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从现代科学角度解读“桃花源”现象
地理学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可 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生态学角度
生态学家可以从桃花源的描述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科学角度
环境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桃花源 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保护和恢 复类似的生态环境,以及预防环
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
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们和谐共处、无 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作者表达了对和 平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通过虚构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作者 对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呼 吁人们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
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追求
桃花源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生活融为一体, 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种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

CONTENCT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跨学科融合:自然科学角度看待“
桃花源”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平与成就
01
02
03
04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 年更名潜,元嘉四年(427年 )卒,享年六十三岁 。别署元 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桃花源的象征
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隐蔽而美好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和乌托邦。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和谐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复习可以使你更好发挥学问的作用,熟能生巧,融会贯穿;最终,脑子越用越聪慧。

复习可以增加记忆力量。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八班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仅供参考。

八班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一)第21课《桃花源记》 P168陶渊明一、及作品陶渊明,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学问(1)线索: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觉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挨次:时间先后挨次三、词语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复前行,欲穷其林。

缘:沿着。

穷:穷尽。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艳丽漂亮。

落英:落花。

3、甚异之。

异:惊诧。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叉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并:都。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详尽。

9、村中闻有此人,咸(xian)来问讯。

咸:都。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1、到处志之。

志:动词,作标记。

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志:名次,标记13、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兴奋的样子。

规:方案。

14、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不久。

津:渡口。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是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四、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香的野草艳丽漂亮,落花处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美图素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美图素材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期中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期中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期中复习)2、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说明当时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最能概括凄惨情景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说明当时兵役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

”(二)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长歌行》汉乐府P2171、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3、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倍加珍惜时光之意的一句是“朝露待日。

”4、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5、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6、古诗词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的《满江红》(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隋寸功。

“——杜旬鹤的《题弟侄书堂》《野望》P218王绩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是“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是“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6、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P219孟浩然(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的《观沧海》(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 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 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外古诗词背诵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外古诗词背诵翻译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及课外古诗词背诵(2013-9)第21课桃花源记1.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而美丽,落英纷纷。

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子的尽头就是溪水发源的地方,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刚好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3.(桃源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奇,问渔人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尽作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这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那些人听罢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作了标记。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访桃花源了。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阅读(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阅读(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阅读(5篇)《桃花源记》赏读周志恩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

《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情况节的发生、进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

《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奇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说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

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那么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

或许是因为此溪鱼儿既多且肥,良机难再,渔人迟迟不肯收手;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所获,假设空手而返,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渔网去。

渔人艰辛的生活,惨淡的家境于此当可想见。

不惟“忘路之远近”,渔船进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

“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奇飘忽。

抬眼展望两岸,渔人不禁惊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渔人之“甚异之”、“欲穷其林”,当然是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何尝不能传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萧瑟、凄凉呢?与外界联结的通道之幽深将桃花源渲染得更为神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 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 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 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 去寻找答案吧!
•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 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 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 成篇。
•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 问津 2.背诵课文。
•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 ‘“骥”读记”,不读 •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 “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 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 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 读出感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 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 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 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课文及译文

桃花源记课文及译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课桃花源记

课桃花源记

21课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这种社会理想。

【学习流程】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 )(2)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 ) (5)延.至其家( ) (6)此中人语.云( ) (7)诣.太守( ) (8)欣然规.往( ) (9)未果.( ) 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字:) ) ) )寻向所志( ) )( ) )4、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 、 的桃花源。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6、“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7、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8、深入探究: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9、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1)此公欲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课文教学研讨内容预览:21 桃花源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八年级上册语文21课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21课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21课翻译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
陶渊明(公元365-427)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 林 ,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 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 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 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 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 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林尽水源, 便得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 便舍船 , 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 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 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 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 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 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 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 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 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 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 花源了。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资料(5篇)《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纳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

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的寓言式解读《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他晚年依照其家乡江州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己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像、虚构而成。

文中通过渔人访游桃花源经历的记叙,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处处充满欢乐气氛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是作者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盼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权威的一种解读,我以为这篇作品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它还有相当深刻的寓意。

