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2 第八章 中药总论

合集下载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叁 〖切制处理〗
「切| 铡」
炮制
叁 | 中药的炮制
【水制】
壹 〖润〗
「淋润| 浸润| 盖润| 伏润| 露润| 复润」
贰 〖漂〗
「昆布| 海藻| 盐附子| 紫河车」
叁 〖水飞〗
「朱砂| 飞炉甘石 | 飞雄黄」
炮制
叁 | 中药的炮制
【火制】
壹 〖炒〗
「炒黄| 炒焦| 炒炭| 米炒| 土炒」
贰 〖炙〗
【辛】 能散、能行
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解表「麻黄| 薄荷」 行气行血「木香| 红花」
五味
肆 | 中药的性能
【甘】 能补、能和、能缓
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人参| 甘草 | 饴糖」 * 淡味,如淡附子,可归为甘味
五味
肆 | 中药的性能
【酸】 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山茱萸 | 五味子 | 乌梅」
茎叶
生长最茂盛或开花时
「大青叶| 苏叶| 枇杷叶| 竹叶| 艾叶」
贰 |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花类
花蕾或刚开放时
花粉宜在盛开时采集
「菊花| 旋覆花| 金银花| 辛夷| 月季」
贰 |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果实
果实成熟后或即将成熟
「枸杞| 山楂| 桑葚| 枳实| 马兜铃| 瓜蒌」
贰 |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泽泻
主小便不利, 水肿胀满之证。 归脏腑膀胱。
肆 | 中药的性能
反其执 其不
能失经 失知
致也络 也经
害泥而 泛络
。,用 。而

药徐 用
灵 胎

灵 胎
药 ,
归经
伍 中药的 配伍
伍 | 中药的配伍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 甘草——呈逐年增加趋势。
(二)中药的炮制
1、炮制的目的: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 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 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增强疗效。酒制元胡。 (3)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 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 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4)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 便于煎煮; 矿物类药物火 [ 火段 ],便于研粉。又 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 便贮藏。 (5)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 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 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2、炮制方法
辛、温——发汗解表,增强疗效
同属辛温解表药
相使
两药合用,主辅相配,辅药提高主药功效 茯苓(主药)
利水渗湿
补气利水 脾虚水肿
白术(辅药)
提高疗效
相畏
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 抑制,使其减轻或消失。
半夏畏生姜
半夏(有毒)
生姜杀半夏
生姜
相杀
一药能清除另一药的毒 副作用。
相恶: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固表 止汗
体虚 多汗
敛肺 止咳 肺虚 久咳
能泄、能燥
通 降 清 泄、泄、泄
便秘 咳嗽 实热 淋证 气喘 火毒
燥湿 清热燥湿
湿热证
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
瘰疬瘿瘤 癥瘕痞块
大便秘结
能渗、能利
(淡渗利水) 渗利小便 水肿 小便不利
性 寒凉 寒凉 温热
味 苦 甘 甘
功效 清热泄火 清热滋阴 散寒助阳
小毒:症状轻微。如细辛、鸦胆子、苦杏仁等。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六、用药禁忌
包括三个方面: 包括三个方面: 十九畏” (一)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配伍禁忌: 十八反” (二)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毒性较强或药性较烈的药物。 禁用药:毒性较强或药性较烈的药物。 慎用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 慎用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
忌口” (三)服药饮食禁忌:“食忌”或“忌口” 服药饮食禁忌: 食忌” 一般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腻、 一般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腻、不易 消化和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消化和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四、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四性” (一)四气 又名 “四性”, 是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是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二)五味 辛:散(发散表邪)、行(行气活血)。 发散表邪)、行 行气活血)。 )、 甘:补(补益)、缓(缓急止痛和缓解毒性)、和 补益)、缓 缓急止痛和缓解毒性)、和 )、 )、 (和中焦、 调和诸药)。 和中焦、 调和诸药)。 酸:收敛固涩,此外有生津和开胃作用 收敛固涩, 苦:泻(通泻、降泻和清泻)、燥(燥湿)。 通泻、降泻和清泻)、燥 燥湿)。 )、
咸:泻下和软坚。
(三)升降浮沉 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的趋向性, 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的趋向性,升是 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 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 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 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趋向有上 下内外之不同,故药物有升浮沉降之不同。 下内外之不同,故药物有升浮沉降之不同。 药物作用趋向确定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药物作用趋向确定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与性味有关 、 2、与药物质地有关 、 3、与炮制有关 、 4、与配伍有关 、

