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合集下载

加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加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加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1. 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非遗传承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传承和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者提供奖励和资助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非遗传承工作。

2. 加强非遗传承的宣传和推广。非遗传承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增加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关注度,进而激发更多人对非遗的兴趣和参与。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来宣传非遗,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进行广泛的推广。

3. 加强非遗产业的发展。非遗产业的发展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例如提供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等。同时,可以鼓励非遗传承人与企业合作,推动非遗技艺的商业化和品牌化。

4. 加强非遗传承与教育的结合。非遗传承应该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将非遗技艺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可以开设非遗专业或者设立非遗教育基地,提供专门的教学和实践机会。

5. 加强非遗传承的法律保护。非遗传承需要有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以确保其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明确非遗传承的权益和责任,并加强对非遗传承的监督和

管理。

加强非遗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培养人才、宣传推广、产业发展、教育结合和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实现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发重要。传统

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和机遇。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以期为传统

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

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多种形式。传统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保护和传承传统舞蹈,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二、传统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相关政

府部门和文化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些

传统舞蹈团体和艺术家也致力于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通过舞蹈表演、教学和研究等方式

加以保护和传承。与现代舞蹈和流行舞蹈相比,传统舞蹈在市场和社会影响力上存在着一

定的不足,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1. 建立相关政策体系

为加强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相关政策体系,明确传统舞蹈的

保护和传承工作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

传统舞蹈的版权保护,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加强文化教育与传播

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加强文化教育与传播工作,通过开展舞蹈教育和文化传播

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由人类创造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 加强非遗的调查、记录和保存工作。非遗是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进行调查、记录和保存,很容易消失。因此,我们应该组织专门的非遗调查、记录和保存工作,将非遗的资料整理成档案,为今后的研究和传承提供参考。

2. 加强非遗的教育和传承工作。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广泛的教育和传承。学校、社区、文化机构等应该积极开展非遗的教育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非遗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强非遗的表演和展示工作。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鼓励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机会欣赏非遗的魅力。

4. 加强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非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将非遗的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中,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5. 加强非遗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非遗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尊重。我们应该加强非遗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交流,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从调查、记录、教育、表演、产业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与

创新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智慧。其中,传统民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中国民族魅力的重要窗口。

一、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

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是一个凝聚了时间与努力的过程。从古代的祭祀舞蹈到民间传统舞蹈,这些舞蹈代代相传,保留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一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舞蹈大师的角色。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舞蹈技艺传承给后人,并且注重以身作则,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融入到舞蹈的表演中。

在传承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保持原汁原味。传统民俗舞蹈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意义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不断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要加强对民俗舞蹈原始形态的研究和保护,确保舞蹈的传承能够真实地展现出其本来面貌。

二、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传统民俗舞蹈也需要进行创新,使其与时代

保持同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民俗舞

蹈的创新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首先,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需要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现代舞蹈作为

舞蹈艺术的一种新形式,具有自由、多样化和表现力强等特点。将传

统民俗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可以为传统舞蹈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感,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同时,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还需要注重与科技的结合。在数字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

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及相关的器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传统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一种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

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冲击,传统舞蹈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视野下,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舞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舞蹈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的碰撞,一些传统舞蹈濒临失传的危险。

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传统舞蹈。要对传统舞蹈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挖掘,了解其历史

渊源和文化内涵,找出传统舞蹈的特点和风格。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舞蹈的重要性,并参与到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

中来。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保存和传承传统舞蹈,比如

录制视频、收集文献资料,建立传统舞蹈的档案资料等。

传统舞蹈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承是指将传统文化和技艺代代相传,保持其不断

发展和完善。传统舞蹈是一种口传身教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传承需要长期的时间和精心的

培养。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传承工作。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传统舞蹈艺术家和专家,他们要

有传统舞蹈的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懂得如何传授和教学传统舞蹈,以便将传统舞蹈的技

艺传承下去。要注重对年轻一代的传统舞蹈传承工作,积极开展传统舞蹈的培训和教育,

非遗文化舞蹈传承方案

非遗文化舞蹈传承方案

非遗文化舞蹈传承方案

非遗文化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使得非遗文化舞蹈的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舞蹈,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至关重要。以下是我提出的非遗文化舞蹈传承方案。

首先,建立丰富多样的舞蹈教育体系。教育是非遗舞蹈传承的基石,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将非遗舞蹈纳入学校的课程内容中,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非遗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同时,建立专业的舞蹈学院和培训机构,为对非遗舞蹈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

其次,强化师徒传承机制。师徒传承是非遗舞蹈传承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加强对非遗舞蹈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非遗舞蹈传承经验和技艺的老艺术家担任导师,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巧给后辈。在传承人身上投入更多资源,提供培训机会和经济支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创新非遗舞蹈。

