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是红学绕不过的话题-在“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百年红学史话(三)周汝昌的红学贡献
百年红学史话(三)周汝昌的红学贡献3.周汝昌的红学贡献在胡适和周汝昌之间,原本还有一位俞平伯先生可叙,只是他在1953年(以发表《红楼梦研究》为界)前的思想绍续和发明胡适的很多,而且他的红学观念多与1954发动的《红楼梦》批判运动相关,所以这里将他的红学观念稍作押后,俟至“政治评论时期”再续。
周汝昌先生也是接受胡适红学思想较多的一位研究者,从他著作的名目上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新证》建立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上。
事实上,二人虽无师生之实,但有师生之谊。
用胡适的话说:“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见1954年12月17日致沈怡的信)但周汝昌先生则说“台湾有人说我是胡适之先生的'关山门的弟子',那实在是一种由于错觉和误解而产生的溢美之辞。
事实上,我连胡先生的'私淑弟子'也远远够不上。
我实际只是他的《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的一个晚至四十年代才认真思索《红楼梦》问题的后生读者”。
(《文运孰能开世纪——胡适之与现代中国文化》)而且他后来的回忆,认为“因彼此见解间的差距无法苟同与迁就,(将忘年的友谊——明按)未能延续下去。
”(《我与胡适之》)同其早年与胡适先生通信中展示的尊敬、虚心似乎并不相同。
(详参苗怀明《师生之谊还是论争对手》,《新京报》2005年7月13日)有人做出简单的判断,认为这是周汝昌先生的忘恩负义,但我以为这种转变应同“文革”的经历有关。
“文革”中胡适、俞平伯先后被打倒。
“文革”之后周汝昌先生成为最有希望能重振红学界的人物之一,所以需要开宗立派,一方面对之前的对胡适的批判作出一定的学术解释,一方面要自立门庭,就要淡化与胡适之学的联系。
凡是一个门派的建立,一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彻底跟自己的师承切断联系,扩大两者间的学术差异,如墨子对于儒家就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另一种是寻找与自己思想相近的前辈作为自己这一门派的祖师或是精神领袖,如张道陵对于老子就是采取这样的办法。
《“红学泰斗”周汝昌》阅读答案
《“红学泰斗”周汝昌》阅读答案xx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
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
先生自幼聪明,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的。
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
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
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
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
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那么用了近60年。
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几十年下来,研究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
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他把胡适、顾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在“周汝昌与现代红学”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的关 系 , 做 过 私下 交 流 。随后 与淮 生兄 的 电话 中我 曾讲 , 不 久 的将来 , “ 周 汝 昌研究 ” 或许 会 成 为红 学 研
究 乃 至 中国现 当代 学术 史 的一 个重 要专题 。淮生 兄 进 一步 推 断 , “ 周学” 成 为 红学 的 一个 分 支 , 也 有 可 能, 令 人不 得 不佩 服他 的学 术 眼光之 敏 锐 。 “ 周汝 昌与现代 红 学 ” , 是可 以作 追溯 与延 展 的话题 , 也需 要 文化 、 学术 与思 想 等层 面交 互 论说 。我
想 从 以下 三个方 面谈 一 下 自己 的感想 : 一是“ 周 汝 昌红学 ” 形 成 的历 史 文化 背 景 ; 二 是 周 汝 昌先 生 与现
当代 “ 主流 ” 红学 ; 三是“ 周汝 昌红 学 ” 与未来 即“ 后现 代 ” 红学 之学科 重建 。先 谈第 一点 , “ 周 汝 昌红 学 ” 形 成 的历史 文化 背 景 。中 国大陆 的 “ 民 国热 ” , 近年 来 逐 渐 升 温 。随 之 而来 的 “ 民 国先 生 …‘ 民 国范 儿 ” 等词 语 , 也很 流行 。背后 的原 因固然 十分 复杂 , 但文 化层 面 的解 读应 该 最 合情 理 。从 根本 上 讲 , 这种 现 象 的 出现 , 既是对 那 一个 既保 存着 “ 古典 中国 ” 文 化 风貌 又对 西方 文 明持开放 态 度 的数 千 年所 未 有 的特 殊 时代 日益眷 念 心绪 之反 映 , 也是 新 时期 大陆 学 术 文 化界 学 理 轨迹 及 精 神 脉 络 与 1 9 4 9年 之前 的历 史 文脉 联通 的表现 。 与“ 民国先 生 ” 相较 , 清代 学者 没 有 他 们 的世 界 眼 光 , 后来 的学 人 又无 他 们 的传 统 根 柢 。这样 的评 价 , 几乎 成 为 当下人 文学 界 的共 识 。从 宏 观历 史 之 大 视 野看 , 中 国古 典 文 化 先后 经 历 过 春秋 战 国之交 与唐 宋 之际两 个 重大 变革 时期 。2 0世 纪 的“ 百年 激 荡 ” , 乃 是 激烈 程 度远 超前 两 次 的 “ 天
刘心武红学之误源于周汝昌
他的鼓 励 导 引 更 使 我在 盎 然 的兴致 中如 虎 添翼
… …
’n】0 ’ 25
周先生 以《 红学——沉滞 中之大 突破》 为题 , 对 刘先生的红学研究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前几年 , “ 忽
有作家刘心武先生对 秦氏之死提出了他 自己的新见 解……去年 , 心武先 生从清初人王渔洋的记载 中 刘 见到康熙太子胤扔 的对联 , 到风格 与《 感 红楼梦》 中 联语有其近似处 ……他进而推断 : 可卿 ( 原型) 是胤
滞、 久乏光 彩 的红学 上 的一个 极 有 价值 的重 大 突
破 。 [2- ” 189 29 ̄
作者简 介 : 生 ( 4一 )男 , 郑铁 1 7 , 河北枣强人 , 9 天津外 国语 学院汉学院教 授 , 事 中国古典文 学研 究。 从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0 06年 4月 第2卷 第2 7 期
湛江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RN F Z NⅡA OR OU AL O HA NG N MAL C OU G E
A r20 p .0 6
v l2 No 2 0 _7 .