中药学 第八章 总结

中药学 第八章 总结
升 阳──治中气下陷证 (柴胡 葛根 升麻)
疏肝解郁──治肝气郁结证 (柴胡 薄荷)
多用于巅顶疼痛 (1)止痛之中用于阳明经头痛、齿痛 (2)燥湿止带:用于带下过多
通 鼻
(3)消肿排脓:用于疮痈肿毒
细辛 温肺化饮:寒痰停饮,气逆咳喘

苍耳子 散风除湿,以及风疹瘙痒、疥癣、麻风
辛夷 专通鼻窍
荆芥
透疹: 用于 柽柳 麻疹 不透
胡荽
(1)袪风中,用于风疹瘙痒 (2)消疮:疮疡初起有表证 (3)止血:吐衄下血
消散疮疡──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荆芥 白芷)
宣通鼻窍──治鼻渊头痛 (鹅不食草 细辛 白芷 苍耳子 辛夷)
利 咽 喉──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升麻)
明 目──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蝉蜕 桑叶 菊花 木贼)
清利头目──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 (薄荷 蔓荆子)
止 痉──治破伤风证 (防风 ; 蝉蜕)
升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
升麻 (1)用于风疹瘙痒

利 薄荷
(2)清利头目:头目目赤 (3)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 解毒散结: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透疹: 麻疹 不透
(1)解肌退热 葛根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3)升阳止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1)止痒:风疹瘙痒 浮萍 (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祛风除湿:风湿痹痛
开胃消食:用于食疗以及饮食调味
(1)解肌:用于风寒表虚证
桂 枝 (2)温经通脉:寒凝血滞诸证
(3)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蓄水证、心悸
葱白 散寒通阳:阴盛格阳、下痢脉微、阴寒腹痛
小结
柴胡
升阳举陷: 中气下陷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二)禁忌:
(1)十八反: 本草言明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乌头→→白芨、白蔹、半夏、瓜蒌、贝母。 甘草→→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藜芦→→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细 辛、芍药。


(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煎炙煨要精微。

3.水火共制:蒸、煮、淬。 A.蒸:利用水蒸气将药物蒸熟的方法。如蒸 熟地、何首乌等。 B.煮:将药物至于清水或液体辅料中煎煮。 如水煮半夏、南星;醋煮芫花等。 C.淬:药物烧红后,立即放入醋中或其它辅 料液体中,使其松脆的方法。如虎骨、自然铜、代 赭石等。 4.其它方法: A.霜:将药物经过加工处理后,变成或产生 白色的粉状物。如巴豆压去油脂而成巴豆霜,降低 毒性。 B.酵:发酵,以提高疗效。如神曲,淡豆豉 等。

3.便于制剂服用、储藏: 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前,应先进行干燥或锻炒, 以便于粉碎和储藏。 如植物类用水浸润后,便于切片。矿物类质地 坚硬,经煅、淬后易于粉碎。药物在切片和粉碎后, 便于制剂和储存,又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以及便于 服用。 (二)炮制方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它等 四种. 1.火制: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到火里烧。包括: 烘、焙、炒、炮、煨、煅、炙等。


10.根据形态大小、储藏时间长短命名:大蓟、 小蓟、陈皮、大黄。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 六陈之药宜陈久,用时方知奏效奇。 11.根据炮制方法命名:炒、炮、炙。焦三仙(山 楂、麦芽、神曲炒制)。 12.根据外来译名命名:曼佗(陀)罗:麻醉;诃 子:收敛。

中药学总论——精选推荐

中药学总论——精选推荐

总论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即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为主,且使用也最普遍,故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中药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一、先秦时期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酒被誉为“百药之长”,具有温通经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

《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吕后8年(公元前180年)公乘阳庆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

西汉晚期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三品分类法”。

分类 数目(种) 功能 上品 120 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大都无毒)。

中品120 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神农本草经(365种) 下品 125 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附:沿用“三品分类法”的本草著作还有:《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新修本草》《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为本草学(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对后世本草学(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至八章中药学总论

