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治学论(之十)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

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

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论语十则讲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想要了解论语十则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论语十则的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孔子说:“见到有才能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的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污浊的社会 君子 凋谢
译文:到了寒冷的冬季 ,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 落叶的 。
(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君子保持节操。)
(一)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二) 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多向贤德的、 有大智慧的人学习。
抛弃。
的“不”为流传中多出来的字,句意为行仁道却得 到了贫贱,就算是人人所不喜欢的,但君子照样安 守贫贱;另一种解释是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 这是不合道理的,但君子却并不因此而抛弃仁道。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 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 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 微,也不应离开它。”
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背离,抛弃 2、蓬山此去无多路。 1、士不可以不弘毅。 距离 指读书人
解释下列句中的“士”:
2、虽执鞭之士。 小官
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句中的“成”:
1、春服既成。 做好 成全
2、成人之美。
解释下列句中的“恶”: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厌恶
2、不成人之恶。 坏的,不好的事
解释下列句中的“而”:
2、富而可求也。
一词多义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承接 表假设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
1、为人谋而不忠。 替,给 2、吾亦为之。 做
3、不图为乐
为,作,指创作
1、不去也
古:背离、抛弃。
今:到某一地方。
古今异义
2、虽执鞭之士
古:即使。 今:虽然。 3、吾与点也 古:赞赏。 今:和。
布置作业 •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 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 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 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 整理版

《论语》十则 整理版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 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令人快乐 (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 生气,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人(的风格) 吗?”
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为人态度修养 成语:不亦乐乎
我 每天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 看齐 不
反省 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他 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 贤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 跟他相类似的毛病。‛
内容:学习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 别人的短处 成语:见贤思齐
子曰::“三人行,必 优点、长处 有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 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 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 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
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出韵 味、读出智慧。
yuè
yù n

内容:思想品德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成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回顾课文并思考: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 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的?
小 结
• 成语小结
• • • • • •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天冷了,才知道松柏 是最后落叶的。‛
内容:思想品德修养:能经受住考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
可以用来
终身行之者乎?”
大概、也许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知,同“智”。
乐:乐,喜爱。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 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 仁者长寿。”
第六则 【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 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 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 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 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 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 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 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 容载万物。”
《论语》里多次提到“君子”品性,如“君子 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君子成 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病无能焉,不病 人之不己知也”,等等。请将有关语录整理出 来,联系日常的为人处世,讨论孔子所说的 “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明确:《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 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 事须勤勉; “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 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 所以总是忧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 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 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 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女:同“汝”,你。 知:通“智”。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10课:《论语十则》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10课:《论语十则》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 课:《论
语十则》课件
论语十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 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论(lún)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20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林:孔子墓地
山东曲阜“三孔”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返回圣府大
门后花园孔子墓
至圣林门
至圣庙坊神狮众人拾柴火焰高
各小组选择一则,合作学习,提出疑问,探讨含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学而》)。

第 二 课 《论语》治学十则(《论语》)

第 二 课 《论语》治学十则(《论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丰盛,居住不要求 安逸,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并主动到有道 德有学问的人那儿虚心请教,以端正自己的 思想和行为,这样做的话,就可以说是好学 了。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 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孔子说:不要 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重 要的是怕自己不了解别 人。
成文,汇编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论语
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论语》中有关学习的论述。
孔子(前551前479),中 国春秋末期伟 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 尼,鲁国人。
• 艰难的童年 • 青壮年时期 • 政治上的辉煌 • 周游列国 • 晚年生活
修养方面的语录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谢谢!
• 子曰: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 到了年底天气非常 寒冷的季节,就可 以知道松柏是最耐 寒、最后凋零的了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译文〕孔子说:“人内 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彩 ,未免过于粗野;人外在 的文彩胜过内在的质朴, 未免过于浮夸虚伪。外在 的文彩和内在的质朴有机 结合,这样的人才配称君 子。”
•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 “将知识默记在心 ,学习时,不感到 满足;教人时,不 感到厌倦,做到这 些,对我来说还有 什么遗憾呢?

