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023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教学
内阁性质和特点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 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 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 帝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 红。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地位
不 职权 同 对皇权
作用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 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 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 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 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 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 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 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 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 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 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 膝。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授课课题§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任课教师目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运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认识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性。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
课的类型讲授课时间分配2课时作业《学案与测评》教案审批年月日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旧知复习】:回顾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包括统一六国,促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形成大一统的天下局面。
在政治体制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开始了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而后汉承秦制,基本沿用这一制度。
【重点回顾】:秦朝秦始皇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实行并逐步加强,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规范了中央的官制,同时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步明晰,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摆脱了分封制遗留下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新授教学内容】:展示图片: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画像,请同学分别辨认。
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当皇帝好不好?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从同学讨论结果结合《好了歌》,得出结论,当皇帝很难。
思考第二个问题:难在哪里?问题设计:皇帝的思索1、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2、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割据势力?3、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4、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以此引出教学内容一、阅读思考: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秦朝: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 2、汉朝:御史大夫(中央)、十三部刺史(地方)、 司隶校尉(中央和地方); 3、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5、元朝:御史台。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否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
行省的设置 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朝代
秦 汉 唐 宋 郡 州 道
地方行政体制
县 郡 州 县 县 县
路
州
元
行省
路
府
州
县
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常设地方行政机构10个
山西、河北、北京、山东中书省直辖 (1)内容 “腹里”:
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3、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 会的变革, 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 局面。
巩固:“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 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下列关 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趋势: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君权日益加强,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日益削弱直 其演变的总趋势?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至被废除。 影响?
宋朝:二府三司制; 进一步分散相权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读史感悟: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
二、选官制度的演进
1、世官制:贵族世袭官职 世官制: 2、察举制:官吏考察推举人才 察举制:
演变经过: 演变经过: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最初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评价: 评价: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后演变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君权与相权
1、演变经过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多 人免职、 人免职、处死 西汉 创设中朝:
三省六部制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度的重大创造。 度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户籍、土地、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决策 礼部 礼仪、科举 礼仪、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一)“法令出一”
❖(二)君权和相权之争
(一)“法令出一”:创立皇帝制度,皇帝主宰天 下
❖ 大地在我脚下,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 朕的江山美如画: ❖ 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 国计掌于手中: ❖ 国家的法律、 都取决于皇帝一人意志 ❖ 哪个在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 命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 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 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 的治理。
争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
身。
君权与相权的矛 盾是如何解决的
呢?
汉至元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
朝代 汉 唐 宋
主要措施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
中央和地方的 矛盾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1、汉至宋:郡县制(汉) 道、州、县(唐)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设宣政院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西藏、四川、青海)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总特征——加强皇权,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以六部分割相权 D.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大地在我脚下,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小组任务情况
君权与相 监察制 权 展示 点评 第一组 第八组 第三组 第六组 选官制的 行省设置 变化 第五组 第四组 第七组 第二组
二、君权和相权
1、措施:分割宰相权力; 扩大人数
2、表现:
(1)西汉:频繁更相;“中朝”(内朝) 分权 (2)唐:三省六部制 (3)宋: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密使),军 事;三司,财政 (4)元沿宋制
评价科举制:
消极: • 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被选拔的人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 ②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 权者控制的制度。【实质】 • ③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中国自然科学落后。
五、行省的设置
1、元代以前: 秦汉:郡县两级,汉代为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2、元代:行中书省设立,简称“行省” 宣政院、中书省直辖 行省一下为路、州、县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
端,影响深远。
小结
君主专制
一、君权强化,相权削弱 二、监察体制的发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四、行省设置
要求:
1、知识点完整 2、结构、层次清晰 3、语言简洁 4、评价等文字较多则在书上标出,展示 时指出
提示:
二、君权和相权 1、措施 2、表现:西汉、唐、宋、 元 3、总体趋势 4、调整相权原因 三、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1、表现 秦、汉、唐、元 2、趋势 3、评价
提示: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先秦、汉、魏晋、隋唐(选官制度、 方式、依据) 2、科举制的评价(可以指出在书上哪处 ) 五、行省的设置 1、元代以前 2、元
人民版必修一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50)
本课结构: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皇帝制度 丞相制度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强 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1、确立:秦始皇 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3、弊端: (1)君国关系:君主影 响国家, 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 (2)君臣关系:是“主 子”和 “奴才”关系。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设置监察机构和官员,以权力制约权力。 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对谁负责?所有官员都 受监察吗?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中央:
御史大夫
秦朝: 地方:
监御史
(汉承秦制)
1.演变
汉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
央监察机构 ) 地方: (州)刺史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
二、君权和相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电视剧中的公孙弘
汉武帝刘彻
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 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初:汉承秦制,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 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参 议要政;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决策机构
皇
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⑴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不断加 强; ⑵选官方式趋向于制度化。日 益严密科学; ⑶选官标准趋向公开选拔,广 用贤能(公开公平) 。
