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讲学稿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
屠呦呦在面对疟疾这一世界性难题时,坚持研究中药青蒿 素,并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 贡献。
个人经验分享
01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我曾在学业上面临巨大挑战,明知困难重重,但我选择坚持努力,最终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
神力量。
02
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恐惧与焦虑的克服
01
02
03
04
直面恐惧
正视并接受自己的恐惧感,不 逃避不掩饰,是克服恐惧的第
一步。
深入分析
了解恐惧的来源和成因,有助 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逐步暴露
通过渐进式的方式让自己逐渐 接触和适应恐惧的事物或情境
,从而减轻恐惧感。
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交流, 分享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可以
助于增强自信心。
积极心态的培养与保持
乐观思维
培养乐观的思维模式,关注积极的一面,看 到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自我激励
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 心态和行动力。
目标导向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保持对未来的 期待和动力。
寻求帮助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不要孤军奋战。
05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指 南
寻求支持和帮助,与 他人合作,共同解决 问题和实现目标。
持续不断地努力,不 怕失败和挫折,从失 败中汲取教训并继续 前进。
灵活应变与调整策略
密切关注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及 时调整计划和策略以适应新的形
势。
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不局限 于原有的想法和方法,勇于尝试
新的解决方案。
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优势, 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更大的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优质课件PPT
“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境, 例如无止境的生存压力,理想遭遇挫折, 或者处于人生的瓶颈期。这时候,我们 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呢?
谢谢大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有两点我们要注意。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正义事业 和崇高理想。若是为了个人私欲,是逆潮流而动, 那是绝对不能“为”的。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 不应做无谓的牺牲。所以鲁迅先生反对“徒手请 愿”。
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斋,而请伐齐, 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 “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 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 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左传·哀公十四年》
研习与讨论
请阅读课文18.5、18.6、18.7、 14.39四章。分小组讨论,每个小 组重点研习一章。思考并回答两个 问题: 1.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荷蒉者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态度? 2.孔子及其弟子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 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 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 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孔子与他的“道”
• 材料三:
•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 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 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
——李泽厚《论语今读》
在举世昏昏的时代,孔子就如“黑暗王国里 的一枚残烛”(鲍鹏山语),四处碰壁,“累 累如丧家之狗”。终其一生,他的“仁”“礼” 理想都没有得到实现。他失败了,而且他明知 道这种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个人意志在一个时 代面前的失败,这是伟大英雄的失败!残烛的 微光在那个时代熄灭,却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千 秋万代!
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详解PPT教学课件
13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知道天下的出路。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隐士。
孔子为什么怃然?
仲由(前542~前480),字 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耿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 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 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 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 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 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 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 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 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仲 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 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 而被杀害。
弯干呢?
2020/10/16
20
用行舍藏
❖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 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 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孔子对弟子颜渊说:“用到所学的道理时,就落实到
行动中去;用不到的时候,就收藏在身上,只有我和
“仕”与“隐”的 论争
2020/10/16
16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diao.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 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之矣。”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最直接的体现。但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PPT课件
◆68岁以后,返回鲁国--收徒授业、整理典籍
培养治国贤才 让理解表于后世
走进伟人的时代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完)矣 夫!”(9.9)
问题1: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识到了什么
问题?
问题2:面对孔子的执着有没有人劝说孔子要他
放弃呢?在劝说中他们对孔子的追求和执着持什么 态度?
想象:如果让你回到那个时代,让你邂逅孔 子,让你以一定的身份与他对话,你会怎么 说?是劝说,是鼓励,是批评,还是……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 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 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 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高考链接:阅读18.5、18.6,楚狂接舆和颜回会赞成谁的 观点?面对孔子和楚狂接舆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 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 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 力的无谓浪费。
•知晓伟人的内心
颜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 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 君子!”
