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三个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本文由sherryLwinnie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高岚申荷永我们于;两年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一文,表达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 来分析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的意义, 进而发挥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心理学的精神与思想.那么现在,以"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为题目,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中国文化来看心理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或者说应该具有的影响.我们拟就三个方面, 来展开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思考.一,为西方提供智慧——接触"东—西方心理学""东—西方心理学"又被称作"智慧心理学" ,是西方心理学家们对东方文化和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追求. "西方的科技与东方的智慧" ,是人们所常听到的.就心理学而言,实际上,西方学者们对"中国智慧"的神往,往往并不亚于中国的心理学家们对西方"认知心理学"的迷信. "认知心理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学院派主流,但是,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往往并不局限在"学院派"的掌控之中.且不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补充, 而作为心理学发展之真正主流内容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 包括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 便一直在认知心理学涉及的范围之外, 一直受着传统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的影响.可以这样说, "东—西方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在考西尼(R.Corsini)1984 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便已经写入了有关"东—西方心理学"的词条.在我们的理解中,东西方心理学并非强调东西方心理学的差异,而是致力于东西方心理学的沟通交流与整合.对于这一发展中的心理学领域,同样需要我们的理解.若是把"东—西方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那么它的基本内涵是要把东方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传统,包括中国的儒学,道家,禅宗以及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日本的神道和禅宗等,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结合起来.由于"东-西方心理学"这一概念主要是西方心理学家们提出来的,所以,它所强调的是对东方思想传统的学习与理解.早在 6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G.Murphy)便已经开始关注东方的心理学思想传统. 随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以及与此有关的人类潜能运动, 东方的禅宗与道家思想迅速在西方传播.我们考察了 70 年代后期以及 80 年代出版的《人格心理学》专著, "东方心理学" 开始成为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的章节. 比如, 霍尔(CalvinS.Hall)与林哲(GardnerLindzey) 在其经典性的《人格心理学》新版的时候(1978),提出"由于人们对东方思想日益增长的兴趣, 我们认为有必要提供有关东方人格理论的内容, 以及论述这种人格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于是,霍尔与林哲专门邀请后来以"情感智力"而闻名的东方心理学研究者高尔曼 (D.Goelman),撰写了其中的第 10 章"东方心理学" .1996 年,我们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前往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时候,曾经与内布拉斯加奥马哈大学心理系的格尔登柏克(Gordon Becker)合作,一起为学生主讲"东方心理学"的课程.格尔登柏克是最早在美国大学开设"东方心理学"课程的教授之一. 他自己坚持"坐禅"已经有 20 余年,其老师是曾经在 60 年代参与建立美国旧金山第一所禅院的大忍和尚(Dainin Katagiri).按照其原来的教学计划,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印度的哲学与佛教,以及日本的神道与禅宗.尽管他会提到中国儒学和道家哲学,但并非重点.于是, 我们的合作也正是从把"中国文化心理学"作为东方心理学的主流,乃至主要内容开始.整整一个学期的授课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于是, 我们开始邀请其他一些在美国大学开设 "东方心理学"课程的教授们,一起研讨了"东方心理学"之课程设置与内容,以及东方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发展.后来,我们前往曾经建立美国第一个"东-西方心理学系"的加州亚洲整合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ion Integral Studies),并且与负责东西方心理学专业的莱朗博士一起合作,进行"东西方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同时为帕露阿图的"超越性心理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博士研究生们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 .当这些有关东方心理学的体验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联系起来的时候, 我们似乎已经获得了某种系统性的理解; 当我们逐渐深入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与理解的时候, "东-西方心理学" 的深层意义也日益呈现.二,为智者提供灵感——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家我们曾经读过一本《爱默生与中国儒学》的书,感叹不已.西方智者如爱默生,竟然与中国文化有着如此内在的联系.于是我们告诉自己,之所以如此喜欢爱默生,大概也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内在的接近吧.我们也会看到《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的专著,作为近代数学大师, 计算机原理的奠基者,竟然如此热衷于中国的《易经》 ,并且从中直接获得灵感,同样让人感叹不已.同样的故事有许多.心理学中也是如此,能够称上智者的心理学家如荣格,如马斯洛,如弗洛姆,无不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也都直言不讳从中所获得的灵感.(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当马斯洛在创立其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的时候,他也勾画出了"东-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最初思路.马斯洛自己正是在借助于东方思想的基础上,来提出其"自我实现"主张的.