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索
浅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浅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创新文化和环境。
因此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应当从理论基础抓起,通过给予学生地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塑造,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多角度做起,使创新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更好地促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完善,促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前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是跟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有着紧密关系的。
而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加深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进一步加深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等等,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争取有一个新突破,创造出一个可以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 改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在教育创新上的推动作用(1)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师作为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如果再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视为简单地传授知识,就没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具体知识,还需要上升到普遍原理的层次,把知识高度提高到哲学层面;同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自己所教授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和教育理论,进一步挖掘获取知识的深度;同时不要被限制在本专业的知识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拓展知识的广度,对邻近学科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关注;对专业知识精益求精,时刻注意关注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更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进行判断、对信息加以选择和加工,让学生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教师要呵护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先在生活中积极塑造起自身的创新人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埋藏的创新潜能也是难以想象的巨大。
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全力激发学生,让学生发挥表现出自己的创新潜力,是老师的首要任务。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评估问卷
评估问答我国本科评估的五种形式1、学校自评2、教学状态数据常态检测3、院校分类评估4、专业认证5、国际评估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专为新建院校而设2、所有新建院校必须参加3、通过合格评估后,进入审核评估范围合格评估指导思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合格评估方案的核心内涵“4321”4促进:经费投入、条件改善、管理规范、质量提高3基本:条件基本达标、管理基本规范、质量基本保证2突出:突出服务地方、突出应用型人才定位1引导:引导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合格评估的新理念1、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主体,转变学校被动接受评估的局面2、有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引导学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3、评估专家与参评学校是平等关系,专家既要为国家把关,又要为学校服务4、突显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知道与服务,重视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程度的评价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导体系的构成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等七个一级指标2、“学校定位”等20个二级指标3、“学校定位与规划”39个观测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1、强调领导作用2、突出产学合作3、保证经费投入4、形成长效机制5、务求学生为本6、树立产出导向专家组的整体要求、主要任务与工作方法1、总体要求:提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2、主要任务:了解情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形成结论3、工作方法:深度访谈、审阅材料、听课走访、调研座谈、实地考察、调阅试卷等评估结论类型1、通过(5年后进入下一轮审核评估)2、暂缓通过(2年整改期后再次评估)3、不通过(3年整改期再次评估)学校简介发展历程1、1960年学校成立,前身为上海业余工业大学2、1984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3、2000年转制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4、2001年与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5、2002年整体搬迁浦东新校区6、2003年被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7、2010年获批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8、2011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9、201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学校概况1、占地近800亩,各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实训中心4万多平方米2、拥有专业实验室四十多个,各类仪器设备固定资产3亿多元3、全日制学生12000人,其中本科生占73%,专科生占27%4、在编专任教师6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70余名5、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6、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7个7、上海市特色专业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项8、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9、连续四届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10、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校训:厚生、厚德、厚技1、厚生:立校使命,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治校根本2、厚德:教育天职,体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治校理念3、厚技:办学特色,体现崇尚实践、融入社会的兴校方针学校定位1、办学目标:工科为主,经管文理协调发展,培养知识性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2、办学类型:国内知名的一流教学型大学3、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适度发展工程硕士等教育,优化专科层次教育4、实现途径:产业结合、校企合作5、服务面向:立足浦东,服务上海,面向全国,联系世界发展策略1、坚定不移地举办一流的、多层次的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2、坚定不移地进行多种学制与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3、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4、坚定不移地按市场需求、就业导向培养知识性高技能创新人才教育教学体系1、育人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2、培养模式: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3、教学格局:创特色学科,树品牌专业,建精品课程,铸一流技能4、师资建设:素质高、技能强、有活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KSR-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3、留学生教育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085工程)适应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多层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机构及本科专业数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子废物资源化及环境功能材料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测控自动化2、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1、物流管理2、机械电子工程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机械工程及自动化5、物流管理6、工业自动化工程训练中心7、软件工程8、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项目1、工业化与信息化产学研合作基地2、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及安全处理支持平台建设国家及特色专业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2、软件工程3、物流管理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1、机电控制工程系教学团队2、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团队3、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上海市精品课程1、液压与气压传动2、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互换性及测量技术实践3、西方经济学市教委重点课程1、大学英语等三门(2005年)2、现代工程制图等6门(2006年)3、大学物理(含物理实验)等4门(2007年)4、互换性及测量技术实践等4门(2008年)5、汽车维修技能实习等5门(2009年)6、自动控制原理等5门(2010年)7、机械制造技术等12门(2011年)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1、国际经济学2、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唐国春(2005年)2、蒋川群(2006年)3、何亚飞(2007年)4、周政新(2008年)2011年上海高校本课重点教学改革项目1、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型”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三维融合实践创新教学改革3、机器人创新项目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4、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5、应用型本科跨越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6、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1、一等奖项3项,“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等2、二等奖6项,“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促进就业的新模式————创业培训理论与时间的探索”等3、三等奖8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等。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章喆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7期[摘要] 该文根据教育部指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的精神,针对省属高校工科一流專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三全育人”为引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卓越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以“闭环”机制为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几方面的建设思路,以期为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作者简介] 章喆(1990—),女,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工程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7-0145-02 ; ;[收稿日期] 2019-11-13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1]。
