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呼救
第27课《网上呼救》说课稿
《网上呼救》说课稿涂乍小学(2012年秋)谢生凤一、说教材《网上呼救》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27课。
本单元通过四篇课文给我们展示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我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桑恩,领略了网络的方便和快捷。
课文描写了美国男孩桑恩靠小小的荧屏,利用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芬兰女孩苏珊的生命。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为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而创造的奇迹心生感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小学中年级阅读的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00字”。
考虑到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定位是:整体求“略”,部分求“精”,介于精读和独立阅读之间。
所以,制定以下两个目标:能力目标:学会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互联网作用的神奇,从苏珊的获救当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珊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来拯救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二、说教法、学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也体现出本学段训练的重点:边读边思考,学习浏览,迅速找到课文的重点。
课堂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使略读课文成为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场。
我觉得本班学生的读书特点大都不够用心,以为读过一遍就可以了,这样虽然能了解课文内容,但很难通过“读”找到课文的重点,所以我直接通过学习任务,明确出示学习重点。
阅读时,让学生注意课后习题中的问题及要求,自己再把要补充的题目用学习卡片打印出来,发给他们。
结合学习任务读文思考,然后通过交流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样围绕重点,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说授课程序结合《课标》要求、课文特点、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我个人上课的个性特长,我设计了以下授课程序:(一)导:以谈话及问答的形式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教案【#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工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是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教案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1、你喜欢上网吗?你上网一般做什么?2、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3、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4、交流感悟,初步感受一个美国孩子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及时获救的神奇。
(1)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2)桑恩看到呼救时是如何想的?(3)桑恩为苏娜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娜及时获救,太神奇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苏娜最终能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一)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将体会写下来。
(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
让学生明白苏娜最终获救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
原因有四:1、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1)桑恩在美国,苏娜远在芬兰,他们相隔万里,没有互联网,苏娜不可能发出求救信号,桑恩也不可能收到求救信号。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美国和芬兰的位置,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2)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将近6点,桑恩发现求救信号;6点14分,桑恩将苏娜的情况告诉了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6点24分,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不久,苏娜获救。
2、桑恩富有同情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1)“你能帮助我吗?”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桑恩发现求救信号,立刻关切地询问。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网上呼救》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讲解网络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避免网络风险。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故事中,小主人公是如何在网络上遇到危险的?
b.小主人公是如何求助并最终脱险的?
c.从故事中,我们学到了哪些网络防范知识和技巧?
2.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引入课题《网上呼救》,告诉学生将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了解网络的两面性,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找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学习。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呼救”、“网友”、“机智”等,让学生正确书写并理解词义。
3.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网络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情境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网络的两面性、网络安全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阅读理解、逻辑思维等能力。
c.家长协助,了解学生在家的网络使用情况,共同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计划。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网上呼救》|湘教版 (共17张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读一读: 珊灼址
——翘舌音
查一查: 说说“灼”是什么意 ——烧、炙 思?
比一比,组词: 拒( ) 距( ) 矩( )
屏幕上 互联网 资料 剧烈 灼痛 肋骨 夹住 困难 距离 联系 询问 地址 彼岸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 ), 她想求人帮忙,然而( ),她 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 ( ),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 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有人收到, 但抱着一丝希望,她( )。此 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 体字:( )。
。
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写这些表示时 间的词语?
