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实秋与国立青岛大学的文学情缘

合集下载

自由的坚守与人性的发展追求——论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文学行动的意义

自由的坚守与人性的发展追求——论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文学行动的意义

他 对对现 实有 了新 的认 识 ,对 自己有 了新 的思考 ,而且 为 1 9 3 4年离开青 岛转 战文化 中心北 京进行 文学创 作提供 了新
的积淀 。
图书馆工作对其 自身发展 的沉淀 。 杨振声重视设备 , 强 调
“ 基 础的基 础是 图书馆 ” 。作 为图书馆馆长 的梁实秋对 书籍进 这-n - , j 期的梁实秋让我们真真 正正 的看 到了一位教授作 行 了不遗余力 的寻找 , 并亲 自进行 图书选购 , 不仅促进 了国立 家身上闪烁的人格魅力 , 也让我们看到 了他对于 自由的坚 守、 青岛大学图书馆规模 的形成 ,而且对其 自身性格 的进一步转 对人性的发展追求的执着 。 没有这四年的沉 着积淀 , 就没有 四 变起 了重要作用 。 年后在北京熠熠闪光的梁实秋。 授课教学对其心境转变的意义 。 来到青 岛, 梁实秋 最大的
尴尬 。
追求的炙热态度从未减少过 ,这也许是 四年 之后 梁实 秋选 择 而就在此时 国际青 岛大学 的第 一任校长杨振声正在奉命 离开青岛回到北 京的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在青岛的这 四年 筹建青岛 国立大学 , 并亲 自到上海聘请梁实秋前去任教 。 一直 梁实秋的文学行 动不仅充分展现 了他身 为一名教授作 家的魅 想 把 自由主义移植到 中国来但却深 陷无助苦 闷的梁实秋此 时 已经被折磨 的心力交 瘁 了。追求 “ 自由” 的痛苦使他无力在上 海这个巨大的文化 中心里走下去 。于是 梁实秋选择 了以退为 进, 来到 了青 岛这个美丽 的海 滨小城 , 使 他那颗疲惫的心得到
对 自由、 对人性化理念的理解与追求又加深 了一个层次 。
3 0年代 , 是 中国阶级 斗争最激烈 的时代 。这一 时期 的中 国左翼 文学 在履行着 救国救 民的使命 ,而这 一时期的梁实秋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方面, 意指人的思想情感, 象指具体的物象。

意象则是以具体的感性形态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

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审美者借助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词语来表达无穷的情意。

而审美者借助意象抒写主观情意时,对某一意象的选择则受到特定文化和审美者心里因素的制约。

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水意象在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是作家兴之所至的偶然现象, 而是作家深思熟虑有意为之的必然结果。

《湘行书简》中,他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表示:“我看久了水, ⋯⋯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久,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生命美丽,而生命易逝,沈从文深情爱恋世界,爱恋人生,对人生怀有深刻的悲悯,无所不至的爱。

而世界的真实令他惆怅,他把笔转向了梦里水乡,动情描写翠翠、三三、夭夭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

潜意识中把女性与水作了极富诗意的调配。

同时,沈从文对水的独特感悟,使他作为“乡下人深重的孤独感”找到了倾注的对象,这与水的原始意象表达孤独隔阻、忧郁悠然相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这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命运融于此间。

水不单纯为水,在水中,人类的创造性幻想,得到了自由表现。

水一旦成为了原始意象,就会无意识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家运用了这种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将他所要表达的出来。

水作为一种意象是平静,孤独,忧郁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给人以无限空间。

沈从文正是运用这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念,下面我们就来试析一下他运用水意象所要传达的审美理念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有不少同学都喜欢找一些近代名人的小故事来看,感悟其中的道理与智慧,那么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篇1:酒桌上的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

当然,交友遍天下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胡先生交友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

”徐志摩风趣地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1931年1月,胡适由上海赴北京途经青岛,应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好友杨振声、梁实秋之邀到校演讲。

青大前身即省立山东大学,为齐鲁之邦最高学府,胡适于是就地取材,以《文化史上的山东》为题讲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话,博得了阵阵掌声。

晚上青岛大学设宴庆祝,青大著名的“酒中八仙”悉数出席作陪。

此“八仙”乃杨振声、梁实秋、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等七位教授和著名新月女诗人方令孺,他们经常聚集一堂开怀畅饮,几乎是“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