“双一流”建设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对省属院校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2]。
省属高校要根据自身教学环境特点,发挥地方特色,加强工科一流专业的建设,主动迎接新时代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挑战,为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的发展培养领军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针对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策略。
一、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工科专业建设体系顶层设计不完善,存在工科不工的现象。
大多数省属高校是综合性的大学,工科专业建设相对比较晚,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传统的培养方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授课内容多偏于理科知识的传授。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讨论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讨论一、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设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包括数学、物理、力学、材料力学、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
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机械电子知识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设置一系列的专业核心课程,如机械设计原理、电子工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
这些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是他们成为合格机械电子工程师的基础。
3. 选修课程设置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设置一些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比如,工程制图、光学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可以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二、实践教学1. 实验课程设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重视实验课程的安排。
比如,电路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等,这些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实习实训安排除了实验课程,学校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可以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进行暑期实习,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科研实习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培养1. 科研课题选择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接触科研工作,培养科研能力。
学校可以设置科研课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比如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传感器技术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2. 导师制度建立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分配一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的选题、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等科研工作,帮助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
四、综合能力培养1. 项目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比如参与一些工程设计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对此进行几点思考。
一、关注行业需求,实现专业转型升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在“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需要更加关注行业需求,实现专业转型升级。
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引入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
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可以引入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知识,以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推进学科交叉,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需要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加强学科交叉,拓展专业发展空间。
学科交叉可以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引入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在专业建设中,可以将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管理学、材料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发展。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流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的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
四、加强与行业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科研合作项目等合作关系,引入行业资源和技术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与行业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为一流专业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收稿时间]2020-01-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772237);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计算机类研究生多维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江大研〔2016〕557号)。
[作者简介]罗晓清(1980-),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张战成(1977-),男,山西平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图像处理。
康振(1982-),男,山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摘要]随着计算机类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的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计算机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决策。
该决策对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目标。
课题组分析了计算机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据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方式、多样化的计算机类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开放式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双一流;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3-0186-032021年3University Education2018年8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中提出应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机械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对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切实提升工程图学课程教学质量,文章针对课程知识点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力不足、教学资源形式单一、缺乏衔接性设计、与思政教育结合度低以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全面等问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重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完善在线教学平台,建设新形态教材,有效融入实践性训练和思政元素,实施立体化考核评价。
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机械类专业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机械类;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33-04[收稿时间]2023-08-28[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XJG2022012);江苏科技大学教改示范课程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2019JSJG532)。
[作者简介]庄宏(1980—),女,江苏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图学教育。
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务是一流课程建设,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深入理解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内涵,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2年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机械类)建设项目以来,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例如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是指首批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学科。
