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哀郢教案

合集下载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感受古乐器,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古代乐器埙,能够听辨其音色。

教学难点:欣赏埙独奏《哀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认识埙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能吹奏的乐器——埙。

A埙的构造B埙的特别之处:闭管乐器。

C古代埙与近代埙的比较。

D埙独奏作品欣赏《哀郢》,突出“哀”,吹出哭泣般的声音。

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九章〉中的第三篇,是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后,对祖国的怀念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欣赏《哀郢》1、老师展示埙并吹奏《哀郢》主题音乐“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件乐器,有哪位同学认识它?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适合表现何种意境?”2、看图介绍乐器埙3、欣赏《哀郢》视频思考: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曲名《哀郢》有什么含义?4、介绍《哀郢》的作者屈原,感受作者悲愤情绪的由来(屈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最主要的代表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

《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

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5、复听《哀郢》,边听边模仿演奏姿势。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一、楚辞介绍1、楚辞“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年轻时即楚怀王前期,曾得怀王信任,受到重用,当时屈原任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哀郢教案_大学语文

哀郢教案_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哀郢》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哀郢》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哀郢》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分析《哀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哀郢》中复杂的情感表达。

2. 分析《哀郢》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哀郢》原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哀郢》原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哀郢》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有哪些了解?二、课文分析1. 介绍《哀郢》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情感。

- 《哀郢》是屈原被放逐后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悲愤。

- 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哀郢》的情感基调。

2. 分析《哀郢》的主要内容。

- 诗歌通过描写屈原被放逐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等手法,揭示作者的情感。

3. 探讨《哀郢》的艺术特色。

-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 分析诗歌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哀郢》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哀郢》的理解。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哀郢》的艺术特色有哪些?二、深入分析1. 分析《哀郢》中的复杂情感。

-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手法,揭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2. 分析《哀郢》的艺术手法。

- 分析诗歌中的比兴、象征、借景抒情等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1. 总结《哀郢》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哀郢教案大学语文

哀郢教案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哀郢》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分析《哀郢》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哀郢》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哀郢》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哀郢》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哀郢》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哀郢》的作者屈原及其生平。

2. 简述《哀郢》的创作背景。

二、课文分析1. 分析《哀郢》的意象:a. 水波、天空、山川等自然意象,表现了作者对楚国大地的眷恋。

b. 龙舟、凤鸟等神话意象,象征着楚国文化。

c. 风雨、雷电等意象,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愤怒。

2. 分析《哀郢》的情感:a. 爱国情怀:作者对楚国的忠诚和眷恋。

b. 忧愤之情:对楚国衰落和人民疾苦的忧虑。

c. 忧郁之情: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3. 分析《哀郢》的修辞手法:a. 比喻:将楚国比喻为破碎的玉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b.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c. 对比:将楚国昔日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落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哀郢》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总结《哀郢》的背景、主题、艺术特色。

2. 强调《哀郢》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五、作业1. 写一篇关于《哀郢》的读后感。

2. 选择《哀郢》中的一句诗句,进行赏析。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哀郢》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了审美鉴赏水平。

3.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讨论氛围热烈。

4.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哀郢》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一单元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哀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初步演唱《哀郢》。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提前了解《哀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源完成。

- 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初步了解歌曲的演唱技巧。

2.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跟随老师一起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 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探讨《哀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讨论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 课后作业任务:- 完成歌曲的演唱练习,要求能够熟练演唱《哀郢》。

- 以小组形式创作一个简单的舞蹈或表演形式,配合《哀郢》歌曲的演唱,注意表演内容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 将舞蹈或表演进行拍摄或录像,记录下来,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三、作业要求1. 歌曲演唱要求: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演唱练习,并确保音准、节奏准确,情感表达得当。

2. 舞蹈或表演创作要求:小组内成员需共同商讨,创作出与歌曲相符合的舞蹈或表演形式,注意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3. 拍摄或录像要求:拍摄或录像时需保证画面清晰、声音清楚,且能够完整记录舞蹈或表演的全过程。

