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01
中医简介资料
脏腑经络学说与中医诊断治疗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括脏腑和经络两个方面
•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包括五 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 脉、络脉等
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 用于分析病因,指导临床治疗 • 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应 用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医简介
0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及其背景
中医起源于原 始社会,最早 可追溯到神农
氏时期
01
• 神农氏尝百草,寻找草药治 疗疾病 • 中医的最早雏形——“草 药疗法”逐渐形成
夏商周时期, 中医逐渐发展, 出现了针灸、 推拿等治疗方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发展
• 中医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理论、治疗方法等 • 现代医学中医化:借鉴中医的理念、方法,发展现代医学
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
• 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疗效稳定 • 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服用
中医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优势
• 调整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 • 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法
02
•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 系的奠基之作 •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中 医中逐渐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 不断完善,形 成了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等理
论
03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 临床治疗的基础 • 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对中 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中医常用词汇英文翻译01.
中医英语常用词汇英文翻译02气化不利dysfunction of qi in transformation畏寒喜热aversion to cold and preference for heat 气分热盛excessive heat at qi phase气郁化热stagnation of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温养脏腑warming and nourishing the viscera瘀血阻络blood stasis obstructing the collaterals清肺润燥clearing the lung and moistening dryness破瘀通经break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menstruation内伤头疼headache due to internal injury祛瘀eliminating stasis, expelling stasis逆传心包reverse transmission into the pericardium气不摄血failure of qi to check the blood宁心安神calming the heart and tranquilizing the mind血液循行circulation of the blood惊悸不安palpitation due to fright气的运动形式the moving styles of qi血液生成不足insufficient production of the blood平肝止血soothing the liver to stop bleeding血液亏虚deficiency of the blood离经之血abnormal flow of the blood津液的形状、功能与分布form, 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ody fluid 气血生化之源source for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qi and blood 脉细无力thin and weak pulse肌肤干燥dry skin肌肤甲错squamous and dry skin血脉调和流畅smooth and normal flow of the blood脏腑火热炽盛exuberant fire and heat in the viscera机体正常水液normal fluid inside the body热迫血分heat invading the blood phase气滞津停retention of fluid due to stagnation of qi寒凝气滞stagnation of cold and qi身倦乏力lassitude气滞血瘀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伤津脱液consumption and loss of the body fluid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the nourishing and moistening functions of the body fluid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the body fluid 腹痛拒按unpalpable abdominal pain脾的“散精”功能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to “dissipate essence”津液不足insufficiency of the body fluid水液停聚retention of water奇经八脉eight extraordinary vessels,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胃的“游溢精气”the function of the stomach to “distribute essence”津液生化匮乏scanty production of the body fluid津液的代谢平衡the metabolic balance of the body fluid热盛耗伤津液consumption of the body fluid due to excessive heat风为百病之长wind is the leading factor in causing various diseases水液代谢障碍disturbance of water metabolism气随津脱exhaustion of qi due to loss of body fluid水湿困脾dampness encumbering the spleen濡养肌肤moistening and nourishing the skin湿邪内盛exuberance of interior dampness经脉之海sea of meridians脾虚水肿edema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滋养脏腑moistening and nourishing the viscera运行全身气血transporting qi and blood in the whole body 十二经别twelve branches of meridians联络脏腑肢节connecting with viscera, limbs and joints 经别divergent meridians 循行路线running route经气meridian qi十二正经twelve regular meridians十二皮部twelve skin areas, twelve skin regions/divisions 经隧阻滞blockage of meridians十二经筋twelve meridian tendons经穴meridian