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方案分析——酒店天然气分布式
1 项 目背 景
某 四星 级 酒 店 , 位 于旅 游 风 景 区 内, 建 筑 面 积 2 7 5 0 0 m , 由 2台 6 t ・ h 的燃煤 蒸 汽锅 炉和 2台蒸 汽
行 的特 殊方 式是 整个 分布 式能 源项 目成败 的关键 。必
须 要根 据实 际用 户 的 内 、 外 部条 件 , 设 计科 学 、 合理 、 可
店 的营业 性质 决定 了在 同一 天 中 , 热 电负 荷 高 峰 和低 谷 时段 都是极 不 平衡 的 。要解 决 这 些 问题 , 必 须 要对
天然气热 、 电、 冷三联供能源系统 , 不仅可 以大幅度 降
低燃 料 费用 的支 出 , 满 足全 部 的能 源需求 ; 同时也 解决 了酒 店 长期 以来 没有 备用 发电机组 的不安全隐患 , 为酒 店创造安全 、 稳定 、 高效 、 清洁的环境奠定坚实 的基础 。
L i B r 制冷 机组 向酒 店 提 供热 、 冷、 热水 及 蒸 汽 负 荷 , 酒
店 没有 配 置备 用发 电机 组 。 随着旅 游 业 的大 力 发 展 , 出行 的 消 费者 对 居 住 环
境 的要求 不断 提高 , 酒店 行 业 的环保 标准 也 F t 益提 高 。
根据政府提出的实现‘ ‘ 进气退煤” 的方针政策 , 酒店原
根据 类似建筑功 能类 型冷热 电负荷分 析 , 项 目典型
日冷负荷 曲线如 图 1 所示 , 日热负荷 曲线如 图 2所示 。
根据业 主 提供 的设备 实 际运行 的统 计数 据 以及 空
调设计规范, 项 目的冷热指标 、 电负荷指标取值 , 如表 1
表 1 负 荷 统 计
注: 暖气片热指标 4 5 / ( W・ m- 2 ) , 空调热指标 5 5 / ( W・ m≈)
2010年973项目
2010CB227100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200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300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1
序号
项目编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名称 东南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洪伟 刘新宇 任晓敏 许宁生 刘铁根 李波 孙家广 蒋昌俊 陈章渊 余少华 夏军 杨修群 吕达仁 周名江 石建省 赵美训 王超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 础研究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 2010CB327600 体系基础研究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 2010CB327700 基础研究
1315.00 1328.00 1312.00 1345.00 1331.00 1440.00 1373.00 1418.00 1409.00 1379.00 1167.00 1184.00 1290.00 1433.00 1268.00 1317.00 1195.00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 论
2010CB732100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CB732200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0CB732300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 基础研究
2010CB732400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钢铁研究总院 中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董瀚 邱冠周 孙军 益小苏 孙晓峰 朱敏 张文军 李世海 刘日平 李晓谦 戴琼海 吴一戎 冯夏庭 张顶立 孙润仓 卢冠忠 鞠熀先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B000280901 应用 B000710904 B001110901 B001670901 B002950901 B007170901 A000080937 A000090941 A000300903 A000510901 A000980901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 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城市环境要素高分辨率遥感谱像 合一认知理论与方法 稀疏微波成像的理论、体制和方 法研究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 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 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 题的基础研究 生物膜动态变化的分子机理与功 能研究 攻击与亲和社会行为的机理和异 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基于精密测量物理的引力及相关 物理规律研究 复杂装备研发数字化工具中的计 算力学和多场耦合若干前沿问题 海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 程 抗体-抗原分子识别的结构基础 和功能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研 究院 中国科学院电工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 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 热物理研究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中山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同济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 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电 子研究所 武汉邮电科学研 究院 河海大学
银屑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心脏间隔缺损形成、发展和干预 的基础研究
炎症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 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恶性肿瘤发生及其早期防治的基 础研究 基于系统生物医学基础的白血病 临床转化研究 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 清华大学 究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 石河子大学 特征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 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病毒研究所 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 中山大学 机制及防治研究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关基础研究 广安门医院 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 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 南京大学 究 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秦伟: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潜力大 发展障碍多
