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件@北师大】11叙事性作品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叙事性作品下ppt课件
.
13
二、叙述视角
• 叙述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 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视角。
• 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事件, 还在于是什么人、从什么视角观察和讲 述这些事件。
•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 (4种)
.
14
二、叙述视角
• 1、第三人称叙述。旁观者立场。无视角限制。 无所不知的上帝。剥夺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 利。《三国》
.
5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总之,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不同的时间 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世 界的时间关系。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 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 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在叙述话语中,这两个时间形成了互相对 照的关系,这种互相对照的时间关系构 成了叙述时间。
.
6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 次序和频率
• A、明确省略,说明省略的时间。“过了 几日”,”转眼又是一年”。
• B、暗含省略,“他一夜没睡好,次日 醒得很迟。”
.
8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
• 2、概略。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长度。 叙述步速是加速状态。常用于交待不重 要的事件过程。鲁侍萍叙说30年的经 历。
• 3、场景。即匀速状态。文本时间几乎 等于故事时间。此为场景叙述。
• 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 真实故事的叙述在于事件本身的清晰叙
述。但虚构故事,叙述动作会以各种方 式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 叙述动作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故事的叙 述者和接受者。
.
30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有研究者认为叙述动作的完成共有6个参 与者: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 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
文学概论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 文学哲学 • 文学社会学 • 文学心理学 • 文学符号学 • 文学价值学 • 文学信息学 • 文学文化学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作过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形态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
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 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 “意境”说
•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
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 距离”说、“直觉”说
• “比兴”说
• “滋味”说
➢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 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 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 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 所乏耳。”
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
•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文本时间---语言顺序---语言长短决定
(一)时序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时序的不同组成构成了叙事文本的 时序。
三种时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倒叙可 分为外倒叙、内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 等。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对 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亦称叙述的步速。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 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与叙事学的区别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 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 密切联系着的。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 语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 有民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 看作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 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 变换
叙述者
绝大多数小说不是由作者出面讲故事,而是 由其代言人对你讲话。这个代言人便是小说文本 中的叙述者。
叙述视角
就是叙述者的角度,是作家为读者观察形象 体系所指定的距离、角度和视野。它直接体现着 叙述的基调、方式和形态。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大部分是第三人称, 也有第一人称。但不管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 人称,都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1]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课件
俄狄浦斯=肿疼的 脚(?)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B:脱离常规的行 为
应举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后果
C:不幸
D:幸运
落第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 龙女被罚牧羊
夫的行为
见龙王
龙女得还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 链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西 厢 记
(一)事件
❖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如 “张三没有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没 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 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在作品中的作用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传统的 分析重在揭示事件塑造性格的作用,叙事学重在 分析事件推动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区别
❖ 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的法国。
第十一章叙事牲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牲作品二.本章精讲1.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
故事由事件、情节、人物、场景诸方面组成。
3,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4.叙述话语是指叙事文本的形式特征,“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称之为“文本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称之为“故事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5.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的特征常常根据叙述人称决定,具体来说,可分为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以及第二人称。
6.叙事动作是指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其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的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8.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
9.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1)可能性。
(2)变为现实,即行动开始进行。
(3)取得结果。
10.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1)首尾接续式。
(2)中间包含式。
(3)左右并连式。
一般说来,一部小说,尤其是有相当大容量的长篇小说,不可能只有一种简单的行动模式,通常都是由几种符合序列综合形成的更为复杂的行动序列。
文学概论11.5 课件
(二)第一人称。比如《简爱》、《尘埃落定》 等。一种自己亲身经历,另一种以第一人称进行 评价。
(三)第二人称:主要是戏剧作品。
叙述者为主人公:余华《活着》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孤独者》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 为。叙述者和接受者。 1、叙述者(叙述者并不一定等于 作者)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
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
的故事时长主要是从1795-1832年。《芙蓉 镇》的故事时长是从1963-1979年。《百年 孤独》的时长是百年。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件 可分为若干层次。
比如《西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 件,即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这个总的事 件中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红娘传信等等。 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如崔张 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张生游玩 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 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我们可以这样 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只 要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 便可成为最初级的事件,也就是 最小叙述单位。
