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辩证思维是全面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在深入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人体的生理变化、病证表现等方面进行辨识和考虑。

2. 辩证思维是进阶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进一步对不同证候作出判断,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方法。

3. 辩证思维是动态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辩证思维是个性化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关注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在针对不同病人时,因个人差异而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 辩证思维是实践性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治疗思维方式。

总之,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思维,它能够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1. 什么是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诊等方式,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得出病因病机以及辨识疾病的方法。

2.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四诊: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辨别患者的疾病情况。

2.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气息、声音等,来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的部位、发作频率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4.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经络、腧穴等,来探测患者的体质和病机。

•四诊合参:根据四诊所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轻重、适应症等。

•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从整体上治疗疾病,包括采取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煎煮等手段。

3. 中医辨证的特点•整体观念:中医辨证是从整体上观察人体,将疾病看作一个系统,不仅关注症状,还注重人体的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等因素。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动态观察:中医辨证强调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观察,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合疗法: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综合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煎煮等手段,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中医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通过辨证施治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对于判断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方向以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辨证在平衡患者的气血平衡、调整脏腑功能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等方式,从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动态观察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来辨别和治疗疾病。

它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5. 中医辨证的步骤中医辨证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以及部位、形状、颜色等特征,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治法:和里。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

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

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

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

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中医诊断学》——辨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阴虚证
实质: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 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常见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 治疗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 圣真要大论》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嫩,脉沉迟、微弱、细。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阳证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表现: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 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学辩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生理病理状态,从中发现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的变化趋势,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中医辩证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这些组织和系统能够协调工作,保持生理平衡。

一旦出现疾病,就意味着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内部出现了病变。

中医辩证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根据中医的观点,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的因素,以及个体体质的因素等有关。

而病机指的是病理变化的机制,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病位则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位置,即受到病变的脏腑、经络、组织等。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中医辩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方法,分别是望、闻、问、切。

1. 望: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行为、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外貌、舌苔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脉象的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

2. 闻:通过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声、咳嗽声、腹泻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中医相信,人体内部的病变,会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例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都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3. 问: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疾病的发生过程等,了解病情。

中医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辩证诊断。

4. 切:通过触摸、按压等手法,来获得病人脉搏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的畅通和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

三、中医辨证中的常见名词解释1. 虚实: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要素存在虚实之分。

虚实是指这些要素的不同方面的充盈与不足,例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实、血实、阴实、阳实等等。

中医辨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确定病人的虚实状态,并据此来选择治疗方法。

2. 寒热: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出现变化时,人体的寒热平衡容易被打破,出现寒邪或热邪。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门诊辨证论治项目解读

中医门诊辨证论治项目解读

中医门诊辨证论治项目解读
中医门诊辨证论治项目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等信息,进行辨证论治的过程。

其目的是找出病人的病机,确定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辨证是指通过四诊方法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来确定病人究竟属于何种病证。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闻诊是指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声音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就诊时间等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指通过对病人的脉搏进行判断,来确定病人所患病证的具体属性。

在辨证的基础上,中医医生会结合个人的体质、年龄、环境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拔罐等。

通过中医门诊辨证论治项目,中医医生能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病人的病情,准确地确定病因病机,以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此外,中医辨证论治项目还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和理论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强调了对疾病的整体观察和分析,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目的。

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闻诊等手段,从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出发,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的具体情况。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了对疾病的整体观察和分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整体上考虑患者的病情,分析病因、病机和病情的关系,找出治疗的关键。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强调了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辨证施治,找出疾病的早期信号和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证施治,对疾病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实现个体化治疗,结合预防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独特性和独到之处,使其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学》辨证

《中医学》辨证

共同症状
不同症状
机理
气 面色苍白,声音低微,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脉虚无 某 一 脏 腑 机
虚 自汗,神疲乏力