伴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个人潜能运动,东方传统的禅思与冥想(meditation)技术,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早在 50 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形成的初期,马斯洛曾经在其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 "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于是,马斯洛意识到: "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 "在霍夫曼撰写的马斯洛传记中也提到,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者韦特海默,马斯洛接受了东方思想的影响.那是在 1942 年前后,马斯洛听了韦特海默的著名讲座: "存在和行为" .其中韦特海默强调指出, 西方心理学的偏见在于太看重"目标寻求"行为,需要学习东方思想家对人类经验中诸如游戏,好奇心,畏惧,审美乐趣以及神秘状态等"无动机的"和"无目标的"性质的重视.韦特海默的"这一演讲对马斯洛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霍夫曼这样总结说.同时,霍夫曼指出,马斯洛这时还接触了中国道家哲学的文献. "马斯洛开始阅读论述东方哲学的书籍,尤其是关于中国道家的书籍"超越性心理学"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同时也是东西方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马斯洛在 20 世纪 60 年代, 便已经提出了"超越性心理学" 的构想,后来, 在美国的帕露阿图成立了国际超越性心理学研究院, 该学院随即便成为致力于东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国际中心.1980 年,沃尔斯(Rogers N.Walsh)等人主编了体系更为成熟的超越性心理学教科书,取名为《超越自我》作者们把超越性心理学描述为: . "旨在发展一种与健康和幸福有关的人类体验和行为的心理学.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的潜能,超越性心理学要整合西方的科学与东方的智慧,10 余年后,他们又出版了该书的续篇: 《超越自我之路》 .在这新版的超越性心理学教科书中,作者们强调了超越性作为超越个体的整体性意义.其实,其中所反映的,恰恰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所提出的人心与道心的结合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荣格与分析心理学瑞士心理分析家卡尔荣格,是 20 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而他的突出贡献,充分反映着中国文化的意义与影响.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与许多西方的智者们一样,荣格对被称为"蝴蝶道者"的庄子从来都是心向往之.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 80 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 '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 , 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 "这也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于是,我们不难看出,荣格与"道"的内在沟通.荣格通过汉学家卫礼贤, 充分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精蕴, 他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地震撼了.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 " 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 "这是荣格对于《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 "任何一个像我这样, 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 ,而这一'阿基米德点' ,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 .这个"阿基米德点" ,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 ,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达: "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 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 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 .荣格说, "维尔海姆的工作, 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 .这是荣格对于维尔海姆工作的理解,也是荣格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往.因此, 在这种意义上,荣格将自己称作维尔海姆的学生,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的学生.(三)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除了荣格,马斯洛之外,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乃至西方心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广泛的.我们仅在此选择所熟悉的几位西方心理学家,作一综合性的描述.与荣格和马斯洛同样具有影响的弗洛姆,曾经出版《禅与精神分析》 ,那是他从东方获得灵感的切实体验;其中弗洛姆对道家人格和思想的向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弗洛伊德,也会在他的著作中,借用或者是引用中国文化,从中获得启发.他本人也曾经在写给将其传记翻译成中文的章士钊先生的信中, 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其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尊敬的教授先生:无论您采用什么方式完成您的设想,无论是在您的祖国--中国开辟心理分析这门学问,还是为我们的《意象》杂志撰文,以贵国语言的材料来衡量我们关于古代表达方式的推测,我都非常满意.我的讲义里引用的中国材料,出自大英百科(第十一版)的一篇辞条.顺致崇高的敬意您的弗洛伊德1929.5.27最近十几年来,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智力新理论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发展之一.加德纳本人是目前美国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但他的研究和理论,以及他目前研究与发展的方向,皆表现出一种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呼应.他本人曾于 1987 年访问中国,随后不久他在美国《今日心理学》上发表了 "我们应该从中国学习教育吗?"一文, 详细描述了他所感受的中国文化及其影响.1989 年,他出版了《敞开心灵:中国对解决当代教育困境的启迪》一书(Gardner H.1989),更加全面地论述了他从中国文化中所获得的心理学意义.高尔曼(Daniel Goleman)曾经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关于情感智力的研究, 并且于 1995 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当我们与高尔曼博士通讯和交往之后,始知道他是一位重要的"东方心理学家" .他曾经深入地研究佛教心理学, 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的心理学思想传统尤为倾心.黑尔曼(James Hillman)是当代"原型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者,其著作等身,多有真知灼见,影响深远.我们曾与他交往多年, 听他本人的演讲应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对于中国文化,对于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黑尔曼从来都是充满感慨与感激.正如他本人所说,那中国的太极图就是一种永恒的原型,永远都散发着启迪人心的灵光.