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2442019年15期总第455期ENGLISH ON CAMPUS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文/戚晓亚那些黑心肝的,杀个干净。
”显而易见,文中描述的内容不可能与中国政府有关,这是明显的政治误读。
从认知上来看,两者虽然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机制也是不同的。
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晚清时期的中国,小说翻译承担着政治任务,译者不惜对原作进行删减、增加或者是改写。
从深层上来看,首先是改变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然后影响人们的认知机制,最后产生不同的语言和行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革命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国民配合维新运动,增强民族意识,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2.伦理、宗教文化的误读。
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用带有中国伦理亲情关系色彩的词语来去解读原作。
比如:在狄更斯的 David Copperfield中有这么一句 “Oh, dear, dear Julia! Oh, I have been a naughty and undutiful child!” 在董秋斯的译文中,此句被翻译成了“呕,亲爱的亲爱的朱丽亚,呕,我过去是一个淘气的不孝的孩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看见这个词,首先想起来的就是“不孝的”这个意思;在西方人的伦理文化中,对于父母和长者的孝顺观念并没有这么强烈,作者可能并没有想表达“孝”的意思。
3.文化意象的误读。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传统观,使得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因而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形成了固定的图式,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译者和原作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形成的图式也就不同。
而在文学作品中,以文化意象来代替相对应的意思是很普遍的,所以也就常常产生误读。
比如:哈代所写的《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 在张谷若的翻译中这样写道“她们里面,有的美目流盼,有的鼻准端正,有的樱唇巧笑,有的身材苗条,但众美兼备的,固然不能说没有,却少的很。
从认知语法看翻译
认知语法 : C r 0 f t 的激 进 构 造 语 法 F i l l mo r e & K a y的构
因 为男 孩 夸 了她 而觉 得 他 很 讨 厌 吗 ?如 果 这 里 翻 译
造 语 法 详 细 论 述 了句 法 关 系 和 句 法 的传 承 性 主 要对 成 : Y o u a r e S o b a d ! 就 会 造 成误 解 了 应该考虑到当 构造 的内部 结构 做 出较 为精 细的 分析 : L a k o f 以及 时 说 话 人 之 间 的语 境 . 故 翻译 成 : Y o u a r e S O s W e e t ! 这 G o l d b e r g的 构 造 语 法 着 重 论 述 了 构 造 之 间 的 范 畴 化 样 就 比较 合 适 . 就 会 避免 歧 义现 象 的 发 生 关 系 L a n g a c k e r 的认 知 语 法 重 点 论 述 了语 义 范 畴 和 又 如. 孩 子 小 明故 意 打碎 了 别 人 家 的 窗 户 . 父 亲
也 已 开 始 进 行 了一 些 把 认 知 语 言 学 中 构 建 语 法 与 翻 X i a o Mi n g , r u n 。 r u n ! 就 会造 成 误 解 。 为 什 么 父 亲 叫 儿
译 实 践 结合 的研 究 丁 国旗 就 从 认 知 语 法 的 角度 研 究
译 实 践 的 指 导 .加 深 了认 知语 言学 与 翻 译 的 联 系 .强 则是不同的 f L a n g a c k e r . 1 9 9 7 : 2 3 6 1
调 人 类 认 知 的重 要 性 . 体 现 了认 知 语 言学 巨大 的实 践
意 义 在 一 定程 度 上 解 释 了翻译 现 象 中的 歧 义 问 题 , 是 理 论 与 实 践 结合 的一 大 突 破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试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忠实性和直译,注重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动态性和意义转换,强调文化因素和语境理解 后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语言学翻译理论:结合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结构和语用功能的对等与转换
专业术语的翻译:针对特定领 域,使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进行 翻译
语法的翻译
添加项标题
语法结构:翻译时需要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确保信息的准确传 递。
添加项标题
词义选择: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确 保译文的自然流畅。
添加项标题
语序调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对原文的语 序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侧重于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 解和感受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各有侧重,但都是翻译的重要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异化与归化
异化: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和语言风格 归化: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应根据翻译目的、读者群体和文本类型等因素来决定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强 调译文的自然 流畅,传达原 文的情感和意
义
形式对等:注 重保留原文的 形式和修辞, 追求语言的对
应和一致性
翻译的语言学 方法:语义分 析、语境分析、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_吴迪
教育与人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吴 迪 付有龙(潍坊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山东 潍坊 261053) 摘 要: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讲授,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尽量获得忠实原文,语 言通顺的翻译能力。
