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2在褐飞虱的原位杂交分析
双价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dsrna体外饲喂褐飞虱的研究
dsRNA 介导 RNAi 在许多昆虫中取得了成功ꎮ 为利用 RNAi 技术进行褐飞虱防治研究ꎬ本试验通过重组 PCRꎬ
获得了编码 V - ATPase D 亚基和编码 V - ATPase H 亚基基因片段的融合基因ꎬ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该融合基
25
陕西农业科学 2019 年第 65 卷第 12 期
盒购自 ThermoFisher scientific 公司ꎬEx Taq、内切
V - ATPase H 亚基基因为模板ꎬVAD - H - F1 和
qPCR 试剂盒均购自全式金公司ꎮ
H 融合基因ꎮ
酶和 T4 ligase 购 自 Takara 公 司ꎬ cDNA 合 成 和
因发夹结构的 RNAi 表达载体ꎬ通过体外合成 dsRNA 喂食褐飞虱若虫后导致褐飞虱体内目标基因的表达下降
和死亡率的增加ꎮ 因此双价 RNAi 载体的构建为利用 RNA 沉默技术进行植物抗飞虱研究奠定了基础ꎮ
关键词:RNA 干扰ꎻ融合基因ꎻ人工饲喂ꎻ荧光定量 PCR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 ꎬ半翅目飞虱
效特异 性 降 解 目 的 基 因 的 mRNAꎬ 抑 制 ( Knock ̄
down) 目的基因的表达ꎮ 目前利用 RNAi 技术对
于昆虫的研究ꎬ主要利用注射或饲喂的方法ꎬ将
dsRNA 或 siRNA 导入昆虫细胞或活体昆虫体内
从而实施干扰
[5]
ꎬ通过检测靶基因的沉默效率或
相应生物表型分析从而研究相应基因功能ꎬ为进
梯度ꎬ 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ꎬ 在胞内外 pH 环
进行饲养繁育ꎮ 后续生测实验中ꎬ选取同龄期幼
褐飞虱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测序及表达分析
N r en杂交显示 , ot r h 在褐 飞虱取食 抗性 水稻后 , 谷胱 苷肽转 移酶基 因表达水 平明显升 高, 褐飞 虱取 食感 虫 但
水稻 T 后 , 基 因的 表 达 水 平 没 有 明显 变化 。 N1 该 关键 词 : 飞 虱 ; T P R; 胱 苷 肽 转 移 酶 基 因 ; rhr 褐 R -C 谷 Noten杂 交 分 析 中 图 分 类 号 : 6 .Q76 Q9 6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7 0—0 90 1 7—0 0 2 0 )10 9 —4
摘 要 : 胱 苷 肽 转 移酶 是 昆 虫 体 内重要 的 解毒 酶 系之 一 , 究 水稻 害 虫褐 飞 虱 的 谷 胱 苷 肽 转 移 酶 基 因在 褐 飞 谷 研
虱与 水 稻 互 作 中的 表 达 变 化 , 为 有 效 防 治 褐 飞 虱 提 供 新 的 理 论 依 据 。 利 用 反 转 录 多 聚 酶 链 式 反 应 ( T 可 R
Vo. 0。 . 1 3 NO 1
Fe 2 0 b. 0 7
褐 飞 虱 谷胱 苷肽 转 移 酶 基 因 e NA 片段 D 的克 隆 、 序 及 表 达分 析 测
杨之 帆 何光存。 ,
(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1 湖北 武汉 ,3 0 2 2 4 0 6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3 0 2 40 7 )
褐 飞虱 ( rwn pa t o p r 是 一 种 严 重 的 bo l h p e) n 农业 害虫 , 引起 水 稻减 产 甚 至 绝 收u 。பைடு நூலகம்着 环 常 J 保 意识 的增强 及 对 褐 飞 虱 防治 方 法 的 拓展 , 目前
从 两种 植株上 取 回适量 若虫 , 迅速 于液氮 中深 冻 , 然 后 置于 ~8 0℃保存 备用 。 T Io 试 剂 为 I vto e R zl n i g n公 司 产 品 ; NA r R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水稻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家庭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水稻作物的产量受到褐飞虱的严重危害,因此开发水稻抗褐飞虱的抗性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研究人员发现,水稻抗褐飞虱的抗性可能与编码Bph3蛋白有关。
Bph3在细胞层面上被发现具有抗褐飞虱的作用,但关于Bph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定位仍不清楚。
因此,研究人员将泰山水稻中的Bph3基因拷贝出来,并通过重建开放阅读框来鉴定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
并借助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的表达规律。
结果表明,Bph3在受害植株中被表达,且在实时定量荧光PCR(qPCR)分析中,检测出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的表达与褐飞虱受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将RACE-PCR技术应用于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的修饰分析,结果表明,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不仅表达在脱落酸号码植物中,还可以表达在水稻受害植株中。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Bph3在受害植株中发挥一定的抗褐飞虱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研究人员推测水稻抗褐飞虱有可能与Bph3有关,而Bph3的活性取决于Bph3的表达水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Bph3可能有角色参与水稻抗褐飞虱的抗性,因此开发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可以推动水稻抗褐飞虱的育种及应用。
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发高效的抗褐飞虱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水稻抗褐飞虱优异种质的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未来,研究人员将可深入分析bph3的活性及其在水稻对褐飞虱抗性中的作用机理,以期进一步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总之,本研究显示:Bph3编码蛋白可能具有抗褐飞虱抗性的功能,而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定位也为水稻抗褐飞虱的育种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为发展更高效的抗褐飞虱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3个水稻材料抗褐飞虱基因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3个水稻材料抗褐飞虱基因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褐飞虱是造成水稻受害减产的最主要害虫之一。
实践表明,控制水稻虫害最安全经济的方式是从水稻种质资源中发掘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虫水稻品种。
本实验从水稻抗源筛选入手,获得3个高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ARC5984、570011、CL48并对其携带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经多次抗虫鉴定表明,水稻品种ARC5984对褐飞虱种群的平均抗性级别为2.7,具有很强的抗虫性。
利用ARC5984与9311杂交构建的包含230个家系的F2群体进行抗性基因初步定位,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标记RM5635和RM5742之间的6 cM区域内,该区域内最大LOD值为59,该位点解释了 F2群体中抗褐飞虱表型变异的72%。
然后利用回交群体BC1F2和BC2F2中筛选的重组单株,结合抗虫鉴定结果和基因型分析,将其精细定位在标记BF3和BF9之间,以日本晴为参考序列的46 kb区段内。
对该区段内4个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表明,在受到褐飞虱侵染后,抗、感植株中候选基因Os04g35190和Os04g35210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
测序结果表明,ARC5984中Os04g35210的CDS与己克隆的基因Bph6相同,但Os04G35190的CDS在ARC5984和9311中存在差异。
此外,基于褐飞虱寄主选择性实验、群体生长速率(PGR)和存活率实验,结果表明pre-NIL植株上褐飞虱数目显著下降,且明显抑制其生长和发育。
可见,该基因介导了对褐飞虱显著的趋避性和抗生性。
最后,利用RM5635和BF9两个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将其应用于回交个体的筛选,证实了该连锁标记的有效性。
多次苗期抗虫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570011的平均抗性级别为2.9,表现出高抗性。
将570011与9311杂交、自交得到120个F2:3家系,并利用其将目的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标记4m19.12和4m24.64之间。
2024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生物技术与工程(非选择题)
2024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生物技术与工程(非选择题)一、非选择题1.(2024北京顺义高三一模)人在衰老过程中某些性状会发生改变,为寻找衰老的原因,科研人员对染色质开展了相关研究。
(1)由图1可知,导致个体衰老的原因包括某些染色质区域,某些DNA 。
(2)DNA甲基化会抑制转录并引发更紧密的染色质结构的形成,推测衰老染色质结构松散会(促进/抑制)基因表达。
(3)科研人员推测:核内DNA断裂后的修复会导致表观遗传信息紊乱或丢失,加速细胞衰老。
为验证该推测,科研人员基于图2原理,利用以下实验材料构建ICE模型鼠。
①Cre酶基因:源自噬菌体,其编码的酶进入细胞核后作用于DNA上的Lx序列,导致两个Lx间的DNA 片段丢失;①I-E核酸酶基因:编码的I-E核酸酶位于细胞核,与诱导剂T、Cre酶形成复合物,切割DNA;①口服诱导剂T:小分子化合物,可诱导Cre酶进细胞核。
请完善技术路线:(4)染色质上的修复蛋白因子可修复受损DNA,通过对ICE小鼠的检测,发现已修复的DNA未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