当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前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与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下任主席等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在 1994 年访问中国的时候,所演讲的题目便是"中国的道与分析心理学" .1995 年 8 月,我们曾受邀前往瑞士苏黎世,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 13 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议.与会者超过 500 人,来自世界各地,表现了目前国际分析心理学或荣格学者的强大阵容. 尽管这些分析心理学家遍布世界各地, 其各自所使用的语言和研究兴趣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和追求.大部分分析心理学家,都是把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作为自己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基础. 我们曾经在 1998 年 12 月组织与主持 "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 ,与会中外学者 80 余人,会议所收到的几十篇论文,正是对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总结,正是东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反映,也正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心理学的体现.利策玛(R.Retsema)博士曾任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的主席 40 年之久,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爱诺思《周易》本版的主要翻译与撰写者.而"爱诺思"本身,即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心理学家,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纪念碑.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她便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 ,结下了不解的渊源.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 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 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 ,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也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心理学,影响世界的见证.三,为心理学立心——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我们在"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经说过,西方的心理学家将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追求中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家则是在"念佛生西方" ,将心理学单纯作为源自西方的科学.所以我们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为引进了西方的"psychology",接受了西方的"mind",而丢弃或忽略了自己的"心" .在我们看来, 惟有"心"与"脑"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理学的智慧,也才能够有真正的人性的思维.实际上,通过西方心理学家们的努力,当代的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躯体,并且五官俱全,也有了一个注重认知的头颅.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 .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中,所蕴含的也正是这种"心"的意义.若是说我们心理学的目的是增进人对其自身的认识, 那么这种认识的目的, 应该是为了自我或自性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种理解和信念.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 Ego,而且要发展我们的 Seif;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头脑,而且要发展我们的"心" .于是,一种为了人的整合性发展的心理学,也应该是一种自身具有整合性的心理学.因而, 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当我们初次读到查普林和克拉威克合著的《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的时候, 便曾经为我们对于心理学整合性发展的期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其著作的"结论"中说: "当这本书的第一版约 20 年前出版的时候,我们曾发表过这样的意见, 认为未来心理学家的任务, 是最终发现一种能整合一切观点于一体的统一的原理. "但最后他们谨慎地说: "心理学的遥远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难说.就近期而论, 似乎这一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是极其多种多样的,重点经常转移,定义性的观点,方法和理论非常繁复.因此,我们只能总结说,心理学在保留这些特征时将反映出人的本性. "若是心理学能够真正反映出人的本性,那么这种心理学就必然是一种整合性的心理学.在准备"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的时候,我们为大会设计了一个会标, 取自汉字"思"的象形,上面为"头" ,可比喻为西方心理学,下面为"心" ,可象征中国文化心理学.我们在大会上也专门为此作了一个说明:东西方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潜在的一致性.作为其不同,可以成为我们相互学习的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交流来相互补充;作为其潜在的一致性,可以作为我们共同努力与探索的目标. 这正如分析心理学的目的, 追求一种对人类心理的整合性的理解, 并且致力于促进这种整合性的发展.尽管会议的主题是东-西方心理学的对话,但是我们以"思"为象征,所强调的并非是东-西方的差异,而是其中的统一性或整合性;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我们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追求,也在于其中的统一性与整合性.《易经系辞》中注解"咸卦"之感应时说: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其中所包含的意蕴,也是一种理论的整合性,也是心理学的整合性意义.我们希望,心理学的这种整合性发展,将真正体现东西方心理学的价值,将真正成为一种反映人的本性的心理学.于是,我们在国外以"Psychology of Heart""关于心的中国心理 ( 学" )来讲学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弘扬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同时,也是想以此题目,来引发西方的心理学家们,对于自己本心及心灵的重视.这心,是人类之心,是人类所禀赋的天地自然之心.因而,这心是同一的,这心具有统一性.当我们的心理学真正拥有了这心的时候,我们也就拥有了一种统一的整合性的心理学.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还融合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心理学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团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即强调团体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意识形态体现为团体意识。