他们不但在青岛狂喝滥饮,而且还远征济南、北京、南京等地,并口吐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因唐时李白、贺知章等八位文人学士被人称为“酒中八仙”,他们便自称“新八仙”。

酒桌上胡适一见是此八人作陪,马上便被这“八仙过海的盛况”吓住了。

他知道恐怕在劫难逃,便急中生智,赶快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刻有“戒酒”二字的大金戒指给大家传观,以示免战。

原来胡太太为了夫君的身体,特地送他这只“戒酒”戒指,带在身上以备急用。

意兴正浓的“八仙”见胡适兵马未动便高悬免战牌,不免扫兴,宴席只好草草收场。

事实上胡适虽然酒量不大,但也喜欢喝酒,有时甚至还闹酒。

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胡适证婚,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酒告罄。

胡适正在兴头上岂肯罢休,大呼侍者添酒,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成员,请各位来宾多多包涵。

发现青岛:国立青岛大学筹建往事

发现青岛:国立青岛大学筹建往事

070国立青岛大学筹建往事The Establishment of Qingdao National University撰文/供图 刘逸忱翻阅民国杂志,偶见1929年国立青岛大学两次筹备会议的珍贵旧影,虽然九十多年逝去,照片中的诸公皆已作古,但影像传递的国立青岛大学筹建往事却依然耐人探寻。

鲁青两校皆遇困境,蔡蒋二公力主青岛办学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南京政府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陆续推行国立大学计划。

山东原在济南设有省立山东大学,1928年8月,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的报告,决定在此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了由何思源、魏宗晋等11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

8月7日,在当时省政府驻地泰安红门宫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筹委会组织条例,研究了学校的院系设置、经费来源等诸项问题。

但“五三惨案”后济南和胶济铁路被日本占据,原校的师生也四散逃逸,此时的筹建也成了纸上谈兵,无法实施。

直到次年3月后,日军陆续撤出山东,南京政府接收济南、青岛和胶济铁路,筹委会也随之迁回济南。

此时,192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也陷入困境,原校长宋传典弃职出走,学校经费困难,师生散失,陷于停顿。

1929年入夏伊始,避暑胜地青岛游人日增,一个全新的建校计划也在此时孕育。

6月4日,南京政府行政院第26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教育部议案,其议案内容如下:“教蒋部长(梦麟)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经费,因事实上困难,一切尚待规划,查该省青岛地方,有私立青岛大学一所,为张宗昌逆党前省议会议长宋传典所办,自胶济经中央接收,该校长早离校他往,现校中状况纷乱,自不待言。

且该校向无确定基金,全赖鲁省款及青岛市款补助。

拟将该校取消,其校产归山东大学收用,国立山东大学名称,拟改为国立青岛大学。

查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设立大学,自较济南为宜,可否敬候公决案。

决案:照办”。

资料显示,教育部此次议案的提出,与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有着密切关系,此时的他正在青岛,携眷借住在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内。

臧克家与梁实秋的师生情

臧克家与梁实秋的师生情

臧克家与梁实秋的师生情闻一多、梁实秋任教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国立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校长是“五四”时期老作家杨振声先生。

杨振声民主办学,风度翩翩,请来的大批教师都是学术、文化界一时才彦。

1930年,臧克家以臧瑗望的名字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

外文系当时只有一个英国文学专业,除了本系课程以外,还承担全校的公共英文以及法、德、日等第二外国语的教学。

据1933年教职工名录档案中记载,外国文学系主任为梁实秋,教授有陈逵、罗文柏、戴丽琳、赵少侯、葛其婉,讲师王国华、郑成坤,1934年教职工名录档案中记载外国文学系主任洪深,教授为李茂祥、戴丽琳、赵少侯、葛其婉,讲师水天同、王国华、周学普等。

1930年4月,闻一多和梁实秋应杨振声的邀请,一同到国立青岛大学执教。

梁实秋后来回忆说:“他要一多去主持国文系,要我去主持外文系,我们当时唯唯否否,不敢决定。

金甫力言青岛胜地,景物宜人。

我久已厌恶沪上尘嚣,闻之心动,于是我与一多约,我正要回北平省亲,顺路到青岛一觇究竟,再作定夺。

”没想到,一看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一言以决,决定在青岛任教。

”梁实秋在外文系开设了英文、欧洲文学史、戏剧入门、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判等课程,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

据臧克家回忆:“记得,1930年我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后二年改为山东大学),入的是您做主任的英文系。