4. 提交方式:学生需将演唱视频、舞蹈或表演的录像以及小组讨论的过程记录等材料整理成文件夹,通过学校指定的平台或邮箱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演唱技巧、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舞蹈或表演的创作,教师将评价其与歌曲的契合度、动作的协调性、表现力以及创新性等方面。

3. 教师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以及作业的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3.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学习《哀郢》这首楚辞古曲,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2. 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楚辞的认知,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回顾楚辞的基本特点,包括音韵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等;2. 作业任务:将《哀郢》这首楚辞古曲进行分段赏析,要求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分析其情感表达;3.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楚辞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4. 成果展示:每组选择一种方式(如PPT展示、音乐演奏等)展示小组的作业成果,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和评价。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每位同学需在第一课时结束前提交作业,逾期不候;2. 认真分析:要求学生对《哀郢》这首楚辞古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情感表达、音乐特点等;3. 团队合作:分组讨论时,要求成员之间积极交流、协作,共同完成作业;4. 展示形式多样:各小组展示成果时,鼓励创新形式,力求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四、作业评价:1. 提交作业情况:检查每位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有遗漏或错误,给予提醒和指导;2. 作业质量评价:根据学生对《哀郢》这首楚辞古曲的分析情况,以及小组展示的成果质量,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3. 团队协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4. 鼓励与建议: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对有待提高的同学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可通过课后与教师交流或邮件形式,反映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疑惑或困难,教师将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反馈和指导,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我们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楚辞的认知,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哀郢》的背景和含义。

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

3. 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完成《哀郢》的歌词抄写,要求工整、规范。

2. 观看相关的音乐视频,理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3. 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分享对《哀郢》的理解和感受,并选出代表进行小组汇报。

4.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哀郢》的意境和情感,并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

三、作业要求1. 抄写歌词时,要认真、工整,以便于自己理解和记忆。

2. 观看视频时,要认真观察、思考,理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

3. 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尊重其他同学的意见。

4. 完成音乐描述作业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以提高作业的质量。

四、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的歌词抄写是否工整、规范。

2. 评价学生的感想和视频观看记录是否认真思考、内容丰富。

3. 评价小组汇报是否能够清晰表达小组的观点,并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4. 根据学生的音乐描述作业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学生的情感表达、音乐选择和搭配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在完成作业后,学生应将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将包括对作业的整体评价以及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哀郢》这首诗的音乐内涵。

同时,教师也将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从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完成《哀郢》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各个阶段的任务中,如抄写歌词、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和音乐描述等。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哀郢》这首诗的音乐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的来说,《哀郢》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哀郢》这首诗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哀郢的音乐特点;2.听懂并鉴赏哀郢的音乐;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哀郢的感受;4.了解哀郢传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5.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美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学生对哀郢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方式有一定的了解;2.学生能够通过听觉鉴赏,感受到哀郢的悲壮和深沉;3.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哀郢的感受。

2.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感悟到哀郢音乐的情感表现;2.如何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哀郢传说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让学生听一段哀郢的音乐,带领学生感受这首音乐,记录自己的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哀郢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3.2 学习3.2.1 了解哀郢的历史背景1.展示哀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哀郢的所在地及其文化背景;2.介绍哀郢传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3.2.2 鉴赏哀郢的音乐1.让学生再次听哀郢的音乐,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在听后进行自由表述;2.分组讨论,询问学生哪些音乐元素让他们感到悲壮和深沉,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

3.2.3 模仿哀郢的音乐1.引导学生模仿哀郢的音乐,让学生自由创作;2.让学生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创作,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3 总结1.结合学生的表达,总结哀郢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现;2.引导学生了解哀郢的文化价值;3.教师总结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评价:1.学生能否理解哀郢的音乐特点;2.学生是否能够鉴赏哀郢的音乐;3.学生是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哀郢的感受;4.学生是否了解哀郢传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5.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美学能力的培养情况。