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体验观”也逐步被用来解释翻 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翻译教学中“体验观”的运用,来进一步探讨文化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积极 作用,以及在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观;文化教学;翻译教学Abstract:Traditionally,the methods and skills for translation are the key part in the lesson of translation,and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grasp practical skills mainl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s during lessons.However translators ’ subjectivity is always neglected with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oncerning methods are used in explaining the role of translators’ in translation.Here,the usefulness of experientialism in the lesson of translation is enforced,and the teaching of cultures should be welcome in translation lessons,which does goo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skills and our Chinese culture protection.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Experientialism;Teaching cultures;Translation teaching引言 随着翻译理论和教学法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体 会到译者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论翻译学研究方法
3、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特定的翻译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验 法可以验证假设、探索新现象并测试现有理论的适用性。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文本或项目的翻译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案例研究 法有助于了解特定文本类型或领域的翻译特点和问题。同时,案例研究还可以 为特定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1、语料库与翻译研究:语料库作为一种强大的研究工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 大量真实、自然的语料。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过程 中的语言转换规律、译者的风格和策略等。
2、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理论构建:通过对比和分析翻译与非翻译文本的差异,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理论旨在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此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 理论还如何利用语料库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3、翻译教学与培训:语料库在翻译教学和培训中具有广泛应用。通过展示真 实的翻译示例和错误,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识别翻译中的常见问题,提高翻译 技能。同时,它也为翻译培训提供了可衡量的标准和资源。
4、机器翻译与自然语言处理: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技 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如何利用这些技 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以及如何解决机器翻译中遇到的语义和语境问题。
研究结果
通过对不同研究方法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 视角和优点。文学翻译研究方法翻译的艺术性和修辞处理,揭示了原文与译文 之间的美学关系;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则翻译
过程中的语言规律,为我们深入理解翻译过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框架。
认知翻译研究方法揭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和策略,有助于我们了 解译者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规律;社交翻译研究方法则将翻译置于更广泛的社会 文化背景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翻译现象的新视角。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马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比喻形式,是通过表面上的意思来表达另一种深层次的意思,其不仅在中文中经 常使用,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在英语文章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常出现隐喻,这些隐喻既有 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非明显的。
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将隐喻看作是人类重要的认知 方式之一,这就给英语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翻译隐喻属于比喻的范畴,可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明喻,只是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委婉。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通过将认知语言学引入到英语隐喻翻译研究之中,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准确地翻译。
1英语隐喻的概述1.1隐喻的定义在英语中,对隐喻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 com parison b e tw e e n tw o th in g s,b a s e d on resem b lan ce or sim ilarity,w ithout using‘lik e’or‘a s’。
真正 把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者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语言观”,这就把隐喻从纯语言的范畴上升到了思维认知的范畴。
来考夫强调隐喻存在于方方面面,不但出现在语言中,同时也隐藏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将隐喻概括为“跨概念域的映射”。
