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哲学)
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①发明的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遇到
产生
A 人们实践
新问题
新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发展
提供
促
B 实践的发展
认识工具进 认识的发展
C 实践 锻炼 提高
促进
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的发展
②后来的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
收获平台
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 认识发展的动力 基础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目的
苹果公司,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 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也是世界上市值 最大的上市公司,2012年2月底,苹果市 值一举突破5000亿美元。
(对象)
(主体)
客观世界
人改造
主观认识
动物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点: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2)实践的特点
主观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同学们没有乘坐京沪高铁,但是通 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一样了解到 京沪高铁的高速和舒适。
——书本、电视等媒体也是认识的来源?
不论是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 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都 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 学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反映了它
P45 主观
实践
客观
提示: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 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P46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 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 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 引向歧途。
基础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反作用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第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六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实践及其特点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 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 段。
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 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
油,所以脸上
痘印就是吃的
9%
原因。 会的,酱油
会色素沉淀。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会“吃酱油皮肤会变 黑”就是错误的吗?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 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 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一个观点: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真金不怕火炼
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学以致用
目的
6、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7、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 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启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示: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问题:“蛟龙号”等工具对深海认识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蛟龙号7000米下拍到的神秘生物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促
进
实 践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探测。这是我国“绕”“落”“回”探月计划的第二步,本次探月
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党、国家和全体中
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2、嫦娥探月实行“绕”“落”“回”2.三实步践走具计划说明这
一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有能动性
这一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嫦 娥三号” “月球车”等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事物,在月球上 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 在田 间劳作,农民请张英对对子。
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到。侍女当即说出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新问题、新要求出现,推动了认识的 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双11”每年高速增长的销售额让人们看到 了电子商务的勃勃生机。马云与王健林就 “电子商务能否取代传统实体零售”进行了 辩论:马云认为到2020年电子商务将取代传 统实体50%的零售市场,王健林认为不可能。 双方立下亿元赌约。那么他们两个谁会赢呢?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 唯一来源
实践中新问题、新要求出现,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 任何网站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是在什 么阶段采用什么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站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这些原因才推动着技 术的进步和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 业务的更大提升。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 为此,支付宝的技术团队一直在想方设法解决这 个问题。支付宝CTO李静明说目前支付宝是第三代 系统架构,该系统主要在可伸缩性、故障容忍、 弹性控制三个方面做出了大的改进。系统方面的 改进是支付宝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主 体 对象
直接现实 非纯主观 性活动 思维活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性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实践的基本要素
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主体
手段
对象
人
运 用
改 工具和设备 造
客观世界 (自然界或社会关系)
都是客观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②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中: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东西 在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
知识目标
1. 实践的含义及其形式(重点) 2. 实践的特点(重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难点)
想一想
▲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作家构思小说
①⑤⑥⑦
③蚂蚁搬家 ⑤教师上课
④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研讨会 ⑥防治甲型H1N1
⑦开采石油 ⑧学生看书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形式多样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③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小试牛刀
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 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 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 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 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 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思考:在1878、1968、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 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思考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 位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青年输羊血,竞奇迹般 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此后,输血医疗手 段也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 医生给濒临死亡的一位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 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导致惊 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 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 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个道理?
实践即直接经验 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 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A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吃一吃”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共同 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 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 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 “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 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B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5张PPT)
创造新的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全家使用榔头、簸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愚公移山是有一定历史性的活动
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令人钦佩,但他太愚了,因为愚公 采用锹挖、肩挑的方式移山,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炸药 炸,不用车运。
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0 1 什么是实践 02 实践的三大特点 0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不下水,怎么能学会游泳
思考 你赞同谁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哲理?
实践
小马要到河对面去,松鼠过来说,
可千万别过河,河水太深了,进
去就会淹死,牛却说没事儿,河
水很浅,还没有没腰呢。这匹小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本身无法证明 自身不能回答
认识对象和主观认识 都不能充当检验标准
认识
指导
改造
获得
实践 客观世界
实践结果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 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 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工具和其他设备
对象
改造 自然界或 人类社会
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移山有什么特点?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 创造新的
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 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 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 技术才得以精通,之后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 他的技术。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体、手段、对象——三要素)
实践
方式 对象
人
区 别
改造客观世界 区 别
一切物质性活动 表 明
动 物
主观认识
形式多样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教师讲课 √ 5.《2016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6.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 7.小行星撞击地球 ×
黄鼠狼偷鸡?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自己是否正确,认 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会说 “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 黄鼠狼吃。”。那么,谁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为什么? 呢?——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 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 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 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 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 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这个道理的?
