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体验哲学上的认知语言学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语言学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20 c初—60s)、功能语言学(约1950s兴起)、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年兴起)和认知语言学(70s末兴起)几个主要流派。

从时间上看,认知语言学无疑是语言学研究最年轻的学科。

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最重要的是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与它之前的流派相比,有许多的进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哲学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1967:103),“语言学源于哲学……”(赵彦春,2005:10)。

那么,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国内很多学者论述了这个问题,如王寅、赵艳芳等等,他们都认为是体验哲学,包括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Lakoff也这样认为。

但是,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哲学舞台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正是后现代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唱主角的时候。

那么,难道这二者是一个东西?或者说二者基本观点吻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二者的基本观点。

美国学者Lakoff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轰动世界学术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该书不仅仅是要谈谈隐喻遍及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我们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两位作者有远大的报复:想要彻底改变传统认识论,改变2000多年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神话”,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思想的核心主张:绝对真理。

在1999出版的《体验哲学》一书中,作者更系统地实施了整个计划。

他们把西方哲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统称为客观主义哲学,进而提出了第三中选择:新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排除人的主观因素镜像地认识世界,追求绝对真理。

而体验哲学认为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思的、思维是隐喻的;没有独立于人的理解的绝对的客观的真理。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王 寅 提 要 雷可夫和约翰逊(1999)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严厉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

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在西方哲学界、认知科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客观主义 非客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 B08一、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 当笔者于2000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语言学家雷可夫(Lakoff)时,曾就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向其讨教。

他毫不犹豫地答曰“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 ophy),并对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他坚决否认该理论是经验主义(em piric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中和,将其称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

他还赠送笔者一本他与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哲学教授约翰逊(Johns 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以下简称《体验哲学》)。

近两年来,这本书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评述不断。

《哲学界》杂志评价说,该书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将会根本改变(radically change)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对人类本质的理解、智能的研究、感知的描写、思维模式的确定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本书提出的挑战性论述会使我们澄清对人类心智机制的理解。

《纽约时报》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作者的抱负是远大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在从事一项隐喻基因研究工程,力图勾画出人类思想的基因密码。

特纳(Turner)认为这本书将会成为学术界的最佳畅销书。

认知语言学概说

认知语言学概说

认知语言学概说提要:认知语言学已成为当前语言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界定了认知语言学,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以及语言的体验性。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语言观;体验性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

“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的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1]。

经过二十多年来迅猛发展,认知语言学学科理论、研究体系和学科建设不断成熟、完善,形成了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修辞学等多个研究分支,其研究内容广泛,覆盖面大,呈现出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许多语言学家纷纷断言,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成为最热门的课题。

一、认知、语言与认知语言学讨论认知语言学必然要讨论“认知”的含义。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gnitio(the action or faculty of knowing or learning),指的是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

认知是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2002)反对给认知以明确的定义,理由是认知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因为不同的心理学观点对认知有不同的认识。

语言学家们借鉴了心理学对认知的阐释也得出了各种对认知的认识:柯航--认知是人认识和感知世界的行为方式和过程;[2]陈汝东--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周围事物注意、感知、记忆、产生表象、形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获取知识的信息处理过程;[3]陈忠--认知是大脑通过感觉、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而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储存处理和编码、解码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或者简单地说,认知是通过直觉、感知、推理等方式获取和使用知识的心理行为和过程。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

