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学与闽学在台湾儒学发展中的思想对立及合流
台湾仍是儒教社会
台湾仍是儒教社会作者:邵振玮来源:《世界博览·中国卷》2010年第02期大陆儒学热是在补课。
相对而言,台湾还是一个儒教社会。
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是台湾的教师节。
每到该日,全台各地十几座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09年孔子诞辰日,马英九分别在台南市和台北参加祭孔典礼,表达对孔子的敬意。
孔子第79代孙孔垂长也首度以“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身份,参与台湾当局的祭孔典礼。
为探讨孔子在现代开放社会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世界博览》专访了台湾大学中文系陈昭瑛教授。
同为中国现代社会,台湾的情况或许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世界博览》:对于孔子在中国大陆的回归,您有何期待?陈昭瑛:我对大陆的儒学热非常期待,希望有好的发展。
从台湾的角度来看,大陆自1949年以来在儒学的课堂上缺课太久,儒学热好像是在补课,但短期内要补上几十年的课,难免不易消化。
长远看来,大陆以其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肯定会对儒学研究作出贡献。
另一常见的说法是认为大国的崛起应该有文化的信息,则中国的崛起与儒学的复兴一时并现是自然的现象,这说法也有道理。
我想再提一个想法,即儒学发展的内部动能的问题,我认为儒学再起是由于内部的动力,儒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实践力的思想,不可能被长期压抑,当代新儒家从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到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提出许多重大命题,叩问儒学传统与当代世界,等待着新世代的响应和发展。
儒学再兴是儒学的内在必然性。
《世界博览》:能否介绍一下孔子在台湾民间社会或学术界的地位及其表现。
台湾民众如何认识孔子?陈昭瑛:孔子不论在台湾民间社会或学术界都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人。
过去曾有人建议仿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在淡水出海口建一巨型孔子像,作为代表台湾精神的形象。
但显见如果想在台湾找出一个为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巨人肯定是孔子。
虽然国民党高举孔子,使得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反对运动不免在儒学和国民党的保守意识形态之间画下等号,甚至民进党部分党员曾因去中国化的情结而视孔子为“外国”思想家。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集注》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一)宋初三先生的复兴儒学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
孙复,字明复,今山东人,在泰山聚众讲学,被称为泰山先生。
石介,字守道,号徂徕,人称“徂徕先生”。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乌台诗案”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二)周敦颐的“濂学”为理学奠基周敦颐,字茅叔,今湖南人,因家乡有濂溪,曾在庐山下建濂溪书堂,被称为濂溪先生,其所创学说称为“濂学”。
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和开创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甚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一)张载的生平著述张载,字子厚,凤翔横渠镇人(今陕西人),学者称为横渠先生。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卷02 中国近现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2·中国近现代史一、中国近现代的政治(2022·全国乙)1.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项。
(2022·全国乙)2.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
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给了其他阶级一定的权利,拉拢其他阶级,共同为抗战服务,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抗战,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的变化,排除C项;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时间不符,排除D项。