一天下午 六点十分 六点三十分
将近六点 十分钟后
那里的工作人员一一边边联系芬兰有 关方面,一一边边向迈克询问苏珊的详 细地址。
不但…而且… 一边…一边…
虽然…但是…
他( )听电话,( ) 把内容记录在纸上。
林芳是个好孩子,( )学习 认真,( )乐于助人。
( )他已经筋疲力尽了, ( )仍然坚持着。
填上合适的词
呼吸(
) 距离(
)
香味(
) 情况(
)
感情(
)
1、读词语:
屏幕 困难 距离 询问 地址 互联网 聊天 灼痛 两肋 联系 求助 漫游 资料 剧烈 夹住
2、请你从这些词语中挑选两三个,结合课文 内容说几句话。
设计一段麦克向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报告的对话。 例: 麦克:是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吗?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 麦克:苏珊呼吸困难,生命垂危,请求帮助。 救援中心:请告诉我们苏珊的详细地址。 麦克:芬兰XX学院图书馆。 救援中心: 麦克:
1、向小伙伴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网络的神奇 魅力。
《网上呼救》教案八篇
《网上呼救》教案八篇《网上呼救》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自主阅读。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了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教师: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
(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教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
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
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网上呼救)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利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
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思考《网上呼救》一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四.学着概括,理清线索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
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小组交流、思考: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美国男孩在网上发现了求救信息。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发信息人苏娜的病情,仔细描绘了她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5段)写桑恩得知苏娜远在芬兰,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范文设计理念: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设交际情境,品析语言,提高能力。
3、再现对话情境,灵活指导朗读。
4、抓住时间线索,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9个字,会认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体会网络故事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生词卡、教学挂图2、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并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识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你上过网吗?在网上一般可以干些什么?2、上网可真有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呢!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默读课文。
要求:静下心来读课文,嘴里不出声,在心里读。
一边读一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5、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
了解苏珊在网上求救的原因,并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网、苏、按、号、互五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网,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的58自然段,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生字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孩子们,再一起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网上呼救》)2、创设情境,巩固生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网上呼救》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网络交往的图片,包括微信聊天、网络游戏等,引导学生关注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上网吗?在网络世界里,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交往中的安全问题。
2.选做作业:
a.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网络交往的安全问题,了解家长在网络使用方面的经验和建议,形成家庭网络安全共识。
b.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网络安全的书籍或文章,拓展知识视野,提高网络素养。
c.小组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网络安全宣传海报,通过创意设计,提高同学们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2.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往,抵制不良信息,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3.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4.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网络交往安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进行网络求救的?
b.你认为网络求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c.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网络陷阱吗?是如何应对的?
2.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网络求救情境模拟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多媒体辅助下的《网上呼救》教学案例设计
本文将会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网上呼救》教学案例设计的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实现的目标出发,通过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课程设置和内容呈现等方面阐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力求为教师们提供一些辅助教学的方法和启示,以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案例实现的目标在开始教学案例设计之前,我们需要确立教学案例实现的目标。
在这里,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了解“网上呼救”意义,体验使用。
2.了解“网上呼救”平台的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项。
3.掌握应急求助的基本技能和理念。
4.通过课堂互动和模拟练习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
在第一节课时,我们可以简单介绍“网上呼救”的意义和使用背景,并引导学生进入网上呼救的官网进行实践体验。
我们还需向学生介绍“网上呼救”平台的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项。
随后,在第二节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应急求助的基本技能和理念。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展示实际应急求助的场景,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应急求助的基本技能和实操方法。
在第三节课时,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和模拟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应急求助的实战能力。
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实际应急求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快速应变、独立思考的训练。