式和逻辑分析。词有客观的 sense, 能在 世界中找到 reference。 meaning 就被视为词 和所 指物之 间的 关系。在 这种哲 学观 的 影响下 , 哲学主要关心 : 分析 脱离身体的意义、 指称、 真值条件 和由命题构成的知 识。可 是 Frege 的 语言哲 学思想 并不能 解 释自然语言中的大 部分情况。 在客 观主义语 义学中 , 形式语言 中表达式 的意义可被 概 念化成表达式和集 论模型中成员的关系。世界状态中的真理 被概念化为! 满足∀ 世界状 态的模 型 , ! 满 足∀ 被定义 为集合 的 成员。一旦世界被概念 化为集 论模型 , 就可 通过形 式语义 学 使用集论来描述形 式符号的意义。关于世界状态的集理论模 型被处理成好像就是世 界本身 , 模型 的抽象 数学实 体就描 写 了客观现实的特征 。
形式符号 形 式 符号 本 身 没有 意义 通 过 集 论模 型来获得意义 % 集论模型 % 真实世界
由 集论 模 型来 解 释 符号
世 界 状 态的 模 型 通过集论来建构
Lakoff & Johnson 坚决反对客观主 义者用形 式主义的方 式 来描写语义 , 也坚决反对语义成分分析法 , 认为语义与人类的 知识密切相关 , 主张百科式语义分析方法 , 用几个语义成分就 想将一个词的词义 说清楚 是不可 能的 ( 详见第 三节第 3 点 ) 。 同时 , 语义具有动态性、 可变 性、 不确定性等特征 , 这是因为人 类在认知客观外界进行 类属划 分时 , 具有一 定的模 糊性和 不 确定性。人类在认知世界 和进行 范畴划 分时必 须遵循! 经 济 原则∀ , 这种认知经济原则和 语言经济原则必然要导致范畴语 义的模糊性和词语 语义的模糊性。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言符 号在语音、 词形、 句法结构等 方面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存在象似 性 , 主张唯实论 , 反对唯名论 和任意说。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 尔的语言任意说的一 个最大 挑战 , 也是 一个有力 的补充。 隐 喻认知理论、 意象图式理论、 认 知域、 激活理 论等都 是认知 语 义学研究中的新内 容 , 具有传统观点所不及的解释力。 三、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观点 1 经验观 认知语 义学 的一 个核 心观 点就 是语 义是 基 于经验感知的 , 正如 Lakoff & Johnson( 1999: 497) 所 说 : 概念 是 通过身体、 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 并只有通过它们才 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 体验 , 特别是 通过感 知和肌 肉运动 能 力而得到的。我们完全 可以想 像 , 我 们的祖 先是从 认识空 间 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 , 因 此空间概 念和身 体部位 是我们 形 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 主要基 础 , 它 们成为 人类原 始思维 的 出发点 , 是人类最重要 的隐喻 源 , 如 : 山 头、 山 腰、 山脚。因 此 祖先的思维具有一种! 体认∀ 的 特征 , 常常把 人和人 的经验 作 为衡量周围世 界的 标准 , 古 希腊 哲学 家普 塔哥 拉斯 ( Protago ras) 有一著名格 言 : 人是 万物 的尺 度 ( M 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们在经 验和行 为中 形成了 概 念和 范畴 , 语 义与 概