acupoints, Jing-River acupoint饮食劳倦improper diet and overstrain经络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meridians 风寒感冒common cold due to wind-cold经络感传meridian conduction, channel transmission湿热泄泻diarrhea due to damp-heat经络现象meridian phenomena内生五邪five end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经络阻滞blockage of meridians风邪外袭pathogenic wind attacking the superficies舒筋活络relaxing tendons and activating collaterals游走性关节疼痛migratory arthralgias刺血疗法blood-pricking therapy阳气衰退decline of yang-qi外感六淫attacked by six climate pathogenic factors六淫six climatic evils感受寒邪attacked by pathogenic cold经闭发肿amenorrhea with edema虚实夹杂deficiency complicated with excess, asthenia complicated with sthenia 邪正盛衰predominance or decline of pathogenic factors and healthy qi寒性凝滞cold tending to stagnate by nature病症的虚实变化asthenia and sthenia changes of disease腠理闭塞blockage of muscular interstices机体的抗病能力body resistance经脉拘急收引contraction of tendons五心烦热feverish sensation over the five centers湿邪困脾pathogenic dampness encumbering the spleen五心five centers (palms, soles and chest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disease 生津安神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of body fluid and tranquilizing the mind 体质强弱conditions of constitution蓄血发黄jaundice due to blood accumulation气血功能紊乱dysfunction of qi and blood脾阳不振inactivation of spleen yang阴阳偏盛大relative predominance of yin and yang阴虚生内热yin deficiency generating interior heat五志过极extreme changes of emotions热极生风extreme heat producing wind精气夺则虚depletion of essence causing deficiency七情内伤internal injury due to emotional disorder阴阳互损mutual consumption of yin and yang饮食不节improper diet真热假寒true heat and false cold暴饮暴食craputence气机郁滞不畅stagnation of qi activity神昏谵语coma and delirium津液代谢失常disorder of fluid metabolism四诊合参combined use of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寒热往来alternate attacks of chill and fever精神活动mental activities津伤化燥consumption of fluid transforming into dryness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风火胁痛hypochondriac pain due to wind-fire精充气足sufficient essence and abundant qi口眼歪斜wry mouth with distorted eyes, facial distortion 预后良好favorable prognosis湿浊内生endogenous turbid dampness表情淡漠apathetic facial expressions虚火上炎flaming of asthenia-fire精神不振dispiritedness邪气内陷internal invasion of pathogenic factors神志不清unconsciousness大肠热结retention of heat in the large intestine轻宣润燥dispersing lung qi and moistening dryness心脉瘀阻blood stasis in the heart vessels四肢抽搐convulsion of the limbs镜面舌mirror-like tongue脏腑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viscera饥不欲食hunger without desire for food病位与病性location and nature of disease脉有胃气pulse with stomach qi表里同病disease involving both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清里泄热clearing away heat in the interior风热眩晕vertigo due to wind-heat寒证化热cold syndrome transforming into heat syndrome寒热错杂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cold and heat舌淡苔白而润滑light-colored tongue with white and slippery coating 表邪入里invasion of the exterior pathogenic factors into the interior 祛风解痉expelling wind to relieve convulsion外感胃脘痛stomachache due to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医.学全.在.线网站恶寒与恶热aversion to cold and aversion to heat潮热盗汗tidal fever and night sweating口干唇裂dry mouth with cracked lips高热谵妄high fever with delirium脉数无力rapid and weak pulse和血止痛regulating blood to alleviate pain寒邪郁而化热stagnation of pathogenic cold changing into heat寒因寒用treating pseudo-cold syndrome with herbs of cold nature未病先防preventing measures taken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热因热用treating pseudo-heat syndrome with herbs of heat nature补气健脾invigorating qi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塞因塞用treating obstructive syndrome with tonifying therapy补血养心enriching blood to nourish the heart发汗解表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by diaphoresis水气凌心water attacking the heart风热乳蛾tonsillitis due to wind-heat心悸多梦palpitation and dreaminess痰饮咳嗽cough due to fluid retention血为气母the blood serving as the mother of qi实热蕴结accumulation of sthenia-heat调摄精神regulating mental states舒肝和胃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血脉流畅smooth circulation of blood清热泻火clearing away heat and reducing fire关节通利smooth