三、课程设置和内容呈现课程设置和内容呈现是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呈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问答环节”“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思考能力。
例如,通过投影仪和触摸屏幕展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探究,提高其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内阅读
一.课内阅读,回答问题: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撺.(cuan cuan)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zhua zhao)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si shi)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shu su)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zhe she)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1.上文选自课文《》,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2.把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划出来。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下来。
这个比喻句,作者把比作。
4.大虫拿人的方法是()()(),十分凶猛,反衬出武松的特点。
二、课内阅读,回答问题:网上呼救一天下午,美国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苏珊是芬兰一所学院的学生,当时她正在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找寻资料。
突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
此时,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距离最近的电话也无法拿到。
于是,她强忍着疼痛,上网发出了求助信息。
麦克在网上问道:“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六点十分,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响了。
麦克把这一紧急情况告诉了中心。
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芬兰的有关方面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快支持不住了,好久才回答:“痛!”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网将世界连成一家》教学设计关键字:五年级,教案,语文教学目标1.流利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2.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3.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课前准备搜集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有一个远在北京的亲戚,他想知道我们重庆这两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该如何让他知道咱们这儿的信息呢?2.生各抒己见。
3.师:刚才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的好建议,我一定会把信息及时告诉他的。
可是,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传递方式,那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二、初读材料,知晓大意1.自由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说说古人是靠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呢?(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的形式传递信息)2.你还知道哪些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呢?3.读读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并结合上一个故事,看看人类历史上从远古到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电报、电话。
当代:计算机网络三、再读材料,比较差异1.再将两篇故事连在一起读一读,并思考:比较古代和现当代的不同传递方式,古人的方式有什么缺点?2.师:是啊,古代的人们已重视信息的传递,但他们的方式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3.从古至今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明白,人类在追求高效率信息传递方式的步伐从未停止过)4.再读读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的第二段,比较一下,因特网和所有的传递方式比,其优越性在哪里?5.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6.生交流反馈。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7.是啊,因特网真神奇啊,它将——(生齐说)世界连成一家!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用过哪些信息传递方式,你比较喜欢用哪一种呢?为什么?五、小结从古至今,人们都需要交流信息,传递信息显得多么重要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都是──(生齐说)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第二课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教学目标1.能通顺流利阅读材料,知道主要内容。
五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试题
五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试题1.畅所欲言。
(5分)漫画题目是《恒则成》,题字是“人生一连串的奋斗,追求理想要奋战不懈,坚持到底有恒则成。
”请说一说你对这幅漫画的看法:【解析】略2.补写句子。
渔夫捉走了鹬和蚌。
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它们是怎么想的:鹬心想蚌心想【答案】示例:如果我们互让一步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解析】略3.知识竞赛场。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鲸是哺乳动物,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
()(2)鲸都有两个鼻孔,都长在头顶上。
()(3)蓝鲸是鲸类中体型最大的。
()(4)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独角鲸、虎鲸等都属于须鲸。
()【答案】(1)√ (2)×(3)√ (4)×【解析】略4.动物绰号连一连。
海中之虎骆驼沙漠之舟啄木鸟万兽之王虎鲸森林卫士老虎【答案】海中之虎——虎鲸沙漠之舟——骆驼万兽之王——老虎森林卫士——啄木鸟【解析】略5.咏梅古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解析】略6.判断对错。
1.网络是万能的,我们可以无节制地上网聊天。
( )2.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购物、求助等,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 )3.“网上呼救”中的苏珊是和桑恩开玩笑的,这只是一个恶作剧。
( )4.文中“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和“天涯若比邻”都是运用了引用手法。
( )【答案】1.X 2.√ 3.X 4.√【解析】略7.读课文填空。
课文中的“将”指的是_________,“相”指的是_________,“和”在这里是_________的意思。
全文的叙述顺序是由“_________”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
【答案】廉颇蔺相如和好和不和和【解析】略8.找朋友。
连一连。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摩肩接踵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联袂成云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脉络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脉络1、《草原》这篇课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等画面。
这些画面,不仅表现了草原的美,更表现了草原的美,最后用诗句“ , ”结束,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之情。
2、《丝绸之路》以独特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说明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 ,沟通文化的。
3、《白杨》运用了的手法,写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以此赞扬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写西部建设者们克服,的事。
歌颂了他们的与以及、的精神。