编者按 : 刘心武先生“ 揭秘红楼梦” 掀起的热浪 , 在全 国波及 面很 大 , 争论 颇 多。值得我 们深思的是 : 这场红学争论 虽是刘心武先生“ 红” 揭 引起 的, 问题 的 实质却是红 学的研 究方
曹家的败 落并 不是从 雍. - 年就直线发展 下来 的, 家 fk i, - ̄ 他
、
刘心武对周 汝 昌关 于“ 曹家 中
在新皇帝嗣位 的政 局下 又曾稍稍“ 中兴 ”至 少达 到 了恢 ,
复“ 小康 ” 面的地位 。那 时曹 雪芹 大约正是 十 三岁左 局
非求独异时还异 难与群同何必同: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十
周 汝 昌 的 红 学 研 究
一
当代 学人 的红 学研 究综论 之 十
高淮 生
摘 要 : 汝 昌从 文本 研 究 角度 立 论 的代 表 性 著 作 诸 如 《 楼 小 讲 》 《 楼 梦 与 中华 文 化 》 《 楼 艺 术 的 魅 力 》 周 红 、红 、红
( 红 楼 艺 术》 订 版 ) 《 楼 夺 目红 》 《 楼 十 二 层 》 《 汝 昌校 订 批 点 本 石 头 记 》 , 为 集 中 地 体 现 了他 的 红 《 增 、红 、红 、周 等 较 学 批 评 观 点 和 思 想 。 周 汝 昌的 红 学 批 评 观 点 和 思 想 是 建 立 在 “ 实 自传 说 ” 础 之 上 的 , 认 为 《 楼 梦 》 一 部 写 基 他 红 是
V0 . 13l No 4, 01 . 2 2
文 章 编 号 :0 6— 9 0 2 1 ) 4— 0 1— 9 10 2 2 (0 2 0 0 0 1
编者 按 : 刊《 本 百年 红 学》 目连 续刊 发 的“ 栏 当代 学人 的红 学研 究 综论 ”系列 ( 二篇 ) 十 已发 表 了九篇 , 当我 正
文献研 究 为基础 , 后 把 文 献研 究 所 得 升 华 为 人 文 然
的热 点话 题一 样 , 引起研 究者 的广泛 关 注 。可 以说 , 周 汝 昌作 为一 个箭 垛式 的人 物 已成 为现 代红 学一道 亮 丽 的风 景线 。他 本人 与他 所建构 的 红学体 系并 不 仅仅 因为“ 师 ” “ 大 、 泰斗 ” “ 大成 ” 、集 等称 号 而 成 为 镁光 灯甚 或显 微镜 频 频 光 顾 的对 象 , 由于 其 留给 还
们编校 本 文之 际 , 闻周 汝 昌先 生与世 长辞 , 惊 不胜 感慨 。 一代 红 学大 家虽 离我 们 远 去 , 遗 留下 的研 究成 果 但
周汝昌对红学学科建构的认知与努力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红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并纪念周汝
樊志斌内容提要:本文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起,结合周汝昌的其他几篇文章主张、学界的当前主张,就周汝昌对“红学”这一具有独特性的学科的认知与构建努力进行分析,认为其所坚持的将时代、作者、作品结合的红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对《红楼梦》的研究与解析、对红学学科的建设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红学独特性学科研究对象方法体系周汝昌对红学学科建构的认知与努力———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红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并纪念周汝昌先生诞辰100周年一从周汝昌先生《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谈起周汝昌先生是红学史上符号性的学人,学术成果众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但不可否认,其某些认识、主张也曾引起学界很大的争议,其中《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就是引起争议较大的一篇文章。
《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一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此时距离胡适创建“新红学”的1921年(学界一般以胡适1921年作《红楼梦考证》———附录于1922年出版的所谓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本《红楼梦》前,作为序言———为起点)只有七十五年,故其文副标题作“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
近一百年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时间不算太短,确实值得总结和反思,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站在过去的基础上,展望未来,解决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邀请周汝昌对红学史进行反思的原因。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反弹:胥惠民有《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兼说〈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品格》(《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3期),贾穗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的文章标题即是《一篇贬人仰己的歪曲历史之作———驳议周汝昌先生〈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4期)。
此外,欧阳健的《胡适的红学体系和红学悲剧———读〈还“红学”以学〉》(《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周书文的《谈红学的学域:“还‘红学’以学”论质疑》(《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也都是直接针对周文的商榷。
缅怀周汝昌先生
缅怀周汝昌先生周汝昌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红学界的重大损失,从此中国又痛失一国宝级大师,此吾国文化之巨大损失,黄鹤西去,万马齐喑,惜哉痛哉!作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与胡适先生对红学的探讨推动了红学的进步,是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令人敬重的大师学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人家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风范深深的影响了我们。
周老!一路走好!周汝昌先生自幼喜文慕学,丝竹粉墨,无所不涉。
学程至为坎坷,中经多种灾难。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
一生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