二、视角
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人决 定)
(一)第三人称叙事。“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 限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大于人物)多是与故事 无关的旁观者,他们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 个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也可以了解过去、预 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不同于表意性作品(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话,史诗,英雄传奇(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一)事件.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 塑造生动形象举例: 西厢记(二)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四)场景.二,结构(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叙述句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三,行动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二,视角(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三,叙述者与接受者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叙事学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述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 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 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往往呈现为暧昧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 和歧义。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 常常会得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结果。
行动
叙述者与声音
文学理论教程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 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 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 音”。
从叙事的本来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 达内容意义,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 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 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㈠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 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 感情,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㈡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 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 所指对象不同。
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理论教程
场景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 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 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 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一般叙事作 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 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
文学概论 小说PPT课件
③审美创造——典型的艺术魅力
别林斯基:“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其 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 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着。”
由于典型有着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又含有深刻复杂 的历史文化意蕴,因此,它不但与读者的感性状态的 生活体验相一致,而且还帮助我们把对生活的体验提 高一步,帮助我们更深地把握生活的本质。所以,典 型自然就具备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审美激动,让我们拍 案叫绝,终生难忘。
然而这颗心仍出自肉眼凡胎支配的世俗环境, 便给这颗心打上了历史的社会的烙印。这使她既 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 弱和小性儿。这就使她的恋爱史,几乎成了不断 的拌嘴、误解和流泪的历史;使她的叛逆和反抗 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 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 的反抗。然而林黛玉灵魂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 无疑又增添了林黛玉性格的悲剧美,表现了性格 的多侧面,以其性格的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 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②普遍意蕴——典型的丰厚历史文化意蕴
艺术典型要真实地描写社会关系,要含有“较 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表现人物 从“历史潮流汲取来的”行动动机,展示生活的 “某些本质方面”。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 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 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 自己,思考自己”。
情节与结构:
结构即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包括人物的 配备、情节的处理、环境的安排;
链式结构
线式结构
树式结构
水系式结构
网式结构
立体性结构
情感价值高于实用价值才能增加情节的感染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本章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过程的分析:首先分析叙述内容,即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叙述话语,这是对叙事文本形式特征的分析;最后分析叙述动作,即对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节叙事界定本节概述: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文学叙事由三方面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知识点1: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传统的文学理论如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
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
知识点2: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捩。
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的世界。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知识点3: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重点)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查看答案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一、从内容来看,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
二、从形式来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叙事话语之中,因而使得叙事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查看答案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表现为:一、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查看答案答题要点在于:分析行动序列可先将故事分解为较小的叙述单位,按照行动逻辑找出基本的行动序列,即“可能──现实──结果”三段式序列,然后再找出不同序列之间的复合关系。
分析应当具体,分出层次。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首先应当阐述清楚本文时长和故事时长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说明两种时长在叙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关系,即省略、概括、场景、休止等形式及其对叙事速度的影响。
然后再从作品的宏观角度分析叙事速度是怎样交替变化的,这种速度的交替变化就是叙事的节奏。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来进一步分析叙事节奏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审美效果。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查看答案叙述角度即视角。
根据教材中的分析,首先按照人称区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同特点。
重点说明不同叙述方式中视角或焦点的差别,即“无焦点叙述”和“内在式焦点叙述”的差别。
“无焦点叙述”的特点在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因而使读者得以洞悉故事的任何细节,充分满足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和试图公正、客观地了解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义的愿望。
《文学概论》叙事作品教案
叙事作品本章主要讲述叙事性作品,涉及叙事理论发展、叙事定义、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等问题。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叙事作品的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20世纪从法国兴起的叙事学理论则从新的角度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形式研究为主的叙事理论。
