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

合集下载

宪法文本的结构

宪法文本的结构

宪法文本的结构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基本
原则。

宪法的结构通常由导言、序言、条款和附则等部分组成。

首先是宪法的导言,它通常是宪法的开头部分,用来阐述宪法的基本理念和宗旨。

导言部分通常包括国家的名称、宪法的制定目的以及重要价值观和原则。

接下来是宪法的序言,它用来简要介绍宪法的历史背景和制定过程,以及宪法
所涉及的国家的基本情况。

序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宪法的背景信息,使其更好地理解宪法的内容和目的。

宪法的条款是宪法的核心部分,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
职能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条款部分通常按照特定的章节和条目进行组织,便于读者理解和查找相关内容。

条款部分是宪法的主体,也是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基础。

最后是宪法的附则,它是对宪法条款的补充和解释。

附则部分可以包括宪法规
定的过渡期、实施细则及其他与宪法有关的具体规定。

附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贯彻宪法的内容,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

总之,宪法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充分反映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导言、序言、条款和附则等部分构成了宪法的骨架,为国家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规范,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法治的实施。

文本的概念

文本的概念

文本的概念文本是用来表达和传达信息、思想和情感的符号和语言的组合。

它可以是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也可以是图像、音频、视频或其他多媒体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本的概念,包括文本类型、文本结构、文本意义、文本风格、文本目的和文本受众等方面。

1.文本类型文本类型是指文本的种类和特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文本类型可以分为多种。

例如,根据表达方式,文本可以分为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根据体裁,文本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等;根据格式,文本可以分为信函、报告、备忘录等。

不同类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场合。

2.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文本的组织和构造方式。

大多数文本都具有基本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部分通常包括引入话题或情境,主体部分则是阐述主要观点或讲述故事,结尾部分则是对全文进行总结或提出建议。

此外,文本结构还包括段落、句子和词汇等层次,这些层次的使用可以影响文本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3.文本意义文本意义是指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和思想。

文本意义的表达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

同一文本对于不同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感受。

例如,一篇新闻报道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只是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则可能需要深入分析和解读。

因此,理解文本意义需要考虑到作者和读者的背景和语境。

4.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文本的修辞、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不同作者和文化的文本风格各不相同。

一些常见的文本风格包括正式、非正式、口语化、文学化等。

正式文本通常使用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非正式文本则更注重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

文学化文本通常使用修辞手法和意象等文学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了解不同文本风格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本。

5.文本目的文本目的是指作者通过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不同类型和主题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目的。

例如,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向读者传递新闻事件的信息,而广告的目的是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服务。

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了解作者的目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

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

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
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包括纯文本解释、历史解释、原意解释、固定解释、实质论解释、法理解释和立法者意图解释等。

1. 纯文本解释:即根据法律规定所表述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和理解。

2. 历史解释:即考察法律规定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制定目的,从历史渊源出发来解释法律规定的含义。