秦伟: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潜力大发展障碍多“我们这栋办公楼就是部分采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供冷和供热都是依靠地热资源,本来供电也可以自给一部分,但由于不能上电网,我们的发电机也就难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了。
”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秦伟作上述表示。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指将能源系统以小规模、小容量、模块化、分散的方式布置在用户端,以双向传输冷、热、电能。
秦伟透露,分布式能源系统如果做得好,节能率可达20%~40%。
目前我们的简单分布式供能系统,节能率大约为5%~10%,尚有巨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和市场发展潜力。
《科学时报》:从国家角度,在分布式供能技术方面有哪些愿景和计划?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展态势如何?秦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分布式供能技术作为与氢能、核能等并列的4项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十一五”期间部署了分布式供能专题进行重点研究,我们所几乎参与了所有关于微小型燃机和分布式供能国家级示范性项目的研究。
工程热物理所从事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已有20多年,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与设计、燃气轮机和余热利用装置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系统运行与控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正在承担一项“973”项目“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两项“863”目标导向性分布式供能系统项目示范研究。
“十二五”期间,分布式供能将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同时经过了20余年的技术储备,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分布式供能这一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并针对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各能源行业,下发了推进分布式供能产业化的征求意见通知。
另外,据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将在我国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意在利用不同县不同的能源资源特点,利用电网延伸、风力发电、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源发电等,达到一个县的能源自给,不与工业争电。
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
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一直是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重视。
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是指利用多种能源资源,通过互补和综合的方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定义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是指利用多种能源资源,通过互补和综合的方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包括多种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通过互补和综合的方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是一种综合利用多种能源资源的系统,能够有效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讨利用多种能源资源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技术原理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的选择、能源转换技术、能源储存技术和能源管理技术等。
在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然后通过能源转换技术将能源转化为电能或热能,再通过能源储存技术将能源储存起来,最后通过能源管理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的应用领域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在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建筑能源系统、交通能源系统、工业能源系统和农业能源系统等。
在建筑能源系统中,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可以通过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方式为建筑提供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技术
2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技术一、技术名称: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技术二、技术类别:减碳技术三、所属领域及适用范围:电力、建筑行业分布式能源利用领域四、该技术应用现状及产业化情况分布式能源技术对能源进行综合梯级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同时也被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
近10年来,已建成北京燃气大厦、北京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广东宏达工业园等各类分布式能源项目59项,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76万kW。
2012年确立国家示范项目4个,共4万kW。
我国计划到2015年建成1000个分布式能源项目,10个典型性示范区域。
五、技术内容1.技术原理利用200℃以上的太阳能集热,将天然气、液体燃料等分解、重整为合成气,燃料热值得到增加,实现了太阳能向燃料化学能的转化和储存。
通过燃料与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技术,可大幅度减小燃料燃烧过程的可用能损失,同时提高太阳能的转化利用效率,实现系统节能20%以上。