movement of joints疏风泄热dispelling wind and reducing heat气机调畅free activity of qi行气消瘀activating qi to resolve stagnation益寿延年promoting longevity养血润肠nourishing the blood and moistening the intestine治病求本treatment of disease must concentrate on the principle cause of disease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applying proper therapeutic measure in line with season, local conditions and individuality急则治其标relieving the secondary symptoms first in treating acute disease缓则治其本relieving the primary symptoms in treating chronic disease通腑泄热purging fu-organs to eliminate heat燥湿化痰drying dampness and resolving phlegm标本兼治treatment focusing on relieving both the secondary and primary symptoms 正虚邪实asthenia of healthy qi and sthenia of pathogenic factors痰湿壅肺accumulation of phlegm-dampness in the lung血枯经闭amenorrhea due to blood exhaustion祛虫消积removing parasites to eliminate accumulation中医英语翻译常用词汇英汉对照03中草药Chinese medicinal herbs炮制processing四气五味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tastes清除杂质eliminating impurity入药部分the part used for medical purpose作用和缓mild effect药物采集collection of herbs发散解表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by dispersion收敛astringency方剂学science of prescriptions软坚散结softening hardness to dissipate stagnation配伍关系compatibility燥湿健脾drying dampness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组成规律prescription-formulating principle升降沉浮ascending, descending, sinking and floating方剂的加减modification of prescriptions归经meridian tropism剂型和剂量drug form and dosage用药禁忌contraindication in using herbs君臣佐使monarch, minister, assistant and guide药物用量dosage药物毒性toxicity of medicinal herbs辛温解表药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with herbs pungent in taste and warm in nature 十八反与十九畏eighteen incompatible herbs and nineteen herbs of mutual antagonism 袪风湿药herbs for expelling wind and dampness调和诸药moderating the property of herbs胸痛彻背thoracic pain involving the back温经散寒warming meridians to dissipate cold清热凉血药herbs for clearing away heat and cooling blood宣肺平喘disperse lung qi to stop asthma引经报使guiding action灵活化裁flexible modification针灸疗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acumox 清散郁热clearing away and dispersing stagnant heat针刺补泻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echniques for needling 随症加减modification according to symptoms针刺手法needling techniques, manipulation药物饮片processed herbs进针手法methods for inserting the needle内服散剂powder for oral taking针刺止痛alleviating pain with acupuncture外用膏剂medicinal extract for exterior application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 acu-anesthesia开水冲服mixing in boiled water for oral taking针感needling sensation浓缩浸膏condensed extract皮内针intradermal needle耳针疗法ear acupuncture treatment针刺的角度与深度angle and depth of needling提插捻转lifting, thrusting, swirling and rotating双手进针法insertion of needle with double hands水针疗法hydro-acupuncture therapy行针manipulating the needle头针疗法scalp-acupuncture therapy化脓灸blistering moxibustion推拿手法manipulations for tuina, manipulating techniques 瘢痕灸scarring moxibustion减轻疼痛alleviating pain艾炷灸moxibustion with moxa cone功法训练 exercise for practicing tuina 灯火灸 lamp moxibustion 放松肌肉 relaxing muscles 温针灸 warm needling method 解除肌肉紧张 relieving muscular tension 一指禅推法 pushing manipulation with one finger 活动受限 confined activity 点按法 point-pressing manipulation 关节脱位 dislocation of joint 大鱼际揉法 kneading manipulation with the large thenar 腰椎间盘突出 protrusion of lumbar vertebral disc 交替搓揉alternative rubbing and kneading 旋转复位 rotating reduction 腰肌劳损 injury of lumbar muscles 软组织损伤 injury of soft tissues 解除痉挛 relieving spasm 关节粘连僵硬adhesion and stiffness of joint 外感发热 exogenous fever 滑利关节 lubricating joint 脉象浮紧 floating and tense pulse 手法补泻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s 寒邪束表 pathogenic cold hampering the exterior拇指平推法 horizontal pushing with the thumb 邪热入里 interior invasion of pathogenic heat 午后潮热 afternoon tidal fever 四肢厥冷 cold limbs 热扰神明 heat disturbing mind 阳气不振 inactivation of yang-qi 形体消瘦 emaciation 少气懒言 lack of qi and no desire to speak 祛痰止咳药 herbs for eliminating phlegm and stopping cough。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详细描述
中医支持肿瘤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总结词