通过检测,可知获得的ICE鼠表观遗传信息紊乱;检测细胞的形态结构,可知细胞衰老。
2.(2024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碳同化途径的工程化改造烟草是转基因研究的模式生物。
烟草的光合速率受RuBP羧化-氧化酶(R酶)催化效率和胞内CO2浓度服制。
R酶由大亚基(RL)和小亚基(RS)组成,RL蛋白和RS蛋白分别由叶绿体rl基因和细胞核rs基因编码,大小亚基在叶绿体中组装形成R酶。
R酶既能催化C5羧化形成C3,也能催化C5氧化为C2,进入线粒体分解为CO2,R酶催化的反应类型取决于其周围的CO2和O2浓度。
玉米等植物已经进化出CCM机制,叶绿体中R酶周围积累CO2以增强羧化和抑制氧化。
研究人员尝试在烟草中替换R酶,并构建CCM 途径。
H+菌是一种自养型细菌。
H+菌的羧基体由多种蛋白构成,蛋白外壳包裹着R酶和碳酸酐酶(CA)。
受褐飞虱诱导的水稻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
受褐飞虱诱导的水稻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摘要:为了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构建了受褐飞虱取食诱导的水稻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文库容量为2.22×106 CFU,文库滴度为5.4×107 CFU/mL,文库cDNA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700~1 000 bp之间。关键词:褐飞虱;水稻;酵母双杂交文库Construction of Yeast Two-hybrid Library of Rice Infested by Brown Planthopper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rice to brown planthopper, yeast two-hybrid library of rice infested by the insect wa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of detection showed that the library contained 2.22×106 independent clones; the titer of library were 5.4×107 CFU/mL. The size of most inserts were 700~1 000 bp in the library.Key words: brown planthopper; rice; yeast two-hybrid library褐飞虱是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严重威胁水稻的高产和稳产[1]。在水稻生产中,依靠化学杀虫剂防治褐飞虱不仅可能引起褐飞虱的再猖獗,还会造成环境污染[2]。目前认为,培育并推广种植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是综合防治褐飞虱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方法[3]。迄今为止,人们在野生稻和栽培品种中定位了21个抗褐飞虱的主效基因[4],并成功地克隆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5],但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科学家们应用多种方法,如cDNA array、抑制差减杂交、cDNA Microarry以及iTRAQ技术等,从DNA、RNA和蛋白质水平对抗、感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取食诱导后的变化进行了探索[6-9]。这些研究表明,褐飞虱的取食导致了水稻体内与细胞防御、细胞传递、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的改变。然而,这些报道都是大范围地进行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的探索。抗褐飞虱相关基因与哪种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介导抗性反应则完全不清楚。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不但可以检测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发现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是一种成熟的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方法。本研究构建褐飞虱取食水稻品种9311的酵母双杂交文库,为筛选抗褐飞虱基因互作蛋白分子,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建库所用水稻品种为9311;所用褐飞虱饲养在武汉大学植物遗传研究所的水稻品种台中本地一号(TN1)上。构建酵母文库的试剂盒购自Clontech公司,RNA提取试剂盒购自Invitrogene公司。1.2方法1.2.1水稻处理将水稻品种9311播种于直径9 cm的塑料杯中。4叶期时分别于0、3、6、12、24、48、72、96 h按每棵苗8头间隔接入褐飞虱,同一时间终止反应。1.2.2RNA的提取采用Invitrogen公司的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水稻叶鞘的RNA 。提取后的RNA进行电泳,检测其质量,并调整RNA的量至所有样品相同。1.2.3cDNA的合成参照Clontech试剂盒的说明,先合成cDNA第一链,再通过PCR扩增双链cDNA,并纯化以去除小片段cDNA。1.2.4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按照Clontech试剂盒的说明制备Y187感受态细胞,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要立即使用。1.2.5酵母文库的转化按照Clontech试剂盒的要求,将扩增的双链cDNA、线性化的pGADT7-Rec转入酵母感受态细胞Y187。在直径150 mm的SD/-Leu培养皿上涂抹150 μL菌液(共100个培养皿)。在直径90 mm的SD/-Leu培养皿上分别涂抹1∶10,1∶100和1∶1 000的稀释菌液,以检测转化的效率。培养皿在30 ℃条件下倒置培养3 d至菌落出现。1.2.6文库的收集和滴度测定根据按比例稀释的平板上的克隆数,计算文库的独立转化的克隆:初始文库独立克隆子数目(库容量)=每块平板的平均克隆子数目×稀释倍数×悬浮体积。然后用含有30%甘油的LB液体培养基清洗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全部收集于无菌三角瓶中,共300 mL。充分混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进行滴度测定。符合滴度要求,再按每1 mL分装至1.5 mL的EP管,保存在-80 ℃。1.2.7cDNA插入片段大小的检测随机挑取平板上生长的单菌落,以pGADT7载体通用引物T7和AD对其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cDNA插入片段的大小。2结果与分析2.1RNA的质量及浓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的总RNA纯度(图1)。结果显示:提取的RNA含量高,纯度好,未发生降解,满足建库需要;同时,调整RNA样品的上样量,使受褐飞虱取食8个时间段的水稻RNA样品量相同。相同质量的RNA混合后,反转录得到单链cDNA。2.2cDNA合成和纯化结果m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后,LD-PCR扩增获得双链cDNA。取5 μL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扩增片段的大小符合要求。用试剂盒提供的纯化柱进行纯化去掉200 bp以下的小片段。电泳结果显示纯化后的双链cDNA的大小主要在300~3 000 bp之间。2.3文库的容量与滴度根据公式计算得知9311的初始文库独立克隆子数目为2.22×106 CFU;用液体培养基收集后,血球计数板检测文库的滴度为5.4×107 CFU/mL。20多倍的文库滴度既保证了cDNA文库的完整性和覆盖度,也减少了筛库的工作量。2.4酵母文库插入片段大小随机挑选24个文库转化子,通过PCR反应检测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从图3中可以看出:所构建的9311酵母文库中,插入片段大小不等,具有良好的多样性;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400~1 500 bp之间,密集分布在700~1 000 bp之间,文库插入片段平均大小约为880 bp。3讨论用于构建水稻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水稻品种是9311,其并不具有对褐飞虱的抗性。但是有研究表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抗褐飞虱基因导入9311后,育成的材料具有稳定的抗性[10,11]。考虑到9311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已测序完成,有可用的基因组序列,且多个抗褐飞虱基因均能在9311中发挥作用。所以选择用受褐飞虱取食诱导的9311来构建酵母双杂交文库,以用于筛选与抗性相关基因互作的蛋白。对文库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文库的代表性,指文库中包含的重组cDNA分子反映来源组织中表达信息(即mRNA种类)的完整性,其好坏可用文库的库容量来表示,指构建的初始cDNA文库中所包含的独立的重组子克隆数。库容量取决于来源组织中所表达的mRNA种类和每种mRNA的拷贝数。因此,RNA的提取是cDNA合成和文库构建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本研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抽提并纯化mRNA,通过质量评价确定所提取的RNA产量高、纯度好,未发生降解,且调整浓度至所有样品量一致。测定酵母文库的库容量大于1×106 CFU,保证了文库的完整性和覆盖度。文库质量评价的另一个方面是重组cDNA片段的序列完整性。本研究在合成cDNA的过程中,尽可能保证cDNA序列的完整性。对构建的文库cDNA插入片段PCR结果分析表明,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400~1 500 bp之间,密集分布在700~1 000 bp之间,文库插入片段平均大小约为880 bp。本研究所构建的水稻品种酵母双杂交文库经分析评价确定其质量达到了酵母双杂交研究的标准,可以用来进行大规模的互作蛋白筛选实验。在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人们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在不同的植物中筛选到了与抗病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Mackey等[12]通过筛选拟南芥的酵母双杂交文库,发现拟南芥的抗病蛋白RPM1和RPS2通过RIN4蛋白与三种不同的病原菌Avr蛋白相互作用,使拟南芥产生抗病反应。