10论语十则

10论语十则

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 ——做人修养。
•文章哪些句子提到了学习方 法,哪些提到了学习态度, 哪些涉及到个人修养?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态度
见贤思齐焉,见不闲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知而不愠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给。 知之:知与不知的态度

女:同“汝”,你;
是:此,这;
知:通“智”。
——学习态度,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返回
扫除语音障碍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三省吾身(xǐng)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 弘毅(hóng) 松柏(bǎi) 凋谢(diāo)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个人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总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十则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十则读后感1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论语十则读后感2《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从《论语》中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的韵味还要大家自己去体会,总之,《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大家仔细去阅读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很多!论语十则读后感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题记假日里,一本《论语》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朴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厚重.这里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远都没有失去脚下那朴素的起点.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修养身心的道路,并且还会给我指明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不断前进,直到抵达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且她还让我明白了许多......《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要做到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诗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去办个外交事物,他却不能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书读得再多,甚至都背会了,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遇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问大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家长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课上《人的繁殖》不仅让我知道了人是怎样来的,还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遇到再有小孩子问大人这样问题时,我就会用我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善于表达的长处.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论语十则读后感4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论语十则读后感5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最新《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

论文治学十则翻译

论文治学十则翻译

论文治学十则翻译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它才能学得更快、更好)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大意:聪敏勤勉,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所以真正好学的人能够虚心向别人请教,而不去计较他的身份地位)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敏智慧。

(学习在于实事求是,不要懂装懂,才能学到知识)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苦思冥想而不认真学习,就会迷惑。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思并重,才能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意:温习学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感悟,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复习并思考学过的知识,才不会让你是“书呆子”)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意:学习并经常复习,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而我却不恼怒,不就是君子吗?(经常回味自己所学的知识确实让人心情愉悦)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大意:默默的牢记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习永远不满足,耐心的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对于我有什么困难呢?(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教导别人时,才不至于“毁人不倦”)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大意:我并非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通过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谁也不是生儿知之者,都是通过自己好学勤奋,才收获知识的)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折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意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身有没有类似而加以改正。

(只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令你不断进步)10、有教无类大意:对谁都进行教育,不分等级。

第 二 课《论语》治学十则(《论语》)

第 二 课《论语》治学十则(《论语》)
69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
70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去世。
72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遇害。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识破了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并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取得了鲁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四年,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欲拆毁三桓都城的城防。三桓中,孟孙氏和叔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堕都。两家堕都后,三桓中的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拒绝堕都,并得到孟孙氏的暗中支持。堕三都的重大行动半途而废。
二、板书课题《论语》治学十则(《论语》)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1.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第五年春季,齐国因鲁国任孔子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强盛,故采用美人计,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鲁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到国外寻求机遇。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2.青壮年时期
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解读】自古以来,许多人沉迷于物质欲望,欲壑难填,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迷失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终日处于痛苦之中,不得自由,精神受到束缚。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足者常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除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精神追求,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奉献社会。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不惜舍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火箭、核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

反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贪官,一旦掌握某些权力,不是想着怎样为人民服务,而是投机钻营,图谋升官发财,贪得无厌,将贪污财物转移出国,稍有风吹草动,便蒙混出逃,即使暂时躲避了处罚,但已身败名裂,为人民所不齿。

所以,孔子主张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正人君子,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这个思想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论语乡党第十翻译]论语十则翻译

[论语乡党第十翻译]论语十则翻译

[论语乡党第十翻译]论语十则翻译论语十则翻译篇1:论语十二则原文和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0 《论语》十则

10 《论语》十则

10 《论语》十则10 《论语》十则课文研讨一、分章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清代《论语》简论

清代《论语》简论

清代《论语》简论清代《论语》简论《论语》是儒家最原始和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对我国思想的影响,尤为巨大。

直到今天,《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如仁、礼、忠孝、治学、交友等等,无不在现实社会中闪耀着熠熠的智慧之光。

自汉以后,历代研究和注疏《论语》的著作层出不穷。

本文试就清代《论语》学作一探讨。

全文共分上、下二编。

上编分为二章,第一章是探析《论语》的渊源以及对清代以前《论语》学研究的回顾。

简要分析了清代以前《论语》学上比较重要的注疏之作,这就是汉代郑玄的《论语注》、魏晋间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弼的《论语释疑》、南北朝时期皇侃的《论语义疏》、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和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

他们的著作,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论语》学达到的成就。

尤其是朱熹的《集注》,是《论语》学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为元、明、清统治者所提倡和扶植。