体验哲学理论框架下语言知识的建构生成

体验哲学理论框架下语言知识的建构生成

则, 是人对外在事物属 性及 关 系认识 的主观投射 , 且又是 通过人相应 的认知 实践与体验 , 达到对语 义关 系直至语 法关 系的 内在把握和 内
隐建 构 ; 言 知识 的发 展 需要 以认 知 的 发展 , 语 尤其 是理 性 思 维的 发 展 作 为基 础 , 有可 能 实现 突破 和 飞跃 。 才 【 键 词】体验 哲 学 认 知 图 式 语 言 知 识 语 叉 关 系 因此 ,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把人类的语言活 动往 往看成是一种行 为, 认 也 称 “ 经 验 主 义 ” 。其 主 要 观 点 可概 括 为三 条 基 本 原 则 : 智 的 体 验 性 、 新 ) 心
为 人 学会 语 言 无 非 是 环 境 刺 激 的作 用 , 后 天 学 习 的 结 果 , 生 物 的 遗 传 认 知 的无 意 识 性 、 维 的 隐 喻 性 。 是 与 思 因 素没 有 关联 。 在 此 基 础 上 ,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对 语 言 或 语 法 所 给 予 的 诠 释 结 在体验哲学的认识论中 , 语言 既是 认 知 的结 果 , 是 认 知 的 工 具 , 一 又 这
在 人 类 的 语 言 学 习 中 , 其 是 儿 童 对 母 语 的 习 得 , 乎 在 未 经 成 人 的 学 理 论 所 不 能 企 及 的 。 然 而 , 可 否 认 的 是 , 于 乔 姆 斯 基 对 “ 言 能 力 ” 尤 似 不 由 语
刻意教授下 , 便能较 为系统地 习得母语 的语法规 则, 以致说 出( 听懂 ) 或 他 的预 设 先 天 性 的 专 注 , 也 就 排 除 了实 践 经验 的 建 构 作 用 , 从而 以他 的观 点 ,
足于用 自然主义的科学方法作为研究的基础 , 从而提出了著名的“ 天赋论 ” 作用 , 一种辅助性的作 用。 儿童学习语言 的任务 只不过是从后天环境 中获 ”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任 何 语 言 学 流 派 的 产 生 都 有 其 哲 学 背 景 。认 知 语 言 学 作 为 语 言 学 的 分 支学 科是 伴 随 2 O世 纪 6 — 7 0 0年 代 认 知 科 学 的 产 生 而 形 成 并发 展 起 来 的语 言 学 的分 支 学 科 。是 体 验 哲 学 和第 二代 认 知 心 理 学 的 双 重 背 景 下 的 产 物 , 今 已经 至 成 为 西 方 语 言 学 界乃 至整 个 人 文 科 学 的 领 军学 科 。 19 9 9年 美 国 语 言 哲 学 家 La o f和 J h s n 出 版 了 《 kf o no 体 验 哲 学 》 书 。首 先 从 哲 学 认 识 论 上 批 判 了 2 一 0世 纪 的 经 验 论 和 唯 理 论 , 立 了体 验 哲 学 或 称 为 新 经 验 论 , 把 其 作 为 建 并
理 才 能 接 近 真 理 , 握 规 律 。 对 意 义 问 题 的 认 识 是 , 义 和 把 意
向过 程 中形 成 的 , 英 美 分 析 哲 学 为代 表 。 统 的 经 验 论在 以 传 语 言 哲 学 中 表 现 为 逻 辑 实 证 主 义 他 们 把 语 言 分 析 作 为 接 近思 维 和 认 知 的 重 要 途 径 。认 为分 析 一 个 思 想 的结 构 就要 通 过 分 析 语 言 的 相 应 的 语 义 成 分 之 间 的 关 系 来 获 得 , 言 语 的 内部 构 造 与 范 畴 、 念 及 意 义 具 有 同一 性 。 通 过 逻 辑分 概 即 析把科学的各种命题还 原为直接 的经验或可观察 的命题 ,
经 过跨 域 的 隐喻 等 转 换 、 射 机 制 来认 识 身体 以 外的 世 界 。 映 [ 键 词 ] 知 ; 验 ; 象 图式 ; 关 认 体 意 隐喻

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学 的兴 起 也动 摇 了哲 学 家对 精 神 世 界探 索 的信 心 。 许 多大 名鼎 鼎 的哲学 家 ( 如罗素、 维 特根 斯 坦 等 ) 都 认 为形 而上 学 的研 究 完 全 没 有 意 义 , 甚 至觉 得 正 是
这 种研 究 “ 飘 浮 在 空 中” 的概 念 的哲 学研 究 范 式 将
我们 能认 识 什 么 ” 的难 题 , 必 须 将 研 究 重 心 转 移 到 语 言上去 , 因为正 是 语 言 的模糊 不 清导 致 了哲 学 的 混乱 , 由此 , 语 言论 转 向便应 运而 生 。而现代 西 方哲 学 的语 言 论转 向也 标 志着语 言哲学 从 此 出现在 哲学
转 向实际 上也 有着 深刻 的历史 缘 由。用 一些 学 者 的 话 来说 , 那个 年代的哲学 , 被 赶 出 了 自然 科 学 的大 门 J 。 曾经 隶属 于哲 学范 围 的 自然科 学 , 如物 理学 、 数 学 等纷 纷 自立 门户 成 为 独 立 的 学科 , 而 实验 心 理
的确 是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哲 学 基 础 。 。 关键词 : 体 验哲学 ; 认 知语言学 ; 西方 哲 学语 言 论 转 向 ; 后现代 哲学思潮
中图分类号 : H 0一 O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6 3 9 0 ( 2 0 1 7 ) 0 3— 0 0 7 5— 0 4
说到 体验 哲学 的来 源 , 不 得 不 提 到一 个 稍 远 一 点 的话 题—— 语 言哲 学 的形成 。 德 国哲 学 家阿 佩 尔 指 出 , 西方 哲 学 经 历 了三 个
自己是 经验 主义 者 , 而 这 个 说 法 与 体验 哲 学 中 的划
分 相一 致 ( 除 了术语 上 的 区别 ) 。 1 9世 纪 7 0年 代 是 一 个 无 比特 殊 的时 期 : 许 多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哲学作为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在传统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语言学分支。

