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功与能教案

合集下载

漆安慎《力学》教案第04章 动能和势能

漆安慎《力学》教案第04章 动能和势能
P.123 (3) 英国物理学家杨(T.Young)(在光的 干涉方面作出贡献)将 mv2 / 2称作能量.
(4) 热学中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确认和各种物理现象之 间的普遍联系的发现,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最终确立.
(5)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最重要的贡献者是迈耶(M.Meyer) 焦耳(J.P.Joule)和亥姆霍兹(H.von.helmholtz)三位伟大的 科学家.
若 F F1 F2
则合力 F 的元功为:
dA ( Fi ) dr (Fi dr )
即合力所做的元功等于各分力所做元功的代数和.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⑷ 充分理解功的定义中的位移 dr :
① 更换受力点并不意味受力质点有位移,P.125
② 如果研究对象不是质点,则在力 F 的作用下,各部
F Fr
r
A F r F r cos Fr r
2. 变力的功 思想:无限分割,变曲为直
力 F 在元位移 dr 上的元功.
( r 是一有限位移)
dr m F
dA F dr F dr cos 元功的定义式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不管是恒力还是变力,由功的定义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Δt0 Δt dt
dt
在SI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为瓦特(W),1W=1J/s dimP=L2MT3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4.2.2 利用不同坐标系表示元功
元功的定义式: dA F dr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y
Δr
r1
F Fxi Fy j
y
F
dr dxi dyj

高中物理研究功与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研究功与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研究功与功率教案
主题:功与功率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功和功率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解释。

2.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力 F 在一个距离 s 内做功,那么如何计算功?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力做功的过程,引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2. 讲解功率的概念,并介绍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 = 功 / 时间。

3. 通过实例计算功和功率,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功和功率的练习。

2. 收集学生解答并进行讨论,强调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
1.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和功率,并给出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功和功率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
1. 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强调实际应用。

2. 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功与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并总结功与功率的关系,并列举两个实际例子。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有效性。

)。

《功的原理》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功对机械和物体的作用,及其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引入为了引起学生对功的理解和热情,可以通过小实验展示功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用弹簧秤来测量学生举重的力,计算出举重时所作的功,然后说明功是力量和位移的乘积。

第二部分:课堂讲解1.功的概念与计算在讲解功的概念时,可以联系学生平时所接触到的场景,如推车、举重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功及其作用。

接着,可以对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讲解。

2.功的分类按照作用力的性质,功可以分为正功和负功。

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意义。

3.功的单位应对各种应用场景,功的单位可以多种多样。

通过讲解多个功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功单位的方法。

第三部分: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可以针对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应用技巧。

第四部分:应用功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广泛,因此在讲解时可以参考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工程设计上,功的计算可以为机器的运行提供基础。

第五部分: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什么是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与分类、明白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系统性地掌握了功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工作甚至是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之,功的原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对工程、物理等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与应用,从而打下更好的基础。

功的教案

功的教案

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 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1. 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 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一.功的概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则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二.功的计算.(1)力学里规定: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功(W)就等于力(F)的大小和位移(s)的大小的乘积,W=F·s.(2)功的计算公式如图所示,物体在力F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拉力F与位移间的夹角为,则物体在力F 方向上的位移,由功的概念得:.功的计算公式:,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这样得到:将力F分解为位移方向的分力和垂直位移方向的分力,而垂直于位移不做功,所以.①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的过程中的积累效应.②功是标量.③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1N·m注意:在力学中力矩的单位为N·m,功或能的单位为J.三.正功和负功——对的讨论1.当时,,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2.当时,,表示力F对物体不做功.3.当时,,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通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两种说法在意义上是等同的,例如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做竖直上抛运动,向上运动了3m的过程中,重力对它做功(J),可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5J(不能说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5J).四.对功的进一步理解1.正功和负功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我们既不能说“正功和负功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2.功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形式无关.力对物体做功,总跟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以及两者的夹角有关,而跟物体受力以后通过这段位移做什么运动没有关系3.功的公式中F和s必须具备同时性.计算力F做功时所发生的位移,必须是在同一个力F持续作用下发生的,如果力只在物体的一段位移中有作用,力消失后仍继续运动,那么力所做的功,就只跟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而跟其余位移无关.4.合力的功(1)合力的功可先通过计算合外力得到.(2)合力的功也可先通过计算各个力的功得到:可以证明: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各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做的功.∑W=W1+W2+W3+…∑W=∑Fs=∑F•s当合力F为恒力时W=Fscosα,α是合力F与物体位移s的夹角。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 理解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举重、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功有关,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