试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适用人群(中下层地主平民) 读 书
积极影响(2)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它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它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 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 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 质上是“主人” 奴才”的关系。 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 不断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 不断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名于君主。 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名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 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 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 丞相为百官之 位高而权重。 西汉前半期“ 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西汉前半期 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中国宰相制度》 武帝元封年间, 材料二 :武帝元封年间,外臣文开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 武帝元封年间 外臣文开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 子 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 世纪末)百年之间,见 至太初( 世纪末) 孙骄溢,忘其先 至太初 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 百年之间, 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 (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 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 之外。 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中国宰相制度》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御史大夫
监察
太尉
军事
九卿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唐朝三省六部制
影响: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 高了办事效率;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审核政令) (2)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 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吏、户、礼、兵、刑、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二人, 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 如田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哑,惟 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 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 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 计”。汉武帝如此重用 内朝官,用近臣,内朝 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 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 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 绶。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相
汉武帝执政时期的丞相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髦 田千秋 离任原因 任职时间 免职 1年2月 免职 3年8月 去世 免职 去世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畏罪自杀 3年 畏罪自杀 2年10月 下狱死 2年7月 去世 下狱死 8年3月 12年2月
下狱腰斩 2年2月 (昭帝时 2年 死)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 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 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 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与世官制比较,察举制有何进步? “他们可以把地方老百姓的要求带到中央, 也可以把中央的情况传达到地方。他们是 西汉官员的主要来源,成为社会的稳定力 量。”(许倬云《历史分光镜》) (3)进步性 察举制以品行才干为主要依据,不问出身,有 助于任人以贤,更有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 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令。不 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 我求之。’”(《后汉书•种暠传》) 据材料指出察举制存在何种问题? 以官举士的形式使其易受贵胄控制,阻碍平民 入仕 (4)局限:
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②其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③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能擅自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 军队;④行省官员要定期向皇帝述职。⑤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
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重大意义: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①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②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东汉后期,社会上渐渐出现一些凭借家传经 学优势,长期担任朝廷公卿的家族,称为士族 (5)察举的衍变——九品中正制
中央向地方派驻中正官,负责调查士人的家 世、道德、才能,定出“品”和“状”,呈 交中央,作为选官依据。“品”分九等, “状”是对人物的简短评语。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皇帝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1、确立:秦始皇 2、特征: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优秀课件
去世
8年3月
下狱死 12年2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狱腰斩 2年2月
昭帝时死 2年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 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 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 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 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 说 “田蚡不足与计”。 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 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 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 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 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 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 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 青做大将军等。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掌管
全国
三司
中
枢
财赋
书
密
的统 计与 支调
度盐户 支铁部
门 下
院
影响: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职权过于分散,吏导致户行政礼效兵率低刑,出工现“冗官”
局面。
部部部部部部
①元朝基本上沿袭金宋旧制。
一省二院:中央设中书省(行政)、枢密 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御史 台(监察)。
材料二:晁错得罪过丞相申屠嘉,申屠嘉预诛之, 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申屠嘉后悔地说: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故误。
材料三: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 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 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汉武帝措施:
1.频繁更换丞相;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 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创立:秦始皇 2.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
①君国关系
②君臣关系
4.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 原则
专题一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 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谈论》 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 围之中的制度。 积极作用:(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官 吏来源,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5)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相对公平公正。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 隋朝
(隋唐以后)
概况
选官制度 科举制 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办法选 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了 科举制 。
唐宋元
史料三 (唐代)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比较 分封制 典型时代 周代 显 特点 隐 分封
\
郡县制 秦代
显 隐 \
郡国并存制 汉代
显 隐
行省制 元代
显 隐
郡县
郡国
行省
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 郡守、县令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 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 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 政事务;不可世袭 管理权 定独立性,可世袭。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和认识:
考点 1 秦朝
郡 郡国并行制
州
县
郡 县
西汉初 汉末
隋朝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相权一分为三 进一步分散相权
宋朝: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
分析其演变的总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 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 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 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 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 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思考2:从中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具有怎样 的特点?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思考3: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感受到皇帝制度有何影 响?(阅读书本P.12第2小节。) 影响: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 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巩固:李斯曾说过,“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从 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③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君主主宰国家政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 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美丽的鲜花献给努力 学习孩子们!!!
