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一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一《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一)【高一《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课前准备1.课前阅读教师印发的相关材料,结合自己的查阅,了解王安石的有关情况,尤其是了解王安石的思想。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反复诵读,尽可能地读懂文句,弄明白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晓游山小事,明“尽吾志”之理。
教学难点探究本文怎样即事明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㈠询问了解课前预习的情况。
1.齐读课文,营造课堂气氛,同时整体了解预习情况,再次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本课文字晓畅明了,因而学生容易读懂中心;但作者在即事明理中如何选取游山小事对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
所以说,探究其方法有一定难度,而明白其中道理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㈡朗读、范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㈠解题1.“记”的意思是什么?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哪几类?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1."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为五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
记游:《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记亭台楼阁名胜:《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物:《核舟记》记政论:《病梅馆记》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 随手记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感真实、自然,不刻意为文,也不取媚于世俗。
明确: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作者颇费功夫: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鲁人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窈.然(yǎo) 瑰.怪(ɡuī) 禅.院(chán) 谬.(miù) 相.(xiànɡ) 深父.(fǔ) 仆.道(p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有碑仆道.〔名词,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传道.受业〔名词,道理〕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的方法〕 (2)极⎩⎪⎨⎪⎧极.夫游之乐〔动词,尽,文中是尽兴的意思〕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副词,至多,最多〕 (3)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看〕非常之观.〔名词,景象〕 (4)得⎩⎪⎨⎪⎧不得.极夫游之乐〔动词,能够〕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5)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无物以.相之〔连词,用来〕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由山以.上五六里〔助词,表方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因果,因为〕(6)其⎩⎪⎪⎨⎪⎪⎧距其.院东五里〔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独其.为文犹可识〔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自己〞〕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称说,说出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6)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 (7)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8)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9)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10)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非常..之观 古义: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单元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立即行动人生最昂贵的代价之一就是:凡事等待明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天永远都不会来,因为来的时候已经是今天。
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可以用来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一天。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永远都在今天,希望就在现在。
立即行动!只有行动才会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
立即行动!只有大量的行动,才会让我们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赏读:善于学习的人,会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是学者求学应有的方法。
世界纷繁多样,知识广博无边,对于学者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能借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学识才能更加充实,做事才能臻于完美。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赏读:少年时代很容易变老,学习却很难成功,一点点的时间我们都不能浪费。
朱熹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必须珍惜光阴,努力向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八首》赏读: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像早晨那样珍贵和旺盛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在人生最宝贵的每时每刻都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
不要等老了或机会失去了才开始后悔。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赏读: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来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光阴。
到那时再感到悲观失望,已经是悔之晚矣。
一、作者视窗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 教学反思
高一年级候亚争组内公开课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教学任务:1、能准确朗读《游褒禅山记》全文2、结合导学案,梳理第一段、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讲解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三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经过《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言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仅仅是写景,在写景的同时还议论和抒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游褒禅山记》。
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游记,仅仅是表现山水之美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讲解新课:1、(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
(2)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3)文体“记”“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紧密结合导学案)2、解决字词问题褒禅山 bāo chán 怠而欲出者 dài始舍于其址 shâ咎其欲出者 jiù庐冢 zhǒng 夫夷以近 yí有碑仆道 pū瑰怪 guī有穴 xuã无物以相之 xiàng窈然 yǎo 何可胜道 shâng好游者 hào 王回深父 fǔ(找三个小组读字音,老师订正,然后全班齐读)3、听录音朗读全文后,全班齐读第一、第二段。
4、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中的第(二)题①解释黑体字词②判断句式(有些句式需要老师引导)三、作业布置课下翻译第一、第二段。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反思
惠东县平山中学课堂教学反思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姓名:
胡带娣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上课时间:第 七 周
星期 二
第 四 节
课题 第四单元 三 教时 课型
《游褒禅山记》 文言文阅读 教法 朗读、讨论
本课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 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 程,学会学习。
具体做法如下: 一、布置学生在总结文言文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并且要求学生每课文言文的基础知识都要进行总结。
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文言字词知识积累,还要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哲理。
三、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
五、为了学生学以致用,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中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流光溢彩,璀璨辉煌, 我们的先哲先圣给我们留下的华章美文,锦词绣句, 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奇妙的艺术美,很值得我们咀嚼品味。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和语文素养。
而本课教学突显学生思想性方面的薄弱。
教师在以后文言文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注:教学反思主要内容为:成功、不足、教学策略、创新、再教设计等
1
。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1. 教学目标:-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学习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
-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 分析诗词表达情感和意境。
- 熟练运用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 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教学准备:-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 多媒体设备。
- 教学课件。
- 诗词分析工具。
5. 教学过程:a. 导入:- 通过展示褒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褒禅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们在游览过程中会有什么感受和体验?b. 导读:- 通过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让学生对《游褒禅山记》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期待和好奇。
c. 阅读导引:- 分段讲解《游褒禅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个人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d. 课件展示:- 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展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
-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诗词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e. 合作学习:- 分组让学生互相阅读和讨论文章,共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诗词表达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f.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之涣选择山水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对象?山水对他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找到与文章的共鸣和联系。