五、课后拓展1.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哀郢的历史和文化知识;2.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哀郢的音乐;3.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伴,了解哀郢音乐的多样性。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哀郢屈原教学要求:1、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2、“哀”的深刻意味教学重点:1、课文理解2、“哀”的深刻含义一、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楚人。

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力主改革政治,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却遭馋放逐,前后达9年之久,而楚廷愈加腐败,回天无力,自投汨罗江而死。

《哀郢》为《九章》之一。

二、译文: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

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

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

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

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

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

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

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

船儿行驶在泛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

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

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

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

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

突然遭放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

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

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

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

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哀郢-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能够辨析不同时期的音乐曲风和演奏方式;2.理解并领会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懂得用音乐表现文字情感;3.掌握哀郢乐曲的演奏技巧,能够正确演奏哀郢乐曲;4.锻炼乐器演奏能力,并加强团队协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2.掌握哀郢乐曲的演奏技巧;3.提高乐器演奏技能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资料和乐曲情况,让学生了解哀郢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演奏法:通过演奏哀郢乐曲,帮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3.听评法:播放不同时期的音乐,让学生听并评价其特点和相似之处;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哀郢的发展背景,告诉学生哀郢作为一种悲凉、忧愤的乐曲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乐曲中蕴含着诗词的情感和歌曲的旋律。

2. 学习课文让学生阅读《哀郢》课文,可以通过朗读或集体诵读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了解诗词和音乐相结合的特点和哀郢之间的联系。

3. 学习哀郢的演奏技巧通过视频或演奏指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哀郢的乐器、演奏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技巧,并请专业老师进行演奏指导。

4. 练习哀郢乐曲在掌握演奏技巧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哀郢乐曲的演奏练习,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其他相关活动1.通过音乐欣赏和现场观摩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和发展;2.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文学、音乐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3.开展音乐比赛或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演奏技能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评价1.观察演奏情况,评价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2.通过课堂小测试和讨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3.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让学生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材》;2.响乐、吹乐等乐器;3.演奏指南和演奏视频;4.点播系统和多媒体设备;5.欣赏音乐的选集、乐谱和诗词作品。

欣赏《哀郢》示范教案

欣赏《哀郢》示范教案

欣赏《哀郢》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埙这种乐器;2.了解屈原及乐曲创作背景,体会乐曲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埙这种乐器;2.了解屈原及乐曲创作背景,体会乐曲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屈原吗?你知道他的哪些诗作和名句?学生回答:《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就与屈原有关,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哀郢》。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与屈原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1. 介绍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 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哀郢》是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作品楚辞《九章》之三。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县),诗人以此名篇表达对危亡前夕祖国的无限悼念、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自身遭遇的无穷伤感。

3. 初听乐曲思考:(1)音乐情绪是怎样的?(2)乐曲中使用了哪种乐器?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1)音乐带有哀痛忧伤的情绪。

(2)使用了“埙”这种乐器,它的音色单纯古朴,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感。

4. 介绍乐器——埙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

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教案一、曲目信息•曲目名称:哀郢•作曲:秦望岳•演奏者:人音版五线谱•适用年级:九年级第17册二、曲目背景1. 历史文化背景哀郢是古代楚国的一首古乐曲,楚庄王时期,楚国派遣使者到郢都(今日的湖北省荆州市)向楚庄王提供报告时,因雨不得不留宿郢都,听到了这首曲子。

当时和前来报告的楚国使者们流泪,并带回楚国,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乐章之一。

2. 曲目特点历史悠久的哀郢古乐曲,其曲调是以句意或者情景转换为曲调起伏,形成的旋律曲调,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此曲中,音乐表现出晋朝攻楚时,荒废的楚国郢都景象。