Yuan等[13]在水稻中筛选出了与抗白叶枯基因Xa13互作的蛋白COPT1和COPT5,这两个蛋白调节水稻体内铜离子的含量,从而使水稻产生抗病反应。但是,在水稻抗虫研究中,由于并没有克隆出水稻的抗虫基因,所以很少有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水稻与昆虫相互作用的报道。目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已经被成功克隆出来[5],因此构建受褐飞虱取食的水稻酵母双杂交文库,能为筛选与Bph14互作的蛋白分子,从而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并对研究植物与刺吸式口器昆虫的相互作用具有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 NORMILE D. Reinventing rice to feed the world[J]. Science, 2008,321(18):330-333.[2] TANAKA K,ENDO S,KAZANO H. Toxicity of insecticides to predators of rice planthoppers: Spiders, the mirid bug and the dryinid wasp[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2000,35(1):177-187.[3] ZHANG Q.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green super ri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7,104(42): 16402-16409.[4] RAHMAN M L, JIANG W, CHU S H, et al.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two rice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s, Bph20(t) and Bph21(t), originating from Oryza minuta[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9,119(7):1237-1246.[5] DU B,ZHANG W,LIU B,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ph14, a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in ri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9,106(52):22163-22168.[6] ZHANG F,ZHU L,HE G.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brown planthopper feeding in rice[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4,161(1):53-62.[7] YUAN H,CHEN X,ZHU L,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responsive to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覽l (Homoptera:Delphacidae) feeding in rice[J]. Planta,2005,221(1): 105-112.[8] WANG Y,WANG X,YUAN H,et al. Responses of two contrasting genotypes of rice to brown planthopper[J].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2008,21(1):122-132.[9] WEI Z,HU W,LIN Q,et al. Understanding rice plant resistance to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A proteomic approach[J]. Proteomics,2009,9(10):2798-2808.[10] 李进波,夏明元,戚华雄,等.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132-2137.[11] QIU Y,GUO J,JING S,et al.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 Bph6 in rice and characterizing its resistance in the 9311 and Nipponbare near isogenic background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0,121(8):1601-1611.[12] MACKEY D,HOLT B F,WIIG A. RIN4 interacts with Pseudomonas syringae type III effector molecules and is required for RPM1-mediated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J]. Cell,2002, 108(6):743-754.[13] YUAN M,CHUI Z,LI X,et al. The bacterial pathogen Xanthomonas oryzae overcome rice defense by regulating host copper redistribution[J]. Plant Cell,2010,22(9):3164-3176.。
转Cry30Fa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
转C r y30F a 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王海鹏㊀黄晓西㊀梁越洋㊀朱军㊀张翠霞㊀王秀梅㊀贡常委㊀郑爱萍㊀邓其明㊀李双成㊀王玲霞㊀李平㊀王世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温江611130;∗通讯联系人,E Gm a i l :s q w a n gs c a u @163.c o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n s e c t R e s i s t a n t T r a n s ge n i c R i c e w i t h C r y30F a 1G e n e W A N G H a i Gp e n g ,H U A N G X i a o Gx i ,L I A N G Y u e Gy a n g ,Z HU J u n ,Z H A N G C u i Gx i a ,W A N G X i u Gm e i ,G O N G C h a n gGw e i ,Z H E N G A i Gp i n g ,D E N G Q i Gm i n g ,L I S h u a n g Gc h e n g ,W A N G L i n g Gx i a ,L I P i n g ,W A N G S h i Gqu a n ∗(R i c e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S i c h u a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W e n j i a n g 61113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E Gm a i l :s q w a n gs c a u @163.c o m )WA N G H a i p e n g ,HU A N G X i a o x i ,L I A N G Y u e y a n g ,e ta l .D e v e l o pm e n ta n d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i n s e c tr e s i s t a n t 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w i t h C r y30F a 1g e n e .C h i n JR i c eS c i ,2016,30(3):256G264.A b s t r a c t :M o d i f i e d C r y 30F a 1,a B a c i l l u s t h u r i n gi e n s i s (B t )g e n e e n c o d i n g ah i g h Ge f f i c i e n c y i n s e c t i c i d a l p r o t e i n t o t h e b r o w n p l a n t h o p p e r (B P H ),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S h u h u i 818(R 818)b y A gr o b a c t e r i u m Gm e d i a t e d g e n e t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46t r a n s g e n el i n e s w e r eo b t a i n e d .W ec o n f i r m e dt h ev a l i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b y R T GqR C R a n d W e s t e r n b l o ta t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l e v e l 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l e v e l ,a n df i x e dt h es t a b l ee x p r e s s i o n C r y30F a 1i nh o m o z y g o s i s .T h ec l a s s i c a l p e d i g r e eb r e e d i n g m e t h o d sw e r e a l s o u s e d t o s e l e c t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a g r o n o m i c t r a i t s i n t r a n s ge n i c l i n e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w e e v a l u a t e d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t oB P H o fd if f e r e n t l i n e s i ng r o w t hch a m b e ra n dfi e l d ,a n df o u n dt h a t t h eR 818GC r y30F a l d i s p l a y e dh i g h e r r e s i s t a n c e t h a n u n t r a n