您面白而丰,夏天绸衫飘飘,风度翩翩。

”臧克家对梁实秋先生的莎士比亚研究印象也颇深。

臧克家入学外文系,后转入中文系臧克家是如何从外文系转入中文系的呢?入校后,臧克家学中文的兴趣比学英文的兴趣更大,申请转中文系。

在国立青岛大学,学生可以转院或转系,那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

当时,想转到中文系的人太多,全被拒绝了,当臧克家忐忑不安地站在闻一多先生身旁自报姓名时,闻先生十分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告诉他记得他的《杂感》。

据臧克家的同学蔡文显的儿子蔡宗周在《梁实秋书赠的条幅———记梁先生与蔡文显的一段师生情谊》中写道:“记得父亲生前说过……臧克家原先入学是英文系,同父亲同系,后根据臧克家的要求,经闻一多同意调到了中文系就读。

青岛梁实秋故居

青岛梁实秋故居

青岛梁实秋故居作者:陆安来源:《中华书画家》2019年第03期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正门外,车水马龙的鱼山路深处,绿树掩映着一座小小宅院,这就是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1903-1987),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新月派作家的典型代表。

梁实秋与闻一多有着非同一般的交集,不仅同为清华校友、同样留学美国、一起在上海为新月派摇旗呐喊,最为重要的是,1930年夏,两人结伴而行,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那么,他们两人究竟是怎样来到青岛的呢?1930年的春夏之交,对于梁实秋而言非比寻常。

他作为新月派的干将,卷人了与鲁迅的争斗之中。

鲁迅的一篇火药味十足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举将梁实秋推人到舆论的漩涡。

梁实秋在上海陷入“相当狼狈”的处境之中。

恰巧,此时的国立青岛大学正在酝酿创建,已被当时教育部内定为校长的杨振声求贤若渴,跑到海派文化的大本营上海来寻觅人才。

杨振声先是遇见闻一多,又通过闻一多结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诚邀这些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移步青岛,加盟新校。

梁、闻二人就这样踏上了青岛的土地。

在青岛鱼山路通往大学正门的逶迤山路上,20世纪30年代初的几年中,经常会出现梁实秋与闻一多两位先生“策杖而行”的场景。

梁实秋起初赁屋租住于鱼山路4号,1年后迁居鱼山路7号(今鱼山路33号),与课堂仅几步之遥。

闻一多曾住在文登路上的一栋民宅中。

那时,青岛城市开发的步伐比较缓慢,存在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学校门前的鱼山路,荒草过膝,蛇虫出没。

闻一多从文登路住宅走到学校去,必经鱼山路。

于是,只要走到梁实秋住宅跟前,闻一多只要用湖北方言轻声喊一嗓子,梁实秋就会应声而出,结伴而行。

在青岛的四年时光,梁实秋过得极为充实。

鱼山路7号的小楼,见证了一位文化名人的勤奋与智慧。

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亦走向了世界。

莎士比亚,一代震古烁今、泽被深远的文豪,一个英国傲立于世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将莎士比亚作品从遥远的英国引人古老的中华大地,成为一代翻译家梁实秋久久地培植在心田里的一个梦想。

梁实秋在青岛大学的日子

梁实秋在青岛大学的日子

盛世才 的反苏行为 , 引起 了苏联对盛世才的极大 不 统 治 。 1 9 4 5年 7月 , 新疆 民众 掀 起 了反 盛 浪 潮 , 迫 于舆 论 满。 当时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尚在 紧张进行之 中, 作为反
法西斯 的同盟 国, 中、 苏、 美、 英理应 团结一致 , 尽量 消除 压 力 , 国民政府撤掉 了盛 世才农林 部长的职 务, 责 成法 此案才不了了之 。 内部分歧与摩擦。因此 , 1 9 4 4年 6 月 1 8日, 美 国总统 罗 院查办。由于盛世才以重金行贿 , 斯福 派副总统华莱士到达迪化 , 了解新疆 的局势 。6月 抗战胜利后 ,盛世才一度出任武汉行 营高参 , 1 9 4 9 曾被蒋介石任命为 国策顾 问。1 9 7 0 年7 2 0日, 华莱 士到达重庆 , 向蒋介石 建议改善 中苏关 系 , 年逃往台湾后 , 月 1 3日, 盛世才病死在 台北 。 而盛世才是一大障碍。
不禁心动 , 便借 同北平省亲之 梁实 秋原籍 浙江 , 1 9 0 2年 生于 地方 , 机 与 同时 受 邀 的好 友 闻 一 多 相 偕 赴 缺毋滥 ” 的原则 . 在 全国广聘 名师 , 北京。 他有家学渊源, 少年时就颇负
当时 先后到青 大任教 的有 闻一多 、 才名 , 1 9 2 3年 清 华大 学毕 业后 , 与 青 岛一探究竟。 到青岛后 ,梁 、闻二人漫步街 梁实秋 、 沈从 文 、 杜光埙 、 黄敬思 、 黄 谢婉莹 、 许地山、 顾一 樵 、 余上 沅等
大政策” , 六 星旗 也 改 为 了青 天 白 日旗 。
主席 , 吴忠信未到新疆 以前 , 所有主席职务 由朱绍 良暂
盛世才 于 1 9 4 4年 9月 1 1日在万人 唾骂声 中匆 匆 离开了新疆 , 到重庆就任农林 部长 , 终结 了他在新疆 的