第一至八章中药学总论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
时摘取花蕾。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05.09.2020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精选ppt
11
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动物: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矿物:大多可随时采收。
05.09.2020
洗——除去杂质。 淋——使其清洁或软化。 泡——使其软化。 润(闷、伏) 漂——去除腥味,盐分或有毒
成份。 水飞——使药物细腻,内服易
吸收,外用少刺激。
精选ppt
20
火制:
清炒——便于粉碎、缓和药性,便于
有效成份的煎出。或增强收

敛止血作用。
减少药物刺激性,增效。
固体辅料炒
05.09.2020
精选ppt
12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 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古称“炮炙” 。
炮制前后药物成份质和量会有所变化、 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可因之而不同。故炮 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宜当重 视。
05.09.2020
精选ppt
13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05.09.2020
精选ppt
10
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
植物类: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
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中医药学基础-第八章 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学基础-第八章 中药基础知识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中医药学概论
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是各药物具有的功效。其确定方法 是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 利、脱肛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 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 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临床意义: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利用其作用趋向: ①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②因势利导,有助于 祛邪外出。一般来说,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 者,宜升不宜降。 升降浮沉虽然是药物的重要性能,但有的药物并不明显, 而又有的药物又具有“二向性”,某些作用表现为升浮,另 一些作用又表现为沉降。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茯苓能提 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清 热泻下的大黄合用,大黄能增强黄芩清热泻火的作 用。
中医药学概论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 等病症,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瘕等;有的具 有泻下作用,如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如茯苓、薏苡仁渗湿利水。 确定依据:一是药物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因此,味 的实际意义也是标示药物真实滋味,或提示其基本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药学概论
药物的质地、性味、炮制、配伍等,均能影响 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 一般而言,矿石、贝壳等质地沉重的药物多沉 降,花叶等药多升浮;辛、甘,温热药物多升浮, 酸、苦、咸,寒凉药物多沉降;药物多酒炒则升, 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热,不升反沉,故有泻 下逐水作用;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 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 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散风热。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中药的概念: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疾病及养身保健用的药物。

中药学的概念: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性能·功效·来源·采制·及临床使用等的一门学科。

道地药材:指药材在指定的地区出产,具有独特的功效,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等特点的药材品种,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中药的采集:药材品质的好坏,疗效和毒副作用,有害或有效与采集的时间,方法,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药材都的在有效成分食量最高的时候进行采集)根和根茎:农历2月或8月采集。

叶:通常在花雷将放或正在开盛时期,有些特定的品种如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时期。

花:一般在花正开盛时期采集,但金银花,辛夷等在花雷时采集,月季花在刚开放时采集等等。

果实和种子:多数在果实成熟或将成熟时期采集,但枳实·青皮·藏青果等少数的品种在幼果时采集。

树皮和根皮:一般在清明或夏至间采集。

动物:一般随时都可以,但是鹿茸应在过了清明节,脱盘后45~50天锯取头茬茸,过时则角化成为鹿角;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等。

矿物随时都可以。

中药贮藏:主要是防变质,防耗损(其影响有鼠耗·虫蛀,湿度·温度,日光·空气,贮存时间等),一般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

一般药材都不宜贮存过久,但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久存一年以上。

中药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用药的需要和药物本身的性质而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其炮制的目的(净化·分拣药材,区分等级;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制成饮片,便于调剂和制剂;矫臭·矫味,便于服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