换种说法,隐喻是人们把特定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类认知活动,是产生新语言意义的源头,本质上讲,隐喻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解释某类事物,它是将不同概念有效联系起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隐喻的认知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角度看影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角度看影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出发,从客体、过程、目的以及标准等四个方面审视影视作品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为影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阐释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译者主体性;影视翻译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交际过程中三个环节要素(作者、作品与读者)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并倡导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具体来说,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观点:翻译的体验性、翻译的多重互动性、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和翻译的“两个世界”。
二、译者主体性中国翻译界长期以来也将“忠实”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在理论上有“信、达、雅”“等值”“化境”等概念。
这些概念从本质上说都是把原文看作绝对标准,同样也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作为评判准则,而忽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尤其是受到文化操控学派的影响,译者主体性这一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学者陈大亮否定了“原作者为翻译主体”的观点,阐释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唯一主体的依据,并明确指出一旦解决了译者主体性问题,翻译研究的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当然,译者主体性在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规定了译者受到客观制约的受动性。
陈大亮指出在理解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要避免走向两种极端:“一是无视客体的制约性,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二是过分强调客体的制约性,完全排除主体能动性。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把握好得与失的量度及过与不足的平衡,是每个译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角度看影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影视业的发展至今已过百年,经过几代译者的努力和实践,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完全复写原作或原作思想的局限,译者已将影视翻译发展为翻译思维中融入自己主观审美意向的一种艺术创造。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翻译的语言学问题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ckoson,1896-1982),美国著名语言家。
雅各布逊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翻译的主要贡献是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雅各布逊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雅各布逊是用信息论和交际学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和翻译的。
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②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为三类,既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和符际翻译。
③诗歌的翻译问题。
一、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看翻译《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开始,就直接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雅各布逊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的看法。
罗素认为,要理解词的意义,必须要有认知经验。
没有人能够理解奶酪一词,除非他见过奶酪。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出发,认为人们对词意的理解,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而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赋予词的意义的理解。
词是语言的一个语言符号(code),其意义是人们赋予给它的。
理解了人们赋予该词的意义,也就理解了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符号学观点。
雅各布逊以奶酪一词为例。
要知道奶酪的意义,并不一定需要吃过奶酪,而只要知道赋予奶酪的意义是什么就行了。
他进一步指出,“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所以按照雅各布逊的观点,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现象有关。
例如,谁也没见过龙(dragon),麒麟(unicorn),神吃的食品(ambrosia)或神喝的酒(nectar),但我们知道这些词的意义。
雅各布逊采用皮尔士(Perice)的符号和意义的理论,指出不论是作为语言学家或普通的语言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把它翻译成其他可替代的符号,尤其是翻译成更为发达的符号。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
. 论 , 是 随着 传 统 翻 译 理 论 局 限 性 的 逐 步 暴 露 , 们 征 即社会 团体 所 共 有 的文 化 和政 治 环 境 。语 言 使 用 但 人 交 可 意识 到深 入 探 讨 译 者进 行 翻 译 活 动 时 的 认 知 心理 过 时 , 际者根 据 交 际场 合 的需 要 , 以 自觉 或 不 自觉
程 的重要 性 。辜正 坤在《 学 大 词典 》 序 文 中提 到 , 地激 活 有关 的认 知语境 内容 , 之 投之 使用 。 译 的 使 “ 翻译 活动就 是 ……一 种 使人 类 不 仅 和 自己的 同类 也
… …
传统 的观 点 认 为 语 言 是 人 类 进 行 交 流 的任 意 性 客观 世界 是语 言 的 本 源 。认 知语 言学 不 否 认 客 和整个 世 界 沟 通 的 时 时 刻 刻 都 存 在 着 的 理 解 行 为 符号 ,
双 语 转 换 的认 知 心 理 过 程 , 这 一过 程 中译 者 的认 知 语 境 起 重要 作 用 。 在
关 键 词 : 译 ; 知 语 境 ; 知 心 理 翻 认 认
中 圈分 类 号 : 1 . H3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29 (0 6 0 —0 90 10 -0 3 2 0 )20 7-2