上编第二章是对清代《论语》学研究的综述。

清代是《论语》研究的鼎盛时期,研究者众多,名家辈出。

按照时代和学术发展的特点,我们将清代《论语》学研究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来考察:一为清初经世致用的《论语》学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为颜元、王夫之、孙奇逢、李顒等人。

他们有惩于明末空疏无用的学风,力倡经世致用之。

颜元、王夫之的《论语》研究,最具特色。

前者力主实践之学,后者则在理论上借助《论语》中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二是清初正统理学家的《论语》研究。

这一类型主要代表人物有吕留良、陆陇其等,他们学术的共同点是维护理学特别是朱熹在思想界的支配地位,他们或为恢复理学而努力,或继承传统,注重“深造自得”之学,不重“争是非,求胜负”。

其中吕留良的《四书讲义》,发明朱学义理最深,是最坚定的尊朱辟陆王者。

三是汉学家的《论语》研究。

这一类型的主要人物有闫若璩、冯登府、翟灏、崔述等人。

他们或探究《论语》文本,或辨析古注异同,或考订典章名物制度,为研究《论语》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四是考据、义理兼备的《论语》研究。

《论语》十则 前五则

《论语》十则 前五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不随意增减。)
2“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 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文言常识
形容词做名词: 温故而知新 故,本为形容词,译为过去的。如:故友,故居 在此用做名词,译为学过的知识。 新,本为形容词,译为新的。 在此用做名词,译为新的理解和体会。 省略句: 可 以 (之) 为 师 矣。 可以 凭借 (这一点 ) 做 老师 了。 通假字: 罔----通“惘”,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zēng
每天

