对可以找很多,但是比较起来看对仗工整且同为名家名篇的应该是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并且两篇文章在同一册教材便于比较。
那好,第二步,我们在“大环境”中来对两篇文章主旨进行探讨,之所以加“大环境”是为了师生能摆脱原知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拘泥参考答案。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也可以结合现实的意义。
显然林黛玉进贾府是作者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由盛到衰过程,并且必然会崩溃灭亡的历史命运;陈奂生上城是旧式农民在新的时代春风中积极谋求致富、追求精神新活力过程中“旧我”和“新我”的矛盾冲突。
第三,我们就可以依此创造一副对联:“林黛玉进贾府冷眼观封建大家庭衰落,陈奂生上县城热心迎改革新浪潮涌起。
对联文化与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
第六章
对联的鉴赏与评价
对联的鉴赏标准
平仄协调:上下联平仄相对, 音韵和谐
意境深远:对联寓意深刻, 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语言优美:对联用词优美, 语句流畅,富有文采
对仗工整:上下联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结构相似
创新独特:对联构思新颖, 独具特色,不落俗套
对联的评价方法
对仗工整:上 下联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平
对联的发展历程
起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对联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 发展:唐代,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文人墨客开始创作对联 繁荣:宋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对联作品和作家 传承:明清时期,对联继续发展,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对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春联、婚联、寿联等
创作技巧:注重对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运用恰当的词汇和修 辞手法,表达出对名胜古迹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第五章
对联的应用与价值
对联在生活中的运用
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 寓意吉祥如意
婚联:结婚时贴在新房门 上,寓意幸福美满
寿联:祝寿时贴在寿堂门 上,寓意长寿健康
挽联:哀悼逝者时贴在灵 堂门上,寓意哀思悼念
对联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对联作 为一种传统文 化,其形式和 内涵得到了广 泛的传承和发
扬。
创新:随着时代 的发展,对联的 形式和内容也在 不断地创新和发 展,如现代对联、
网络对联等。
融合:对联与其 他艺术形式相结 合,如书法、绘 画、雕刻等,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
艺术作品。
发展:对联在社 会生活中的应用 也越来越广泛, 如广告、庆典、 节日等场合都经
仄协调
意境深远:寓 意深刻,富有 哲理,给人以
对联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联欣赏能力
对联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联欣赏能力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语言游戏和智力挑战。
对联的创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他们对联的欣赏能力。
本文将探讨对联创作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对联欣赏能力的提高。
一、对联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联创作是一项需要创造力的任务。
通过对联创作,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首先,对联创作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思考和脑力活动。
他们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将两句话进行巧妙的组合,达到平仄对仗和意义对应的效果。
这要求学生具备深入思考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对联创作也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和意义表达出来,使对联富有美感和艺术性。
因此,对联创作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一种语言书写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联创作可以在学生中培养出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联创作,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他们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词汇和句式来组成对联,使作品更加独特和有个性。
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潜能。
二、对联创作提高学生的对联欣赏能力对联创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对联欣赏能力。
对联欣赏是一项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化和艺术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的任务。
通过对联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他们需要研究对联的平仄、对仗、意义等要素,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这可以让学生更加敏感地察觉到对联的美感和诗意。
对联创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语言和文化的独特理解。
通过对联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们需要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对联中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