梁实秋的风雨人生(一)

梁实秋的风雨人生(一)

2018.5下 |公民与法治栏目编辑:王玮投稿邮箱:wangw@梁实秋是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长达7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为中国文坛留下两千多万字的著作,编纂的英汉辞典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其翻译的莎士比亚著作更奠定了他在翻译界的权威地位。

遗憾的是,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的不断笔战,铸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大公案,也让他成为几十年来一直有争议的人物。

新中国成立前,梁实秋去到台湾,从此在大陆销声匿迹长达40年,其感情生活和学术成就也不为大陆读者所广知。

本文将就几个侧面,简略叙述梁实秋在大陆以及去台后的风雨人生。

一、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教学,是梁实秋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最初开始于学成归国。

1915年,少年梁实秋毕业于京师公立第三小学。

1923年毕业于8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

次年夏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从师于人文主义创导者白壁德。

1926年夏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到上海,从此就步入讲坛,干上教学这一行。

1926年8月,应邀前往南京东吴大学,出任文科教授,时年25岁。

一年不到,北伐军兵临南京,梁实秋与新婚夫人程季淑离宁赴沪,以避战祸。

蒋介石入主南京后,东吴大学等校合组为中央大学,年轻的梁实秋被中大辞退。

以后的3年间,住在上海滩,除写作、讲学之外,就是和鲁迅等左翼作家论战。

1930年6月,接受正在筹备中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出任文学院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四年后接受老朋友胡适的邀请,担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任外文系主任。

“七七事变”后,梁实秋南下参加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会上蒋介石发表著名谈话,宣布实施全面抗战。

会后,梁教授急返北平,到家没几日,北平沦陷,只身逃往天津,会聚罗隆基乘轮船至青岛,转火车经济南抵南京,前往教育部报到并领取200元生活费后去长沙待命。

湘江畔的韭菜园,集中了一大批中国一流的学者。

受同仁的委托,不久他又赴北平,接应没有及时撤出的几位学者的家属,直至1938年6月才回到武汉。

梁实秋: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梁实秋: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梁实秋: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梁实秋: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导读梁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

“梁实秋”是20世纪华语世界里一个沉甸甸的名字,他用40年的时间,以一己之力翻译了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及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和教科书堪称翻译史上的辉煌,他亦以一系列清新雅致的散文作品,确立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人生最幸福安逸的时光在青岛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在青岛总共短居了四年,这座城市也给了他人生最幸福安逸的四年。

那时,梁实秋住在鱼山路33号,幽静的小楼常常成为朋友同事聚会的地方,学校里的单身教授们,几乎都少不了来家里蹭饭。

闻一多、沈从文、孙大雨、方令孺,胡适等人几次来青岛讲学,也都会去到梁实秋家中,那里几乎成了“新月派”文人的沙龙。

妻子程季淑去大窑沟的菜市场买菜做饭,梁实秋则从北平专门订制了一个烤肉的铁箅子,号称是青岛独一份儿,捡来松枝松塔,在院子里,一帮人的相聚好不热闹。

闻一多那时住的地方与梁实秋相距不远,两人各自买了精致的手杖,常常相约在青岛的各种崎岖起伏的小路上畅谈交流。

“九一八”事变后,因受学潮影响,梁实秋和闻一多成了众矢之的,有一次,梁实秋与闻一多共同走过一间教室,无意中看到黑板上有人写出一首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这是指闻一多讲课时喜欢发出“呵呵”的声音,两人看罢,相视苦笑。