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 皇权 ,服务 于 皇帝 为基本原则。
请大家继续思考: 1、中央集权制度的权力核心是什么权力?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中朝制度
皇 帝 侍 尚 书 令 中 侍 相 夫 常 丞 史 大 尉 御 太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 合作,监督、 各部门分工、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 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牵制 保证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户籍、土地、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礼仪、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秦至元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代 秦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 现代 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道)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郡、县二级制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 直隶州) 散州)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直隶厅、 散厅、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
内外朝制度 汉初相权危及皇权, 汉初相权危及皇权,中(内)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 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 权。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 会试( )、殿试三级 殿试三级。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秋闱 )、会试(礼闱 )、殿试三级。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 三名探花。进士榜称甲榜,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 三名探花。进士榜称甲榜,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 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
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汉朝?
3、唐朝? 4、宋朝?
5、明朝?
决策机构 中朝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尚 书 令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影响: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 高了办事效率; (起草政令) (执行 政令) (审核政令) (2)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 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吏 户 礼 兵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 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 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 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明《琵琶记》
(1)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被不断分割。 (2)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行省制度便利了中 央对地方的管理。 (3)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 重要的选官制度。 (4)重视监察制度的建设,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 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小
结
二
皇帝
集 中
两大矛盾权力调整: 地方权力 中央权力 皇 相 权 权
分财权
三司使
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削弱相权
扩大皇权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趋势: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君权日益加强,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日益削弱直
其演变的总趋势? 至被废除。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影响?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西汉 德才 (孝廉)
魏晋南北朝 门第
隋唐至 明清时期 考试成绩
依据
备注
有选贤的用意, 体现封闭的特 但是不久就被门 中下层地主知识 征。以官举士, 阀士族把持政权 分子提供了机会。 百姓不得参与。 的工具
•
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历史组
<四>、选官制度
1、演变过程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含义 世官制 先秦 贵族子弟世代 继承祖上权位 世袭 察举制 西汉 举荐有才得之 人 德才 (孝廉)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 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 有选贤的用意, 中下层地主知 征。以官举士, 但是不久就被 识分子提供了 百姓不得参与。 门阀士族把持 机会。 政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以九品官人法 为基础选官 门第 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 通过考试选官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
——皇权加强; 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 特别的护膝。 ——相权削弱;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 么问题?
刘屈氂
下狱腰斩
(汉昭帝时去 世)
1年又2月
2年
频繁更换并严厉处置丞相
田千秋
皇
帝
尚 书 令
Hale Waihona Puke 侍 中常 侍丞 相 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将相权一分为二
外朝
(3)、唐代: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草拟、颁发 诏令)
吏部 户部 礼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3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二 君权和相权
1、矛盾的由来 (斗争的原因)见书第十三页 、 斗争的原因) 2、历代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 (1)两汉 ) 内朝(中朝)、外朝( 限 )、外朝 西汉 频换宰相 内朝(中朝)、外朝(--限 制相权) 制相权) 东汉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 分散相权) 3)宋置“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 (3)宋置“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 ”“三司使 三司使” 使”“三司使” 分割相权) (分割相权) 3、斗争的目的: 、斗争的目的: 4、斗争的结果:(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 :(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 、斗争的结果:(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小结
•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 (1)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主宰一切大权。相权日 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主宰一切大权。 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 (2)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 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央权力不断加强。 央权力不断加强。 • (3)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 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重要的选官制度。 重要的选官制度。 • (4)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 重视监察, 效能十分有限。 效能十分有限。
8年3月 12年 12年2月 2年2 2年
相
A
作 出 决 破格录用身份低微的人 策 内朝 亲自任命将领
削 弱 相 权
朝
.