能衰退
阳 懒言,饮食不化,舌 怕冷,四肢湿冷,小便清长 虚 淡苔白
阳气不足
血 形体消瘦,头昏眼花, 面睑舌唇甲淡白,手足麻木, 血 液 不 足 ,
虚 心悸失眠,舌质淡 皮肤干燥,妇女月经少,色淡 不 能 濡 养 脏
阳痿,遗精,夜尿多,两尺脉弱
以肾阳虚为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腰膝失于 温养,故见腰膝酸冷。肾居下焦,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故 形寒肢冷,且以下肢发冷尤甚;阳虚气血温运无力,面失所 荣,故面色白;若肾阳虚惫,阴寒内盛,则呈本脏之色而黧 黑;阳虚不能鼓舞精神,则神疲乏力。肾主生殖,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见阳萎,早泄、精冷,女 子则见宫寒不孕。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故见小 便频多,夜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 力,尺脉尤甚,为肾阳不足之象。
分析: * 胃脘闷胀、痛势剧烈,伴口苦,大便干燥难行……..是否热结胃脘、 腑气不通? *痛剧而无热感,且冬季易发,遇劳加剧,舌淡红而暗,苔白不黄,脉沉 细无力,当是寒证可知。 *乃因寒凝胃脘,气机不通,久而不散,气滞血瘀,寒淤交阻,气机凝滞, 故痛剧。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肾关不固,固疼时小便自遗。寒凝气 机不通加之阳虚不温,便行迟滞,故大便结而难行。寒凝胃脘,胃气不降, 浊阴上犯,而作呃逆。 *治宜温中散寒化淤止痛,方用乌头桂枝汤化裁,3剂后痛减,大便得通, 守方加减服30余剂,30年之顽固疼痛顿消。
弱、结代 ③ 血液妄行——吐血、衄血
2. 神志病变: 轻则如失眠、多梦、心烦、健忘 重则如神志错乱、神昏、谵语、癫狂

中医辨证技巧范文

中医辨证技巧范文

中医辨证技巧范文
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
过辨证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病机以及体质特点,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和调
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辨证技巧。

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色、舌苔、舌体形态、脉搏等可以
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以及病情变化等。

比如,脉搏的快慢、强弱、细滑等可以反映肝、心、脾、肾等脏腑的功能状态。

2.闻诊:通过嗅闻病人的气息或呼气可以了解病情变化,如病人口中
有腥臭味可能与湿热等病机有关。

3.问诊:询问病人的主诉、病程、病史、饮食习惯、睡眠状况等可以
了解病人的病情、体质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等。

4.切诊:通过按摩、针灸、拍打等手法刺激病人的穴位,观察其症状
变化,以判断病机所在。

比如,刺激风池穴会引起头部疼痛缓解,可判定
为风邪的侵袭。

5.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种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证类型和治疗方案。

比如,通过观察面色苍白、唇红色淡、舌
色淡等可以判定为气血不足的证候,进而采取补气血的治疗方法。

此外,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或复杂病症,需要运用更为深入的辨证方法,如脉诊、唇诊、舌诊、腹诊等。

这些辨证技巧需要中医师经过长期的临床
实践和不断学习才能逐渐掌握。

总之,中医辨证技巧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通过观察、问询、刺诊等方法,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进行全面分析,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医中辨证的名词解释

在中医中辨证的名词解释

在中医中辨证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辨证施治。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石。

在中医中,辨证可以理解为根据患者的病症、体征、脉象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气血、脏腑等方面的病理变化,进而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一、辨证的含义辨证一词由辨和证两个字组成。

辨,是辨别、识别的意思,即通过仔细观察、辨别出病情的本质;证,是指疾病的症状、体征等表现形式。

因此,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真实面貌、判断病机的过程。

二、辨证的目的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中,病因病机的认识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机制存在差别。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体质失调、气滞、湿热等因素有关,治疗则是通过调理气血、清除湿热等方式来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三、辨证的方法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

望即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表面的表现;闻即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其他方面的信息;问即询问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症状等;切即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脉诊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

四、辨证的分类在中医中,辨证可以分为病位辨证、病机辨证、病因辨证等。

病位辨证是指确定病变发生的部位,如肺热证、胃寒证等;病机辨证是指辨别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机制,如湿热痰阻证、气滞血瘀证等;病因辨证是指明确病因的来源,如外感风寒证、内伤情志证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辨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能够使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辨证的意义辨证是中医的核心,其意义在于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比于西医的病理分析,辨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精神状况、舌苔变化、脉象特点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六、辨证在中医传承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某种程度上遭受到了质疑。