3. 原意解释:即寻求法律规定制定时的原意和目的,从立法者的角度出发来解释法律规定的含义。

4. 固定解释:即将一些关键词、用语等进行统一的诠释,形成一种固定的解释意见,作为标准解释。

5. 实质论解释:即根据法律规定的目的、精神和价值取向,采用一种更加宽泛、灵活的解释方式,强调法律规定背后的实质性内容。

6. 法理解释:即从法律原理和规则的角度出发,对法律规定的含义进行解释。

7. 立法者意图解释:即结合立法者对法律规定的设计意图和政策目的,解释法律规定的涵义,从而推断立法者对某一事项的立场和态度。

两种居留权案件——香港基本法第24条解释的第三条道路

两种居留权案件——香港基本法第24条解释的第三条道路

关 键 词 居 留权 永 久 性 居 民 基 本 法 一 国两 制 宪 法 解 释
*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研究 院副教授 、 政 治学博士 。本 文的写作 得到 国家社科 基金项 目“ 香港基 本法 中的相关重大问题研究” 的资助 , 项 目编号为 1 2 C F X 0 1 9 。
可见 第 2 4条 在基本 法 实施 中所有 的实践 意 义 。
关 于第 2 4条 的法 律解 释 和学 术 注释 , 长 期 以来 形成 了两 种 主要 学说 。第 一 种学 说 主 张第 2 4
条 是人权 条款 : 第 2 4 条 授予 香港 永久性 居 民 以在 港 的居 留权 , 而居 留权 则 是 基本 法 之基 本 权 利体 系 内 的一种 核心 权利 。这一 学说 可见 于香 港终 审法 院在居 留权案 件 中的 司法 意见 。例 如 , 香 港 终 审 法 院在吴 嘉玲 案 的判 决 书 中就 写 道 : “ 居 留权 实 为 一 核 心 权利 。事 实 上 , 入 境 权 是 居 留权 之 要
入 境事 务处 处 长案 , 更 是 导致全 国人 大 常 委会 在 同年 6月启 动 了基 本 法 实施 以来 第 一 次 、 现 在 看
来 也 是争议 最大 的释 法 。 香 港 回归 1 5年后 , 虽 然有 关第 2 4条诉 讼 的高 峰 已经过 去 , 但第 2 4条 所 提 出 的法 律争 议 仍 然 困扰着 法律 界 , 几度 成 为撕 裂香 港社 会 的分裂 性议 题 。在 2 0 0 1 年 的 庄 丰源 案 中 , 香 港 终 审法 院判
( 二 )第 2 4条 的“ 文 本 间” 解 释
( 三)第 2 4条 的立法原意解释
三 、两种 居 留权 案 件 : 为 了居 留权 的案 件 , 还 是 关 于 居 留权 的案 件 ( 一 )一个 案 件 、 两种 问题 : 吴 嘉 玲 案 的再 解读 ( 二 )“ 居 留权 案 件 ” 的 类 型 学 分 析 ( 三 )“ 居 留权 案 件 ” 评 析 四 、第 2 4条 解 释 的 历 史 批 判 : 基 本 法 的“ 变” 与“ 不 变” ( 一 )第 2 4条 的 性 质 之 辨

分析文学类文本的结构并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文学类文本的结构并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文学类文本的结构并概括作品主题【考点梳理】所谓“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作品主题”,即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文章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可发现该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考查划分语段内部的层次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的段意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考查层次的划分、层次安排的特点与作用;用一句话或分条概括出文段的大意;概括某一部分或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题技巧】一、分析文章结构1.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

(1)整体结构分析。

如分析小说作品的结构思路,常从开端、发展、结局、高潮等入手。

考生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小说线索:人物、事物,单线、双线,主线、副线,明线、暗线。

二是概括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如分析散文作品的结构,则要先把握整体:一是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二是照应: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三是过渡: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

四是开头段落作用:在结构上点明主旨,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点题,交代事情起因。

(2)局部结构分析。

逐段细读时,考生要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文学类文本中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主要有记叙段、描写段、抒情段和议论段四类。

这里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抒情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记叙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考生进行段内层次分析,梳理段意。

2.抓住文章的段落中心句和标志句。

考研法学重难点分析如何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

考研法学重难点分析如何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

考研法学重难点分析如何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科目。

其中,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本文将分析考研法学中该难点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准确地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的方法。

法律文书是法学的基础,它们是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的具体表达和体现。

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对于考研法学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对于解答法学理论与实务的相关题目来说,正确理解法律文书的内涵与外延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掌握法律文书的结构和解释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这也是考研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一个要求,准确地分析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将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深度。

那么,如何准确地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呢?首先,需要注重法律文书的整体结构,包括标题、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通过仔细研读不同类型的法律文书,可以逐渐形成对于其结构的认知。

其次,需要关注法律文书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这些关键词和句子通常可以揭示出法律条文的主旨和目的。

同时,需要注意法律文书中的逻辑关系和关联性,从而准确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影响。

在理解法律文书的解释方法上,需要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角度。

首先,要注重文章的逻辑分析,通过对各个法律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仔细分析,可以从中获得对于文书的结构和解释的深刻理解。

其次,要注意背景与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法律问题而产生的,通过了解其背景和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和解释。

最后,要善于运用辅助工具和方法,例如查阅相关的案例、法律学术论文或专业书籍,这些都可以为准确理解法律文书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结起来,在考研法学中,准确理解法律文书的结构与解释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需要通过对法律文书整体结构的把握、关键词和关键句的分析以及逻辑思维和辅助工具的运用,来达到理解法律文书的目的。

这将对于学生在法学理论与实务中的学习和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宪法文本的结构

宪法文本的结构

宪法文本的结构宪法文本的结构通常包含导言、序言、章节和条款等组成部分。

一、导言:导言部分是宪法文本的开端,用以概述宪法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理念等。