其哲学基础与传统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有重要的差别。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其体验哲学表现为心智本是体验性的,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隐喻性的。

体验哲学强调,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结构,认知结构与感知机制密切相关。

标签:认知语言学哲学观体验哲学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新兴起的学科。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对传统语言学理论提出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而哲学作为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理论。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

Lakoff在1987年的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对于心智揭示了什么》)中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作出版了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又于1999年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体验哲学》),批判在西方流行多年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传统哲学观,如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二元论、天赋论等,建立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Embodied Realism),从而彻底改变西方哲学的观点。

同时体验哲学对西方传统思想提出巨大挑战,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二、哲学基础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

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

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西方哲学对认识论的研究一直贯穿着纯经验主义或纯经验论(empiricism)与理性主义/唯理主义(rationalism)的争论。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一、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究人类语言认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其独特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体验哲学强调人类认知与身体、心智及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认知工具,而非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抽象符号系统。

在体验哲学的框架下,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与认知、感知、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在塑造和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分析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和研究实践的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1. 简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背景深深植根于人类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持续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崛起,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不再将语言视为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进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语言教学、语言障碍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则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深化了我们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在实践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2. 阐述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意义体验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坚实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阐述体验哲学如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其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体验哲学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包括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语言与身体的关系、语言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对体验哲学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以及体验哲学在推动认知语言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语言学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更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主观性,认为语言是人类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经验的一种反映。

语言中的概念、范畴、隐喻、转喻等都是人类认知经验的产物,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塑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以及语言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还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认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的语言、方言、语域、语体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的普遍性和共性,也关注语言的特殊性和个性,以及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和变化。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关注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它强调语言的体验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变异性,旨在揭示语言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体认语言学

体认语言学

体认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发凡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西方,以体验现实主义哲学为基础,本质上是对当时生成语言学派的反动,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实际上,认知语言学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其在哲学基础、方法论以及心理现实性方面,历来都是学者们诟病的焦点。

王寅教授近几年提出的“体认语言学”,旨在重塑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尝试弥补其中的不足。

这一本土化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完善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也或可为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引介和吸收提供有益启示。

以“现实—认知—语言”为核心原则体认语言学是在对认知语言学及其哲学基础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想、语言以及概念等皆来自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

这一观点后来被概括为“体认(一元)观”,其中“体”主要凸显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认”则强调人们心智中的认知加工。

基于这一重要思想,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应运而生。

具体而言,人们的心智活动和语言系统都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

可以说,体认语言学的这一核心原则是对弗莱格语义理论的进一步反思,更加关注语言的体认性、相似性以及实践性。

根据“体认语言学”的“体认观”和“核心原则”,体认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的形成源自心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

一般认为,语言的音、形、义互为象征关系,三者构成有机整体,都是人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产物。

首先,语音是人类在劳动中或与社会接触中发出的蕴含一定意义的声音,是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现实世界互动中产生的,涉及人们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

其次,语法(即语言的形)实际上并非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是人们对语言使用的概括和抽象,是语言使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体认的过程。

最后,语义即概念化,语义的产生本质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

换言之,语义实际上也是人与客观世界体验互动和认知加工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从范畴的形成直至推理的延伸,所依靠的是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经过跨域的隐喻等转换、映射机制来认识身体以外的世界。

标签:认知;体验;意象图式;隐喻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哲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伴随20世纪60-70年代认知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是体验哲学和第二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背景下的产物,至今已经成为西方语言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领军学科。

1999年美国语言哲学家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体验哲学》一书。

首先从哲学认识论上批判了20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建立了体验哲学或称为新经验论,并把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0世纪的经验论是在西方哲学由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向过程中形成的,以英美分析哲学为代表。

传统的经验论在语言哲学中表现为逻辑实证主义。

他们把语言分析作为接近思维和认知的重要途径。

认为分析一个思想的结构就要通过分析语言的相应的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语言的内部构造与范畴、概念及意义具有同一性。