典型的例子就是“天下为公”的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融入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形成了一种国民基因,这种基因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亲情观念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庭关系也是中国人关注的重点。

亲情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对于亲情关系非常重视,无论是儿子对父母、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间的互动,都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关系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人也特别注重孝顺,讲求“以孝治家”,认为孝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高尚品德。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高的美德之一,始终是世人所推崇的行为。

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人们都会在重大的节日和假期回家尽可能地和父母相聚,表达自己的孝顺之情。

三、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视礼仪的传统,这也可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需要遵循不同的礼仪规范,这种表现反映了中国人的和谐、平等、尊重的待人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四、权威文化“君权神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权力源泉始终被归于天命,而天命则被赋予给皇帝,由此形成了权力的神圣化。

权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五、修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修身养性,即强调人们需要自我调节和塑造自己的内在品质。

这种修身文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通过自我调整和修养,人们可以改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古代心理学

中国古代心理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性习论的先进性:
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性习论里,遗传与环境问 题获得了较科学的解决
2、解决遗传与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就在于确认 所谓“性”(心理机能)有两种:一种是由遗传得 来的性(生 性),另一种是出生后由学习得来的 性(习性)
3、性习论在不否认遗传因素的前提下,又突出 了教育 与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 作用,符合人 心理:‚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 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 董仲舒:‚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 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 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 • 朱熹:‚„„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借指低级 的心理活动)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 之粹然(借指高级的心理活动)者,人与物异 也。‛
• 但多数学者主张将人的品性与情感合 二为一,含有以情代德,情、德不分 的倾向
㈡、“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 性情对立论: ——性情对立论的涵义是:人的品性皆 善而人情皆恶,这样,情会因外界影 响而与人的品性相背,产生对立状态
• 孙思邈:看到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形体与精神 相互 依赖,缺一不可
㈣、范缜: 1、范缜的身心观: • 为了反对神不灭论,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 神灭‛ • 主张形神相即说:神不能脱离形,形也不能脱离 神,二者既不相对立,也不可分割 • 主张形质神用说:人的形体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 础,心理则是形体这种物质实体所表现出来的作 用、功 能或属性 • 主张生形质用说:不能说任何物质实体都能产生 心理,只有人之质才有心理活动,只有生形之质 才能产生心理 • 主张神必有本说:知与虑都以形体为本,人体物 质的统—性决定了心理活动的统—性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

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人,说假话,做假事。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的心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人际关系、孝道文化和审美情趣等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价值观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个体间的互相关怀和帮助。

在心理学中,仁爱被视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义和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个体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培养。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个体的诚信和信任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

孝顺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在心理学中,孝顺被视为个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友谊、亲情和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也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独特感受。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审美需求,还能够培养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心理学中,审美情趣被视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研究了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它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广泛,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其历史遗产对于现代生活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中,对心理学的启示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佛家三个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

一、道家对心理学的启示道家思想强调“道”之“无为”,路标式地构建了心理学的“放下自我、安静内心”思路。

首先它指引人们放下自我,以行于道,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治疗误区思维、修正自我评价方面很有帮助。

其次,安静内心为道家常识。

道家认为修炼内心是更高级的呈现。

修炼内心是身心平衡的生命形态、有助于我们升华心境。

同时,经过道家思想的列正南方,纵向统合,也能为心理学现代认知论的禅定形态和情绪调节容器提供改善思路,其启示对现代社会利用媒体力量即刻调节情绪有所助益。

二、儒家对心理学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思想体系,其对心理学的启示亦是不可忽略。

首先,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强调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的作用。

这为心理学带来了循序渐进的教育问题,也为教育创业和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引导指导。

其次,儒家思想宣扬诚信与尊重,提倡对社会他人的尊重和公平。

这启示了我们,关注内外部身心平衡并尽量按照社会常态规范行事。

最后,儒家思想也注重防止压抑情感。

儒家思想认为情感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以少的一部分,应当尊重人性本质。

这就为现代心理医学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三、佛家对心理学的启示佛家思想强调通过冥想以及思考存在,探索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层次意义,这为心理学带来了启示。

首先,佛家思想强调要对人性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人们具备自知之明。

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不断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更加深入地认知。

其次,佛家思想提倡“解脱”-成就内心归一,实践之后可以避免消极思想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影响与不必要的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强调了内心与外生的联系,注重人性关怀。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所在,而不同文化又相互作用,连结一心。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与应用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与应用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与应用中国古代历史是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而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旧具有重要价值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

一、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认为,人性本善。

这一思想最早源自孔子,在《论语》中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如果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会变得善良。

孟子也是赞成这一观点的人,他认为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仁爱之心,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以发扬光大。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们的心灵纯洁和内在的善良,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

另一方面,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如果不受到约束和监督,人们就会做出各种恶劣的行为。

而庄子则认为,人性本空,没有固定的本性。

虽然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激进的,但也为后来的一些思想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二、心境欣悦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心境欣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观念。

它指的是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时,他能够感知到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轻松愉快,而当这个人心情不好时,他会失去这种感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心境欣悦”相关的词语,如“静心慎虑”、“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等。

三、冥想和冥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冥想和冥思都是十分重要的思考方式。

冥想是一种专注的冥思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专注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来缓解压力和恢复精神状态。

而冥思则主要是通过思考来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有助于心理治疗。

这两种思考方式都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情绪管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这一点在现代心理学中仍然非常关键。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思想家们主张,一个人应该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的情感管理非常有参考价值,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九、结语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类心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文化心理学ppt

中国文化心理学ppt
第一章 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
什么是中国文化心理学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怎样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什么是中国文,即中国文化里所 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就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为底蕴,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 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几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西方心理学思想
融会中西方心理学思想的精华,成一家之长
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要 学会“两条腿”走路
中国的心理学思想
西方心理学思想
怎样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以对象为先,以方法为重 对中西方心理进行比较 求同与求异研究相结合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心理学思想 2 为何不以“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命名 3 中国文化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史的异同 4 中国文化心理学是在讲述“丑陋的中国人” 吗? 1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促进当代中国人心理的现代化
冰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当代中 国人的心理
冰 山
海平面——现实世界 冰山未露出海平面的部 分——历史上中国人的 心理,其核心部分常常 以类似于集体潜意识的 形式存在于当代中国人 的心灵深处
促进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建设
树枝——应用心理学各分枝 树干——基础心理学
大地——中国文化
树根——中国文化心理学思想
弥补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不足
中国心理学思想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引导。

