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立谈拳
站桩完毕后 精神愉悦,气血顺畅,有蹭人即倒之感,才算真正站桩
站桩完毕后精神愉悦,气血顺畅,有蹭人即倒之感,才算真正站桩当前,书上、互联网上关于站桩的内容繁多,形式各异。
其目的都是川流入海,为达到拳学理想境界而求索。
站桩方法、姿势各有千秋,牵强附会者有之,甚至自己揣摩亦有之,但总归大都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其中意拳站桩是延续了形意拳(心意六合拳)的站桩功法。
在这之前站桩早已存在,站桩起源的年代以及创始之人已不可考。
其它门派也有强调站桩的,在拳学上有造诣的武术家无不都在站桩上,有很深的研究,因此证明了没有静极生动的站桩,拳学方面无法窥其真容。
以上这些仅限于个人理解,别的门派站桩不甚了解。
而本人所接触的意拳站桩是浩大工程,就抱球的位置而论就很细,完美诠释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含义。
站桩是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我结合个人学拳经历再次谈谈对意拳站桩粗浅的认识。
最初能认识站桩的重要性,还得感谢王永立师叔。
初次拜访先生是04年8月份,能有这份荣幸,有赖于福建莆田郑健先生,感恩之心长存。
初次见到先生是在火车站,先生手拿折扇,亲自到火车站接我,这份关爱至此不忘。
师叔首先让我说说什么是站桩,我只能说些拳论或者道听途说的内容。
师叔强调:“静中求动叫站桩,动中求静叫试力,站桩是意拳之母”,这些掷地有声的话,我至今铭记在心。
当时,我吃住在师叔家里(师婶都惊讶,师叔给我和郑健两人做饭吃)。
半个月的时间里,师叔不厌其烦的、反反复复从多角度诠释站桩的内容。
甚至为了聆听师叔讲拳,我烧的一大壶水都忘倒了,等我想起来这事,赶过去就倒出一小杯白水渣,差点酿出大祸。
在我住师叔那里学习期间,才逐渐明白了,意拳推手不是简单地推来推去,推手实际上是断手(就是通常理解的散手)的基础。
师叔讲解推手时,把我两个手腕拧的都淤血,师叔骨重身灵,犹如门轴转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用师叔的话说就是大耍活人,“摔人跟弹钢琴一样轻松”,这些我都有深刻领会。
在断手方面,同样摔的轻松,用师叔的话说就是“千军万马过来都是萝卜白菜”。
意拳站桩浅释-周广学
意拳站桩浅释周广学意拳堪为复杂,就站桩而言包罗万象,复杂程度等同于人生成长过程,甚是曲折,既有得力舒展的欣悦之欢;亦有长久努力不为了解的疑惑之困。
拳学修炼求取的过程亦是动静、直曲、松紧、正斜、快慢辩证的过程,拳学跟中医药一样历经数代先贤不懈努力,实践总结汇于此法,即有戴龙邦、李落农、郭云深、王芗斋等这样的拳学巨擘穷尽毕生为拳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家,更多的是默默付出无从考证的贤达,如同夜间天上繁星,亮暗皆存,构筑宇宙。
就站桩意念来说简单蕴涵着深意,简单的从字面上了解一下,大脑推演一下往往让人误解,以为站桩没什么,无非站着不动,几个站桩姿势而已,殊不知这只是表面,犹如佛家参禅一样,局外人怎能窥其真容,王芗斋先生曾说过:“拳学不可小道视之”,非谦逊之士不能得。
有草草接触数日认为站桩不过如此的,也有站桩旬日略有体认的,这也是王老所强调的40岁以后生活阅历丰富有辩证思维,才能修炼此拳学的原因。
当今社会有20多岁谦谦君子思维敏锐客观追求拳学者,亦有60几岁思想顽固不化抱残守缺者,终生不弃陶醉其中有之,幡然悔悟者有之,总之是非不辨从众者居多,真正能做到修炼拳学客观分析再行动的少之又少。
此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合乎生理卫生;符合人体力学先有人问及。
凡是都有法则规律所在,拳学无非健身、理趣、自卫。
拳学不是门派之争更不是帮派之见,拳学之道愉悦身心、强健自我才是人生哲理之根本。
去繁从简,剥离俗套,拳学详述还要从站桩开始,王老讲“要知拳精髓首要站桩起,跟佛家讲的因果不无二至,站桩就是把这个“因”的要素条件法则了解透彻了再身体力行的投入时间站桩体认自身所产生的变化,才有去修炼试力、发力、步法、断手、健舞渐入堂室。
诸多一系列的拳学知识犹如恩师李海明先生所言意拳修炼重在熏陶、实践。
动静都是客观反映出来的,炼着复杂用着简单才是根本。
我意拳启蒙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师叔)王永立先生说意拳内容比头发丝还细,容不得半点含糊,有容乃大,自身无处不牵扯,我乃万物主宰,千军万马过来都是萝卜白菜,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是师叔时常强调的,师叔做拳的神姿在脑海时常浮现。
重读《道新拳论》——从“拉动式”理念看赵道新训练法
一
式 ”也 就是 流行 的传统程序 , 为武术 , 认 “ 什么 、 练 怎么练 ” 不必受技 击监督 , 所有 的训练都是没有 问题 的.只要严格地遵 循师传祖传 , 自然能从训练里练 出技击 能力。 拉动式” “ 则相 反 , 它认为训练受技 击制约 , 武术 “ 练什么 , 怎么 练” 必须完全 听命于技 击 , 由技击 决定 , 技击监督 , 受 用技击调整 因为训练不必受技击监督 .所 以. 在 “ 推动式 ” 的九层jI , J I 练里 每一层的训 练都 是独立的、 封闭的。譬如流行 的八极拳 , 找 劲就是找劲 , 不考虑其劲力的实战运用 还 有大成: 试力就是试力, 拳, 不但与发力不相 混合 , 且常常用非技击动作做试力练习。 就 样 , 为 : 认 只要每一个部 门做好本部 门的 说 发力 吧 ,又把 定步 发力 和活 步发 力严 格 工作 , 企业 的产 品 自然 畅销 , 有市 场 ( 做 分 开 , 两种 发 力之 间 , 置 了一层 独立 的 好本职工作 , 在 设 眼睛只盯着 自己家里的事 . 步法训练。 每一层训练都截然分开, 前后顺 莫管别人如何 ,在 中国是渗透到从社会 序不可颠倒 ( 说来, 定步发力与活步发力确 到 日常生活 各个角 落的传统 伦理 观念 。 实不同, 但过分地强调其不同点, 对二者进 大 众 早 习 以 为常 。而 当面 对 来 自不 同文 行严格 区分 ,则会导致任意延长定步发力 化 的伦理观念 , 大家就会 觉得 不习惯) 的现象 步法训练也是如此 , 步法可以单独 “ 动式 ” 拉 的管 理理 念 是 来 自西 方 的 , 练, 但必须尽 陕与拳脚发力结合。 那种以拳 它的出发点是 : 市场决定 一切 . 它要求从 论为标尺, 对步法进行苛刻 的细节雕琢 , 要 研发 、 原料供 应到 生产 、 检验 、 销售 等部 求学 生 必须 把 步法练 “ 完美 ” 才能转 入下 门 , 了 眼睛一齐盯着市场 , 各部门怎么做 , 都
空拳文选
1、拳法奇书《空拳》张锐锋《空拳》是一本只有书名没有内容的拳法奇“书”。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有“空拳”两个字书名和“陶政宏创”的字样。