2. 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记录不同拉力下的读数,探讨拉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三、学习功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为力,s为力的方向上的移动距离,θ为力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学生举例练习:计算一些简单情况下的功。

3. 教师分析总结:计算功时,要考虑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的方向是否一致,以及夹角的大小。

四、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如何计算这个力做的功?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决方法。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要计算水平面上物体受到的力做的功,需要知道力的大小、物体移动的距离以及力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人爬楼梯做的功、拉车做的功等。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功率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功率

高中物理教案功与功率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率的大小。

3. 掌握功与功率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与计算。

2. 功率的定义与计算。

教学难点:1. 功与功率的计算方法。

2. 功与功率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砝码等。

3.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功与功率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二、讲解功(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使其移动时所做的功称为功。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J)=力(N)×位移(m)× cosθ。

3.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功的大小。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弹簧测力计示数和小车在斜面上的位移,计算在不同角度下所做的功。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与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四、讲解功率(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功率的定义: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者单位时间内作用力的效率。

2. 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功率(W)=功(J)/时间(s)。

3.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功率的大小。

五、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功与功率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机械工作、交通运输等。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作为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验操作,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功与功率的概念,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功与功率的应用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功与能的关系教案

功与能的关系教案

功与能的关系教案【篇一:高一物理:功和能教学设计_03】第三节功和能●本节教材分析本节讲述功和能之间的关系,属于过渡性的一节,目的在于阐述本章的基本线索,使学生知道如何定量地研究机械能,为后面两节定量地讲述能和重力势能做好准备.在本节的教学中,要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了功和能的这种关系,就可以通过做功的多少,定量地研究能量及其转化的问题,但是对于功和能的关系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要通过本章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加深体会,这一节只要求有个初步理解就可以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能量的定义,知道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能量. 2.知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是因为物体具有能量.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4.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知道转化中总能量守恒.二、能力目标1.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解决有关能量问题. 2.知道功和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功和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学会从功能角度去探索自然规律.●教学重点1.理解功和能的关系.2.知道能量的转化用做功来量度.●教学难点在具体的问题中如何得到能量的具体转化情况,并用做功来定量地反映这种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法、举例法●教学用具投影片、cai课件●教学过程首先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2.知道能量的转化用功来量度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复习导入1.初中我们学过能量守恒定律,同学们回忆一下该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引入初中我们已初步学会功和能的有关知识,对功和能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并能定性地分析某些物理现象,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能的基本知识以及功和能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能的概念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并把四幅图对比在同一画面上①流动的河水冲走小石块.②飞行的子弹穿过木板.③自由下落的重物在地上砸了一个坑.④压缩的弹簧把物体弹出去.2.分析概括图片中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都各自对物体做了功.3.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具有能.(板书)4.同学们结合生活,举些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张紧的弓能够做功,所以它具有能.电动机通电后能够做功,它具有能.打夯机能做功,它具有能.流动的空气能做功,它具有能.5.结合学生所举的例子总结: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例如:有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流动的空气具有动能等.6.①演示:把弹簧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挂一物体,用力向下拉物体,使弹簧伸长后释放,物体将向上运动.②分析:拉下物体,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松手释放后,弹簧缩短,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具有了动能,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即把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③总结: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守恒.7.用多媒体展示几种现象,学生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①水冲击水轮发电机发电.机械能→电能②太阳出来,照耀森林.太阳能→生物能③傍晚,电灯亮了.电能→光能(内能)过渡引言:上边我们分析了几个能量转化过程,并且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做功.那么:功和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二)功和能的关系1.用多媒体展示下边几个过程①人拉重物在光滑水平面上由静止而运动.②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冲击水轮机,带动水轮机转动.③火车在铁路上前进.2.师生共同分析①中人对重物做功的过程中,人的生物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对水流机冲击,带动水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转动而做功,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火车前进而做功,把油和煤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又把内能转化为火车的机械能.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且都伴随着做功过程并板书,做功使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过渡:那么在能量转化中,能量的转化和所做的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举例说明①举重运动员把重物举起来,对重物做了功,重物的重力势能增加,同时,运动员消耗了体内的化学能,且运动员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力势能.②被压缩的弹簧放开时把一个小球弹出去小球的动能增加,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且弹簧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归纳得到: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板书: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过渡:通过上述分析:功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4.老师概括功和能的不同①功是和物体的运动过程有关的物理量,是一个过程量.能是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的物理量,是一个状态量.②做功可以使物体具有的能量发生变化,而且物体能量变化的大小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的.但功和能不能相互转化.三、巩固练习1.关于功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功就是能,功可以转化为能b.