2.关键技术(1)太阳能热化学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燃料转换技术、富氢燃料发电技术、吸收式热泵技术等;(2)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技术和全工况优化控制技术等。
3.工艺流程(1)燃料先经过加压和预热后,进入太阳能吸收/反应器,反应器内填充催化剂,燃料流经吸收/反应器内催化床层发生吸热的分解/重整反应,生成二次燃料气,所需反应热由太阳能直接提供;(2)经过吸收/反应器充分反应后的二次燃料气经过冷凝器冷却,未反应的燃料与产物气体分离;(3)产生的二次燃料气经过加压后,进入储气罐;作为燃料进入内燃机发电机组发电;(4)来自储气罐的燃料驱动富氢燃料内燃发动机发电,烟气和缸套水余热联合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制冷,通过换热器回收系统的低品位余热,生产采暖和生活热水。
具体工艺流程见图1。
图1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流程图六、主要技术指标1.发电功率可达百MW级;2.一次能源利用率80%~89%,太阳能所占份额15%~20%,太阳能热发电效率20%以上(常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效率<15%)。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研究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研究摘要: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开创安全高效的能源消费新局面是中国能源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其中,多能互补系统可以充分地利用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了目前中国国内外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主要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燃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蓄能系统、热泵技术等。
关键词:多能互补;燃气分布式;分布式光伏;蓄能1 引言中国能源正处于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其中,多能互补系统可以充分地利用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与传统供能系统很大的区别在于其丰富多样的电源形式,主要涵盖燃气轮机、内燃机、小水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地热发电等。
此外还可配置储能设备,如飞轮储能、电池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多种形式储能。
分布式能源从空间、时间和特性上将多种能源进行整合互补,缓解整个系统波动,提升供能可靠性。
2 中国国内发展现状多能互补包括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和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两种类型。
为构建优良的多能互补分布式智慧能源系统,中国国内外研究团队不仅在多种能源组合方面尝试各种配置,在分布式电源、储能等方面也进行不断创新。
分布式电源指规模容量较小,产生的电能不需要大规模、远距离输送,与用户就近布置,直接进行就地消纳的微小型发电系统[1],其一般包括传统发电模块、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块等。
相对于传统电源,分布式电源系统简单,各组件互相独立,容易控制,对负荷变动的适应性强,拥有很好的调峰能力。
同时由于采用了新兴发电模块与引入了可再生能源,对温室气体及固体废弃物减排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由于具有以上优点,分布式电源发展迅速,包括就近供电、海岛供电、保障供电、备用电源、“黑起动”电源等。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研究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关键技术发展研究。
在我们对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进行了概述。
接着,正文部分分别从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定义、发展现状、优势、挑战以及关键技术展开讨论。
在我们展望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的未来发展。
本文旨在为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优势、挑战、展望、研究1. 引言1.1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研究概述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是指通过不同能源形式的组合利用,实现能效互补和协同优化的能源系统。
其核心理念在于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在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前景。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展开研究,包括定义、发展现状、优势、挑战和关键技术等内容。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定义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是指利用多种不同能源相互协调和互补的方式,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能源转换和利用的一种新型能源模式。
其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与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结合的方式。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定义体现了能源综合利用和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将不同类型的能源无缝衔接,实现能源互补和协同发展。
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意味着我国能源战略的转变和升级,将推动能源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能源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转型。
同时也将为未来能源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我国实现能源革命和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研究共3篇
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研究共3篇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研究1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是一种高效、低碳、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然而,要想实现该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需要面对众多的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首先,技术层面。
