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诗
《潼关》近代诗词谭嗣同书写秋天的古诗鉴赏
《潼关》近代诗词谭嗣同书写秋天的古诗鉴赏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谭嗣同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潼关近现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潼关古诗
潼关古诗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予他的是沉重的文学意义,本文简单赏析10潼关古诗词。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关于潼关最有名的古诗,永恒适用的真理名言】杜甫《北征》节选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战争中的人命历来轻如鸿毛】查密《句》潼关一败胡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孟迟《新安故关》汉帝英雄重武材,崇山险处凿门开。
如今更有将军否,移取潼关向北来。
刘过《呈陈总领五首》太宗造唐划随乱,仁义结民过炎汉。
胡雏负恩逆天纪,忠义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将失纪律,百万秦人半为鬼。
浮云改变异今古,不谓前车眼中睹。
尝时潼关说歌舒,今日襄阳说皇甫。
张耒《读中兴颂碑》节选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真山民《杨妃》三郎掩面马嵬坡,生死恩深可奈何。
瘞土驿傍何足恨,潼关战处骨埋多。
郑獬《明皇》四海不摇草,九重藏祸根。
十年傲尧舜,一笑破乾坤。
羌貊皆冠冕,豺狼尽子孙。
潼关兵已破,会忆老臣言。
刘基《咏史(二十一首)》天狗吠梁野,七雄扇妖氛。
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
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
汉将三十六,朱旗燿天垠。
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
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
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
谭嗣同《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之潼关 潼关古诗赏析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之潼关潼关古诗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
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译文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奔腾的黄河水流入大平原仍闲拘束,秦岭山脉至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潼关古诗拼音版(含译文、注释)
潼t óng 关gu ān清q īng 代d ài : 谭t án 嗣s ì 同t óng终zh ōng 古g ǔ 高g āo 云y ún 簇c ù 此c ǐ 城ch éng,秋qi ū 风f ēng 吹chu ī 散s àn 马m ǎ 蹄t í 声sh ēng。
河h é 流li ú 大d à 野y ě 犹y óu 嫌xi án 束sh ù,山sh ān 入r ù 潼t óng 关gu ān 不b ù 解ji ě 平p íng。
译y ì 文w én自z ì 古g ǔ 以y ǐ 来l ái 高g āo 高g āo 云y ún 层c éng 就ji ù 聚j ù 集j í 在z ài 这zh è 座zu ò 雄xi óng 关gu ān 之zh ī 上sh àng , 秋qi ū 风f ēng 阵zh èn 阵zh èn 总z ǒng 是sh ì 吹chu ī 散s àn 哒d ā 哒d ā 的de 马m ǎ 蹄t í 声sh ēng。
奔b ēn 腾t éng 而ér 过gu ò 的de 黄hu áng 河h é 与y ǔ 辽li áo 阔ku ò 的de 原yu án 野y ě 还h ái 嫌xi án 太t ài 过gu ò 约yu ē 束sh ù , 从c óng 华hu á 山sh ān 进j ìn 入r ù 潼t óng 关gu ān 后h òu 更g èng 不b ù 知zh ī 什sh én 么me 是sh ì 坦t ǎn 平p íng。
潼关古诗
唐代: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地方,写景,抒情
译文
重叠的山岗好像抱着华山而立,曲折的关中平原地带都是天然屏障。 天地同力开辟帝居的秦川山河,山川河流拥聚于此不输龙门景象。 摇橹的声音将我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它的背后是柳色 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 人间盛衰之事都如同眼前波涛一去不复返,近年心中的惆怅又能与谁说? 注释 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重岗:重叠的山岗。 岳:指西岳华山,在潼关之西。 屈曲:曲折。 相凑:拥聚。 呕轧: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微茫:隐约模糊的样子。 终古:久远。▲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 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即 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一去不复返。诗人想 道: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 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
妙笔。这第一句从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给人以峻峭之感。“屈曲秦川
势自尊”,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诸山曲折起伏,拱卫关中,形成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 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 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秦中自古帝 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 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潼关古诗
原文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作品鉴赏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
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古诗
潼关古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词句注释1.潼关(tóng guān):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3.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4.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注释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古诗