患者在接受肿瘤治疗后,身体虚弱,容易感染。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改善生活质量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不适、精神不振。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改善睡眠质量、提高食欲、缓解疲劳等不适症状,使患者逐渐恢复健康连接着各个脏腑和组织。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经络系统
病因分类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外感六淫等。
病机阐述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中医通过对病机的阐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03
CHAPTER
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医全科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症状,判断感冒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并给予相应的中药或针灸治疗。
感冒
中医全科医生擅长诊治各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腹泻等,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中药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全科医生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如头痛、失眠等,运用中医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服用多种降压药效果不佳。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调整患者体内阴阳平衡,逐步降低血压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词
中医管理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患者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稳定。中医全科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和饮食调理,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同时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运动和作息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1中医绪论
2.各家学说争鸣——金元四大家
治法强调“降火”为主。
兴盛争鸣
刘完素 “寒凉派”:病因以火为多, 张子和 “攻下派”:病因以邪气为主 主张汗、吐、下泻以祛邪。 李东恒 “补脾派”:“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张“补脾”为治病之要。
起源:中医中药是在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医疗 实践中不断同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中医学来源于实践”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
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
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 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 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
(二)秦汉时期
理论形成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奠定 了中医理论基础。 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成 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共18卷,162篇, 20余万字,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 断、预防治疗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
成书 时间
东汉
252 67 46
理论形成
药物性能 作用
疗效和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是一门高度发展起来的
经验医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哲学内涵。
传统医学——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本民 族土生土长的医学。世界各国都有各自民族的医 学——传统医学。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及内容
定义: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人类 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学科。
内容:中医护理理论、中医基础护理、中
医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他的《 千金方》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 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
和阐述。
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 的《本草纲目》对中草药进行了 详细分类和研究,丰富了中医治
疗手段和药物学理论。
02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医用来描述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方面。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 原因。
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拓宽学 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入学术组织
加入中医相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医学会、针灸协会等,可以参与各种 学术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
06
与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千年智慧
THANKS
感谢观看
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 络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理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营养滋润 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和血的充盈与运行状况直接影 响人体健康。
津液理论
津液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包括津液、精液、髓液等,具有 濡养和滋润作用。中医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脏腑 功能密切相关,津液失调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创新与进步
拓宽医学研究领域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医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体生命 活动的奥秘,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深圳岐黃中醫學堂校對注音 中醫經典大字注音誦讀本 黃帝內經·素問 學中醫 愛中醫 用中醫 揚中醫
中醫經典來自古代,以文言文為主,裡面的生僻字也不少,對大家學習中醫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我自己當年學習經典的時候也很頭大。