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涉及多种能源技术的协调应用,包括燃气、电力、热力等。
在系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能源设施的用地、用水、用气、用电等方面的配套供给问题。
同时,由于大型综合能源系统关键设备采购和技术应用受到国内外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对国内和国际市场和技术变化进行追踪、评估和应对。
其次,经济层面。
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工程,在规划过程中,涉及到太多的财务评估、风险评估以及经济成本问题。
因此,在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工作中,要强化经济性分析,进行项目经济评价、投资回报估算等相关工作,同时增强金融支持,降低资金成本和税收负担,并逐步建立财务性指标等。
再次,政策层面。
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是一个需要政策和法规支持的领域,在实际应用和建设过程中面临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挑战,必须进行全面的政策和法规风险评估。
同时,需要与利益相关方、各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国家、地方政策及相关支持政策,构建合作的政务实践机制。
最后,需考虑社会影响。
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不仅涉及到能源的供给,还关系到人民的福利问题。
因此,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相关人的需求和意见,充分考虑与市场、投资者和居民之间的互补关系,构建平衡的社会和谐机制。
因此,要实现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面对多方面的挑战。
同事,通过研究、分析、评价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立稳定的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法规风险等形成的规划体系,为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持在冷热电联供/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政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立稳定的规划体系,以实现科学、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研究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分布式能源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设智能、灵活、高效的能源系统的目标。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目前关于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难题需要攻克。
本文旨在对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概念、技术简介、挑战、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更具有实践意义和指导性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其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在应用,为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2. 研究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关键技术,包括各种能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探讨其技术挑战和可能应对措施;3. 剖析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更好地推动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促进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是当前全球能源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全球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发展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可以有效减缓全球能源危机,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能源供需的平衡和安全稳定。
深入研究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
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能源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作为一种促进能源转型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过度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尤其是对煤炭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因此,我国急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和优化各种能源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中,可再生能源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量和清洁的特点,通过开发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防控做出贡献。
在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也在不断完善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提高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实现光伏发电与传统电网的互补和协同。
除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经济性的逐渐改善,这些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也是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物能源是利用生物质作为原料生产能源的一种方式,具有资源广泛、再生快速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优势。