潼关【宋】 汪元量 蔽bì 日rì 乌wū 云yún 拨bō 不bù 开kāi , 昏hūn 昏hūn 勒lè 马mǎ 度dù 关guān 来lái 。
绿lǜ 芜wú 径jìng 路lù 人rén 千qiān 里lǐ , 黄huáng 叶yè 邮yóu 亭tíng 酒jiǔ 一yī 杯bēi 。
事shì 去qù 空kōng 垂chuí 悲bēi 国guó 泪lèi , 愁chóu 来lái 莫mò 上shàng 望wàng 乡xiāng 台tái 。
桃táo 林lín 塞sāi 外wài 秋qiū 风fēng 起qǐ , 大dà 漠mò 天tiān 寒hán 鬼guǐ 哭kū 哀āi。
潼关【明】 王廷相天tiān 设shè 潼tóng 关guān 金jīn 陡dǒu 城chéng , 中zhōng 条tiáo 华huá 岳yuè 拱gǒng 西xī 京jīng。
何hé 时shí 帝dì 劈pī 苍cāng 龙lóng 峡xiá , 放fàng 与yǔ 黄huáng 河hé 一yī 线xiàn 行xíng 。
潼关【清】 谭嗣同终zhōng 古gǔ 高gāo 云yún 簇cù 此cǐ 城chéng , 秋qiū 风fēng 吹chuī 散sàn 马mǎ 蹄tí 声shēng 。
潼关八景古诗词
潼关八景古诗词
1.峰峦叠嶂云雾绕,古道蜿蜒入深山。
2.黄河奔腾潼关险,一夫当关万夫开。
3.古城墙高历史悠,雄关漫道战火留。
4.风陵古渡行人忙,黄河岸边歌声扬。
5.潼水悠悠映古桥,古城墙下绿意绕。
6.古街古巷古香浓,岁月留下历史痕。
7.山光水色映古道,潼关美景入画来。
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潼关不停歇。
9.峰峦如黛云雾绕,古桥古渡古街老。
10.古城墙下黄河边,潼关美景胜江南。
11.风陵渡口夕阳红,黄河岸边歌声浓。
12.潼水潺潺映古街,古城墙下岁月留。
13.云雾缭绕峰峦间,古道蜿蜒入远山。
14.黄河之水浩浩荡,奔腾潼关意气扬。
15.古城墙高入云端,雄关漫道战火燃。
16.风陵渡口秋风凉,黄河岸边歌声长。
17.潼水清澈映古桥,古城墙下绿意浓。
18.古街古巷韵味深,岁月留下故事多。
19.山光水色美如画,潼关美景胜桃源。
20.黄河之水向东流,奔腾潼关意未休。
潼关古诗
【原文】
潼关
明朝/王廷相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
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
【注释】
天造地设:造:制作;设:安排。
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潼关:关隘名。
古称桃林塞。
中条:1.谓排列次序居中的一项。
《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唐孔颖达疏:“执技之事凡有三条……中条论执技之人,并射御之外祝史医卜之等。
”
2.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尺寸较大的字画。
也叫“中堂”。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
玩·屏轴》:“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有中条、斗方及横批三式。
”
西京:古都名。
(1)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苍龙:1.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称
2.太岁星,古时以为凶神,今比喻极其凶恶的人。
日长一线: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关于潼字的诗句
关于潼字的诗句1、潼关鸡唱促归骑,金殿烛残求御衣。
——出自唐·徐夤《晓》2、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出自宋·张耒《读中兴碑》3、长安城中三日雪,潼关道上行人绝。
——出自南宋·陆游《大雪歌》4、潼关一败吴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出自唐·司空图《剑器》5、潼津罢警有招提,近百年无战马嘶。
——出自唐·皮日休《题潼关兰若》6、渭水冰下流,潼关雪中启。
——出自唐·王维《别綦毋潜》7、潼关地接古弘农,万里高飞雁与鸿。
——出自唐·李商隐《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8、剑阁离天日,潼关漏虎貔。
——出自宋·邵雍《观棋大吟》9、潼江水上杨花雪,刚逐孤舟缭绕飞。
——出自唐·郑谷《东蜀春晚》10、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
——出自南宋·文天祥《葬无主墓碑》11、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出自清·秋瑾《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12、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
——出自南宋·陆游《异梦》13、潼关初溃散,万乘犹辟易。
——出自唐·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14、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出自唐·杜甫《北征》15、潼酪独烹僧钵美,琉璃闲照佛龛明。
——出自南宋·陆游《丁未上元月色达晓如昼予斋居属贰车领客》16、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出自唐·杜牧《杜秋娘诗》17、潼关西山古蓝田,有气郁郁高拄天。
——出自北宋·王安石《估玉》18、汤成召浴果不至,潼关已溢渔阳师。
——出自唐·郑嵎《津阳门诗》。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9张精品)语文七年级上册
重点解读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 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 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 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 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 的脚步声。
诗词主旨
本诗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 通过对北国山河壮丽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这 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 缚、追求思想解放的进作者
创作背景
《潼关》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 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 事重地。
重点解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重点解读
诗文译读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 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 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 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 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 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 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