这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对联创作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对联创作教学策略研究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和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基础学科,对联创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文字表达和文化修养的好机会。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对联创作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了解对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对联是由上下两句成对的对仗工整的诗句,形式上要求平仄相对,字数相等或相近。
在创作对联时,首先需要了解对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包括平仄格律、字数要求和连写结构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形式方面理解对联的要领,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对联的创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丰富的词汇量、准确的词语搭配和生动的形象描绘等。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分析、词汇扩充和写作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对联,学习借用别人的优秀表达方式,并进行模仿和创新。
三、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对联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运用技能,还涉及到丰富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名人和历史典故等,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启发。
比如,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与梦相关的对联,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四、创造性开展对联创作活动在对联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设置一定的主题和要求。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以“春节”为主题,创作与春节有关的对联,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对联创作比赛,设置奖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作动力。
五、注重对联创作的过程性评价对联创作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作过程的指导和评价。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和合作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展创作思路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创作特点和进展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和改进。
对联创作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联创作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形式和寓意丰富的内容既能展示文化底蕴,又能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于孩子们来说,参与对联创作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本文将探讨对联创作对孩子的这些积极影响,并提供一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法。
一、对联创作促进认知和表达能力对联由两个上下联构成,要求字数匹配、意义相关并形成对仗关系。
孩子们在参与对联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理解词汇意义、语法规则以及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通过掌握这些要素,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
此外,对联是有规则和格式的,孩子们需按照规则进行创作,这锻炼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垂直思维能力。
二、对联创作开拓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要求行文简洁、意义深远,因此对创作者的思维是富有挑战性的。
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灵活运用词汇和构思,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对联的内容往往与生活、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相关,对联创作也会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发他们对事物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三、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法1. 提供素材:提供孩子们丰富的素材,如名人名言、成语、诗词句等,帮助他们扩展联想和构思的范围。
2. 强调双关和隐喻:引导孩子们思考多义词、双关语、隐喻等在对联中的运用,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夸张思维。
3. 组织创意活动:组织对联创作比赛、集体创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氛围中相互启发,激发出各自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鼓励多样性:对联创作可以灵活发散思维,不拘泥于古板的传统形式和形容词,鼓励孩子们尝试不同的词汇和语言风格,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创作能力。
结语对联创作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对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素材,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
