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有学术价值的小书--读《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有学术价值的小书
—读《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楼庆西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傅熹年著,北京出版社,2016年2月
近日,北京出版社寄赠我一本最近 出版的傅熹年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建 筑概说》,它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 一种。

傅先生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著 名专家,从事这项研究已有六十余年,是目前中国工程院在中国建筑历史方面 唯一的一位院士,所以这本书是名副其 实的大家写的小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 明的特征,因而它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第一章“中国 古代建筑概说”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 史和特征做了简要而准确的介绍。

傅先 生将目前已经知道的长达七千年的中国 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划 分为五个时期,并且在总体上将这些建 筑最突出的特征归纳为木结构形式、院落式布局和格网式城市规划三方面,从 而使读者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遗产有 一个总体和清晰的认识。

傅先生指出:“历史学需要研究和 解决‘是什么样,(把握史料、史实)和‘为什么是这样’(探索发展规律,形成史论)两个层面的问题。

”(《中国 古建筑概说》,第237页)如果说本书第一章是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什么
样”那么,在以后的第二章“中国古
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到第五章“明代
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
的特点”则是论述“为什么是这样”。

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
极为优秀的建筑遗产。

北京紫禁城是现
存于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北京皇城南大门—
—天安门如今成了新
中国的象征,它的形象成为共和国国徽
的主要部分;天坛祈年殿也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的标志性形象;平遥和丽江古城
都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
这些优秀的建筑和它们的群体与城市当
年是怎样设计的?依据的是怎样的法则
与方法?其中有无规律可循?遗憾的是,
古代为我们留下这方面的文字和图像资
料都十分稀少,较为系统的只有宋代朝
廷颁布的《营造法式》和清代朝廷颁布
的《工部工程做法》这样两部近乎工程
规范性质的图书。

从这两部专著里,我
们知道中国古代建筑是采用以木结构构
件斗拱的材分和斗口为基本模数进行单
体建筑设计的方法。

但是对于建筑的高
低大小、比例尺度的设计上,除了这基




19
20本模数之外,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法吗?
尤其对于像宫殿、坛庙这样大的建筑群
体,乃至整座城市的规划布局,绝非依
靠材分、斗口这样的小的模数制所能解
决的。

那么,在这些建筑群、城市设计
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这些都是中国
几代古建人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中老一辈的古建学者莫宗江先生曾经为
此进行过研究,而傅先生更是为此进行
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在缺乏古人资料
的情况下,只有对现存古建筑的测绘图
纸进行仔细的量测、比对,从而寻求其中
的规律,对此需要长时期的、耐心的、细
心的、静心的不懈努力。

现在,傅先生将
他的研究成果通过本书展示在读者面前。

他发现,在古代建筑个体、群体设
计和城市规划上更有一套比材分、斗口
更大的模数和格网,古代工匠正是应用
这些模数去设计与规划。

例如北京紫禁
城,傅先生对它的规划布局做了重点研
究,他发现,后寝二宫组成的院落东西
之宽和南北之长分别为118米和218
米,二者之比为6:11;由前朝三大殿
组成的院落东西宽和南北长分别为234
米与437米,二者之比,同样为6:1;
而且后者的长、宽几乎为前者的二倍,
即前朝院落的面积等于后宫院落的四
倍。

其次,在后宫部分的东、西两侧各
有东西六宫与东西五所,经测量,这
东、西两部分的长、宽各为216米与
119米,这尺寸与后宫院落大小基本相
同。

由此可以看出,前朝院落与东西六
宫、五所的面积都可能是根据后宫院落
大小而定的。

傅先生认为,中国封建王
朝的建立,对皇帝来说是“比家为国”,
所以以皇帝的家,即后宫为模数来规划
前三殿和其他建筑群,这是可以理解
的。

同时,如果在前朝和后宫院落的四
角各画对角线,那么,对角线的交点正
落在太和殿与乾清宫的中心,这说明很
可能是决定建筑群中主要殿堂位置的设
计方法,中心之前为庭院,之后安排其
他建筑,从而突出主要殿堂的地位。


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在北京妙应寺、
智化寺等佛寺建筑群中同样存在,这说
明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古代建
筑的一种设计手法。

这正是中国古代建
筑的精彩之处,它表现了一代又一代
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才智,也凝聚了傅先
生等中国古建人长期努力的成果。

本书中“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
《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规制”是
一篇可称独立的科研论文。

傅先生从一
份战国时期铜版《兆域图》和同时期的
几幅铜鉴上不完整的建筑图像得出当时
陵园、享堂的示意图,这是需要有很深
的历史学与建筑学功底的。

在认识中国
早期建筑上,这项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傅先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六十余年,
他经历了新中国建筑史学科发展的全过
程,他写的“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
识”作为附录收在书中。

文中对过去的
回顾,作为同时代人,读了十分亲切;
对于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表现出一位
资深学者的深思熟虑,对今后建筑史学
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这是一本“大家”写的小书,一本
十分有学术价值的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责任编辑程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