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潼关清朝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潼关》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潼关》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和潼关有关的古诗
和潼关有关的古诗1.潼关[清] 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唐] 岑参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3.奉和入潼关[唐] 许敬宗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
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
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
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
是节岁穷纪,关树荡凉飔。
仙露含灵掌,瑞鼎照川湄。
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
4.潼关道中[唐] 郑谷白道晓霜迷,离灯照马嘶。
秋风满关树,残月隔河鸡。
来往非无倦,穷通岂易齐。
何年归故社,披雨剪春畦。
5.入潼关[唐] 李世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6.潼关[宋] 汪元量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7.过潼关[唐] 温庭筠地形盘屈带河流,景气澄明是胜游。
十里晓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云愁。
片时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色秋。
麈尾角巾应旷望,更嗟芳霭隔秦楼。
8.出潼关[唐] 吴融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
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飞轩何满路,丹陛正求才。
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
9.潼关[明] 王廷相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
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
10.潼关吏[唐] 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选自《杜少陵集》)。
潼关古诗的意思
潼关古诗的意思原文:潼关清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
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潼关古诗
《七言绝句•潼关》
tóng guān
潼关
谭嗣同
zhōng gǔgāo yún cùcǐchéng ,
终古高云簇此城,
qiūfēng chuīsàn mǎtíshēng 。
秋风吹散马蹄声。
héliúdàyě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
shān rùtóng guān bùjiě píng 。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义: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
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
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关于潼关的诗
关于潼关的诗1、《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代:韩愈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译文: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3、《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唐代:岑参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译文: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
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
于是登上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
自从黄河把大山分开,从此此地征战不休,血流成河。
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4、《潼关吏》唐代: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译文: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 潼关
返回目录
潼关
返回目录
【针对训练】
1. 全诗从高城、_秋__风_____、黄河、__群__山____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 (2分) 2. 请品味首句中“簇”字的妙处。(3分) 【答案】“簇”字以动写静(1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1分)。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终古高云簇此城, 炼字:“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
秋风吹散马蹄声。 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修辞:前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云
以人的动作“簇拥”。
【赏析】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后一句写清脆 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一位豪情勃 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
潼关
返回目录
拘束。
河流大野犹嫌束,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 山入潼关解平。山以人的情感,以“犹嫌束”衬托河流
的奔腾和壮阔,以“不解平”衬托山的 巍峨险峻。
【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写大河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犹嫌”拘 束;写大山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不知何谓平坦。描绘了河、山不 屈服、桀骜不驯的性格。
潼关
返回目录
【主旨】全诗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潼关的独 特景象,抒发诗人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了 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潼关
【名句默写】 (1)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秋__风__吹__散__马__蹄__声_______。 (2)__河__流__大__野__犹__嫌__束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作品鉴赏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