做功越大,物体的能越大c.能量转化中,做的功越多,能量转化越多d.功是物体能量的量度2.运动员将质量为150 kg的杠铃举高2米:①运动员做了多少功?②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重力势能?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并且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功和能的观点、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五、作业(一)阅读课文,掌握功和能的关系(二)思考题1.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形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长为 2a,宽为a,若要把它从图中所在的位置直立起来,外力至少要做多少功?2.挂在竖直墙壁上的长1.80 m的画,画面质量为100 g,下面画轴质量为200 g,令将它沿墙缓慢卷起,g取10m/s2,需做_____j的功.参考答案:( 1)mga 2.45 2六、板书设计1.能量是表示物体具有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2.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功 3.和能4.功的大小等于转化的能量,但功不是能1.【篇二:功和能教案】五、功和能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对功、功率、能量等概念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合理地运用上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2.通过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的复习,使学生对功和能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3.加强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运用守恒条件判断具体问题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问题.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在较复杂问题中分析题意,找出适用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及应用是本章重点.本章难点较多,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是比较突出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讲述:今天我们开始复习功和能一章,这一章内容较多,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同学既要注意知识内容,又要注意研究方法.板书:功和能一、基本概念1.功讲述:下面我们首先复习基本概念,先来看看功的概念.提问:大家回忆一下,功是如何定义的?学生活动回答: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功的单位还有电子伏、千瓦时、卡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cal=4.2j板书:单位:焦耳(j)lcal=4.2j提问:功的概念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说人在推车时做了1000焦耳的功,那么这1000焦耳的功究竟是哪个力做的呢?回答:是人的推力做的.讲述:所以,我们在研究功的时候必须首先明确是在研究哪个力做的功,另外考虑到动能定理的应用条件,我们还应该清楚这个力是否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这是我们要对功的概念做的第一点说明.板书:说明:①首先明确做功的力及此力是否是合力提问:明确了研究对象之后,我们来回忆一下: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回答: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提问:那么功的定义反映出功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者说功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回忆一下.回答:功的本质是力在空间的积累.例如:物体在一个牵引力的作用下绕圆周运动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点,求牵引力所做的功.讨论,少数学生会认为功为零,多数学生会认为功不为零,但追问为什么时却很难说清楚.讲述:如果套公式的话,由于物体运动一周的位移为零,会很容易得出牵引力做功为零的结论.但是,从牵引力作用过程中消耗了其他形式能量而转化为物体动能这一点就能看出,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为什么会出错呢?请同学再讨论一下,注意牵引力的特点.讨论,得出结论:原因在于功的定义式是对恒力而言的,而在此问题中,牵引力的方向在随时变化,是一个变力,所以不能套用公式.讲述:此题的正确结论应从功是力在空间积累这一角度,得出牵引力所做功等于牵引力与物体所走过的圆周的乘积.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对功的概念再做两点说明:板书:②功的本质是力在空间的积累③功的定义式对恒力才适用提问:下面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功的正负又是什么含义呢?讲述:根据功的本质意义,所谓正功,就是力在空间是正的积累;所谓负功,就是力在空间是负的积累.提问:另外,我们知道研究功是离不开能量的,研究功的正负同样离不开能量,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功和能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何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正功与负功的意义呢?回答:功是能量改变的量度.力对物体做正功,导致物体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导致物体能量减少.讲述:这是正功与负功的本质差别.也是我们对功的概念要进行的再两点说明.板书:④功是能量改变的量度⑤功是标量,但功有正负讲述:需要对负功再加以说明的是: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物体竖直上抛时,重力对物体做了-6焦耳的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了6焦耳的功.提问:在实际问题中,我们还经常要涉及到合力做功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那么物体所受合力所做的功与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什么关系呢?原因又是什么呢?回答:合力做的功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数和.由于功是标量,所以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所做的功相加,就等于合力所做的功.板书:⑥合力功等于各力功的代数和讲述:另外,因为功的决定因素之一位移与参照物有关,所以功的大小还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比如,我用力推桌子,但没有推动.以地面为参照物我没有做功,而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我却做了功.所以一般情况下研究功,必须以地面为参考物.板书:⑦功与参照物有关,一般必须以地面为参照物.讲述:下面我们来复习有关功率概念的知识.提问: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功率的定义、单位及其物理意义.回答: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的定义式为:p=w/t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1瓦特=1焦耳/秒.功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瓦,1千瓦=1000瓦特.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讲述:由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以功率从本质上讲,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单位:瓦特(w)1kw=1000w板书:①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即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提问:在研究功率时经常要遇到平均功率和即时功率,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它们通常用什么公式来求呢?板书:②平均功率与即时功率提问:在研究某些机械的功率时还经常要遇到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输出、输入功率等概念,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回答:额定功率是某机械正常工作时的功率.每一个机械都有一个额定功率值,机械在此功率或在此功率以下工作,机械不会损坏;如果超过此功率,机械可能就要损坏.机械不一定总在额定功率下工作,这时机械的即时功率叫做机械的实际功率.机械对外做功的实际功率,称做此时机械的输出功率;外界对机械做功的实际功率,称做此时机械的输入功率.板书:③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讲述:下面我们来复习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势能又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板书:3.机械能(1)动能提问:我们先来回忆动能的意义及它的表达式和单位.【篇三:功和能教案】功和能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行走,引发学生对功的疑问,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2. 探究功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2)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总结出功的概念: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3.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计算功?(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 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才能算做功?(2)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5. 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提着一桶水行走所做的功。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了解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高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高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高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功和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功和能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能够分析物体的机械能转化过程。

