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_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

THANKS
感谢观看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者可以在线下实体店 购物,也可以在线上进行搜索、比较、购买等行为,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
品质提升与消费趋势
总结词
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提高,追求优质产品和服 务
详细描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对健康、安全 的关注,消费者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消费 者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设计、功能等方面 ,追求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上海南京路购物的消费特点
时尚潮流聚集地
南京路是上海著名的购物街,聚集了大量国际品牌和时尚潮流单 品,吸引众多追求品质和潮流的消费者。
消费层次分明
南京路的商品价格范围广,从高端奢侈品到平价商品都有,满足 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餐饮娱乐多元化
南京路不仅是购物的好去处,还拥有众多餐饮和娱乐场所,为消 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体验。
成都春熙路购物的消费特点
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中心,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元素 ,既有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有各种国际品牌和时尚单品。
美食天堂
春熙路是成都美食的集中地,拥有众多传统小吃和特色餐 厅,吸引大量食客前来品尝。
女性消费者为主
春熙路的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无论是服装、化妆品还是 美食方面,都深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宁夏
低消费水平,能源和农业相关 消费较高
西南地区
四川
中高消费水平,制造业和旅游消费较 为突
02
重庆
中高消费水平,餐饮和娱乐消费市场 活跃
01
03
贵州
中低消费水平,能源和农业相关消费 较高
西藏
低消费水平,旅游和文化消费较为突
05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推荐课件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推荐课件

★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 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
带” 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规划详细阐述了各个城市 的产业发展重点试图破解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与定位上的“同构”困
局。
2021/8/22
7
四、当前的区域经济热点问题
2021/8/22
21
• 第二,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是等同的吗?
• 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学说:哪些产业首先转移?污染空 间外部性的问题?
2021/8/22
22
• 谢 谢!
2021/8/22
23
30%
10% 0
中期
后期
2021/8/22
18
• 第二,我国城镇化的观念发展
• 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 小城市
• 1989年的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 等城市与小城市
• 2001年,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
• 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已经不出现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字眼, 提出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 1、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 第一,洛伦兹曲线(美国经济学家洛伦兹1905年提出的描 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曲线)
2021/8/22
8
• 第二、基尼系数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2021/8/22
12
• 第四、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何在?
区域差距存在是否有合理性?差距能否消 除?消除差距的手段是什么?是移民还是 移资本?产业转移能否消除区域之间的差 距?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与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与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与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容繁多,碧玺之间以与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细致地分析题的关键。

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与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分区 -回复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分区 -回复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分区-回复中国的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是基于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

这些分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关特定地区的详细信息,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决策。

本文将逐步回答有关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话题。

第一步:介绍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背景和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口状况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政府和学术界联合开展了人口和发展研究,并进行分区。

这样的分区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更加精确地了解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第二步:解释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指标和方法。

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指标通常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均GDP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有关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的详细信息。

为了确定每个地区的分区,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型,以确保分区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三步:介绍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几个典型分区。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通常可以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特殊区域。

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中部地区则处于经济中等水平,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和人口稀疏的地区,而东北地区则面临着人口减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特殊区域,如港澳台地区和经济特区等,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第四步:分析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确立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加了解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然而,这种分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分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能受到质疑。

此外,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结果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分区不够客观和公平。

第五步: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

从人口结构及消费特征变迁看促进国内消费

从人口结构及消费特征变迁看促进国内消费

从人口结构及消费特征变迁看促进国内消费引言: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篇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继续强调中国经济及其增长模式的“结构调整”。

这一调整围绕着三大主题:促进国内消费;调整供给结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区域平衡经济发展。

这当中,由“强国”转变为“富民”的变化值得关注。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在十二五规划中被列为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本文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及消费倾向的变动来探讨这一目标实现的路径。

一、中国人口结构变迁及消费特征中国有三个人口出生高峰,分别是1949-1957 年出生的“50 后”、1962-1970 年出生的“60后”、1981-1990 年出生的“80 后”。

这意味着未来5 年55-64 岁、45-54岁、25-29 岁人群的增长速度将加快。

继而再向后推5年-10年,老龄化社会基本形成。

消费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消费结构。

消费者的这种随年龄而变化的行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年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不同,将消费者的家庭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