“实学”义辨
“实学”义辨中国实学始于何时?其发展演变状况如何?其与中国思想史上诸学术派别之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全面认识中国实学及其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学范畴进行一番辨析。
一、实学之本义实本为会意字。
《说文》释实:实,富也,从宀、贯。
贯为货物。
段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
可见实即真实、充实不虚之意。
是则实学之本义应为切实具有的学问,亦即真才实学。
实学一说,先见诸于唐宋,然其渊自,应上溯至汉。
汉儒以先秦孔子教授学生的六种典籍:《诗》、《书》、《易》、《礼》、《乐》、《春秋》为经,六经亡其一,故有“五经”之说。
儒学至汉代逐渐被统治阶级重视。
自董仲舒上书武帝,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后,儒学更受到官方支持和推广,儒家经学得到新的发展。
当时的读书人无不习经,能通一经者为儒生,能兼通五经博综众说者为通人,其被视为有实学。
《史记·叔孙通传》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汉书·刘向传》亦称董仲舒为“当世儒宗”,即有实学者。
实是与虚相对应的范畴。
实的标准,从体来说,为真实,从用来说,则为实用、实行、实功、实效、实利等。
今人吕思勉先生说:“儒术之兴,既因实政,故其学于实用颇切。
”又说:“当时之治经者,率重事实而不龂龂于简策,故其学有用而不繁。
”这即是说,儒学在汉代以经学的形式兴起的时候,注重实政、实事、堪称实学。
其后,由于经学内部的今古经文为争和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提出,助长了谶纬迷信之风,使儒家经学日益繁锁、诡秘、虚妄,走向了反面。
于是王充揭橥了疾虚妄的大旗。
他针对当时那种虚妄显于真,实诚乱子伪的风气,写作了《论衡》,以一个斗士的姿态进行了口诛笔伐。
他说:《论衡》之造也,起(于)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儒学与血缘
就 相 当 于 太 史 寮是 祭
司 , 而卿事 寮是 宰相 。 那 么 , 周 代 新 设 立 的 卿 事 寮实 际上 就是 专 注 于 民事 的 ,
是 个 一 处理 民事 的 专 门 的 新 设机 构 也成 为 国 家权 力 的 核心 所在 而 掌握 神 权
,
,
的 太 史这一 系 ,
只是顾问 ,
,
,
,
期 ,
一 方面 是神 权 政 治 ,
另 一方 面是 一种 宗族政 治 ,
这个是很 明显 的 。
但 是 在
周 以后 周 初 的制 礼 作乐人 文思 潮 已经 彻底颠 覆 了 殷代 的 政治体 制 它 突 出
,
,
,
地 表现 在两 个 方 面 : 第 一 个 方 面 , 是 国 家 的 政 府 机 构 , 周 初 创 设 了 一个 卿 事
察 区 分 于原来 的 继 承于殷 代 的 这个 神权 政治 的 太 史寮 。 我 们知 道 一 直 到 司
,
,
马 迁都 讲 , 太史是 “ 文史 星历 , 近 乎 卜 祝之 间 ” , 我 们 在殷 商 甲 骨 文里 面 所 看
到的 ,
凡事 都要 去 占
卜。
实 际上 如 果我 们 要 比 附 一下 ,
《 商 周 家族 形 态 研究 》 。
在这本书里 ,
他 把 殷
代 的 家族
卜 辞和周代
的家 族铜 器铭 文做 了 对
比 ,
得到 的 结果 是 :
殷代 是一 个 纯
血缘 家族 ,
但 是周代 的这 个家 臣 ,
大都 是非血 缘性 质 的 ,
因 此他 把周 代 的 这 种
家族 结构 称 为 拟血 缘 , 模 拟 的 拟 , 不 是 纯 血缘 , 是 模 拟 血缘 。 杜 正 胜 在 他 的
精品解析: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A.地摊经济成为支柱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宋时期。据材料“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可知北宋对城市摊贩的摆摊进行规划,对部分个体户实行免缴课税,可见北宋商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C项正确;北宋对商贩进行管理,不能说明地摊经济成为支柱,也不能说明政府财政危机严重,排除AB项;北宋对地摊经济的宽松政策,并不意味着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意味着该政策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C.中西文化的冲突D.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野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英国)。西方外交圈流行的观念认为,中国不识凸透镜,污蔑清廷因生怕被窥视隐秘而毁坏凸透镜,可事实是使团并未赠送凸透镜,中国宫廷收藏大量西方天文仪器,反映出西方对中国的无知和偏见,B项正确;材料指出清朝宫廷中藏有各种天文观察仪器,没有反映清朝君臣的愚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外交圈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没有体现中西文化方面的冲突,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并未涉及西方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7.如表为1894年前新式企业实存资本构成表(资本单位:万元),该构成( )