十年 翻译学 及语 言学 理论 的发 展 , 们 逐 渐 认识 到翻 其含 义 的部分 。后 来语 境 研究 取 得 了长 足 的 进展 , 人 语 译 过程 不仅 仅 是 一 个 语 言 活 动 , 是 一 个 交 际 过 程 , 境 的构成 要 素从 言 内上 下 文 逐 渐 扩 大 到 言 外 情 景语 更 该 过程 离不 开译 者这 一 人 的 因 素 。在 1 9 9 0年 出版 的 境和社 会 文化背 景及 交 际 者 的身 份 职 业 等 , 此 语境 到 《 话语 与 译者 》 书 中 , t 和 Mao 一 Hai m s n提 出翻译 活 动 的各 种 因素 都是 客观 的 。但 实 际 上 , 语 言 使用 过 程 在 是“ 在某种 社会 语境 中进 行 的交 际 过 程 ” 译 者 站 在这 中 , , 语用 者处 理 信 息 的过 程 或 含 义 的 获 得 过 程 , 感 有 个 动 态 的交际 过程 的 中央 , 原 文 作者 与 译 文 读 者 之 知 、 言 解码 、 在 语 假设 、 记忆 心理 图式 的 激 活 和推 理 等 步 间充 当协调 者 的作用 。可 见 Hai 和 Ma o t m s n所属 的 骤就 够 了 , 不 一 定 要 依 赖 具 体 的语 境 , 为语 用 者 并 因 功 能 翻译理 论 流派 已经 认 识 到 并 充 分 肯定 了 译 者 在 通过 经验 已 经把 有 关 的具 体 语 境 内在 化 、 知 化 了 。 认 也 就是 说 , 境概 念 主要 指 的 应该 是 存 在 于 人脑 中 的 语 翻 译过程 中的主 体性 。然 而这 种 意义 上 的 “ 者 的 主 译 体性 ” 际上 还是局 限 于译 者 的外 部 因 素这 一 客 观 框 主观 的认 知 语 境 。认 知 语 境 这 一 概 念 由 S eb r和 实 pre 架 下 的 , : 作 的语 言 特 点 、 格 , 如 原 风 目的 语 的特 点 及 Wi o l n在其 合 著 的 《 联 性 : 际 与认 知 》 书 中 提 s 关 交 一 译 语读 者 的特点 等 , 译者 只能 在 客 观 因素 的制 约下 行 出 , 指语 用者 系 统 化 了 的语 用 知 识 , 与语 言 使 用 有 是 使 自己的“ 体 作 用 ” 从 这 一 意 义 来 讲 , 观 点 仍 未 关 的 , 主 , 该 已经 概 念 化 或 图 式 化 了 的知 识 结 构状 态 , 括 包 具 、 摆 脱传统 翻 译理论 及 传统 语 言 学 的束缚 。 当然 , 们 语 言使 用 时涉及 的情 景知 识 ( 体场 合 ) 语 言 上 下 文 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作者:张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二者有不少共通之处。
本文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喻英汉互译过程,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钻探的是语言普遍性规则与人类认知规律之间的关联。
(李福印2008:14)是一门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语言研究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派。
该学派认为语言是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客观世界的同一认识,不同民族语言的共性不是语言形式的共性,而是人的认知心理的共性。
(赵艳芳2002:1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我们都可以理性的解释它。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包括非常规语言现象,它背后总存在着一种认知规律。
”(汪立荣2004:272)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义,所以隐喻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语言学不再是对语言内在特征的独立解释,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有力手段。
本文将侧重点放在了认知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剖析隐喻英汉互译,通过举例的方法探究隐喻翻译的方法。
1.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以乙事物的名义描述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陈道明,2002)诗歌中使用最普遍。
其比较通常是含蓄的;明喻中的比较则是相对明确的。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能指出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不使用喻词。
通常情况下,隐喻包括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三个部分。
(程同春,2005:36)。
例如:Don’t blame him.He’s just a stupid donkey.这句话中,he是本体,donkey是喻体,stupid是喻底。
罗念生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
(罗念生,1986)2.隐喻的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隐喻时有多种选择:意译以传递准确信息,或稍加修改,或直译,不改变其句式以求文本形式对应。
“翻译是世界观的转换”认知语言学阐释
一
、
引言
语言与人类的精神 的关系讨论 的, 可从认知的角度 看, 这一论断也很具科学性 , 因为人类的每种语言都
是 该语 族人 长期 观察世 界 、 认 知世 界 的结 晶。 翻译 是两 种 语 言 间 的转换 , 也 是 两 种世 界 观 的 转 换 。虽然 有人 ( 如李 慧红 _ 2 ) 提 出过 这种 论 断 , 但 对 其进 行详 细论 述 的人 还 为 数 不多 , 因此 有 必 要 对 其详 细解读 , 以使 世人 了解 翻译 的本质 。
‘ ‘ 翻译 是世 界观 的转换 ” 认知语言学阐释
轩 治 峰
(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 , 河南 商丘 4 7 6 0 0 0 )
摘 要: 根 据 洪堡 特 的 “ 每 一 语 言都 包含 着一 种 独 特 的世 界 观 ” , 可 以说 “ 翻 译 是 世 界 观 的 转
换” 。这可从不 同语言间在范畴化 、 词汇化命 名机制、 人 类对客观 事物 处理加 工方式、 人类对客观 事物价值、 态度和观念差异以及搭配联想方式、 词序认知思维和逻辑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得到说
作者简介 : 轩治峰( 1 9 5 7一) , 男, 河南睢县人 , 教授 , 主要从 事认 知语 言学 与翻译研究 。
第 2期
轩治峰 : “ 翻译是世界观 的转换 ” 认 知语言学 阐释
言结 构 有无 限 的多 样性 , 因此 一 种语 言 系统 中所 编 定 的范 畴类别 和 区 分定 义 为该 语 言 系 统所 独 有 , 与 其他 语 言 系 统 中所 编 定 的范 畴 类 别 和 区分 定 义 不 同。这 一假设 说 明了 两层 意思 , 一 是 语 言 这 一 世 界
道出了语言与人类思想的关系。这一论断虽然是从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创建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创建一、引言隐喻属于语言比喻方法的一种,与明喻相比,隐喻的内涵更为含蓄且隐晦。
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之间因为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
这种情况下,对英语隐喻的翻译难度明显增加。