从许多学者的研究来看,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消费者具有一些普遍的行为特征。

根据国外及国内的一些经验数据,这三类未来的主要人口高峰群体消费特征大致如下:“50后”需要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60后”在保险、医疗保健、奢侈品、度假等方面消费更多;“80后”消费集中于住房、家庭耐用消费品、奶粉等婚育需求,以及一些电子商务、互联网消费。

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特征1、“50 后”逐渐退休:开启老龄化消费中国普遍存在着提前退休的现象,平均退休年龄估计在55 岁左右。

近些年,随着50 后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以及人均寿命的提升,55-64 岁人口快速增长,未来5 年55-64 岁人口增速仍将保持6%以上的增长。

显然,这将开启老龄化消费:医疗保健需求将快速上升。

人口学复习重点

人口学复习重点

人口学复习我国人口的特点一、人口基数大二、人口转变快三、育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数多、比重高四、人口素质低五、人口分布不均匀六、各地区人口状况差别大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年)于1798年发表了他的著作《人口论》(《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的人口理论,后来被称为马尔萨斯主义。

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对以后的人口理论研究乃至进化论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表格、统一的时间对全国(或地区)人口普遍地、逐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是对人口数量、特征、结构等数据进行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布的全过程。

人口普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人口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从实际出发探寻人口规律从客观存在着的人口事实和人口周围环境的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探寻其固有的规律性。

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人口本身各种因素、人口周围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矛盾中揭示人口的本质和运动。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人口科学,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历史上更替出现的各个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历史条件,分别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研究人口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正是把人口放到各个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去研究,才揭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规律,为人口变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1、出生率;2、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一般生育率(总生育率);4、总和生育率人口再生产的分类(1)、家庭人口再生产。

指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世代更替和不断延续的过程。

一个家庭成员数量由于新生命的诞生而增加,由于原人口的死亡而减少,以此形成家庭人口再生产过程。

(2)、社会人口再生产。

指社会总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自身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总人口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性别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自然变动必然带来总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其世代不断更替,规模与结构都不断变动,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口再生产的过程。

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

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

《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2023-10-27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实证分析•地区差异的原因分析•结论和建议01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问题也日益凸显。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通过对服务消费地区差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居民服务消费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服务消费水平提升。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服务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各类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参考。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02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服务消费的概念和分类•服务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国内研究•服务消费的定义与特点•服务消费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服务消费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及不足•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梳理服务消费领域的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

•实证分析:收集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案例研究:对特定地区或城市的服务消费进行深入剖析,提供实证支持。

•不足之处•研究范围局限:多数研究集中在服务消费的总体特征上,对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研究不够深入。

•数据质量不高:部分数据来源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导致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研究方法单一:多数研究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服务消费地区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挖掘不够。

03研究框架和方法研究框架确定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不同地区居民服务消费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
/16
九江学院
3
2019/5/16
九江学院
4
三代以前,我国原始农业已经兴起并有初步发展的分布地 区,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北方一带,主要有陇山以东的关 中渭河下游平原,晋西南汾河、涑河下游平原,豫西北伊、 洛河下游平原和黄淮海下游平原等地;在以长江中下游为 主的我国南方地区,则主要有川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江汉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太湖流域和钱塘江口两岸等地。 南北方基本上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
2019/5/16
九江学院
7
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和工商业等经济的 发展,从而使得三代王朝活动的政治中心汾、涑、伊洛河 下游以及济水以西的平原地区,逐渐成为我国当时的经济 发展与分布的重心地区。在当时,西南为“西南夷”,东 南为“百越”民族,南为“荆蛮”,西北为“西戎”,北 为“北狄”,主要还处于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蛮荒时 期,农业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还很低。
至新石器的晚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率先由原始社会过 渡到了奴隶社会--夏。
2019/5/16
九江学院
5
2. 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形成与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上古时期的人们喜欢住在河谷和平原。夏人最早的活动区 在汾、涑河之间和伊洛河流域,属于黄壤的冲积平原地区, 适宜于农业耕作。殷人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太行山东南的 黄河和济水流水的平原地带。周人祖先在渭水流域关中平 原从事农业经营,后迁到泾水两岸,再迁到渭水旁岐山下 的周原,也是一个广阔的平原。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土壤 肥力较易保持,适宜于原始农业的木耒、石刀,而历史时 期这个地区气候比现在更温暖湿润,更适宜农作物生长。 先秦时期最早和最发达的农业文明出现于这些地区便在清 理之中。
九江学院
2