导言部分通常以宪法的起草目的和历史背景为主线,阐述制定宪法的背景和目的,强调宪法的重要性和普遍适用性。

导言部分还可以提及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的目标等,为后续章节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序言:序言部分通常是宪法文本的第一个主体部分,用以总结国家的基本历史和发展、政治和法律制度、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内容。

序言部分可以包括国家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政治制度等情况的描述,同时还可以对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和宪法的重要意义进行概述。

三、章节:宪法文本通常由若干章节组成,每个章节以一个总标题命名,描述了特定领域或特定内容的规定。

不同国家的宪法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可能包括国家的基本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司法制度、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内容。

章节通常通过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等编号方式进行组织和展示。

四、条款:宪法文本中的每个章节通常又细分为多个条款。

条款是宪法文本的基本单位,用以具体规定和表述国家制度、权利和义务、政府职责和权力、法律制定和实施等内容。

条款通常以阿拉伯数字编号,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具体规定。

宪法文本的结构应当便于人们阅读和理解,采用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展示。

结构上的合理性不仅方便于立法者和法律解释者理解和解读宪法,还有助于公众了解国家基本法律并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因此,宪法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需要充分考虑宪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实际情况,使之更好地为国家治理和公民权益保障提供指导和保障。

文本的写作结构

文本的写作结构

文本的写作结构文本的写作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一个良好的写作结构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有序,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读者阅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文本写作结构及其特点。

一、顺承结构顺承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文本写作结构。

它按照一种逐渐展开的方式呈现观点和论述。

这种结构通常采用的写作手法包括叙述、说明、案例分析等。

文章从一个观点或现象出发,逐渐深入探讨,引出更为具体的例子或论证,最终得出结论。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可以从介绍环境问题的背景、原因开始,然后逐步分析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案,最后总结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二、对比结构对比结构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展示观点的一种写作方式。

这种结构常用于分析问题的两种不同观点、比较不同方案的利弊等。

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时,可以对比高糖和低糖食品的影响,分析它们对身体健康的差异,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三、因果结构因果结构是通过分析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来展示观点的一种写作方式。

这种结构常用于说明某个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或者解释某个现象的原因。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压力管理的文章时,可以分析压力的原因、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减轻压力的方法。

四、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通过描述或展示某个空间的特征和组成部分来展示观点的一种写作方式。

这种结构常用于描写风景、城市、建筑等。

例如,当写一篇旅游攻略的文章时,可以按照地理顺序,逐一介绍旅游目的地的不同景点、特色和玩法。

总之,文本的写作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能够帮助作者将观点和论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阅读。

常见的写作结构有顺承结构、对比结构、因果结构和空间结构等。

不同类型的文章适合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呈现内容,作者应根据具体的写作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结构。

只有合理运用好写作结构,才能写出一篇内容丰富、观点清晰的文章。

解读我国法律范本的结构与要素

解读我国法律范本的结构与要素

解读我国法律范本的结构与要素我国法律文本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它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解读法律范本的结构与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国法律范本的结构与要素。

一、前言部分前言部分通常包括法律的名称、颁布日期、法律的依据、立法目的和意义等内容。

这部分旨在说明法律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法律的引导。

二、导言部分导言部分是法律文本的首部分,它通常包括法律的序言,即法律的起草目的、背景和基本原则。

导言部分还可能包括一些附加的说明和定义,以确保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和适用。

三、条目结构法律文本的核心部分是条目结构,它是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在我国法律范本中,条目通常以数字、字母或中文汉字的形式进行编号。

每个条目通常由三个元素组成:条文、款项和项。

条文是法律规定的基本条款,它明确规定了法律的内容和规定。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条文可能包含多个款项,每个款项进一步细化了该条文的一部分内容。

此外,每个款项下可能还有多个项,用于进一步详细规定具体要求和限制。

条目结构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四、附则部分附则部分是一些与法律规定主体部分相关但不属于直接规范范围的内容。

它通常包括法律的适用范围、生效日期、违法处罚等。

附则部分的作用是对主体部分进行补充和解释,以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适用。

五、附件部分附件部分是一些与法律内容密切相关的附加文件,例如表格、标准和模板等。

附件部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读者理解和执行法律,提供参考和指导。

六、附则部分附则部分是对法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特殊情况和具体细节进行规定的内容。