2、实践 活动的三 种基本形 式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合作探究一:
为什么教师上课是实践活动而学生 看书却不是?实践活动有哪几个要 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010年中国 嫦娥二号探月活动
实践对象
教师讲课 人类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茄科草本植 物,中医称 它的花冠为 洋金花、风 茄花,有麻 醉的效用。
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 发现月 探究五: 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请思考人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 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类对月球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 的认识程 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楚的了解。 度为什么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撞月成功,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 会越来越 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高? 2009年美国航天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 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 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①⑤⑥⑦⑧) ①医生治病 ②蜜蜂筑巢 ③蚂蚁搬家 ④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研讨会 ⑤教师上课
实 践 的 基 本 形 式
⑥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⑧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对象
农民播种 教师讲课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二、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非主观认识活动、精神活动)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
群众
•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 A.对事情要有耳闻 •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
• 7.(2008年高考四川延考区,30)由病菌引发的疾病曾是人类 的致命威胁,抗生素的发现、应用和不断升级对此类疾病有很好 的疗效。但是,抗生素的滥用使一些病菌逐渐适应了环境,导致 耐药性越来越强的各种病菌相继出现。人们一方面努力研制战胜 耐药病菌的新一代抗生素,另一方面重新寻找健康和自然的疗法, 试图用人类自身免疫来抵御耐药病菌的侵害。据此回答下题。 • 由抗生素的发现、应用和不断升级,到研制新一代抗生素的探索, 同时重新寻找健康和自然的疗法,人类为战胜病菌引起的疾病所 作的努力表明 • ①实践为认识创造出崭新的工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②实践不 断地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③认识的过程是由浅 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实 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7.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9.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 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 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人类的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
青藏铁路运行
青 藏 铁 路 施 工 现 场
分组讨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从孙中山时期就 提出修建青藏铁 路的设想,为何至 今才变为现实? 这说明实践具有 什么特点? 修建青藏铁路由 为何修建青藏 哪几个要素构成? 铁路? 这与燕子 这些要素的共同 筑巢有何本质 特点是什么?说 不同?这说明实 明实践具有什么 践具有什么特 特点? 点?
C、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处在主观 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 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的东 西(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蜘蛛结网
2、教师讲课
3、学生听课,做作业
3、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5、科学家对天宫一号进行太空试验 科学实验活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
反作用
错 误 的 认 识 ( 阻 碍 ) 正 确 的 认 识 ( 推 动 )
基本形式
方法论:重视实践, 重视正确的认识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的 依赖关系)”分析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
(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 的制定和实施)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
科学实验
改造自然的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 的实践
农民种田 变革社会 的实践
高考改革
科学实验 活动
十月革命
科学家到南极考察
辨一辨:
1.地震、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地球 2.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蜜蜂造房 3.地震后人们奔跑疏散到开阔处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4.工人做工、农民种田 变革社会的实践 5.公民投票选举 6. 艺术家构思作品 7. 学生的学习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8.一国两制的实施 科学实验 9. 屠呦呦实验191次,提取出青蒿素
判பைடு நூலகம்: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什么关系?
学以致用
——目的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来源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动力 ——动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检验标准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来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检验标准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含义
特点 实践
标 准 来动检目 源力验的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6、克隆羊“多利”问世
高考一轮复习 哲学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5、科学家通过研究绘制人类基因组 科学实验活动 图谱
学习目标2:通过感悟体会、理论透析和应用提高,深 感悟实践的三个特点 重难点突破 化对实践特点的理解。
• 1、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 和改造客观世界。 否认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2、社会治理要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 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 3、“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 实践具有历史性 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 4、为了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步伐、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2014年,国务院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 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实践具有能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改 革的新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为确 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2014 年开始至2015年上半年十三五规划草案起草完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这一规划的建议, 成为指导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 简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新课)通过前几节课我们结束了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构成内容唯物论的复习,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部分认识论的复习,请大家把课本翻到42页,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随之发展,比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对自然的崇拜到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再到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这说明人类的认识越来越透彻,哪么人类的认识从何而来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是我们这节课的标题,(过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接触一个新的哲学名词,实践,何谓实践它有着怎样的特点?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一、实践及其特点历史上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实践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许多唯物主义者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他们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说明:含义: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这一含义包括2方面内容:一是指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并且实践的对象具有物质性,实践的对象只能是客观的事物,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中存在的东西变为现实存在。
——实践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现实性活动,能把我们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活动,它要求我们确确实实的去做,而不是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愚公移山②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4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5 《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6 学生教室里听课7 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⑩小行星撞击地球——属于实践活动的有①⑤⑧⑨根据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我们可以把实践分为三种形式:2、实践的三种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探究二: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
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当堂检测】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蜜蜂酿蜜②教师讲课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④鹦鹉学舌⑤神十飞天⑥经济体制改革⑦修身养性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⑤⑥⑦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3.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5.下列符合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有( )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下列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D.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7.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哲学)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4、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总结的 党的“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 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认识的产生这个角度来讲)
它能吃吗?