银柴胡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⒈ 清虚热 ⒉ 清疳热
地骨皮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主治】 ⒈ 清虚热 ⒉ 清肺热
五、消 导 药
概 念 指具有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 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 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
山 楂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 经。 【功效主治】 1. 消食化积 2. 行气散瘀
⒉ 妊娠用药禁忌
概 念
指对妊娠母体或胎儿具有损 害作用,干扰正常妊娠的药 物。根据药物作用的强弱, 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三) 中 药 的 用 量
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
⒈ 药物性质与剂量
⒉ 药物配伍与剂量
⒊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⒋ 季节、地域与剂量
(三) 中 药 的 煎 服 法
煎 药 法
煎药用具:砂锅、瓦罐,忌用铜、铁锅 煎药用水:水质洁净的井水、自来水 煎煮火候:文火、武火 煎煮方法:浸泡、煎煮、先煎、后下、 包煎、另煎、熔化
瓜 蒂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胃经 【功效主治】
1.催吐痰食
2.利湿退黄
七、泻 下 药
概 念 指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 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 停饮的药物 包括攻下药、润下药及逐水药三类
大 黄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 心包经。 【功效主治】 1. 泻热通便 2. 凉血解毒 3. 逐瘀通经
石 膏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⒈ 清热泻火
⒉ 除烦止渴
⒊ 生肌收敛
栀 子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主治】 ⒈ 泻火除烦 ⒉ 清热利湿 ⒊ 凉血解毒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通过口尝 以作用确定药味
三、作用
散 辛 行 补 甘 和 缓 润
发散:表证 发散: 行气:气滞证 行气: 行血:血瘀证 行血: 补益:虚弱证 补益: 和中,调和药性 和中, 缓急,缓解毒性 缓急, 润燥:燥证 润燥: 关于“辛润” 关于“辛润”
收 酸 涩
收敛、固涩:滑脱证 收敛、固涩: 生津止渴:消渴、暑热口渴等 生津止渴: 清泄—清热泻火: 清泄—清热泻火:火热证 通泄—泻下通便: 通泄—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降泄—降泄气逆: 降泄—降泄气逆:肺胃气逆 苦温燥湿: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 苦寒燥湿:湿热证
⒈收载了一些民间药和外来药,大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⒉全面总结明以前药性理论内容,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 ⒊百病主治药部分,为药物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的楷模 ⒋药物分类方法先进,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纲目清晰 ⒌药物记载内容精详,突出了辨证用药的中医理法特色 ⒍对历代诸家本草取其精华,纠其谬误 ⒎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且广泛介绍了植物学、 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 学范围,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
二、配伍的目的
⒈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⒉增加药物的疗效 ⒊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七情” 中药“七情”
⒈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独行者,单方能够不用辅也。”
⒉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 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⒊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 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秦汉至南北朝 唐 宋 金元明清 民国及新中国
一、先秦时期
中药起源于生活、生产实践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 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南朝(公元420- 479年)雷敩,是我国第一部 炮制专著。书中系统的介绍了 多种炮制方法以及炮制的作用、 目的,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
又名《唐本草》,唐· 苏 敬、李勣等编写,成书于公 元659年。载药844种,新增 药物114种,采用图文并茂的 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 的先例。是我国第一部官修 本草,也是世界公开颁布的 最早的药典。
配伍关系
7.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相反者,两者不合也”。如十 八反药物。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配伍应用原则
1.相须、相使协同增疗,充分利用 2.相畏,相杀减轻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 用毒剧药时考虑; 3.相恶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 效,用药加以注意; 4.相反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避免应用。


能 行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二节、五 味
作用
能 补
能 缓 能 和
补益气血阴阳


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药性 缓解毒性、和中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二节、五 味
作用
能 收
敛肺止咳 收敛止汗 收 敛 固 脱


止血止带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一、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 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 矫味, 以便于服用。

中药鉴定复习最终版.

中药鉴定复习最终版.

2012中药学中药鉴定总结第一篇总论一、名词解释1、中药材: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原料药,简称“药材”,包括个子货,饮片。

2、饮片:中药材经过净选、切制、炮制等过程后达到质量标准,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3、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4、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5、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这种方法称为发汗。

6、总样品:将所有抽取的样品混匀即为总样品。

7、平均样品:最终抽取的供检验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1/3供复核用,其余1/3留样保存。

最终抽取的供检验用样品的1/3即为平均样品。

8、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色度检查-白术)9、起霜:茅苍术易折断,断面放置时间长能析出白毛状结晶称为起霜。

10、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失去结晶水成粉末的现象,称为“风化”11、自燃:富含油脂、过量水分、或易吸湿回潮的药材,大量成垛堆置,内部产生的热量扩散不出,使局部高热炭化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12、对抗同贮: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中药放在一起保存,来防止虫蛀或霉变的一种贮藏方法。

13、气调养护:即气调贮藏,通过充氮或二氧化碳的方式使氧气的含量降至2%以下,致使害虫缺氧窒息而死,从而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的贮藏方式,称为“气调养护”。