s f o r m e dR 818i n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W e a l s o o b s e r v e d t h e r e d u c e d p o pu l a t i o n o f B P H f e e d i n g t h et r a n s g e n i cl i n e s ,s u g g e s t i n g t h a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e d C r y30F a 1e n h a n c e dr e s i s t i b i l i t y t oB P H i nr i c e .W e c u l t i v a t e dn e wB T p r o t e i n 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 r e s t o r e r l i n eR 818GC r y 30F a l ,w h i c hm a y pr o v i d e n e wB P Hr e s i s t a n c em a t e r i a l t o t h r e e l i n eh y b r i d r i c eb r e e d i n g a n d e n r i c hB P Hr e s i s t a n c e g e r m pl a s mr e s o u r c e s i n r i c e .K e y w o r d s :b r o w n p l a n t h o p p e r ;A g r o b a c t e r i u m Gm e d i a t e dm e t h o d ;i n s e c t r e s i s t a n c e ;C r y 30F a 1王海鹏,黄晓西,梁越洋,等.转C r y30F a 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中国水稻科学,2016,30(3):256G264.摘㊀要:将编码高效杀褐飞虱蛋白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C r y 30F a 1密码子改造后,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蜀恢818(R 818),并最终获得46个转基因植株.通过定量P C R 及W e s t e r nB l o t 鉴定了C r y30F a 1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通过分子检测固定稳定表达的抗性基因,并结合传统育种系谱法选择具有优良农艺性状株系.对选育的株系在室内和大田环境下进行了抗虫性鉴定,选育的R 818GC r y30F a l 株系抗性明显优于亲本材料并达到抗的水平;在单株抗虫试验中,观察到了转基因株系对褐飞虱具有致死作用.说明转入C r y30F a 1基因使水稻产生了对褐飞虱抗性.培育出了具有抗褐飞虱蛋白的新型恢复系R 818GC r y30F a l ,为三系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性材料并丰富了抗褐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关键词:褐飞虱;农杆菌介导法;抗虫性;C r y30F a 1中图分类号:Q 786;S 435.11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G7216(2016)03G0256G09㊀㊀水稻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保障人类生活至关重要[1G2].不过水稻也是虫害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以稻飞虱吸取汁液的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不仅直接为害,同时还传播病毒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使用各种农药来杀灭害虫,不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褐飞虱易产生抗药性,因而培育自身能够抗虫的水稻品种是防治害虫最经济㊁有效的方法[3].目前主流的培育抗虫水稻品种方式是利用水稻本身的抗性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育种等手段培育抗虫的水稻,但培育周期相对较长,并且随着抗性品种种植年限的增加,其对褐收稿日期:2015G12G25;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G01G15.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1Z X 08001001).652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 ),2016,30(3):256-264h t t p://w w w.r i c e s c i .c n D O I :10.16819/j.1001G7216.2016.5190飞虱抗性水平逐渐下降,即褐飞虱群体克服了含抗性基因水稻品种的抗性[4].同时,由于受到种质资源的限制,传统抗虫育种愈发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㊁基因工程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遗传转化开始成为作物育种的一种有效途径[5].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抗虫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水稻,使水稻自身产生抗虫蛋白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应用于水稻抗虫性改良的外源基因最多的是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B a c i l l u s t h u r i n gGi n e n s i s,B t)的杀虫基因,比如被导入水稻的B t抗螟虫基因有C r y2A[6]㊁C r y1A(b)[7]㊁C r y1C∗[8]等.还有一些非B t基因被成功导入水稻中,通过转雪花莲凝集素(G a l a n t h u s n i v a l i sa g g l u t i n i n,G N A) [9G10]和半夏凝集素基因(P T A)[11]等外源凝集素基因实现获取抗褐飞虱的转基因材料,但这些非B t 基因在水稻中可能会分泌出一种对人有低毒的蛋白[12].B t基因对应分泌的蛋白只对一种或少数的昆虫产生毒害作用且不对人畜产生毒害作用,所以B t基因将会有极大的应用价值.B t基因的杀虫范围很广包括很多鳞㊁鞘㊁双翅目及螨㊁线虫等害虫,同时对抗半翅目基因的研究也有进展,比如C r y30G A1[13]㊁C r y54A b1[14]㊁C r y54A a1及C r y30F a1[15]等B t基因.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C r y30F a1密码子优化后的基因导入恢复系蜀恢818,通过分子手段筛选出具有C r y30F a1的转基因株系,通过后代自交分离筛选获得农艺性状好且去除标记基因的纯系,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 C R检测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量及对转基因材料进行W e s t e r nB l o t相对定量检测,同时选择纯系转基因材料进行苗期及抽穗期大田抗虫鉴定.通过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式,以期最终获得安全的无选择标记基因抗褐飞虱水稻株系.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1.1.1㊀供试水稻品种及褐飞虱转基因受体亲本为本实验室培育的三系恢复系:蜀恢818(即R818);褐飞虱为本实验室室内培养多代的稻褐飞虱.1.1.2㊀B t基因及密码子优化改造C r y30F a1基因采用本实验室从海螺沟采集的B t菌B t M c28分离克隆[15],参照周宗梁等[16]B t基因的改造方法,将C r y30F a1按照水稻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改造.修改后的基因序列见辅助性表S1(h t t p://w w w.r i c e s c i.c n/C N/a r t i c l/s h o w S u p p o r tGI n f o.d o?i d=2597).1.1.3㊀根癌农杆菌及转基因载体转基因过程中使用根癌农杆菌(A.t u m e f aGc i e n s),菌株为L B A4404.同时使用的表达载体为p C DMA RGC r y30F a1GH y g(图1).1.2㊀方法1.2.1㊀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转基因植株参考李双成等[17]的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株系.1.2.2㊀转基因植株的检测分别取转基因植株分蘖盛期叶片3~5c m,然后放入标记的试管中,加入5m L浓度为40m g/L 潮霉素检测溶液,同时取转基因植株叶片作对照,每天观察叶片情况,5d后记录实验结果.采用C T A B法提取水稻叶片组织总D N A.根据C r y30F a1基因编码序列分别设计P C R引物,上下游引物序列分别为F21(5ᶄGC G G A G A T G A C T G G G C A A A G G CG3ᶄ)和F22(5ᶄGC T G G C A G G G G A A G A C A A G A A GG3ᶄ),扩增产物为957b p.根据潮霉素抗性基因序列设计扩增引物,分别为H y g F(5ᶄGG G C G T A A T A G C G A A G A G G CG3ᶄ)和H y g R(5ᶄGA A T G T G T G A G T A G T T C C C A G AG3ᶄ),扩增产物为568b p.1.2.3㊀标记基因去除及高代纯系的选择㊀㊀通过对T1㊁T2代分离株进行鉴定,采取P CR图1㊀载体p C D M A RGC r y30F a1GH y g的骨架F i g.1.S k e l e t o no f v e c t o r p C D M A RGC r y30F a1GH y g.752王海鹏等:转C r y30F a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检测手段和浸泡潮霉素两种方法相结合选取含有目的基因且不含标记基因H y g的阳性株,连续自交授粉收种,直至收获目的基因连续两代不分离转基因种子为止.1.2.4㊀转基因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在转基因水稻株系后代选择不仅需要选择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株系,而且需要选择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选择转基因株系103㊁129㊁131和亲本蜀恢818进行抽穗期㊁株高㊁分蘖数㊁穗长㊁结实率㊁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分析.