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小巧对联是一种具有普遍受欢迎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简练、生动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
利用小巧对联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小巧对联节奏明快,字数和音韵要求较少,适合初学者练习,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通过分析、讨论和创作小巧对联,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词语,让他们创作小巧对联。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对仗、平仄、字数等要素,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利用小巧对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和写作能力。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讲究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往往用一种优美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深刻的含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小巧对联,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
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比如修辞手法、运用对仗等。
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利用小巧对联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小巧对联,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有很多好处。
它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技巧和写作能力,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对联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小巧对联,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对联。
这样,小巧对联的独特魅力就能被更多的人所喜爱和传承。
对联创作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小学语文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创作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小学语文对联教学设计一、引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练的文字和独特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联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开拓艺术视野,增强对联的欣赏能力。
二、了解对联在对联教学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作用。
可以通过讲解对联的基本定义,引导学生体会其规律和特点。
同时,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形式和内涵。
三、创作对联的基本要素1. 文字选择在创作对联时,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字。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文字的限制,例如要求学生使用特定的主题词汇或是使用特定的词性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要求,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韵脚对仗对联的韵脚对仗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举例,教导学生掌握才艺的韵律,理解韵脚的对应关系。
四、分析名家对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对联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家的对联进行分析和欣赏。
通过解读名家对联的意境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对联的艺术价值有更深的理解,并在创作时有所借鉴。
五、创作对联的活动设计1. 主题激活以某个具体的主题或话题为中心,如春节、自然景观等,让学生展开联想,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2. 创作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名家的对联,进行创作训练。
可以在课堂上给予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互相交流,共同改进。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创作水平。
3. 对联展示组织对联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在校内举行小型的对联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能力。
六、对联欣赏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欣赏能力,可以组织对联欣赏活动。
可以邀请专业的对联艺术家来校园进行讲座和表演,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对联艺术,并学习艺术家的创作心得。
七、总结对联创作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小学语文对联教学设计,通过对联的教学和创作活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如合璧,仿句为连珠 ——语言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对联如合璧,仿句为连珠——语言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摘要:对联是汉语言文学的精华,仿句是提高汉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运用对联、仿句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笔者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从激活课堂导入,优化课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三个角度,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对联;仿句;课堂教学;有效性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仿句则仿句式不仿内容,不仅内容要统一、结构要一致,而且要求修辞相同、语法相同,两种语言训练实质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最直观表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对联、仿句,不光可以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而且能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引言一、道是无晴却有晴——“仿句对联”之于巧妙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长期以来,如何在短时间内直接、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