通过生物质燃烧、生物质制氢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生物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在多能源互补与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中,能源储存和调度技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源的可再生性和间歇性导致了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CCHP_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产业的安全性、解决环境污染,单一的大电网集中供电 解决 上述问题存在困难,而分布式供电系统恰好可以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安
全性与解决环境污染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因此,大电网与分散的小型分布式供电 方式的合理结合,被全球能源、电力专家认为是投资省、能耗低、可靠性高的灵活 能源系统,成为二十一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市电平均价格,单独发电是不经济的。对于热负荷变化较大的建筑物或者负
荷率很低的场所,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一般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并且发电机的使
用寿命也会受到影响。
2.系统成本的经济性受政府行为干预的影响大。
CCHP成本中燃料占67%~78%,其经济效益受市场燃料与用电价格(电价、
气价、热价)的影响(希望的大趋势是电价上涨、气价下跌),这些与政府定价
分布式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Mr.Z
2015-10-6
2021/5/27
1
0 前言
分布式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DES/CCHP)是一种建立在能量梯 级利用概念基础上,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同时产生电能和可用热 (冷)能的分布式供能系统。
作为能源集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冷热电联供 系统按照功能可分成三个子系统:动力系统(发电)、供热系统(供 暖、热水、通风等)和制冷系统(制冷、除湿等)。目前多采用燃气 轮机或燃气内燃机作为原动机,利用高品位的热能发电,低品位的热 能供热和制冷,从而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总能效率,降低了燃气供应冷 热电的成本。联供技术的具体应用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电负荷大 小,负荷的变化情况、空间的要求、冷热需求的种类及数量、对排放 的要求、采用的燃料、经济性和并网情况等。
我国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发展及政策研究
麵 0隨 _
率。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
加 快 能 源 转 型 ,建 设 现 代 能 源 体 系 ,是 当 前 我 国 面 临 的 重 要 任 务 。到2020年 、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 次 能 源 消 费 比 重 分 别 达 到 1 5 % 和2 0 % 。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要达到7.5亿 千 瓦 以 上 ,占电力总装机超过4 0 % ,占总发电量超过3 0 % ,其中风电 装机达到2亿一2.5亿 千 瓦 ,光伏装机达到1亿 一 1.5亿 千 瓦 。要 实 现 以 上 目标 ,必须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 比 重 。推 动 多 能 互 补 示 范 及 应 用 ,有 利 于 拓 展 可 再 生 能 源 大 规 模 利 用 空 间 ,加 速 对 化 石 能 源 的 替 代 ,推 动 我 国 能 源 体 系 向 清 洁低碳模式转变。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提出及目标
国 家 发 改 委 、 国 家 能 源 局 在 2016年 7月 出 台 《关 于 推 进 多 能 互 补 集 成 优 化 示 范 工 程 建 设 的 实 施 意 见 》 (简 称 《意 见 》 )。根 据 《意 见 》的 部 署 ,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 1月 发 布 了 《首 批 多 能 互 补 集 成 优 化 示 范 工 程 的 通 知 》,公布了首批 23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项目。 《意 见 》要 求 ,在完成第一批示范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到2 0 2 0年 ,各 省 (区、市 ) 新建产业园区采用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的比例达到5 0 % 左 右 ,既有产业园区实施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的比例达到 3 0 % 左 右 ;国家级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弃风率控制在5 % 以内 ,弃光率控制在3 % 以内。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工程设计及优化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工程设计及优化摘要:近年来,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话题。
而传统的单一能量体系,由于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在科技和经济等领域均存在着许多缺陷,已无法适应资源紧张背景下对各类资源利用可持续开发使用的要求,因此,多能互补综合资源系统工程应运而生。
因地制宜地使用可利用的各类能量资源、提升能量效率、减小能量耗费、用低洁净能量替代高污染能量的供能方法,已成为节约各类资源耗费、减少环境污染危害风险的首选。
多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网络系统(简称“多能源系统")具备了各种能量的输入、出□以及大量的能源转换与输送装置,利用信息化方式与各种供能装置建立耦合关系,并实现了整体规划设计与运作管理,以提升能量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热系统1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工程基本概念1.1多能源系统的基本内涵多能源体系实质上是多能互补基础上的综合能量服务。
多能量体系通常是指电、气、冷、热水等多个能量体系在燃料制造、输送、使用各环节耦合所产生的一个新的能量供应体系。
多能互补、协同优化是多能源系统的基本内容。
多能源系统通过充分发挥利用能源各方的优点实现相辅相成,可以从总体上增强系统的经济运行灵活性和工作安全性。
多能源管理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管理系统的“源”,协调充分考虑能量天然稟赋、用户负荷要求、价格因素,对多种类型能量实行最优化调配和供应分配。
(2)管理系统的“荷”,充分考虑使用者多品种用能要求和能量的可替换性,采用有效合理的调节和社会市场激励机制,实现综合最佳优化用能的效益。