本章将对叙事作品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首先考察叙事理论从传统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提出了对叙事与叙事作品概念的解释,然后将叙事作品分为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将中国和西方传统叙事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到现代叙事学研究的框架中,从不同角度具体说明叙事作品的共同特征和叙事艺术发展演变的特点。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一)传统叙事理论叙事就是讲故事。
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来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名称即为《故事新编》。
无独有偶,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历史”或“史话”之义,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
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种种故事形式,人们记忆并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但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故事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
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而这种虚构的故事又要与现实生活有某种关系。
用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的话来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这里指的就是叙事文学)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而具有了比历史更普遍的意义,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这样就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文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叙事性作品(课堂PPT)
29
叙述者≠作者
叙述者
★鲁迅《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我” ★鲁迅《故乡》中的“我”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叙述者
30
叙述者与声音
声音
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若是说 话的与他同时生,并肩长,便臂手扯住,不放 他两个出去,纵有天大的事,也惹他不着。原 来大凡妇人家,那闲事不可管,动止最宜谨 慎……
实情况的请求被答应,诚实的请求被拒绝 19
《救风尘》的深层结构
❖ 从深层结构来分析,这一错误选择的事 件可以被抽象为一个结构:一个主人公 在面对选择的处境时,因受到遮蔽而犯 错误
20
叙述话语
叙述内容由叙述话语带出。 时间 视角
21
足球赛的评述
比赛的时间 评述的时间
时间
22
时间
故事时间
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14
深层结构
结构
研究叙述内容中各个要素在叙述 顺序背后的内在关系。
15
《救风尘》的表层结构
❖ 1、妓女宋引章嫁给了花花公子周舍; ❖ 2、宋引章在周舍家受虐待向母亲求救; ❖ 3、赵盼儿诱骗周舍写休书救了宋引章; ❖ 4、赵盼儿在公堂上争讼斗败了周舍,宋引章嫁给
了书生安秀实。 ——这显然是一个好人胜利,坏人失败的道德喜剧
叙述者与人物对话, 有时叙述者只能听凭人物的随心所欲。
叙述者对作品中的声音失去控制。
33
潜在的接受者
接受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时 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接受者
叙述者的期望
34
现实的读者
接受者
很多时候,现实的读者并非叙述人所要 召唤的潜在接受者。
现实的读者与理想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 导致误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 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话本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本章小结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叙事学的起源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雁过无痕 整理发布
如需要PPT格式文档,请给评价后发 邮件至ygwh2010@ 注明所需文件的网页链接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 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 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 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 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 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 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在昆德拉的一些 小说中,叙述者时常 跳出来,与读者商量 这个故事怎样讲下去 好,譬如《玩笑》、 《生活在别处》、 《不朽》等。而纪德 正是他所喜爱的一位 小说家。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人 物
故事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故事
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
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 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 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 《驿站长》: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二、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
传统的全知叙述:《三国演义》 现代的限制叙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为主人公:余华《活着》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孤独者》
第二人称叙述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 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 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 的“我”,讲述他所旁观到 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 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 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 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小 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 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时距:叙述的步速 匀速•变快•变慢 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 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故事
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
情 节
故事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 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 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 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 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 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 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 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 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后果
D:幸运
落第 龙女被罚牧羊 龙女得还
B:脱离常规的行为 C:不幸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 见龙王 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 链
洞庭君哀恸
钱塘君大胜并被赦 免
最后娶一父亲不知所 往的寡妇
钱塘君被囚禁 柳毅在拒婚后的 遗憾两度亡妻
成仙得道
行
动
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首尾接续式 中间包含式 左右并连式
结构
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 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应举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夫的行为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顺从锁禁 严词拒绝钱塘君婚 媒回家后两次明媒 正娶
二、 叙述者与声音
“独白”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
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 “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 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 世界。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
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 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 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 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 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 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 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 形态主张。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 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 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 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 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