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神话、寓言等文学形式;–掌握《神话中的动物》、《狐狸和葡萄》、《灰姑娘》等课文的内容;–学习运用包括引号、感叹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进行语句的标点;–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辞藻方式进行表达。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神话、寓言等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能够运用标点符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语句意思;–能够用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丰富语言表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神话、寓言等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爱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 神话故事《神话中的动物》 2. 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 3. 知名童话故事《灰姑娘》三、教学重点•理解神话、寓言等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学会运用标点符号进行语句的标点;•掌握比喻、拟人等辞藻方式的运用。
四、教学计划第一课时:神话中的动物1. 教学目标•学习神话故事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课文内容和理解关键词语;•学会运用引号标点符号进行语句的标点。
2.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概念讲解:介绍神话故事的特点和结构。
•听读课文:朗读《神话中的动物》并进行理解、记忆和讨论。
•标点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课文中的引号,并解释引号的作用。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神话故事的意义和启示。
•总结:复习课文内容和标点符号的运用。
第二课时:狐狸和葡萄1. 教学目标•学习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课文内容和理解关键词语;•学会运用感叹号和问号进行语句的标点。
2.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概念讲解: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
•听读课文:朗读《狐狸和葡萄》并进行理解、记忆和讨论。
•标点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课文中的感叹号和问号,并解释标点的作用。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学前课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即使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来学习。
但是,集体备课教案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将集中讲解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例如数字、形状、大小和位置等。
针对这一单元的学前课,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备课方案:一、前置知识在开始教授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我们将先对孩子们的前置知识进行复习。
这包括对数字1-10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一些基本形状(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认知。
二、学习目标我们会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让孩子们知道在本次课程中他们将学习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包括:1.能够用数字1-10来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能够识别和绘制各种基础形状,并理解它们的特征和属性。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活动:1.展示数字卡片,让孩子们逐一辨认数字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用简单的练习帮助孩子们掌握加减法计算。
3.在黑板上绘制出各种基础形状,并展示一些实物例子,帮助孩子们理解形状的特征和属性。
4.教授一些简单的位置词汇(如上、下、左、右),让孩子们学习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孩子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将进行教学评估。
具体的评估形式包括:1.随堂测试,检验孩子们的数学计算、形状识别和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2.表现评价,包括观察孩子们的认真程度、参与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以上的备课方案和教学活动,我们相信孩子们将更加轻松、自信地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我们也会注重帮助孩子们培养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潜移默化地爱上这门有趣的学科。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国民党、美国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认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同时,介绍本单元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讲授新课: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原因。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如何?(3)美国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3. 深入分析:教师对重点问题和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5. 作业布置: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本单元教学设计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133张)
和煦 日光
天色湖光相接,一片
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碧下绿天,广光阔,无一际碧。万顷,沙鸥翔集,
岸上与小洲
时而翱翔,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 上的花草
形容草木茂盛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明亮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哪有尽头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二
疑问,并把小组合作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记录在 下面任务单中。
再
读 知
字词句 疑问
篇目 :
意 其他疑问
三
解 答
各学习小组交流疑难问题,全 班探究答疑,教师明确。
疑
惑
《岳阳楼记》
难读字词
谪(zhé) 属(zhǔ)予(yú) 观夫(fú) 衔(xián)
汤汤(shāng) 淫(yín)雨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 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 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水声,那从 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居高面下
建造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是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 宾客跟随着。枝叶茂盛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那是因为游 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 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 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 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难读(难写)的字词, 利用
3、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解读+单元教学设计+当堂训练+教学反思)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个主题编排。
主要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三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让同学们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2.本单元重点:(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民间传说,都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体现人物特点的。
如《猎人海力布》一文中,通过“救小白蛇”“要宝石”“听鸟语”“劝乡亲”“变石头”这几个故事体现出海力布善良、勇敢、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牛郎织女(一)》则通过详细介绍牛郎认识织女的过程,表现出牛郎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的特点以及织女心灵手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
《牛郎织女(二)》通过描述织女跟王母娘娘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体现出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的特点以及织女渴望自由的真情和勇敢。
(2)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我们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我们可以换一种人称,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五年级对复述的要求重点放在了“创意性复述”上。
在交流平台里,编者对“创意”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这里的创意体现在形式与内容上,一方面可以就内容来展开进行创意复述,比如: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如何得知织女下凡时间的;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如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