有效的课堂必定是趣味横生的。
对联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特点,运用古代诗赋中的对偶、押韵、平仄及各种修辞手段,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种,它是汉语特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
仿句就是根据提供的例句仿写修辞一致、句式一致、内容一致、意境一致的句子。
这两种语言训练方式,本身就具有趣味性,把它们运用到课文导入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可采用仿句的方法导入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1)播放歌曲《我的母亲》,以母爱为切入口导入。
语言表达训练的好方式——写对联
语言表达训练的好方式——写对联语言表达训练的好方式——写对联张淑英最具中国语言特色的对联,俗称对子,堪称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联涉及词汇、语法、修辞、音韵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生写对联是学习和传承人类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极好机会。
对联知识是鉴赏中华古诗不能绕开的基础,同时又涉及写作的多种思维的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语文学习角度看,无论国家编写的教科书,还是地方风物、风俗民情、标牌广告、课外读物等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和写作样板,许多高分学生也都从中获益。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课本的学习,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别说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了,单就写作表达的训练要求而言就几乎难于应对。
如能够结合课本教学有意识地渗透对联知识,引进对联的写作,引导学生用对联概括、评价、总结所学内容,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对联顺应了中高考语言表达的要求,使学生在语言思维的广阔空间中展开联想,努力找到合适的字眼与之相匹配,通过反复的语言锤炼,增强了思维的严密性,既炼词,还炼意,一两句话可以这样来练,一段话也可以这样来练,这几乎就是写作训练的一个极好热身。
不仅如此,撰写对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底蕴也有重大意义,因而也深刻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所以,我从本届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写对联这一形式进行语文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课堂上渗透对联知识。
结合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对仗的知识,亦就基本掌握了对联知识。
当然在形式上可以降低要求,只要做到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即可,所以,工对好,宽对也好,偶有仄声收尾也行。
其次,对联服从教学内容需要,比较宽泛。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借对联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也可用对联概括课文主旨、艺术特色,还可以概括人物形象、情节线索,或者兼而有之。
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
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明快、幽默的文风深受人们的喜爱,备受青睐。
而对联教学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利用小巧对联,可以有效地促进对联教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小巧对联促进对联教学。
一、通过小巧对联引导学生识字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对联,字汇量较少,遇到许多生僻字不会读音和理解。
因此,在对联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小巧对联引导学生识字。
比如:“一弯蛇腰细,半岛水秀清。
”这两句对联,“半岛”、“秀清”、“腰细”等字并不常用,但是通过这样的小巧对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并加深了对这些字的理解。
二、小巧对联提升语感和语文素养对联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巧妙运用语言技巧。
小巧对联中,经常用到的是一些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以“春夜酒店开,秋风酒家乐”为例,这句对联运用了双关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既好玩又有意思,而这种语言的巧妙运用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奥妙,提高语感和语文素养。
三、小巧对联启迪学生文化内涵对联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积淀。
小巧对联中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文化名人和典故,来启迪学生的文化内涵。
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句对联是出自《战国策》,是许福的名言。
这样的对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位历史名人的生平及其贡献,同时也可以启迪学生在生活中要勇于迎接挑战,解决问题。