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这部著作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
”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
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周老应该能见到雪芹,希望在那个世界,先生耳聪目明,与雪芹高谈快论,然后能通过什么渠道给我们把《石头记》的真本全本捎过来……愿先生一路走好!感谢您一生为芹宣教!“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感谢您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大爱!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远去,我们无限缅怀,大师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周汝昌先生不仅在红学上很有造诣,同时也是、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大学时候对《红楼梦》的研究感觉很高深,但是耳濡目染也知道这位大师的成就。
很多同学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毕业论文更是不可避免的提到这位大师,我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红学影响。
毕业后很少看文学名著了,一是没有大学图书馆那种合适的条件,二是被繁华的社会追求物质和急促的生活所掩盖,忘记了文学的感悟,少了心中的那份感动就会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就会感到生活的苦闷。
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
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但凡“观”,大概指对某种领域的看法、态度和认识吧,之所以取题为“现阶段我的红楼观”,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以现阶段我的水平,所写出的我对红楼的认识。
这是因为我之于红学,乃一彻底门外汉,本没什么资格。
虽说圣人往往述而不作,或者一两本书流传千古,而往往汗牛充栋著书立说者大抵都是庸庸碌碌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比尔盖茨在某次信息产业峰会上曾说大狗叫也得允许小狗叫,另有人说这允许狗叫也得允许猫叫,周汝昌前辈自序曰“其说不一,那就不妨多一说”,众看客就当我是那猫里的小猫或那多写无益的公知一说吧。
一、我、彬爷及红楼梦说起红楼梦,我首先得说说彬爷,因为此人是我的红学引路人、精神导师。
我小杨虽不才,但承蒙天下才俊不弃,愿意与我交往,并在各种领域里给我以悉心指导,其中才高八斗者,多不可胜数,但在古汉语领域,彬爷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厉害的一个,没有之一。
彬爷者,安徽阜阳人也,时年二四,人大文学系毕业,主修古汉语,浓眉大眼,附一眼镜凸显文人风范,面首如有宝光流动,一身军装时眼睛炯炯有神透出王霸之气,休闲时一双拖鞋短裤背心盘腿而坐好似那火云邪神。
其人谈吐幽默,条理清晰。
初识时余对彬爷甚不以为然,以为彬爷大抵属于一般的文人骚客,伤今怀古、吟诗赋词,大抵不屑于与我等谈吐低俗伴随着烟灰四溅、酒肉场称兄道弟争雌雄的大老粗之流为伍。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后来发现跟彬爷还是颇有共同语言的,彬爷貌似也挺喜欢和我交往,渐渐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但究竟如何随着后来向彬爷请教红学而让我对彬爷崇拜之至,且听我细细道来。
20XX年3月中旬的某一天,我看红楼也有一些时日了,颇为迷惑,决定向这位彬爷这位“红学高人”请教,那天的谈话时间略长。
开始时,彬爷一步步的引导我,叫我不要迷茫不要急躁,先说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我叫他写个“红学”的一些专著推荐书目给我,等我有朝一日再去借阅,本想着让彬爷过几天写好给我即可,哪知那彬爷当时一挥二就,一口气在纸上写了约15本书给我,书名、出版社、作者,包括版本号,那一刹那间,我惊呆了!世间博闻强识者,莫过于此!!!余虽不才,偶尔也推荐某些领域的书给别人,但有些书名会记错,作者会记混,版本、出版社更是没那个严谨的习惯。
什么是红学
什么是红学雨虹【原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期】红学,已被公认为是与甲骨学、敦煌学鼎足而立的当代‚显学‛,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既然如此,现在还要提出‚什么是红学‛这个话题你是不是感到很奇怪?的确,不要说专门的研究者,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红学爱好者都能告诉你,红学不就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吗?这个回答是不错的。
然而,对任何学科的界定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红学自然也不例外。
更何况对‚什么是红学‛,红学家们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曾引发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红学的争论。
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多余的话题。
1982年,周汝昌先生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上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认为: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
比如说,某个人物性格如何,作家是如何写这个人的,语言怎样,形象怎样,等等,这都是一般小说研究的范围。
这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是,在我看来,这些并不是红学研究的范围。
红学研究应该有它自己的特定的意义。
如果我的这种提法并不十分荒唐的话,那么大家所接触到的相当一部分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并不属于红学的范围,而是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
周汝昌先生关于‚红学‛的这种见解,在许多文章中都表述过。
如他在给梁归智《石头记探佚》一书写的序言中就指出:‚红学,是什么?它并不是用一般小说学去研究一般小说的一般学问,一点也不是。
它是以《红楼梦》这部特殊小说为具体对象而具体分析它的具体情况、解答具体问题的特殊学问。
‛并认为,研究曹雪芹的身世、研究《石头记》版本、研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探佚)、研究脂砚斋,‚只此四大支,够得上真正的红学。