曲调悲凉,哀怨,深刻地描绘出了楚国人民深深的痛苦和忧虑。

三、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通过学习哀郢这首古乐曲,学生应该可以掌握以下知识点:•了解哀郢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古乐的演奏技巧和曲调特点•学会使用五线谱演奏古乐曲2. 实践目标学生应该掌握以下技能:•能够熟练演奏哀郢这首古乐曲•听辨出古乐曲中的旋律及节拍,增强音乐鉴赏能力3. 思想情感目标以哀郢这个曲目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乐章之一,理解古人面对苦难时的感受和情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步骤1. 音乐欣赏请学生欣赏一遍人音版五线谱演奏的哀郢古乐曲。

随着旋律的流淌,思考一下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

2. 理解曲调和节奏授课老师介绍哀郢古乐曲的起源和演奏技巧,向学生讲解古乐演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 练习演奏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演奏哀郢这首曲子。

老师督促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不断纠正演奏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4. 合奏演奏请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合奏演奏。

学生需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理解和熟练掌握曲调,发挥音乐家的才能和创造力。

5. 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合奏中发现的问题和优点。

在讨论过程中加深音乐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教学方式教师可通过音乐鉴赏以及演奏技巧的讲解,引导学生熟悉哀郢这首古乐曲,探究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合奏演奏加强对乐曲的理解和演奏技巧的掌握。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哀郢 - 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教学目标学生将能够:1.理解和演奏《哀郢》这首乐曲。

2.熟悉五线谱的基本知识。

3.学习如何使用音乐软件辅助练习。

教学准备1.电脑和音响设备。

2.《哀郢》的人音版五线谱。

3.音乐软件(如Audacity或GarageBand)。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理解乐曲1.介绍《哀郢》的背景:这是一首中国古代的乐曲,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听到乐声后为了怀念忠臣羽父而创作的。

2.引导学生听一遍《哀郢》的原始版,让学生尝试感受和理解这首乐曲的特点和情感。

3.听完乐曲之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理解,并引导他们在课本上找到乐曲的五线谱乐谱。

第二部分:学习五线谱1.介绍五线谱的基本知识:五线谱由五条平行的线组成,用来表示不同音高的音符。

每个音符对应着一个特定的位置,可以在五线谱上准确地指定。

2.分享五线谱的字母命名法。

五线谱的每个线和空隙都有一个特定的字母名称,从低音到高音,这些字母是G、A、B、C、D、E、F。

在五线谱上,中央C位于第三条线上。

3.用课本上的乐谱为例,让学生跟随五线谱上的指示练习演奏。

指导学生如何读谱、练习节奏、掌握演奏技巧等。

第三部分:使用音乐软件1.引导学生在电脑上打开音乐软件,并在软件上导入《哀郢》的人音版五线谱。

2.在软件上选择适当的乐器,让学生演奏乐曲。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演奏效果来调整软件参数,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让学生录制乐曲的演奏,以便他们可以在日后随时回顾。

教学评估1.监督学生演奏乐曲,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五线谱和音乐软件的掌握程度。

3.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录音作品,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行编写一段旋律,并将其转化成人音版五线谱。

2.学生可以使用音乐软件创作自己的音乐,并将其分享给同学。

3.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和乐器的知识。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教案标题:哀郢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哀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哀郢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历史事件。

3. 了解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1. 哀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哀郢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案、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哀郢文化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地图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哀郢文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哀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包括哀郢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2. 分析哀郢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哀郢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哀郢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哀郢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如哀郢的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对哀郢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五、拓展与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与哀郢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哀郢的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等。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网站链接,让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或作业,检查他们对于哀郢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参与拓展与延伸学习的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鼓励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欣赏哀郢音乐教案

欣赏哀郢音乐教案

欣赏哀郢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欣赏哀郢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哀郢音乐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哀郢音乐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教学内容:1. 哀郢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哀郢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哀郢音乐的欣赏和鉴赏。

教学准备:1. 录制或收集哀郢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准备一份关于哀郢音乐的简介和相关资料。