第三,加强非遗舞蹈的宣传和推广。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制作和推广非遗舞蹈的相关视频和资料,增加非遗舞蹈的曝光率和影响力。同时开展非遗舞蹈的巡回演出和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非遗舞蹈的魅力。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我国的非遗舞蹈推向世界舞台。同时,吸引国际舞蹈团体和艺术家来我国学习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为非遗

舞蹈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非遗文化舞蹈传承方案需要从教育、师徒传承、宣传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综合考虑。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让非遗文化舞蹈得到保护和传承,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 间舞蹈保护与传承
演讲者:xxx
导师:xxx
-
1
1、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2
2、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3
3、 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归因、
4
4、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5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
第1部分
1、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 传承的现实意义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第6部分
6、 总结
6、 总结
01.
总之,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需要从加强政府保护意识和保护手段的 角度完善保护工作:要从强化社会宣传、开设民间舞蹈培训基地和创设地区舞蹈文化品 牌的角度完善传承工作
02.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效保护好 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4、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策略 1.实地走访,完善还原民族民间舞蹈历史面貌 2. 应用现代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素材的妥善"保管" (二)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策略 1.实现现代化改造,强化社会宣传 2.开设民间舞蹈培训基地,改良传承机制 3.结合旅游产业,创设地区舞蹈文化品牌

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如下:

强化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公众了解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的定义、范围、保护原则和责任主体,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非遗数据库: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和登记,建立非遗数据库,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共享,便于后续的研究、展示和传承。

加强传承人培养: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工作,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提供培训、资助等支持,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确保非遗技艺的延续。

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传统技艺和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传承效果和吸引力。

促进产业发展:将非遗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相结合,开发非遗相关产品,如工艺品、文创产品等,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提升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

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确保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让非遗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如何保护非遗文化的建议

如何保护非遗文化的建议

如何保护非遗文化的建议

非遗文化是指具有历史传承价值、民族特色和独特性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非遗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

1.法律保护:建立并完善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文化的定义和范围,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加强对非法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非遗文化的权益。

2.教育传承: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非遗文化的社区组织和机构,开展非遗文化的展览、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社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4.经济支持:提供经济支持和扶持政策,鼓励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从业者,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创作和传承能力,保护非遗文化的持续发展。

5.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非遗文化保护经验,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6.数字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记录,建立非遗文化的数据库和档案,保留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原貌和历史价值。

7.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展非遗文化的展览、演出和体验活动,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形成广泛的非遗文化保护氛围。

8.创新发展:鼓励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效果。

关于非遗传承建议

关于非遗传承建议

关于非遗传承建议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指保护、保存和传播那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口头传统和各种社区仪式等。以下是一些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1. 意识提升与教育:通过教育机构的课程设计、研讨会和公共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

2. 记录与存档: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视频、音频录制以及三维扫描)对非遗项目进行详尽的记录和存档。

3. 社区参与:鼓励和支持社区成员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传承活动符合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

4. 传承人培养:识别和培养潜在的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以支持他们的学习和实践。

5. 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非遗保护的国家政策和法规,为传承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

6. 国际合作:加强跨国界的非遗交流项目,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7. 市场开发:通过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等方式为非遗项目创造可持续的市场,使其能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8. 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宣传非遗项目,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9. 研究与发展:鼓励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对非遗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10. 保护语言多样性:鉴于语言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取措施保护和振兴濒危语言。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同时保留其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传承民间艺术的建议

传承民间艺术的建议

传承民间艺术的建议

传承民间艺术是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为了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引导社会关注: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教育,提升社会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

2. 加强培训和传承: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和艺术家。可以设立专门的学校或机构,开设民间艺术相关的课程,传授技艺和知识,提升传承人的综合素质。

3. 建立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管理。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收藏、研究和推广工作。同时,加大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力度,避免文物和作品的流失和破坏。

4. 引入现代元素:在传承民间艺术的同时,适度引入现代元素,使其与时俱进。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创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民间艺术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5. 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举办国际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间艺术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6. 经济扶持和激励措施:加大对民间艺术的经济扶持和激励措施。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补贴和奖励等方式,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和艺术家从事相关工作,并推动民间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

7. 教育普及和传统知识传承: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教育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式,将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座谈会等活动,向公众介绍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2.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的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培训工作,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3. 加强非遗文化的教育。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开设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4. 加强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收集和整理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5. 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6. 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通过旅游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展示非遗文化。

7. 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非遗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8. 加强非遗文化的法律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文化的保护责任和权益,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法律保护。

9. 激发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热情和责任感。通过表彰和奖励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对非遗工作的建议