高考链接:阅读18.5、18.6,楚狂接舆和颜回会赞成谁的 观点?面对孔子和楚狂接舆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 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 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 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件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
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 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
2、“吾已矣夫!”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
没有。他意识到此生无缘理想社会,但心情不是 悲观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仍 执着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 常识。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
第二位隐士(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 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 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 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 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 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 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用凤来比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之时 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 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言稿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言稿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篇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发言稿。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句经典的励志名言,也是一句激励人心的箴言。
在我看来,它代表着一个人对追求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对克服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改变世界的决心与责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确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知”,“可为”,“而为之”。
知,指的是对情况、问题或困难有充分了解和认知的意识。
可为,意味着这个问题或困难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可以解决或克服的。
而为之,表示我们要付诸行动,去实现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去做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呢?因为它代表了我们的追求和挑战,代表了我们不甘于平庸和安逸的精神。
正如乔布斯曾经说过的:“要相信通过努力,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只有敢于“知其不可为”并且勇于“而为之”,我们才能突破自我,开创一片新天地。
当我们能够积极面对那些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困境时,我们就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
通过充分了解和认知这些困难,我们可以寻找到突破的办法和策略。
正如牛顿在面对引力法则时,没有因为“知其不可为”而放弃,而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而正是因为他的发现,才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对个体来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适用于团体、组织 ja 和国家的发展。
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只有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寻求创新和变革,才能够发展壮大。
举一个例子来说,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了月球登陆计划时,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正是因为美国团结一心,努力追求梦想,最终成功地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事例,它展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力量和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困难太大而犹豫不决,或者因为害怕失败而远离挑战。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
它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030年将一 个人类星际旅行团队送上火星。
乔纳森·欧文的探险
他告诉我们,勇气、乐观和决心可以超越任何困难。
1
2010年
2
他抵达南极时,患上了坏疽,几乎失去
了手臂的生命。(生还后为他的右手缩
短了15cm)
3
2006年
他成功横渡北极,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成功横渡北极的人。
2013 年
怎样去做?
1
定义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要具有可行性,并具有明确的终点和里程碑。
2
制定计划和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以实现我们的目标。这些措施应该是可行的,具有 明确的细节和时限。
3
克服障碍和困难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我们必须克服这些障碍 和困难,并且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定力。
参考文献
• 刘洋:《知其不可而为之》 • 高健:《奋斗的理由:风雪山庄的故事》 • 那家巨星:《马斯克传》 • 张诚:《成功的背后》
如果没有他的谦虚和切实的研究纪律,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强大、广泛应用的自然科学。
知其不可的心理素质
勇气
知道自己目前无法克服某些困难 和挑战,却勇于去面对。
耐心
学习精神和执行能力
克服困难和挑战需要耐心和毅力。 知道自己目前无法达成某个目标, 但仍然能够耐心地等待、努力追 求。
克服困难和挑战需要很强的学习 精神和执行能力。知道自己目前 无法做到某些事情,但仍然能够 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提高自己。
他完成了创纪录的七大洲极端越野极限 探险,展现了不屈的毅力和活力。
牛顿的科学研究
他的故事是一个伟大成果的例证,但它通常被看作是科学探索的最高点。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培训讲学
丧家狗:
任何环抱理想,在现实世 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 是丧家狗。
释题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1、为什么不可“为”?
2、为什么要“为”?
读准字音
➢ 接舆( yú )
➢ 趋而辟( bì )之
➢ 长沮( jū ) ➢ 耦( ǒu )而耕 ➢ 耰(yōu )而不辍 ➢ 杖荷 (hè ) 击磬(qìng ) ➢ 荷蒉( kuì ) 硁硁(kēng )
• 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我们从文章中看到了孔子的孤独,也 看到了他的坚定,看到了他内心的悲 凉,也看到了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着。 纵观历史,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我想有追求,永远不会遗 憾!愿同学们,都能有自己的追求, 不留下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
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认同谁?为什么?
1、荷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 面? 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 遥自在。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 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答案:
(1)、“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 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 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 知通达权变。
(2)、孔子认为荷蒉者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 辟:通“避”
植其仗而芸 杀鸡为黍而食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12
9.9
已:完毕 面对世人的反应,孔子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
失意,无奈,悲凉。
13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 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 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 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 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 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2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3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6
18.6
桀:jié 耦:ǒu,两人并耕 然:对 谁以:与 易:改变 从:跟随 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辍:停止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7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那些隐士。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10
14.38
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做:为
11
14.39
既而:不一会儿 莫己知:莫知己 斯己:守己,指洁身自好。 而已:罢了 果:坚决 末:无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一知其不可而为之
责任担当在人生中的意义
责任担当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能够赢
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责任担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02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责任担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成为真正的君子。
03
“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认为,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不敢去做,是缺乏勇气和担当精
神的表现。
当代青年如何践行责任担当精神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 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事业。
勇于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
青年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不畏惧困难和失败,积极寻求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简介及选读内容概述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万世师表”。