资本类型
企业种类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资本(含股本及增值资本)
儒家各派及释 道
宋元明清儒家学派的类型作者:蔡德贵儒家学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就宋元明清四朝而言,儒家内部的分野相当明显,有学派一百多个,注重音韵训诂的汉学系统和注重义理发明的宋学系统,泾渭分明。
而从学术流派的归属上来看,四朝的儒家学派大致可分为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现对这四种类型分述于后。
一、独尊儒术型独尊儒术型的儒家学派,是指恪守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传统和基本精神的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虽也有差别,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荀子大醇而小疵,也离孔子相去不远。
但汉代以后,真正恪守儒家一派思想的,并不多见。
即使如董仲舒,虽被称为汉代大儒,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其思想中显然已杂有阴阳家的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承认的事实。
到宋代,真正独尊儒术型的儒学家已经很少,大致看来,仅安定、泰山、横渠、涑水四派而已。
安定学派由胡瑗所创。
该派以仁义礼乐为学,创以经术教授吴中的‚苏湖教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
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其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该派以‚明体达用之学‛,‚以为政教之本‛,提倡‚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
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
‚进退周旋,皆合古礼‛。
所以宋神宗称赞该派‚得孔、孟之宗‛。
泰山学派以宋初孙复为代表。
该派与安定共同初创宋代理学体系,建立了宋代理学的重要原则和概念。
其学上承唐代名儒陆淳,教学与著书以治经为先,发明治道,强调以尊王为本,主张‚欲治其末者,必端其本,严其终者,必正其始‛。
孙复宣扬道统论,推尊儒家道统人物,认为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等人‚始终仁义,不叛不杂‛。
该派提倡独尊儒术而反对佛老各家,治经时注重探寻义理,不惑传注,开宋代用义理解经的风气。
全祖望评论该派为‚高明‛、‚刚健‛,与安定相比,各有千秋,‚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实学”义辨
“实学”义辨中国实学始于何时?其发展演变状况如何?其与中国思想史上诸学术派别之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全面认识中国实学及其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学范畴进行一番辨析。
一、实学之本义实本为会意字。
《说文》释实:实,富也,从宀、贯。
贯为货物。
段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
可见实即真实、充实不虚之意。
是则实学之本义应为切实具有的学问,亦即真才实学。
实学一说,先见诸于唐宋,然其渊自,应上溯至汉。
汉儒以先秦孔子教授学生的六种典籍:《诗》、《书》、《易》、《礼》、《乐》、《春秋》为经,六经亡其一,故有“五经”之说。
儒学至汉代逐渐被统治阶级重视。
自董仲舒上书武帝,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后,儒学更受到官方支持和推广,儒家经学得到新的发展。
当时的读书人无不习经,能通一经者为儒生,能兼通五经博综众说者为通人,其被视为有实学。
《史记·叔孙通传》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汉书·刘向传》亦称董仲舒为“当世儒宗”,即有实学者。
实是与虚相对应的范畴。
实的标准,从体来说,为真实,从用来说,则为实用、实行、实功、实效、实利等。
今人吕思勉先生说:“儒术之兴,既因实政,故其学于实用颇切。
”又说:“当时之治经者,率重事实而不龂龂于简策,故其学有用而不繁。