对非遗工作的建议

对非遗工作的建议

对于非遗工作,以下是一些建议,旨在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1. 提高非遗工作的意识和认识。加强对非遗价值和重要性的宣传,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

2. 支持非遗传承人。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包括经济支持、培训和技术指导等,以确保他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

3. 加强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加强对非遗的法律保护,防止非法侵权和盗版行为。

4. 进行非遗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各地的非遗项目,掌握其传承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提供依据。

5. 加强非遗教育。将非遗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6. 加强非遗项目的推广和传播。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将非遗项目推广给更多的人,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7. 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收集、整理和管理各地的非遗资源,建立全国性的非遗资源数据库,方便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8. 推动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发展。通过开发非遗产品,将非遗项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9. 增加非遗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组织和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其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非遗工作的发展。

10.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承非遗。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将非遗项目数字化,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11. 加强非遗项目的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和合力。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等。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非遗传承人的流失是非遗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遗传承人都面临着老龄化和撤退的困境。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遗传自己的技艺给下一代,导致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断。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这使得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制度性的指导和规范。

非遗保护和传承缺乏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才来进行调研、保护技术、培训传承人等工作,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资源和支持。

非遗保护和传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的经济困难。在市场经济中,传统文化往往难以与商业利益相结合,维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生存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建立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培训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并将非遗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责任,并配套出台实施细则和措施,提供法律保障和指导。

建立专业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机构。加大对非遗保护和传承机构的支持力度,培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专业人才。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培训中心等,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和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各种

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民俗、口头传统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

其历史、传承、演变等方面的情况,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编目、整理,建立相关数据库,方便管理和保护。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口传、示范、教学等,

将其传承给后代。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高其传承技能和传承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展览、比赛、演出等,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如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维护,防止其遭受破坏和失传。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调查研究、传承培养、保护管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逐渐减少,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工作。

1、传统舞蹈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舞蹈的传承者逐渐减少,相关机构也逐渐不足,导致传统舞蹈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在公共文化场所中,现代的娱乐活动已经越来越多,传统舞蹈已经难以获得大众的关注和支持。对于传统舞蹈保护,我们要摆脱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思维,积极寻求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与方法。

2、传统舞蹈面临的挑战

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要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化融合:传统舞蹈与现代文化相冲突,传承难度加大。

(2)缺少传承者:现代时尚文化的追逐,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浅尝辄止。

(3)缺少传承机构:由于传承过程中专业机构玄门较深,机构缺乏成为了传承的一大瓶颈。

3、传统舞蹈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1)倡导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跨界交流:应该引导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认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传统文化再次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作者:靳晴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4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包含了各地区、各民族所保存、流传下来的舞蹈,它记录了各地区、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劳动等内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紧贴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个性特点及审美习惯。大部分“非遗”舞蹈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得以延续,少数则有其相应的文字、图谱等资料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正遭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呼吁大家,放下手机,走出家门,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去保护、去传承我国“非遗”舞蹈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保护与传承

“非遗”舞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保护与传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通过三个部分浅谈笔者对“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愚见。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当下对“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给大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呼吁大家关注、支持“非遗”舞蹈,让这朵美丽的舞蹈之花永远的开放。

一、“非遗”舞蹈的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各地区、各民族所保存流传下来的舞蹈,它记录了各地区、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劳动等内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紧贴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个性及审美习惯。大部分“非遗”舞蹈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得以延续,少数则有相应的文字、图谱等资料的记载。我国“非遗”舞蹈种类繁多,涉及区域广,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文件,推行大量鼓励政策,人们对于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越来越重视,使得“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现已有不少“非遗”舞蹈处于消失的危险边缘,许多民间“非遗”舞蹈都是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世代相承。现在的年轻人愿意走出农村到城市里打拼,愿意接受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却不愿意固守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而非遗传承人高龄化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才能避免“人亡艺绝”的悲剧?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这方面,河南省濮阳市的“狮龙斗蛛舞”为那些适宜走向市场的“非遗”提供了一个样本。这个曾经因为传承人身患重病,演出市场小、场次少,人才培养断层等问题困扰的省级“非遗”舞蹈,近几年来从衰落颓废迎来了一个相对明朗的发展态势。首先是剧团人的不放弃,在看到“狮龙斗蛛舞”成功地申报了省级非遗后,剧团人更是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扑在了对其的挖掘、整理、加工、排练上。请来了省里、市里