二、知识点1、中药鉴定学的含义: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中 药 学
• 5.明清时期 • ①《本草品汇精要》:我国封建社会最后 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 ②《本草纲目》 • A.李时珍 • B.1892种,新增374种 • C.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16 纲60类 • D.医药百科全书
中 药 学
中 药 学
• ③《本草纲目拾遗》 • A.清·赵学敏 • B.921种;新增716种——新增药物最多的 本草古籍
中 药 学
中 药 学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药食 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药食 同源 2.“神农尝百草” 2.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
神 农 尝 百 草
中 药 学
中 药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A: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B:载药:365种 C:成就:a.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b.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 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祛邪治病与养身 延年的不同,所有药物分为上、中、下三 品。
人参 饮片
中 药 学
五味子
(北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中 药 学
中 药 学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广东砂仁)
中 药 学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中 药 学
中 药 学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河南地黄)
中 药 学
中 药 学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 、 根 、 根茎 、 块茎和鳞茎 。 ( 阴历二 、 八月 ) 根茎、 块茎和鳞茎。 阴历二、 八月) • 2 、 树皮和根皮类。 (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树皮和根皮类 。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 即春、夏时节) 即春、夏时节) • 3、叶。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侯)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侯) • 4 、 花 、 花序 、 花穗 。 ( 花通常在正在盛开的 花序、 花穗。 时侯) 时侯) • 5 、 果实 、 果穗 、 种子 。 ( 果实成熟后或将成 果实、 果穗、 种子。 熟时) 熟时) • 6、全草。(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全草。 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第八章中药

第八章中药
芳香化湿药不宜久煎 利水渗湿药阴虚津亏者慎用 清热利湿药应根据湿热的轻重用药
藿香 《名医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 物广藿香的干燥地 上部分。
【性能特点】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解暑 和中止呕 辛温解表
【临床应用】
1、用于暑湿证。 2.用于湿阻中焦证。 3.用于暑湿外感证。
【用法用量】 煎服,3~10g。鲜品加倍。
2、宣肺平喘:主要用于实喘证。 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
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发汗解表、利水消 肿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②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 风散寒、通痹止痛。
③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 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 桂枝汤
3.助阳化气应用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 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 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3. 用于湿热下注之淋浊,带下。 萹蓄、瞿麦、滑石等同用。
4.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之遗精、潮热:
六味地黄丸。
【用量用法】
用量:3~15g。 用法:煎服。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 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暑药、清热明目药 清虚热药
【临床应用】
2.用于治疗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青蒿、地骨皮、知母

中药(总论,解表药,清热药)

中药(总论,解表药,清热药)

中药(总论,解表药,清热药)中药:以中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本草学专著,载药365味。

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三国南北朝《本草经集注》陶弘景:系统总结。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诸病通用药。

《雷公炮炙论》雷敩:第一步炮炙专著。

300种药的炮炙方法。

隋唐《新修本草》/《唐本草》苏敬等:第一部官修本草。

850种药物。

本草、药图、图经。

《本草拾遗》陈藏器:10类方药治法。

食疗本草。

宋国家药局建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1746种药,3000余方。

上中下三品分类。

金元《珍珠囊》张元素。

《药类法象》李杲。

《汤液本草》王好古。

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52卷,载药1892中,药图1109幅,附方11096首。

新增药物374。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新增716种。

道地药材:优质纯真药材。

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色的药材。

四川——黄连(川黄连)广东——陈皮(广陈皮)云南——茯苓(云茯苓)东北——人参(吉林参)河南——山药(怀山药)山东——阿胶(东阿胶)福建——青黛采摘全草入药: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