它通常包括法律的施行条款、过渡期规定以及对相关政府部门的指示等。

附则部分的作用是确保法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我国法律范本的结构与要素包括前言部分、导言部分、条目结构、附则部分、附件部分和附则部分等内容。

论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

论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

论中国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中国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参考国家法律解释,对刑法条款进行解释,为刑法实施提供明确的指引和规则。

在解释刑法时,立法者考虑到了刑事法律专业性、标准化和统一性等方面,旨在帮助司法实践正确地适用法律,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

案例一:破坏电信设施罪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电信设施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电信设施”的定义是:“包括通信基站、通信线缆、通信信号、通信设备及其他与电信技术直接相关的设备或设施等”,该解释明确了电信设施的范围,帮助司法实践在应用刑法时更加明确了破坏电信设施罪的界定和适用。

案例二:盗窃罪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被盗财物的价值问题,根据财产的特殊性质和一些特定情形作了规定。

如对于古董、文物以及生命、健康等财产,其价值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更要把其他价值加以考虑。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被盗财物恰好是盗窃犯的债务等情况,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这些规定为司法实践的适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案例三:危险驾驶罪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险驾驶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刑罚的量刑标准,就不同情形下的社会危害程度作出了分类、规范,例如在道路交通等重要场所发生危险驾驶导致对方死亡或者受伤情节严重时将被认为构成危险驾驶罪。

这些规范性规定可以帮助检察机关、法院准确认定犯罪事实,依法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总之,中国刑法解释中的立法原意,是为司法实践提供的指引和规则,旨在促进社会公正、法治和刑法执行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对于立法者来说,理解和运用立法原意,对于提升刑法实施的效果,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刑法解释的立法原意是司法领域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立法者在制定刑法解释时,需要思考刑事法律专业性、标准化和统一性等方面,以保证法律的正确性,在执行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深度解律文本揭示法律条文背后的意

深度解律文本揭示法律条文背后的意

深度解律文本揭示法律条文背后的意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则,法律条文作为法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承载着法律的规范要求和社会价值。

然而,法律条文往往晦涩难懂,需要通过解律文本来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律文本解析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理解和适用法律条文的作用。

一、律文本解析的定义与作用律文本解析指的是对法律条文的详细解读和解释,以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它通过分析律文的结构、语言和逻辑等方面,对法律规定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律文本解析的目的在于推敲法律规定的立意和精神,找出其背后的真正意图。

它为法律的理解、适用和补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指引。

在实际操作中,律文本解析有助于消除法律条文表面的歧义和模糊之处,使条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解析律文可以帮助法律从业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的规定和限制,避免将其应用于不当的领域或场景。

同时,律文本解析也为法律条文的补充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有助于使法律法规更加完备和合理。

二、律文本解析的方法和技巧要进行律文本解析,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律文解析方法:1. 字面解析法:从字面上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依靠语言本身的逻辑和含义推断出最符合文字表述的意思。

2. 背景解析法:通过研究法律条文的历史背景和起草目的,揭示条文背后的立意和意图。

3. 比较解析法:将要解析的法律条文与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比较,以寻找共同点和区别,并通过比较分析来解释条文的意义。

4. 方法解析法:指根据法律条文所用到的某种措施或步骤,通过理解这一措施的目的和方法来解析条文的含义和意图。

在进行律文本解析时,还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 结合上下文进行解析,理解法律条文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注重法律条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确保解析的结论更加准确和合理。

3. 关注法律条文修订的背景和原因,了解条文变化的动因和立意。

三、律文本解析的意义与挑战律文本解析对理解和适用法律条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法律技艺

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法律技艺

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法律技艺;本文分析了香港回归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三次解释中所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本解释、结构解释和立法原意解释等。

文章强调“人大释法”在娴熟地采用这些法律解释方法时对法理学说的运用。

文章指出,在居港权案中,特区终审法院与人大释法在法律解释方法上的分歧主要在于确定体现立法原意的权威本文的过程中,究竟是采取程序主义的形式审查,还是实质主义的意图推定,这不仅是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而且是法理学说和政治立场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文章批评了立法者不适宜解释法律的流行偏见,呼吁将基本法纳入到国家宪政体制中来理解。

; 关键词人大释法香港基本法文本解释结构解释原意解释; 一、问题的提出;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从理论构想变成了活生生的政治现实,这一切都是在香港基本法这个宪法性法律文件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

