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备课,落实生物学概念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备课,落实生物学概念教学目标

作者:林静

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15期

张涛,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教研室主任、生物学教研员。山东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教材中学生物学培训团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网络远程研修生物学科指导专家、威海市生物学科带头人。

《中国教师》:张老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您那里的初中生物学教师有何反响?

张涛:目前看来,教师们对于注重重要概念教学大多非常认同,但也有教师认为,注重重要概念教学是回归知识中心,是弱化了探究性学习,是在走“回头路”。还有些教师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意识到提出重要概念将会对今后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国教师》:您认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难度大吗?为什么?

张涛: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能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心位置,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要真正理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以人体血液循环重要概念为例,要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把整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不要割裂开来。有的教师认为,概念中的第一句话“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属于事实性知识,因而是“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就会发现,这一句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组成,第二句“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把两者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出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而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无疑是需要好好理解的。其次,要把重要概念与课标“内容标准”中相对应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认识。因为,即使同属于“理解”层次的目标动词,也包含概述、阐明、举例说明等级别,每一个目标动词的具体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关于人体血液循环,“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对此,首先需要明了的是: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述。然后还要弄清:描述什么,概述什么,即把描述或概述的内容具体化。只有弄清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

二是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能不能适应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习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太注重知识的理解;习惯直接告知结果,不太注重知识的建构。而重要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事实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看来,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搞好重要概念教学对教师将是极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中,该如何帮助生物学教师开展好生物学概念教学?

张涛: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首先,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比如,帮助教师界定什么是重要概念,知道概念与术语、定义等有什么区别。有关专家前期已经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培训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其次,需要对每一个重要概念进行解读,厘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再次,要提供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最好是通过课例展示和研讨的形式推荐概念教学的范例。这种方式比较直观,也能够对课例进行透彻的剖析,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是广大教师最为喜闻乐见的。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应该为教师提供怎样的范例?

张涛:所提供的范例要把重要概念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来设计。概括地讲,涉及三个方面: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落实和目标的检测。目标的设定,回答的是“到什么地方去”的问题;目标的落实回答的是“怎么去”的问题;目标的检测回答的是“有没有去到”的问题。下面还是以“人体血液循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做到“概述血液循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述”。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含义,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但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把教学目标真正具体化。就词义来讲,“概述”指的是把事物的特征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地加以表述。因为概述是在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客观的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共同的特征,所以需要经过归纳的过程。其次要弄清的问题是“概述什么”。照本宣科地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从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最后回到右心房”,只是描述。许多课堂就是这样仅仅达到了描述水平,虽然这些描述也是前人概述的结果。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血液循环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重要概念形成的基础。而在自己归纳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概述水平的要求。血液循环包含许多规律性的知识,比如: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

与心房相通的都是静脉,与心室相通的都是动脉;动脉都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处运往心脏的血管。

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血液进入动脉,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物质交换,再通过静脉,回到心房。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动脉中流动的不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不都是静脉血。

……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下面我仅举一种方法。在今年年初我市组织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执教了“血液循环”一课,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了一个驱动性问题,“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再回到左心室?”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只要能够客观陈述即可,所以是描述水平的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之后,教师又提出第二个教学任务——核心性问题:“你能发现血液循环过程中有哪些规律?”这个问题就是概述水平的要求了。在学生找出规律之后,教师再提出第三个教学任务——拓展性问题:“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和来自肺部的氧气运送到脑部组织细胞的路径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的实际问题,因此属于应用水平。这样,就通过在要求上层层递进的三个大问题把一堂课串联了起来,使整堂课始终都在推进血液循环重要概念的学习。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需要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要提前考虑好怎样在过程中实施评价,比如,深入到学生当中观察他们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发言交流时教师暗自评判学习达到的程度。另外,第三个学习任务——拓展性问题本身,也是对重要概念学习的终结评价。二是要有具体的评价载体,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对于第一个学习任务——驱动性问题,要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是评价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和环节,从而保证学在重点,学在难点。

如此,就做到了教学有目标、过程有保障、效果有评价,从而通过“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重要概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保证。

《中国教师》:除了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之外,还可有哪些举措促进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施?

张涛:在当前考试还是非常管用的“指挥棒”的形势下,通过试题来引导概念教学应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比如,关于动物的行为,新课标中有这样一个重要概念:“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怎样考查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呢?2007年我市的中考曾出过这样一道题目。

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作为食物。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够不到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幼小的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的两种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分别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是学习行为;而其他较低等的动物学不会这些行为,可见学习行为必须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如果幼小的黑猩猩从小就与成年的黑猩猩隔离,也无法获得这些行为,可见环境因素对学习行为的获得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