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

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之一,对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家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八大经济区2000-2008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倒“U”形的先增大又缩小的过程,拐点出现在2006年。

造成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

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在未来是扩大抑或是缩小,取决于各区域能否采取适当的措施,实施积极的政策来缩小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1引言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

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诸多综合影响因素都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

随着时间的积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反映在空间上[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杨伟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进行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三大地带之间收入水平的总体差异是缩小的[2];杨开忠(1994)认为省际差异的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大致呈倒“U”型变动[3];魏后凯等(1996)认为,1978-1992年间中西部同东部的差异在不断扩大[4]。

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有关中国的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成果也比较多,研究单元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以省或县为研究单元,另外还有学者从东、中、西和南、北的角度入手[5]。

但目前以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单元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及趋势的还比较少。

2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2.1研究单元八大经济区以“十一五”中国区域的规划中四大板块为基础,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八大板块(以下均使用简称)。

东北区包括辽、沈、黑;北部沿海区包括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区包括沪、苏、浙,南部沿海区包括皖、粤、海南,黄河中游区包括陕、晋、豫、蒙,长江中游区包括鄂、湘、赣、徽,大西南区包括滇、贵、川、渝、桂,大西北区包括甘、青、宁、藏、新。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朱杰摘要:人口迁移,这一自人类产生以来即存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从未间断。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纷扰复杂的社会过程进一步带来了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以及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不断重组和异化。

本文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经典理论,并以此为框架就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影响机制以及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了追踪,最后针对人口迁移的各研究领域做出了研究述评。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研究进展一、概念辨析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spatial mobility),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permanent residence)由迁出地(place of origin, place of departure)到迁入地(place of arrival, place of destination)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United Nations, 1982)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二、相关理论综述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

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

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

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试题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

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B. 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 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 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2. 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A. 中部地区人口外流B. 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 中部地区跨境贸易D. 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

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A. AB. BC. CD. D4. 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A. 抵御外敌B. 蓄水发电C. 防洪排涝D. 美化环境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

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

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C.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6. 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A. 东部低西部高B. 东部高西部低C. 自北向南递减D. 自南向北递减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也面临着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时序变化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前、2000年到2010年、2010年以后。

2000年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

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增长质量较低。

2000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策引导下,制造业快速发展,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明显,但对劳动力和资源的依赖有所下降,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政府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型增长,同时积极推动消费升级。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二、地区差异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先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

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高,服务业占比较大,人口素质较高。

2.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长质量相对较低。

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1.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容易受到波动的国际市场的影响。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2.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沿海地区由于自身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3. 环境和资源压力: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较大,特别是过去高速增长阶段,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论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论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现代经济信息468论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王睿涵 莱芜一中三级部十二班摘要:“南强北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局势,但是,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才是经济发展的领军者,而从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北强南弱”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南强北弱”局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的历史学者将这一经济发展现象称之为“经济中心的南移”。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经济中心南移原因、影响,进行以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原因;影响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1-0468-01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1.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黄河是中国古代北方人民生活与生产的核心,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因在黄河冲击而成的广阔平原中耕地种植生活、劳作,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富裕。

由此可见,以经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以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强盛的主要原因,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南方地区受到北方农耕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也开始了耕作生产方式。

但是,由于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时期,南方地区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因此,农耕生产效果并不理想。

可见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时期,北方的生产优势优于南方。

2.东汉末年到安史之乱由于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南方,中原地区又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也集中在中原地区。

但是,东汉末年开始,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到南朝末年期间,北方战乱不断,“安史之乱”、“黄巾起义”“五胡十六国”政权建立,将中原地区经济带入了混乱状态。