“一国两制”的实施离不开基本法,由此,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即无论是涉及中央与香港特区的关系问题还是特区自治范围内的问题,最终都可能演变成基本法问题。

其中,围绕基本法解释产生的分歧、对话、协商与斗争,是香港回归以来最为突出的政治议题,也是最重要的法律问题之一。

; 香港回归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共进行了三次解释(下文简称“人大释法”) ,每次释法都会受到部分香港人,尤其一些法律界人士的质疑。

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可以归结为两条。

一是他们对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实行高度自治做了简单化的理解,认为“高度自治”就是中央只负责驻军和外交,而其他事务都应属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

因此,尽管基本法明确规定了人大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但他们不愿承认这种权力,不愿意认同中央的政治权威。

二是香港法律界人士普遍接受英国的普通法教育,坚持“立法者是糟糕的法律解释者”的信条,认为法律的解释权应当属于法院,而不能由立法机关行使,因此他们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的规定存在心理上的接受障碍。

法律文本的解读和理解技巧

法律文本的解读和理解技巧

法律文本的解读和理解技巧概述在当今社会中,法律文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仅对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对公众而言,理解和解读法律文本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读和理解法律文本的技巧。

一、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在解读法律文本之前,了解法律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体系结构、法律层级等。

对于一般公众而言,可以通过参加法律知识培训班、阅读法律读物、咨询法律专业人士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二、注意法律文本的结构和格式法律文本通常具有严谨的结构和格式。

了解并熟悉这些结构和格式对于准确解读和理解法律文本至关重要。

例如,法律文件通常包括标题、目录、引言、正文、附则等部分。

在解读法律文本时,可以先快速浏览标题和目录,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和结构,然后再逐段深入解读。

三、注重语言的精确性法律文本通常具有高度的语言精确性和技术性。

因此在解读法律文本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精确性,并注意文本中使用的专业术语。

可以通过查阅法律词典、理解法律术语的定义和解释,更好地理解法律文本的含义。

四、考虑法律文本的背景和目的理解法律文本背后的背景和目的是解读法律文本的重要环节。

法律文本通常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旨在实现特定的法律目的。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和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文本的内容和目的,从而更好地解读和应用法律文本。

五、研究类似案例和判例研究类似案例和判例是解读和理解法律文本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案例和判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法律文本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解释方式。

尤其是在存在争议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研究类似案例和判例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准确的解读和理解指导。

六、灵活运用解释法和解读方法解释法和解读方法是解读法律文本的基本工具。

常见的解释法包括文字解释法、历史解释法、系统解释法、目的解释法等。

在解读法律文本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释法和解读方法,以达到更准确和全面地理解。

七、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对于一些复杂或涉及重要权益的法律文本,建议寻求专业法律意见。

了解我国法律范本的基本组成和架构

了解我国法律范本的基本组成和架构

了解我国法律范本的基本组成和架构我国法律范本的基本组成和架构我国法律在保障国家的法律体系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了解我国法律范本的基本组成和架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我国法律范本的基本组成和架构,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

一、目录一个法律范本通常以目录开始,目录清晰地列出了法律文本中各个章节和条款的序号和名称,有助于读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目录的编排一般遵循从大到小、从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二、引言和前言部分引言和前言部分用于对法律的目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

这部分通常包含法律的颁布时间、颁布机构以及修订的原因等信息。

引言和前言的撰写对于读者理解法律的背景和重要性至关重要。

三、正文正文是我国法律范本的核心部分,包括了法律的各种规定和条款。

正文应该清晰明确,条理分明,确保法律的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在正文中,法律常常会被分为章节和条款,章节对应较大的主题,而条款对应章节下的具体规定。

这种分章节和条款的方式使得法律具有了系统性和层次感。

四、附则附则部分包括了一些与法律范本相关的附加规定。

这些规定可能包括惩罚条款、授权机构或个人的职责、特殊情况下的执行程序等内容。

附则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补充和完善法律的执行细则,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五、附件部分法律范本可能会包含一些附件,用于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法律的相关内容。

附件通常是具体的表格、样式以及标准等。

它们与正文紧密相关,为法律的执行提供了辅助材料和指导。

六、执法明确性的要求在法律范本的编写过程中,也要注重执法明确性的要求。

执法明确性意味着法律文本中的规定应该具有明确性、准确性和可执行性,以确保法律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执法明确性是提高法律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重要保障。