选读内容概述
本课件选读内容为《论语》中部分篇章,涉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 题。
论语简介及选读内容概述
01
通过选读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孔 子的勇气、担当和坚韧精神。
02
启发学生在面对困境时,积极应 对挑战,勇于承担责任。
孔子关于坚持毅力的教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只知道是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这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目 标,才能更好地坚持追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强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不能被迫改变他的志向。这体现了坚持毅力在追求目标 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 影响深远
总结《论语》及《知其 不可而为之》章节对人 们的深远影响。
欣赏和解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感受思想的力量。
2
学以致用
提供学习资源和方法,帮助读者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生活。
3
尊崇品德与修身养性
探索《论语》中对品德和修身养性的重视与倡导。
结语:感受古代智慧的力量
1 文化传承
探索古代智慧在现
提供古代智慧对当代人 思想引导的新视角。
了解《论语》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
探索《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 作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孔子的思想
艺术表达
介绍孔子的思想和他对《论语》 的贡献。
探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在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探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智慧
智慧解析
深入解析《知其不可而为 之》中蕴含的智慧。
智者的选择
探讨智者如何在顺时应势 的情况下做出不可能完成 的抉择。
实践意义
阐述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应用 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意义。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其不可而为 之》
1
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2
探讨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应用《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思想,促进和谐与互信。
3
职场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如何在职场中运用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念。
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 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道德 观念与自我认知。
宏观视野的重要性
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 对人们拓展宏观视野的重 要性。
感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
思想启迪
探索《知其不可而为之》如何 启迪人们的思想。
达成目标
讨论如何通过运用《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价值观实现自己的 目标。
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课稿2篇
《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课稿教材分析:《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具体学习目标中的第三点,提高个人的精神品格。
所以根据这一目标,编排了这一课。
本课所选内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哲学。
孔子对待陈恒弑君一事的态度、隐士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待隐士的态度和孔子的喟叹,都可以反映出孔子这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孔子的精神。
课堂教学以问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为主,创设浓郁的教学氛围,体会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本课中,有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等隐士,他们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做法自然无可非议,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儒家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孔子的一生,躬身践行着这种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视于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处处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为人处事的准则。
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的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照耀了中华民族史,影响深远。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在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本课几个选段,分析人物的行为细节和语言神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孔子的处境和心境,并通过与隐者的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讲学稿(1)
高二语文学科备课组
执笔人:童红燕时间:2010/11/16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2、掌握“过、谏、殆、与、以、然、见、洁、乱”等重点词语
3、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4、体味孔子为政治理解而百折不挠而特立独行的坚韧品质;感觉隐士“邦无
道则隐”的不同人生追求,比较他们和孔子的异同。
二:课前预习
(1)今之从政者殆.而()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楚狂人接舆歌而过.孔子()
(4)而谁以易
..之()()
(5)以杖荷蓧使子路问津.焉()
6、预习中产生了那些疑问?
三、文本探究
1、题目是什么意思?哪里最先提到?怎样理解“其”和“之”?
2、晨门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速读全文,找出类似的人并找出他们对孔子或直接
5、孔子和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子路从(夫子)而后,遇丈人①,以杖②荷蓧③。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④。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1.你能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吗?
(1)植其杖而芸()(2)使子路反见之()
2.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1)植.其杖而芸()(2)止.子路宿()(3)欲洁.其身()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答: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答: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答:
4.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答:
二、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
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
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
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道义)
2.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见其二子焉.④使子路问津焉.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陈恒弑其君B.植其杖而芸
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子路从而后
A.植其杖而芸长沮、桀溺耦而耕B.子路拱而立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而谁以易之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5.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B.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自己停止了吧。
】
C.果哉!末之难矣。
【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道路走不通,早就知道了。
】
《知其不可而为之》讲学稿(2)
高二语文学科备课组
执笔人:童红燕时间:2010/11/17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意
2、理解“弑、讨、以、之”在文中的意思,掌握省略句的认定与特点
3、复习上节课字词句等知识,回顾孔子与隐士不同的处世态度
4、深刻领会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
取的精神
二: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陈成子弑简公()请讨之()
以吾从大夫之后()之三子告之()
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之三子告,不可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告
鸟兽不可与同群
丘不与易也
至,则行矣
三:文本探究
1、阅读14.21,思考:对陈成子弑君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2、面对讨伐弑君行为这种“不可为”之事,孔子既知其难,为什么依然“为之”?
3、对孔子而言,讨伐弑君行为是不可为的,隐居不仕是他不愿为的,那么对于隐居不仕这种不愿为之事,孔子为何又有所赞赏?
4、阅读9.9,最后两句话意味着孔子放弃了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课堂练习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全军中,公乃入。
”
(3)竖子不足与谋。
(4)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赐之彘肩。
(8)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9)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0)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四:课后练习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公曰:“告夫三子。
”夫执舆者为谁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
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D.何德之衰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告发(他)。
】B.今之从政者殆而!【当今从政的人岌岌可危了!】
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
D.吾已矣夫!【我这一生怕是不行了吧!】
六、重点段落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A.今之从政者殆而殆:B.使子路问津焉津:
C.而谁以易之易:D.耰而不辍辍:
12.选出下列加黑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①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②趋而辟之
B.①是鲁孔丘与②丘不与易也
C.①何德之衰②不得与之言
D.①而谁以易之②子路行以告
13.找出选段中的特殊句式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