‛在《红学辨义》一文中,他又说:‚红学的真正‘本体’是什么?是讨寻曹雪芹的这部小说是写的谁家的事,用中国文学上传统的说法讲,就是‘本事’。
周汝昌是红学绕不过的话题——在“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周汝昌是红学绕不过的话题——在“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
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庆善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6)002
【摘要】在传统的鸡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聚集在这个特殊的“会场”,举办“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这无疑是-次很特别、很重要的专题座谈会.吸引了这么多在《红楼梦》研究上卓有成就的著名专家学者,我感觉这很有可能是红学史上非常值得记载的-次专题座谈会.在此,谨对主办单位对我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借此机会提前向各位朋友拜个年,祝大家健康、幸福、愉快,阖府安康!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张庆善
【作者单位】中国红楼梦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为红学研究创设新格局r——论《周汝昌红学论稿》的科学求真精神 [J], 周生杰
2.“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综述 [J], 高淮生
3.在"周汝昌与现代红学"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J], 乔福锦
4.非求独异时还异难与群同何必同: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十 [J], 高淮生
5.周汝昌对红学学科建构的认知与努力\r——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红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r并纪念周汝昌先生诞辰100周年 [J], 樊志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周汝昌作文
介绍周汝昌作文在文学的璀璨星空里,有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那便是周汝昌。
周汝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熟悉,或许陌生。
但他在红学研究领域的贡献,那可是实打实的了不起。
周汝昌出生于 1918 年,那是一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他打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非凡天赋。
小时候的周汝昌,生活在一个普通但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
家里的长辈们虽说不是什么大学问家,但都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敬意和喜爱。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周汝昌就像一颗小种子,在文学的土壤里悄悄生根发芽。
他上学的时候,那可真是个书虫。
学校的图书馆成了他最喜欢的地方,一有空就钻进去,捧着一本本书,如饥似渴地读着。
别人在外面玩耍嬉戏,他却能在书的世界里沉醉一整天。
他读古典文学,读诗词歌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后来,周汝昌接触到了。
这一接触,可不得了,就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他被书中那细腻的情感、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社会洞察深深吸引。
从那时候起,他就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红学研究。
为了研究,周汝昌那叫一个拼命。
他到处收集各种版本的,不管是残缺不全的,还是字迹模糊的,只要能找到,他都视若珍宝。
有时候为了一本珍贵的古籍,他不惜跑遍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也不在乎。
有一次,他听说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有一个老书商手里有一本罕见的抄本。
周汝昌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就出发了。
一路上,又是坐火车,又是搭牛车,还走了几十里的山路,脚底都磨出了水泡。
可当他终于见到那本抄本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眼睛里闪烁的全是兴奋的光芒。
周汝昌研究,那可不是简单地看看书、写写字。
他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批注,一个不起眼的符号,他都能琢磨半天。
他常常为了弄清楚一个人物的名字寓意,或者一段诗词的深层含义,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和其他学者激烈讨论。
有时候,他在家里的书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家人叫他吃饭都听不见。
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才想起自己还没吃东西。
周汝昌答疑红楼梦积累
周汝昌答疑红楼梦——课前积累4知识背景周汝昌:红学泰斗、古典文学专家,胡适之后“中国红学第一人”,红学研究集大成者。
享誉海内外,著作等身,有六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95岁辞世。
91岁高龄上央视百家讲坛答疑红楼梦。
一、关于学问中的疑问1、一切学问、事业都从疑问开始。
2、我不是个解疑答疑的人,我自己头脑里装着很多疑问,我不是冒充解释者,而是共同商量,同诸位商量。
3、60年红学研究,才有了一点信心。
二、钟情红楼梦1、少年周汝昌“不知天高地厚,知识浅陋,就是胆子大”,立志于红楼梦研究。
2、不满时人“连原文都辨不清,就指长道短”,“我这个少年就是看不通、想不通”。
91岁高龄仍“我不相信”。
3、曾发誓不要有瑕疵的程乙本,而要亲自弄出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文的本子。
时隔56载,十卷本《石头记会真》付梓,周汝昌在《五十六年一愿酬》中说:“我不知以何言词表我心情,悲喜二字,是太简单太无力了。
”4、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