”这即是说,儒学在汉代以经学的形式兴起的时候,注重实政、实事、堪称实学。
其后,由于经学内部的今古经文为争和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提出,助长了谶纬迷信之风,使儒家经学日益繁锁、诡秘、虚妄,走向了反面。
于是王充揭橥了疾虚妄的大旗。
他针对当时那种虚妄显于真,实诚乱子伪的风气,写作了《论衡》,以一个斗士的姿态进行了口诛笔伐。
他说:《论衡》之造也,起(于)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故《论衡》者,所以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斗,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新方略通史版专练: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重庆联考]《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西周礼乐制度中“礼”的主要的社会功能是()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解析:“礼者为异”可以得出礼可以让等级明确,故A项错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可得出乐可以求同,形成集体认同,故B项错误;“和而不同”是礼乐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礼者为异”“异则相敬”“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可以说明礼可以明确社会等级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9·山东日照一模]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
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
答案:A3.[2019·云南一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解析:由材料“陪臣执国命”“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可知家臣掌政,而“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可知孔子的政治理想追求,故选D项;由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强调孔子的政治理想而非实践与思想的关系,排除C 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几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着它不同的特点,这里笔者将借着自己学到的浅陋的知识来浅述它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儒学教育的发展是在儒学思想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发展的,儒学教育的发展是儒学思想发展的一部分,而儒学思想的发展又时刻影响着儒学教育的发展。
儒学思想发展及其阶段的特征无不烙印在儒学教育中,故笔者将儒学教育的发展与儒学思想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来概括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儒家教育主要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创立原始儒学,子思、孟子等先后发展了孔子的基本思想,渐成的一个学派。
先秦原始儒学以仁、礼为基本内容、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中心、体现了儒家先贤的人本主义精神,是当时的一门“显学”。
原始儒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由孔子到荀子,历时二百五十年。
该时期的儒学的特点从礼乐文化向法制文化的转移,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心中的理论定位,人本主义高扬。
春秋时期,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闽学和闽学的发展阶段及派别
作者: 高令印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3-48页
主题词: 朱子学派;朱熹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展阶段;理学家;世界意义;学术史;思想体系;世界性;派别
摘要: <正> 历史上一般把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福建朱子学派称为闽学。
朱熹之后,它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宗思想,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近代又传入西方,成为世界性的学说。