近年來國學升溫不斷,中醫逐漸得到大家認可,學習中醫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學習中醫經典,國內出版社也出版了很多中醫經
,成chãnɡ而ãr 登dēnɡ天tiān。
問wân 于yú天tiān 師shī曰yuē:余yú聞wãn 上shànɡ古ɡǔ之zhī人rãn ,春chūn 秋qiū皆jiē度dù
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心xīn ,愚yú智zhì賢xián 不bù肖xiào ,不bù懼jù於yú物wù,故ɡù合hã於wū道dào 。
所
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上shànɡ,面miàn 焦jiāo ,髮fà鬢bìn 頒bān 白bái 。
七qī八bā,肝ɡān 氣qì衰shuāi ,筋jīn 不bù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去qù世shì離lí俗sú,積jī精jīnɡ全quán 神shãn ,遊yïu 行x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間jiān ,視。
《中医方剂学》笔记 01.解表剂——辛温解表
一、麻黄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卫郁滞 → 头身疼动、脉紧
肺气不宣 → 咳喘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因为本方较温燥 )
方解(方义分析)
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 | 里饮
君 麻黄\ 发散风寒 | 臣 干姜\ 温肺化饮
桂枝、生姜、甘草一个系列,“辛甘化阳”(化有转化之意)
芍药、大枣、甘草这个系列,形成“酸甘化阴”(化有转化之意)这是一个标准的阴阳双向调节。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
芍药得桂枝 滋而能化,补不敛邪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风寒客于太阳经输,项背,同时主证是营卫不和的。
五、小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麻、杏宣降(桔梗、白前也是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张仲景对服用麻黄汤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这也是用解表剂的通则)
附方1.大青龙汤:《伤寒论》
01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2016-05-01环球医药网藏医与中医两大医学体系比较藏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资源分布,融合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
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现简述如下: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藏医与中医脉诊的差别1、诊脉部位的差异(1)中医诊脉的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
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3、所候脏腑之差异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
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
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
4、性别与阴阳之差异(1)就性别而言,中医切脉无性别之分,均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藏医则不同,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
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
(2)藏医切指的指肚有阴阳之分,即指肚的桡侧面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为阴脉,专候腑器。
中医诊脉也分阴阳,但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
5、按度之差异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
中医基础的概念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医基础简介 • 中医基础的核心理论 • 中医基础的治疗方法 • 中医基础的日常保健 • 中医基础在现代的应用 • 中医基础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基础简介
中医基础的定义
中医基础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的学科,它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总结,为临床医 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
针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神经肌肉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 吸系统疾病等。
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动身体自身 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
定义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负压作用, 将罐吸附在人体特定部位,以疏 通经络、排毒排湿、活血化瘀的
治疗方法。
02 中医基础的核心 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两种力量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健康。阴阳失衡会导 致疾病。
五行与五脏
中医将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元素(木、火、土、金、水)相联系,认为五脏与五 行元素之间存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藏象理论
五脏功能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的核心器官,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理功能,如 消化、代谢、呼吸、排泄等。
全球健康
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医基础作为一种有效的医学理论 体系,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医学教育
中医基础有望在国际医学教育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为培养更多具 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未来有望在个性化治疗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治疗方法的应用前景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按个人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无疾这里把中医的学习,大致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 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运和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
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
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
无疾相信,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学习方法可以逐渐开朗,还会在不经意间学到老先生很多宝贵的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