3. 准备一些欣赏音乐时的辅助问题和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哀郢音乐的概念,简要介绍哀郢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激发学生对哀郢音乐的兴趣,提出问题如:“你对哀郢音乐有什么了解?你对它有什么期待?”主体(30分钟):1. 分享哀郢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悲伤、忧郁、深情等。

2. 播放一段哀郢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例如音乐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情感和情绪,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场景。

4.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

拓展(15分钟):1. 分享一些著名的哀郢音乐作品,介绍作曲家和演奏者的背景和故事。

2. 提供一些欣赏音乐时的辅助问题和讨论题目,例如:“你认为这首音乐的主题是什么?它给你的感受和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这首音乐有什么特别之处?”3. 鼓励学生在听完音乐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绘画、写作、舞蹈等形式。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哀郢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探索各种类型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哀郢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可以写一篇关于该作品的评论或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分享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对哀郢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哀郢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哀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埙【教案背景】使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第下册音乐课本。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华夏古韵》欣赏《哀郢》课程时数: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欣赏、感受埙曲《哀郢》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埙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埙音乐文化的关注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华夏古韵中音乐与古代诗词的紧密结合的特点,以及人与音乐的微妙关系,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知识技能1、了解埙的形制、悠久的历史及器音色及演奏特点。

2、结合历史背景体会《哀郢》音乐的整体情绪和旋律特点,体会力度、速度、和演奏技法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

3、通过用竖笛吹奏模仿埙的演奏技法吹奏乐句,体会演奏技法对乐曲表现的重要性,以及埙这件乐器在表现这种情感所具有的优势。

过程方法:在体验中欣赏作品,通过讲解、对比、聆听、讨论、演奏尝试、合作探究【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聆听乐曲和音乐实践,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

总结埙音色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旋律,理解《哀郢》表现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乐器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情绪,体会乐曲旋律,速度、力度、演奏技法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多媒体课件、埙、竖笛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竖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在古琴《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准备上课。

通过对上节课古琴音色的回顾,导入本节课了解我国古代乐器埙。

(二)、了解埙文化1、教师用埙吹奏《阳关三叠》,学生了解埙的音色特点。

(1)你知道这件乐器的名称吗?(2)埙与古琴的音色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埙音色质朴醇厚、高远疏阔、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2、了解埙的形成和发展(1)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介绍了解埙的形成和发展。

a、埙是怎样产生的?b、最早的埙是在我国哪里发现的?俱进有多少年?c、埙的指孔发展。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聆听笛子演奏的《我爱你,中国》片段
2.了解主奏乐器笛子
二、新授:
1.初步了解乐器——埙并聆听《楚辞》九章之《哀郢》,熟悉主题旋律,感受变化音的作用。

(乐谱后略)
2. 对照主题旋律,聆听《哀郢》片段。

通过乐器音色、演奏技法等感受作品情感。

3.了解赵良山老师在埙乐艺术的贡献。

4.编磬与编钟的了解学习
5.聆听竹枝词,用不同速度视唱乐谱,感受作品速度在演奏中的作用
(乐谱后略)
6.了解《竹枝词》作品背景
7.通过音乐要素感受作品情绪。

三、巩固:
1.回顾“八音”分类法类别及分类依据,并确认笛子、埙、编磬、编钟所属“八音”分类。

“八音”分类法:
金类、石类、丝类、竹类、匏类、土类、革类、木类
2.聆听《八音和鸣-楚调》片段,感受纯四度音程在旋律中的作用,体会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作品的影响。

四、小结
1.归纳总结
五、作业
1.挥拍视唱《竹枝词》旋律;
2.完整聆听八音和鸣《楚调》,根据所听到乐器音色思考“和”的含义。

3.收集关于古代“八音”相关介绍,每类乐器各举一例。

人教版音乐八下第1单元欣赏《哀郢》word教案3

人教版音乐八下第1单元欣赏《哀郢》word教案3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埙这种乐器,并了解《哀郢》的创作背景,感受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思想感受。