即通过逻辑分析把科学的各种命题还原为直接的经验或可观察的命题,从而确定其意义。

认为心智、思维中的概念和范畴仅仅是对外部客观范畴的镜像式的反映,而这种反应的基本形式就是语言。

因此英美分析哲学关注语句的真值问题,认为一个语句不能被证真或证伪,这个句子就没有意义。

句子的真值条件就是句子成真或成假的客观条件。

因此,主张廓清词语的意义。

以便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精确的了解这个世界,寻求语言的意义与客观范畴的同构性与真值对应性。

其研究方法是形式主义的。

他们认为:真实世界是由实体构成的,实体具有自身的特征,实体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因而。

世界上客观的存在一个模型,应将其设计和总结出来,人们据此就能够理解现实世界,掌握概念框架,获得语义系统。

这个客观存在的模型可以通过数学集论来描写,集论模型的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及模型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

作者: 王寅 李弘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苏州251021
出版物刊名: 外语学刊
页码: 1-6页
主题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哲学 语言起源 词法
摘要:体验哲学(主要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尤其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这对于语言的成因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本文将进一步论述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词汇层面(词汇建构和词法范畴)上的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概念始于对自身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隐喻等认知策略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概念系统,这一基本观点同样可以用来解释语言中词汇和词法是如何建构而成的,从而进一步为批判语言自治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_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_体验哲学
这种分歧在国外也同样存在 。 笔者去年采 访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 Langacker 教授和他 的博士生 Anne Sumnicht 女士时 , 问起认知语言 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 , 或是
· 82 ·
两者兼而有之时 , 他们都斩钉截铁地说 , 他们是 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当 笔者问 Lakoff 教授 这同一个问题时 , 他则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 , 也不是理性主义 , 而是另 外一种全 新的哲学理 论 ———“ 体验哲 学” 。2 笔 者接着问 Lakoff 教授 :体验哲学是不是介于经 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者之间的 , 或是两者兼 而有之的理论 ? 他也给予否定回答 。读完他与 Johnson 合著的《体验哲学 ———基于身体的心智 及对西方 思想的 挑战》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 以下简称《体验哲学》)这本书之后 , 我 们就知道他所倡导的体验哲学在很多方面的确 不同于这两个传统哲学流派 , 而自有新论 , 是一 种前所未有的哲学理论 , 确实是对西方传统哲 学的一个有力挑战 。 根据 Lakoff 和 Johnson 的 观点 , 体验哲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 , 也是认知语 言学的哲学基础 , 下面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
一 、 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
Lakoff 在 1987 年的《女人 、火和危 险事物》 中就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 那时他用 的术语为 Experientialism , 又叫 Experiential Real-
王 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
ism , the Experientalist View , Non_objectivism ;尽 管他也用到了 embodiment 这个词 , 但并没有将 其用作哲学术语3 。1980 年 Lakoff 与 Johnson 合 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又于 1999 年 出版了一本惊世著作《体验哲学》 , 尖锐地批判 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 传统哲学观 , 如客观主义 、形式主义 、二元论 、天 赋论等 , 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 :体验哲 学 (Embodied Philosophy ,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Embodied Realism , the Philosophy of Embodied Realism , 同义术语还有 :an Empirically Responsible Philosophy , the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 其 基 本思想相当于莱氏 1987 年的术语 Experientialism , Experiential Realism)。 体验哲 学被认为 是 一种新理论 , 与英美分析哲学和乔氏基于混合 哲学的心智 观针锋相对 , 也是对 Putnam(普 特 南)提出的内部现实主义(Internal Realism)的一 个发展 , 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观点 , 对西 方传统思想是一个巨大挑战 , 对哲学 、认知科学 以及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成为第一代 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 被视为认知语言 学的哲学基础 。