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5、去世前几天,周老还在工作,“5月23日他刚口述完新书的大纲;他还有许多头绪,心里还有很多东西想写,但就是顾不上了。
”6、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读懂《红楼梦》是个大难事。
三、与胡适的交往1、当时还是燕京大学在校学生的周汝昌,与北大校长胡适争论红学版本。
指责胡适“把西方标点、分段硬搬硬套进红楼梦,不适合中华语文,甚至有破坏”。
2、胡适表示“尽我所能帮助你”,周汝昌说他“平等待我,和平待我”,显示出大学者的气度和胸怀。
3、二人典故:1948年周汝昌给胡适写信说,“先生所藏《四松堂集》稿本……都是海内孤本、稀世之宝,未知先生肯以道义之交不吝借我一用否?”“先生如自己无作续考之意,可否将以后续得材料及线索一举而畀余?”胡适回复:“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红学大师对红楼梦的评价
红学大师对红楼梦的评价
1.现代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
细细看去,凡
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
2.现代红学家周汝昌:《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
有的“文化小说”。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3.现代红学家吴组缃:《红楼梦》是不可多得的范例,它不仅塑造了众多的
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如何观察和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许多生动实例。
4.现代红学家王昆仑:《红楼梦》是一个丰富、深厚、人们无法离开、也离
不开的大海。
5.现代红学家冯其庸:《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奇书,越读越感到她是
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6.现代红学家周策纵: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切,我建议首先来读《红楼
梦》。
它不仅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更在艺术上有伟大的成就。
7.现代红学家余英时:如果要看清明清都市的繁华和农村的衰落,《红楼梦》
是很好的出发点。
8.现代红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中国有了《红楼梦》,这是亚洲的骄傲。
9.现代红学家雨果: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
《红楼梦》。
10.现代红学家夏志清:因为《红楼梦》,我爱上了中文,爱上了考证典故。
完稿—周汝昌红学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浅看关于周汝昌先生红楼梦研究的评价近些日子来一直沉浸在周汝昌先生构造的“脂砚即湘云”的“红楼梦”中不能自拔,以至于每每读到双麟记,绛珠之谜之类颠覆性见解时,不禁得啧啧称叹,拍手叫妙。
然而偶尔从痴迷中醒来之余,疑团也渐渐在心中积蕴起来,红学界泰斗的成果究竟是考证派的扛鼎力作,还是一家之言的虚妄之作?对周汝昌先生的红学研究开火最激烈的应首推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胥惠民教授,他先后撰写了《我为什么要批评周汝昌先生》、《“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 ”——诠释聂绀弩先生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评价》、《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的主观唯心论及其走红的原因》等文章,笔锋犀利直白,将矛头直指向周汝昌先生赖以立足的考证派论证方法。
在《我为什么要批评周汝昌先生》一文中,他选取自己从接触周的红学到逐渐怀疑反驳的路线为论述角度,严格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抽丝剥茧式地将自己批判周氏“龙门文学”的历程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穿插了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文章的最后用了反讽的手法,将自己对于周学术批评说成“贡献”,并一一地罗列出来,夹叙夹议。
即使文中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严谨的行文构思却不能不给读者带来清晰明了的视觉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而在后来的一篇名为《“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 ”——诠释聂绀弩先生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评价》的文章中,胥教授则以诠释另一位大学者兼周汝昌先生友人聂绀弩先生对周的那句“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评价为切入点,以周汝昌对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转世人物贾宝玉与林黛玉关系的错解为立脚点,先引出周汝昌先生的一些看法,诸如“108 回大对称结构”、“一百零八钗”等,再用原著作的细节和各方面证据逐一的反驳。
如反驳周先生所认为的“宝玉为群芳之冠”着一例,他拿出己卯、庚辰两本中的第十七、十八回前有一条脂砚斋的总批,“宝玉系诸艳之贯, 故大观园对额必得玉兄题跋,”并解释贯乃是说宝玉是连接金陵十二钗所有女儿的一条线索,并不是周所理的女儿的总领衔。
周汝昌听母亲讲《红楼梦》,终成红学泰斗
有一段痴迷 《 三国演 义》 、 《 水浒
传》、《 西游记 》、 《 封神榜 》和
《 七侠五义 》之类英雄传奇和武侠
神 魔 小 说 的 历程 。 可是 ,周 汝 昌虽 然 也 痴 迷 武 侠 ,但 主要 是 向往 侠 客
哥一起 ,琴笛笙箫 ,一时合奏 ,一 时单演 ,有 时还 即席创作 唱词 ,仿 相声 ,模仿亲友 的说话特点 ,夸张 笑谑 ,逗得母 亲笑声不 断 ,真是天 伦之乐其乐 融融 。母亲平 日极少外 出 ,只记得有一次 ,不知 因什么事 去过本 家的一个侄孙辈家里 。那人 叫周大智 ,也许 当时母亲到他家是 看望他 的一个什么长辈吧 。记得母
欣赏那铁画银钩的 白描版画式的工 笔 画。父亲见 了,就到西邻的文华 书局给小儿子买 了一套世界书局编
里羡慕 ,常常偷 听他们念 书 ,模仿
他 们 朗诵 诗 圣杜 甫 五 言律 诗 的声
调 — — 那 种 北 方 口音 的抑 扬 顿 挫 的
庚 子 石 印 。版权 页上 则是 :明治 三 十八年 一月 十 三 日印刷 ;明治 三十八年一月十七 日发行 。同时也
家致 富 ,没有 儿 子 ,只 有这 一个 女 儿 。 从 小 娇 生 惯 养 , 不 会 做 家 务 活 ,包 括 针 线 活计 和 下 厨 烹 饪 一 概
情投入 ,对 《 三国演义 》的战争故 事也产生不了真正 的兴趣 。周汝昌
的 三哥 泽 昌 ,就是 个 小 说 迷 ,买 了
一