命
U
(2)唐代三省六部制 )
皇帝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讲,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都占有很大篇幅。
它揭示了从汉朝到明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俄沿革历史,使学生通过对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行政区划严格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
新旧教材对比:1、从通史转变为专题史,旧教材是采取通史教学,按照中国古代朝代沿革,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岁内容比较多,但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理解比较容易。
但是新教材采取专题形式组织教学,也是按照中国古代朝代沿革,突出中国古代人类政治制度的沿革发展,而且时间跨度非常大,没有没有通史知识做保证的话,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是有困难的。
2、从死板僵化转变为灵活随意,旧教材编排比较系统,组织比较严谨,“型不散神也不散,对于学生宏观把握所学内容相对容易些。
但新教材更加灵活,知识编排“型散神不散”,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教学发挥创造了可能。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争论的现场模拟,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2.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理念:注重情景设臵下的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阅读新课,了解知识;师生质疑,合作探究;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例一:同学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吗?那我们今天就先想讲两位皇帝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幻灯演示图片)。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
”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候”为由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拒绝。
汉景帝黯然而有沮丧之色。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通过这两个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这进而说明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确立全国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挥泪对宫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历经多长时间?(两千多年),历经了哪些主要朝代?(幻灯演示古代朝代沿革表)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单元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范例二:(幻灯)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的图片,请问:你知道哪位皇帝的权力更大?为什么?(切入正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阅读新课,了解知识】(二)分别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1、请问:“君主”是指什么人?“专制”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即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趋势是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加强扩大。
2、本课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本节内容)3、根据“法令出一”、“君权和相权”、“古代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设置“等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大家欣赏过哪些关于中国古代皇帝题材的影视剧?你个人印象中的皇帝是什么样子?如果一切条件都满足,你愿意当皇帝吗?为什么?(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皇帝与臣子的教学情境)(2)那么,我想请教皇帝几个问题,第一:请问皇上,君主专制制度是谁创立的?这种专制政体结束于何时?(鼓励学生举出一些古代皇帝的例子故事、补充皇帝制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皇帝制度的理解)4、第二:中国疆域非常辽阔,古人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请问各位皇帝,你打算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土和众多子民?(教师点拨学生发言,进而总结。
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设臵地方行政区;其次,选拔人才,引出古代选官制度;其次,根据官员的个人品行能力,委以相应职务,使人尽其才,代皇帝分忧;再次,为了保证吏制清廉,提高机构办事效率,需要建立完善的官员考核监察制度。
总结一下,就是设臵地方行政区、人才选拔、官员任免和监察制度四个方面。
5、(紧接第3问)皇上认为以上四件大事,首先要办的是哪一件?(故作卑恭姿态,以体现君尊臣贱)请问皇上为什么要先办此事?(考察学生刚才的回答是否出于理性考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师生互动,质疑解疑】1、(行省制度):(1)联系现实,请同学回答当前我国有哪几级行政体制设置?温州属于哪一级行政单位?(那么这些行政单位古代有没有?引出下一个问题)省(直辖市)、市(地)、县(市)(2)列表格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
(3)幻灯打出元朝疆域地图,元朝时期,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入主中原,面对辽阔的疆域,还有优于自身的中原文化,由此引出问题:如何有效管辖?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
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制度,全国设臵了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另外还有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腹里”(元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4)浙江当时属于哪个行省?从元朝开始实行的行声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行省制度有何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要使学生明白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微妙区别,初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2、人才选拔制度(选官制度):(1)从秦汉至魏晋、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三种选拔人才制度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
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
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
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故事范进中举等等。
(2)秦汉与隋唐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尽相同,前者实行推举制,后者实行考试方法。
想一想,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为什么?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
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具体说来: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5)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官僚任免(重点讲解丞相之职)(1)幻灯打出中国象棋图片,询问班级里喜欢下象棋的学生,“相”的主要职能是什么?(辅佐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相当于总理大臣,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2)请问皇上,简单说说你和丞相的关系怎么样?不断削弱相权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扮演一位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明太祖结合课本完成相应表格;老师提供一些史实如汉高祖刘邦和萧何、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明太祖朱元璋和胡惟庸等)(1)幻灯打出华表图片,从天安门广场的“华表”说起监察制度。
补充资料:华表:在天安门前,有两个华表,好多人都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有年轻人曾经问我,这是不是国家的象征?其实不是国家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