当前,“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对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地方高校要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现自身发展?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1.学科布局不合理地方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学科布局往往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学科交叉覆盖度低、学科专业单一等问题。
这种学科布局不合理导致了高校整体实力不足,无法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
2.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比于国内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相对滞后。
在科学研究论文数量、成果产出等方面存在不足,其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技术领域,缺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对国际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与应用。
3.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缺乏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重视,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地方高校发展对策思考1.优化学科布局地方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特长,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
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重点学科,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2.加强科研创新地方高校应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和社会应用转化。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加强与一流高校合作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培养具备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能从事机械电子、机器人、电液气动控制装备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机电装备运行管理和信号处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掌握机电产品开发、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领域中的应用;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及装备的设计、制造、检测与控制及系统集成技术,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能,专业面宽、工作适应性强的毕业生。
可在机械、电子、信息、汽车、交通运输、能源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代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光机电产品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及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1.掌握一般性和机电方向的工程技术和理论知识,具有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发现、分析和解决机电工程实践活动中问题的能力。
2.具有运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机电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机电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等系统化训练,在本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
3.具有在机电工程专业领域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具备参与工程管理与组织协调能力。
4.知识面宽,具有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生产管理与协调能力。
5.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继续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终生教育,持续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的意识。
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毕业生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工程领域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修、安装调试、营销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通过5年的锻炼,一般会成为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三、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机电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电工程领域复杂工程科学技术问题。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优化研究——以铁路行业院校专业为例
2022年4月第15期Apr. 2022No.15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优化研究——以铁路行业院校专业为例王美琪,张婉洁,郁 洋,曹京亚(石家庄铁道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摘 要]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以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包括制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通过分块设计、指标量化等方式设计课程体系;探索铁路行业背景下的机电类人才“产出导向”培养模式,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特色核心课程群;以建设国家一流课程为导引,利用混合式教学资源打造精品课程;结合学校在铁路建设中的贡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19年度石家庄铁道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优化与升级研究”(Y2019-2-12)[作者简介] 王美琪(1988—),男,河北唐山人,工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讲师,主要从事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张婉洁(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工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郁 洋(1989—),男,山东泰安人,工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预测控制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9-08引言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与研究的要求。
2017年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共同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开拓了工科教育改革新路径[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一流建设作为高水平、特色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指标,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梳理本科教育改革需求1.迫切需要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高校开始重视本科教育质量,认识到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是确保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关键。
2.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都在快速变化,高校本科教育也需要针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
3.应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的学生对于本科教育的需求已经由单纯的获得知识面拓展转化为需要通过融入社会实践,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探究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1.强化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将创新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防止形式化的演讲、答辩等内容,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操作。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强调教育教学质量,教授的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至关重要。
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3.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学科交叉。
以提高本科教育水平为目标,应重视跨学科及应用型教育,也有利于激发教学及研究的活力。
建立工业界、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开发出一批体现问题导向的本科教育改革方案。
4.加强实用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已经不再强调只是求得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熟练掌握,而强调鼓励学生具备迈向未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科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1.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在本科教育改革之前,切实建立起质保体系,为改革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2.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全球化趋势下,高校本科教育必须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
“双一流”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 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引进 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 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总结
在“双一流”和“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学科、专业及课程 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 建设,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积极采取 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与 交流等措施,推动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参考内容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变得越来越 重要。本次演示将探讨“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旨在 为提升地方高校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的重大改革决策,旨在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政策对于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双一流”建设强调学科导向,要求高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学科交 叉融合,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其次,“双一流”建设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 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3、课程建设:遵循“新工科”理念,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 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要注 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及时引入新技术、新领域的前沿知识。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现有师资等方式,提升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 科视野和专业素养。