学者们颇为忽视的问题是:当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思想超出福建范围具有全国以至世界意义后,它的故乡福建还有否闽学?如果有,朱熹之后的闽学是怎样发展的?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旨在起例,以引起学者们对闽学的注意。
一、闽学是宋元明清时代闽中之理学。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那你知道儒家文化是如何发展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吧!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
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
《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
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此后,便有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
之后古文经学一代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
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
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
儒家理学基本常识——性宗与心宗
儒家理学基本常识——性宗与心宗久石让 (ひさいしじょう) - 太阳照常升起 [mqms2].mp33:44来自圆光妙音朱熹是性宗代表人物。
陆九渊是心宗代表人物。
王阳明继承的,是陆九渊的心宗。
王阳明之前拜谒了吴与弼的高足娄亮,吴与弼又是明朝理学开总鼻祖之一。
这几位继承的,又是朱熹的思想。
由此可见,儒家的理学在合流,即性宗和心宗的合流。
朱熹和陆九渊是同时代的。
他们两位进行过三次理论上的辩论,“鹅湖辩论”,他们及他们的弟子一起辩论。
就是心宗与性宗的辩论。
这个辩论,是没有结果的。
谁都没能说服对方,双方还非常尊敬对方。
但当两位先后老去、谢世后,朱熹的理论逐渐被压制,陆学虽然坚持留存下去,但是其弟子,主要是四位,对其理论也只是局限在一隅,没有进行广泛推演。
随着宋朝灭亡,元朝待兴,朱熹的理论又得到采纳。
那时的科举考试,仍以朱熹的理论为准。
也就是说,朱熹在世,及刚离世不久,他的理论没有得到大举弘扬,反而是逐渐走向末流;到了元朝,又给提上来了。
大家想一下,这里有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导致出现这样的现象?朱熹是南宋的,当时大金把北宋灭亡了,北宋朝廷南迁,形成了南宋。
在南宋出现过岳飞、韩世忠北伐,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后被赐死。
在南宋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想爱国的人,想为国家做事的人,实际上遭到了压制;有激情、有热情的人,受到了压制。
这就是“天理不彰”。
老百姓一看,觉得没天理。
你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岳飞被民间推崇为岳武穆,这就体现的全面的情怀,朝廷的正统性一步步衰落,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
朱熹的性宗理论,一般被认为是理学正宗。
“理”字,强调“道理性”。
朱熹讲“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特别强调,要合乎天理做事。
这个“天理”怎么来?要“格物致知”,才能知“天理”。
只要“穷革物理”,把所有事物的道理都了解明白,那我们怎么做事的步骤,也就全清楚了。
这就是朱熹的理想化思想。
事实上,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时移世易,时代会发展的,他以为人会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事实上,人经常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学术思想
玄学的意义
将思考引向深入 树立自觉的典范 塑造处世的模式
十、宋明理学
理学的中心议题
气:无所不在的生命
理:生命呈现的条理 心:感受理与气之人 事:人一切实践活动
张载
北宋理学家,关学,横渠先生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民,吾同胞;物,无与也 。‛
儒学重人的社会性,道学重人的自然性
儒学可用于积极入世,道学可用于消极反
抗
六、先秦法家
商鞅强调“法”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
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
斗,实行连坐之法 。
申不害强调“术”
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