“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平和心态,减少过度的欲望和焦虑。

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不刻意去追求违背自然之道的事物时,内心往往能够获得一种宁静与满足。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也是中国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并非是指完全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刻意去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

在心理学上,这可以被理解为减少过度的控制欲和强迫心理。

当人们能够放下过度的执念,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确定性,降低心理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与适度。

在心理层面,它教导人们避免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稳定。

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过分狂喜或极度悲伤。

这种平衡的心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重视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为个体提供了情感上的依靠和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和榜样作用对个体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出自信、乐观、有责任感的个体。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疗愈功能。

诗词可以抒发情感,让人在文字的表达中找到内心的共鸣和宣泄;书法和绘画则通过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种专注和宁静的状态,从而达到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效果。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doc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doc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儒家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度上,体现了人类追求道德的真善美。

儒家对人生理想和真善美的不甘放弃,对美好事物的不舍追求,正是积极心理的反映。

二、道家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道家强调“出世”,崇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豁达,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操。

以老、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论文资料由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本文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流派儒、释、道三方面深入探讨其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思想对中国人人格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释道;积极心理学;中国人人格1004-7387(2013)01-0116-03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Tai Ben-Shahar博士在其《幸福的策略》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孔子提出,身心的修养是家庭健康、社会完善以及国家富强的核心。

而这正是现代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理论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就得先学会帮助自己。

Knnon·M·Sheldon和Law Ra King是这样定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

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在这过程中找寻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幸福的各种因素。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西方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化心理学考题

文化心理学考题

1.性别认同:即性别同一性,指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识的程度,它包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受的程度。

2.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形成的相对简单、概括和固定的看法,它对社会认知有着强烈的影响。

3.跨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采用另一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甚至认同自己是另一性别的心理状态,这类个体通常被叫做“第三性”。

4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5文化适应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个体思想、行为、价值观、世界观和同一性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中的发展。

6文化剥夺弗恩斯坦认为文化剥夺是由缺少中介学习经验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可调节性的减少”状态。

7文化平等即一个测验或者评估过程在设计中把文化的影响最小化,包括指导语、条目内容的设计,主试的行为,对结果的解释等。

做到了这些,也就是文化平等了。

8文化负荷就是指测试与一个特定文化的词汇、定义、传统、知识和感受的结合程度。

文化负荷会使一个测验更主观、定性、非量化。

9文化公平测验即测验对一切文化背景中的被试同样平等有效,不偏向任何特定的文化或特定的社会阶层成员。

10超文化测验又称文化通用测验,是为了排除心理测验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对所有文化环境下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征进行同等有效的测量。

论述⏹简述文化心理学的内涵研究文化与心理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涵义有:①用心理学的观点研究文化现象;②研究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包括文化与心理、文化与性格、文化与行为、文化与社会化等等之间的联系。

文化心理研究认为,人类心理行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与特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无法脱离文化历史背景进行理解。

文化心理学从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入手,尝试从文化视角理解人类的心理行为,力图扩展主流心理学关于研究对象的设定,把心理行为看作特定文化的产物,重视各种文化条件下的心理行为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和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当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健康观。

在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更强调个体内外和谐的状态。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动,佛教的“慈悲”观念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这些观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二、传统文化在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对心理健康调适的积极作用。

例如,中医药理论注重身体与心灵的统一,通过药物、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身心平衡,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则通过舒缓紧张情绪、修身养性,达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心理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健康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互融合,能够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例如,传统的冥想和正念练习与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和幸福感。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供了参考。

中国有心理学吗?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中国有心理学吗?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中国有心理学吗?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文|申荷永中国有心理学吗?大家也听到了我的回答:这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中国的心理学,以心为本。

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

借用帕斯卡尔(Blaise Psacal)的一句话:“心有心的理由,只是这种理由并不被理性所认识”。

当我作为研究生开始心理学的学习的时候,那是10多年以前,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把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中文的“心理学”。

中文的“心理学”这三个字: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理”,第三个是“学”;而“词根”是“心”(heart)。

心者,人之本性也。

我们中国的医学经典,把心称之为生之本,神之变。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中所包含的,正是天之所赋,虚灵不昧之灵性。

于是,我们古代的哲人,把心作为智慧之舍,灵性之源,认为“总包万虑谓之心。

”同时,心者,心灵之谓也,心灵具有超越性或超越之功能,我们的心不仅属于个体的范畴,而且被喻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

源自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中有“人心惟危”,还有“道心惟微”。

传统的中国学者总是不忘“继绝学”,要为“天地立心”。

理者,理心也。

我们的《说文解字》把“理”注解为“治玉者也”。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玉”包含着五种特性:“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显然,这是借“玉”来说理,借“玉”来说心,仁义智勇洁,是心性,是人格。