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语⾔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学看语⾔体验观 万⽅数据 万⽅数据 万⽅数据 万⽅数据 万⽅数据 万⽅数据 万⽅数据语⾔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学看语⾔体验观作者:王寅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刊名:外语教学与研究英⽂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2005,37(1)被引⽤次数:58次参考⽂献(30条)1.Talmy L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988(12)2.Talmy L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19853.P(u)tz M;R. Dirven The Construc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Vol. 8 1996 /doc/eda7300b6c85ec3a87c2c598.html 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19875.Kastovsky D;Kastovsky, 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in English derivational morphology 19966.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19877.Jackendoff R S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19838.Herder J G;姚⼩平论语⾔的起源 19999.Halliday M A K;R. Hasan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198510.Giv(o)n T The time-axis phenomenon 197311.Clark H H 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 197312.许国璋语⾔符号的任意性问题 1988(03)13.王寅体验哲学和认知语⾔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期刊论⽂]-外语学刊 2003(01)14.王寅认知语⾔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期刊论⽂]-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02)15.王寅认知语⾔学与两代认知科学[期刊论⽂]-外语学刊 2002(01)16.王寅语义理论与语⾔教学 2001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518.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98819.戴浩⼀概念结构与⾮⾃主性: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 200020.Ungerer F;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621.Traugott E C 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s: Some semantic-pragma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 198222.Taylor J Cognitive Grammar 200223.Mondada L;Mondada, L How space structures discourse 1996/doc/eda7300b6c85ec3a87c2c598.html ler G;P Johnson-Laird Language and Perception 1976 25.LYONS J Semantics 1977/doc/eda7300b6c85ec3a87c2c598.html 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1987/doc/eda7300b6c85ec3a87c2c598.html ngacker R W Space grammar, analysability,and the English passive 1982/doc/eda7300b6c85ec3a87c2c598.html koff G;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Thought 1999/doc/eda7300b6c85ec3a87c2c598.html 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30.Anderson J M The Grammar of Case: Towards a Localistic Theory 1971引证⽂献(60条)1.徐娟娟汉语"⼿"衍⽣的转喻和隐喻连续体关系[期刊论⽂]-现代语⽂(语⾔研究) 2011(1)2.贺灿⽂⼈体词"⾎"和"blood"的隐喻对⽐研究[期刊论⽂]-西安外国语⼤学学报 2011(1)3.王牧群.刘鸿宇英语幽默⽣成中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期刊论⽂]-外语学刊 2011(1)4.贾爱武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外语学习体验观[期刊论⽂]-浙江⼯商⼤学学报 2010(1)5.王洪渊体验式教学理念下的视听说对⽐⼝语教学法初探[期刊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陈⽉兰基于体验哲学的教师认知与多主体监控⾃主学习[期刊论⽂]-中国电⼒教育 2010(10)7.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化阐释[期刊论⽂]-郑州航空⼯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吴吉东.潘洪建基于语⾔体验性的"五维⼀体"基础英语教学[期刊论⽂]-英语教师 2010(6)9.赵宁⾼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初探[期刊论⽂]-现代交际 2010(3)10.龚伟英英语体验教学法探析[期刊论⽂]-韶关学院学报 2010(10)11.蒙倩静英汉"⽔"的概念隐喻的⽐较研究[期刊论⽂]-湖北第⼆师范学院学报 2010(9)12.单新荣⼈体词语认知域中的转喻与隐喻连续体关系[期刊论⽂]-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2)13.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化阐释[期刊论⽂]-北京第⼆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10)14.刘平英语介词界标的隐现机制研究(⼆)[期刊论⽂]-扬州⼤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15.黄兴运.覃修桂体验认知视⾓下"⽔"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研究[期刊论⽂]-⼭东外语教学2010(6)16.刘坛孝.董维⼭当代汉语新词语义模糊性的体验哲学思辨——以"⼭寨x"词串构式为例[期刊论⽂]-长沙理⼯⼤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17.齐振海.李娜认知神经模拟对⼆语习得的启⽰[期刊论⽂]-北京第⼆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12)18.陈怡以影视语料为基础的Here/there + we/you + go/are习语之认知解读[期刊论⽂]-外国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4)19.张法春.肖德法英语词素构词的体验性认知研究[期刊论⽂]-外国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4)20.