不会 。但 她赋性聪 明伶俐 ,性情 和 蔼而让人疼爱 ,到了老年 ,更显得 慈眉善 目,大家甚 至开玩笑说她是
多 精 美 的插 图 ,周 汝 昌经 常 翻 看 ,
这 部 书 题 名 《 像 增 评 石 头 绣
下面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周汝昌揭秘红楼梦的内容
下面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周汝昌揭秘红楼梦的内容周汝昌是中国新红学界的泰斗人物,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所以周汝昌揭秘红楼梦一直是备受关注,周汝昌在揭秘红楼梦将的主要是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和他个人的看法。
点击加载图片周汝昌揭秘红楼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而《红楼梦》的创作思想主要是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上万紫千红的大观,如果完全读懂了《红楼梦》就相当于是了解、认识了中国的文化,而且《红楼梦》中通过写妇女的屈辱和不幸,来反映中国人才的悲剧乃至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第二点周汝昌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大的方面谈情,说的具体点就是体贴。
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周汝昌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仅仅是在形象塑造、心理描写、人物分析造就了这本文化瑰宝,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有中华一切的文学艺术特点,即传神写照、追魂摄魄,其艺术价值是不可用言语来表达的。
而《红楼梦》的结构和章法上,周汝昌认为,这本书采用的是大对称的方式,比如包含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和中秋节等。
对于《红楼梦》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上,周汝昌认为本书的主线是宝玉的一生经历,对于主要人物的分析,周汝昌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他认为如果是从贾府的衰败上来看的话,那么贾宝玉则是男主角,女主角是王熙凤,要是从宝玉的爱情史上来看的话,那么女主角就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红楼梦》算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后世专门研究这本书的学者数不胜数,其中周汝昌被称为是红学泰斗,所以周汝昌的一些研究成果一直备受关注。
周汝昌也出过不好关于红学研究方面的书,如《红楼梦新证》、《石头记会真》等等.点击加载图片后世很多学者在细细研读周汝昌作品的时候觉得周汝昌似乎很不喜欢林黛玉,那么周汝昌为什么不喜欢林黛玉呢?很多学者认为周汝昌对林黛玉的偏见过多,因为周汝昌在品评林黛玉的时候,对林黛玉大多是负面的评价。
比如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合湘云要为邢蚰烟出气的时候,林黛玉说史湘云是充荆轲摄政。
(转载)周汝昌评《红楼梦》
周汝昌评《红楼梦魇》咱们今天选的这个主题是我来看张爱玲和红楼梦这么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吸引人的题目。
张爱玲是一个有国际声誉的女作家,我非常佩服敬重她。
她研究《红楼梦》,曾写出《红楼梦魇》的红学著作,书中她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精彩。
她说自己平生有三大恨,两恨是老词,古人的。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无骨,第三恨呢,《红楼梦》未完。
她说为什么《红楼梦》未完?我非得要追寻一下真正的曹雪芹的《红楼梦》,而不是高鹗续的那个。
她就是为这花了十年,写了这本书,因为她没法解决,她所以取了个这么个怪书名。
这个好不好,能不能这样子对待你十年的光阴?我不评论,诸位想一想,我们这样的文化问题,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仅仅有这么一个特例,没有第二个,你把小说从开天辟地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看看就知道,这个大特例,引动了全中华人的头脑的活动,为什么?那是文艺问题吗?不是的,这是个文化问题。
我今天和诸位谈,我说一百句、一万句,我只有一句,文化大问题!那么张爱玲因为太爱《红楼梦》了,所以她特别恨高鹗,她给高鹗的评价,是她自己承认,简直就是破口大骂了。
她说了三句,第一句是“庸俗化”,第二说是说高鹗的后四十回是“附骨之疽”,第三她说高鹗“死有余辜”。
了不起!死有余辜!这四个字是随便由一个有修养的中华女士嘴里,随随便便说出来的吗?请诸位想一想,我没有意思,没有任何意思请这么多在座的来同意我的话,同意她的话。
我毫无此意,而是说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办?我们就永远不解决?再过五百年,一千年,这不好。
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这个中华大文化的问题,这么一个独特的例子,好!谢谢诸位。
(全文)咱们今天选的这个主题是我来看张爱玲和红楼梦这么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吸引人的题目。
张爱玲是一个有国际声誉的女作家,我非常佩服敬重她。
但她平生的事业是创作,看一看她的生平,她是河北丰润人,但这是说她的祖籍。
文化视野与“才、学、识”——我与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交往
作者: 安裴智[1,2]
作者机构: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2]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页码: 60-6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周汝昌先生;红学界;中国古典文学;驾鹤西去;红学家;文化视野;交谊;唐师曾;
摘要: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红学泰斗、诗人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6月31日在北京家中驾鹤西去,享年95岁。
对一个学者来讲,九秩又五,已算高寿,但当时惊闻此噩耗,我还是不能接受,感到非常惋惜。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界、红学界的重大损失。
我与周汝昌先生一家保持着20多年的交谊,那年5月,我还给周老的女儿周伦玲女士去电问候,她说父亲身体很好,没病,但毕竟老了。
4月14日,周老95岁寿辰时,也没发现有什么大问题,新华社记者唐师曾还去给老人拍了寿照,老人很高兴。