翻开全“书”,里面都是空白页,什么内容也没有。
这就是《空拳》这本拳法奇“书”。
对此您能领会什么?2、空拳创始人——陶政宏张锐锋陶政宏,男,一九六五年四月十八日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人。
十四岁开始习武,十八岁就致力于拳法研究,曾多次创立拳法都相继失败。
一九九三年十月初的一个早晨,在与弟子打斗时突然顿悟,终于创立了会意拳法——空拳。
3、《空拳》要说明的就是“无法”张锐锋《空拳》这本没有内容的“书”究竟要说明的是什么呢?我认为,《空拳》要说明的就是“无法”。
那么,为什么陶政宏先生没有直言“无法”呢?我认为,如果陶先生直言“无法”,“无法”就成了方法。
因为,当你向人们传授“无法”这一理论时,实际还是在传授方法,所传授的是无法之法。
那就会自相矛盾。
所以,陶先生只能采用会意的方式来传授。
这样,可以避免用语言传授所造成的逻辑错误。
“无法”之说一直是拳学界争议的一种学说。
主张“无法”的人也很多。
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就曾说过,“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也曾说过“以无法应万法”的真言。
那么,“无法”之说究竟是不是拳学的真谛?这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来验证。
4、空拳——无拳之拳张锐锋空拳是什么拳法?如果给它下个定义,那就是没有拳法的拳法,也就是无拳之拳,无法之法。
“没有拳法的拳法”这个定义是不合乎逻辑的。
因为,它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所以,空拳是不能用语言来定义的。
为了回避逻辑错误,陶政宏先生只能采用会意的方式,用一本没有内容的“书”作为空拳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空拳成为会意拳法的原因。
《空拳》要说明的就是“无法”。
可是,当把“无法”作为一种方法传授时,“无法”就成了无法之法。
所谓无法之法就是没有方法的方法。
没有方法的方法是特指没有打斗方法的打斗方法。
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王 力(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收稿日期:2015-10-18作者简介:王力(1991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是武术传统拳种之一,它的动作圆润、灵活而缓慢,自然而柔和,刚柔相济。
在太极拳运动中,动作、吐纳、意识3者密切配合,经常练习有调理内脏、舒经活络、健体强身、修心养生等作用。
太极拳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上也有众多的练习者。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太极拳对健康,尤其是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引起人们以及各科研机构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改善人体身心健康的理论基础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科学选用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提供参考。
1 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是由康复治疗师或其他运动健康从业者给患病者按其健康状况、性别、年龄、心肺或运动器官的机能水平以及锻炼经历,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个人爱好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制订的运动方法,包括锻炼内容、负荷量、强度及运动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治疗或者健身的目标。
它是一种指导人们有计划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
2 太极拳与运动系统2.1 对骨骼的影响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可对运动系统形成良好的刺激,显著改善骨骼肌的力量,发展身体的柔韧性。
在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方面,习练太极拳能降低其丢失率,调节骨钙、血钙含量,有利于骨密度稳定在正常水平,进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发生机会。
Choy 、Wingyee 等对99名年龄在55.9±3.1岁绝经妇女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48名妇女每周超过3次系统地练习太极拳。
该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具有更高的骨密度,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越低,对于绝经期过后的妇女来说,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具有更低的骨伤害发生率。
David Lawson 等让中老年受试者进行4个月24式太极拳锻炼。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太极拳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和控制能力,增加自信,更能够显著增强老年人骨骼的结构与功能。
太极演绎和谐之美
太极演绎和谐之美作者:王纯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02期太极的魅力不是局外人能够体会的,只有进入其中才愈觉精深奥妙,受益无穷。
他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混合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八极拳第九代传人、北京太极禅舍创建人。