在这篇文章中,渔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既是桃花源的游历者,又是桃花源故事的第一表达者。

作者巧妙地借助渔人的行踪。

将庸常污浊的现实生活与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沟通起来,渔人是惟一到过桃花源的现实中人,要想证明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首先就要证明渔人存在的真实性,然而作者对渔人的介绍甚为暧昧,尽管告诉读者渔人游历桃花源的时间是“晋太元中”,却又不指明具体年月;虽指明渔人所在的郡县是“武陵”,却又不告诉读者姓甚名谁,家住何方。

作者的闪烁其辞说明了他极为矛盾的心态。

他既想让人相信实有其事,又惟恐他人明白太多而步渔人后尘。

为了劝戒好事之徒不要前往探寻桃花源,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渔人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南阳刘子骥,“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渔人再往,尽管“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究思缘故,应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惩罚。

桃花源记课文、字数词翻译及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课文、字数词翻译及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

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 7 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落英。

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忧如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其中来往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黄垂髫,并怡然自。

人,乃大惊,所素来,具答之。

便要家,酒作食。

村中有这人,咸来。

自云先世避秦乱,率老婆邑人来此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这人一一具言所,皆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多日,辞去。

局内人云:“不足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志之。

及郡下,太守,这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崇高士也,之,欣然往。

未果,病,后遂无津者。

字翻。

1、溪行着、沿着。

.2、岸数百步两岸。

..3、芳草美嫩美。

.4、落英落花。

..5、落英众多的子。

..6、人甚异.之⋯⋯感觉异。

(意用法)7、复前行又,再。

.8、复前行向前。

.9、欲其林走到⋯⋯的尽。

(形容作).10、便得一山于是,就。

.11、忧如如有光,形容看得不真实的子。

..12、便舍船舍弃,弃。

.13、才通人。

.14、豁然爽朗形容由狭小阴暗突然得光明的....子。

15、土地平平展广。

..16、屋舍然整的子。

..1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8、阡陌交通田小道。

..19、阡陌交通交相通。

..20、犬相能够相互听到。

..21、悉如外人全,都。

.22、黄垂髫老人和儿童。

....23、黄垂髫旧是寿的象征,因此用来指老人。

..24、黄垂髫垂下来的,用来指儿童。

..25、并怡然自全,全都。

.26、并怡然自快乐、高的子。

..27、具答之。

.28、便要家通“邀”,邀。

.29、咸来全。

都。

.30、老婆邑人老婆和孩子。

..31、来此境与人间隔的地方。

..32、乃不知有居然。

.33、无魏晋不要,(更)不用。

..34、具言所地出。

[精选 英文]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知识总结

[精选 英文]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知识总结

[精选英文]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知识总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知识总结,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基础知识【一词多义】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感到诧异。

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通“邀”,邀请。

【成语】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敞亮的样子。

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知识总结,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课桃花源记
教案设计◎授课教师:黄禄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9日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并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诵读课文,积累词汇,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概括故事内容。

过程和方法: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体会作者的政治抱负。

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创新教学设计思路:
“桃花香——→桃花美——→桃花人——→说桃花梦”
教学重点:知晓文意,概述故事。

教学难点: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学生合作探究法。

导入:同学们喜欢桃花吗?桃花盛开的季节,最爱桃花,爱那粉红的桃花,淡淡的花香,最能勾起粉红的回忆……那么,让我们来读读陶渊明是怎样描写桃花的吧!
一、桃花香——景美,描写自然环境美!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齐读)
①关注阅读提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②解决阅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读音,读通顺句子。