四、小巧对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小学生学习阶段,大部分是模仿别人的对联。
通过不断联系,学生可以加深对于对联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而小巧对联正是通过简短、通俗、有趣的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创造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小巧对联在对联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僻字,提高语感和语文素养,还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联教案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基本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对联,引导学生运用对联的形式进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3. 对联的分类和创作方法4. 经典对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和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会创作对联。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对联的形式进行创新性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特点、结构和创作方法。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解析经典对联,让学生体会对联的魅力。
3. 实践训练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对联创作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如经典对联、对联创作指导等。
2.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对联展示。
3. 准备练习本,供学生练习对联创作。
4. 准备评价表格,用于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介绍对联的上下联、对仗、平仄等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规范。
3. 讲解对联的分类和创作方法:讲解不同类型的对联,如春联、挽联、寿联等,并教授如何进行对联创作。
4. 欣赏和解析经典对联:展示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并解析对联的意义。
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练习运用对联进行语言表达。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创作一副对联。
2. 学生互相展示对联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用对联促进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用对联促进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一联:秋风萧瑟,金秋收获;二联:知识收获,心灵成长。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秋天的良机,收获知识,培养心灵,让他们在金秋收获满满的精神收获。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秋风萧瑟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笔墨,抒发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在宁静的秋天里,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文字功底。
其次,教师应该多结合实际,让学生们在抒写自己的感受的同时,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使他们的作文更加有深度。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金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作文,让他们学会从秋天里收获心灵的成长,让他们在金秋收获满满的精神收获,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总之,利用对联促进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们带入一个和谐宁静的秋天,让他们在宁静的秋天里,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使他们的作文更加有深度,让他们在金秋收获满满的精神收获,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一, 温故求新, 趣味保护。 为了让 同学们在对联创作 与
评 说 起 步 阶段 “ 话可说 ” 我们 要 求 同学们 从 高 一年 级 所 学 有 ,
课文入手 , 每次选取一篇课文 ,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 为保
护同学 的 创作 热 情 , 发他 们思 维 的积极 性 , 激 我们 鼓 励 学生 自 由选取创 作角度 , 并在评 说时尽量给 予积 极评价 。 其二 , 序渐 进 , 步完善 。 对联创作 开始 之前 , 们首 循 逐 在 我 先为 同学 们讲 解 了 “ 对联 基 础 知 识 ” 在 最 初一 周 的评说 修 改 。 中 , 们 把修 改 的 重点 放 在 对联 的形 式 上 , 要针 对 “ 起 平 我 主 仄 收” 的要 求 , 因为这 是 学 生最 初 阶段 常 有 的问题 , 们 往 往会 他
火 戏诸侯 ) 等 等。 , 经过 一个 半月的训 练后 , 同学 们已经 明确 了对联 的基 本要
一
个教 师每学期写一篇课堂作品, 一年就有两篇 , 工作十
年就有二十篇。 一个语文教师工作三十年课 堂 作 品包 含了现 代 文和 文 言 文 , 这 包括 了小说 、 散 文、 剧和诗 歌 , 戏 还包括 了实用文 。 些课 堂作 品 , 这 既有 新授 课 的, 有复 习课 的 , 也 还有活 动课 的、 究性 学 习的 , 研 可谓 文体 兼
了对 学 生 具 有教 育教 学 价 值 外 , 对其他 教 师还 具 有启 发和 借
思路” 如果是课题类的, ; 最好写成论文, 也可以写成报告。 第
三步 , 作 。 谓 操作 , 的是 在 实践 中验 证 的过 程 。 果 是 操 所 指 如
教案类的, 最好在多个班反复试教 , 发现问题, 以利提高。 试教 的过程中邀请专家听课, 课后提修改意见。 还要征求学生的意 见。 如果有教学论方面的专家更好。 第四步, 完善。 要从三个方
我们 注 意训 练形式 与训练要 求策 略的选 择 。 训练 形式上 ,
主要有 三项 策略 :
的热 情 , 他们 为既能 准确表 达 又能 满足 这一形 式 上的要 求而骄 傲 , 们愿 意 玩一 玩这 种 “ 他 技巧 ” 创作形 式要 求落 实 以后 , 。 我 们 最 终 把 创 作 与评 说 的 重心放 在 了对 联 的 内容 神 韵 与情 感 表