但记者知道,眼前的这个人绝非像他的外表一样平淡无奇,他身怀绝技,散打、搏击都十分了得,曾有来自日本、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的空手道、搏击、散打、跆拳道高手找上门来,或曰“讨教”抑或挑战,仅几招之内便纷纷败在他的手下,这些在本国范围内所向披靡的高手不甘心,接二连三地从地上爬起来反击,结果还是一样,几个回合下来不得不心服口服,甘愿拜他为师,为此他收了很多国外的弟子。
与李连杰师出同门“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武,当时家里人是因为我先天体质虚弱,希望我能强壮身体”。
身高近一米八的他,直到现在手腕脚腕仍然比一般人要细一些,可“先天不足”并未削弱他的“神力”。
芦春幼时习武是为了健体,但后来却因为喜欢而迷上了太极,甚至终生与之不离不弃,如今芦春与太极相伴已经有半个世纪。
芦春说,真正传统的太极不是形体的锻炼,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其精神层面上同时体现了佛家的慈悲为怀的气度,道家的集善事、奉善行的风格,还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品德。
“太极的魅力不是局外人能够体会的,只有进入其中才愈觉精深奥妙,受益无穷。
”芦春像是自言自语的一席话意味深长。
是的,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沿袭着国人自古以来的做人行事之道。
从其技击手段看,传统太极拳包含着中庸之道,在思想上讲究舍己从人。
习练太极要求把武德放在第一位,而且这不仅仅是表现在口头上,它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以德报德、不即不离、上孝下敬等传统武德贯穿于太极始终。
芦春幼时曾学过散打,与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师出同门,他们都是中国散打创始人梅惠志先生的学生。
和师弟李连杰所不同的是,后来芦春渐渐远离了武术的“套路”,继而转向修身养性、随屈随伸、看似没有固定招式的太极。
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答記者問)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名重南北,素為全國武術家所推許,最近卜居京門,為觀摩拳術起見,特訂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在大羊宜賓胡同一號招待各界,藉以與拳學名家交換意見,使我國尚武精神日益發揚光大,意至善也。
昨日記者走訪王氏,與作下列之問答。
問:王先生拳術高超,素所欽仰,敢問先生對於拳學之抱負如何?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許,真使我羞愧交集。
鄙人自清光緒卅三年離師後,即奔走四方,藉廣交遊,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飽嘗風霜,卅餘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學自信老馬尚能識途。
日前張玉衡先生于報章先後評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內容,致生誤會,故極願將本人真意掬誠奉千。
餘年漸衰,生活尚未可自了,名利之念更無所縈心,所急急於此者,願趁此軀尚不十分頹唐之際,與海內賢達,負起艱巨,將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並革除誤已誤人之旁門異道,絕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
問:拳學以何作基本?答: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為何物,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皆屬於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實屬誤人太甚。
問:“形意”“太極”“八卦”“通臂”俗稱為拳術之內家,未知其派別如何?答:社會常云“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餘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
姑就前輩名家論之,以見一斑。
“形意”嫡派與河南“心意把”、“六合步”為一家,查河南李岱東(鄉稱老岱)為李致和先生之曾孫,致和先生乃戴龍邦太夫子之業師也。
濟源阮氏,命名雖異而實宗于李。
戴先生雖以“心意”變“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
要知“形意”嫡傳並無十二形練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當盡有之。
亦無五行生克之論,不過指五行為五種力之代名詞,非手法與拳套也。
新加坡記先師簀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折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遊動,活當選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角即燒身之力;圭者,用力敦厚,闊大沉實,混昂氣壯,有與天地相接合為一體之勢;此之為五行合一。
要论太极拳推手之“跌”
要论太极拳推手之“跌”作者:罗永平来源:《少林与太极》2014年第04期太极拳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搏击技术的重要方法,是检验太极拳功架正确与否的主要途径。
当然,它对健身强体也极有益处,因此,凡是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人,都希望会推手、善推手、推好手。
但是,当下的太极拳推手,无论是各级推手比赛,抑或是民间推手,普遍存在着顶牛、拼力,甚或多用摔跤技法现象,这背离了太极拳推手的原义,引起了太极拳界的关切和担忧。
因此,笔者呼吁“还归推手原义,净化推手技法”。
推手的原义是什么?是粘黏连随,是引进落空,是四两拨千斤。
我国的武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击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技法。
唯独摔法只讲摔,不讲打、踢、拿、跌,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中国式摔跤”。
其他四种技法虽然是综合练习,但各具特色。
