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 2.了解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了解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4.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培养学生根 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利。
1923 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
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
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孙中山深感国民党势单力薄,难成
大事,也欢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他认
识到这将为国民党带来新鲜血液,推进国民党
的革新,使国民党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3)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时间、标志: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
重点讲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基础、内
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使学生 在接受授课 前,对本课 知识的学习 有一个轮 廓,方便教 学的进行。
引导学 生观察生动 的录像,在 此基础上, 层层深入,
1/9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
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我党进
一步认识到,单靠自身力量不能取得革命胜
人的首次历史性握手,有人说也许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会看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那么,
同学们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你了解吗?是在
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又产生了怎样的历
史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个问题
(国共合作)
讲授新课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播放视频《国共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注
意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然后通过层层设疑,
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
教学设计2: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1课北伐战争【课程标准】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认知图片的能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史实,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
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国民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走向进步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国民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确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初步认识它的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学生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精心导入辛亥革命后,窃取了胜利果实,从此,北洋军阀统治中国。
孙中山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但屡战屡败。
建立后,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工运高潮,但被北洋政府镇压,工人运动跌入低谷。
学生填空,教师指出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从此,北洋军阀统治中国。
孙中山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但屡战屡败。
孙中山吸取教训,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决定与中共合作。
而中共领导工人运动进入低潮,也要寻求帮助。
于是,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什么呢?2、国共合作后做了哪些大事?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回答:1、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展示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2、创建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新课探究一、黄埔军校的建立小小擂台:1、这所军校的全称是什么?2、由谁在什么时候创立?3、领导机构的成员有哪些?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北伐战争》教案(4)
《北伐战争》教案瑞园外国语学校张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黄埔军校建立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2、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及重要战役;3、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能力目标:1、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对联导入法、分析讲解法、归纳法、讲述法【教学工具】课本上的插图、资料和历史图册【课时和类型】 1课时、常规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
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下面看具体内容。
第11课北伐战争【新课讲解】一、黄埔军校的建立(板书)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板书)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
这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随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过渡】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它的进行需要以武装力量为基础,而这些武装力量又是如何培养来的呢?2、黄埔军校的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板书)①前提: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②时间地点: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黄埔岛;③目的: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挽救中国的危亡;④概况: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⑤作用和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北伐战争【教学目标】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的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北伐战争,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一)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学生回答: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4年,广州参会人员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内容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4.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并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学生回答:回答一: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回答二: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回答三: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北伐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认识北伐战争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胜利进军的原因。
3.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图片,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文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讲解法、列表法、分析归纳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教师提问: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是什么?黄埔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伐战争。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三、课堂讲解1. 北伐战争的目的和意义讲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即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讲解北伐战争的意义,即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
2. 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军的组成、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重要战役等。
3.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讲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北伐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讲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即北伐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国民政府。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示范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本课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在反帝反封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教学目标1.知道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概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认识到北伐战争使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中,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上图是黄埔军校的校门上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
但后来却有人将其改为“升官发财莫往他处;贪生怕死请入斯门!”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黄埔军校校门上的对联以及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北伐战争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国共合作的出现1.国共合作的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
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
《北伐战争》的导课及反思
《北伐战争》的导课及反思《北伐战争》的导课及反思《北伐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讲述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和进行第一次国内大革命的历史。
学生对这一段历史非常陌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把学生带进这段历史,我改变了导课方式,从学生所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入手。
上课后,先让学生一起演唱儿歌《两只老虎》,在他们唱的同时,我在板书上写下了国民革命军军歌的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然后让他们按照《两只老虎》的曲调把我写的歌词唱一遍。
唱完之后,我发现他们脸上充满疑惑的表情,仿佛在说:“老师,你让我们唱这个干什么?”于是我便给他们讲了这支歌曲的来历:《两只老虎》的曲调原本是国民革命军军歌的曲调,而国民革命军军歌就是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所唱的战歌。
当时这首歌唱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后来有人根据这首歌的曲调,换了歌词,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两只老虎》。
在我讲完之后,学生们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急迫地想知道更多的关于北伐战争的情况,于是我开始了新课的讲授。
整节课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配合,教学效果很不错。
导课是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做好心理上、知识上必要准备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课方式,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是一节课的开端,每节课是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设计导课要做到引人入胜,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教材,接受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
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
学习时轻松愉快,没有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也就上来了。
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导课艺术,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课,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北伐战争》这课讲述的是1924—1927 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包括三个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我主要是借助任务学习法,将每个部分都分解为基础知识和需探究问题两部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个解决本课问题。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1924—1927 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本课选取国民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
通过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