慎到强调‚势‛
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抱法处势 ,无为而治
韩非子——集大成者
法、术、势相结合的 法治理论 不法古,不循今
道法自然
有无相生
反者道之动
政治无为而治
个人持雌守柔
庄子的思想
人生在世要做到逍遥游
要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 人可以通过坐忘达到齐物我
儒道之分别
儒学来自《周易》,道学来自《连山》
儒学倾向刚健,道学倾向阴柔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其过,刑仁 归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周代两种制度举例
分封制 井田制
三、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卡尔•雅斯内斯《历 史的起源与目标 》 公元前500年左右
中、印、希
先秦学术繁荣
迫于清代文字狱猖狂
朴学的评价
正面评价;由于清人的努力,后人可以很方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学关学,是萌芽于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至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
关学是儒学重要学派,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是关中人,故称“关学”。
又因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因此又有“横渠之学”的说法。
所谓“关学”即关中(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古代称关中)之学,是从地域角度而言的,无论是张载之前的申颜、侯可,还是张载之后的吕大钧兄弟、李复、范育、游师雄、种师道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杨奂、杨恭懿祖孙三代、吕柟、冯从吾、李二曲、李因笃、李雪木、刘古愚等,都是关中人,故其理学又称为“关学”。
王阳明门徒:陈九川
王阳明门徒:陈九川陈九川(1494-1562),字惟溶,号⽵亭,后号明⽔。
临川温泉⼈。
明中期理学家.⽣于明孝宗弘治七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年,年六⼗九岁。
正德九年(1514)进⼠。
授太常博⼠。
武宗南巡寻欢作乐,与赣籍官员修撰舒芬、考功员外郎夏良胜、礼部主事万潮等,连疏谏反对,触怒武宗,⼊狱,罚跪午门的五昼夜,⼏死廷杖,削为民。
此四⼈被称为“江西四谏”。
世宗即位后,复任礼部主客司郎中,⼜因改⾰旧制,“正贡献名物,节犒赏费数万”,得罪权贵,遭诬陷⼊狱,流放镇海卫(今福建龙海县镇海乡)。
遇敕复官,后辞官归家,家中迭遭变故,⽗母兄弟俱亡,精神颓丧,先后移居临川明⽔⼭(今临川温泉乡境内)及县城(今抚州市)拟砚台等处,以读书、讲学⾃遣,易号明⽔,周游讲学名⼭以终。
陈九川师从王阳明,在赣州刊刻的王阳明《传习录》⾥,专门有⼀章与陈九川的答问录,王阳明对他循循善诱,向他详细解释了“致良知”的深刻内涵。
陈九川离开赣州时,写了⼀⾸告别诗给先⽣:“良知何事是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处是乾元”,表⽰他对先⽣之学的理解。
在《明儒學案》裡,陳明⽔是被劃⼊〈江右王⾨學案〉,但有關他的⾔論只有幾⾴⽽已。
吳震的《陽明後學研究》算是第⼀本標舉以“後學”作為研究主體,基本上此書的內容側重於幾個代表性⼈物的專論。
在〈陳明⽔論〉,作者拈出明⽔“無善無惡,與物無對”的重要概念,同時指出:⼀、明⽔在思想上受到⿓溪的莫⼤影響;⼆、明⽔對陽明的最終教義──無善無惡說,抱有基本的認同;三、在歸寂問題上,明⽔的思想⽴場與聶雙江格格不⼊,卻與⿓溪的觀點較為接近。
並且花篇幅討論明⽔與念庵關於“⼼有定本”與“⼼無定本”之間的爭論,這⼀些論說,證明了⿈宗羲劃分的江右學派與浙中學派思想不儘然是處於決然相對的狀態。
陈九川为江右第⼀代门⼈重要的⼀员,其亲炙阳明的时间⽐东廓(邹守益),南野(欧阳德)都来得早,当年亲受师教的机会也都⽐两⼈来得多,另外他也参与《传习录》的校刻⼯作,於是以其思想内涵作为王门后学发展的参考指标,并不为过,其重要性不容被轻忽⽽抹煞,然在江右亲炙阳明之诸学者中,相较於后⼈对欧阳南野,邹东廓与聂双江的熟悉度与重视度,陈明⽔的地位反显得⽆⾜轻重,从⽇前研究成果的数量便反映了这个事实,故今有重新厘清其思想内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摊展其良知观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他对良知的理解,最后再勘验其说是否符合师说,以及重新审视他在王门后学中的定位.总之,陈九川崇尚理学,曾拜王守仁为师,是江右王门的代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 建省 社会 主义 学 院学报
J OURNA OF F U J I AN I NS T I TU T E OF S OC I AL I S M
No . 3 2 01 3 s e ia f l No . 9 6
( 总第 9 6 期)
实学与闽学在台湾儒学发展中的 思想对立及合流