01_中医眼科总论_第一三四五六七章
四、饮食不节
㈠饥饱失常
饥而不食 暴饮暴食
脾胃功能失调 导致眼病发生
㈡饮食偏嗜
㈢饮食不洁
五、过
劳力过度
全身劳倦 劳心过度
劳
肌体内伤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精液耗损 发为内障眼疾
房劳过度
眼睛劳倦
目劳过 度
六、眼外伤
异物入目 撞击伤目 真睛破损 烧灼伤目 由外物所致 的眼部创伤
七、其它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
老年性眼病
胎患白内障 小儿青盲 高风雀目
圆翳内障 过敏性眼病 长期用药致代谢失常
药物反应性眼病
全身性疾病
消渴病、高血压、肾炎、 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第 六 章 眼科诊断法
第一节
眼科四诊
第二节
眼科常用辨证法
一、辨外障与内障
外障
指发生在胞睑、两 眦、白睛、黑睛的眼 病。 多因六淫外邪、外 伤所致。亦可因痰湿 积滞,脾虚气弱等引 起。 特点:一般外显症候 较为明显。
三、七情内伤
(1)
定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 的正常反应。 七情内伤指这些情志活动,在受到突然、强烈 或长期持久的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 阴阳气血失调,变为致病因素。
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 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
三、七情内伤
(2)
七情内伤致病内外障皆有,一般以内障 眼病为多。 七情内伤的刺激可使病情加重,或导致已 愈者旧病复发。 七情内伤所致眼病,除局部症状外,往往 伴有全身症状。
十二经脉中与外眦发生联系的经脉 (二)
手少阳三焦经 一支脉 从胸上项,沿耳后经翳 风上行,出耳上角,至 角孙,过阳白、禾髎, 再屈曲下行至面颊,直 达眶之下。 另一支脉,从耳后翳风 穴入耳中,经耳门出走 耳前,与前脉相交于颊 部,至目外眦与足少阳 经交会于瞳子髎,再到 丝竹空。
2017年07月01日施行《中医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中医药服务第三章中药保护与发展第四章中医药人才培养第五章中医药科学研究第六章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第三条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中医药管理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中医药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为公民获得中医药服务提供保障。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支持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中医药事业。
第七条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
第八条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针刺方法演示
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本针刺方法的演示, 以及补泻手法的介绍。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介绍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常用推拿手 法的介绍。
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操作前需明确诊断,注意手法力度、频率和时间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推拿过程中需观察 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
触诊技巧
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了解患者的体温、湿度、弹性、压痛等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 治。例如,腹部触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压痛等。
03
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
性能特点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特点,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脏腑经络的作用倾向 。
运动锻炼方式选择及效果评估
运动锻炼方式选择
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 运动,或慢跑、游泳等现代健身运动。
效果评估
通过运动前后的身体指标对比,评估运动效果。如体重、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 化,以及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心理调适方法分享
1 2 3
情志调养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
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着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 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失衡则会导致疾病。
五行养生
根据五行理论,调和阴阳平衡。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
脏腑经络学说及其功能联系
脏腑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 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降低、破坏药效, 应避免配合使用。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1(学科相关词汇)
01.001中医(1)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2)traditionalChinese physician (1)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2)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01.002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01.003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01.004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药学科的统称。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01.005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pharmacy中医与中药的合称。
01.006中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pharmacy 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01.007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 oftraditional and westernmedicine 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01.008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学科。
01.009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01.010方剂学prescriptions of Chinesemateria medica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
(医学课件)中医经典
2023-11-05
目录