本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承上启下: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 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同时,北伐战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重要的一环。
所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许多学生平时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2、八年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根据材料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概括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把本节所学内容运用其中,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
四、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简述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简述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结合材料,能够分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简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领导及意义。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目的和主要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北伐战争的背景国内外形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2. 北伐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组织和部署重要战役和战斗战争的推移和转折3. 北伐战争的主要成果消灭封建军阀统一中国的局面推动国共合作4. 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对国共关系的发展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5. 北伐战争的评价历史功绩和不足之处后人对北伐战争的研究和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成果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要战役和战斗,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图片展示法:展示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过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北伐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述战争的组织、重要战役和战斗,以及战争的推移和转折。
3. 分析北伐战争的主要成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封建军阀的消灭、统一中国的局面以及推动国共合作的作用。
4. 探讨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讲解战争对中国革命、国共关系和国家现代化的影响。
5. 评价北伐战争:分析战争的功绩和不足之处,介绍后人对战争的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北伐战争的评价和理解。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北伐战争纪录片,增强学生对战争的直观认识。
2.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资料和文物。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北伐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士兵、民众、将领等,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争过程和人物特点。
七、教学资源1. 北伐战争纪录片、电影片段等音视频资料。
北伐战争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北伐战争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诸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1.诗词对联导入法。
2.分析讲解法。
对于课文中难一点的内容,教师可用此法。
3.归纳法。
对于北伐的'目的、对象等内容,可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4.多媒体辅助法。
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其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来显示。
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黄埔军校的门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
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这群军人。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全课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北伐的目的: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对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课本上的《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及《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结合表格内容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要消灭的对象。
《北伐战争》说课稿
《北伐战争》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伐战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北伐战争》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课由“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北伐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初二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且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深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情,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三大的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了解北伐的主要经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的进军路线和主要战役,锻炼和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北伐将士英勇斗争的精神,增强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的内容。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024北伐战争说课稿范文
2024北伐战争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北伐战争》,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北伐战争》是历史教材中的关键内容,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它涉及到中国国内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变革,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认识中国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历史教学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等,以便更好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我也会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法学法的要求,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北伐战争的好奇心和思考。
2、讲述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让学生对北伐战争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案例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能力。
4、合作学习,探讨影响和启示。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给我们的启示,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5、归纳总结,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展示,评价他们对北伐战争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和指导。
2021年利用多媒体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
利用多媒体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利用多媒体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教学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问题。
而现代教学模式是根据历史科学特点构建的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历史教育策略体系,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提示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范例,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策略设计和评价。
课堂教学 ___是以素质教育为终极度目标指向的,而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诸方面素质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即要实现“发展目标”。
“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体现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执行了“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实现了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成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主体目标。
为构建这种教学模式,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运用多种媒体教学巧现历史情景根据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于形象思维。
历史学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特征的材料,遵循不同的思维操作过程,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都是殊途同归,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
但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法比较重视 ___逻辑性,却忽视了 ___形象性,教师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语言去讲述历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的生理机制来完成,右半球经常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因此,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大脑“全球” ___,就必须大量运用实物、 ___、模型等直观教具或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例如:我在所执教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一课中,开篇就向学生展示出一种战争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打倒军阀”的响亮口号、战火中飘飞的旗帜……,打破时空界限,把学生拉入到20世纪20年代中。
课堂中又分别展示了北伐战争的经过、农 ___动的场面、汉口九江英租界被收回的场面。
历史真实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人、如观其行,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而且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使大脑两个半球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
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本课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1、用国民革命歌导入新课2、黄埔军校的建立多媒体设备给出黄埔军校图片以及门上的对联,并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再出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让学生体会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学生回答后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3、北伐胜利进军让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自学内容,回答出北伐的目的(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主要对象和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并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军阀的实力,使学生认识到这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要消灭的对象。
针对“北伐胜利进军”这一重点内容,将北伐路线及主要战役的地点制成动态显示图进行讲解,并出示视频资料《北伐战争》,将久远的历史拉回到现实,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北伐战争》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基本技能。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资源】①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②图片:孙中山的头像;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八年级历史教案)北伐战争的教案
北伐战争的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
(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黄埔军校的建立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
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B.广州→南昌→南京C.广州→上海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利用多媒体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
利用多媒体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教学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问题。
而现代教学模式是根据历史科学特点构建的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历史教育策略体系,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提示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范例,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策略设计和评价。