2、加强课程质量建设。通过选用优秀教材、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强课程 考核等措施,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工程技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旨在培养具备机械、电子、自动化等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单一学科教育的突破,也是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回应。
一、培养目标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模式应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和管理技能。
3.创新思维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培养,通过科研项目、创新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模式的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设置的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可以将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和应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2.实践环节的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设置实验课程、实习项目、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和管理。
3.创新项目的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项目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可以开展科研项目、创新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科研和创新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评估和改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和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培养模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与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及持续改进的三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对新时期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析,提出人才培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职能,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目标。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四川轻化工大学依靠强化外语教学、素质实践、自由人格、学业导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督导、评价与反馈等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和水平不断完善和提升,为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认证理念中图分类号:O6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310-02收稿日期:2019-06-13基金项目: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双一流’和专业认证双重背景下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G-19-30)作者简介:吕永军(198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超分子化学与分子识别。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彰显了国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人才强国战略。
其中,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培养国际顶尖人才处于核心地位。
为促进人才培养,要求推动特色学科优先发展、重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
[1-2]一、成果导向认证理念与“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导向是专业认证的核心。
依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推培养环节、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的持续改进,进而支撑学习成果的达成,是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体系[3]。
(一)强化外语教学国际视野内的一流专业人才,不仅具备国际认可的工程专业能力,也具备相应的书面表达和口语交流能力。
四川轻化工大学长期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对课程实施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进行严格审查和实时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外语能力提升成效。
(二)设置素质教育实践课程“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密不可分,国际领域中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是学科建设中的要素。
“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智库时代 ·219·智者论道“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齐艺娴 王颖 邵梦娟 杨水云 温明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44)摘要:针对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弱势局面,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规划,在该背景下建设实施后我国有关拔尖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结合现有文献,联系现实情况,对我国“双一流”高校在人才选拔、教师教学、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基准探索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改进的新模式与新路子。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拔尖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1-0219-003一、引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后,国家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加快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
在如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侧重于软实力竞争的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此提出一大重要战略决策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我国在本世纪中叶能够基本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实力强国。
这一建设有利于我国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也将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在我国全面崛起的阶段,无论科学、军事、技术还是人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并站在世界前列,但在教育与人才方面的进展却不尽如人意。
我国未来方针是要建成一个综合实力强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需要一个源源不断的强大的发动力支撑,而拔尖创新人才正是这一发动力的最佳选择,高水平的教育模式将培育出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高端输出流。
高端人才库是我国雄厚的人力资本资源,但其缺乏具有新颖原创精神的高端人才。
人才培养的目标一直在卓越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创造革新能力两类中徘徊。
以目前的形势看,我国现有人才可以把已知的专业领域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对人类未知的新领域的突破或缔造一个新领域的能力尚不成熟。
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作者:冯斌,柴蓉霞,杨满芝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原有高等学校存在的学科专业分类过细、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机械类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缺乏灵活性、口径过窄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为此,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实施了机械大类招生政策,构建了机械类专业两个平台及两个模块课程体系并对教学管理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大类招生;机械工程;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71-03一、大类招生理念的来源及必要性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就“专”与“博”作过论述,提出:“本科生应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1]。
随后在欧美国家很多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本科低年级甚至4年全部学习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年级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了苏联的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按行业、岗位设置专业,使机械类专业十分细化,这种专业划分与我国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大体适应的,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提升及工业体系的重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4]。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工业发展越来越呈现技术的交叉复合趋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交叉而产生的新兴行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国内高校越来越意识到构建科学的大类培养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提倡通识教育。
从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的“元培计划”,到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推行的“按学院或者学科大类招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大类招生[5]。