戚亚军背诵输⼊情感屏障的认知探析[期刊论⽂]-外国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4)21.冯梅语⾔真的是体验⽽来的吗?[期刊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8)22.黄莹物流英语中的概念隐喻及语⽤功能研究[期刊论⽂]-滁州学院学报 2009(4)23.王牧群外国诗歌审美通感的认知机制与体验哲学[期刊论⽂]-外语学刊 2009(4)24.柳学永英汉"眼"的意义对⽐研究[期刊论⽂]-考试周刊 2009(32)25.⾼旗.覃修桂英汉语⾷物范畴动词的概念隐喻研究[期刊论⽂]-⼴西师范⼤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26.第三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语⾔神经模拟研究[期刊论⽂]-北京第⼆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8)27.万江松.冯⽂坤"去蔽"却未"澄明"的译者主体性——体验哲学视⾓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期刊论⽂]-西南民族⼤学学报(⼈⽂社科版) 2009(3)28.覃修桂英汉语听觉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期刊论⽂]-外语学刊 2009(1)29.郭曼曼从隐喻⾓度看英汉⼈体词的认知对⽐[期刊论⽂]-考试周刊 2009(10)30.董星华从Coca-Cola到可⼝可乐的语⾔⽂化意义[期刊论⽂]-河北⼤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31.王全伟.李苏强语⾔符号任意性的限制及其相似性[期刊论⽂]-北京电⼒⾼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7)32.李江⼤学英语教学的体验式视⾓[期刊论⽂]-外国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5)33.翁丽君从认知语⾔学⾓度看词汇空缺的形成原因[期刊论⽂]-科技信息 2008(29)34.刘涛俄汉语认知域中的转喻与隐喻连续体现象——以俄汉语"⼿"的认知为例[期刊论⽂]-延边⼤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濮海慧语境化在词汇教学中的作⽤[期刊论⽂]-考试周刊 2008(19)36.陈颖语⾔的体验性及体验式教学[期刊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37.钟书能⽣命度——构建语⾔意义的核⼼因素[期刊论⽂]-北京第⼆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4)38.明平植.颜静兰词汇类联接的近义相似性及其对⼆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期刊论⽂]-柳州师专学报 2008(1)39.张克定空间关系及其语⾔表达的认知语⾔学阐释[期刊论⽂]-河南⼤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40.夏晓蓉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较分析[期刊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41.席留⽣认知语⾔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期刊论⽂]-温州⼤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42.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研究[期刊论⽂]-外语学刊 2007(2)43.王英雪.林美玟从⽂化和认知⾓度分析汉语中"吃"的隐喻[期刊论⽂]-东华⼤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44.张华敏.张发强从意义⾓度分析隐喻系统性的形成机制[期刊论⽂]-重庆交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45.刘坛孝.董维⼭当代汉语新词语义模糊性的体验哲学思辨——以"⼭寨x"词串构式为例[期刊论⽂]-长沙理⼯⼤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46.秦岚语⾔的体验性与英语词汇习得研究[期刊论⽂]-⼴东海洋⼤学学报 2007(2)47.王书魁从语⾔学习过程探析英语学习⽅法[期刊论⽂]-洛阳⼯业⾼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48.张华敏浅议在⽂化语境中理解话语的意义[期刊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2)49.齐振海.王义娜"⼼"词语的认知框架[期刊论⽂]-外语学刊 2007(1)50.刘⾠诞学术创新:理论、⽬标与⽅法——语⾔学研究创新的⼀点体会[期刊论⽂]-外语学刊 2007(1)51.魏俊民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认知解读[期刊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52.张荣⾹体验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之语⾔观[期刊论⽂]-贵州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53.王寅《易经》与认知语⾔学:语⾔体验观⽐较--四论语⾔的体验性[期刊论⽂]-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3)54.王宇红.董卫"多媒体⽂化体验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期刊论⽂]-⼭东外语教学 2006(2)55.张华敏提⾼英语听⼒能⼒必须注意的三⼤要素[期刊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1)56.刘⼤伟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庞德唐诗创意英译[学位论⽂]硕⼠ 200657.刘岗语⾔学和语⾔教学中纠错思维法的原则[期刊论⽂]-株洲⼯学院学报 2005(3)58.吴春红审美意象的隐喻性构建与理解--关于《哈姆雷特》与《红楼梦》中的意象对⽐研究[期刊论⽂]-苏州⼤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59.王义娜.齐振海语⾔认知思想追溯 --由名、实之争谈起[期刊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5)60.黄兴运.覃修桂体验认知视⾓下"⽔"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研究[期刊论⽂]-⼭东外语教学2010(6)本⽂链接:/doc/eda7300b6c85ec3a87c2c598.html /Periodical_wyjxyyj200501005.asp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心 智 的体 验 性 、 认 知 的无 意 识 性 、 思 维 的 隐 喻 性 。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认 知
语 言 学是 有别 于形 式语 言 学 的新 兴 学派 。
I 键 词 】认知 语 言 学 ;体 验 哲 学 ; 范 畴 ;象 似 性 ;理 想 认 知 模 型 关
A ss m e En ih la n r a nd o gls e r e sm y f i i ifc l o u e sa he m e n n td fi u tt nd r tnd t a i gs
ofEng ih n w she d i s d e t her ls e a lne u o t i unqu e tr s hi h ssh s a lz d i e f au e ,t st e i a nay e t adlne l ngua e c l a he he i a ge l xi aly nd r eo ial i r e o f cltt e d r h trc l n o d rt a iia er a e s y t c ie if r to n r a i gih o a qur n o ma in i e dngEn ls ne s ap r nd u w p e s a nde s a he e s r t nd t n w
● 3