风潮最后,闻一多因精神受到很大伤害而辞职离开青岛。

没想到,就此一别,两人分道扬镳,越走越远。

女学生借钱买酒心巧克力民国期间,大学教授是相当体面的职业,过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当时的政府哪怕财政捉襟见肘,也不曾亏欠这些学者们的薪水。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何去何从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何去何从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何去何从姜浩峰梁实秋与第二任夫人韩菁清。

“上海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去世后,上月,他家属把叶永烈编的《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原件当废纸卖掉,计有380封梁实秋、120封韩菁清情书。

”今年9月中旬,有人向《新民周刊》记者透露,梁实秋、韩菁清情书原件面世。

梁实秋,生于1903年1月6日,卒于1987年11月3日,眼下正是他逝世33周年的日子。

作为中国20世纪的散文大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一生著述凡两千多万字。

其晚年写给韩菁清的这些情书,本属于私密情感空间之物,不在公开发表之列,且未必凸显文学价值。

然而,正因为梁实秋逝世后,长居台北的韩菁清来沪,将情书手稿交给了上海作家叶永烈,再由叶永烈编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使得这段忘年恋、实秋情公之于世。

如今,梁实秋、韩菁清夫妇,以及叶永烈都已作古。

唯有这曾经一笔一划连缀成篇的情感“密码”,愈加显露人间。

甚至据传,有买家从废品回收站花费上百万元买进这些情书手迹,甚而想着日后再上拍卖会溢价出售——无论从价值还是价格上来看,这些情书手迹,都很可能保持升势。

鱼雁传书1974年11月3日,时年71岁的梁实秋从美国西雅图飞抵台北。

在台北和美国之间飞来飞去,是1966年退休后,梁实秋个人生活的一种常态,只不过,这一次,身边少一个人陪伴——在1974年4月30日,客居西雅图次女家的梁实秋夫妇手挽手到附近市场买午餐食品的时候,突然市场前面一个梯子倒了下来,不偏不倚,砸到了梁夫人程季淑头上。

程季淑当场猝亡。

1948年冬,在北平师大任教授的梁实秋携夫人程季淑仓皇出走。

1949年到台湾省后,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梁实秋专任台湾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直到退休。

这些年里,无论走到哪里,梁实秋身边都有夫人程季淑陪伴。

然而,1974年的秋天,他一个人飞完自西雅图到台北的旅程,简直堪称“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青岛往事”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青岛往事”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青岛往事”作者:吴彤来源:《走向世界》2024年第07期细数青岛最有人文气息的一条路,鱼山路必定榜上有名,在这条路上,名人荟萃、学者云集,群星闪烁、交相辉映。

东南起自文登路,西北至大学路,短短的一条鱼山路上曾居住过梁实秋、闻一多、吕美荪、童第周、冯沅君等众多文人名士。

走在如此有意境的路上,体验城市风光的同时,感受着名人故居带来的厚重历史,别有一番风情在其中。

中国过往的文人墨客里,有趣又通透的文人不少,但随性、自然又通透的,非梁实秋莫属了。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

梁实秋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而且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著作。

他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在众多客居青岛的文人里,梁实秋对青岛的感情颇为深厚。

在散文《忆青岛》中,用了许多笔墨描写青岛的宜人气候与质朴民风:“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1930年,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校长,四处延揽人才,专程赴上海邀请梁实秋和闻一多前往青岛考察,发现“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

时值梁实秋刚刚经历了一场与鲁迅的文学论战,从激烈的文学论争中走出来的梁实秋,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极为欣赏,于是当年秋天,梁实秋便携家人来到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从此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鱼山路33号居住,这栋中西混合式建筑,占地546.69平方米,建筑面积447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砖石结构、花岗岩墙基,红瓦斜坡屋面,整栋建筑简朴而低调。