七、修订和变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法律范本通常会进行修订和变更。

修订和变更的过程需要遵循特定的程序,并确保对修订和变更的内容进行公示和告知,以便公众和相关方能够及时了解和遵守更新的法律。

文本在文学批评中的名词解释

文本在文学批评中的名词解释

文本在文学批评中的名词解释
在文学批评中,文本(text)通常是指由一系列语言符号组成的连续体,这些符号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

文本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对象,因为它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图,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信息。

文本的概念在文学批评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文本性,即作品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这些符号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结构。

文本也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即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外部因素,而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文学批评中,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通常包括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意象、象征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文学批评家可以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等。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名词解释: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什么是文本文本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文本文本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文本文本到底是什么文本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

那么你对文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文本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文本的定义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

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

广义“文本”: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利科尔) 狭义“文本”: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代指“作品”,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

文档的类型计算机的一种文档类型。

该类文档主要用于记载和储存文字信息,而不是图像、声音和格式化数据。

常见的文本文档的扩展名有。

txt、.doc.、.docx、.wps等。

文本概念溯源文本(text),从词源上来说,它表示编织的东西。

这与中国“文”的概念颇有类似之处。

“文”取象人形,指纹身,指花纹。

《说文解字叙》称:“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曰文。

”“文者,物象之本。

”物象均具纹路色彩,因以“文”来指称。

《周易·系辞下》记伏羲氏“观鸟兽之文”,鸟兽身上的花纹彩羽。

该书又载“物相杂故曰文”,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这也是文。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文解字》解释“文”为“错画也。

”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前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指出,文本是外观的,即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它是有限的,既有头有尾;它有内部结构。

罗兰·巴特文本一方面是能指,即实际的语言符号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词、句子和段落章节,另一方面是所指,即固定的确定的和单一的意思,为表达这种意思的正确性所限定。

文本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知识解读文本结构是指作者在文本中组织信息的方式。

文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外结构和内结构。

外结构是文本所呈现的直观上可把握的形态特征,而内结构则包括托多洛夫句法层面的三类结构关系。

此外,文本结构还可以分为有机统一说、多样统一说、层次系统说和语法结构说。

有机统一说强调文本各要素和各部分的整体和谐关系,多样统一说突出了文本由多种不同的因素或部分构成的这一事实,层次系统说认为文本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完整系统,而语法结构说则把语言系统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参照系统,从语言结构的基本特征来推导文学文本的结构关系。

在文学文本中,主导因素决定了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文本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文本的结构是一个完整体,所有要素或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

虽然各个要素或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各要素和各部分同样重要。

因此,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应特别注意那些重要的元素和部分。

文本结构是文本分析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还可以揭示文本背后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组织方式、信息分布、逻辑关系和情感表达,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在文本结构中,不同的结构和元素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例如,有些文本采用直线式结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事件的发展过程组织信息,这种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而有些文本则采用螺旋式结构,通过反复、对比、暗示等手法来表达信息的深层含义,这种结构较为复杂,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文本结构还可以反映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不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手法,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特点,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个性和魅力。

在分析文本结构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篇章结构分析、语句结构分析、词汇结构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原卷版)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原卷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原卷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世功: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法律技艺提交者:日期: 2009/05/06 阅读: 11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摘要:本文分析了香港回归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三次解释中所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本解释、结构解释和立法原意解释等。

文章强调“人大释法”在娴熟地采用这些法律解释方法时对法理学说的运用。

文章指出,在居港权案中,特区终审法院与人大释法在法律解释方法上的分歧主要在于确定体现立法原意的权威本文的过程中,究竟是采取程序主义的形式审查,还是实质主义的意图推定,这不仅是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而且是法理学说和政治立场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文章批评了立法者不适宜解释法律的流行偏见,呼吁将基本法纳入到国家宪政体制中来理解。

Tag:人大释法香港基本法文本解释结构解释原意解释强世功一、问题的提出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从理论构想变成了活生生的政治现实,这一切都是在香港基本法这个宪法性法律文件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

“一国两制”的实施离不开基本法,由此,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即无论是涉及中央与香港特区的关系问题还是特区自治范围内的问题,最终都可能演变成基本法问题。

其中,围绕基本法解释产生的分歧、对话、协商与斗争,是香港回归以来最为突出的政治议题,也是最重要的法律问题之一。

香港回归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共进行了三次解释(下文简称“人大释法”) ,每次释法都会受到部分香港人,尤其一些法律界人士的质疑。