治玉者,治愈也。

我们的古人说,医之上者,理於未然。

于是,我们有我们的“理学”。

理学便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体系。

学者,学心也。

在我们的道家传统中,有“师心不师圣”之说,把你的“心”作为老师,而不仅仅是把圣贤作为老师。

圣贤是外在的,而自己的心是内在的。

这是关尹子的思想,关尹子是当年留住老子,为我们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人。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以前总觉得心理学是个很西方化的东西,满脑子都是弗洛伊德那些外国大佬的理论。

但是这本书让我惊掉了下巴,原来咱中国老祖宗在心理学这事儿上,早就有超级多的智慧宝藏了。

书中讲到的很多概念,就像从咱们日常生活里挖出来的宝贝一样。

比如说“面子”,这可是咱们中国人生活里绕不开的东西。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看,“面子”可不只是简单的虚荣。

它背后包含着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地位的体现,还关系到个人的自尊和群体中的归属感。

就像我以前和朋友出去吃饭抢着买单,表面上是争着付钱,实际上就是在顾自己和朋友的“面子”,既想显示自己对朋友的大方和尊重,也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小气。

这背后的心理因素被书里分析得透透的,感觉自己那些小行为背后的大秘密一下子就被揭开了。

还有“孝道”,咱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顺父母。

在书里,这“孝道”也有着深厚的心理学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把家庭里的几代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孝顺父母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定和满足感,违背“孝道”往往会遭受内心的谴责。

这让我想到自己身边那些家庭和睦、子孙孝顺的例子,那里面可不仅仅是亲情的自然流露,还有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深刻影响。

书中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剖析也特别有趣。

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整体思维,看问题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把事物拆得七零八落的。

就像中医看病,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全身的气血、经络等方面来综合判断病情。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生活中,就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更注重全局,考虑一件事往往会联系到它周围的很多因素。

比如说我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不仅会考虑这个职业本身的收入和前景,还会考虑它对家庭的影响,对自己社交圈子的影响等等。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文化概念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又很深奥。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像在走迷宫,晕头转向的。

但是每次坚持读完一个章节,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在迷宫里找到了出口,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想着这会不会是那种晦涩难懂、充满学术大词的“催眠神器”。

没想到还真不是。

作者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友,拉着我走进中国文化那博大精深的世界,去探寻隐藏在其中的心理学宝藏。

中国文化里有太多关于人心的智慧了。

比如说,咱们老祖宗特别强调的“和”。

这个“和”字可不得了,在人际关系里就是一团和气,大家相互尊重、包容,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你想啊,生活在一个大家都和和睦睦的环境里,心情自然就舒畅,心里也不会总是紧绷着。

这就好比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大家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而是相互体谅,这种氛围滋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还有“孝道”这个传统观念。

这可不是简单的要求子女对父母好,这里面包含着复杂的情感纽带和心理传承。

从心理学上讲,孝道是一种代际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价值传递。

它让我们懂得感恩,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变快了,家庭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但这种传统的孝道观念依然有着积极的心理意义。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亲情的珍贵,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关心家人,这种亲情的维系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和稳定。

书里还提到了中国文化里的艺术,像书法、绘画这些。

咱就说书法吧,那一笔一划可都是书写者内心状态的一种映射。

心情平静的时候,写出来的字可能就规规矩矩、圆润流畅;要是心里憋着一股气,说不定字就写得龙飞凤舞、笔锋锐利。

这就是中国文化艺术和心理学的奇妙交融,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这就好像是心灵开了一扇窗,让别人能透过这扇窗看到你的内心世界。

再说说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

儒家的积极入世、倡导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这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读着这些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而道家的那种洒脱、顺应自然的思想呢,又像是在你疲惫不堪、压力山大的时候,给你一个宁静的港湾,让你能放松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中 国文化心理学

中 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

而心理学,作为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科学,当它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相遇,便绽放出了别具一格的绚烂花朵——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中国文化心理学正是以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去探寻中国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模式。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尊重与关爱,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互助,都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心理状态,让人们追求和睦的人际关系,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并非是指平庸、妥协,而是一种恰到好处、平衡适度的处事原则。

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寻求中间的解决方案,避免极端和过度。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心理层面上,使得人们在情绪表达和行为决策上更趋于稳重和内敛,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压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观念。

家族的荣辱兴衰与个人紧密相连,这种紧密的联系给人们带来了归属感和责任感。

家族中的传统、规矩和礼仪,塑造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规范。

同时,家族的支持和期望也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为了家族的荣誉而努力奋斗。

在教育方面,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理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家长们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而“尊师重道”的传统,则让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含了情感的交流和道德的传承。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成为了人们价值判断的标准,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也影响着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以前我觉得心理学嘛,就是研究那些个外国人弄出来的理论,什么弗洛伊德啦,荣格啥的。