教学内容:
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功和能的关系;
4. 机械能守恒原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并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2. 介绍能的概念及能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 讲解功和能的关系,并进行实例分析。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解答学生对功和能的疑问;
2. 讲解机械能守恒原理,并进行相关例题的讲解;
3. 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课堂小测验。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举例子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和课堂小测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和图片。

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和课后思考题;
3. 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功和能的掌握情况。

功能关系教案

功能关系教案

问题2: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能量形式有哪些?问题3: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5J,物体的动能是否改变?重力势能是否改变?总结:定量关系:功和能之间的确定对应关系完成下表,同桌两人每人完成一列,然后讨论结果总结对应关系。

质量m=3kg的物体经过2S从A点下落到B点,经过A点时速度V A=1m/s,经过B点时速度V B=17m/s,AB间距离为18m,空气阻力f是重力的倍(g=10m/s2 )在这个过程中三、感悟小练1、如图固定的粗糙斜面上,有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挡板上,上端与一物体接触但不拴接,现施加力F使物体向下压缩到某一位置且静止。

突然去掉F,物体沿斜面上升到离开弹簧瞬间速度为v,且这个过程中摩擦力、弹簧弹力、重力做功分别为W1、W2、W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动能的改变量为W 1+W 2+W 3B 、物体机械能改变量为12m v 2+ W 3c 、物体机械能改变量为 W 1D 、物体和弹簧组成系统的机械能改变量为 W 12、(2022·山东高考)(多选)如图所示,楔形木块abc 固定在水平面上,粗糙斜面ab 和光滑斜面bc 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顶角b 处安装一定滑轮.质量分别为M 、m (M >m )的滑块,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轻绳与斜面平行.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在两滑块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 )A .两滑块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守恒B .重力对M 做的功等于M 动能的增加C .轻绳对m 做的功等于m 机械能的增加D .两滑块组成系统的机械能损失等于M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四、体验功能关系魅力、建立功能思想 总质量为M 的列车,沿水平直线轨道匀速前进,其末节车厢质量为m ,中途脱。

初中物理功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功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功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和运动的关系。

然后提问:“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一定会发生运动?如果发生了运动,我们如何来衡量力的作用效果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2. 新课教学(1)介绍功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阐述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称之为功。

”(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教师介绍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其中,θ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讲解功率的概念教师介绍功率的概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功率 = 功 ÷时间。

”3.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实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并解释原因。

同时,让学生尝试计算实例中的功和功率。

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功率的理解。

2.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高中物理竞赛功与能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功与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功和能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功和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能够运用对功和能的理解解决物理问题。