③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简单的概括文章故事的内容。

2、品读第一段。

(男生读)
思考问题:第一段中那个词从侧面写出了“桃花香”?
分析:“芳草鲜美”中“芳草”一词。

芳草,指香草,草都是香的了,桃花呢?桃花开了,正所谓:“香气袭人”,奇花异草,令人陶醉!
3、找出文章描写“桃花”的词或句子。

说说作者用字和用词美!
①“桃花林”(说明桃树多,桃花树多了才会行成桃花林。


②“夹岸数百步”(说明桃花林的面积大,覆盖的范围广。


③“中无杂树”(说明品种单一,暗示景色奇特。


④“落英缤纷”(说明桃花花瓣漂亮,花瓣漂落到地面,暗写有风,看不见的风。

所以“缤纷”一词是“繁多的样子”间接印证花多。

不觉让人想起一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桃花太美了。


4、赏析“渔人甚异之”一句中的“异”字的妙用。

赏析:“异”字妙在写出了桃花之多,桃花多的让人惊异、让人惊奇!从侧面写出了桃花的美,美如画!
“异”字妙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设悬念,让读者想读下去的欲望……
二、桃花美——读说法,虚实相生的画面美!
品读第二段(女生读)
1、找出描写桃花源环境美的句子。

说说“山水美”(见文中配图)。

①山美:“武陵人捕鱼为业。

”一句中“武陵”指湖南常德一带;武陵山区自然是有山多、山奇、山怪之美。

“山有小口……”写山洞之美,美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洞中自有日月,洞中自有天地。

可以说是“洞中天国,洞中仙国。


②水美:(暗写)
●“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鱼可以捕捞,说明水中有鱼;而把捕鱼当职业,说明水中鱼很多。

鱼多,反证水多水质好,水体无污染。

●“缘溪行。

”溪水,也说明有水。

有山有水的地方才美!
●“林尽水源。

”一般水的源头,水的发源地,水的质量自然很好。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句中“美池”指美好的池塘。

说明水资源丰富。

种田也需要大量的水哦,故文中有“良田”一词也证明水资源丰富。

●“便舍船,从口入。

”和“既出,得其船……”两句暗写水可行船。

指明水有一定的深度,说明水量大。

③花美:(分析省略,详见“桃花香”的赏析。


④人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详见分析“人情美”。


2、桃花源人居住的生活环境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住地美:“土地平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②住房美:“屋舍俨然。


③植物有:“桑竹之属。


④动物有:“鸡犬相闻。


⑤老幼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结:桃花源人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富有农村小康生活的和谐之美!
三、桃花人——人情美。

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美!
品读第三段。

(齐读)
1、感受桃花源人的“人情美”。

具体表现在:
A、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①有客人来访时(面对陌生访客渔人):“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彰显出桃花源人的“好客之礼,好客之道”。

②贵宾待遇:“设酒杀鸡作食。

”摆酒,杀鸡,说明食物丰盛,给渔人完全是贵宾的接待标准。

③“咸来问讯”一句中的“咸”字,都的意思。

人人都来看望渔人,人人都来问候渔人,关心之致。

④“自云先世……遂与外人间隔。

”表明桃花源人和渔人的谈话坦诚,沟通真诚,没有秘密隐藏。

⑤“皆叹惋。

”表明所以的桃花源人对渔人所处东晋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痛苦生活深表同情。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一家接着一家的宴请渔人吃饭,而且还是有酒有肉(鸡)的好生活。

说明待客之道真诚而厚道!
B、桃花源人为人处事低调、淡定。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想被外人来打扰宁静安定的生活,只想过一种和平幸福的生活。

2、说说“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法指导:P168页注释①,查互联网,学会使用电脑,学会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独立完成。

四、评说“桃花梦”——文章的故事美!
1、文章美化的写作线索(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捕鱼发现桃花林
◆访问做客桃花源
◆离开标记桃花源
◆再寻无果桃花源
(时间顺序)
2、阅读提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说说“虚构美”
在哪里?
★故事美在开端,奇遇梦幻仙境。

★故事美在发展,洞中暗藏天府国。

★故事美在高潮,亦真亦假理想家园。

★故事美在结局,梦回现实回味无穷。

3、“桃花梦”和现实。

对比中揭示文章主题。

梦开始的地方,和现实总有一些落差。

“桃花梦”:桃源人为躲避秦时战乱,开创新生活。

例句“自云先世……遂与外人间隔。

”(详细和明写)
“现实”: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略写和暗写)
4、归纳写作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5、归纳主题:作者通过《桃花源记》的虚构故事影射当时社会黑暗,向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