具体方法如下:抽穗期,当小区主穗有50%的材料抽出5c m时记为抽穗期;株高,从水稻地面直到最高穗顶的高度;分蘖数,对灌浆后有超过5颗种子分蘖进行统计;主穗长,统计每颗水稻主穗穗尖至穗颈的长度;结实率,统计主穗的有效结实率;千粒重,统计主穗千粒重.1.2.5㊀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量检测对T6代连续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水稻叶片提取R N A,反转录合成c D N A,稀释10倍,密封后放置在-80ħ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同时,根据C r y30F a1基因编码序列分别设计荧光定量P C R 引物,上下游引物分别为30F a1Q1GF(5ᶄGT C C G T A T G C G T T A T G C CG3ᶄ)和30F a1Q1GR(5ᶄGG A T G A A G G T T G T C C C G A T TG3ᶄ),扩增产物为89b p.内参使用水稻通用的U b i,上下游引物分别为U b iGF(5ᶄGG C C C A A G A A G A A G A T C A A G A A CG3ᶄ)和U b iGR (5ᶄGA G A T A A C A A C G G A A G C A T A A A A G T CG3ᶄ).选取相应转基因株系抽穗期的剑叶提取D N A,通过对C r y30F a1基因的调取㊁亚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㊁原核体系蛋白表达制备抗原㊁采用W e s t e r n B l o t检测及最后使用T h e r m oS c i e n t i f i cN a n o D r o p 2000通过测量目标蛋白和内参蛋白的灰度值对目标蛋白进行相对定量分析.1.2.6㊀抗虫性鉴定采用目前普遍使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t h e s t a n d a r d s e e d b o x s c r e e n i n g t e c h n i q u e,简称S S S T)[18]并加以改进,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转基因材料苗期的抗虫性,增加了苗期单株试管抗虫鉴定.试验中水稻材料苗期和大田抗虫性均参考刘光杰等[19]的评价标准进行,选择阴性对照为高感褐飞虱T N1和亲本材料为蜀恢818,阳性对照含B p h14㊁B p h15基因的抗褐飞虱株系985,处理为转C r y30F a1材料分别为103㊁129㊁131.当实验中T N1死苗率达到95%左右时,统计其他材料死苗率或者褐飞虱死亡率.苗期单株试管抗虫鉴定为了易于观察和记录数据,采用试管固体培养基在人工培养箱内培养水稻及养虫.具体方法如下:每个株系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1株苗,15个重复,待2~3叶时接20只2~3龄稻褐飞虱,记录褐飞虱的存活情况.为了全面评价转基因材料的抗虫性,增加了集团苗期鉴定法.具体方法如下:1个株系为1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株材料左右,待2~3叶期时接入2~3龄褐飞虱.为了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水稻抗虫性,同时采用了田间抗虫性鉴定法.均以以上材料作为处理材料,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海南南繁基地按照每个材料40株,3次重复,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排列,用孔径100目的细网盖住,田间正常管理但不施农药,待水稻长到抽穗期,用人工方法在每个小区中心位置均匀放入带有大量褐飞虱稻桩每天观察,从第6天开始每天统计各个材料死亡情况,直到T N1死苗率为95%左右时,统计其他材料最终存活单株数,计算各材料水稻死亡率.以全株枯萎且失绿作为水稻死亡标准.1.2.7㊀统计分析数据处理使用E x c e l2010;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 P S S19.0,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 eGw a y A N OGV A)检验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制图处理使用O r i g i n 9.0完成.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经过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㊁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㊁转基因植株再生等阶段,成功获得水稻T0代转化植株233株,如图2所示.2.2㊀转基因抗性植株T0代的检测2.2.1㊀转基因抗性植株T0代的抗潮霉素基因检测取转基因T0代植株和阴性对照蜀恢818的离体叶片在潮霉素溶液中放置5d后观察,结果发现233株转基因T0代植株的离体叶片中有80株一直保持绿色,其余植株的叶片与阴性对照相同,逐渐褪绿,最后完全枯黄.浸泡潮霉素结果与P C R潮霉素基因检测结果保持一致(图3).浸泡潮霉素结果与P C R潮霉素基因检测结果保持一致(图4).2.2.2㊀转基因再生植株T0代的目的基因检测㊀㊀对鉴定出含潮霉素基因的80个株系进行852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㊀第30卷第3期(2016年5月)A-成熟胚的诱导;B -愈伤组织的继代;C -抗性愈伤的筛选;D -抗性愈伤的分化;E -抗性植株的生根.A ,I n d u c t i o no f s e e d ;B ,S u b c u l t u r e o f c a l l u s ;C ,S c r e e n i n g o f r e s i s t a n t c a l l u s ;D ,R e g e n e r a t i o no f r e s i s t a n c e c a l l u s ;E ,R o o t i n g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c a l l u s .图2㊀转基因转化的整个过程F i g.2.P r o c e d u r e o f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r i c e.1-阴性对照;2,3-未转进潮霉素基因的植株;4-阳性对照;5~7-转入潮霉素基因的植株.1,L e a v e s o f n o n G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 ;2,3,L e a v e s o f n o n GH y g t r a n s g e n Gi c r i c e ;4,P o s i t i v e c o n t r o l ;5,6,7,L e a v e s o f H y g t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 .图3㊀再生植株潮霉素T 0代抗性检测F i g .3.R e s p o n s e o f l e a v e s f r o m t r a n s g e n i c p l a n t s T 0t o h y g r o m yc i n s o l u Gt i o n .C r y30F a 1基因特异片段的P C R 扩增,结果显示,有46株为阳性,共转化率为19.7%.蜀恢818转C r y30F a 1基因阳性植株P C R 扩增得到片段大小为957b p,与阳性对照相同(图5).2.3㊀标记基因的去除及纯系的选择经T 0代收种,连续多代对各株系P C R 检测目的基因C r y30F a 1及潮霉素基因,最后在T 6代150个小区中选择出31个株系为连续两代不分离的株系,其中带有标记基因株系有15个,没有标记基因的阳性株系16个.余下119个小区在转基因水稻出现连续两代中存在基因分离甚至全部丢失的现象.2.4㊀纯系株系农艺性状分析对T 6代材料中表现稳定的材料103㊁129㊁131和亲本蜀恢818进行农艺性状分析.由表1可知,有效分蘖数㊁结实率㊁千粒重这三个农艺性状中转基因材料和亲本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从结实率上看转基因材料均比亲本高,材料103㊁129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上也优于亲本蜀恢818;同时在株高和主穗长上两个转基因材料与亲本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可见,转基因材料经过人工对农艺性状的选择后,仍然可以选育出和亲本农艺性状相似甚至在某些农艺952王海鹏等:转C r y30F a 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M-D N A 标记, + 表示以质粒p C DMA R GC r y 30F a 1作为阳性对照, - 表示以未进行转化的蜀恢818作为阴性对照;1-40为转入H y g 的T 0代植株.M ,D N A m a r k e r ; + ,P l a s m i do f p C DMA R GC r y 30F a 1; - ,N o n Gt r a n s g e n i c S h u h u i 818;1-40,T 0t r a n s f o r m a n t s c a r r i n g H y g .图4㊀T 0转化植株Hy g 基因的P C R 检测F i g .4.C o n f i r m a t i o no f H y g g e n e i nT 0g e n e r a t i o nb y PC R.M-D N A 标记; + -质粒p C DMA R GC r y 30F a 1作为阳性对照, - -未进行转化的蜀恢818作为阴性对照;1~40-转入C r y 30F a 1的T 0代植株.M ,D N A m a r k e r ;+,P l a s m i do f p C DMA R GC r y 30F a 1;-,N o n Gt r a n s g e n i cS h u h u i 818;1-40,T 0t r a n s f o r m a n t s c a r r i n g C r y30F a 1.图5㊀T 0转化植株Cr y 30F a 1基因的P C R 检测F i g .5.C o n f i r m a t i o no f C r y 30F a 1g e n e i nT 0p l a n t s b y PC R.性状上优于亲本的转基因材料.2.5㊀B t 基因转录水平取T 6代中表现稳定的株系103㊁129㊁131和亲本蜀恢818灌浆期叶片进行实时定量P C R 检测(图6),结果显示C r y 30F a 1基因在亲本蜀恢818中没有表达,在3份转基因材料上均有表达,但是各株系两两之间表达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株系129表达量最小.2.6㊀B t 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W e s t e r nB l o t 检测3份稳定材料灌浆期叶片里B t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图7),结果显示103㊁129㊁131这3份转基因材料中均有B t 蛋白表达.表1㊀转基因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平均值ʃ标准差,n =3)T a b l e 1.M a j o r a g r o n o m i c t r a i t s o f t r a n s ge n i cm a t e r i a l s (m e a n ʃS D ,n =3).