梁实秋曾要求房东在院子里种一些树木,房东竟拉来两车树秧,种下6株樱花树、4株苹果树、2株西府海棠,把小院挤得满满的,每逢花季,枝繁叶茂。

梁实秋先生在青岛

梁实秋先生在青岛

梁实秋先生在青岛
孙厚娟;王莹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8(000)015
【摘要】@@ 一代文学大师、著名学者、教授梁实秋,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曾在南北数所大学执教.1930年8月至1934年8月任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①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尽管只是短短的四年,但他对在青岛四年教授生涯印象难忘,在其晚年所写回忆性文章和散文中盛赞被他称为"君子国"的青岛和工作四年的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如<忆杨今甫>、<忆青岛>、<忆青大念一多>等,都与位于青岛的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生活有关,字里行间,充满留恋.
【总页数】1页(P60)
【作者】孙厚娟;王莹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淡然超脱外表下暗藏着的一颗赤子之心——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作者梁实秋独特的爱国情怀 [J], 王利华
2.青岛四年对梁实秋的意义 [J], 刘香
3.梁实秋先生的翻译贡献及翻译观 [J], 马博
4.梁实秋先生的翻译贡献及翻译观 [J], 马博;
5.梁实秋先生在青岛 [J], 孙厚娟;王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实秋的“山大私生活”

梁实秋的“山大私生活”

梁实秋的“山大私生活”也谈梁实秋的“山大私生活”——以新近发现的北平《世界日报》报道为线索肖伊绯1928年5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筹办国立山东大学,并于1930年5月,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

因杨振声主校期间,力邀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老舍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作家赴校任教,山大一时阵容鼎盛,气象不凡。

著名学者、翻译家梁实秋在山大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直至1934年应胡适之邀转赴北京大学任教,在山大度过了四年时光。

就目前已知的史料,以及后世研究者对梁氏山大生活的相关著述来考察,大都是在此期间,梁氏教学治学皆别开生面,师生对其如何怀念,梁氏本人对此又如何难忘之类的种种事迹。

简言之,梁氏山大生活虽短暂却美好,留下的皆是佳话与美谈。

殊不知,对梁氏山大生活的忆述与评价,并非千人一面、众口一辞的只是赞美,当年亦有不同的声音,亦有批评与指摘之言。

只不过,因年代久远,文献难得,这样一些不算是“主流”的声音,势必随着文献散佚,而湮没在历史的角落里了。

幸运的是,笔者经年搜求,在一批旧报刊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非主流”的史料。

原来,1935年5月24日至29日,北平《世界日报》在第十版“学生生活”版面,连载了一位署名“海伦”的学生由青岛寄投的稿件,题为《山大私生活》。

这一稿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梁氏山大生活,并对其有所批评与指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山大私生活》一文连载六天的情势之下,梁实秋在此文刚刚开始连载的第一天(5月24日),即致信报社,对文中相关问题予以反驳;此文连载尚未完结之时(5月28日),报社即将梁氏致信公开发表出来,当天的版面之上,上为《山大私生活》,下为梁氏致信,颇具“辩论”意味。

应当说,如此这般的在同一报纸、同一版面、同时刊发的“辩论”,并不多见。

在此,为便于考述,权且先将《山大私生活》中关涉梁氏的内容,摘录如下:图书馆是一个大学的生命线,所以我开头就先说到他。

梁实秋晚年散文情更浓

梁实秋晚年散文情更浓

梁实秋晚年散文情更浓
梁实秋晚年散文情更浓
曾经,一部《雅舍小品》令近现代文学大师梁实秋以散文圣手著称,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又一部梁实秋散文集《槐园梦忆》,其以收录梁实秋晚年14篇散文佚文而引发文坛关注,且这些作品均系首次在内地公布。

该书编者张昌华与梁实秋的二女儿梁文蔷相熟,他介绍说,这14篇佚文均为梁实秋去世前两三年所作,散见于美国的华文报纸以及中国台湾的报刊上,身在美国的梁实秋大女儿梁文茜将这些作品搜集起来,由梁文蔷转交内地出版社出版。

在此之前,内地最全的梁实秋散文的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初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梁实秋散文》,此版本也收入了他晚年在中国台湾、在美国时的一些散文,但未包括这14篇佚文。

记者注意到,梁氏晚年所写的这些散文内容依然非常丰富,有关心民瘼的《民以食为天》,开启民智的《闲话英语》,养生益年的《早睡早起》、《八十岁与八百岁》,以及由生活琐事联想到文学创作的《萝卜汤的启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篇怀人文章。

《忆周老师》,是其追怀他小学业师周士先生。

梁实秋在文中弘扬周老师爱才更重操行的懿德。

《忆李长之》则显露梁实秋宅心仁厚的襟怀。

1933年左右,已负盛名的梁实秋是青岛大学教授,刚由清华大学毕业的小青年李长之在报上。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韭菜篓》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韭菜篓》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韭菜篓》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韭菜篓》引导语:韭菜篓,大家认识?下文就是小编收集的一篇相关的文章《韭菜篓》出自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散文集,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韭菜是蔬菜中最贱者之一,一年四季到处有之,有一股强烈浓浊的味道,所以恶之者谓之臭,喜之者谓之香。