(3)管理系统的"网”,包括各种能量的输出网(如电网、热网、气网等)及采用新工艺技术或装置将各种能量有机耦合一起,以便有效地将能量传递给使用者。
(4)管理系统的“储”,包括各种能量临时储备的各种装置或控制系统,以改善管理系统的经济效益运作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
多能源系统的规模,通常由所包括的“源”的容积以及所在范围的规模确定,从地域范围上考察,体系可以小到户用、建筑或农业大棚生产等范围内,也可以大到公园、乡村、小城镇、工业大区、都市、跨地域等各种规模的多能供能体系。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内容面向工业、建筑等高能耗行业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针对现有分布式供能系统所面临的燃烧过程不可逆损失巨大,微小型动力循环叶尖泄漏损失大,缺少动力变温余热的利用技术,以及系统变工况下供能装臵大幅度偏离额定工况引起的系统效率低等技术难题,本项目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是:(1)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基于能的品位高低,逐级、有序地转化和释放燃料化学能,进行燃烧以及热能梯级利用;对各个能量转化和利用过程进行品位关联;耦合燃烧前热化学反应与燃烧后热力循环,能量品位“无缝”接续地转化,综合梯级利用的原理。
具体阐明高品位燃料化学能释放的品位有序化机理,高、中品位热能的热动与热声转换机理,低品位热驱动制冷循环机理;阐明燃料化学能释放,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力过程以及循环之间的品位关联规律与能量耦合机制。
(2)多能源互补机理与全工况性能调控机制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化石能源有机结合,减少单一高品位化石能源转化不可逆损失的多能源品位互补机理;多能源输入、冷热电输出的系统动态关联规律,系统全工况性能的主动调控机制。
主要在于阐明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燃料化学能释放、热能转换的品位互补机理,多能源输入与系统冷热电动态输出特性的关联机理;阐明蓄能与燃料热功转换的相互作用规律,系统全工况性能的“品位互补,全时调控”机制。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计划以下研究内容:围绕第一个关键科学问题“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本项目从高品位的燃料化学能释放,以及热转功过程的梯级利用,到中低温动力余热的热声发电、吸收式制冷的梯级利用开展研究。
主要内容有:1)燃料化学能释放机理:燃烧前热化学反应与燃烧后热力循环的品位关联规律;燃料化学能释放的品位有序化机理;燃料化学能作功能力逐级、定向转化方法。
2)微小型动力的热功转换机理与方法:微小型燃气轮机流动规律与热力循环;对转冲压发动机原理与动力机械新方法;大振幅行波热声转换物理机制与损失机理;中温变温热源驱动的热声发动机热功转换方法。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工程设计及优化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工程设计及优化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双碳”背景下,综合能源系统不断地推进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低碳化供热供冷、工业余热利用及配合电网灵活调峰等领域的技术改革。
热泵因具有高效率、低污染的特点,在综合能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热泵可作为系统的供能及储能单元。
在综合能源系统中,以能量来源为依据,热泵被分为空气源、水源、土壤源及余热 4类,对作为供能单元的 4 种热泵分别进行描述;按照储能类型,热泵可被分为储热(冷)及储电 2 种。
热泵的使用实现了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化及高效化运行,但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能源匹配以及优化运行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对热泵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工程设计及优化引言在工业发展中,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过量,使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由此引发了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控制碳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共识。
在 2020 年 9 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逐渐减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得到大规模利用。
截至 2020 年,石油仍占全球能源结构最大份额,约占 31. 2%;煤炭为第二大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7. 2%;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份额分别升至 24. 7% 和 5. 7%。
1IES及热泵技术背景传统能源系统单一的能源结构特性造成了能源利用率低、供能可靠性差等问题。
多种能源在时空特性、供能方式及经济效益上存在差异,通过耦合、互补实现能源横向统一规划与协调优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
IES 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先进的物理信息技术和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区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电能、热能等多种能源,实现多种异质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在满足系统内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 第2部分:多能源互补驱动系统-最新国标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 第2部分:多能源互补驱动系统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多能源互补驱动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节能率的系统界定与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系统评价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本标准所述多能源主要指:气体或液体化石燃料、气体或液体生物质燃料、氢、可再生电(光伏电和风电)、网电、外部工业余热、太阳热能等。
本标准不适用于纯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系统。