g. 小结回顾:-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理解。
- 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素养。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鲁人版必修二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这是一篇由宋代文人苏轼所写的游记体散文,通过描写他游历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吧。
二、文章概述《游褒禅山记》是宋代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写游记为主线,通过描写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真挚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学习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改写文章进行创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学习模仿文章进行创作。
4.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并保持与原文的连贯性。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讨论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和创造性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文本、模仿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6.1 导入讨论在课堂开始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有没有去过褒禅山?”“有没有读过与自然景观有关的文章?”等等。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入到本文的话题,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6.2 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在导入讨论之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仔细揣摩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安排。
然后,我们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范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docx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看了许多的论文耗费了很多时间,依然没什么头绪,备课效率一向比较低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开始没有找准方向,没有想明白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什么是学生需要的。
每篇论文都有自己的教学切入口和重点,有些(《在激疑中生成,在对话中入境——《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是提前给了学案,包括王安石其人及熙宁变法的一些细节为背景,引导学生将王安石的游记反思与政治变革的前期酝酿结合到了一起,有没有根据我还没有查证,但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认同,老师的推论并没有给出有力的资料以印证猜想,我认为不足取。
另一篇相对传统,从《古文观止》中的评价“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以及梁启超的评价“荆公则学人之文也”来切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实在谈治学道理的根据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成功治学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出“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尽志”。
看过这些之后,思路稍微清晰了,这篇课文里文言知识点并不多,也不难,如果是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可以在课上给一点时间给他们当堂预习并质疑,如果已经预习过,那么我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分析行文思路,然后在具体到语句的时候强调知识点。
明天是第二课时,12班已经完成了前两段的翻译工作,明天的教学将从分析第二段的内容开始,理出游洞经历记叙中的对比,并引出一个“悔”字,进而过渡到下文的“叹”,即议论部分。
提出莫凯文昨天的问题,为何下文突然扯到“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引出梁启超及《古文观止》的评价,要求学生分析,进而到第三段的条件,找出作者的中心观点,具备一切条件而不去为之尽全力奋斗才是悔的根本。
可以提出“政治宣言”的说法,将他看作王安石变法前的改革决心的体现,《答司马谏议书》可以提一下,最后提醒学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一句可以引申到其他方面,立下高远的志向,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探索精神是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的,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积累运用。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一、引言《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书画家王维的一篇名作,全篇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游褒禅山的历程。
这篇文章不仅包含了峰峦叠嶂、奇松异石的景色描写,更有着对人性、自然、历史、宗教等多个方面的阐发,可谓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学佳作。
在教学中,也常常使用这篇文章进行课堂教学。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的教学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文学家、书画家王维及其代表作《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特点;•熟悉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内容本次教学选用的是《游褒禅山记》的中篇版,共37段。
3.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进行逐段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三、教学反思1.教学成效本次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部分学生对王维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2.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讲解过于简略,没有充分展开文章的各个方面,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不全面和深入;•讨论环节控制不好,有些学生讲话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导致不少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教师应该对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控制讨论环节的时间和发言次数,鼓励不善言辞的学生积极参与,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定期对教学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结语通过本次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综合考虑,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作为一篇传统课文,特别是一篇较为浅易的文言文,其教学内容已经基本固定,教学重点已经基本确定,教学程序已经基本稳定,教学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传统课文教出新意,如何在工具性和人文性间找到结合点,如何才能真正体悟作者所要表达和所能表达出来的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真切感受并将其准确地表述出来,这是我又一次教授这篇课文时所思考的一些问题。
备课中,我抓住了《游褒禅山记》写作的本意,不简单将其视为一般的“游记”,这不仅是因为宋人的山水游记与唐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宋人侧重说理,而唐人则侧重记游),还因为作为一位立志革新的未来的政治家,作为一位立志改变颓废文风的文学家,王安石的写作意图是“有补于世”。
他所说的“世”明显包括了政治和文学两方面,而文学又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是一致的。
缘于此,我舍弃了已成“定论”的一些“教学目标”:如“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如“前后呼应,紧密相扣”等等,而直接以研讨“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为教学的切入点。
这样做,既体现了文章写作的本意,又紧紧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内容,使得教学主干突出,重点明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梁启超对《游褒禅山记》的评价为突破点,从“学人治学”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游山好比治学,治学又好比游山。
在教学的引导上,我又以《古文观止》的评价作为延伸点,使学生的文本阅读过程有序而不枝蔓。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将政治家王安石的形象凸显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使得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阅读有了一个升华点,使学生对政治家王安石和文学家王安石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
从这样的角度和视野来研习文本,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注入了时代内容,注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开始我也担心,只从“人文性”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会不会因此而忽略“工具性”?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
本课话题——坚韧不拔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在治学、处世和创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坚韧不拔,发扬大无畏的精神,登上人生的险峰极顶,领略到无限风光。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14世纪时,英格兰军队入侵苏格兰,国王布鲁斯领导人民奋起反抗,但是接连组织了六次反击,都相继失败。
苏格兰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国王也沮丧地逃进一个山洞里。
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
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六次都没有成功,但经过第七次努力,终于达到目的。
布鲁斯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于是布鲁斯决心重整旗鼓,再一次领导人民反击侵略者。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次顽强的战斗,苏
格兰人民终于击败了入侵之敌。
不经意间的一次发现改变了布鲁斯的人生。
蜘蛛本能的行为给了他启示,坚韧不拔的努力使他最终取胜。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渡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
——莎菲德拉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褒禅山(bāo)庐冢(zhǒnɡ)窈然(yǎo)
瑰怪(ɡuī)禅院(chán) 谬(miù)
相(xiànɡ)深父(fǔ)仆道(p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传道受业(名词,道理)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的方法)
(2)极⎩⎨⎧ 极夫游之乐(动词,尽,文中是尽兴的意思)亦极七、八万耳(副词,至多,最多)
(3)观⎩
⎨⎧ 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看)非常之观(名词,景象) (4)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动词,能够)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5)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无物以相之(连词,用来)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由山以上(助词,表方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因果,因为) (6)其⎩⎪⎪⎪⎨⎪⎪⎪⎧ 距其院东五里(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他们”)独其为文犹可识(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自己”)
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