可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挖掘者,在咱自家文化的大院子里,挖出了一堆闪闪发光的心理学宝藏。

书里讲到的好多概念,像儒家的“仁”,乍一看觉得这是个讲道德的词儿,但是深挖下去,这里头的心理学意义可太丰富了。

“仁”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都给牵扯在一起。

比如说,咱们中国人注重面子,为啥呢?其实和这个“仁”的思想就有点关系。

在人际关系里,大家都想在别人眼里是个“仁人”,有好的形象,这面子也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这就好像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交密码,大家都在这个密码规则下进行着心理上的互动。

道家的思想在书里也特别有趣。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这个理念放到心理学里,就像是给那些整天焦虑忙碌的现代人开了一剂心灵的良药。

咱现在好多人啊,整天忙得像个不停转的小陀螺,压力大得不行。

道家就告诉咱们,别太较劲了,顺着自然的节奏走。

就像大自然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都有它自己的时间和规律,人也一样。

这种思想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拼命去追求一些东西,结果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可能就是没有顺应自己内心的“自然”。

还有那些传统的民间故事、习俗啥的,原来都暗藏着心理学的玄机。

就说过年的时候贴春联、放鞭炮这个习俗吧。

春联上那些吉祥话,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写在那红红的纸上,感觉新的一年就充满了希望。

放鞭炮呢,噼里啪啦的声音赶走了所谓的“年兽”,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让人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有了一种掌控感。

我觉得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就是把那些高大上的中国文化经典和咱们日常生活里的小细节、小情绪、小想法都给联系起来了。

以前我读那些文言文的经典,总觉得离自己十万八千里,可这本书就像一个翻译官,把这些古老的智慧翻译成了我能懂的现代心理学语言。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毛病”。

有时候那些文化概念太多太杂了,读着读着我就有点晕头转向,感觉像进了一个迷宫。

中国心理学的一百个伪命题

中国心理学的一百个伪命题

中国心理学的一百个伪命题

中国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心理的跨学奇科学,它同时涉及生物、社会、文化等领域。

它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更好地了解人类心理背后的机理,并提升个体和群体生活质量。

探讨中国心理学有很多伪命题供人探究,下面是其中一百个伪命题。

一、有影响力的社会环境与个体心理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性别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心理发展?
三、心理发展与个体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是否存在联系?
四、个人社会行为的品质是否会受心理变化影响?
五、人格与思维方式之间是否有明显差异?
六、如何探究人类思考活动的机制?
七、心理和社会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八、是否可以通过社会分析途径来理解人类心理?
九、如何使用心理学方法来控制和调整情绪?
十、研究表明,遵循一定的心理规律能够提高人的个性发展吗?
十一、认知心理学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吗?
十二、心理发展与健康体魄有什么关系?
十三、情绪的把握能够调节语言的运用吗?
十四、有效沟通是否能够防止精神上的疾病?
十五、如何让大众了解中国心理学?
十六、自尊心与人际关系是否存在关联?
十七、生物心理学如何有效调节身心健康?
十八、社会认同对心理成长有何影响?
十九、婴幼儿发育过程中其他心理变化如何?
二十、什么是生命变化并如何理解其心理行为?
中国心理学让我们更加有动力探究心理方面的内在机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
自身,以及与他人的相互影响与关系,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准与生活质量。