比如历来就有的“南拳北腿”和“长拳短打”之说,就侧面说明了这种特色;明朝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称号,如“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都说明这些名手各自具有的一技之长。
然而,在日常学练和实习中,踢、打、拿、跌具有一定伤害性,因而,多少年来人们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练习,这样就为“花拳绣腿”打开了方便之门。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连随为中心,练习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综合了跌、打、踢、拿等技法,并且还有所发展。
比如拿法,就不限于拿对方骨节,而是着重拿人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高明;比如掷放,不限于将对方局部击伤,而是用整劲将对方发放或抛出。
这就产生了太极推手的跌、打、踢、拿、掷的基本技法以及接(沾住来劲)、化(引进落空)、拿(使敌不能走化)、发(合即出反击)等高级技法。
推手方法的产生,解决了训练搏斗技术时场地、服装、护具等的限制,特别是解决了训练双方伤害性控制问题,可以说,这是划时代的创造。
目前推手产生的诸多问题,主要在于理念上的偏差,除了拼力顶牛外,有些人认为只要将对方摔倒就达到了目的。
王永立先生谈意拳功法
王永立先生谈意拳功法第一个桩,叫浑圆桩,王老在《意拳论》中谈得很清楚:“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所以今天咱们先从站桩谈起。
本身是意拳,它注重精神和意感,意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立体的、良性的在个人头脑中的图像和构思,(然后通过训练)所产生各方面的东西。
两臂胸前环抱,两手距离两拳为宜,高度基本与肩平,两脚基本与肩同宽,腿(膝盖)微曲,臀半圆,也就是屈膝坐胯,头抿颌上顶,头上边好像有绳子吊着,“上有绳吊系,下有本木支撑”,所谓下有本木支撑就是说在膝盖的下方(小腿内侧部分)及上方(大腿内侧部分)好像在裹着木桩一样,它才构成了臀半圆。
裹住之后,有提夹之力,往起拔的感觉。
(两臂)抱住这个球不应让它受到外力的作用,抱住这个球,身体一定要放松,达到形松而意紧,筯肉空灵。
浑圆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养生部分,另一个是自卫部分,自卫部分就是意识、意念活动的不同,意念活动的不同构成了桩法所要达到的目的的不同。
象高血压或者是其它一些疾病,根据各种不同的病情采取各种不同的意识活动,象高血压就做淋浴就可以了,姿势不要很强求,达到舒适自然即可。
高血压的意念活动就是做淋浴,利用导引的方法,中国的古医学上记载有导引术,导引、吐纳和五禽戏,这在中国的古医学上是有所记载的。
正因为有导引术,所以我们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意识活动来进行精神诱导,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
如果说是在技击方面,这个手胸前环抱这个球,两手首先要与脖子相联,用什么相联?用皮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皮筋,过一段时间,我们用的是皮条,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用的是牛筯。
它的拉力越来越强,刚开始的时候是皮筋,它很容易拉,这个皮条比皮筋拉力又大了,动作的余地就更小了,到最后你拉牛筯的时候,连一根头发的距离都拉不动了,这就是所谓的静中求动才为真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所以说静中求动为站桩,也就是王老所谈到的“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达到这么个目的,两手刚开始要与脖子相联,两手互相用皮筯相联,两脚和两手用皮筯相联,两手与腰用皮筯相联,这就构成了六面,也就构成了自身争力。
大成拳名家王永立
大成拳名家王永立王永立中国大成拳名家,王斌魁先生之子,当代中国武林大成拳第三代传人。
李景将军评价说: 王永详、王永立、王永忠乃京门三杰。
王永立先生,德高艺精,有隐逸之风。
因文革上山下乡事离京赳豫,嫡居昆阳。
虽师出名门,深得大成拳学之秘,却恪守武道不显山露水的信条,严遵大成拳的谦道,以高师之荣、行布衣之谊。
再昆阳楚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默默地为天下之溪、天下之谷天下之式。
王永立先生相信:尸居而龙现、渊默而雷声的圣人名训,他疏远浮躁之风,冷淡自夸之耀。
虽怀荆山之玉,抱龙鳞之角,但从不自立山头妄称诸侯。
他只是在民间闾里暗里站桩,破译大成拳学的秘笈。
当偶遇爱好大成拳学者之时。
必以同志的相互切磋,给以悉心的指导。
1972年,王永立到平顶山参加工作,成所谓山有玉而崖不枯,渊生珠而草木耘。
他的武名不径而走,常有求学者登门拜访,亦有比试者摩拳擦掌。
在经过无数次的摩肩继踵的交手与星转斗移的实战之后。
使许多名家及中原的武林强人拜服于他,让许多渴望投入中国拳学瑶池沐浴的青年人欣喜若狂。
古语云: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平顶山位居中原腹地,河南自古有尚武遗风。
此域此地弥漫着少林尚武精神的氤,活跃着温县太极拳的气氛。
曾经有过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和李自成大将多出河南的光荣。
兵家云:逐鹿中原。
史家说:得中原号令天下。
武林亦有句名言:神武中州。
王永立先生毕竟是身怀绝技含而不露的当代武林大隐。
他的出现无疑对那些求真功夫的学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现在,王永立先生已经成为磁场,这个磁场很象南宋时期朱熹开办的白鹿洞书院,又很象鬼谷子传经说道的鬼谷紫院。
它没有高等学府的名头,也没有国子监高耸的围墙。
学子们虔诚的敬畏着王永立先生,王永立先生也虔诚的为他们传道。
传什么道?传中国大成拳武德之道,武术之道。
传不为天下先、甘愿为天下谷之道。
执大象,天下往。
王永立先生是一个得到了中国大成拳真传的学者。
其父王斌魁是继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之后的一代大师。
拳本无门,法无定法
拳本无门,法无定法
拳本无门,法无定法,太极、形意、八卦,少林、武当亦然!
千古一拳,拳者一劲,劲用刚柔;功练内外,变在虚实,动在松紧,松紧于变,入细入微,形合神,神御形,形神合一用心修,修上修下修内外,修得无心便是拳。
道在身,药在心,何需身外妄萦求?
阴阳乾坤大,春城草木深,练功求松紧,君悟自不欺!