在战乱的影响下,大量北方居民南迁,大量平原耕地荒草丛生,农田闲置,以农耕为主要发展项目的背景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随着北方政权与居民的大量南迁,原有的北方农耕技术与农耕文明传入南方地区,自此以后,大量的南方渔民转向农耕,南方经济在北方农耕文化的调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处于长期战乱,原有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普坏,此时南方经济发展相对于平稳,并逐渐重视农业生产。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 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广袤的国土面积使 得中国的人口分布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 的密度分级和重心曲线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口地理状况人口密度、分级、重心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中国的人口重心仍在不断向东移动。这既带来了东部 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让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和经 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未来的政策制定应更加注重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发展,优化 资源配置,避免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带来的不均衡问题。
关键词:人口密度、分级、重心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分布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和动态变化特点。研究和理解这些差异和变化趋势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我们应更加注重全国范围 内的统筹发展,推动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畜禽养殖国家之一,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 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和重心曲线特 征也在不断变化。本次演示将分析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特征,以 期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数据、各地政府公开数据、行业协 会数据等。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等。
2、重心曲线特征
结论 本次演示分析了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特征。结果表明,中国 畜禽养殖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畜禽养殖业发达, 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规模化饲养逐渐成为主流,且智能化饲养技术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中国畜禽养殖业的重心主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并呈现出向东北方向 移动的趋势,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22版: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创新设计)

22版: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创新设计)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研析考情解密高考第17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高考内容要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分析人口增长特点、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点一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一、人口的自然增长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和不同类型国家人口增长的对比图,回答问题。

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增长的原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主要动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3.特点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技法点拨]1.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出生人口÷人口总数×100%③死亡率=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人口数量增加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3)n年后人口总数的计算该年人口总数×(1+自然增长率)n(n为年数)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1)公式: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结论:自然增长率相同的地区,人口基数越大,年净增人口越多。

(2)曲线图:结论:自然增长率最大时人口不是最多,最小时人口不是最少;当自然增长率为零时,人口最多或最少。

3.主要人口问题[解题探究]【例】(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

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D.人口密度[解题能力培养][我的答案](1)________(2)________答案(1)A(2)B角度1人口增长1.(2020·全国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

区域重心的经度和纬度的计算公式

区域重心的经度和纬度的计算公式

N2 j
W j W1 111.2 1748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N3 j
J
j
J1 93.2 + W j W1 111 .2
2


2
1748
第一节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二)工业重心、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偏离程度的分析
N1 j
J j J 2 93.2 1748
第三节 经济区划
◆中部五省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 徽及河南,该区的资源环境条件较好。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内蒙古及西藏。
◆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四川、贵州、云南、 广西、海南、西藏、重庆市及广东西部 地区。
七大经济区(1996年)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环渤海 地区
长江三角洲 及沿江地区
第三节 经济区划
二、中国经济区划简评
1· 按行政区划系统划分可得我国的基本经济区域。

这种区划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但容易人为割裂区际经济联系,不利于在全国范 围内实现劳动地域分工。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按沿海和内地两大块来划分 可得:沿海பைடு நூலகம்济区和内地经济区。
第三节 经济区划
3.1962年,按六大经济协作区来划分可得: 东北经济协作区(黑、吉、辽)、 华北经济协作区(京、津、晋、冀、内蒙古 华东经济协作区(沪、鲁、苏、皖、浙、闽、赣、 及台湾)、 中南经济协作区(豫、鄂、湘、粤、桂)、 西南经济协作区(云、贵、川、藏)、 西北经济协作区(陕、新、甘、青、宁)
N2 j
W j W2 111.2 1748
N3 j
J
j
J 2 93.2 + W j W2 111 .2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新特征--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新特征--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新特征--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余运江;任会明;高向东【期刊名称】《人口与经济》【年(卷),期】2022()5【摘要】中国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研究在时间尺度上大多集中在2010年以前,而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在2010年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

利用“五普”、“六普”和最新“七普”数据,对中国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新特征、扩张收缩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发现:城市人口总量在空间上呈现“东南沿海集中连片、中西部省会独峰结构”的特征,城市人口集聚重心偏向于东南部,但呈现由东南向西南演化的趋势;扩张城市空间格局由东部四大城市群演化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多点共振,收缩城市空间格局由中西部地区零星分布演化为西北和东北部地区连片分布;城市人口集聚模式呈现东南地区扩张城市高高集聚,东北地区收缩城市低低集聚的态势。

据此提出政策启示,针对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的差异性,要有重点地对收缩城市进行政策倾斜和支持,针对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和收缩扩张态势进行分类施策。