谁知,仅仅一个月,周汝昌先生就仙逝离我们而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2期2017年3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Institii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6 No.2Mar.2017文章编号:1006 -2920(2017)02 -0001 -04doi:10. 13892/41 - 1093/i.2017.02.001周汝昌是红学绕不过的话题在“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张庆善尊敬的主持人、各位新朋老友:大家上午好!在传统的鸡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聚集在这个特殊的“会场”,举办“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 会。
这无疑是一次很特别、很重要的专题座谈会。
吸引了这么多在《红楼梦》研究上卓有成就的著名专 家学者,我感觉这很有可能是红学史上非常值得记载的一次专题座谈会。
在此,谨对主办单位对我的 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借此机会提前向各位朋友拜个年,祝大家健康、幸福、愉快,阖府安康!坦率地说,当接到主持人淮生兄的邀请后,要不要参加这次座谈会,是有些犹豫的,我感到有些左 右为难。
如果不参加,那肯定是个问题:这里离我家很近,几分钟就走过来了。
你不参加是什么意思?你对周汝昌先生是什么态度呢?参加也为难:来了就要发言,谈什么,怎么谈,很费思量。
谈“周汝昌与 现代红学”这个题目不容易,远比谈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等红学大师困难得多。
这不是因为周 汝昌先生的红学观点有多深奥,有多难解读,而是因为现在一谈周汝昌就容易引起争议,就容易闹“意 气”,很难把握在学术的范畴内,所以说是左右为难。
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参加这次座谈会。
我认为 参加比不参加好,不管围绕周汝昌先生有多少话题、多少争论,甚至“恩恩怨怨”,我们都得面对,因为周 汝昌是红学绕不过的话题。
为什么一谈周汝昌就会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总是那样愤愤不平呢?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和 研究的。
其实,研究周汝昌,应该与研究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冯其庸、李希凡等红学大家一 样,是红学史研究绕不过的话题,因为这些红学大家都是在红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他们 不是简单地评价他们个人,而是研究红学史。
因此,不管是怎样的观点,是赞赏还是批评,只要是认真 的学术研究,都应得到尊重。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要尊重你的学术权利。
周汝昌先生无疑是当代红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也是“话题”最多的红学家,谈周汝昌先生不 容易。
要谈好“周汝昌与现代红学”这个题目,至少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充分肯定周汝昌先生在 红学史上的地位,充分认识周汝昌先生对红学的贡献;二是全面细致地梳理围绕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方 法和学术观点产生的争议,分析这些“话题”产生的原因,争论的要点,从而实事求是地评价分析。
一、关于周汝昌先生在红学史上的地位和学术贡献毫无疑问,周汝昌先生在当代红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称他为红学大师、红学泰斗并不为 过。
冯其庸先生在《曹学叙论》中指出:“如果说胡适是‘曹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那么,周汝昌就是 ‘曹学’和‘红学’的集大成者。
”(《曹学叙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我想,冯其庸先生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红学界的共识。
早在1953年,《红楼梦新证》的出版,就奠定了周汝昌先生的学术①本文在录音稿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加工,一是加了标题;二是重新核实引文,随文注明;三是座谈会规定发言不超过 20分钟,发言时内容有省略,征得作者和主持人同意,发表时恢复了省略的部分。
2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0地位。
《红楼梦新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学术巨著,它的出版可以说是红学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总结。
多少年来,《红楼梦新证》都是红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书,几乎像工具书一样被人们所重视、所使用。
《红楼梦新证》的主要价值在于文献史料丰富而翔实,其中“人物考”“雪芹生卒”“史事稽年”“脂砚斋 批”“本子与读者”等章节的价值尤其大。
周汝昌先生在胡适开创的基础上,把曹雪芹生平家世研究及 《红楼梦》时代背景研究更加体系化,并在《红楼梦》早期抄本、脂批、探佚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从而建立起一座巍峨的红学大厦。
这充分展现出周汝昌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识见,也是他对红 学的最大贡献。
当然,《红楼梦新证》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无论《红楼梦新证》存在多少问题,都不影响 它在红学史上的地位。
除《红楼梦新证》外,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艺术,特别是《红楼梦》表现手法的研究上,也有着突 出的成就。
他的《曹雪芹小传》是第一部关于曹雪芹的传记,其历史性的贡献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坦 率地讲,我非常喜欢看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讲》《红楼艺术》等书,他对《红楼梦》许多章回和故事、人 物、艺术特色的分析是非常精彩的。
几十年来,周汝昌先生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红楼梦》研究上,他不仅是红学著述最多的红学家,也是 影响最大的红学家。
他的影响力,对红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科学地梳理、总结周汝 昌先生的红学贡献,应该是红学的重要课题。