松紧虽于形,号令惟在心,形而下之,心而上之,修心为上,心机一发,百骸皆从。
练是练形,用是用意,形意形意,形不离意!
松紧不动形,不是形不动,变化入于微,微中有奥妙。
骨撑筋伸肉要松,劲合节要活。
松紧要快慢,松紧要瞬变,瞬变松紧敌不欺,渐瞬松紧鬼神惊!
一松一紧一运化,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自无敌,君若识得此中理,必能悟得拳中秘。
拳到高层始乃一,一以贯穿在一理,无论内家、外家、少林、武当,拳不离攻防,法不离奇正,变不过虚实,用不过刚柔,练不出松紧,功夫好与坏,无非是加大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只不过内家重内,外家重外而已!
所谓功夫的好坏,也不过就是对松紧程度的把握精熟而已,离开松紧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这就是道理,或谓真理,是任何一个大师、特师、超师都不可逾越的平凡之理!
理明、法正、形顺、气畅。
任何拳,其实,都不过借形以练功而已!功夫功到必成。
拳道中枢 大成拳论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学任何东西都要知道行道啊。 王芗斋大成拳,为近代武术集大成者。 一口气拜读完毕,非常感动!王老先生的大公无私,悔人不倦,堪称国人的楷模。 习拳不尽在年限之远近与功力之深浅和身体及年龄之高下,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辈份之高低。 王芗斋先生一代武学奇才,以超凡的武学素养,从传统的形意拳中取其精华,别开生面的创制意拳,进而大 成拳,集近现代中华传统武术之大成。 习拳不尽在年限之远近与功力之深浅和身体及年龄之高下,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辈份之高低。 换言之,即有无兽性之笃力也。拳拳赤子之心[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 回想近二十年前读芗老大成拳论,畅快淋漓,动我心魄,芗老是不失赤子之心的真人、矛盾老人。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士
广大读者
作家
拳论
作品
艺术家
大成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 权电子版权。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拳道中枢·大成拳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1
第1章
2
第2章
3
第3章
4
第4章
5
第5章
01
第6章
02
第7章
03
第8章
04
第9章
06
第11章Βιβλιοθήκη 05第10章01第12章
“非遗”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断想
“非遗”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断想作者:王传方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1期摘要: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
“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
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
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关键词:拳种;武术;传承;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47—05Abstract:Boxing is the basis of Wushu and also a complete unit of Wushu skill and culture。
Wushu culture heritage shall be launched from boxing。
It is believed that whether boxing will flourish or not depends on human being。
Thus, protecting and educating successors is the key of inheriting boxing。
For the harsh realities of boxing in heritance such as its declination deviated from development, the lag of boxing theory and the lack of qualified successors,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Wushu, the boxing successors and survival fields。
形意拳答问
形意拳答问
无
【期刊名称】《搏击》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1.形意拳这一名称是什么含意呢?是否与岳飞将军有关呢甲形意拳既名形意,是说其有形有意,形即外形,意即内意,是内外兼修之拳也。
外形即人身之肘、膝、肩、胯、头、手、足等,内意即神、意、气、力等。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14
【相关文献】
1.浅析形意拳的智慧——以形意拳中崩拳为例 [J], 范东杰;刘定一
2.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的形意拳文化及其开发--基于北京地区形意拳发展现状的反思 [J], 张长思;王晓娜
3.浅析形意拳的智慧——以形意拳中崩拳为例 [J], 范东杰;刘定一;
4.形意拳宣传片《武林瑰宝——形意拳》在河北省深州市举行开拍仪式 [J], 李国樑
5.形意拳答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
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
王岗;朱佳斌
【期刊名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3)00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传统武术流失日益严重的现实环境下,探讨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要突破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原则.首先明确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通过国家立法保护的形式实现对传承人的名誉认可及经济补助,同时又要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结合起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武馆校中实现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最后还应该拓展保护的范围,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达到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
【总页数】5页(P292-295,312)
【作者】王岗;朱佳斌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2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传统武术保护传承的实施路径 [J], 李琼
2.从非遗保护视角看淮北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J], 赵峰
3.传统武术传承人重点保护对象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 [J], 屈植斌
4."非遗"视阈下湖北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J], 宋剑波
5.“非遗”视阈下湖北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J], 宋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惯性与时代整合:武术传承人的生存态势与文化传承
传统惯性与时代整合:武术传承人的生存态势与文化传承王智慧
【期刊名称】《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9)005
【摘要】基于扎根理论,以社会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仪式化、制度调节、责任意识和生存环境4个维度揭示现代社会中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状况.认为:绝大多数武术传承人借助武术文化的资本转化实现了代内和代际间的社会流动,总体生存状态相对较好;在文化传承方面,武术传承人最先触及传承场域的变化,传统文化没落是从仪式性文化的变迁与消失开始的;武术传承人对当代武术传承状况有着理性的判断,深知社会制度与政治权力在文化调节中的作用;传承人对武术传承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对于现代社会变迁武术传承人自知无法逆转,只能被动适应或主动调适.