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可以归结为两条。

一是他们对香港在“一国两制” 下实行高度自治做了简单化的理解,认为“高度自治”就是中央只负责驻军和外交,而其他事务都应属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

因此,尽管基本法明确规定了人大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但他们不愿承认这种权力,不愿意认同中央的政治权威。

二是香港法律界人士普遍接受英国的普通法教育,坚持“立法者是糟糕的法律解释者”的信条,认为法律的解释权应当属于法院,而不能由立法机关行使,因此他们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的规定存在心理上的接受障碍。

围绕基本法解释权展开的争议,典型地反映了“一国”之内“两制”之间的不同,尤其是内地的大陆法传统与香港的普通法传统之间的不同。

从制度安排的现实看,人大释法已成为香港特区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可改变的法律现实;但从制度运作或权力行使的过程看,如何从法理学上强化人大释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如何完善人大释法的机制以增强释法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问题。

迄今为止,内地官员或两地法律专家对人大释法有两种法理学辩护。

第一种可以称为“强硬派的政治辩护”。

这种辩护基于国家主权理论,主张人大释法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释法是宪法赋予的权力,否定人大释法就是在挑战中央对香港的主权权威。

老一代法学家,如内地的肖蔚云、许崇德、邵天任和吴建以及香港的基本法草委邬维庸等,基本上是从这个理论立场进行辩护的。

第二种可以称为“温和派的法理辩护”。

这种辩护在主权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法理学上的法系理论,强调大陆法传统中立法机关释法具有天然的正当性,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宪政秩序发生了转化,其普通法格局必须接受大陆法传统,基本法的制定本身就是大陆法传统的体现,由此香港法律界必须接受这种“新宪政秩序”。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所言:香港实行普通法,而且是英国式的普通法;内地实行成文法,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文法,两地法律差异如此之大,在共同面对基本法这部既是全国性法律又是香港宪制性法律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中某些条文的含义产生意见分歧??如果我们没有一种新的法治观和新的思维方式,就很难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两地间的一些法律意见分歧。

大陆年轻一代的法学家,如内地的王振民、饶戈平以及香港法律界的陈弘毅、梁爱诗和谭惠珠等基本上采取这种温和的法理学辩护。

从香港回归以来人大解释基本法的三次情况看,对人大释法的法理学辩护的理论范式经历了从政治辩护向法律辩护的转型。

这种转型并不意味着主权理论不重要,而是由于主权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就是主权的行使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人大释法必须有规可循,有正当的程序等。

由于人大释法程序不同于司法解释程序,这自然需要两种法律传统进行对话沟通。

这种对话将难以妥协的政治立场问题转化为可以沟通的法律技术问题,从而将需要长期解决的人心回归这个深层的政治认同问题悬置起来,通过法律技术层面的沟通和对话,成功减少政治对抗产生的震荡,并在法律技术的基础上达成新的政治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之类的等级制政治话语,转化为普通法传统和大陆法传统两种地位平等的不同法律传统,由此在整个话语体系上强化了人大释法的正当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话语转化在强化人大释法正当性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两种法律解释方法的对立,即所谓人大释法基于大陆法传统,强调立法原意的解释方法;而特区法院基于普通法传统,强调字面意思的解释方法。

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实际上掩盖了人大释法和特区法院释法的实际情况,遮蔽了人大释法中包含的复杂、丰富的法律解释技艺。

本文正是要从法律解释的具体方法入手,探讨人大释法所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及其潜在的宪政意涵。

二、结构索引与原意补充在三次人大释法中,关于补选行政长官任期的“4 ·27”释法是最晚的一次,也是最成熟的一次。

说它“成熟”,不仅是指技艺更为精巧,而且是因为在整个法律解释过程中,在程序上做了许多完善。

比如,前两次释法都是在人大释法之后才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解释的说明并与香港各界人士进行座谈,而在这次人大释法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以发言人发表谈话的方式提前公布了有关法律解释的内容,而且提前就释法涉及的法律问题与香港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座谈,寻求共识。

为此,我们首先从分析这次人大释法的法律技艺开始。

(一) 结构解释与条款索引2005 年 3 月10 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辞呈, 12 日中央政府批准董建华辞去行政长官职务。

就在当天,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就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开始署理行政长官。