• 中医经典概述 • 中医经典著作 • 中医经典理论 • 中医经典临床应用 • 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 • 中医经典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经典概述
中医经典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医经典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这些著作蕴含了古代医家的医学思想和经验,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对于学习和从事中 医的人来说,是必读的书籍。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经典 的内涵,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成为合格的中医医师。
影响
中医经典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 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等经典著 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杂病论》
总结词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和内伤 杂病的医学典籍,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前者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后 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 法。该书不仅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文化价值
中医养生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中医经典研究与发展
中医经典的研究现状
文本整理与校注
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整理和校注版本,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学术流派与传承
中医经典催生了多个学术流派,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这些 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内容。
推拿按摩
中医人体构造
奇经八脉
• 任脉:起于下颌部,循经颈、胸、腹至会阴。 • 督脉:起于下颌部,循经头、颈、背、腰、下肢至肛门。 • 冲脉:起于会阴部,分三支,分别循经下腹部前、后及外侧。 •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腹部一周。 • 阴跷脉:起于内踝后部,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 •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沿下肢外侧上行至头外侧。 • 阴维脉:起于大阴唇外侧,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 • 阳维脉:起于大趾外侧,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颈部。
血滋养津液,津液参与血液生 成和运行。
05
中医人体构造的实际应用
中医诊断与治疗
望诊
闻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判断 病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询问病史、症状等, 推断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
切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病史等,了解病 情的病因、病理和病情发展。
通过切脉、触诊等方式,判断病情的寒热、 虚实、脏腑功能等情况。
THANKS
感谢观看
保健
通过各种保健方法,如按摩、针灸、气功等,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 谢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力充沛。
中医人体构造在现代医学的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人体构造的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中西医结 合治疗骨折、中医妇科等。
基础研究
中医人体构造的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 理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04
气血津液
气
气的生理功能
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 御作用和固摄作用,如维持脏 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促进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抵御外邪入侵
等。
气的分类
根据功能和来源,中医将气分为 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08综合专业中医学训练考试一、A1型选择题 (共 45分) 单句型最佳选择题,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答案1.五软所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头项软B. 手软C. 足软D. 口软E. 骨骼软E2.欲用大黄攻下宜A. 先煎B. 酒制C. 后下D. 炒炭E. 制熟C3.中国针炙是哪个世纪传到欧洲A. 公元5世纪B. 公元6世纪C. 公元8世纪D. 公元16世纪E. 公元17世纪E4.无神之舌为A. 痿软舌B. 裂纹舌C. 枯舌D. 肿胀舌E. 裂纹舌C5.属“金元四大家”中的“攻下派”医家是A. 张仲景B. 张景岳C. 张从正D. 张锡纯E. 张元素C6.阴虚血热经期延长的治法是A. 清热凉血止血B. 养阴清热止血C. 疏肝清热凉血D. 养阴固涩止血E. 清热化瘀止血B7.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在于A. 有无神志不清B. 有无后遗证C. 外风与内风D. 挟痰与挟瘀E. 邪浅与邪深A8.高位肛瘘最宜选用的手术方法是A. 切开法B. 挂线法C. 结扎法D. 垫棉法E. 引流法B9.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A. 吴又可B. 刘完素C. 朱丹溪D. 张仲景E. 张从正B10.《瘟疫论》的作者是A. 吴又可B. 吴鞠通C. 李中梓D. 李杲E. 叶天士A11.下列哪项不是脾运失健型厌食主证A. 形体偏瘦B. 食欲不振C. 拒进饮食D. 精神萎靡E. 面色少华D12.小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平均为A. 体重2.5公斤;身长48厘米;头围32厘米B. 体重3公斤;身长48厘米;头围30厘米C. 体重3公斤;身长50厘米;头围34厘米D. 体重4公斤;身长52厘米;头围36厘米E. 体重4公斤;身长50厘米;头围34厘米C13.温中散寒止呃法适用于呃逆何证型A. 脾胃阳虚B. 肾阳亏损C. 胃中寒冷D. 气血亏损E. 以上都不是C14.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A. 先扶正后祛邪B. 先祛邪后扶正C.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D. 扶正与祛邪并用E. 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C15.在下列相对事物中,不宜划分阴阳属性的是A. 反与正B. 左与右C. 上与下D. 动与静E. 明与晦A16.Koplik斑应位于A. 相当于第一前磨牙颊粘膜上B. 相当于第二前磨牙颊粘膜上C. 相当于第一磨牙颊粘膜上D. 相当于第二磨牙颊粘膜上E. 相当于第三磨牙颊粘膜上D17.三仁汤中的“三仁”是指A. 杏仁、桃仁、郁李仁B. 火麻仁、杏仁、桃仁C. 杏仁、蔻仁、薏苡仁D. 桃仁、冬瓜仁、薏苡仁E. 松子仁、柏子仁、胡麻仁C18.狐疝局部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A. 阴囊肿大B. 随体位变化C. 透光试验阳性D. 咳嗽时有冲击感E. 有时可闻及肠蠕动音C19.胁痛的治疗,可选下列哪一种治法A. 理气和胃止痛B. 调和脾胃止痛C. 