道家列入五荤一类,与葱蒜同科。

但是事实上喜欢吃韭菜的人多,而且雅俗共赏。

有一年我在青岛寓所后山坡闲步,看见一伙石匠在凿石头打地基。

将近歇晌的时候,有人担了两大笼屉的韭菜馅发面饺子来,揭开笼屉盖热气腾腾,每人伸手拿起一只就咬。

一阵风吹来一股韭菜味,香极了。

我不由得停步,看他们狼吞虎咽,大约每个人吃两只就够了,因为每只长约半尺。

随后又担来两桶开水,大家就用瓢舀着吃。

像是《水浒传》中人一般地豪爽。

我从未见过像这一群山东大汉之吃得那样淋漓尽致。

我们这里街头巷尾也常有人制卖韭菜盒子,大概都是山东老乡。

所谓韭菜盒子是油煎的,其实标准的韭菜盒子是干烙的,不是油煎的。

不过油煎得黄澄澄的也很好,可是通常馅子不大考究,粗老的韭菜叶子没有细切,而且羼进粉丝或是豆腐渣什么的,味精少不少。

中山北路有一家北方馆(天兴楼?)卖过一阵子比较像样的韭菜盒子,干烙无油,可是不久就关张了。

天厨点心部的韭菜盒子是出名的,小小圆圆,而不是一般半月形,做法精细,材料考究,也是油煎的。

以上所说都是以韭菜馅为标榜的点心。

现在要说东兴楼的韭菜篓。

事实上是韭菜包子,而名曰篓,当然有其特点。

面发得好,洁白无疵,没有斑点油皮。

而且捏法特佳,细褶匀称,捏合处没有面疙瘩。

最特别的是蒸出来盛在盘里一个个地高壮耸立,不像一般软趴趴的扁包子,底直径一寸许,高几达二寸,像是竹篓似的骨立挺拔,看上去就很美观。

我疑心是利用筒做的模型。

馅子也讲究,粗大的韭菜叶一概舍去,专选细嫩部分细切,然后拌上切碎了的生板油丁。

蒸好之后,脂油半融半呈晶莹的碎渣,使得韭菜变得软润合度。

像这样的韭菜篓端上一盘,你纵然已有饱意,也不能不取食一两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实秋与国立青岛大学的文学情缘摘要:1930年,梁实秋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于此结下了深刻的文学情缘,期间授课,翻译莎剧,管理图书以及一系列文学创作活动代表了中国一部分追求自由民主的文学选择取向,更是梁实秋以退为进的一种休整和积累,为重新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梁实秋青岛自由人性
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教授作家,其一生为了自由与人性的文学进行坚持。

梁实秋的人生在30年代是极其矛盾的。

一方面,她希望自己不走极端,另一方面,也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国立青岛大学的这一时期,是梁实秋请高的绅士气质形成的阶段,是家庭出身,个人经历,个性色彩,新式教育,国家形式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1]
本文将从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的这段时期,深刻分析他来青岛的原因,以及一系列文学活动及对人性自由的坚持,梁实秋与青岛有深刻的文学情缘,是梁实秋人生旅程重要的休整和休息阶段。

一以退为进,选择青岛
1930年的青岛成为梁实秋走出上海自由论争尴尬处境的避护所。

[2]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面前,30年代的左翼力量是在履行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而梁实秋却一直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念,鼓吹文艺的自由独立性,严重违背了历史的要求。

他十分不情愿的被卷进入了一场分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斗争,深以孤立无援为苦,心里总有一种被包围的感觉。

[3]种种让人意想不到
的打击和困扰,致使梁实秋筋疲力尽,心力交瘁。

此时,他需要尽快做出选择,是继续论争坚持,还是退出沉默?此时,正在奉命筹建青岛大学的校长杨振声来到上海亲自聘请梁实秋去青岛教学。

梁实秋对青岛十分满意,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失落,也带着对颏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开始了青岛大学时期的生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是许多人对青岛的赞美。