3. 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实例引出功和能的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2. 授课:讲解功和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来理解功和能的转化关系。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5. 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与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7. 超纲拓展:介绍一些与本课相关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功与能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布置的练习题。

2. 思考功与能的关系,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结。

3. 阅读相关文献或书籍,深入了解功与能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功=力×位移
能: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
动能: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势能:物体位置上具有的能量。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功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功的计算:计算功的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功的概念。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力的乘积。

3. 推导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

4. 分析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功的性质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的性质,掌握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性质:功的正负及意义。

2. 功的应用: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性质及应用。

2. 难点: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功的应用。

2. 利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功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功的应用。

2. 讲解功的性质:功的正负及意义。

3. 分析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功的应用: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第三章:力与功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功的关系,掌握力对物体做功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力与功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与功的关系:力对物体做功的原理。

2. 力与功的计算:力的计算及功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与功的关系及力对物体做功的原理。

2. 难点:力与功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与功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掌握力与功的计算方法。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功和能)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功和能)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学案 (04)课题: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题型 1 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对应关系例 1. 在“奥运”比赛项目中,高台跳水是我国运动员的强项,质量为m 的跳水运动员竖直进入水中后受到水的阻力而做减速运动,设水对他的阻力大小恒为F,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在他减速下降高度为h 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A .他的机械能减少了Fh B.他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C.他的动能减少了(F- mg)h D.他的动能减少了Fh变式 1. 在固定的负点电荷正上方有一质量为m 的带正电的小球,现用竖直向上的恒力作用在小球上,使小球从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当小球上升高h 时,速度为 v。

则这一过程中( ABD)A. 小球所受合外力做功为1 mv2 B.电场力对小球做功为 1 mv 2mgh Fh22C.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电场力做的功D.机械能增量和电势能增量之和为Fh例 2. 如图所示为某电动传送装置的示意图 .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恒定速率 v 运行。

现有一物体从静止开始轻轻放到传送带的底端,如果传送的高度 h 一定,且物体到达顶端前已经与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将物体由底端传送到顶端,传送装置多消耗的电能与θ无关B.减小θ,则将物体由底端传送到顶端,传送装置多消耗的电能减少C.当θ一定时,将物体由底端传送到顶端,传送装置多消耗的电能与v 无关D.当θ一定时,将物体由底端传送到顶端,传送装置多消耗的电能与v2成正比变式 2.如图所示为某传送装置的示意图.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恒定速率v 运行。

现有一质量为 m 的物体从静止开始轻轻放到传送带的底端,同时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拉力 F 的作用,如果传送的高度为 h,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物体从传送带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体所做的功。

(设传送带长度较大,且物体能够到达传送带顶部。

高中物理能量和功教案

高中物理能量和功教案

高中物理能量和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能量和功的概念及关系
2. 掌握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能量和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能量的概念和分类
2. 功的概念和分类
3. 能量和功的关系
4. 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量和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能量和功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简明扼要地介绍能量和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示例分析,通过实例演示能量和功的计算过程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加深对能量和功的理解
4.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能量和功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能量和功的概念
2. 讲解:介绍能量和功的概念、分类及关系
3. 分析:通过示例分析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
4. 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量和功的关系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能量和功的理解
6. 总结:归纳能量和功的关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
1. 口头提问: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能量和功的理解
2. 练习测试:设计一些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能量和功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能量和功的概念及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能量和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动能与功的关系探究教案

动能与功的关系探究教案

动能与功的关系探究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功的概念。

2. 探究动能与功的关系,能够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

3. 运用动能和功的概念,分析和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应的物理题目。

教学准备:1. 教学用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配备实验装置及教学示范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功的思考:1. 你觉得什么是动能?能举例说明吗?2. 你对功了解多少?有没有相关的实际例子?请学生积极踊跃回答并进行讨论。

二、理论探究(20分钟)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动能和功的概念及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特别强调动能是物体克服外力使自身位置发生改变时所具有的能力,并提及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 讲解动能与功的关系:- 功是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所以功与力正比。

- 动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体现,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相关。

- 根据动能的定义,可知物体动能的变化等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 动能增加时,表示物体获得了能量,需要外力对其做正功;动能减少时,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需要外力对其做负功。