的媒体对该舞蹈进行采访与报道,引起了省内外的强烈反响,使这一古老遗存的艺术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狮龙斗蛛舞”多次代表“龙乡”濮阳到省外演出、比赛、交流,展示出濮阳的神龙形象及神龙精神,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为了能让这一艺术瑰宝能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将本地旅游业与“非遗”舞蹈表演相结合,增加了剧团演出的场次,提高了剧团演员的收入,还为濮阳旅游做出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扩大了影响力。每到过年过节、庆典活动时,“狮龙斗蛛舞”都是大家最期待的表演节目之一。“政府主导,社会积极鼓励参与,民众大力支持”的局面,对“狮龙斗蛛舞”这一民间“非遗”舞蹈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正遭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互联网的便利、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遍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再不需要依靠舞蹈来维系交流情感,电影、综艺等消遣物质的更新出现,使人们精神放松的方式也逐渐从舞蹈开始有了转变,这也是导致舞蹈慢慢走向消亡的原因之一。许多手工艺的消失,正是因为,社会越来越智能化、机械化,人们不再需要补锅补碗,不再需要人工编织,甚至机器已经可以替代人力,但人工有的感情,机械无法替代,也希望有一天,机器人不会替代真实的人来表演舞蹈。

三、“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要求,保护我国“非遗”舞蹈文化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就我个人看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神,而忘其形,简单说来,就是更注重“非遗”舞蹈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精神内涵,而在形式上不要过多细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以某种技艺、某种传说或某种音乐舞蹈形式而存在的,但重要的是,这些存在形式背后的精神主旨,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根本所在、意义所在。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河南省济源市的非遗传说——愚公移山,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现实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有一个具有超能力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而这个传说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不可能有一个人一直不停地搬山,让其子孙后代也不停地搬山,这个传说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而不在于它的存在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在发生着变化,即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理解,但不变的是,大家对于“愚公精神”的赞扬与传承,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在过去,民间文化通常都是在自然环境下保护与传承的,是不系统、散漫的进行的。而现在,可以通过开展“非遗”舞蹈类培训班,聘请非遗传承人或是相关专业人士,面向大众进行专业性的教学,除了专业教师的口传身教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背唱词、记口号,学习更原汁原味的“非遗”舞蹈。开设培训班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对“非遗”舞蹈类项目进行系统的保护与传承。为保证“非遗”舞蹈更系统的教学,可组织当地民众或相关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教材的编写,整理归类后出版,更有利于大家对“非遗”舞蹈的学习与把握,也是对“非遗”舞蹈传承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些年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开展了很多保护与宣传的工作,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送戏下乡”等形式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社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非遗”舞蹈方面,我们可以将民间舞蹈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搬上舞台,使某一地方的民间舞蹈,得以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举例来说,浙江省瑞安县的藤牌舞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蹈源自于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它主要表现的是盾牌在阵中的突出作用,最初的用途在于抵抗倭寇的侵袭、防御敌人的攻击。后来随着洋枪大炮的出现,藤牌逐渐被替代,但当地民众依然喜欢观看藤牌兵们练操,后加工整理,将人们喜欢的动作编成阵型进行表演,一来是了为纪念抗倭英雄,再来达到驱邪保平安的目的。藤牌舞的作品多是由当地民众编创,动作较简练、队形变换较为单一。藤牌舞的舞蹈表现形式与其深意都非常值得称赞,我们完全可以将藤牌舞搬上舞台,甚至做成舞剧,真实的再现当年戚继光与倭寇交战的壮烈场面,让大家更深刻的感受藤牌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或许有些人认为,对原始形态的再加工会破坏舞蹈本身,这就涉及到了“非遗舞蹈再现”与“非遗舞蹈创作”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在此不作说明。我们对于“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更注重内在精神,将藤牌舞搬上舞台,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戚家军英勇善战的精神,认识藤牌兵训练有素的军容、军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从根本上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意思就是说如果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人。相同道理,想要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遗”舞蹈,就必须要重视与保护“非遗”舞蹈的传承人。“非遗”舞蹈传承人是直接参与到“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延续“非遗”舞蹈精神最重要的人,传承人是最了解舞蹈内容、表现形式、内在精神、风格特点等方面的载体。“非遗”传承人主要源自家庭子女傳承或是弟子传承,若忽视了对他们的保护与培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遗”舞蹈面临消亡,更别谈对其的保护与发展了。

作为九零后,通过对身边同龄人的观察与了解发现,大部分同龄人对于时尚、娱乐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传统文化,或是从未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是不明其义,或是不知其所指,大部分的了解都源自于学校课本或是综艺娱乐节目中,并非亲身感受,只知其皮毛,而说不出个所以然。在此呼吁大家,放下手机,走出家门,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去保护、去传承我国“非遗”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华.“非遗”舞蹈元素对群文舞蹈创作的体现[J].神州民俗,2014

[2]张天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与传承[J].中国音乐,2013

[3]麻孜娜.非遗视角下高校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策略[J].戏剧之家,2017

[4]吴丹、何际峰.文化圈视域下非遗舞蹈“主体性”传承区的建构[J].南通大学学报,2017,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