如何在保证留有原文实际含义、减少翻译痕迹并保留原文原有意境的前提下展开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语言学可称之为是一种语言的哲学,在其视角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上构建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对提高翻译质量,加强读者对含有隐喻的文本理解,获取跨文化信息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隐喻的内涵挖掘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的探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古希腊时期的隐喻语言在诗歌、神话中较为多见。
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人物,其古典主义理念对后世的西方隐喻语言研究奠定了理念基础。
20 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
目前来说,隐喻从“修辞学”研究深化到“认知手段”研究后,其基本类型可分为四种:并列隐喻、修饰隐喻、注释隐喻、复指隐喻。
从语义形式层面上来说,隐喻的一般形式为“A”代表“B”。
即通过言语修辞手法实现某一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这种角度上可将隐喻称之为一种暗示性语言逻辑关系,具体可表现为语言、心理以及文化[1]。
从结构上来看,隐喻包含本体、喻体和喻底三部分。
我国汉语文化中许多成语、谚语、诗词、文章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性,甚至可以说隐喻是汉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英语文学中“隐喻”这一手法的存在性也较强,这种“含而不露”的语言表达形式具备丰富的意象特征。
这种特征使其在文学领域内具备几乎不可替代的感染力渲染以及文学情感表现能力。
卡西尔对隐喻的理解较为深刻,在亚里士多德的解释“通过将属于另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的构成,这种转换可以是从种到属,或者从属到种”的基础上,将隐喻划分为广义隐喻以及狭义隐喻,为不同文化的隐喻翻译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
转喻翻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活着》为例
06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翻译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转喻的概述(一)转喻的定义传统上,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通常定义为用一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事物,是文学上常用的修辞工具,也是修辞学家和语义学家用来达到更好交际效果的手段。
对于转喻,最传统的也是最被语言学家广泛认可的定义是一个词的意义在实体之间的转移。
中国学者也把转喻叫作“借代”。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学者们将“载体”“目标域”等术语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实体”“概念域”“心理通道”等术语结合使用。
转喻不仅仅是一种指称手段,还能帮助人们理解。
(二)转喻的本质对于转喻的本质,笔者将从概念现象、认知过程与邻近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般来说,转喻被视为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中。
此外,它还被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其特征是其邻近性。
1.概念现象从整体上看,转喻在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换句话说,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
如上所述,转喻的定义有很多。
虽然语言学家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相同,即都认为转喻是人们日常思维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认知现象。
对人类来说,转喻是一种更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文学作品进行语义外延的基础。
2.认知过程转喻研究的焦点一直落在X与Y的替代关系上,后来这一点发生了转变。
转喻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而是将其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的意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看作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
例如“女孩吃了一个橘子”这个句子中,女孩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她的嘴、牙齿和手,这些部位参与“吃橘子”这个动作。
因此,“她”在转喻中被用来作为一种进入目标的媒介。
这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转喻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过程,在精神层面,可以通过一个实体获得另一个概念实体。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些概念在语言和认知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认识。
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导致转喻研究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翻译领域应用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深化对翻译过程的理解,提高翻译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等。
随后,我们将分析认知语言学如何影响翻译研究,包括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并探讨其潜力和局限性。
本文的目的在于促进翻译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融合,提高翻译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翻译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工具和方法论,以推动翻译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的新范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基于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和心智能力,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它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语言的孤立、静态的分析,而是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强调语言与认知、思维、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首先是“认知域”,它指的是人类心智中不同的知识领域或概念范畴,如时间、空间、颜色、情感等。
这些认知域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也是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基础。