3. 举例分析:分别举例说明动能增加、减少和保持不变的情况,并分析其中功的正负和大小关系。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教师示范实验:进行一个动能与功相关的实验,例如:用弹簧测力计拉伸弹簧、使弹簧刚好恢复到原长的情况,观察并讨论作用力、位移和弹簧恢复的关系。

2.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类似的实验,每组记录数据并总结实验结果。

3. 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并就动能与功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总结。

四、拓展应用(25分钟)1. 讲解示例题:通过PPT或白板,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动能和功相关的典型物理问题,并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2. 学生练习:让学生个别完成一些练习题目,包括计算动能和功的值、分析动能与功的关系等。

3. 学生答疑: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解答疑惑。

高中物理功与能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功与能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功与能教案模板主题:功与能学习目标:1. 理解功和能的概念;2. 掌握功和能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功和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小车、光电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功和能,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2. 通过例题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三、讲解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能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2. 通过例题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能的概念。

四、讲解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功和能之间的关系;2. 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功和能在物理上的应用。

五、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测量物体受力、移动距离等数据,计算功和能的值。

六、讲解实际应用(10分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功和能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的能量转换等。

七、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畅谈学习收获和困惑。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功与能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实验和实例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功和能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功的意义及应用:初中物理教案授课重点

功的意义及应用:初中物理教案授课重点

功的意义及应用:初中物理教案授课重点功的意义及应用一、知识要点1、功的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又称力的功。

2、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其它常用单位有千瓦时(kW·h)、米制马力时(PS·h)等。

3、功的计算公式若物体在力$F$作用下从点$A$移动到点$B$,则所做的功为$W=Fs\cos\theta$。

其中,$s$为物体从$A$点到$B$点移动的距离,$\theta$为力$F$和$s$间的夹角。

4、功的意义及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在物理学中,功的意义是转移能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功的应用有很多,比如在机械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机械功、电力工程中的电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功等等。

二、授课重点1、讲解功的概念及其单位。

2、引导学生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3、介绍用功计算公式,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方法。

4、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功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列举出其中有哪些需要做功的情景,例如:打篮球、推车、吹气球等。

2、知识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及其单位,引导学生将功与能量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让学生自己举例演示功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难度逐渐递增的例题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应用实例从机械、电力、化工、生物等领域中选取几个工程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功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拓展延伸展示个别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功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功的应用场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变力做功和功率的概念,并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实验教案:功与能

物理实验教案:功与能

物理实验教案:功与能一、引言功与能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物体在作用力下所进行的工作和储存的能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功和能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物理实验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功与能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二、实验介绍2.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1. 理解功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力在物体上做功的条件和结果;3. 理解能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2.2 实验材料1. 弹簧秤2. 弹簧3. 铅直地面4. 测量刻度尺5.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3 实验步骤步骤一:测量地面高度1. 在实验桌上放置弹簧,保持垂直。

2. 使用测量刻度尺测量弹簧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二:力的做功1. 将弹簧放在地面上,使其自由伸展。

2. 将物体(如一本书)放在弹簧的顶部。

3. 测量书在弹簧顶部位置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4. 缓慢地将书从弹簧上取下,使其落地,同时记录书的重量。

5. 计算力在此过程中的位移,并使用公式计算作用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功 = 力 ×位移× cosθ步骤三:动能与势能的计算1. 使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动能 = 1/2 ×质量 ×速度^22. 使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势能。

势能 = 力 ×位移三、实验原理3.1 功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工作,用于描述力在物体上产生效果的大小。

在力沿着物体位移的方向上进行的情况下,功可用以下公式计算:功 = 力 ×位移× cosθ其中,力的大小以牛顿(N)为单位,位移的大小以米(m)为单位,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cosθ = 1,此时的功为正;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时,cosθ = -1,此时的功为负。

3.2 能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能是物体的一种状态,用于描述物体具有做工的能力。

《功和功率》课题优秀教案

《功和功率》课题优秀教案

《功与功率》八年级教案一.功1、做功的含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②③2、功的定义: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单位:焦耳(J)1J=1N·m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②。

3、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理想机械就是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