系统输入的网电仅限于用作风机、水泵的动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7—200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 2589—202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17167—1997 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GBT 19001—2018 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2016应用指南GB/T 28750—2012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GB/T 32910.4—2021 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4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GB/T 33757.1—2017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节能率第1部分:化石能源驱动系统3 术语和定义多能源互补驱动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Multi-energies hybrid systems of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临近用户设置,各类以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氢能驱动的发电,并梯级利用、互补利用各类输入能源和系统发电余热联产冷和(或)热,且就地向用户输出电、冷和/或热的能源系统;以下简称多能源系统。
注:参考GB/T 33757.1-2017的术语和定义3.1修改。
统计报告期statistical reporting period统计用计时时段,为一个供冷季和一个供热季的连续运行年;以下简称报告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内容面向工业、建筑等高能耗行业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针对现有分布式供能系统所面临的燃烧过程不可逆损失巨大,微小型动力循环叶尖泄漏损失大,缺少动力变温余热的利用技术,以及系统变工况下供能装臵大幅度偏离额定工况引起的系统效率低等技术难题,本项目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是:(1)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基于能的品位高低,逐级、有序地转化和释放燃料化学能,进行燃烧以及热能梯级利用;对各个能量转化和利用过程进行品位关联;耦合燃烧前热化学反应与燃烧后热力循环,能量品位“无缝”接续地转化,综合梯级利用的原理。
具体阐明高品位燃料化学能释放的品位有序化机理,高、中品位热能的热动与热声转换机理,低品位热驱动制冷循环机理;阐明燃料化学能释放,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力过程以及循环之间的品位关联规律与能量耦合机制。
(2)多能源互补机理与全工况性能调控机制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化石能源有机结合,减少单一高品位化石能源转化不可逆损失的多能源品位互补机理;多能源输入、冷热电输出的系统动态关联规律,系统全工况性能的主动调控机制。
主要在于阐明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燃料化学能释放、热能转换的品位互补机理,多能源输入与系统冷热电动态输出特性的关联机理;阐明蓄能与燃料热功转换的相互作用规律,系统全工况性能的“品位互补,全时调控”机制。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计划以下研究内容:围绕第一个关键科学问题“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本项目从高品位的燃料化学能释放,以及热转功过程的梯级利用,到中低温动力余热的热声发电、吸收式制冷的梯级利用开展研究。
主要内容有:1)燃料化学能释放机理:燃烧前热化学反应与燃烧后热力循环的品位关联规律;燃料化学能释放的品位有序化机理;燃料化学能作功能力逐级、定向转化方法。
2)微小型动力的热功转换机理与方法:微小型燃气轮机流动规律与热力循环;对转冲压发动机原理与动力机械新方法;大振幅行波热声转换物理机制与损失机理;中温变温热源驱动的热声发动机热功转换方法。
3)动力余热驱动的正逆循环耦合机理:动力余热驱动正逆循环的功冷并供转换规律;吸收式分级制冷循环耦合和冷量品位提升机理。
4)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的机理与方法:燃料化学能释放、热动与热声转换、余热驱动制冷(热泵)循环耦合的品位关联规律;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的梯级利用方法。
围绕第二个关键科学问题“多能源互补机理与全工况性能调控机制”,主要内容有:5)多能源品位互补机理: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与燃料化学能释放、热能转换的品位互补机制;多热源互补的吸收式热泵循环新方法。
6)多能源互补的冷热电联供的动态规律:太阳能动态变化与燃料化学能释放的作用机制;多能源互补与热驱动吸收式循环动态特性;多能源输入、冷热电输出的系统动态关联规律。
7)系统全工况性能的主动调控机制:蓄能介质、蓄能/释能机理与方法;分布式供能系统变工况特性、冷热电联供目标下的主动蓄能与燃料热功转换的作用规律;系统全工况性能的主动调控方法。
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应对我国节能减排重大需求,为开拓新一代分布式供能技术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本项目的总体目标为:构建能的品位与循环耦合理论框架,丰富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吴仲华先生总能系统理论,保持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微小型燃气轮机、热声热机、余热制冷与热泵、蓄能等关键过程的理论设计方法;凝聚和培养高水平科研队伍,建立创新研究基地,提高国家分布式供能技术持久发展的自主研发能力。
五年预期目标理论创新方面,建立燃料化学能有序释放的基本原理,揭示燃料化学能释放与燃烧后热力过程及循环的能量耦合规律,提出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全工况系统性能调控方法,构建能的品位与循环耦合理论框架,突破传统热力循环仅考虑热能利用的局限性,在燃料化学能、热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系统节能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国际一流的理论研究成果。
技术突破方面,提出燃料与中低温太阳能的品位互补方法,实现系统源头节能;研究新型对转冲压发动机原理,促进微小型动力技术革新;提出变温动力余热驱动热声发电新方法;建立多热源互补的吸收式正逆耦合循环与热泵循环新方法;提出功能热流体等蓄能新介质及其蓄能/释能新工艺;建立分布式供能的自主创新技术支撑。
示范验证方面,基于本项目建立的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面向工业和建筑节能,提出多能源互补与全工况集成的新一代分布式供能系统,通过太阳能与天然气互补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示范验证。
此外,在项目的执行期间,发表200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国际期刊100篇以上,申请20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出版3部以上学术著作,培养若干名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研究生150名,建立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基地,举办国际会议。