叶: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

花、花粉:未开的花蕾、刚开的花。

果实种子:除青皮、枳实等要在未熟时采集,一般等成熟时采摘。

根、块茎:早春、深秋。

地上部分枯萎后。

树皮、根皮:春夏等植物生长旺盛时。

炮制:炮炙、修治、修事。

药物在应用前或者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一种必要加工。

(根据中医药理论)准备:修治、水制等。

加工:炒、炙、煅、煨、燀、淬等。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物极细粉末的方法。

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海蛤壳、雄黄。

炒:单炒、干炒,固体辅料炒。

炒黄:易于粉碎、缓和药性、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炒焦:同上、帮助消化。

炒炭:“炒炭存性”,缓和药性,增强固涩作用。

炙:湿炒,加液体辅炒。

中药总论

中药总论

莱菔子
减弱
人参
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配伍
七情
单行:单味药治疗 相须:性增能效功的效结相果同,或临相床近提药倡物使合用用 相使:主辅相配,辅药提高主药功效 相畏 :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抑制
减毒的结果,临床积极利用 相杀 :能清除另一药的毒副作用 相恶 :增能毒减或弱或减消效,除临另床一避药免的使功用效 相反 :两药合用产生毒副作用
同属辛温解表药
相使
两药合用,主辅相配,辅药提高主药功效
茯苓(主药) 白术(辅药)
利水渗湿 补气利水
脾虚水肿
提高疗效
相畏
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 抑制,使其减轻或消失。
半夏 (有毒)
半夏畏生姜
生姜
生姜杀半夏
相杀
一药能清除另一药的毒 副作用。
相恶: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配伍
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 (2)十九畏: 2、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 (2)慎用:活血破血、行气消滞及大辛大热 之品。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用量是指用药剂量,用药是否得 当,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大多数药物 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猛烈及毒药应 严格限制用量。一般应根据以下几方面来考 虑: • 1、药物性能与剂量: • 2、药物配伍与剂量: • 3、年龄、体质与剂量: • 4、季节、地域与剂量:
第1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干产 中


燥地 药


、、 的


贮采 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⑺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
第五节 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磺与芒硝;水银与砒霜;狼毒与密陀僧;巴豆与牵牛; 丁香与郁金;牙硝与荆三棱;川乌、草乌与犀角;人参与 五灵脂;官桂与赤石脂。 毒性强、药性猛的药物忌用。 活血祛瘀、理气破滞的药物慎用, 如宜空腹服驱虫药
强疗效。

如大黄配芒硝,能增强泻下作用;黄柏配知母,能增强滋阴降 火的功效;石膏与知母、麻黄与桂枝、金银花与连翘等配伍均 为相须应用。
3、药物的“七情”
⑶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伍应用,以一种
药物为主,另一药物为辅,以提高主药的疗效。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 的补气利水作用。
同的药性,才能针对病情的阴阳寒热,正确地选用寒
凉或温热药物。
㈡ 五味
1、五味的概念

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淡味与甘味相近,通常甘淡并称。
涩味与酸味往往相兼,作用相似。


味反映药物的实际疗效,并非表示药物真实的滋味。
2、五味的作用

辛:散。发汗、行气、散结、活血、止痛。

麻黄、桂枝发散表邪;木香、香附行气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瘀。

淡:渗湿利水。如茯苓、猪苓。
3、四气和五味的关系

气味相同

往往有类似作用。如辛温解表药,大多有解表散寒作用。 功效也自然不同。

气味不同


气同味不同:作用有差异。


生姜:辛温,发散风寒;
黄芪:甘温,补中益气; 乌梅:酸温,涩肠止泻;


厚朴:苦温,温中燥湿;
蛤蚧:咸温,补肺益肾。
3、四气和五味的关系

2、药物归经的确定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从 客观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杏仁、苏子止咳平喘 – 肺经; 钩藤、羚羊角平肝潜阳– 肝经;


朱砂能安神——心经;
麦芽能消食——脾胃经。

3、药物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⑴ 性味相似,归经不同,适应证也不同。

苦寒清热燥湿药

黄连归心经,善清心火;
乌梅、诃子收敛止泻;金樱子、五味子敛汗涩精。 党参、黄芪补气;熟地、阿胶补血;大枣、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酸:收。收敛、固涩。


甘:补、缓、和。补益气血、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苦:泻、燥、降。

知母、栀子、石膏、清热泻火;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泻热通便。
芒硝、食盐软坚泻下。

咸:软、下。


灌服次数


药液的温度

第八章
中药总论
1、中药、中成药、草药的概念。
2、中药的性能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3、何谓四气、五味?五味的作用分别有哪些? 4、升降浮沉、归经的概念。 5、何谓中药炮制?其方法有哪几大类?目的主要有哪些?
6、中药配伍的概念、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方法。
7、何谓中药 “七情”?,其包括哪几方面?分别的含义。 8、药物的应用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9、用药禁忌包括哪几方面 ?
第八章 中药总论
第八章 中药总论
第一节 中药的涵义
第二节 中药炮制 第三节 中药性能 第四节 中药配伍 第五节 中药禁忌 第六节 剂型、剂量和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涵义
1、中药