5、《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图。
诗的前两句给我们以和上的感受,突出原野的和乡村傍晚的。
诗的后两句开始写的情景。
这体现了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此诗写了诗人乘舟路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诗人对儿童的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玩耍中透出的赞赏有加,从中也看出诗人的。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了和。
大儿子在,二儿子在,小儿子在。
一个“”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写的淋漓尽致。
6、《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围绕着,通过对、、、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的魂牵梦绕,对早已远去的童年的之情。
7、《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童年生活。
8、《童年的发现》反映了儿童和。
9、《儿童诗两首》写了当代儿童的和,展示了当代儿童的。
其中《我想》极富 ,读起来朗朗上口;《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
10、《杨氏之子》反映出杨氏之子是一个的孩子。
11、《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他和齐国,晏子三次以取胜,赞扬了晏子的精神。
12、《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主要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为,用自己的和与敌人展开斗争,并最终取得。
表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和。
13、《打电话》时一段 ,用的手法描述了“啰嗦”打电话约人看戏的经过。
第五、六、七、八单元课文中心思想及课后练习复习
课文叙述了那个获得最高荣誉的玉米,经过三次心理变化,最终明白了自己 一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告诉我们要始终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要耐心等待,坚 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品读感悟:
那个获得最高荣誉的玉米经历了磨炼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是最棒的,只是需 要再待一下。这也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能忍受住寂寞,要耐心等待,要相 信自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成功一定会到来。
小山羊说:“这画儿真美,你真棒!” 小花猫说:“只要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2
《面包房里的猫(一)》 中心思想:
课文夸张地描写了一只叫莫格的猫,因为喝了掺有酵母的牛奶,结果发酵起 来,身体变得巨大无比,撑塌了主人的房子,最后被人们赶出小镇的故事,神奇 的想象充满了童趣。 课后习题: 如果莫格没完没了地长,还会发生怎样的事呢? 答:莫格的身体越长越大,大家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它,莫格在路上走了很久, 肚子饿了,走进山谷,在河里捉鱼吃。
1
课后习题: 你认为最后的玉米是最棒的吗? 答:是的,我认为最后的玉米是最棒的。因为和得最棒的玉米成了种子,有了这 么棒的种子,明年一定会大丰收。这使我们体会到成功需要足够的耐心。
《将军和蜘蛛》 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将军与蜘蛛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课后习题: 威灵顿将军的部队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了,为什么又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答:因为威灵顿将军被蜘蛛一次次拉丝结网,不因失败而灰心的精神所激励,后 来重整旗鼓,终于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面包房里的猫(二)》 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想象力丰富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莫格挡住洪水,挽救小镇,成了 小镇救星,人们善待莫格的故事,向我们深刻揭示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启示我 们人类和动物是朋友,应和睦相处。 课后习题: 洪水为什么没能把镇子淹没?是谁救了镇上的人们? 答:莫格坐在山谷中间,用身体挡住洪水。是莫格救了镇上的人们。 你喜欢莫格吗?为什么? 答:我喜欢莫格。因为它的性格乐观又温和,还帮助人们躲避了洪水的灾害,所 以我喜欢它。
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网上呼救》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原文一天下午,美国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苏珊是芬兰一所学院的学生,当时她正在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找寻资料。
突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
此时,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距离最近的电话也无法拿到。
于是,她强忍着疼痛,上网发出了求助信息。
麦克在网上问道:“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六点十分,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响了。
麦克把这一紧急情况告诉了中心。
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芬兰的有关方面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快支持不住了,好久才回答:“痛!”麦克立刻用粗体大字打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苏珊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
十分钟后,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大洋彼岸的苏珊得救了。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出示:互联网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三年级上册语文《网上呼救》一等奖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语文《网上呼救》一等奖说课稿1、三年级上册语文《网上呼救》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内容说明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这是一篇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
学习本文,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才能为人们的爱心救助、为苏珊战胜病魔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会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而感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网、苏”等10个字,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准备:课件(四)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学中,我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抓住时间这条主线,牢牢掣住“呼”与“救”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秋语文五上第六单元《网上呼救》教学课件
苏珊双腿灼痛,直穿骨髓。 “疼痛”: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
她强忍疼痛,进了“谷影酒馆”。 “刺痛”:像被针等尖锐的东西伤害那样痛。
她坐在椅子上向右倾斜,以减轻左半身的刺痛和麻木。
苏珊,我想对你说:……
如果你是获救的苏珊, 桑恩,我想对你说:……
美国
芬兰 一万五千公里
讨论: 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
图书馆内一片寂静, 整个三楼只有她一个人。 距离最近的电话在走廊上, 她是走不到那里的。
突然她灵机一动,想从互联网上得到 帮助。她强忍疼痛,进了“谷影酒馆”, 打出了求助的语句。
1997年7月4日下午,家住美国登顿 县的男孩桑恩,放学回到家便打开电脑, 进入一个名叫“谷影酒馆”的网上聊天 室。
苏珊: 有人能帮助我吗?
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什么?把你 的想法写下来。
我得帮她。
助苏珊获救的?
桑恩: 你在什么地方? 苏珊: 芬兰。
桑恩: 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苏珊: 我向你保证,我不是在开玩 笑,请救救我。
美国
芬兰 一万五千公里
几分钟后……
苏珊: …… 我感到眩晕。
桑恩: 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求助。
10分钟后
这时,芬兰已是凌晨两点多了。
比较句子
“灼痛”: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痛。
我会读!
