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错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整体把握“百家争鸣”史论共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错误!知识图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特别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错误!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歌诀记忆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3.墨家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专题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
史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 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④不可易也。墨者俭而 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⑤不可废也。法家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⑥不可改矣。 ——《史记· 太史公自序》 解读 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④“不可 易”、⑤“不可废”、⑥“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 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 “法”“术”“势”合一,将 皇统一全国,都起到 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 了重大作用;其法治 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 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 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系中,成为维护专制 政权的工具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 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 失传 葬、节用
【史料运用】 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 的观点。
答案:(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 治”。 (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 自然”。 (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 (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 有序。
史论归纳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 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 重大的推动作用。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有教无类”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2.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 韩非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3.老子“无为”思想的目的是A 统治者要无所作为B 统治者要满足被统治者的要求C 统治者要注意发展生产D 统治者要顺乎自然,通过无为而“无不为” 4.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主要体现了A 推崇萧何B 贪图安逸C 无为而治D 能力较低5.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开始于A 汉武帝继位后B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C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后D 太学建立后6.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了A 应以仁政统治社会B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C 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D 要格物致知,掌握天下之理7.曾长期执教于白鹿洞书院的是A 程颢、程颐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8.明末清初产生进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①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②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③明清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④ 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将民主思想传入中国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9.有助于提高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措施是①“焚书坑儒”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建立太学④实行科举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10.关于王夫之的说法,正确的是A 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是浙动东学派的创立者B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C 否定儒学的权威,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1.观察下图(图选自三联出版社蔡自忠漫画),结合有关史实回答:回答:三幅图各代表哪三种学派?其政治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2.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4.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5.即位之初,汉武帝虽然遭受挫折,但在选取贤良方正时,留意收揽儒生,授以官职。
同时,鼓励学者研读儒家典籍,使五经传习更有系统。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武帝彻底摆脱了汉初的“无为”治国思想B.儒家思想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得到加强D.儒家思想只符合西汉国家统一的发展需要6.董仲舒认为,天是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人是上天按照自己面貌创造出来的,天人之间通过五行之气等中介互相感应。
这种思想即(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C.三纲五常 D.顺应自然7.尊儒兴教,将教育、考试、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汉武帝时代的大创造。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习试题: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宏观概览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明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干知识 理一理]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士。
2.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作用。
二、汉代儒学1.“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1)背景⎩⎪⎨⎪⎧ ①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部分儒生攻击郡县制。
[拨云见日 想一想]1.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试 答 提示:(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试 答提示:否。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试 答提示:否。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吗?试 答提示:否。
【2020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频考点
解密0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难度 2019新课标Ⅱ,25 汉代儒学 以文字材料形式考查汉代儒学 中等 2019北京卷,13 汉代独尊儒术 以历史现象考查汉代独尊儒术 容易 2019海南卷,6 孔子思想 以文言文材料切入考查儒家思想 容易 2019天津卷,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非选择题材料形式考查了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中等2018北京卷,1题 儒家思想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儒家思想 中等 2017北京卷,4题朱熹和孔子的思想通过设置材料考查朱熹思想与孔子思想的比较中等 分析解读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董仲舒的主张及其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汉代独尊儒术的原因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备考复习时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是结合某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三是结合政治史、经济史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2019年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4)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 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 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 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 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 识的文士阶层,使社会动荡、变革。
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艺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和进步贡献卓著。中国古代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 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 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朝,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 烂辉煌。
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考试内容与要求]
2.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为后续中国提供了思想范式、制 度模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性格。
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 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 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 000 多 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
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
韩非 系统化 法家
(战国) ②主张加强 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 提 出 “ 不 期 修 古 , 不 法 常 可 ”“ 事 异 则 备
变”的主张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1.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晚期,孔子提出“ 仁 ”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 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大宗。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高考历史人民版通用史论阐释专题三知识点一37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析·史论阐释一、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1)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2)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庄子提出人应顺应自然。
4.治国理念: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2018·全国卷Ⅱ·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
《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述而不作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思想墨子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教材拓展] 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战争和政治变革,以图自强并统一全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的恢复周礼、仁政爱民等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最有利于结束分裂动荡局面的是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主张.[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影响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思考](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试答:(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试答:【提示】(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及历史影响1.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探究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解读](1)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自然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自然段反映了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自然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2)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思考]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试答:【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2.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等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等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贺州一模)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B[由材料可知墨家主张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 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儒家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墨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2.(2019·乌鲁木齐一模)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法家D.阴阳家B[由“非命”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而孔子强调天命论,可知墨家与儒家相互诘难,故选B项;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排除A项;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排除C项;阴阳家重在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排除D项.]3.