为了使中医得以传承,辨证在中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证候诊断(辨证)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辨证)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辨证)标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lies heavily on the concept of zheng hou, 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is involves examining a patient's symptoms and signs to determine the underlying pattern of disharmony in the body. TCM practitioners believe that every individual is unique, and the same disease can manifest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people.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tailor treatment to 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just the disease.传统中医十分重视证候诊断,也称辨证。

这涉及检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确定身体内部不和谐的模式。

中医医师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必须根据个人情况来设计治疗方案,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

One of the main principles of TCM is the idea of yin and yang balance. When a person is in a state of good health, yin and yang are believed to be in harmony. However, when there is an imbalance, illness can occur. TCM practitioners use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to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s. This theory helps them understand thedynamic balance of the body and how to restore it when it is disrupted.中医的主要原则之一是阴阳平衡的概念。

中医为什么要辨证?

中医为什么要辨证?

中医为什么要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法。

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通过四诊所了解到的症状、体征等临床现象进⾏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推断其原因、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和病情的发展趋势等⽅⾯的情况,从⽽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独特的⽅法,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独特的认识⽅式和思维⽅式。

然⽽辨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临床上只有辨证正确,采取恰当的治疗⽅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中医辨证是必须的,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辨证,⽽是我们对辨证的理解出现的偏差。

其中关键的经络辨证,被我所以,中医辨证是必须的,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辨证,⽽是我们对辨证的理解出现的偏差。

其中关键的经络辨证,被我们所忽视。

⾸先中医辨证的核⼼思想是经络理论。

中医辨证施治是在经络理论基础上建⽴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六经辨证是经络理论在临床辨证⽅⾯的综合应⽤。

早在《内经》中对热六经概括了⼗⼆经,以病、疟疾等的论述,即以⾜六经为代表分析全⾝性证候;以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了重⼤的发展。

六经概括了⼗⼆经,以此为纲分析全⾝的病症,⽽且所包括的证候,⼜不局限于经脉本⾝,也兼及络脉、经筋、⽪部的范围。

⼜如《内经》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经过孙络、络脉、经脉渐次深⼊脏腑。

温病学派结合“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理论,认为⼈体最为外层是“卫分”,依次是“⽓分”、“营分”、“⾎分”,并⽤这⼀层次概念创⽴卫、⽓、营、⾎辨证来分析热病的浅深先后,这是对经脉学说的灵活运⽤和发挥。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纲领,贯穿于中医的⽣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

理、法、⽅、⽳、术、药、辨证论治⽆不以之为依据。

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仅只表现在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宋代的朱肱《活⼈书》中指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不知邪⽓这所在。

中医辨证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辨证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辨证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辨证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A. 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B. 中医辨证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C. 中医辨证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D. 中医辨证学与西医辨证学的比较研究答案:D2. 关于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 辨证以病机为中心,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因B. 辨证工作只需从病人的症状入手即可C. 辨证应该以饮食调养为基础D. 辨证要全面准确,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答案:D3.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其中之一?A. 望诊B. 闻诊C. 切诊D. 问诊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学的分类?A. 典型病证辨析B. 中医养生辨证C. 中医体质辨证D. 中医四诊合参辨证答案:B5. 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其中之一?A. 望、闻、问、切四诊法的确立B. 剖研体证学说的形成C. 中医辨证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D. 辨证论治理论的创立答案:C二、判断题1. 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只包括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

A. 对B. 错答案:B2. 中医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机和病因。

A. 对B. 错答案:A3.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中医辨证的主要方法。

A. 对B. 错答案:A4. 中医辨证学的分类包括典型病证辨析、中医体质辨证和中医四诊合参辨证等。

A. 对B. 错答案:A5. 辨证论治理论的创立是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A. 对B. 错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

答:中医辨证学研究内容包括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的分类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医辨证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等。