另一方可以就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创意,比如换人称讲述故事,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时,可以从海力布、村民、白蛇等不同视角出发讲述故事;比如讲故事时可以模仿不同角色的动作和表情,更有代入感。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创意不是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在落实“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要素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模板6套)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模板6套)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常州市北环中学祝畅红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弟兄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背影》 2课时《甜甜的泥土》 1课时《父母的心》 1课时《我的妈妈》 2课时《人琴俱亡》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弟兄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未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没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没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弟兄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类“至爱亲情”。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阅读能手”评选第二季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本套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此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这个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
“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
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这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
更确切的说,是在阅读理解策略运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重新组织策略等。
本单元对有目的的阅读进行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
《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
《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课后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展开阅读,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还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开展新的阅读活动,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有目的的阅读”。
《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将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
“交流平台”对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要在今后的阅读中自觉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是写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二是写清楚它是怎样影响自己的看法和生活,并如何让生活变得美好的,把原因写具体。
从写作训练要素和内容看,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和内容联系不明显,可以作为独立的任务目标来落实.二、单元学习目标综合考虑本单元读写训练意图和学生学习实际,单元学习目标可梳理如下:学生将知道:1.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高中音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第三单元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包括音乐理论、乐器和音乐作品等方面- 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和演奏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造力教学内容1. 音乐理论- 音乐基本元素的研究:音高、音长、音响等- 乐谱的基本符号和记谱法的研究- 节奏和节拍的掌握2. 乐器的介绍- 钢琴、吉他、小提琴、竖琴等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的研究3. 音乐作品欣赏- 听取代表不同音乐风格、时期和国家的音乐作品- 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4. 乐队合作演奏- 组建小乐队,进行合作演奏- 研究乐器合奏的协调和配合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2. 音乐理论研究:- 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教授音乐基本元素和乐谱记谱法-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练和小组讨论3. 乐器介绍:- 分别介绍钢琴、吉他、小提琴、竖琴等乐器的声音特点和演奏方法-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乐器,进行初步的指导和练4. 音乐作品欣赏:- 播放多样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和欣赏-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作品的特点和感受5. 乐队合作演奏:- 组织学生组建小乐队,按照乐谱进行合奏练- 引导学生学会协调和配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展示成果教学评价方法-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研究态度- 评估学生在音乐理论和乐器演奏方面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的合奏演奏进行评价,包括协调和配合能力- 与学生进行个别面谈,了解他们对音乐研究的理解和兴趣教学资源准备- 音乐教材和乐谱- 音乐作品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钢琴、吉他、小提琴、竖琴等乐器- 音乐教室或演奏场地的准备及设施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 组织学生走进音乐厅、剧院等场所,观摩音乐演出-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引导他们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参考资料- 《高中音乐必修(上册)》教材- 专业音乐教学网站和书籍。
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一)单元设计理念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落实为统领,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以教材课文的学习为依托,落实课标精神(任务群+人文主题),立足具体学情,秉持“课文讲析无需面面俱到,读写实践务求全面落实”的原则,完成语文必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1.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人文主题“生命意义的思考”,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不同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2.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写作实践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引发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这一单元话题的关注,生发对古诗词深刻意蕴与艺术匠心的思考与梳理。
3.通过示范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掌握古体诗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体诗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
4.通过示范研读、诵读品悟、合作探究的方式,认真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引导学生掌握唐诗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唐诗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
5.通过示范研读、合作探究、自主鉴赏的方式,认真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引导学生掌握宋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宋词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
5.积累有关文学常识和重要字词。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
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认识古诗词的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教学难点对古诗词的当代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鉴赏研读法。
教学课时十四课时。
1.第七课群文教学设计,共3课时。
2.第八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
3.第九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
4.古诗词朗诵教学设计,共1课时;5.作文指导:学写文学短评,共2课时。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示范研读,揣摩语言,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默写这首诗;诵读《归园田居(其一)》,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
最新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能够掌握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研究态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利用教学媒体呈现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新课讲解(15分钟)- 温前一单元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 介绍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讲解运算的规则及特点。
- 演示一些具体的计算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方法。