“双万计划”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20年5月 第38卷第3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f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M a y.2020 V o l .38N o .3[收稿日期]2020-03-16[基金项目]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2018r c s f j d 013);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18j yx m 1220);安徽省 六卓越㊁一拔尖 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19z y r c 094);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2019s j j d 37㊁2019s j j d 33㊁2019s j jd 44)[第一作者简介]范程华(1979-),男,安徽太湖人,博士,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信号与图像处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㊂双万计划 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范程华1,张忠祥1,周元元1,陈明生1,2,孔 勐1(1.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 要]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分析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㊁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与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现状,以及如何对标 双万计划 ,探索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进展㊂[关键词] 双万计划 ;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20)03-0081-04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1-2]即教育部提出的 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其 面向各类高校㊁面向全部专业㊁突出示范领跑㊁分 赛道 建设㊁ 两步走 实施 的建设原则让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学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㊂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生以来,陆续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㊁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4年),同时也是省级 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㊁省级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等项目支持建设专业,并于2019年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省级 六卓越㊁一拔尖 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㊂本文介绍了该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所实施的举措和成效,并在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对标 双万计划 的精神和条件,深化现有 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改革,提出了构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㊂1 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有 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是在学校 一二三 (一个全程㊁两方培养㊁三线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确立的以微波与通信领域 会设计㊁会制作㊁会测试 [3]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㊂并在特色专业㊁卓越工程师等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形成了 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㊂即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能力㊁学科能力㊁专业能力㊁岗位能力㊁创新能力贯穿四年培养㊂使学生受到从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层次 到 专业应用能力训练层次 再到 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层次 的分层培养㊂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㊁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在 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 培养目标体现错位发展㊁师资队伍重应用㊁专业平台建设高起点㊁人才培养坚持能力导向 为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被‘应用型高教探索“约稿发表㊂高等教育从最早的 985工程 211工程[4]建设到 双一流 建设,再到如今 双万计划 的建设,给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一次融入国家级支持建设的机会,如何对标 双万计划 的精神和条件,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争创国家一18流㊁省一流专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具备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微波射频领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流人才是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㊂2对标 双万计划 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围绕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双万计划 实施目的是为了完成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5]中所提出的目标,即教育部㊁工信部等6部门制定的为我国培养大量卓越教师㊁卓越工程师㊁卓越医生㊁卓越农林人才㊁卓越法治人才㊁卓越新闻传播者以及拔尖学生的计划㊂ 双万计划 的提出, 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 相应的也对人才培养方案㊁师资队伍㊁实践教学等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㊂针对 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扣微波与通信领域 会设计㊁会制作㊁会测试 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专业认证体系标准,保持原有专业特色,对接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对本专业的毕业要求㊁培养目标规格进行深入论证,按照 两性一度 [6](高阶性㊁创新性㊁挑战度)的要求,拔高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㊂2.2具有专业认证背景的 三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双万计划 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 0,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升级版,即新工科建设,主要是指教育部实施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㊂面向工业界㊁面向世界㊁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㊁城市群㊁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7]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8]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㊂图1 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 与 三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2.3支撑 三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的举措三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离不开师资㊁平台㊁课程体系的支撑㊂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着眼于四大举措形成三大体系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㊁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㊂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㊂图2实现 三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举措2.3.1构建工程师资团队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之一,对标 双万计划 的精神和条件,其建设不仅体现在立德树人,还体现在工程性㊂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将采取校内工程师资培育与校外工程背景师资引进等措施构建工程师资队伍㊂校内工程师资培育一是建立校内教师与企业定期交流㊁培训等制度,二是选送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实习㊁挂职㊂校外工程背景师资引进一方面是注重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另一方面是通过建有的合作平台㊁申报合作项目等途径柔性引进具有较强工程性背景人才以实现教师职业背景的多元化㊂282.3.2 高起点建设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平衡㊁协调发展,高水平师资队伍可以解决理论教学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师资还需实验设备㊂对标基于 双万计划 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指标体系开展了专业基础实验室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室㊁专业拓展课程实验室及校内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期间所建的省内高校第一家集设计㊁加工㊁测试一体化的S MT ㊁P C B 工业级生产线,已获批为 省级综合实训中心 ㊂2.3.3 校企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对接岗位要求,校企共建实践平台㊂联合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基础上,先后与中电集团第38研究所㊁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㊁四创电子等公司在校内共建 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㊁ 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中心 ㊁ 安徽省魂芯D S P 产业化研究院 等省级平台㊂与合肥长虹实业有限公司㊁安徽蓝麦通信股份有限公司㊁联宝合肥有限公司㊁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㊂通过校内平台拔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校外教育基地提升实践能力,拓宽就业面㊂2.3.4 培育系列一流课程 课程教学是实施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是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沿阵地㊂为此,专业围绕 三化能力分层培养 模式,制定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 通识教育 ㊁ 专业教育 ㊁ 素质拓展 三大教育模块的 一流课程 体系㊂图3 支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 一流课程 体系3 初步成效通过引进与培养工程师资队伍已具备一定规模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5人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或为高级工程师,11人具有高级职称㊂专业教师中,博士为11人, 双能型 