主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症表现来进行辨证。

这些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以达到全面准确的辨证目的。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2. 气血津液辨证 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 ❖3. 脏腑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
应用于杂病。 ❖4. 六经辨证 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
辨证方法 ❖5. 卫气营血辨证 ❖6. 三焦辨证 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
证方法
1
1.八纲辨证
❖何、为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 实际是二纲六辨 ❖ 阳(表、实、热)阴(里、虚、寒) ❖ 表里辨病位深浅,虚实辨病证邪正盛 ❖ 衰,寒热辨病证性质,阴阳辨证候类别 ❖ 八纲证候之间并不孤立,互相联系而不
❖ 太阴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
❖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
5.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运用 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弥补了六经辨证的 不足。
❖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是由卫开始,渐次内传入 气,后入营,再入血.
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 以温肾水、使
不 红少津、脉细数
肾水不寒、肾

水上济于心使
心火不亢则水
火既济心肾相
1

脏腑兼病
证别 临床表现
心肾 形寒肢厥、朦胧欲 阳虚 睡、小便不利下肢
浮肿舌紫暗苔白滑 ‘脉沉微
肝火 胸胁灼痛、急躁易 犯肺 怒、目赤、口苦、
咳嗽阵作、色黄粘 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1
证候分析
心阳为气血运行、津 液流注动力、肾藏命 火、为一身阳气之本、 能气化水液温蕴四肢
肝气升发、肺主肃降、 若升发太过、气火上 逆、循经犯肺,肺失 肃降(木火刑金)
脏腑兼病
肝肾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 肝肾同源、互相滋助、

中医辨证万能公式

中医辨证万能公式

中医辨证万能公式
中医辨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是通过观察、询问、听诊、切诊
等手段,辨别患者的疾病特点,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的核心思想是“辩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过程可以简化为四个步骤:辩证分析、辩证分类、辨证取舍和辨证
论治。

辩证分析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脉、体质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找出病因和病机。

辩证分类是将患者的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这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划分的。

辨证取舍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在中医辨证的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体质等信息,进行
辩证分析,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

例如,如果患者表现出面色苍黄、胸胁胀痛、舌苔黄腻等症状,中医医生可能会判断为湿热蕴结证,即湿邪和火邪相互作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对于湿热蕴结证,中医医生可能会采用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如清热利湿、活
血化瘀等。

例如,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材,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之,中医辨证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病因病机的过程。