3. 练与巩固(25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互相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拓展活动(10分钟)- 利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一些数学运算的拓展活动。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 综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展望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练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和实际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对学生的练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反馈和鼓励。
3.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
三上第3单元 奇妙的童话王国(教师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奇妙的童话王国一、目标与内容(一)学习目标1. 认识56个生字,读准10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了解3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
2. 朗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
在朗读中感受本单元童话中丰富奇妙的想象,能把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与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 借助提示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童话故事。
尝试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
4.产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的兴趣,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并乐于与同伴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三)设计说明本单元是三上第三单元,教材选编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两篇精读课文与《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两篇略读课文。
这是4篇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中外童话,分别讲述了小女孩、鸟、蟋蟀、蚂蚁等主人公奇妙的经历,读来生动有趣,又给人一定的启迪。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进一步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初步感受童话的基本特点和童话里纯真美好的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冻死在街头的故事,突显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那一定会很好》则生动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平和与美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生动讲述了蟋蟀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在好朋友青头的帮助下顺利逃生的惊险故事,让人感受到青头与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
《一块奶酪》情节生动,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内容组合在一个单元里,除了内容主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文本之间也有自己的逻辑。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想中迎接死神的到来;一粒种子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最后又变成阳台上的木地板,以另一种生命的方式在阳光下快乐地生活着。
两个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淡淡的忧伤时,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与未来。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课文四篇)
第三单元教案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1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 7 -8中国建筑的特征......................................................................................................... - 10 -9说“木叶”................................................................................................................... - 14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体味作者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情感,理清文章结构。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境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屠呦呦的科学研究历程,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屠呦呦是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材料,感受文章的情感。
2.能理解材料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点内容。
3.能够通过课文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能有条理的复述文章并且在校园进行表演。
5.能够运用课文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
2.课文的朗读和复述能力。
3.文章内容的表演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能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表达。
2.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见解。
四、教学准备1.备课所需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教材。
2.确保教室中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学生的表演。
3.准备好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和辅助材料。
4.设备:黑板、彩色粉笔、书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呈现教学主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3.学生跟读并且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4.学生自由讨论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1.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的小组朗读。
2.学生自由讨论文章的情节,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小组进行课文内容的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展示。
4.学生相互评价,老师点评。
第三课时1.学生个人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小短文。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作文。
六、课后作业1.完成文后习题。
2.准备第四课时的展示。
3.阅读相关故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是在表演环节,部分学生参与不积极,需要加强引导。
以上是本节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积累与运用: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熟练运用。
理解与感悟:通过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感悟。
表达与交流: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完整、表达清晰、语言优美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探究与拓展: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二、单元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文阅读:《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写作训练:写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记叙文
口语交际:朗诵比赛
综合性学习:组织一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
三、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难点: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单元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
学习效果。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写作训练: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合性学习: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反馈与指导: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小学音乐教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优秀小学音乐教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它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愉悦,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精髓。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案编写非常关键。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篇优秀的小学音乐教案,它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中西乐器的种类、特征及演奏基本方法;2.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并能通过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文化背景;3.培养学生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敏感度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4.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锻炼其创造思维和想象力;5.引导学生集体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和掌握中西乐器的种类、特征及演奏基本方法;难点: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并能通过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文化背景;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形式,讲解中西乐器种类、特征、演奏基本方法等知识点。