反省 wèi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
泛指多次 自己 忠心,尽心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真诚,诚实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呢?”
文言常识
名词做状语: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译为“天”。 在此译为“每天”,在句中做状语。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先生,指孔子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 朋
代指学习的内容
也、也是 时常的复习 yuè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
人家不了解(你) 生气,发怒
“悦”的古字,愉 快
亦君 子 乎 ? ”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去温习,(从中获 得新体会)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 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 有品德修养的人吗?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张 “ 下学上达 ” ( , 参见 17 “ 2 ) 下学 ” 的对象 显
待” 学生 ,这实在是治学 和 教育 的一个 误 区 ,其 后
果与记忆过载没有什么不 同。 17 6 .子夏 日: “ 学而 笃志 ,切 问 而近 思 ,仁 博 在其 中矣。 ”
注 “ ” “ ” 切 、 近 :意 思 颇 为 相 关 、相 近 ,所
子 ;“ 天天 ” ,身 心舒 展 的样 子 。 )但 孔 子不 能容 忍 无所事事 。今有所谓 “ 不能 承受之 重 ” 的说法 ,也
杨伯峻先 生 “ 疑是 当 日成 语 ” ,并 参 照何 晏 《 语 论 集解》 “ 言无所 轻重” 之说 ,译 为 “ [ 这种人 , ]有 他不 为多 ,没 有 他 不 为少 ” ( 《 注 》 第 26 。 见 译 0
远 。而 “ 子 不 为 ” 又 该 如何 理 解 呢?孔 子 主 张 君 “ 君子 不 器 ” ,即 非 拘 于 “ ” 器 ,并 非 轻 其 “ ” 器 ;
( 参见 8 )认 为 “ 子 不可 小 知 ” 0 君 ,是 指 不 可 止 于
“ 小知 ”而非不可 为 “ 知” ( 小 。 参见 14 他特 别 4)
注 “ 博弈 ” :据焦 循 《 子正义 》 “ 孟 , 盖弈 但
行棋 ,博 以掷 采而 后行 棋。 “ ,行为 终止 ,没 ” 已”
有行动或活动 。
注 “ ” 执 ,依 以行 之。 “ ” 弘 ,此 处 指坚 强 。
( 《 注》第 2 6页 )“ ,同 “ 。 见 译 0 亡” 无”
无所用心 ,神志涣丧 。
收 稿 日期 :20 0 7—1 0—1 8
值得 肯定 、不可 忽视 的地方 。 ( 不过 以此 )达 到远
大 目标恐 怕要受 到 限制 ,正 因为这样 ,所 以君子 不 是 ( 一辈 子) 只做小学 问 ,只练习一 种小技 艺。 ”
作者简介 :毕文渡 (9 9一 ) 13 ,男,安徽 安庆人 ,南京政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少将 军,可 以说 “ 道 ”难 以致 小
( ) z ”这一传统 的治学 要 求 ,今 天应 如何 看 待 呢? “ 闻” 固然显 得 越发 重 要 ,而在 记忆 优 化 的 范 围 博
内, “ 记 ”也 依然 不会过 时 ,而 且人 的智力 的进 强 步不能不 包 括记 忆 力 的提 高 。有 人 过分 依 赖 电脑 , 以为现在只需很小 的记忆 量就 足够 了 ,并 以此 “ 宽
《 论语》 学论 之十) 治 (
毕 文 波
(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 0 0 ) 10 3
关键 词 :品学言行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 ;毋 意毋 必毋 固毋 我 ;闻一知 十 ;下 学上达 ;一 以贯 之 ;
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9 . 5 4 02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9 7 (0 8 6- 0 5— 4 0 1— 74 20 )0 0 3 0
按 孔 子并 非 主 张惟 劳 无 逸 。以他 本 人 而论 ,
( )有?怎能判断 ( 他 他) 没有? ”
这两种素质 ,然 … “ 弘 ” “ 、 不笃 ” ,终 究又 动摇 甚 至抛 弃 了,故 f 以判 断其 “ 难 为有 ” “ 亡 ” 、 为 。 本章强调 “ ” 与 “ ” 的重 要 。关 于 “ 道 ” 弘 笃 信 ,
有所谓 “ 不能承受 之轻 ” 的说 法 。求学 上进 的有 志 之士莫 勤勤恳恳 ,难 耐过 于轻 闲。还 有所 谓 “ 闲 愁最苦” 的说法 ,是指 无事可 为 的精神 空虚远 远苦 于物质生活 的匮乏 。凡 是心 理生 理健康 的人 ,无论
处于何 种境遇 ,总是要 读点 书 ,做 点事 ,充实 一下
20 0 8年第 6期 第2 4卷 ( 总第 12期 ) 4
南 京政治学院学报 Ju a o L aj gIstt o P li or l f A N ni tu f o ts n P n n i e ic
N .6 0 8 o ,20 Sr l o 4 o.2 ea N .】2V J 4 i
页) 录以备考 。
15 6 .子夏 回: “ 虽小道 ,必有 可观 者 焉。致 远
恐 泥 , 是 以 君 子 不 为 也 。 ”
注 “ 泥” ( i ,拘泥 。 n) 译 子夏说 :“ 然是小 学问 、小技艺 ,必定 有 虽
自己的精神生活。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闲适是需要
的 ,而治学才是 主要 的。而且 即便 是 闲适 ,也 不 可
参见 4 ,7 。另 , “ 9 6 焉能 为有?焉 能为亡 ? 二句 , ”
也有休息 和 闲暇 的 时 候 。据 《 语 ・ 而 》 篇 记 论 述
载 :“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天天如也 。 ( “ 居” ” 燕
即在家不从 事正 式 工作 ; “ 申” 申 ,有 条不 紊 的 样


子张说 :“ 道德行为不坚强 ,信仰真理不专

孔子说 :“ 整天 吃饱 了 ,却不用心想一想 任

( 么 这 种 人 的道 德 和 真 理 信 念 ) 怎能 判 断 那 按 一个人 经 “ 执德 ” “ 、 信道 ” ,似乎具 备
何正经事情 ,要求这 帮人有 点长进 ,那是很难 的呀 ! 不是有先掷骰 子而后 落棋 子 的游戏 吗?玩玩这 个 好 像也强似什么都不干 哪。 ”
( 上接本文第一部 分 《 文及 注 、译 、按》 之 原 12 6 ,载本刊 20 0 8年第 3期 )
13 6.子 日: “ 食 终 日,无所 用 心 ,难 矣 哉 ! 饱 不有博 弈者乎 ?为之 犹贤乎 已。 ”
有 ? 焉 能 为 亡 ? ”
《 张》 篇 子
14 6 .子 张 日 : “ 德 不 弘 ,信 道 不 笃 , 焉 能 为 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