二、功率1、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公式:P= W/t单位:瓦特(w)千瓦(kw) 1kw=1000w注意:功率是由功与时间共同决定的,与它们的比值有关3、推导公式:推导过程:P=W/t=(F·S)/t=F·V (V表示速度)功与功率专题训练1、下列关于功的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C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B.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C.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D.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2.下列几种情况,力对物体做功的是(B )A.人用力推桌子,桌子不动B.人从一楼上到三楼C.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D.起重机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3、两名运动员,甲比乙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时间相等,则(A )A.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B.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C.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同D.甲、乙做功相同,乙的功率较大4.使用杠杆、定滑轮、动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将同一重物匀速提升.若机械的摩擦正确的是(D)A.因为定滑轮不能省力,所以使用定滑轮比使用杠杆做功多B.因为动滑轮费距离,所以使用动滑轮比使用定滑轮做功多C.因为动滑轮要费距离,所以使用动滑轮比使用杠杆做功多D.使用它们做的功一样多5.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和自重均不计,下列说法中B、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C、机械的功率越大,机械工作时做功越快D、机械的功率越大,机械工作时能量转化越快6.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之间的摩擦因数 , m A mB ,
设 并设 A 滑到 B 的另一端时
A、B 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 求:B 板的长度以及 B 板
走过的距离 (A 可视为质点)。
27
A B (a) A B (b)

解:A 向右滑动时,B 给 A 一向左的 摩擦力,A 给 B 一向右的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为
力点位移即质点位移。 若研究对象不是质点,有时受 力点位移与物体的位移不一致,这时 受力点位移指将受力部位视为质点时 该质点的位移。
受力点 A 移动 2S,才能使物体位 移 S,计算功时,取那个位移呢?应 取受力点 A 的位移。 用力 F 拉 B 端, 弹簧上各部分的 位移是不同的。B 点位移最大,A 点位 移最小为零,计算功时,取那点位移
1
* 综合运用有关动量、角动量及功 能的各定理、定律, 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 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
§4-1 功 §4-2 动能定理 §4-3 势能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时:3 学时)
教学重点:
* 变力的功的计算,功与能量的 区别和关系。 * 任意保守力场势能的计算。 * 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及机械能 守恒及其应用.

l Fr m G dr

F
解: 因小球极其缓慢地移动,近似认 为加速度为零, 所受合力为:水平力 F、重力 G、 拉力 FT, 矢量和 F + G + FT = 0
14
由于合力的切向分量:
F cos mg sin
可得:
F mg tan
力 F 做功

0
A F dr F dr cos mgl


l
根据动能定理,外力的功等于 链条动能的增量。
mg 2 1 2 2 A (l a ) mv 0 2l 2

v
例 4.4
g 2 2 (l a ) l
质量为
mB 的木板静止在光
26
滑桌面上, 质量为
mA 的物体放在木板 A
一初始速度
B 的一端,
现给物体 (a )) ,
v 0 使其在 B 板上滑动(图
§ 动能定理
一 质点的动能定理
4-2
设一质点在变力作用下, 沿一条 曲线路径运动,在 a 点、b 点速率分别 为 V 1 和 V 2。 当质点在某一位置移动一元 位移时,力 F 对质点所作的元功为:
dA F dr F cos dr
18
F cos Ft
— —
力 在 切 线 方 向 的 分 量
6
以车为参考系:A1=FS 以地为参考系:A2=F(S+ut) 可见功的计算与参考系有关。 2. 变力对曲线运动物体作功
a
dr

F
b
l
* 元功: 物体在某一位置作一元位 移 dr ,力作的元功为:
dA F dr F dr
(4-2) * 力 F 的功: 物体由初始位置 a 经路径 L 到 b 过程中,力作的功为:
dr cos dr cos(
(此处 dr 为位 矢大小的增量) 故上式可以写为
m1m2 dA G dr 2 r
总功为:
A

dA

rb ra
G
m1m2 r
2
dr Gm1m2
注意:万有引力功只与质点的初态末态
17
的相对位置 ra 、 rb 有关, 与路径 l 没有关系—— “保守力” ---------------------------------------------------------------------------------------
(4-6)
20
将(4-6)式积分:
A

b
a
F dr

Ekb Eka
dEk Ekb E
(4-7) —— 质点动 能定理(积分形式) 表明:合外力对质点做的功等 于质点动能的增量。 讨论: ( 1) (4-7)式中,各量均系对同一 质点,相对同一参考系而言。 (2)动能定理是与一段做功的 过程相联系,表明了合功与初、未 状态动能的变化关系,不涉及中间 各个瞬时的运动状态。 (3)功和动能的概念不能混淆 质点运动状态一但确定, 动能就惟一确定了,动能是运动状
7
A
dA
b a
F dr
(4-3 ) (力 F 沿路经 L 的线积 分) 3.功的几何表示 : 变力 F(随位置变化的函数关系) 则 : 力
x2 x1
F F ( x) F 的 功
A
dA
F dr