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 源于实践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从认识的发展这个角度来讲)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 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B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单)“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 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B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 质特征的是 ( )
C
A.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课件7: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运用, 认识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一句话,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想一想: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么? 第 23 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 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 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 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 来源。
知识的传播问题 认识的产生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自主探究三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人类实践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第 17 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吃一堑,长一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 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区分实践的来源、途径?
第 16 页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二是就 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人一生中 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读书学习得来的。
自主探究二
第 14 页
(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要认识某一事物,必须通过实践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正确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 15 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 实 践 认 识 错误 践 主客观相悖 主客观相符
实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本身都不能充当标准 (2)“检验认识”的含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 或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的过程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 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 茅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 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 子。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 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 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单)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 实践本质特征的是 ( C )
A.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 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双)“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A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3 4、5 8、9 2、4、5、6、 7、8、9
实 践
2、6、7
一、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 彩,形式多种多样.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⑵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⑶科学实验活动
• 1. 以下实践活动分别属于何种形式? • • (1)治理海水污染 (生产实践) • (2)农村税费改革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 (3)天文观测 • (4)我国在部分省区试行高考“3+X大综合” (科学实验) 科目的改革
(3)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 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 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教材质疑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 源于实践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探究与合作:P42
• 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关键词:改造 实践主体:人们 实践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性质: 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 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 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其一,实践是 人所特有的对象性 活动(主体是人, 对象是客观事物)
一、实践及其特点世界之间的桥梁,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蜜蜂采蜜 4)工人养蜂
2)读书 3)猫捉老鼠 5)商鞅变法 6)学习三个代表
7)“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新消费观念的出 现 8)演员演戏 9)秦始皇焚书坑儒
B揭示了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
C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
D从根本上否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C
(双)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A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百闻不如一见
AD
(1)客观物质性
原因: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认识的产生这个角度来讲)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从认识的发展这个角度来讲)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 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主体
(人)
客观
(自然界、社会)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
(2)主观能动性
(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
①相对于其他动物的自发的、无意识的消极适 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 ②实践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目的性和创造性 ③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 特征,是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重点)
巩固练习
(单)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渔工和 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C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单)“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 心”,其哲学寓意是 ( ) B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思考: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古时候,河北沧州一座年久失修的寺庙倒 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能 塌,庙前一对石兽滚落河中。几十年后,人们 不能用来检验认识?
重修寺庙需要打捞石兽,但从何处打捞却意见 不一。①一种意见认为,应从石兽滚落的地方 石兽本身会自言其明吗? 打捞,因为石兽很重,水流不能把它冲走。② 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河的下游打捞,因为天长 任何主观标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回答 日久,石兽会被逐渐冲到下游。③一种意见认 认识的正确与否 为,应从石兽滚落的上游打捞,因为河水冲击 石兽是会形成一个旋涡,河水冲走石兽前面下 只有通过打捞实践去证实哪种意见是正确 方的泥沙,日积月累出现大坑,石兽就向前倾 斜滚动,几十年后石兽便逆流而上了 --《阅微草堂笔记》
4、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 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是 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 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特征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在18世纪,蒸汽机的应用使提高热 机效率成为一个新问题,它直接推 动了19世纪热力学的发展
哈勃太空望远镜4月19日发现一颗新恒星
利用显微镜发现的人体病毒
气象卫星高空拍摄的地球气象图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毛泽东
一、实践及其特点
3、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 醉作用。 探究: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实 实 践 践 是 决 认 定 识 认 的 识 基 础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重点)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重点)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 有推动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 有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