杜 维超 张 盛 文 z
( 1 、2 . 福建水 电职业学 院 基础部 ,福建 永安 3 6 6 0 0 0 )
,
【 摘要 ] 台湾儒 学发轫时期 ,明郑 引入 的浙 东学派 实学思想 占据主体地位 ;清朝统一 台湾后 ,闽学伦理 思想逐 渐兴起 , 实学精神转入地 下隐抑状 态,并在传播 方式 、思 想受众 、思想取向上与 闽学伦 理产生对 立;近代 以来 ,随着列强入侵 ,实学
精神再度兴起 ,并逐 步与闽学合流 ,抵御 了外来文化入侵 ,传承 了 儒 家文化传 统 ,形成 了独具特 色的 台湾儒 学体 系。
[ 关键词 ]台湾 ;儒 学;对立 ;合流
中圈分类号 :G 1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5 6 3 ( 2 0 1 3 ) 0 3 — 0 0 6 7 — 0 5
成功 人 台带 来 的浙 东学 派思想 。
( 一) 台湾儒 学 的初 创 文化 传 播 的 自发 性 和 隐蔽 性 , 使 得 我们 很 难 明 确 界 定 台湾儒 学 发端 的确 切 时 间和 来 源 , 仅 能 从 文
浙东学派向台湾的传播历史背景 , 是南 明王朝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2 1 基金项 目:三明市社科规 划项 目 ( Y1 2 0 1 5 )
台湾 区域 文化系统具有海 岛文化独特 的外 源 性、 开放性 , 台湾儒学是大陆儒家文化传播与发展 的结果 , 是总体性 的文化 系统 的区域性呈 现 , 因此 欲考察其生成 、 发展 , 必须结合大陆儒家文化 的传 播扩散过程 , 并厘清其 区域性的独特特征 。台湾 历 史上经历 了剧烈的政治波动 , 从 而使得 台湾儒学 的 发展历程格外复杂。从其横 向传播渠道考察 , 在官 方层 面 ,存在着 以政 治 目标 为内在驱动 的能动传 播——如明郑 、满清在台湾对儒家文化的推广 ; 在 民间层面 , 则是伴随着人 口流动及经 济交流 的 自发 被动传播 , 如随汉移 民进入 台湾的泛 儒家文化影 响 下 的人伦 日用思想。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 , 亦 同时
开拓台湾的执政过程中 , 随着秉持经世思想的儒家 知识 分 子 的思 想成 为 主流 , 且 被 统 治者 确 认 为政 权
的指导思想 , 从而使得浙东学派 的实学成为这一时
期 台湾儒 学 的主流 。 ( 二) 淅 东学派 卖学思 想的主 体地位
儒生做为明郑政权的中坚力量 , 其秉持 的浙东学派 思想也 成 为台湾 的官 方思想 。
纵 向存 在 着 不 同 思 想 流 派 之 影 响 ,并 随着 台湾 政
化 发生 学 的角度 予 以宏观 及模 糊 的考 量 。
对这一论题 , 台湾大学 的陈昭瑛教授认为 : “ 儒 学在明郑时期传人台湾 ……明郑时期的台湾儒学 , 虽刚萌芽 , 却是上承南明诸儒 , 下启清代 台湾儒学。 台湾儒学 的另一来源是福建朱子学 ,广义言之 , 即 闽学 ” 。[ 1 1而 台湾 师范 大 学 的潘朝 阳认 为 : “ 就 台湾 而言 ,儒学 与儒教始于 明末漂流来 台的浙儒沈光 文, 但 以国家形式而在 台湾始播儒学 、 儒教者 , 应推 明郑漳浦儒生陈永华之立圣庙 、 建太学于 台南 。” 2 [ 】 可见 , 对于 台湾儒学发轫 的时间 , 学界大都界 定为 明末或郑成功入台时期 。事实上 , 大陆移民前 往 台湾远早于这个时期 ,如福建泉州人林道乾 , 在 抗 清 起 义失 败 后经 营 台湾 北 部 ; 天 启 元年 漳 州 人颜 思 齐 抵 达 台湾 , 从事海上贸易 ; 后 又有 郑 芝 龙 割 据 东南 , 招徕 民众来台开发居住 。p 但这几次人 口迁
作 者简 介 :杜 维超 ,男 ,山 东东 营人 ,助教 ;张盛 文 , 男 ,福 建 沙县人 ,副教授 。
6 7
覆灭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政治进程 。这一时期的南 明政权面临着清军入侵的外患 ,在抗清斗争 中, 浙
实学思想的主体地位 , 更体现在 明郑政权的施
政色彩。明郑在台湾注重民生 、 文教 。官兵垦荒屯
东儒生张扬孔孟春秋大义 ,讲求忠信 勇毅之风, 成 为南 明 的 主要 思 想 支 柱 ; 郑 成 功 收 复 台湾 后 , 又 面
对台湾 岛 自然环境恶劣 、 经济凋 敝的现状 , 抵抗清 军、 巩 固政权成为第一要务 , 浙东学派 的经世致用 的价值取 向恰好契合了明郑统治者的这一需求 , 在
移 并 没有 持 久 化 和规 模 化 ,且 人 口多 为 底 波动发展 、 互相 冲突或融 合 的过程。 台湾 儒 学 发 轫 阶段 浙 东学 派 实 学思 想 的 主
一
、
体 地 位
( 饥民 、 海盗等 ) , 而较少精英知识分子 , 更无系统 化 的儒 家学说传播 , 因此 , 台湾儒学的开端 只能是郑
田, 又教 民“ 插蔗煮糖 , 光备兴贩……修筑丘埕 , 泼
海 水 为 卤 ,暴 晒作盐 ” ; 1 6 1 同时 大 力 推广 儒 学教 育 , 设立 儒学最高学府 “ 国子监 ” , 又设 立 “ 府学 ” 、 “ 州
学” 、 “ 县学 ” , 且并未采用科举制度 , 而是 以《 五经》 为内容 , 采取设馆育才 , 量才录用的方针 ; 又建造圣 庙学院 、 明伦堂 , 又在高山族中大力推广儒家教 育 , 使得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首次普及于台湾。这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