其次是“心智表征”,即人类如何将世界中的事物和概念转化为内心的表征形式。
这种表征形式既可以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也可以是具体的图像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心智的基本结构。
最后是“概念隐喻”,即人类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某一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领域,从而实现对世界的多样化和创造性理解。
在翻译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这些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舍”和“得”的辩证关系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舍”和“得”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文化意象过程的特征、类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处理办法。
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范畴,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构造,分析其认知功能基础。
以此为视角,探讨了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有意义的。
文化意象翻译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
在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作者的认知体验,构建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意象的特征分析,得出恰当的翻译应做到与译语读者的体验相适应。
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
关键词:认知;翻译;文化意象;策略;舍与得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81-02一、前言认知语言学是对语言本质的功能性研究,揭示人类认知的共同规律。
它是以非景观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属功能主义范畴。
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构造,分析其认知功能基础。
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与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体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制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相适应,因而就会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示、句法象似性等方面。
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在两种文化中共存,从冲突和磨合再到取舍的历程。
就意象翻译的研究进行的较为频繁,而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文化意象的研究很少。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谈文化意象翻译及其处理手段,同时论述怎样在文化意象中进行“舍”与“得”。
二、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文化意象中的特征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认知来认知和再现原语文本。
认知功能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等。
译者在读原作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再把原文的内容在大脑中转化成心里图式,这是会产生共鸣(同化)。
在原文化和译语文化冲突时要做出改变(顺应),在共鸣和改变之间加以平衡和调节。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我国现在的对外交流是愈加的频繁,可以使用英语进行流畅交流越来越重要。
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仍然是过去的方法,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何自我表达是个问题。
在教学中使用认知语言学进行翻译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口语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标签:认知语言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伴随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前进,与别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也越发的急迫。
而翻译则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
认知语言学在对英语的翻译上有着显著的效果,而通过认知语言学进行翻译教学,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本文将通过现在翻译教学的实况等几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认知语言学如何更好的结合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结合教授英语。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认知语言学是通过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感受而产生的对世界的描述方式,认知语言学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语言。
因此想要讨论如何使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翻译教学,就可以首先通过从了解认知语言学的意义着手。
任何语言都有其独有的一套规则,通过认知语言学可以得知,语言的学习不可以通过生成和转换的方式来解释语言。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就是任何的语言都能通过理解其认知规律,然后通过结合其它证据加以理解,其全部的理解都要以认知做为其基本前提。
认知语言学讲的就要通过认知作为方向,通过新的视角来分析语言形式的认知原因,通过结合使用认知的视角来进行翻译,并非是对传统的翻译理论不以为然,认知语言学就是从旧语言学中充实和强化自己技能的一种方式,认知语言学给我们翻译教学所带来了启发,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二、翻译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近几年伴随翻译教学的兴起,对于使用翻译教学的方式方法越来越科学。
在实际授课时,教师们能敏感的发现英语并非是学到一定地步就可以翻译相应的英语作品。
[语言学,文化]试析认知语言学文化翻译研究
试析认知语言学文化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一、认知语言学及其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达到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