基本法规定“行政长官任期五年”,而董建华的任期从2002 年开始,于三年后的2005 年辞职。

那么,新当选的行政长官的任期究竟是完整一届的五年任期,还是完成两年的剩余任期呢?这就是所谓的“二五之争”。

法律既然用文字来表达,就假定文字能够表达立法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尽管是否能够准确表达一直是可争论的。

立法者选择什么样的文字,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希望哪些受众接受法律。

拿破仑在制定法国民法典时,确立了明确的原则,即法律应当尽量简单,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表达,因为他期望这部法典如同圣经一样成为每个老百姓的读物。

德国民法典的起草则注重于严谨的结构和严格的专业术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给民法学家起草的,这样的法律必须借助专业的法律共同体的解释才能理解,这部法典也因此称为“法学家法”。

两部法典的不同表述风格,意味着对这两部法典的解释方法也不同,对法国民法典也许要从大众能够理解的字面表达含义来理解,而对德国民法典就只能从专业术语角度来理解,按照所谓的“解释共同体”的理解来解释。

尽管如此,按照人们都能够理解的、法律文字最表面浅显的含义进行解释,实际上对法院构成直接的约束力,减少法官进行法律解释的恣意和任性,因此,字面解释一直是法律解释的首选方法。

按照这种解释方法,主张补选行政长官的任期为完整一届的五年任期是有道理的。

因为基本法第46 条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

”“行政长官任期五年”在基本法中用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概念歧义和含糊的地方。

这也是部分香港法律界人士理直气壮地反对人大释法的法律依据所在。

但我们必须清楚,法律条款中的文字不同于字典上的文字,它是镶嵌在具体条款和章节中的文字,因此对法律文字所谓字面含义的解释,就必须放在整个法律文本中,这种法律解释的技艺就被称为文本解释(text ualism) 。

从文本解释的角度看,基本法不是各种条款胡乱排列的大杂烩,而是一个包含了内在统一性与完整性的文本。

基本法第46 条放在第四章第一节中,而没有放在其他章节或序言或附件中,就意味着对这个条款必须与这一节关于“行政长官”的规定联系在一起来理解。

法律文本,尤其法典,都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比如实体法有“总则”与“分则”之分,程序法中有关于程序先后顺序的排列等。

对于基本法这样的宪制性法律,其结构更是表达了立法者对“一国两制”下国家宪政结构的建构。

因此,法律文本解释必然包含了结构解释,即通过基本法的内在结构,来理解某种具体条款在结构中的含义,并通过这样的理解来规定对具体文字的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字面解释往往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它虽然是法律解释的首选规则,但也是最简单、朴素和初级的法律技艺。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法律解释技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结构解释就是在法典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解释的高级技艺。

它不仅需要对法律文本的内在结构了如指掌,而且需要对立法者制定法律的总体精神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如果没有丰富的法律经验,很难掌握结构解释的方法。

基本法第四章第一节“行政长官”包括如下内容:行政长官的性质(第43 条) ;担任行政长官的资格(第44 条) ;行政长官的产生与任期(第 45 、46 条) ;行政长官的就任(第47 条) ;行政长官的职权及其行使(第48 -51 条) ;行政长官的辞职(第52 条) 和行政长官的补选(第53 条) 。

仔细分析,这七方面的内容是按照两个逻辑来排列的: (1) 按照行政长官的产生到行政长官行使职权的内在时间顺序来规定相应的内容; (2) 按照行政长官在正常情况和非正常状况两种不同情形来规定相应的内容。

行政长官辞职(第52 条) 和补选(第53 条) 就是规定非正常状况下行政长官应遵循的规范,从而放在这一节的最后。

这种内在结构逻辑意味着第46 条规定的仅仅是正常情况下的行政长官任期,而对于非正常情况,也就是补选行政长官的任期,就应当首先考虑第53 条关于非正常状况下补选行政长官的规定。

第 53 条规定“行政长官缺位时,应在六个月内依本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产生新的行政长官”,这并没有规定补选行政长官的任期。

但这一条如同索引一般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理解补选产生新的行政长官的任期,就要参考第45 条关于如何产生新的行政长官的规定。

第45 条规定的是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也没有规定补选行政长官的任期。

但这一条第3 款明确规定:“行政长官产生的具体办法由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产生办法》规定。

”再根据这个索引,我们来到基本法附件一。

附件一也没有规定补选行政长官的任期,但它明确规定: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本法选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