以中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为指导,用于防病治病的
药物。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
2、中药材(国药)

经过简单加工而未精制的天然药物。

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同用,大黄可提高黄芩的 清热泻火作用。
3. 药物的“七情”
⑷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
除。

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⑸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绿豆杀巴豆毒
⑹ 相恶:两种药物配伍应用,能相互牵制而使原有作用降低, 甚至丧失药效。
第三节 中药性能

中药性能

性 – 性质;能 – 效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味和效能。 性味和效能的关系:性味是效能的物质基础;效能则是性味 的作用表现。

中药性能的内容

性味(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一、性味(四气五味)

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表示药物的药性和药味。 气指药性,分四种;味指药味,分五种,故称四气五味。 每一味药的功能和效用都与其气和味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气五味是我们认识药物和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一个主 要理论依据。

味同气不同:作用也不同。

石膏:辛寒,清热泻火;
薄荷:辛凉,发散风热;
干姜:辛温,温中散寒; 附子:辛热,回阳救逆。

一药数味

作用广泛。如生地,味甘、苦,清热泻火、养阴生津。
二、升降浮沉
1、概念

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 相对而言。

升——上升; 降——下降; 浮——主表,表示发散;

沉——主里,表示泄利(降泄)。

升与浮,沉与降的趋向相类似,升极则浮,降极则沉。 升与浮,沉与降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区别。
二、升降浮沉

升浮药

主上行而向外,属阳;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药

主下行而向内,属阴; 清热、泻下、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 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
黄芩归肺经,善清肺火; 龙胆归肝经,善清肝火。


3、药物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⑵ 指导辨证施治

治疗头痛

大阳经头痛——羌活; 阳明经头痛——白芷; 少阳经头痛——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喘证

肺气失宣而喘者——归肺经的麻黄、杏仁等宣肺平喘; 肾不钠气者——蛤蚧、补骨脂等补肾纳气以定喘。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药物炮制

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药物配伍

升浮药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同 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也能随之上升。
三、归经
1、概念

药物选择性作用于机体某脏腑或经络。

黄连 — 心经;

黄芩、桑白皮 — 肺经
龙胆 — 肝经



㈠ 四气(四性)
1、四气的概念

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温热和寒凉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药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治热证。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攻下。 治寒症。祛寒、温里、助阳、补气、补血。 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微寒或微热。

寒凉


温热
3、中成药

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验方或秘方,将经过
适当炮制的中药材加工、制成一定剂型和规格的药品。
第一节 中药的涵义
4、草药(民间药)

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古代文献多无记 载的天然药物。应用理论性不强,地区性不广、不稳定。
5、中草药

中药和草药的统称。
第二节 中药炮制
1、炮制的概念

配伍


病情轻重


动物的种类、体重、年龄、性别及地区、季节
第六节 剂型、剂量和用法㈢
3、用法

灌药的时间

驱虫药、泻下药、治疗急病、脾胃病的药物,宜空服或草前 灌服; 健胃药、对胃肠有刺激性及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宜饱服或草后 灌服。 一般每天1~2次,但急症时,可灌服多次。 热病凉服,寒病温服。

四、毒性

无毒

药物服用后一般无副作用,使用安全 。
药物使用较安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导 致严重后果 药物容易使人畜中毒,用时必须谨慎。 药物毒性强烈,临床上多供外用,或极小量入丸剂内容, 并严格掌握炮制、剂量、服法、宜忌等。

小毒


有毒、大毒


剧毒

第四节 中药配伍
1、概念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地选择两种或两种 以上药物联合应用。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气五味

性温热,味辛、甘——升浮药
性寒凉,味酸、苦、咸、涩——沉降药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李 时珍 花、叶类及质地轻松——升浮; 种子、果实类及质地重的药物——沉降 例外, “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诸子皆升,牛 蒡子独降”

药物质地轻重


平性

㈠ 四气(四性)
2、四气的确定

作用于机体所呈现的反应和产生的治疗效果,与所治 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

能够消除或减轻热证的药物——寒性或凉性;
消除或减轻寒证的药物——热性或温性。

㈠ 四气(四性)
3、四气的临床意义

在中医治疗原则中,“寒之热之,热之寒之”是用药
的基本原则。

中药的应用,必须掌握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