教师12人㊂图4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工程实践条件改善明显㊂依托校企合作与中国电子集团第38研究所㊁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㊁海特微波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建有安徽省微波工程技术中心㊁安徽省 魂芯 D S P 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及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2019年与合作单位联合申报获批安徽省专用芯片系统级封装工程研究中心㊂四个省级平台的建立为凝聚工程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保障了学生在校能接受工程实践训练㊂为了打通学生见习到实习再到就业的渠道㊁拓宽学生就业覆盖面,遴选校企合作育人基地并申报获批省级 合肥长虹实业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蓝麦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国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池州华钛半导体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 等四个实践教育基地㊂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元素逐渐形成了 一流课程 体系㊂即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素质拓展 三大教育模块基本建成了从校级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 一流课程 体系㊂其形式涵盖了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线下开放)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 O C ) 智慧课堂试点项目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系列课程的创建有力支撑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㊂人才培养成果质量大幅提升㊂一方面体现在在校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近两年来,学生在中国38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㊁全国大学生 恩智浦 杯智能汽车竞赛和i C A 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等多项全国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多项,尤其是连续两年获得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并在第五届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银奖1项㊁铜奖2项㊂另一方面体现在毕业生对口就业㊂近年来毕业生在中电集团第38研究所㊁四创电子㊁安徽海特微波㊁南京洛希尔㊁南京曼杰科㊁北京清荣亿源等公司对口就业趋势明显,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区域微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㊂4结语在国家实施 双一流 战略背景下,面对专业工程认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本专业以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在省级特色专业㊁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基础上,对标 双万计划 的精神和具备条件,探究深化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微波射频领域创新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支撑举措㊂实施过程中,逐渐取得一定的成效㊂本专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从事与微波工程等领域有关的 专业化㊁工程化㊁卓越化 应用型人才,对同类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作用㊂[参考文献][1]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2]闫长斌,时刚,张素磊. 双一流 和 双万计划 背景下学科㊁专业㊁课程协同建设:动因㊁策略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3):35-43.[3]张忠祥,范程华,张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6):46-49.[4]胡建华. 双一流 建设对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8(7):11-14.[5]郭娟,卢光跃,杨武军.地方行业高校基于O B E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8): 1-5.[6]李孟军,杨克巍,赵青松.本科教育课程质量建设的新视角 金课 的开放性要求及闭环运行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3):18-21.[7]郭伟,张勇,解其云.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开启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 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J].世界教育信息,2017(1):8-11.[8]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1-25.(责任编辑董萍)T h eR e f o r m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o f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M o d e f o rE l e c t r o n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i n t h eL i g h t o f D o u b l e-T e n-T h o u s a n dP l a nF A N C h e n g h u a1,Z H A N GZ h o n g x i a n g1,Z HO U Y u a n y u a n1,C H E N M i n g s h e n g1,2,K O NG M e n g1(1.S c h o o l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E l e c t r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H e f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e f e i230026,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E l e c t r o n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H u a i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 n a n23203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p e c i a l t y o f H e f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 sa p r o v i n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p e c i a l t y,a p r o v i n c i a l e x c e l l e n t t a l e n tt r a i n i n g p r o g r a m a n d p r o v i n c i a lf i r s t-c l a s s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m a j o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i t e s.I n a d d i t i o n,i t a l s o i n c l u d e s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 p r o g r e s so f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a n da p p l i e d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m o d e f a c i n g t h e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w i t ht h e g u i d a n c eo ft h e D o u b l e-T e n-T h o u s a n d P l a n .K e y w o r d s: D o u b l e-T e n-T h o u s a n dP l a n ;E l e c t r o n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t r a i n i n g m o d e48。
机械电子工程(新增本科)专业建设方案
附件: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机械电子工程所在部门:机电工程系负责人:建设期间:2014.9--2017.09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二、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与规模1、专业定位与特色专业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和自动控制工程等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现代机电系统开发、设计、应用及技术管理工作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控制和数控维修。
以机电控制设备、数控设备的控制与维修所需各种能力为主线,突出机电控制的专业核心地位,培养会设计、能编程、具有较强的机电控制设备及数控机床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程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办学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类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电子及电器企业及其它生产部门、公司、科研与教学部门从事机电品的设计、制造、管理、教学、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本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工业生产高度自动化的要求,机械电子工程系立足于口径宽、基础厚、适应性强的教学思想,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教学,造就跨学科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发展规模专业方向学生规模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班级人数班级人数班级人数班级人数1、机械制造1502100315041802、电气控制1502100315041803、计算机及其控制150210031504180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1、专业课程结构专业理论课程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学时工程制图考试480电工学考试248理论力学考试248机械原理考试364电子技术考试472材料力学考试248机械设计考试364主干课程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学时机械制造技术考试248机电传动与控制考试24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考试364PLC原理及应用考试250专业课程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学时机械制造技术考试248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考试128机电传动与控制考试24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考试364PLC原理及应用考试250液压与气压传动考试250实验课程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实验考查0.58机械原理实验考查0.510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考查0.24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考查0.56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考查0.510毕业实习与设计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学时金工实习考查12周电工电子实习考查12周生产实习考查12周毕业实习考查1618周毕业论文(设计)考查1010周2、专业课程教学纲要编写规划序号课