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埙、少量民族乐器(琵琶、竹笛、二胡、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1、关于《哀郢》的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是放逐思归说。

王逸、洪兴祖持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推测此诗创作于顷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为文中屈原说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据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

所以就是顷襄王十八年了。

而据四川省科协的钱玉趾考证,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

第二种说法是白起破郢说。

这种说法以王夫之,郭沫若为代表。

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当时秦将白起率兵击破郢都,顷襄王率残兵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

后来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到前223的被秦灭掉。

2、屈原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1)忠君爱国。

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

(2)独立不迁。

屈原廓其无求,头脑清醒,独立于世,横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穷困茕独,谣诼攻击,无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辙。

为了美好人格、操节的保持,他牺牲了欢乐、升擢,也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牺牲了比生命还看重的“修名”。

(3)上下求索。

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郢》教案一、楚辞介绍1、楚辞“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年轻时即楚怀王前期,曾得怀王信任,受到重用,当时屈原任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与他同事的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

屈原为怀王起草改革朝政的宪令时,因拒绝代表保守势力的上官大夫要修改其中一些条文,而得罪上官大夫,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刚愎自用、感情用事的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被流放。

后来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把昭、屈、景王族三姓居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王逸《楚辞章句》)。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惠文王想攻打齐国,当时的楚国在屈原的主张下,已与齐国结盟,秦惠文王有所顾忌,就派张仪用重金作见面礼贿赂楚怀王,并向怀王许诺只要楚与齐绝交,就把商、於方园六百里的地划归楚国。

怀王听信张仪的话,于是同齐国绝交。

可事后,秦国并没给楚国地,楚怀王觉得受骗,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

十七年(前312),秦国在丹、淅(二水名,流于陕西、河南境内)大败楚军,诛杀楚军八万余人,俘虏了楚将屈匄(音丐),占领了楚汉中方园六百里土地。

十八年(前311),秦国考虑到暂时灭不了楚国,而且齐和楚又重新结盟,提出割让先前侵占楚国汉中六百里地的一半同楚国议和,怀王不愿意要地,而更愿意要先前到楚国游说并欺骗过他的张仪,张仪被秦国又派到楚国,他到楚国后,又重金贿赂当时掌权的靳尚,靳尚对楚怀王宠姬郑袖说秦将用美女来换张仪,会使郑袖失宠,于是郑袖又在怀王面前说情,怀王放了张仪。

当时屈原出使齐国刚回,力谏怀王杀掉张仪。

怀王也有些后悔,派人追张仪,可是没能追上。

怀王二十四年(前305),楚国又背叛齐国同秦国和好,并前往秦国迎娶新妇。

一向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因为劝阻楚怀王同秦和好,被贬斥到汉北之地(《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怀王二十八年(前301),秦与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杀唐眛,攻占重丘。

怀王二十九年(前300),秦国又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歼灭二万余人,楚大将景缺战死。

怀王三十年(前299),秦国再次攻打楚国,攻占八座城池。

当时秦昭王想把楚怀王骗到武关,怀王正打算动身,屈原劝谏道:“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动身,以免得罪秦国,怀王到了武关,结果被秦扣为人质,要挟楚怀王割地,遭到怀王拒绝。

楚国立怀王儿子横,这就是顷襄王,他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顷襄王三年(前296),怀王客死在秦国被送回来安葬,“楚人怜之,如悲亲戚”,楚人因为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客观上则肯定了屈原判断之准确。

子兰于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大怒,将屈原从汉北放逐到江南地区。

屈原“上洞庭而下江”,辗转沅、湘一带,故都日远,长年不复,“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面对残酷现实,自感回天无力,又不肯与恶势力妥协,抑郁悲愤,遂于五月五日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

关于屈原的死,苏轼《屈原庙赋》有解释、体悟,“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能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2、屈原的生卒日期关于屈原的生卒的具体日期,目前说法不太统一。