【总页数】7页(P71-76,94)
【作者】王智慧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
【相关文献】
1.新时代河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沧州为例 [J], 杨玲;孙静;王俊红;张宝霞;闫国强;郭浩勇
2.当代传统武术存续思考:基于武术传承人的视角 [J], 陈观亮
3.当代传统武术存续思考:基于武术传承人的视角 [J], 陈观亮
4.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传统武术文化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视角 [J], 王会宗
5.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传统武术文化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视角 [J], 王会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40年生存样态和文化解读
河南省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40年生存样态和文化解读石立江【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以翔实的数字资料和多个真人真事,记录了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40余年的演变历史,反映了基层太极拳习练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演变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样态.文革前公园存在着以趣缘结合而成的习练太极拳群体;文革中太极拳文化虽然被扭曲,但是太极拳活动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后十多年社会转型期中,习练点每年春秋举办多次培训班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文化在普及中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进入世纪之交,习练点返璞归真于为习练者带来愉悦和健康的体育终极目标,并逐渐成为传承陈鑫拳架知名站点.习练点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在于太极拳文化本身的魅力,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的辐射力.【期刊名称】《中国体育科技》【年(卷),期】2013(049)002【总页数】7页(P127-133)【关键词】河南省;开封市;太极拳;习练点;生存样态;文化解读【作者】石立江【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521 前言河南省开封市是一个文化积淀厚实的古老都市,公园里习练太极拳者众多。
开封市汴京公园位于开封市东部,西靠开封古城墙,占地14公顷,是新中国建立后所建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每天7时30分开始售票,在此时之前对前往晨练者“网开一面”,可以免费进入,因而每天到此晨练者众多。
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正式建于1972年,当时开封市体委对全市中10多个较大的太极拳活动群体登记造册,发放“开封市太极拳辅导站”标志旗。
40年来,习练点历尽沧桑,先后在该习练点学习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可以千计,至今仍然在该点习练太极拳的“高手”比比皆是,也有几个从该点走出去的“名人”。
通过纵向描述太极拳习练点40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来剖析和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演变下的基层太极拳习练群体生存样态,并对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北京老胡同拳痴苦练30年,太极宗师用一句“毫无意念”给否决
北京老胡同拳痴苦练30年,太极宗师用一句“毫无意念”给
否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内家拳术源远流长,传播的非常广泛,到现在已经被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属于东方哲学,囊括了传统的道家学说、传统儒家思想,以阴阳为辩证基础的综合性思维。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太极拳隶属于传统的内家拳术,区别于少林、武当、八卦等外家拳术,总之太极拳除了招式还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也是太极拳高手们常说的意念。
日前,北京老胡同拳痴,自幼酷爱太极拳术,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坚持练拳,到现在算下来已经坚持了有30多年了,这个老者坚持习拳目的很单纯,就是想练好拳术,强身健体。
说起自己练拳的收获,老者非常兴奋,自称虽然快70岁的年龄但是很少感冒生病,中气十足,说道拳术每每都是眉飞色舞。
有身边的拳友将老者视频传到了网上,没有想到却让老者很是气愤,网友有所谓的太极拳大师看过之后四个字点评了老者的拳术,说其拳术“毫无意念”。
笔者也是太极拳爱好者,但是并不认同这位大师的意见,可以点评,但是得落到实处,毫无意念说到底还不就是个模糊概念,太极拳的确是内家拳术,但是每每用这样近乎于神化的内功来说事,恐怕不好。
摊开了说:
如果论实战,可以过过手,来证明你的功夫高
如果论养生,看看老者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即可
总之笔者认为这样神化性的点评不认可,太极拳大师们总是爱拿出一些看不到也摸不到的高功夫来压人,其实如今的太极拳爱好者们更希望能够用让普通人能感受到的方式来讲拳、传拳。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太极拳精华在八法,大学堂名家传珍宝——学练张全亮老师教授的吴式太极拳八法有感
太极拳精华在八法,大学堂名家传珍宝——学练张全亮老师教
授的吴式太极拳八法有感
王卫兵
【期刊名称】《中华武术》
【年(卷),期】2024()1
【摘要】深秋的杭城温暖如许,萧山区金马饭店高朋满堂,2023年11月1~6日,《中华武术》杂志在此成功举办中华武术大学堂第十五期名家讲堂。