县(xiàn)城 桑(sānɡ)恩(ēn)
皱眉(méi) 屏(pínɡ)幕 呼救( jiù)
恶作剧( jù) 岂(qǐ)敢 值(zhí)班(bān)
号码(mǎ) 眩(xuàn)晕(yùn)
县城 皱眉 屏幕 呼救 号码
桑恩 恶作剧 岂敢 值班 眩晕
苏珊是在什么情 况下发出求救信号 的?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好词好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好词好句第一单元1、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久立四望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团结互助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丝绸之路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3、白杨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彩旗招展严阵以待斗志高昂七零八落不翼而飞晴空万里乌云压顶劈头盖脸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源源不断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6、冬阳·童年骆驼队不声不响一去不还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7、祖父的园子一动不动马马虎虎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8、童年的发现情不自禁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默不作声不怀好意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求】
“网上呼救”这一题目意思是在网上呼喊救助,仅四个字却包含了许多内容,给读者造成种种悬念:谁呼救?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激发了作者阅读追索的兴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学习这一课,要求:
自学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现代通讯工具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体会人类互助、友爱的美德。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芬兰女大学生苏珊旧病复发,网上求助,在美国男孩桑恩的帮助下终于获救,表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便利和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美德。
全文根据事情发展经过,按照“呼救——救助——获救”的思路展开:
呼救——文章先写美国男孩桑恩在网上获得呼救信息,随后补叙呼救者是谁以及呼救的缘由。
救助——详细叙写了桑恩通过紧急救援中心救助苏珊的经过。
获救——简要交代苏珊在桑恩、艾眉和救援人员帮助下终于获救的经过。
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给人以十分明晰的印象。
【字词点击】
绿线格里的5个生字要注意读准字音,其中“珊”是翘舌音,声母是“sh”,“肋”的韵母是“ei”,不是“e”,“瘸”的韵母是“ue”,不是“ie”,“眩”读第四声。
漫游:随意游玩。
眩晕:感受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疑难解析】
将近6点,一个名叫苏珊的女孩用黑色粗体大字在电脑屛幕上打出这几个字:“你能帮助我吗?”
——这一句话要注意的是“黑色粗体大字”,苏珊为什么要用黑色粗体大字?一来显豁醒目,便于引起别人注意;二来表示情况特殊,十分紧要。
后面写桑恩也用粗体大字打出“挺住”、“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意在鼓励苏珊,使苏珊能一眼看清,形成深刻印象。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整个三楼只有她一个人。
——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十分必要,因为整个三楼只有苏珊一个人,无法就近求得他人帮助,而最近的电话又在外面的走廊上,无法动弹的苏珊只好运用电脑网络寻求帮助了。
【品评赏析】
本文语言浅近明白,描写生动有致,主要写作特色有二:
先写互救,后叙缘由,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一开始就突出苏珊网上呼救的内容,径直切入题意,显得事发突然,刻不容缓,容易引起读者注意,进而生发关切之情。
然后运用补叙笔法,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明白呼救的缘由,显得眉目清晰,先后有序。
如果先写苏珊突然发病,不能动弹,身边又无电话,于是灵机一动,运用网络传递信息,这就入题太慢,不能造成紧张氛围,表达效果自然大受影响了。
点示时间,丰富内涵,收到双重效果。
本文多次点示时间,内涵丰富,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作者用意。
一是表现现代信息技术快捷方便。
例如“将近6点”发出求助信息,“6时14分”就接通紧急救援中心,“10分钟以后”艾眉就接通芬兰电话,“几十分钟以后”救援人员就赶到学校救出苏珊……芬兰,美国,相距甚远,但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如此快捷。
二是表现人们之间互相救助的精神。
已是芬兰时间“凌晨两点多了”,可是桑恩仍在为苏珊联络求助,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援人员也是争分夺秒,毫不迟延,人们之间尽心尽力的互助精神多么可贵。
【课文链接】
1、得克萨斯州简介。
得克萨斯州:名称来自印第安语,其意义是“朋友”。
1686年开始沦为殖民地。
1845年12月29日列为美国第28州。
以矢车菊为州花。
该州别名“孤星之州”。
该州箴言“友谊”。
2、芬兰简介。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全国有大小湖泊6万余个,号称“千湖之国”。
我们熟知的桑拿浴就始于芬兰,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据历史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