程名称撰写人大纲状态完成时间审核人1机械原理董霞修订第一学期前教务处2电子技术张淑红修订第一学期前教务处3材料力学禚云鹏修订第一学期前教务处4机械设计李红霞新编第一学期前教务处5机械制造技术李红霞新编第二学期前教务处6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石坤新编第二学期前教务处7机电传动与控制李兴华修订第二学期前教务处8传感与检测技术董勇新编第二学期前教务处9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邢伟新编第二学期前教务处10机电装备设计孙绍彬新编第二学期前教务处11液压与气压传动史洪慧修订第三学期前教务处12数控技术赵杰修订第三学期前教务处13PLC原理及应用崔艳华新编第三学期前教务处14大学物理Ⅰ实验屠秀萍新编第三学期前教务处15大学物理Ⅱ实验屠秀萍新编第四学期前教务处16电工学实验顿秋芝修订第四学期前教务处17电子技术实验张淑红修订第四学期前教务处18计算机绘图李桂花修订第四学期前教务处19机械制造技术实验李红霞新编第四学期前教务处20机械原理实验董霞修订第四学期前教务处2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石坤修订第四学期前教务处22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李兴华修订第四学期前教务处23传感与检测技术实验董勇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24机械设计实验李红霞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25单片机原理实验邢伟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26机电装备设计实验孙绍彬新编第五学期前教务处27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史洪慧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28数控技术实验赵杰新编第五学期前教务处29PLC原理实验邢伟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30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禚云鹏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3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李红霞新编第五学期前教务处32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设计秦玉霞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33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邢伟新编第五学期前教务处34数控技术课程设计董霞新编第五学期前教务处35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史洪慧修订第五学期前教务处3、专业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大工程观”视域下一流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大工程观”视域下一流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中国制造转型过程中工程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而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严重紧缺。
传统的机械工程师培养主要致力于某一专业(专业面很窄)领域的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对大而复杂的工程产品(如深海探测、大飞机、航天飞船、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高端数控机床等)缺乏大工程观系统性认识,成为领军人才的潜力不足。
对传统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流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
一、一流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背景MIT新工程教育推进中心在2021年"The global state of the ar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告中指出,中国、卬度、巴西等国在木科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讲授方法等方面固化,给予学生实践与创新空间非常有限。
同时,单一固化的专业知识架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学科的工程创新能力。
李培根院士也指出,未来的优秀工程师应该具备大工程观,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系统认识,工程通常包含多学科的问题, 能够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某一工程问题。
如何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未来卓越工程师,是一流机械工程专业建设而临的首要难题。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②传统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受到学科壁垒限制,窄化了工程人才的知识体系;③专业藩篱,限制了工程人才的大工程观,工程教育缺乏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④教学体系不适应工程特点,缺乏对课程的边界分析,仅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⑤工程教育未能有效而向工程实际,工程教育与企业合作不够緊密,校企隔阂阻碍了工程人才的市场匹配[5-7]0因此,以一流机械工程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未来卓越工程师为根木任务,对传统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培养具有大工程视野的未来优秀工程师和领军人才,以适应未来我国创新驱动需求和全球化科技工程竞争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索
作者:阳同光
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09期
摘要:结合学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六个步骤,即企业行业调研、确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和优化。
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十年纲领。
在美国高调提出“制造业回归”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
而机械制造已发展到新阶段,在信息技术等影响下的机械制造学科,已经基本形成新的概念和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进步,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生产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能否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的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得到更多的人才。
同样,高等学校要在社会经济新形势下有所发展,关键在于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企业的变化,高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需求对现行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即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组合[ 1-2 ]。
这既是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因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并没有明确以培养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来进行培养模式设置[ 3-4 ]。
由于实验实训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和工业实践基地条件缺乏,我国现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形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不平衡现象。
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工程实际需要。
专业知识面太窄,结合企业的综合课程不多,课程体系缺乏人文素养,社科艺术、商业经济等综合知识。
教学方法单一,仍然以课堂灌输为主,工程实践教学十分缺乏,工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低下。
因此,对我国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严重制约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从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学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主要原因,研究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创新面向企业需求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闭环”改革思路。
第一阶段:行业企业调研。
收集文献资料,根据我校城建特色,针对行业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明确校企合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
第二阶段:根据校企合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定位,制定涵盖“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能力模型,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第三阶段:按照能力模型结构兼具“应用”和“创新”的属性,打破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科体系,根据“必须,够用、创新”的培养原则,重构实现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
第四阶段:根据重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效果好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阶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
召集相关行业和教育专家,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六阶段:实践阶段,在2014级、201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中推广实施,形成相应教学成果并组织撰写相关教改论文、教材。
三、结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及湖南地区人才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就业形势。
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长株潭地区,已拥有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等。
装备制造业的
快速发展必将需求大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机械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湖南城市学院“十三五规划”和本专业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分为六个步骤:企业行业调研、确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形成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和优化。
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探索了一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毅钧,王传礼,伍广.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39-42.
[2] 区嘉洁,王一军,江帆.机械工程CDIO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7(9):152-155.
[3] 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4):88-92.
[4] 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项目: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