我有幸参加了张全亮老师班的学习,全程由梁式八卦掌、吴式太极拳名家,世界级人类非遗传统吴式太极拳保护单位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名誉会长,83岁高龄的张全亮老师主讲授课,内容丰富,对学练“吴式太极拳八法”感受良多。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王卫兵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
【相关文献】
1.峨眉太极拳八式第一路健身练法
2.访八卦掌、太极拳名家张全亮
3.访八卦掌、太极拳名家张全亮
4.主讲名家:张全亮主讲内容:吴式太极拳拳式用法、吴式太极刀、八法体用、传统吴式太极拳37式
5.刚柔并济、优雅迷人的吴氏太极十三刀——学练张全亮老师教授的吴式太极刀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永立先生谈拳1、 松紧、紧松、松松紧紧、紧紧松松、不松不紧、不紧不松、松紧适宜。
2、 力由站桩而生;由试力而得知;由推手而知其运用;由断手而检验其效。
3、 静中求动为站桩,动中求静为试力,试力主要是体会站桩时产生的力在动起来后还有没有。
4、 子午(独立)桩:脚与手、颈要争上,要常练;5、 降龙桩:要体会后背伸展开的感觉;6、 伏虎桩:前手如按虎之头颈,后手如按虎之腰胯;7、 人至疯狂而无不胜;8、 技击基本桩(三才桩):神圆力方;基本要领: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脚稍向内扣,重心基本均衡,也可稍向前脚掌,膝盖微屈并有向前指之意,小腿内裹扣,大腿撑裹,并需体会小腿与大腿的联系和下有本木支撑,自然做到臀半圆。
上身脊骨自然正直,手臂自然上举,肩撑肘横,双手距离两拳,五指自然分开,体会两前臂内裹外翻,双手撕拧,撑三抱七。
头向上领,有顶一定重量之物及绳吊系之感。
手与颈争,腰与膝争,力量体会开始为皮筯,中期为皮条,后期为牛筯。
向前而有阻力,背部有拉力;向后则背部有阻力,手部有拉力。
向上有阻力,下部有拉力;向下有阻力,向上有拉力。
向左有阻力,右有拉力;向右有阻力,左有拉力。
9、 摩擦步由技击桩始,两臂左右分开。
两手如推山,两肘如提斗,两肩如担山,头如顶一定重量之物。
趟提拨缩:屈前腿,重心前移,用后胯提拨后腿,小腿及脚有如从泥中拨出,足腕如蹴泥。
后腿前移,注意后脚跟不要翻起,基本与地面保持平行,脚似在泥中趟行并将泥铲起,动作要慢,后脚移至合适部位后即成前脚,落地时向外侧划一小弧线,踩实并回复开始时技击桩步伐,左右互换。
10、撑抱技击桩:由基本桩始,两脚换为丁八步,前后脚距离有一脚左右即可,重心前三后七,前脚跟虚起,前脚掌搓踩,腿、手的基本意念与基本桩相同,只是前后腿、前后手的姿式不同,撑三抱七。
如抱大树。
11、矛盾技击桩:在撑抱技击桩的基础上,步伐加大,前后手距离也相应加大。
前手如持盾牌,后手如持矛,意念与撑抱技击桩基本相同。
要注意前后手皆可进击。
12、扶按试力:13、钩掛试力:内裹外翻,动作要舒展,幅度可大些,要大气。
14、单手:手与腕呈一定角度,腕部放松;钩掛要注意手与腕的角度,在下手时手上抬,用腕上部与手配合掛,在上手时,手指下插,用腕下部与手配合钩;后手要起保护及辅助作用,防止对方顺手上步切击后颈,并可辅助自己前手拧裹落手进击和抢手,抢手需反应及功力,切忌肘部悬起。
蛇形的拨草、吸食、吐芯可用于单手;15、放人时要使对手破体后发力。
16、向前进击:斜上30度角进攻,一、二、三拳,攻击对方头部及胸部。
17、蛇形属健舞范畴,做的太像反而有问题,王老称为惊蛇,主要是拨草、吸食、吐芯。
蛇是能够立起来并有曲折的,不光是伏地蜿蜒爬行。
18、除大、小栽拳外,一般肘部不高于手部;19、老三拳其实为一拳;20、炮拳即为直拳,双手撕拧开,会加大进攻力度;21、出脚(摩擦步)时有将铲起的泥踢、甩出去的感觉,出脚直击对方小腿迎面骨,出脚后立即回复原态;22、养生桩根据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所需意念也不同。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一叶闲舟武术爱好者一看便知这是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那么什么是一法不立之法呢?我随恩师王永立先生习拳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耳闻目染及体识,认为意拳难者是难在学理不通,感到无法入手,和已明白道理后缺乏认真细致的体认及恒心毅力的坚持。
关键是用身体是否能真正地来证明理的一致性。
现谈一下笔者的恩师王永立先生怎样诠释着王老的拳学思想的:有些并非师父原话,我想只要能理解师父所想要表达的中心内容、内涵就行。
王老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这站桩怎么站,为什么站,目的是什么?我师父说,首先要知道它是以什么为原则的?王老是以宏观的思想角度看待拳学的。
是以“宇宙为原则、原理以为法的”。
往那一站要与天地发生联系,怎样发生联系呢?要有规矩。
王老站桩篇里讲的意念、要领就是规矩,每次站桩都要在精神和意识相对“松静和”的前提下体会“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及“怀里抱一轻气球”。
这是意念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要领,支撑挺拔、松紧适宜、在舒适得力的桩态状态下,体会上边吊着没有、下边坐着没有、前边顶着没有、后边靠着没有、左右撑着没有、中间抱着没有,都要在不即不离的找,垂直中正、不偏不倚,宇宙(地球)多大我多大,认真细致地找,并不是什么也不想面包就会有的,你不找面包八百年该没有还是没有。
所谓:“得师者、得规矩”、“得已者,循规矩”是不是在循师法规矩、桩法要领的前提下在桩态状态下把抽象虚无的“物”变成现实致为重要。
这“物”指的是什么呢?这“物”就是通过意识假借的物质.那么意识又是怎么回事?所谓意识就是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
明白了这些基本道理后,就可在按图施工的过程中很快找到自己在宇宙间的位置,王老说:“要明拳理、知拳益,要知自身之位置”。
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中”,自己就是(地球)宇宙之枢。
所谓“天地”就是“环边”。
“恨天无把、恨地无环”,只有与“天地”同时有了联系“环把”也就抓住了,体会中有了感应就为“持”不要钻牛角尖,非抓住为“持”所重者,在意感。
意感有了,也得其环中了。
这个阶段,不允许“举一反三”。
因为你连一还没得到,没有“反三”的能力,尤忌自作聪明无的放矢的瞎捉摸,瞎假借,以免流入虚幻,这个阶段听话就行,老老实实地循规矩“要领、意念”,更不要模仿他人,跟着比划,因这时的比划还不是“良知、良能”的动,不是“身心”一致之动,只是徒具外形的机械式运动,并不是某一动作练到“熟”到什么程度能有用之动。