【总页数】15页(P65-79)【作者】余运江;任会明;高向东【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相关文献】1.绿色建筑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空间关联性分析——基于2008-2015年中国绿色建筑的时间序列数据2.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3.中国人口的新特征、新趋势与思考——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演化——基于2013—2019年经验数据分析5.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3-08-15;修回时间:2013-1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28);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1KJB17000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地理学)作者简介:李在军(198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空间结构。

E-mail :junzailinyi@ 。

※通讯作者:管卫华(1970—),男,江苏如皋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

E-mail :guanweihua@ 。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导力量,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

在较为合理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李在军,管卫华※,柯文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 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 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

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

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

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

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

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消费重心;经济重心;人口重心;EMD 分解;中国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4)01-0007-08The Regional Gravity Evolution of Consumption,Economy and PopulationBased on the Multiple Time Scales in ChinaLI Zai -jun ,GUAN Wei -hua ,KE Wen -qian(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Jiangsu ,China )Abstract:Regional consumption is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By analyzing thetransfer routine of consumption and GDP,population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gravity centre between 1952and 2011in China,combing the tradition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EMD method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 of gravity evolution among them from multi-time scales perspective in the 60years.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evolution of consumption gravity center evolution respectively presents different time scales in latitude and longitude.In latitude,the consumption gravity evolu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30years scale and trend,and has a trend to move northwards in future;In longitude,the consumption gravity evolu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8.5years short-scale and trend,and has a trend to move eastwards in short-time scale.there exsits obvious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t time-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regional consumption and economy,population.In latitude,from shorter time scale,economic development basically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from long time scale,they present mutual promotion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While,from short-medium time scale,the population changing is not significant to raise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in the long run,it plays an active role.In longitude,from shorter time scale,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will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from medium time scal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show interactive restriction relation,from long time scale,population change will not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Finally,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regional consumption levelKey words:consumption gravity center;economy gravity center;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EMD decomposition;China第34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34,No.12014年1月ECONOMIC GEOGRAPHY Jan.,2014的情况下,消费增长将带动投资相应的增长,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消费,从而带来经济持久增长;消费结构通过其所创建出的需求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化[1-2]。

有关消费的研究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普遍展开,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消费特征、消费关联因素及消费动因等[3-6],而通过消费重心的演化来分析区域消费的空间分布差异的研究较少见,且多要素重心移动轨迹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上往往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缺乏相关定量的深度研究,少有从时间序列多因素尺度变化的相互影响上对消费重心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重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可以反映要素本身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揭示区域发展不均衡,相关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人口、经济、产业、土地[7-13]等领域中。

因此,消费重心的路径演变特征可以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指标之一,用来研究国家或区域消费水平的发展方向与均衡等问题,以及评估区域空间消费政策实施的效果[14-15]。

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素的时间变动往往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其时间变化轨迹具有多尺度波动特征,EMD在处理线性、非平稳的数据的时间序列具有自适应强、多信号、多尺度、多信息等优势,已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系统要素的时间变动研究,如经济与能源、耕地与粮食、旅游[16-22]等多要素间关系,通过要素模态的多尺度分解比较,可以更清晰地找出要素时间波动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有关消费水平的长时间多尺度成因机制研究的不足,从重心的时间序列变化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消费重心的时间演变过程及变化规律,并寻求其变化与经济、人口要素的响应机理及成因解释,以期丰富重心时间演变的机制分析,并为提高区域消费水平提供相应的建议与思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与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表现国内消费需求最直接的数据,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与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本文选取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反映社会消费水平,GDP用来表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年末人口总量反映人口规模,其中海南、广东、内蒙古若干年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缺失,本文采用插值的方法进行补充,所用数据获得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及网络中国统计数据库。

1.2研究方法1.2.1区域重心。

重心也称为加权平均中心(Weight⁃ed Mean Center)。

假设一个地区由n个次级区域P 构成,第i个次级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坐标为(x i,y i),m i为i次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或称为质量),求其重心,则该区域某种属性重心的地理坐标为:xˉ=∑inmixi∑i n m i,yˉ=∑i n m i y i∑i n m i(1)在实际问题分析中,对于一个较大的区域,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将(x i,y i)取为各次级行政单元(如省、市或县)首府的坐标;m i可以为不同的属性值,本文分别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与人口总量[6-7]。

1.2.2经验模态分解。

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方法是1998年Huang等提出的[23],1999年又做了一些改进[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