这个被称为“君子国”的美丽岛城,一开始就以其宜人景色和人文魅力深深吸引了梁实秋。

厌倦了上海的那种喧嚣和论争,国立青岛大学优美的环境,齐鲁之乡的淳厚知礼,深厚的友谊给以梁实秋心灵上最安稳的沉淀。

这也许正是梁先生与青岛的缘分吧。

二、大学活动,休整积累
1930年夏天,年近28岁的梁实秋来到了成立不久的国立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任图书馆馆长,开始了寓居青岛的岁月,达4年之久。

他在青岛四年的休整和积累,这段看似平静的生活,不仅历炼了梁实秋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为其以后的思想主张和文学发展去向做了充分准备。

(一)课堂生涯
梁实秋到这里教书时,只有28岁,据他的学生王昭建回忆到,梁实秋先生相貌堂堂,举止温文,衣着淡雅不俗。

当时,他为外文系学生开设的《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戏剧入门》等课程,学贯中西的梁实秋教得游刃有余、有声有色。

梁先生授课,时间观念极强,绝无赘语。

他讲课紧凑而从容,语言精确、形象,学问渊
博,加之他思想敏捷,语言生动,唯其能尽深入浅出之能事,使人喜听易懂,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致力于文艺批评,坚守人性自由
从1932年起,梁实秋就经常发表文艺评论文章,编写《偏见集》,从事文艺批评。

梁实秋认为知识阶级与不识字的大众,鸿沟判然。

一大群的民众只有劳苦没有高尚一点的娱乐。

因此,要创造一些作品替他们玩赏,所以作品要浅显易懂。

同时对创作体、裁发表看法,坚持文学创作的自由。

梁实秋认为文学作品不一定“必须以斗争体裁为题目”,坚持作者因该些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体裁,否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凡是受外来的限制者,其作品必定无生气,比不真挚。

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人本主义”。

梁实秋曾多次说: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4]
梁实秋评价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他认为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人生观是做人的一种态度,可以应用在文学上,美学上,政治上,伦理上[5]梁实秋对白璧德的追求,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认同,而是内在的精神契合。

[6]人文主义者崇拜的是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伦理的基本原则是节制。

这一时期,梁实秋最文艺评论的看法坚持了人文主义思想,坚守住对文艺自由的看法。

(三)颇有建树的图书馆管理
梁实秋是兼任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建设方面颇有建树。

他对图书馆工作认真负责,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创办了《图书馆专刊》,图书馆的任务,不仅仅是采藏书籍和负责学生的借阅,而是
解决读什么样的书和应该怎样读的问题。

梁实秋大量采购中外文图书,中文线装古籍。

梁实秋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所以外文书重点采购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著作,以数量多、版本全而著称,成为特藏。

至1931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中文图书三万余册,外文图书八千余册。

(四)翻译莎剧
梁实秋选择了归隐,沉潜,完全沉入到学术自由的立场,用学术研究来填补内心的空白和精神的痛苦。

梁实秋翻译莎剧,坚持忠于原文,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同时还尽可能保留莎剧的标点,他的译文信实而不失典雅流畅,“梁实秋的中文译本,将与原著永垂不朽。

”莎剧的翻译是梁实秋耗费了大爱那个心血做成的一件宏大而艰巨的文化工程,是为中国人民引进世界文学艺术珍品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是梁实秋的文学事业的辉煌成就之一。

结语
从1930年来到青岛,梁实秋就与青岛结下了不解的文学情缘。

1934年,梁实秋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君子国”的美丽岛城,在青岛的四年里,梁实秋一直在追求着自己文学自由的梦想,驱赶着他必须重新回到中心,回到社会斗争的历史大舞台上,这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梦想。

对于梁实秋来说,在青岛大学的四年只是梁实秋的休整和积累的时期。

但也正因为经历过这样一段时间的休整,才使梁实秋摆脱上海的是非之地,原理论争的战火硝烟,在青岛这座美丽静谧的海
滨小城里能够重新认清现实和面对现实,重新踏上追求自由的漫漫征程。

梁实秋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标榜出世,其实,是以一种在青岛以退为进的策略为重新入世做积累和准备的。

参考文献:
[1] 李扬.大师的足迹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04.10
[2] 刘香.边缘的自由---1930—1937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作家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学院.2005
[3] 宋益乔.梁实秋评传m].北京: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7
[4]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m].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 刘炎生.潇洒才子梁实秋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6.6
[6] 徐静波.梁实秋传略m].新闻学史料.1989.7
作者简介:石运兴,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人,现就读于临沂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