那么什么才是“良知、良能”呢?王老说:“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非达此境地不能知“良知、良能”之由来,不能得王老站桩功之神髓.因为在相对静极、松极的桩态下所产生的动,才是顺其自然之动,“良能”渐发之动,整体均衡之动,才是王老“为什么有此一动”之真意。
但“为什么有此一动”并不单指这动之初之动,是泛指在整个意拳练功过程中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要把站桩里求到的本(指己)、物按怎么动的要求,动起来还不能把“一”丢掉。
这“一”即是物,物即是“一”也。
所谓“动即是静、静即动”“动静一也”其实是一在动。
请试想:上边拉着天,下边提着地,前边顶着天,后边靠着天,左右撑着天,中间抱着一之动,是不是由于前后、左右、上下相互制约的作用,根本就散不了的动,是桩在动,是垂直中正、不偏不倚、靠重心位移,或者步法来完成的动,所谓“动之则山飞、静之则山安”是也。
能否山飞、与山安,实是站桩与试力已具备“体整如铸、身如灌铅、毛发如戟、筋肉若一”的意感质量问题,也就是说,桩功里的体会,各项要领付诸于实施的意感如何,如“头”顶领按缩吊等各个部位都要在桩里等到具体的意感后,方有动之条件。
此即王老所说:“离开已身不是道,执着已身更糟糕”。
首先要辨证的理解:在不能离开已身上下功夫,就是要首先完善自我,先解决自身矛盾,怎么解决,还是桩法要领,就是通过大脑思维,用心指挥四肢百骸的各个部位及整体同时协同作用,调动周身之活力同时工作。
“自身皆具备,反向身外寻”,要求自身具备,就是身体各部位都按要求的“要领”真实的意感中全做到了,才能真正知道“我”是谁,否则根本就不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见性、明理”。
体外矛盾好像并没有特别着重提及,其实已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早已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原因是平时站桩及试力都和天地发生了联系,只是没有特别强调而已。
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解决自身矛盾,先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然后内外矛盾同时统一,“矛盾错综须统一”先解决主要的,次要的就容易多了,其实次要也是主要,只是要分清“轻重缓急”怎样入手切入而已。
(站桩是在静中求“动”,是意感中不显形之“动”。
这个“动”和以后有试力所作出的“动”字是一个字,意思却不完全一样,站桩之初求的这个“动”是在调整均衡的,确切地说是求“中、和、均”的,也是完善形的。
为什么说是完善形的,因王老说过:“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和“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看似好像又出现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其实一样简单。
先解决主要矛盾,首先站桩篇里已经勾画出了一定的间架结构,或者某师给你安排好一一定的姿势,这就是形,只不过很难达标,因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差异,如有的是气质性的、有病理的、有体力劳动者、有脑力劳动者等等等等,但都能在具体的要求下有一定的“形”,如果有10-20人在站桩,肯定都不一样,只有近似的,那么谁对谁错呢?其实都对,只是对的不太尽善尽美而已,。
这时主要矛盾就突出出来了,形有了,虽不太标准,但也知道什么是标准,一时间难以达到,这“意”就是主要矛盾,先把“意”贯彻执行到这不太标准的形里。
这时的“意”意思也较广,不是单指“意念”一端,所以要特别注意不要钻牛角尖。
“意拳理论的抽象”已经给很多爱好者造成不太好理解的困难,再不学会辨证的看问题,是不行的。
这时的“意”具有多种意思,如:意感天、地、中’及各项要领的具体实施,实施的怎样?又要内视、又要外观,逐渐调整。
如:双手不一样高,双脚重量不同等等,都要慢慢地逐渐调整,随时发现随时调整,但不能调整太快,太快容易失“意”。
所以站桩的全过程也是调整的全过程,也是“背课文”的全过程。
所谓“课文”,即是各个部位的各项要求,“意”感中做到了没有,如果天天就这样找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就能尽可能早一点把拳学内涵贯彻执行到“形”里。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体会的加深,意感的丰富,这“形”也逐渐得到了完善,这时的“形”和“意”自然而然的得到了统一。
“非常都是极平易”“真法大道日用平常”。
其实都是简单的东西。
站桩的目的也达到了,“统一精神、统一意识、统一神经”,这三统一都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情况下得到的,并不是临时说统一就能够统一起来的。
所谓“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之为无不为”,“不图明堂、图明白”。
这些东西搞明白了,又能用身体证明了,求整之法已得,习拳素质已备,才有习拳之可能。
王老抽象的意拳理论体系,实是师先哲们的学理,如:老子说:“道之为何、道之为物、道为何物、晃晃忽忽”,但在自然界里确实在在,只是难以准确的说清、道明。
道家学说:“法天法地,法自然”,王老说:“宇宙间找自己”,这宇宙到底有多大,也可以理解为“其大无外、其心无内”。
所以王老说“拳也,近乎道也”。
又如:“良知、良能”,知行之解释,是来自明代大儒“王阳明、守仁”先生,“静极生动”、“良能渐发”、“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
再如“大李王维画”,是在说唐代青绿山水画的一代宗师李思训先生,他之技法能真实的在画面上把山水表达为极至。
王维者都知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不谙画道者少知他还是一位“水墨渲淡”山水画之鼻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开文人画之先河。
元代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是文人画之四大代表,都具诗、书、画融为一体之贯通,其表现风格确不同,都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其意境确很深远,耐人寻味,其画道先贤者有“意足不求颜色似,一字不书也是佳”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