2.实践法: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中西乐器,模拟演奏一定程度上锻炼演奏技能。
3.欣赏法:通过听音乐、观看音乐MV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文化背景。
4.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形式合作完成乐器分类、音乐作品分析等任务。
四、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投影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中西乐器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教师引导下探究中西乐器的区别。
2. 课堂探究(1)中西乐器分类学生分小组匹配不同中西乐器,用彩笔将图案画在相应的画框内,按照分类要求将画框贴在白板上。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中西乐器的分类及特点。
(2)演奏技能学习教师通过演示和学生模拟演奏方式,讲解中西乐器的演奏技巧及注意事项。
(3)音乐作品欣赏教师放映音乐MV,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并讨论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文化背景。
3. 拓展应用学生分组并选取一首中西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组织展示并分享结果。
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乐器,通过自学、观看教学视频等途径,进一步学习演奏技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中西乐器的种类、特征及演奏基本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能够初步感受到小动物的可爱与生动性。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难点: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感知小动物的生活情景。
3.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复印课文、准备小动物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相关小动物的图片或道具展示。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小动物图片或实物引出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
2.呈现课文: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解释生词和词语。
3.初步理解:提问学生: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小动物是如何生活的?4.合作探究:分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心目中的可爱小动物,并分享理由。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让部分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可爱小动物以及理由。
2.读懂课文:再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加深理解,讨论感悟。
3.动手实践: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自由写一段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
4.总结反思:让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课文内容也较容易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能力不足,后续需要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中引入了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环节,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下一步可以加入小组合作写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总体来看,本次教学设计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但在写作环节的指导上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内容,希朴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闽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闽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闽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掌握新学词汇和基本句型。
3. 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汇和基本句型的掌握。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 活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交际。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闽教版第三单元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教具。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五、教学流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第三单元相关的视频来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关注课堂要点。
2. 新课讲解 (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新词汇和基本句型,并对其进行讲解和示范。
学生可以跟读和模仿教师的句子。
3. 合作活动 (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进行角色扮演,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和交流。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给予评价和建议。
4. 练习与巩固 (20分钟)让学生使用学习册和作业本上的练习题,自主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总结提高 (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练习和互动。
6. 课后作业 (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下节课进行查漏补缺。
六、教学评价1. 在课堂互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查看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3. 考试和测验的成绩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施,我发现学生对新词汇和基本句型的掌握还不够牢固,需要进一步巩固和练习。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并针对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此外,我还会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并能够正确拼读、理解其含义。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预习、朗读、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概括课文大意在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们将接触到一系列富有深层内涵的课文。
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体裁,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深刻的思考和生活的哲理。
理解这些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能够概括课文大意。
深入理解各篇课文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所传达的主要思想。
课文主旨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关键词句等线索,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分享和交流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概括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以通过列提纲、画图表等方式,清晰展现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特点、事件发展等关键信息。
提取信息能力:通过概括课文大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为五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第三单元提供整体教学设计。
该单元的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程序设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掌握简单的编程概念和Scratch编程环境的基本使用- 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小程序,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教学内容1. 计算机操作基础通过教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硬件、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包括但不限于:- 开关机和登录- 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互联网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2. 简单编程概念介绍一些简单的编程概念,如算法、变量、条件和循环等。
通过讲解和练,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3. Scratch编程环境引导学生使用Scratch编程环境,让他们研究如何创建和编辑简单的程序。
包括但不限于:- 了解Scratch编程环境的界面和基本功能- 使用积木块拼接程序代码- 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动画和交互效果4. 小程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和实现自己的小程序。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用Scratch编程环境创作自己的程序作品。