我希望能有人系统地做做这方面的研究,特别希望年轻 学者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这对红学的建设和发展是很重要的。
二、关于围绕周汝昌先生的“话题”周汝昌先生贡献很大,但同时围绕着他的争论也很多,也就是“话题”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 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周汝昌先生的名气大、影响大,他无论说什么,都很容易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很 容易形成“话题”;二是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方法和许多观点很多学者不认可,争论也就不可避免。
我的 意思是说,围绕周汝昌先生的“话题”多、争论多,是由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方法、研究观点引起的,是由周 汝昌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造成的,也是由于“话题”本身具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而不是大家与周汝 昌先生过不去。
周汝昌先生的“孤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家的不友好或是文化层次低,或是缺少特 殊的悟性,恐怕还是与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方法、研究观点以及个人性格、想法有重要关系。
我们不妨细细地捋一捋围绕周汝昌先生的那些“话题”。
如,什么是红学;关于“还‘红学’以‘学’”的问题;后四十回是乾隆皇帝与和珅阴谋的结果;曹雪芹的妻子是史湘云,即脂砚斋;贾宝玉不爱林黛 玉,爱的是史湘云;“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都是指贾宝玉与史湘云的爱情,史湘云才是《红楼梦》的主角。
其他还有"“曹雪芹佚诗”的真假;“《八声甘州•蓟门登眺兼凭吊雪芹》”的真伪;王国华的“太极 红楼梦”是不是“震惊人类的发现”;关于曹雪芹祖籍的“丰润说”“铁岭说”;曹渊即曹颜,是《红楼梦》的原始作者;等等。
这么多“话题”,哪一个都是值得讨论而又敏感的学术问题。
何况这些又都是周汝昌先生提出来 的,在学术界、在社会上、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怎么可能不争论呢?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 的“话题”,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争议。
我认为围绕周汝昌先生的“话题”展开的讨论或争论,都是正常 的学术研究,不能因为少数文章的语气比较尖锐或不怎么“友好”,就否定讨论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
虽然围绕周汝昌先生有那么多的“话题”、那么多的争议,但归纳起来,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观点有三 个核心,即写实自传说、后四十回阴谋说、史湘云主角说。
其中,核心的核心是写实自传说。
早在1953年《红楼梦新证》初版时,周老就认定《红楼梦》是作者的写实自传。
他说:“我讨论过好 些人,他们都不大赞成把小说完全当历史看,因为小说没有字字句句都是实话的。
但我岂真是头脑简 单得连这个大道理也闹不清楚?只是我看过了脂批以后,益发自信并非自己呆头死看。
《石头记》如果 不是百分之百的写实,那只是文学上手法技巧的问题,而绝不是材料和立意上的虚伪。
譬如大荒山下第2期 张庆善#周汝昌是红学绕不过的话题—在“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3的顽石,宝玉梦中的警幻,秦钟临死时的鬼卒……我虽至愚,也还不至于连这个真当作历史看。
但除了 这一类之外,我觉得若说曹雪芹的小说虽非流水账式的日记年表,却是精裁细剪的生活实录,这话并无 语病。
”(《红楼梦新证》,棠棣出版社+953年版,第570页)这里,周汝昌先生说得清清楚楚,《红楼梦》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写实”,也只是文学上手法和技巧的问题,“材料和立意”则是写实的,也就是曹 家“精裁细剪的生活实录”。
把一部《红楼梦》看成曹家“精裁细剪的生活实录”,这实际上否定了《红楼 梦》是一部文学作品。
所以在《红楼梦新证》中,周汝昌先生常常是“曹贾不分”“曹贾互证”,他以历史 上实有的曹家的事情推证小说本事,又以小说故事情节反证历史。
在他的“新证”下,历史上实有的曹 家人常常与《红楼梦》中的人相会,譬如他说:“曹頫在二十来岁上被过继给贾母,抛开嫡亲生母,以他人 之亲为亲……而曹覜与胞兄贾赦反较亲近.”(《红楼梦新证》,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第78页)又说:“贾母¥生只哭过五次……其余二次便都是因提到死去的丈夫曹寅而落泪:一次是方才所引,与贾政 说,当初你父亲何等待你,何曾下过毒手?因而下泪。
另一次是在第二十九回,张道士拿宝玉比曹寅……原来贾母在五十多岁上,把威扬显赫的丈夫失去,不到三四年,唯一的儿子曹颗又病死……”(《红楼梦新 证》,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第78〜79页)“曹雪芹是先娶薛宝钗,后娶史湘云,所谓旧时真本,也许是 可靠的;而脂批《红楼》的脂砚斋,就可能是曹雪芹所遗的未亡人史湘云。
”(《红楼梦新证》,棠棣出版社 1953年版,第100页)这里曹寅成了贾母的丈夫,贾政成了过继的儿子曹倾,曹雪芹则娶了史湘云,这都 真真切切反映出周汝昌先生的基本认识:《红楼梦》是曹家“精裁细剪的生活实录”,当然还包括了苏州 李家的“生活实录”,甚至还隐藏着康熙废太子胤扔夺嫡斗争的“清宫秘史”。
周汝昌先生认为红学的 根本任务就是搞清楚“本事”,他明确地说《红楼梦考证》“唯一的目的即在以科学的方法运用历史材料 证明写实自传说之不误”(《红楼梦新证》,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第566页)。
因此,写实自传说的实质 就是否定《红楼梦》是文学作品。
虽然周汝昌先生后来提出《红楼梦》是“文化小说”的观点,但我们很 难理解,一部“精裁细剪的生活实录”怎么会成为“文化小说”呢?我们都说周汝昌先生是新红学“自传说”的集大成者,但周汝昌先生的自传说与胡适的自传说还是 很不同的。
他的研究方法也不是胡适的“考证”,而是“考证+索隐”。
胡适倡导“有一分证据,只可说 一分话。
有七分证据,只可说七分话,不可说八分话,更不可说十分话”,倡导“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 证”。
周汝昌先生则把胡适批评的“索隐”又拿了回来,认为考证就是索隐,索隐就是考证。
胡适批评蔡 元培的索隐是“猜笨谜”,周汝昌先生的索隐又何尝不是“猜笨谜”呢?周汝昌的“索隐”与蔡元培的“索 隐”以及霍国玲的“索隐”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我认为当下红学之争最大的焦点,就是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来研究,还是把《红楼梦》当作曹家“精裁细剪的生活实录”来读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