曲线与横轴包围的面积—阴影部分。
8
F(x)
O
x2 x1
x

合力的功
m A g
,将
A、B 视为一系统,摩擦力是内力,
因此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设 A 滑到 B 右端时二者共同速度为
v。
m Av0 ( m A mB )v
解得
28
v0 v 2
再对 A、 B 系统用质点系动能定理 (摩 擦力功是一对力的功) , 设 B 不动,A 相对 B 移动 L,摩擦力 的功为 m A gL , 代入质点系动能定理
21
态的函数,是反映质点运动状态的 物理量。 功是和质点受力并经历位移 这个过程相联系的,过程意味着状态变 化,所以功不是描写状态的物理量,它 是过程的函数。 二
质点系的动
能定理
质点系的总动能定义为各质点动 能之和
EK
1 Eki mi vi2 i i 2
对系统中第 i 个质点,应用质点 的动能定理
1 1 2 m A gL (m A mB )v m 2 2
可得:
v0 L 4 g
再单独对 B 板应用质点动能定理, 此时 B 板受的摩擦力做正功
2
mA g x
29
1 mA g x mB v 2 0 2
得:
v0 2 x 8 g
--------------------------------------------------------------------------------------
由 于 A F dr
dr v ,代入上式,为: dt
dA P dt

10
dr PF F v dt
功率为力与质点速度的 点积。 * 作功公式:
A

t2 t1
Pdt
* 国际单位制: 功的量纲为 ML2T–2, 单 位为 J(焦耳), 2 -1 功率的量纲为 ML T , 单位为 W(瓦)。
第四章 功 与能
(讨论力的空间累积,动能定理、势能定理、功 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要求:
* 掌握功概念 , 计算直线运动及简 单曲线运动中变力功。 * 掌握保守力作功及势能概念,计 算势能及由势能求保守力。 * 掌握质点动能定理和质点系动能 定理, 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 单力学问题。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 分析简单系 统在平面力学问题。


dv Ft mat m dt
以及 上式,
19
v
dr dt
代入
则:
dA F dr Ft dr m 1 mvdv d ( mv 2 ) 2
动 能 定 义
dr dt
dv

1 E k mv 2 2
上式为:
dA F dr dEk
—— 质点动能定理(微分形式) 表明 :力对质点做的元功等于 质点动能的微增量 dE k 。 考虑质点从 a 经路径 L 运动到 b,相应的动能变化,
dA
b a
F21 dr21
(4-5
-----------------------------------------------------------------------------------------例 4.1 一绳长为 l,小球质量为 m
13
的单摆竖直悬挂, 在水平力 F 的作用下,小 球由静止极其缓慢地移动, 直至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为, 求:力 F 做的功。
2
* 有关动量、角动量及功能的定 理、定律的综合运用。
作业: 4-01 ) ; 4-05 ) ; 4-08 ) ; 4-10) ;4-13) ; 4_15);4_17);4_20); 4_21);4_22)。
---------------------------------
§ 4-1 功
一. 功
功的定义: 力 F 所作的功等于力 F 与受力点位移 r 的标积。 1. 恒力对直线运动物体作功
3
F m
r
A F r F cos r
(4-1)
讨论: (1) 功是标量,有正负之分。 0≤θ <90° A>0 力对物体作正功。 θ =90° A=0 力对物体不作功。 90°<θ ≤180° A<0 力对物体作负功。 (2)关于受力点位移 若受力物体可视为质点,则受
4
23
理。 (3) 当 A 内+A 外= 0 时,Ek2=Ek1。 表明,在外力和内力对质 点系所做的合功等于零 时,质点系的动能守恒。 ------------------------------------------------------------------------------例 4.3 一链条长为 l,质量 m,放 链条一端下垂, 长度 a。 假 设链条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 滑, 求:链条全部离开桌面时 的速度。 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一对力的功
一对力特指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一对力的功指在一个过程 中一对力作功的代数和。 一对力的元功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