教学方法- 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结合实践和练- 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鼓励学生合作研究,分享和交流彼此的作品和经验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批改学生完成的练和作业- 组织小组展示和作品展览,评价学生的创意和实现能力参考资源- 《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以上是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三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1--5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
教材简析:这课包括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
首先,通过让数“农家小院”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
各个数的得出都是在数几个具体的人或物的基础上。
再利用计数器,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5个珠子,让他们直观感知每一个数都是有前面一个数添上1以后得到的。
1—5的书写方法用形象的虚线加箭头勾勒出来,为独立写好这些数字打基础。
并通过在方格中的布局,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
教学目标: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利用“农家小院”图,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重点是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一、一、创设情境,认识1―5各数1、出示主题画: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数出它们分别是多少呢?2、学生汇报:师提出要求:汇报时谁能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说出图中人或物的数量?3、指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凡是象这样:1只小狗、1个老奶奶等数量都是几?都可以用几来表示?2只鸭、2个盘子……数量都是几?都可以用几来表示?3、4、5方法同上根据学生的板书教师粘贴1-5数字卡片4、操作练习(1)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请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2)除了小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3)老师贴了3个苹果,你能出师和苹果同样多的其他东西吗?二、感知1-5个数的顺序1、介绍计数器、点子图2、操作计数器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3、4、53、操作点子图从学具中找出点子图表示1-5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4、回答问题: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三、教学写数字1――51、教师示范拿笔姿势2、教师示范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
3、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第16页的第1―2题,学生做在书上(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六、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本》第7页。
七、板书:1--5的认识1 2 3 4 5小棒点子图写法第2课时:比多少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入,在自主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展开,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使学生初步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会根据所出示的“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会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养成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及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主题画-—猴子分水果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二、操作、认识数学符号师:怎样摆,能让小猴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每只猴子每种水果只能吃一个,每种水果够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3 4 3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猴子比香蕉多猴子比梨少3=3 3>2 3<4等号大于号小于号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3)教师示范教写每个符号,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4)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一一对应)三、解决问题1、出示第17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请你一数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第17页的第2题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四、全课总结1、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2、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和“=”来表示。
此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五、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本》第8页。
开放题: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六、板书:比大小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猴子比香蕉多猴子比梨少3=3 3>2 3<4等号大于号小于号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第3课第几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0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
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
本节教学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一幅贴近儿童生活的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他吃到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提问:他说的对不对呢?为什么?学生:不对,这个认吃了4个烧饼才饱,要是只吃第4个烧饼,他只吃了一个不会饱。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几”(出示课题)二、探索新知电脑出示教科书P20的售票图。
1、教学“第几”。
认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谁排第1个?从前面数,第2个人是谁?(小朋友)他前面有()人,后面有()人。
从前面数,站在第()个;从后面数警察阿姨站在第()个。
用一句话描述背包的阿姨站的位置。
小结:“第几”是表示一个位置。
2、教学“几个”从前面开始数数到小朋友,一共数了多少个人?是哪几个人?“从前面数”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几个字会出现什么情况?(“从前面数”限定了数的顺序,具体的是哪几个人;如果去掉,所数的人可以是前面的2个,也可以是后面的2个,也可以是中间的2个,还可以是任意的2个人。
)3、比较“第几”和“几个”的区别。
教师:同是一个2为什么有时表示“2个人”,有时表示其中的“1个人”呢?小结: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事物,即表示多少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位置,“第几”。
4、练习(1)P20的做一做的第1题。
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2)P20的做一做的第2题。
看全家福的照片后,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照片上一共有几个人?从左数爷爷排在第几个?从右数奶奶排在第几个?我的左边有几个人?三、应用练习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7个三角形,再拿1个圆形,按要求摆放:把圆形摆在第四的位置上。
一种:另一种:引导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用第几或几表示的事吗?生举例3、游戏。
请10名学生扮演10个数,1、2、3、4、5、6、7、8、9、10。
在前面站成一横排。
(1)请下面同学说出某一位同学的位置。
(2)打乱数的顺序,进行新的练习。
“4”在什么位置?4左边有几个数,右边有几个数?5的左边有5个数,它是不是左数的第5个数呢?4、练习四第1、2题。
四、总结。
“第几”是表示确定的位置。
“几个”是表示数量的多少。
五、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本》第9页。
六、板书:第几第1 第2 第3 第4 第5(2个)第4课时分与合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两个层次编排2---5各数的组成,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摆红花的活动让学生得出4的组成,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了5的组成规律。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基本掌握了2---5各数的组成,又为后面学习用5以内数的加、减计算作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学习新知:(一):主动探索:4 的组成1、请你拿出4个小棒,分成两堆,猜一猜:可以分成几和几?2、揭题:这节课来学习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板书:几和几)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4 4 41 32 23 1师:谁能有序的记住4可以分成几和几?4、读的组成(1)先领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6、完成第21的做一做第1题。
(二)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师: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请你赶快行动吧!1、师: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5 5 5 51 423 3 24 14、读一读(1)小老师带读(2)小组开展竞赛读(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5)试着背一背5、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6、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第1题。
摆一摆。
二、应用练习:1、师生互对4、5的组成2、完成第21的做一做第2题。
3、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先涂一涂,再填一填。
第21页的第5题:集体评价第22页的第6题:这是一题判断题,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做,然后学生再开始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