关于生年,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其出生年月日,主要有三种说法:邹汉勋定为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戊寅正月二十一日;郭沫若定为楚宣王三十年(前340)正月初七日;浦江清定为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汤炳正定为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正月二十六日。

关于卒年,据《哀郢》、《怀沙》及《史记·楚世家》推测,亦无确证,目前也有几种说法:黄文焕定为顷襄王十年(前289);林云铭定为顷襄王十一年(前288);蒋骥定为顷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前283);刘梦鹏定为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

3、屈原的作品屈原两次被贬,流放中仍不忘国事,在失意中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以明志,表现了诗人志存高远、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思想境界,为了国家忍辱负重,含悲苦行,心系祖国,矢志不渝。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从内容分大致有三类:一是以《离骚》、《九章》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述说了自己的生平、情感、理想以及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境界;二是哲理诗《天问》表现了他对宇宙、社会的怀疑和探索;三是祭祀神灵的《九歌》。

楚辞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格局,句子加长,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创作形式上也由短篇发展为长篇巨制,大量运用比兴手法表情达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4、屈原人格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1)忠君爱国。

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

(2)独立不迁。

屈原廓其无求,头脑清醒,独立于世,横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穷困茕独,谣诼攻击,无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辙。

为了美好人格、操节的保持,他牺牲了欢乐、升擢,也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牺牲了比生命还看重的“修名”。

(3)上下求索。

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

(4)好修为常。

屈原说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一篇《离骚》,言修者凡十一,志行高洁,仍不断磨炼、提高、完善。

与众不同的是,屈原汲汲以求的是以上四项的“全能”,力图将执著不舍的深切眷恋、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好修不懈的崇高品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模式、完人模式,是屈原的伟大、独特之处,亦是其痛苦、悲剧之源。

因为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气氛、屈原是无法进行“全能”操作的;若要操作,必有舍弃;若不舍弃其中一部分,则不仅不能实现、实施、尝试,而且连自身也难以保全,所以就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难以解脱。

屈原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面临的已不是“进与退”、“仕与隐”、“成功与失败”的选择,而是“玉碎与瓦全”的选择。

屈原克服了短暂的思想动摇,始终坚持“全能”,决不轻易舍弃其中任何一项。

因此以其生命与“修名”为代价,为我们自塑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型;屈原的悲剧,正源于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而他的矛盾,正是他的人格的体现、他的“美”的张扬,而他,也就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三、课文分析1、解题《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第三篇,郢是楚国的故都,在现在湖北荆州江陵县西北。

“哀郢”的含义主要有二种:一种说法是对郢都沦陷的哀悼。

另一种说法是指屈原被楚王流放离开郢都,借对郢都痛惜表达强烈的思君念国情感。

(东汉王逸)2、关于《哀郢》的创作背景关于《哀郢》创作时间、地点、背景目前众说纷纭,有十种之多。

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有二种:第一种说法是放逐思归说。

王逸、洪兴祖持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推测此诗创作于顷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为文中屈原说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据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

所以就是顷襄王十八年了。

而据四川省科协的钱玉趾考证,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

第二种说法是白起破郢说。

这种说法以王夫之,郭沫若为代表。

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当时秦将白起率兵击破郢都,顷襄王率残兵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

后来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到前223的被秦灭掉。

3、诗意串讲[原文]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zhen3)怀兮,甲之鼌(音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词语]1.不纯命:指天道无常;纯:正,常。

2.震:震惧,惊动;愆(qian1):罪过。

震愆:流离在外。

3.离散:流离失散;相失:彼此失散。

4.仲春:夏历的二月间;东迁:指楚国都东迁。

5.去:离开。

就远:踏上远行的道路。

6.遵:沿着;江夏:长江和夏水。

7.国门:国都城门;轸(zhen3):痛。

轸怀:沉痛的怀念。

8.甲:指甲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