项目主要成果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
三、研究方案总体学术思路围绕科学问题和项目目标,从项目层面和课题层面基于学科交叉和领域渗透,本项目以能的梯级利用理论为主线,从能的梯级利用和系统全工况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长期以来,燃料化学能的传统利用方式是在燃烧后构建热力循环,主要基于卡诺定理,试图不断提高循环初参数,提高循环效率。
但事实上,燃烧前的化学能释放存在巨大的作功能力损失,是开拓新一代供能系统的最大潜力所在。
然而,卡诺定理只适用于燃烧后的热能利用范畴,对于化学能的转化与释放则不再适用。
本项目突破卡诺定理的局限性,发掘燃料化学能作功潜力,从本质上认识燃料化学能转化与释放规律,借助燃料转化反应的Gibbs自由能变化,关联燃料化学能与燃烧热能的品位,探索燃烧前后能的品位相互之间的基本作用规律,揭示燃料化学能作功能力逐级、定向转化机制,开拓燃料化学能“有序转化,梯级释放”的根本途径;进一步,以品位“无缝”接续转化的思路,构建燃烧前热化学反应与燃烧后热力循环之间,以及热力过程之间的能量耦合关系;实现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综合梯级利用。
传统供能系统一般只考虑单一化石燃料的冷热电转换。
即使采用可再生能源,也仅仅将其作为系统用能的数量补充。
太阳能热利用是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分布式供能的重要形式。
传统的单一太阳能集热温度越高,集热效率越低,与追求升高初温,提高效率的热力循环相矛盾,导致太阳能热发电效率难以提高。
本项目突破单一太阳热能热功转换局限于卡诺循环的传统思路,探索中低温太阳能与化石燃料品位互补的能量释放新方法,研究燃料转化反应、热功和热冷转换等热力循环、热力过程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品位互补的理论与方法。
以中低温太阳热能驱动燃料转化的吸热反应,产生高品位的太阳能燃料,可以显著提升中低温太阳热能的品位,大幅度提高太阳能与化石能源的互补利用水平。
只考虑用户需求,供能系统完全跟随用户需求变化,或者通过负荷“消峰填谷”蓄能的被动调控传统思路,忽视了供能侧调节系统全工况性能的主体作用,无法有效解决系统变工况效率下降的问题。
本项目结合多能源输入的动态特性和用户冷热电逐时负荷的动态特性,发掘供能侧对变工况的调节潜力,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热化学互补的“源头蓄能”,以及功能热流体、溶液蓄能、化学蓄能等多元蓄能的新方法,协调主动蓄能与燃料热功转换的作用,以及能源、供能系统和用户之间的动态匹配,开拓多能源互补、主动调控的新途径,以提高供能系统全工况效率。
总体技术途径以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为项目研究的主线,指导整个项目研究。
结合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和交叉性,按照能源梯级利用的层次性,即高品位燃料和热力循环、中低温余热转换利用,及其整体系统集成,将项目分为:1)燃料转换与微小型燃气轮机,2)先进动力余热利用与蓄能,以及3)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创新三个研究方向。
本项目力图寻求研究方法的创新。
例如:将旋转作功和气体动能作功相结合,形成与只考虑旋转作功的传统微小型动力机械完全不同的新概念,研究对转冲压发动机;探索中温动力余热驱动,无机械运动部件的热声发电新途径;不同于传统固定、间歇的蓄能/释能,研究功能热流体的流动、连续蓄能/释能新方法;改变传统仅考虑用户需求的被动调控,研究冷热电联供目标下的主动蓄能构成机制与全工况性能强化机理。
考虑认知规律的深入发展,以及过程研究与整体系统研究的层次提高,由分布式供能系统理论方面的理论突破与发展、分布式供能技术的关键过程机理验证、以及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创新,构成逐步推进的三个研究层面。
最终形成两个项目出口——建立多能源互补的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提供关键过程的自主创新技术支撑。
围绕两个科学问题及其研究内容,本项目的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燃料化学能释放与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从理论层面建立燃料化学能与热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在方法上研究能的品位互补分析法,为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层提供方法论。
为了验证原理的适用性,拟研制10kW 槽式太阳能驱动化石燃料(替代液体燃料甲醇/二甲醚)裂解或重整燃料转化实验台,集热温度区间200~300℃,采用研制的新型一体化吸收/反应器,燃料转化率与太阳能热化学效率设计分别达到80%和50%。
获得太阳能聚光比、辐照强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特征方程,分析太阳能集热温度、集热效率、反应进度、化石燃料转化程度等关键因素对太阳能品位提升的影响规律,对比太阳能采集与热化学反应之间不同耦合方式的品位提升特点,验证并阐明燃料化学能有序释放的机理。
实现燃烧过程不可逆损失减少20%~30%,燃料节省10%~15%,实现燃料源头节能。
微小型燃气轮机内的流动机理:本课题拟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与计算传热学理论方法,研究叶顶间隙流场的复杂涡系与波系结构,揭示叶顶间隙的泄漏机理,提出新的抑制叶顶间隙泄漏的密封方法;同时研究可调导叶的尾涡结构与叶轮内的分离涡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涉机制,通过改变导叶形状、数目和角度,实现对流场的有效调控。
高马赫数叶轮机械流动图谱的获取。
由于受到测量手段的限制,动叶内部流场细节主要依靠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
目前旋转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速度一般处于跨音范围,进行数值模拟所需要的若干经验性修正系数是否适用于马赫数2.0的流动条件,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对比考察。
在这方面,拟通过对大量试验结果的分析,对这些经验性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正。
通过分析对转冲压发动机的复杂激波波系流场,寻找高马赫数下对转冲压叶轮的流动组织模式,提出对转冲压压气机和对转涡轮的设计方法。
中温变温热源驱动的热声动力转换机理:传统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存在不能有效利用300-500℃温区动力余热的缺陷,本课题采用热声发电方式来高效地利用这一温区的动力余热,可以使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于适合分布式供能功率范围的大振幅回热器、热声换热器的非线性传热和能量输运规律,本课题拟首先从声学的途径反演线性区域的工作规律,然后采用大功率的压力波发生器驱动进行非线性区试验,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的途径揭示其非线性工作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