联 创 作只有经 过 长 期坚 持 , 反复锤 炼 , 言训I 的效 果 才会显 语 练 现 , 能 内化 为学生 的书面语言 能力。 才 实践 证 明, 经过 了 个 在 一 半月的连 续训 练之 后 , 练 的效果 就显 现 出来 了 训 。 训I 练要求 上 , 主要 有以下三项策 略 :
练 。 2 1 年 1 月l 日至2 1 年 1 日, 引导学 生共 进行 了 从 01 1 1 0 2 月3 我
其一, 一般来说, 对联篇幅不长, 创作起来看似简单, 学生
27
的抵触情绪不会太大, 容易在班级中有效推广; 另一方面, 对联
内容 丰 富, 简洁词 句所 包含 的 信息 量往往 较 大 。 其 对联 词 句所 需要 的高度 概括 性 , 锻 炼 学生 的概括 能 力、 词 造 句能 力, 对 遣 极 为有益 。
变 诗 词名句 ( 江南女 子, 执红 牙板 歌 耆卿 曲, 晓风 残 月 : 关西 大
—
有 的同学 回忆 了自 己的进步 :
一
开始 不愿 写, 总 写不好, 来 在每 次 的练 习中渐 渐有 也 后
些会 写 了 也 对诗 词 、 , 对联 、 古文这 些有 了 更深 的感受与认识 。
—
其二, 优秀的对联常常将记叙、 议论、 抒情融为一体, 文字 或庄重或诙谐, 或质朴或华丽, 其内容涉及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对联 的此类特点, 使其易于引发学生兴趣 , 起学生创作 的热 激
情; 同时 , 些特 点 对于 训 练学 生书面语 言 的综合 表 达 很 有价 这 值 , 至能够 帮助学 生找到他 本 人所喜爱 的某 种风 格。 甚 其三, 为避 免合 掌对 , 对联 上下 两联 往 往 选 用截 然不 同而 又相 辅相成 的两 个角度 , 对于 学生 选取 创作 角度 的思维 训练 这 1 极 具价 值 。 这种 创作 角度 选 择 的思维训 练 , 容易深 化 到学 生 的
韩岩
写对联 的过 程 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 程 。 得 刚开 始写古 文 记
的时候 , 《 颇蔺相如 列传》《 如 廉 苏武传 》 我全 无灵感 , , 觉得 才
华无 从 在 对联 中施 展 , 看到 大 家的古典文 学功底 深 厚 , 我很 自
汉, 持铜琵琶唱东坡词, 大江去东 ) 或者上下联没有关系, , 只 是凑字数 ( 酒醒处 , 孤独岸, 风情千姿弄; 周王土, 温柔乡, 烽
被广大青年教师。圈
l
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 【
北京 市清华大学附 中 邱道学 谢 玄
2 1 年 9 日, 开 始承 担 高 二年 级 文科 实 验 班 的教 学 0 月1 我 1 任 务。 学 中, 教 我很快 发现 了 个严重 问题 : 一 学生作 文仍然 处于 “ 口语写话 ” 平 , 水 即作 文基 本使 用 口语。 怎样 引导学 生 回归 书
般写作 实践 中去 , 能提 升 学生作 文谋 篇 布局的能 力。
总之, 这是一个简洁、 适用而极具训练价值的文学样式。
忽略 “ 仄起平收” 这一类形式上的要求。 后来的创作事实证明,
“ 起平 收 ” 仄 这一类 形式 上 的要求 实际 上促 进 了学生 遣 词炼 句
对 联训练 策略
对联创作实 践成 果 我们采用 “ 课下独立创作 、 课堂集中评说” 的方式开展创
作 与 交流 活 动。同学们 在课 下独 立进 行对 联创 作 , 至少 提前 一 天将作 品提 交 给 负责整 理评 说 的同学 , 料 整理 完 成 后 , 材 以课
继续推动下一阶段的对联创作 。 这项工作 , 也是一次阶段性总
达上 。
其一 , 同一内容 , 员参 与。 全 要求本班学生全员参与对联
的创 作 。 为保 证 对联讨 论 时 矛盾 集 中, 限定 全班 同学 每次 只 我 就 同一 内容 , 自由选 取角度 进行 创作 。 其 二 , 中展 示 , 流 评说 。 集 轮 对联 作 品集 中上 交给 一 位 同 学 整理 , 班 级 展 示 交流 。 方面 , 在 一 这有 利 于增 强 同学 的责 任 心; 另一 方面 , 有利 于 在课 堂 上 形成 “ 联冲 击 力” 让 同学 也 对 ,
教 师 的作 用体 现 在 组 织、 发、 启 引导、 励 和 解 疑 上 。 激 这一观 点 是 有道 理 的 , 因为 它体 现 了教学 的 普遍 规 律 。 是 , 堂作 但 课 品 又 是 具 有 个 性 特 点 的 。 文 内容 不 同 , 课 文体 、 体 风 格 不 语
同, 理解和设计也会有明显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课堂作品 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 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可取。 课堂作品除
乐趣 。 ——孟祥瑞 在 写每 篇对联 的时候 , 会对其 内容 、 物性 格 、 心思 想 、 人 中 写作手 法等 重新进 行思考 , 回顾所 学的基 础 上 又加 深 了 已 在 对 学课 文的理 解。 ——贾香 子 虽然每 次会 为一字半 句耗 费 不少的时间, 事后 对 自己 但 的每
其三 , 积极 扩展 , 主动突破 。 我们 组织学生进 行对联创作 , 目的在于 书面语言训l , 练 而不 在 于对 联本 身。 此 , 为 在学 生进行 了一个 半月的 创作 练 习以后 , 我们 要求 学生 适 当增加 对联 的 长 度 , 学期 最 后两 次训 练 中, 们要 求学 生努力 创作 一 副不 少 本 我 于3字 的对联 。 然我们 没有 明确告 知学 生我们 要将对 联 的创 O 虽 作 逐 步 “ 文化 ” 渐渐 突破 对联 形式 的 限制 , 散 , 但我们 在 实际 训 I 练过程 中, 终清 晰知道 : 始 我们 的 目 是 书面语 言训练 。 标
面来完 善 : 语文 专业 方面、 学 论方 面、 教 学生 活动 方面 , 涉及 心 理 学 、 育学 、 教 语文 学 、 教学 论 等方 面的理 论 和 实践 的 问题 。 课 堂 作 品形成 的过 程 , 推 敲琢 磨 的过 程 , 不 断 自 否定 螺 是 是 我
鉴价值。 若从教师培训的角度讲, 后者的价值更大。
3次 对联创作 实践 , 0 取得 了一 的教 学效 果 , 定 兹总 结如 下
对联创 作功用探究 利用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 源于对联这一特定
文学 形式的功 用:
面语言写作 , 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 在与班上的同学 们接触两个月后 , 我决定 : 利用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
一
活 动 的成绩 。 开始 阶段 , 在 同学们 总会 犯这样 那 样 的错 误 。
比如: 有的同学忽略了对联的 “ 仄起平收” 要求, 要么仄起仄收 ( 相如以口舌完璧归赵 , 廉颇凭诚意负荆请罪) 要么平起平收 ,
( 举屡 试不 中, 律无 师 自通 ) 甚 至平起 仄 收 ( 史令 才上 科 音 , 太
结, 能帮助 同学获 得成就 感 。 其 四, 期坚持 , 长 反复锤 炼 。 儿学 习说话 的过程 , 婴 是一 个 长 期模 仿 练 习与 内化 的过 程 , 中学 生书面语 言训 练 的过 程 , 模
堂十分钟演讲的形式, 在课堂上集中展示评说。 本学期三十次对联创作与评说活动, 涉及所学七位作家、
旋式上升的过程。 经过多次试教, 经历各种意外情况的考验之
后, 个具 有普适 性 的教学 方案才算是 基本 确定 下来。 一
备, 型兼顾 。 课 如果一个教 师能积 累到几十篇, 就可以出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