通过中医辨证,中医医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患者的疾病。

中医辨证的各个步骤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见证是: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 高,渴喜冷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一 般在高热大汗或发汗太过,或剧烈吐泻、失血 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
• 亡阴证 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表现阴液衰竭 的证候。
•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 – 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 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 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 的病因、病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等情况,以 确定疾病属何种证的过程。
• 八纲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辨 证纲领。 • 八纲辨证 将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概括 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况, 并将之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 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二)里证 •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因脏腑、气血、骨 髓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 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 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 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素体虚弱 等因素。 – 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多有舌 质及舌苔的改变。
二、寒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与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 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
• 肾阴虚 是指肾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 候。
• 风热犯肺 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身痛或咽痛,咳 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燥邪犯肺 是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 挟血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 或身热恶寒,舌燥少津,脉浮数或细数。
• 痰热壅肺 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 气虚证 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 候。
– 临床表现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 自 汗畏风,活动后诸证加重,舌淡,脉虚无力等。
• 阴虚证 指机体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 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是形体消瘦,低热,午后潮热,颧红,盗 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是各类辨证的总纲。
一、表 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 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 • 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病位 浅在肌肤的证候,是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 临床表现以恶寒(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 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流涕、咽痛、 咳嗽等症状。
–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鼻衄, 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有食少便溏,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脉 细弱。
• 脾胃虚寒 是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脘腹隐痛,喜按喜暖,大便 稀溏,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 脾胃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 肺阴虚 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 候。
–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 带血, 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 津,脉细数。
• 风寒束肺 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恶寒,无汗,咳嗽痰白,鼻塞流 涕,胸闷气喘,苔薄白,脉浮。
• 痰迷心窍 是指痰浊蒙闭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或神志痴呆,举止失 常,或昏不知人,或忽然昏仆不省人事,面 色晦暗,胸脘痞闷,舌淡嫩苔白腻,脉滑。
• 痰火扰心 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的 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 临床表现:发热,面赤气粗, 口苦,痰黄, 喉中痰鸣,狂躁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或见心烦失眠,或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 狂躁妄动,甚则打人骂人。
–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扇动, 咳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或咳脓血痰有腥臭味,发 热,胸痛,烦躁不安, 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腻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而粘,色白易咯,胸闷,气喘, 苔白滑腻,脉弦滑。
• 大肠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 胃火炽盛 是指胃中火热炽盛壅滞于胃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渴 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 痛,齿衄, 口苦口臭,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 滑数。
• 食滞胃脘 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 证候。
–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或 呕吐酸腐馊食,吐后腹痛得减,厌食, 矢气酸臭,大便溏泻,臭秽,舌苔厚腻,脉 滑。
–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 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口渴,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脾与胃病辨证
• 脾气虚 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 候。
– 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淡无味, 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 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若兼有形寒 肢冷,脘腹冷痛等症,为脾阳虚。
–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腻,渴不多 饮,口粘而甜,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肌肤 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 红苔黄腻,脉濡数。
• 胃阴虚 是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嘈杂,饥不欲食,或干呕呃 逆,脘痞不舒,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或无苔,脉细数。
四、肝与胆病辨证
• 肝气郁结 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 候。
–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胸胁或 少腹胀痛,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可见乳房 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 肝火上炎 是指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失眠多梦,胁肋灼痛, 口苦咽干,或呕吐 苦水,或耳鸣耳聋,或目赤肿痛,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 心气虚、心阳虚 是指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所表现的证 候。
–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 自 汗,脉细弱或结代。若兼见面白无华,体倦 乏力,舌淡苔白等症为心气虚;兼见形寒肢 冷,心胸憋闷,舌淡胖或紫暗为心阳虚。
• 心血虚、心阴虚 是指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或心阴亏损, 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有症 状。若兼见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 细为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五心烦热, 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虚。
• 阳虚证 又称虚寒证,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失其温 煦推动,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咣白,神疲乏力, 口淡 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脉沉迟无力等。
(二)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 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 是八纲的总纲。
– 主要见证是: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 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 数。
• 亡阳证 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阳气虚脱 的证候。
– 主要见证是: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 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淡,脉微欲绝。
八纲辨证虽然每一纲都有特指的内容,但它 们是相互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的。表里、寒热、 虚实、阴阳相互联系,彼此关系错综复杂。运用 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各自不同的证候特点, 又要注意八纲的相兼、转化、挟杂、真假,才能 对疾病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 热极生风 是指热邪亢盛引起抽搐等动风的 证候。
• 临床表现:高热,烦渴,躁扰不安,神昏谵语, 抽搐,项强,甚至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 血虚生风 是指肝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风 动证候。
•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两 目干涩,视物模糊,夜盲,肢体麻木,筋脉拘挛, 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
•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对通过 四诊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 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 脏腑辨证以确定病变所在的脏器和分辨 证侯类型为特点。
–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因而脏腑辨 证也就成为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 肝胆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所表现 的证候。
–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身目发黄,纳呆,呕 恶腹胀,厌油腻,小便黄赤,或发热口苦, 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热痛,或带下色黄 臭秽,苔黄腻,脉弦滑数。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 肾阳虚 是指肾脏阳气虚衰,机体失其温煦所 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下肢冷痛, 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阳痿,男女不育,小 便清长,夜尿多,或五更泄,面色咣白,舌 淡胖嫩,脉沉弱。
• 心火亢盛 是指心火炽热,扰乱心神所表现的证 候。
–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甚或狂乱, 便秘尿黄,面赤,舌红苔黄,脉数。
• 心血瘀阻 是指瘀血、痰浊、寒邪、气滞等阻滞 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 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舌紫暗或见瘀点、 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一)寒证 • 是机体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功能活 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 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寒或畏寒喜暖, 口淡不 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舌淡苔白,脉迟等。
(二)热证 • 机体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功能活动 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 主要临床是发热喜凉, 口渴饮冷,面红目 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 黄,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三、虚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 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 虚证是指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 所表现的证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