性状T r a i t s蜀恢818S h u h u i 818株系103L i n e 103株系129L i n e 129株系131L i n e 131株高P l a n t h e i gh t /c m 115.0ʃ0.6a 99.3ʃ2.0c113.3ʃ2.4a 105.7ʃ0.9b 有效分蘖数E f f e c t i v e t i l l e r n u m b e r 7.0ʃ1.5a8.0ʃ2.0a7.3ʃ0.9a6.7ʃ0.9a主穗长M a i n p a n i c l e l e n gt h /c m 21.4ʃ0.4a 22.6ʃ0.5a 24.6ʃ0.3b 23.8ʃ0.3b 结实率S e e d Gs e t t i n g r a t e /%70.7ʃ3.0a 78.1ʃ1.3a 79.8ʃ3.9a 77.5ʃ2.1a 千粒重1000Gg r a i nw e i g h t /g25.4ʃ1.2a 27.0ʃ0.6a27.6ʃ0.2a 25.0ʃ1.3a ㊀㊀同一行数据后带相同字母者表示品种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 >0.05).W i t h i na r o w ,d a t a f o l l o w e db y t h e s a m e l e t t e r s s h o wn o s i g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P >0.05).062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 )㊀第30卷第3期(2016年5月)∗∗在0 01水平差异显著.∗∗,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a t0.01l e v e l.图6㊀C r y30F a1在灌浆期叶片中的表达情况F i g.6.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o f C r y30F a1i n l e a f a t t h e f i l l i n g s t a g e.株系103与129的相对表达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株系129灌浆期叶片组织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株系103㊁131低.2.7㊀抗虫鉴定结果当感稻褐飞虱材料T N1死苗率达到95%左右时,统计其他处理材料死苗率(图8,表2).结果发现集团抗虫鉴定中亲本蜀恢818死苗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材料且存在显著性差异,3份转基因材料与抗稻褐飞虱材料985无显著性差异,但这4份材料抗性级别均高达7级,属于中感材料(M S).在单株抗虫鉴定时,结果表明3份转基因材料稻褐飞虱死亡率比亲本蜀恢818高且呈现显著性差异.对比两个抗虫鉴定方法可以看出,抗稻褐飞虱材料985在集团苗期抗性上和转基因材料抗性差异不明显,同时在单株鉴定时抗稻褐飞虱材料985试管中褐飞虱死亡率低于3份转基因材料且无显著性差异.转基因材料可能是由于表达了具有杀虫性的B t蛋白,造成转基因材料的稻褐飞虱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亲本R818.当大田感褐飞虱材料T N1死亡率在95%左右时统计发现(图8,表2),抗褐飞虱株系985水稻死亡率为0%,抗性级别为0级,属于免疫材料(Ⅰ);亲本蜀恢818水稻死亡率为64.17%,抗性级别为7级,属于中感材料;材料131水稻死亡率16.67%,株系103水稻死亡率29.17%,抗性级别都为3级,属于抗材料(R);129水稻死亡率为35.5%,抗性级别n s-无显著差异;∗∗在0 01水平差异显著.n s,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a t0.01l e v e l.图7㊀C r y30F a1在灌浆期叶片中的表达情况F i g.7.E x p r e s s i o no f C r y30F a1i n l e a f a t t h e f i l l i n g s t a g e.为5级,属于中抗材料,同时3份转基因材料与亲本蜀恢818在水稻存活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抗性水平明显优于亲本蜀恢818.3㊀讨论3.1㊀转基因材料的获得及选育程海鹏等[20]研究表明,多拷贝插入基因容易造成基因沉默,同时也会导致后代的遗传和抗性不稳定.本研究经过转基因水稻连续多代的自交分离选择了31份纯系的转基因材料,但仍有株系高代分离和丢失基因的现象存在,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有研究表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源基因的插入是一个随机的过程,有可能插入某个基因内部而造成农艺性状的变化,外源基因拷贝数越高,其农艺性状变异越大[21].通过对3份转基因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连续多次的人工选育及分子标记选择,仍然可以获得农艺性状变化不大的转基因株系,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猜测这3份转基因材料可能是低拷贝转基因株系,同时接下来需要对拷贝数进行分析予以验证.3.2㊀转基因材料分子水平的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分析外源基因表达时,往往容易出现个别样品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不一致的问162王海鹏等:转C r y30F a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A-单株抗虫性鉴定;B -苗期集团抗虫鉴定;C -大田抗虫性鉴定.A ,I n d i v i d u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p e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B ,P e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i n s e e d l i n gg r o u p;C ,F i e l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p e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图8㊀三种不同抗虫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F i g .8.P e s t r e s i s t a n c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b y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 .题[22],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拷贝数常影响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和遗传稳定性[23].通过对31份转基因株系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 C R 和W e s t e r nB l o t 蛋白分析,31份材料在转录水平均有表达,但有6份材料没有蛋白表达,这可能由于蛋白表达量过低无法检测到或者翻译受阻造成蛋白未表达;同表2㊀不同鉴定方法下水稻抗虫性的分析(平均值ʃ标准差,n =3)T a b l e 2.I n s e c t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r i c e b y di f f e r e n t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 s (m e a n ʃS D ,n =3).%鉴定方式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蜀恢818S h u h u i 818株系985L i n e 985株系103L i n e 103株系129L i n e 129株系131L i n e 131集团鉴定G r o u p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㊀㊀水稻死亡率R i c em o r t a l i t y 81.1ʃ3.1a 52.7ʃ7.4b c 51.0ʃ1.7c 61.7ʃ2.5b 52.8ʃ3.0b c 单株鉴定P l a n t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㊀㊀褐飞虱死亡率B P H m o r t a l i t y 21.3ʃ8.6b 28.0ʃ8.2a b 31.0ʃ9.5a 30.3ʃ8.3a 34.0ʃ11.5a 田间鉴定F i e l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㊀㊀水稻死亡率R i c em o r t a l i t y64.2ʃ6.0a 0ʃ0c29.2ʃ4.43.5ʃ6.6b16.7ʃ4.4b㊀㊀同一行数据后带相同字母者表示品种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 >0.05).W i t h i na r o w ,d a t a f o l l o w e db y t h e s a m e l e t t e r s h o wn o s i g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P >0.05).262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 )㊀第30卷第3期(2016年5月)时我们对3份材料进行重点分析,3份材料在基因表达量和目标蛋白表达量上均有差异且两者差异变化趋势相同,可以看出基因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量呈现正相关.3.3㊀转基因材料抗虫性鉴定目前水稻品种抗性筛选中最常用的为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该法仅能反应出水稻品种幼苗阶段的抗性水平,可能使得一些具有成株期抗性的品种得不到利用[24],且水稻生产过程中苗期飞虱数量极少,通常要到成株期才能表现出大量飞虱的侵害,大田抗性鉴定因其与水稻生产安全紧密相关而越来越受到重视[25];同时,汪秀峰等[26]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期B t蛋白的表达量不同,在水稻生长旺盛的时期表达量相对较高,故这个时候检测的准确性更高.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抗虫性鉴定方法的目的在于探究转基因水稻株系真实的抗虫性.研究表明,通过单株试管鉴定法说明转基因株系有一定的杀稻褐飞虱效果.虽然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结果显示苗期材料均不抗褐飞虱,但转基因材料的死苗率较亲本材料出现了明显改善;田间水稻抗虫性鉴定结果说明转基因材料129达到中抗水平,材料103和131达到了抗的水平.