[] E a s Ha o d Ne s He d i e 2 v n , r l . w a l  ̄An n I u t tdG i [ . o d n Mo r in l sr e ud M]L n o : r s l a e io
& Gi b L d 1 7 . b t 一 9 4 be e Nhomakorabea.  ̄r
[ 圈 分 类 号 】 00 [ 献 标 识 码 ] 中 H— 文 A
【 章 编 号 】 0 966 ( 1)60 3—2 文 10 .172 20.0 20 0
“ 知语 言 学 ” 是 语 言 研 究 近 年 来 兴 起 的一 个 学 派 或 思潮 。 是语 言 学 内 认 部 的 一 种 研 究 范 式 ,其 特 点 是 着 重 阐释 语 言 和 其 他 认 知 能 力之 间 密 不 可 分
 ̄ r e uy usl m e n g xL Ⅱ Y c o r c .1 n L a m m u a z
teu i u e tr sof a ln s h n q efau e he d ie . The l ngua of Engls ne s a ge ih w h a ie st o e fln u g a s e dl si hem d lo g a et ti n a h itnsv l omp c d ce ry d sg d n e iey c at n a lvel e ine
认知语言学
口 耿光 旭 赵 延学
大 连 海 洋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 摘 要 】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哲 学 基 础 是 体 验 哲 学 。 体 验 哲 学 包 括 三 个 基 本 原
t sret ao p r oe f e i e o ev em jr u p ss ln t h o tl g h
的联系 。这一研 究范式发端于 7 0年代 ,兴起 于美国西海岸 ,0年代开 始活 8 跃起来 ,继而扩展到西 欧和全球 ,形 成继乔姆 斯基革命之后的又一场革命 。 其范 围已扩展到语 言学的各个领域 ,包括句法 学 、语义 学、音系学 、篇章
分 析 等 。 认 知 语 言 学 崇 尚体 验 哲 学 , 以建 设 性 心 智 主 义 、 互 动 论 和 联 通 论 为 心 理 学 基 础 。它 强 调 认 知 方 式 和 主 观 性 在 语 义 形 成 中 的 作 用 , 同 时 也 重 视社会文化和百科知识对于语义解读 的必要性 。
n ws rw i te to nd e tb ihig e ,d a ng atn in a sa ls n c a a tr .By a al i he lng ge h r ces n yzng t a ua f a u e f Eng ih ne e dln ,a e trso ls ws h a i es n ou lne s i n as o how i ti i g ve t lnguitc si de ie r p le t e p p rh a ln s v c sa ea p id n ws a e e d ie o i r e e tterb scr q ie e t. no d rt m e h i a i e ur m n s o
参 考文 献
[] B l A. h L n ug o N w Me i[ . 1 e , . e a g a e f e s d M] l T a
Ox o d Ba i a k l L d. 9 . f r : sk Blc we l t ,1 91
Ⅱ 体哲的条本则 验学三基原
在雷可夫和约 翰逊 1 9 9 9年合著 的 《 体验 哲学》一书 中,他们将上述 思 想概括成三条基本原则 : 心智 的体验性 、认知 的无意识性 、思维 的隐喻性 。
( )心 智 的体 验 性 1 我 们 的概 念 、 范 畴 、 推 理 和 心 智 并 不 是 外 部 现 实客 观 的 、镜 像 的 反 映 , 而 是 由我 们 的 身 体 经 验 形 成 的 。因 此 , 思 维 、心 智 、 推 理 、 范 畴 、意 义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