了解这些伪命题,就能够让我们更深刻看待人生,拥抱令人愉悦的丰富思维与认识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就是指以中国文化 为背景 、 为底蕴 , 兼顾 中国文
化 角度 与 心理学 角度 来研 究 中国人 心 理 与行 为规律
的一r心理学分支学科。要准确把握这一定义 , J 先
社会文化冈素是影响个 人心理 与行为 的重要变量, 在其研究 中越来 越重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
的深刻影响 , 并力 图在其研究 结果中向人展现文化 因素在其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 , 当代世界心理学所发
的“ 文化 革命 ” cl r v uo ) , (u u leo tn…” 也越来越 明 ta r l i
显 地成 为 当代 世界心理 学 发展 的重 要趋 势之 一 。
这种大背景下 , 心理学研究的文化取 向也越来越受 到一 中国心理学研究 者的青 睐 , 并采取 丁一些积 极的行动, 其中之一就是积极 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 的研究 。但是,初生之物 , “ 其形 必丑。 由于中国文 ” 化心理 学 的研究 现 尚处 于初 始 阶段 , 于 “ 么 叫 中 对 什
“ 文化” 为与政治 、 作 经济等 因素并列使 用i , t 这种 寸
“ 化 ” 往 指狭 义 的 中国文 化 ; 文 往 在其 他情 况 下 , 主要 用广 义 的 中国文化 的含 义 。
巾图文 化心 理 学不 是 指 中 目 的文 化 心 理 学 ( 这
*收稿 日期 :0 6— 9—1 20 0 2
国文化 心理学 ” 怎样 证明 中 国文化里 有 心理 学 ” ?“ ?
朝所施 的文治和教化 的总称 。根据《 辞海》 对于 “ 文
化” 作 的解 释 , 巾 国文 化 心 理 学 单 ,义 化 ” 洲 所 在 “ 一
的含义 自然是采用“ 文化” 的第一种 含义 , 顺理成章 地 , 国文化 也有 广 义 狭 义之分 : 义的 中 国文 化 中 广 指中国人在其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的 中国文化指 中曰社会
vo l No 6( r r l No 2 9) 51 . I la e 0
关 于 中 国文化 心 理 学 的三 个 问题
汪凤 炎 , 郑 红
( 南京 帅范大学 教 f科学t 院 , 『 7 江 南 ,1 ) - " 2( 9 I 7)
摘要 : 中国文化心理 学指 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 为底蕴 , 兼顾 中国文化 与心理 学等 两个角度 来研 究 中国人 心理 与行 为规律 的一 门学科。主张用“ 一 基本问题论 证法” 是“ 而: 内容相似论 证 法” 来证 明 中国文化 里确 有心理 学 ,为 更好地 开展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 究, 主张坚持 “ 一导 多元” 的方法 系统 , 并对此方法 系统 中的语 义分析法 、 深度 比较
是西方的文化心理学在 中国之义)而是指 中国文化 ,
里 的心 理 学 , 中 国 文 化 里 所 蕴 含 的 心 理 学 ; 古 即 换
因素视作恒常条 件 , 研究其中个人心理 与行为 的差 异性 , 从而过于忽视社会文化 因素 人 的心理 与行 为的形成 、 发展 、 结构 、 功能和运作历程 中所扮演的 重要作用 。近年来 ,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逐渐认识到
法和 实证检验 法作 了操作性颇 强的探讨 。 关键词 : 中国文化心理 学; 基本 问题论证法 ; 方法 系统
中图分类号 : B4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3 20 )6 05— 6 10 —57 (06 0 —09 0
过 去心理学 研 究 者 的一 般 做 法 是 : 社 会 文 化 将
作者简介 : 汪风炎 ( 7 一 1O 9
学学 院阱帅 。
) , , 汀阿浮梁人 , 师范大 教 f 学学 院教授 ; 南京 : 搿} 郑红 (9O 17一
)女 ,L } 人, 师范大学教仃科 , } 饶 l 妇
9 5
维普资讯
广 义的中国文化 的范围既如此之广 , 为便 于理 解 , 里再作进一步说明。一方i J 这 可, 义的中国文化 就其载体 言, 可以足实物层面的 , 也可以足行为层 面的, 还可以是思想观念层 面的。之所 以将文化的 载体分为 3 个方面,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足为了让人 清楚地认识到这 种文化之 间的区别 、 ! 联系和相: 巨 转换关系 : 实物层面的文化和行为层 面的文化的载 体是有形的, 能直接予以观察研究 , 思想观念是精 神 、 的范畴, 心 其本 身 具有形体性 , 无法直接予 以观察研究 , 这是三者之问的最大 区别。f 者之 f£ = l 问也有密切的联系, 即实物层面的文化和行为层 面 的文化都是在一定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物化或行为化 的结果 , 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足内 的、j } . 是最为核 心的文化 , 它对个体或群体 的行 为文化与实物文化 具有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其本身着想外显 出来而被 他人所感知 , 就必须先外化为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或

和“ 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国义化心理学的研究” 等问题 仍存有争论 。本文就对这 个问题谈些 自己近年来 的思考 ,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川 。

的意识形态 , 以及与 之相适 应的制度 和组织机 构。 般而言 , 中国文化 心理学 的具 体论述 中, 在 当将

什 么 叫 中国文 化 心理学
生的这一 大变化 , 一 些 心 理 学 家称 作 心 理 学 史 上 被
要理解何谓“ 文化” 中国文化” 与“ ?限于本文的研究 旨趣 , 这里不想在这个老大难『题 卜 J纠缠 , 采 b J 多』 l 】
用中国权威工具书《 辞海》 的观点。据 } 二 海辞 出版 社 18 99年出版 的《 辞海》 解释 ,文化 ” Cl r) “ ( uu 一词 te 有三种含义 : . 1广义指人类社会 历史实践过程巾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 意识形 态 , 及 与之 相适 应 的 制度 和组 织 机 构 。2 以 . 泛指一般知识 , 包括 语文知识 。3 中目 占代 封建_ . 1 j
维普资讯
…东 帅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科 学 版 ) 人

2I { 5 {6 ) 第 i卷

6期 ( 笫 2 9期 ) 总来自0 J OUR NAl OFS NDONG NORMA UN1 {T HA I VFIsTY(l ma i( n t ̄IS ll e ) tu nl ̄a d Sxi eeI s i a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