课堂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终极度目标指向的,而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诸方面素质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即要实现“发展目标”。
“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体现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执行了“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实现了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成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主体目标。
为构建这种教学模式,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运用多种媒体教学巧现历史情景根据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于形象思维。
历史学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特征的材料,遵循不同的思维操作过程,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都是殊途同归,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
但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法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教师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语言去讲述历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的生理机制来完成,右半球经常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因此,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大脑“全球”开发,就必须大量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或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例如:我在所执教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一课中,开篇就向学生展示出一种战争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打倒军阀”的响亮口号、战火中飘飞的旗帜……,打破时空界限,把学生拉入到20世纪20年代中。
课堂中又分别展示了北伐战争的经过、农民运动的场面、汉口九江英租界被收回的场面。
历史真实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人、如观其行,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而且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使大脑两个半球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步三查”新课改模式下在岑巩县第四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八年级历史《北伐战争》教学为例
五步三查”新课改模式下在岑巩县第四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以八年级历史《北伐战争》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1-08-02T15:21:07.0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9期作者:蒲婷芳[导读] 岑巩四中从2015年成立至今,是一个刚建校六年的新学校。
在管理模式上,学校采用的是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蒲婷芳岑巩县第四中学摘要:岑巩四中从2015年成立至今,是一个刚建校六年的新学校。
在管理模式上,学校采用的是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睡觉、走神、搞小动作、讲话等情况比较严重。
新课改时代号角已然吹响,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我校走向了新课程改革的道路。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开展了以学生为主的“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
“五步”:包括目标导学、自学自研、合学、展示、巩固提升。
“三查”:一查学生独学;二查组内小展示;三查巩固提升。
我校经过六年以来研究与探索,该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下面我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来谈谈我的“五步三查”教学实例。
关键词:新课改、五步三查、北伐战争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内容讲述的是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而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重点讲述了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东北易帜等知识点。
本课上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连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而进行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正义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示出的勇往直前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1.学生知道中共三大的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
2.学生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役;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
3.学生学会分析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
教学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问题。
而现代教学模式是根据历史科学特点构建的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历史教育策略体系,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提示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范例,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策略设计和评价。
课堂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终极度目标指向的,而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诸方面素质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即要实现“发展目标”。
“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体现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执行了“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实现了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成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主体目标。
为构建这种教学模式,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运用多种媒体教学巧现历史情景根据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于形象思维。
历史学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特征的材料,遵循不同的思维操作过程,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都是殊途同归,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
但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法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教师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语言去讲述历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的生理机制来完成,右半球经常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因此,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大脑“全球”开发,就必须大量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或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例如:我在所执教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一课中,开篇就向学生展示出
一种战争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打倒军阀”的响亮口号、战火中飘飞的旗帜……,打破时空界限,把学生拉入到20世纪20年代中。
课堂中又分别展示了北伐战争的经过、农民运动的场面、汉口九江英租界被收回的场面。
历史真实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人、如观其行,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而且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使大脑两个半球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加强历史地理教学历史地理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高考改革,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之后,其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以往我们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由于历史地理的考查功能未能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地理的认识也局限于具体地名的沿革变化和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等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在历史地理的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识记图等一些基本的地理教学方法,这种旧思维没有体现出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
随着对历史地理知识考查力度的加大,旧的历史地理教学模式以直观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北伐战争形势图》在本节课中国共产党出现两次:首先是显示战争前三支大的军阀势力及当时广东国民政府所控制区域,通过颜色的变换、闪动,加强学生对地理范围的认知,并且引导学生根据地理形势分析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性、可行性。
如提出问题:为什么首先打吴佩孚?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伐方针的正确,为下一步分析战争胜利原因奠定基
础;其次是在放映北伐战争经过的录像之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简单复述经过,再通过对北伐战争进军路线有明晰的认识,从而看到北伐战争扩要意义是由珠江流域进攻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
通过历史地理教学,使学生有一种立体感、空间感,加强学生对文科综合高考形式的适应性,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水平。
三、多媒体教学,设疑质难,创设合作的学习情境合作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性,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从教育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
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
课堂讨论是师生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能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
例如:本课中,根据重点、难点,在通过显示《北伐战争形势图》后我提出了问题:国民政府为什么决定先打吴佩孚?让学生讨论:在看过北伐战争经过的录像之后,提出如下问
题: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如何?③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在新课结束之后,提出问题上: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有哪些新的发展,分析其原因?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信息,使其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自己实践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与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教师科学而有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考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感知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
学生在答题和自主提问中,其对问题的正确回答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使学生因体验成功的愉悦而不断地探索。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归纳小结,深化理解新课讲授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快速地展现一遍,梳理已学知识,指导学生指出各知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加深理解,从而得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步骤。
例如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新课讲授结束后,可利用多媒体将本课内容
配以地图、图像快速地显现一遍,加深印象,形成体系。
总之,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其预设性,很多教学准备工作可以事先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十分紧密的操作步骤可以省略,因此课堂教学节奏快、时间省、容量大、效率高。
2、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能够通过图、文、声、像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强烈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直观性强,视、听提供较多
[1][2]下一页
信息,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多媒体由于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具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因此恰当地运用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一点摸索与实践,还有许多不足。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没有一种唯一、绝对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创造
中,愿更多更好的适合素质教育的现代历史教学模式能创建出来。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