疏肝理气止痛D. 理气健脾止痛E. 养阴清热止痛C20.臁疮的好发部位是A. 前臂下1/3B. 足部C. 臀部D. 小腿下1/3E. 膝内侧D21.中药溶液冷湿敷,适用于A. 结节性皮肤病B. 有丘疹、鳞屑、血痂的皮损C. 有大量渗液,或红肿严重的皮损D. 脱屑瘙痒性皮肤病E. 慢性皮肤炎症,皮损肥厚、苔藓样变C2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鼓胀的病理特点A. 气滞B. 血瘀C. 痰凝D. 水停E. 正虚C23.颈痈的病机特点是A. 感受风邪B. 挟有温热C. 火毒上攻D. 挟痰E. 挟瘀D24.下列哪项不是溃脓期的主症A. 胸中烦满疼痛B. 气喘难以平卧C. 呕吐腥臭脓血痰D. 身热面赤E. 烦渴喜饮B25.下列哪组药物是辛凉解表药A. 薄荷、桑叶、荆芥B. 蝉衣、柴胡、菊花C. 柴胡、淡豆豉、防风D. 牛蒡子、苍耳子、升麻E. 蔓荆子、辛荑、葛根B26.关于腹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为浆膜B. 分为脏、壁两层C. 可形成系膜、韧带和陷凹D. 具有支持、吸收、分泌等作用E. 男、女性都是密闭的E27.丹痧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心肺B. 肺胃C. 脾胃D. 脾肾E. 心肝B28.阳虚与气虚的主要区别为A. 小便是否清长B. 有无少气懒言C. 有无神疲乏力D. 舌质是否淡嫩E. 寒象是否明显E29.治疗痄腮邪毒引睾窜腹,首选方剂是A. 龙胆泻肝汤B. 金铃子散C. 橘核丸D. 导气汤E. 清热消毒散A30.治疗脏躁的首选方剂是A. 甘麦大枣汤B. 归脾汤C. 百合固金汤D. 酸枣仁汤E. 百合知母汤A31.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者,多属A. 热盛伤阴B. 血虚不润C. 脾虚湿侵D. 寒湿壅盛E. 痰浊内阻C32.可敛肺、敛汗、止血的药物是A. 五味子B. 五倍子C. 乌梅D. 椿皮E. 诃子B33.不含有“去性存用”配伍的方剂是A. 半夏泻心汤B. 竹叶石膏汤C. 温脾汤D. 附子大黄汤E. 麦门冬汤A34.胸主动脉的分支不包括A. 支气管动脉B. 食管动脉C. 肋下动脉D. 第1~2肋间后动脉E. 第3~4肋间后动脉D35.大枣在十枣汤中是A. 君药B. 臣药C. 君药和佐药D. 佐药E. 使药D3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急黄的主证A. 突然高热B. 神昏谵语C. 黄疸迅速加深D. 舌质淡,苔白腻E. 衄血,大便黑,小便短赤D37.下列各项不宜区分阴阳属性的一对事物是A. 寒与热B. 邪与正C. 上与下D. 左与右E. 动与静B38.下列哪项不是脾胃虚寒型呕吐的症状A. 饮食稍不慎即呕吐B. 朝食暮吐C. 面色白D. 四肢不温E. 呕吐时作时止B39.阴茎海绵体发生纤维性硬结,中医称之为A. 子痈B. 子痰C. 肾岩D. 硬下疳E. 阴茎痰核E40.针刺“四白”穴痛觉传递经过的结构,错误的是A. 上颌神经B. 三叉神经脊束核C. 三叉丘系D. 丘脑顶叶束E. 中央旁小叶后部E41.小儿感邪后,容易出现高热、惊搐等证,是由于A. 邪陷心包B. 肝常有余C. 肝肾不足D. 阴亏阳充E. 心火炽盛B42.大量腹水与肥胖症的鉴别可观察A. 腹围B. 髂前上棘C. 脐部D. 胸部E. 肋腰角C43.下列腧穴不属于三焦经的是A. 曈子髎B. 耳门C. 禾髎D. 翳风E. 角孙A44.治疗脏躁应宜A. 清热泻火为主B. 滋阴降火为主C. 甘润滋养为主D. 清心泻热为主E. 温补肾阳为主C45.肠系膜下淋巴结收集的淋巴部位是A. 小肠B. 盲肠C. 升结肠D. 阑尾E. 直肠的中、上部E二、A2型选择题 (共 11分) 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答案46.女患者,孕2月余,阴道出血逐渐增多,腹痛逐渐加重,并有胎块排出。
可诊为A. 滑胎B. 胎漏C. 小产D. 半产E. 堕胎E47.患者中年男性,高位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术后10天。
查体:局部创面肉芽新鲜,橡皮线松弛。
此时最佳处理方法是A. 薰洗坐浴B. 拆除橡皮线C. 剪开挂线处D. 紧线E. 外用中药生肌长肉D48.女性,35岁,阵发胸痛两年余。
胸骨左缘可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舌下含硝酸甘油后杂音及胸痛加重,最可能是A. 冠心病B.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D. 严重贫血E.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E49.女性,4岁半,因浮肿7天入院,查体:全身明显浮肿,尿少。
入院前已10小时无尿,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舌苔腻,脉沉弦,治疗首选方剂是A. 龙胆泻肝汤B. 真武汤合小半夏汤C. 泻心汤D. 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E. 已椒苈黄丸合玉枢丹D50.女患者,阴中有物突出于阴道口外,劳则加剧,小腹下坠,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带下量多,质稀色白。
舌淡苔薄,脉虚细。
首选A. 大补元煎B. 四君子汤C. 圣愈汤D. 补中益气汤E. 黄芪当归散D51.女患者,13岁,今年6月月经初潮,量偏多,现停经4个月未行经,带下偏多,质稀透明,余无明显不适,诊断为A. 月经后期B. 继发性闭经C. 月经过多D. 带下病E. 以上都不是E52.某女,3岁。
患“乙脑”病第八天,低热不退,颧红盗汗,失语,手足蠕动,舌红绛苔无,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A. 肝阴虚B. 肾阴虚C. 肝肾阴虚D. 阴虚动风E. 血虚动风D53.某女,65岁。
咳喘十五年,每至冬季加重,面色淡白,咳声无力,动则气喘,痰清稀色白,四肢轻度浮肿,舌淡苔白,脉弱。
临床诊断最可能是A. 肾不纳气证B. 肺气虚证C. 肺肾气虚证D. 心肺气虚证E. 脾肺气虚证B54.女患者,结婚2年未孕,形体肥胖,月经2~6月一行,面色白,头晕心悸,胸闷泛恶。
苔白腻,脉滑。
首选A. 启宫丸B. 六味地黄丸C. 开郁种玉汤D. 二妙丸E. 毓麟珠A55.某女,38岁,月经40天左右一次,色暗有块,经行不畅,小腹胀痛,舌暗苔薄白,脉弦。
针炙取穴为A. 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B. 气海三阴交脾俞足三里C. 气海三阴交关元归来D. 气海三阴交血海太冲E. 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D56.女性26岁,二天来脐周腹痛,呈阵发生疼痛,且伴黑便,一周前曾进食虾蟹,此后全身散在有荨麻疹。
查体:脐周皮肤及下肢可见紫癜,肝脾未及,肠鸣音亢进,大便潜血(+)。
临床诊断最可能是A. 急性糜烂性胃炎B. 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C. 胃溃疡合并出血D. 肠结核E. 过敏性紫癜E三、A3型选择题 (共 6分) 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每组2~3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证见筋骨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小儿,平素活动甚少,容易疲倦喜卧,面色不华,全身乏力,舌苔薄白,舌质淡,诊为五迟证。
57.主要病理为A. 脾胃虚弱B. 肝肾不足C. 脾肾不足D. 肾水亏损E. 气血不足B58.治疗首选方剂A. 鹿角胶丸B. 加味六味地黄丸C. 虎潜丸D. 左归丸E. 加味金刚丸B贺××,女,54岁。
缘于暴怒,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
59.辨证属于A. 气厥实证B. 气厥虚证C. 血厥实证D. 血厥虚证E. 痰厥C60.下列方剂何者最宜A. 五磨饮子B. 通瘀煎C. 四味回阳饮D. 人参养营汤E. 导痰汤B张××,男,20岁。
小便时受寒诱发腹痛,以少腹疼痛为主,拘急而痛,得温可减,舌苔薄白,脉沉紧。
61.其中医病机为A. 寒邪直中少阴B. 寒邪直中太阴C. 厥阴经受寒D. 寒凝气滞E. 寒凝血瘀C62.其中医治法当选用A. 温中散寒B. 温肾散寒C. 温肝散寒D. 散寒理气E. 散寒祛瘀C四、A4型选择题 (共 6分) 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每组>3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男性,30岁,10年来阵发性心悸,每次心悸突然发作,持续半小时至3小时不等,此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而来就诊。
检查:血压90/60mmHg,心率200次/分,心律整,无杂音,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