以上结论表明水稻成株期与苗期的抗性存在不同的情况,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相似的地方,说明水稻抗性鉴定需要苗期和大田相结合.单株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存在一定杀虫效果,但是杀虫效果并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以上现象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在水稻苗期B t蛋白表达有限或者苗期水稻生命力弱而不足以抵抗褐飞虱侵害;同时在单株抗虫鉴定中出现非转基因材料中褐飞虱死亡情况,分析可能是由于褐飞虱比较弱小掉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不能移动造成饥饿致死或者可能由于前期死亡的水稻单株里褐飞虱不能长期取食以致死亡.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于志晶等[26]的研究表明,B t蛋白含量与其抗虫性表现基本成正比.束春娥等[27]的研究表明,残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必须及时辅以化学防治.本研究通过对田间抗虫结果分析,发现与预期抗虫性有所差异,分析原因有可能是这3份转基因材料B t蛋白表达量较少,造成杀虫效果欠佳;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加盖透气网在褐飞虱危害后期虫口压力过大,未及时辅以化学防治以致出现抗虫数据偏差.为了获得转基因抗稻褐飞虱的优良恢复系材料,我们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抗稻褐飞虱B t基因并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检测,同时也采取了两种苗期抗虫性鉴定和田间抗虫性鉴定.综上所述,本研究已经实现了一个新的抗虫基因(C r y30F a1基因)的优化及成功转化,筛选出了多个具有抗虫性的转基因纯合株系,为以后培育更多的抗稻褐飞虱水稻创造了新的材料.谢辞: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朱祯实验室提供p C DMA RGH y g载体;感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王锋实验室提供转基因技术帮助.在线辅助信息:表S1放在中国水稻科学网站,网址为(h t t p://w w w.r i c e s c i.c n/C N/a r t i c l/s h o wGS u p p o r t I n f o.d o?i d=2597).参考文献:[1]㊀D i n hH D,C u o n g N D,T a iN D,e t a l.A n a l y s i so f r i c e p e s tc o n s t r a i n t s b a s e do ns u r v e yd a t aa tT a nP h u T h a n hv i l l a g e,C a n t h oP r o v i n c e.O m o n r i c e,2001,9:102G106.[2]㊀S e t t l eW H,A r i a w a nH,A s t u t i ET,e t a l.M a n a g i n g t r o p i c a l r i c e p e s t st h r o u g h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 g e n e r a l i s tn a t u r a le n e m i e sa n da l t e r n a t i v e p r e y.E c o l o g y,1996,77(7):1975G1988.[3]㊀杨瑞芳,白建江,朴钟泽,等.转c r y1A c1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分子植物育种,2014,12(6):1103G1111.Y a n g RF,B a i J J,P i a oZZ,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s e c tGr eGs i s t a n t 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w i t h c r y1A c1g e n e.M o lP l a n tB r e e dGi n g,2014,12(6):1103G1111.(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a bGs t r a c t)[4]㊀胡巍,李艳芳,胡侃,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褐飞虱基因改良桂农占的B P H抗性.分子植物育种,2015,13(5):951G960.H u W,L i YF,H uK,e t a l.I m p r o v i n g B P HGr e s i s t a n c e o f r i c ec u l t i v a rG u i n o n g z h a nb y m a r k e rGa s s i s t ed se l e c t i o nf o r B P HGr eGs i s t a n t g e n e s.M o lP l a n tB r e e d i n g,2015,13(5):951G960.[5]㊀S w a m i n a t h a n M S.T h e H i n d uS u r v e y o f I n d i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e.T h eH i n d uG r o u p o f P u b l i c a t i o n s,1999:9G16.[6]㊀吴振映,柳絮,王文英,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 r y2A 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11(5):1G37.W uZY,L i uX,W a n g W Y,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j a p o n i c a r i c ew i t h i n s e c tGr e s i s t a n t g e n e C r y2A∗b y a g r o b a c t e r i u mGm eGd i a te d t r a n sf o r m a t i o n.S h a n d o ng A g r i c S c i,2011(5):1G37.(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7]㊀祁永斌,叶胜海,陆艳婷,等.转C r y1A(b)基因抗虫水稻的获得及鉴定.浙江农业学报,2007,19(4):264G267.Q iYB,Y eH S,L uY T,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Gt i o no f i n s e c t r e s i s t a n t t r a n s g e n i cr i c ew i t h C r y1A(b)g e n e.A c t aA g r i cZ h e j i a n g,2007,19(4):264G267.(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362王海鹏等:转C r y30F a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8]㊀于志晶,刘丽,李淑芳,等.转C r y1C∗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分子植物育种,2011,9(6):702G708.Y uZ J,L i uL,L i SF,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r a n s g e n i c i n s e c tGr e s i s t a n t j a p o n i c a r i c ew i t h C r y1C∗g e n e.M o lP l a n tB r e e dGi n g,2011,9(6):702G708.(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9]㊀R a o K V,R a t h o r eK S,H o d g e sT K,e t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 s n o w d r o p l e c t i n(G N A)i n 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 p l a n t s c o n f e r s r e s i s tGa n c e t o r i c eb r o w n p l a n t h o p p e r.P l a n tJ,1998,15(4):469G477.[10]左示敏,张平,祝树德,等.水稻转G N A基因后代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作物学报,2004,30(4):371G375.Z u oS M,Z h a n g P,Z h uSD,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 t ob r o w n p l a n th o p p e r i n p r o g e n i e s o fG N A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A c t aA g r o nS i n,2004,30(4):371G375.(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11]邹良平,起登凤,李平,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 T A基因导入水稻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5,18(3):229G233.Z u oLP,Q iDF,L i P,e t a l.S t u d i e s o n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p i n e l l i at e n a t aa g g l u t i n i n(p t a)g e n ei n t or i c e m e d i a t e d b ya g r ob ac t e r i u m.S o u t h w e s tC h i n aJ A g r i cS c i,2005,18(3):229G233.(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12]康俊梅,熊恒硕,杨青川,等.植物抗虫转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8,1:14G19.K a n g JM,X i o n g H S,Y a n g Q C,e t a l.P r o g r e s so n g e n e t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 of p l a n tf o ri n s e c tr e s i s t a n c e.B i o t e c h n o l B u l l,2008,1:14G19.