(2019·郑州二模)《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D[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排除A项;材料主张“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并非“仁政”,排除B项;材料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4.(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A[材料的引文是庄子的原话,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道家,故选A项;墨家也主张薄葬,但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排除B项;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本,讲究“入世”,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王霸糅合——汉代儒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之祸”.(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教材拓展] 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内容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2)评价①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②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二、罢黜百家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重用儒生.(3)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4.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压抑,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翦伯赞《中国史纲》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2)影响⎩⎪⎨⎪⎧①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代表人物 (1)孔子 ①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 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 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 ”,注 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被编纂成《 论语 》 。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庄子 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 自然无为 。 ②其思想集中体现在《 庄子 》一书中。 3.历史影响:老庄崇尚 自然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战国的 法家 人物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2.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和韩非 (1)李悝 ①推行“ 尽地力之教 ”, 提高农业产量, 增加国家田租 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 刑罚 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以加强君权。 ③所著《 法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汉民族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汉武帝起用 儒学 之士。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内容 (1)董仲舒倡导 儒学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文化 的 “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 太学 、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 开始提升。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 和陆王心学的形成。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包括李贽 、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唐甄等反传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6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人民版
第26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专题概览[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 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 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 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 家的思想内容。
4[思维导图]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2.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论语》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该史料还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史料二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韩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解读史料表明,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优化指导】(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3-1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课件 人民版
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②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 人称之为“ 灭学之祸 ”。
③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2.罢黜百家 (1)背景 ①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 ”局面得到巩固,高 度集中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
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以
要是儒学经典。 (3)影响
考试成绩
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
①有益于 专制主义 成为执政者 奴化臣民
政体的稳固,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
的工具。
②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作为选官方式也体现了 公平公正 的原则。 ③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
《乐》《易》《春秋》。
(2)孟子的思想 ①发挥了孔子的“ 德治 ”思想,提倡“仁政”的学说。
②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荀子的思想
”的学说。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 又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 ②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 高目标是把握“礼”。
④实行
编户制
,以加强中央集权。
⑤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 (4)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将“ 法 ”、“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
道家思想,将
法家理论
系统化。
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 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4.墨家的主张——墨家
(1)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 墨翟 , 著 有 《 墨 子 》 一
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5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点规X练25.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思想流派时整理的示意图,这一思想流派是(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 )A.法、儒、道、墨B.法、儒、墨、道C.墨、儒、道、法D.法、墨、儒、道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4.古代某一学派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下列符合这一学派的思想是( )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5.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6.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某某,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7.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X:“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专训第26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第12页
法家学派 (1)代表人物:韩非子。 (2)基本主张:法家思想__集_大__成__者,“法”“术”“势”合一, 将法家理论__系__统__化__;主张加强__君__主__集_权____、厉行赏罚、奖励 __耕_战___;主张“事异则备变”。 (3) 影 响 : 对 中 国 _专_制__主_义___ 政 治 体 制 的 建 立 乃 至 秦 始 皇 __统_一__全__国__,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__法_治___思想被吸收到__儒_学___ 体系中,成为维护__专__制__政_权____的工具。
第7页
考点一 百家争鸣
教材主干知识梳理
第8页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经济:__井__田_制___瓦解,___封__建__土_地__私_有_____制开始确立。 政治:__分_封__制__崩溃,__周__王__室___衰微,___新_兴__地_主____阶级
开始掌握政权。 文化教育:学术下移,__私__学__兴起。 阶级关系:____“_士__”_阶__层_____活跃并受到重用。
——据《论语》《孟子》
第31页
请回答: 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6 分)
答案 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2 分) 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 新的王朝。(2 分) 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延安高三调研)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A2.(2018·兰州高三期中)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答案:C3.(2018·大庆高三联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解析: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明显体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导致该变化发生,故A项正确;B中放弃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势,故C项错误;D中背离说法错误,是发展。
答案:A4.(2018·日照高三摸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解析: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 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答案:C5.(2018·益阳高三段考)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C.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D.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解析:《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A项正确,C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排除B项;两种治理模式中民众地位不同,排除D项。
答案:A6.(2018·衡水高三联考)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这一主张(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D.突出依法治国解析: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A 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答案:C7.(2018·衡水高三调研)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8.(2018·宝鸡高三统考)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不属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A.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B.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C.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D.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故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认为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全体民众,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体现了培养品德的目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说明董仲舒主张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B9.(2018·吉林高三十校联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A项。
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10.(2018·鹤壁高三调研)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C项错误。
故选D。
答案:D11.(2018·化州高三评估)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指科举制度,该制度使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贵族政治一直未彻底结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并非入位的唯一途径,但科举制度是主要的途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门第观念在民间仍然存在并未消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12.(2018·江淮高三期中)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
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
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B.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C.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D.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解析:“中国的传统政治……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足以证明材料的主旨就是强调传统政治的尊智性,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所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科举制度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而非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沧州高三摸底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
……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