(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13]Z h u J,Z h e n g AP,W a n g SQ,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a n d e xGp r e s s i o no f c r y4C b1a n d c r y30G a1f r o m B a c i l l u s t h u r i n g i e n s i s s t r a i nH S18G1.JI n v e r tP a t h o l,2009,103(3):200G202.[14]G u a n P,D a i X J,Z h u J,e t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t h ec r y54A b1o p e r o no f B a c i l l u s t h u r i n g i e n s i s s u b s p.s i c h u a n s i ss t r a i n M C28.B i o c o n t S c iT e c h n o l,2014,24(1):80G89.[15]T a nFR,Z h u J,T a n g J,e t a l.C l o n i n g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t w on o v e lc r y s t a l p r o t e i n g e n e s,c r y54A b1a n d C r y30F a1,f r o m B a c i l l u s t h u r i ng i e n s i s S t r a i nB t M C28.C u r r M i c r o b i o l,2009,58(6):654G659.[16]周宗梁,林智敏,耿丽丽,等.水稻中c r y1A h1基因密码子优化方案的比较.生物工程学报,2012,28(10):1184G1194.Z h o uZL,L i nZM,G e n g LL,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c o d o n o pGt i m i z a t i o n s o f c r y1A h1g e n e i n r i c e.C h i nJB i o t e c h n o l,2012,28(10):1184G1194.(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17]李双成,王世全,尹福强,等.提高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效率的因素.中国水稻科学,2005,19(3):231G237.L i SC,W a n g S Q,Y i n F Q,e ta l.S o m e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a g r ob ac t e r i u mGm ed i a te d t r a n sf o r m a t i o n f r e q u e n c y i n r i c e.C h i nJR i c eS c i,2005,19(3):231G237.(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Gl i s ha b s t r a c t)[18]H e i n r i c h sE A,M e d r a n oE G,R a p u s a sH R.G e n e t i c e v a l u aGt i o n f o r i n s e c t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r i c e.M a n i l a:I R R I,1985,72G177.[19]刘光杰,付志红,沈君辉,等.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52G56.L i uGJ,F uZH,S h e nQ H,e t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e v a lGu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f o r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r i c e p l a n t h o p p e r s(H oGm o p t e r a:D e l p h a c i d a e)i n r i c e.C h i nJR i c eS c i,2002,16(1):52G56.(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20]程海鹏,朱睦元,金伟,等.植物转基因沉默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2001,21(6):47G49.C h e n g HP,Z h uM Y,J i nW,e t a l.A d v a n c e s o f r e s e a r c h e s o nt h e p l a n t t r a n s g e n e s i l e n c i n g.P r o g B i o t e c h n o l,2001,21(6):47G49.(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21]唐微.转基因拷贝数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3991G13992.T a n g W.E f f e c t s o f t r a n s g e n e c o p y n u m b e r o n a g r o n o m i c c h a rGa c t e r so ft r a n s f o r m e d p l a n t s.J A n h u iA g r i cS c i,2008,36(32):13991G13992.(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22]H i w a s aGT a n a s eK,N y a r u b o n a M,H i r a iT,e t a l.H i g hGl e v e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r e c o mb i n a n t m i r ac u l i n p r o t e i ni nt r a n s g e n i ct o m a t o e s e x p r e s s i n g a s y n t h e t i cm i r a c u l i n g e n ew i t ho p t i m i z e dc od o nu s a g ete r m i n a t e d b y t h en a t i v e m i r a c u l i nt e r m i n a t o r.P l a n tC e l lR e p,2011,30(1):113G124.[23]王育花,赵森,陈芬,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 C R法检测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拷贝数的研究.生命科学研究,2007,11(4):301G305.W a n g Y H,Z h a oS,C h e nF,e ta l.E s t i m a t i o no ft h ec o p y n u m b e r o f e x o g e n o u s g e n e i n 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 b y r e a lGt i m e f l u oGr e s c e n c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P C R.L i f eS c iR e s,2007,11(4):301G305.(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24]陈峰,傅强,罗举,等.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中国水稻科学,2009,23(2):201G206.C h e nF,F uQ,L u o J,e t a l.A d u l t s t a g e r e s i s t a n c e s t ob r o w np l a n t h o p p e r,N i l a p a r v a t a l u g e n s o f r i c ev a r i e t i e sw i t hd i f f e rGe n t s e e d l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s.C h i nJR i c eS c i,2009,23(2):201G206.(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25]胡杰,杨长举,张庆路,等.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组合的稻飞虱田间抗性表现.应用昆虫学报,2011,48(5):1341G1347.H u J,Y a n g CJ,Z h a n g Q L,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o f p y r a m i d e dr i c eh y b r i d st ob r o w n p l a n t h o p p e r s.C h i nJ A p p lE n t o m o l,2011,48(5):1341G1347.(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26]汪秀峰,叶芬,李莉,等.转基因水稻恢复性及其F1代B t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分子植物育种,2014,12(6):1077G1081.W a n g XF,Y eF,L i L,e t a l.T e m 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B t t o x i n i nt r a n s g e n i c r e s t o r e r l i n ea n d i t sF1h y b r i d s.M o l P l a n tB r e e d i n g,2014,12(6):1077G1081.(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27]于志晶,蔡勤安,林秀峰,等.转基因抗虫水稻中B t蛋白表达量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251G3252.Y uZJ,C a iQ A,L i nXF,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B t p r o t e i n i n t r a n s g e n i c i n s e c tGr e s i s t a n t r i c e.J A n h u iA g r i cS c i,2012,40(6):3251G3252.(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28]束春娥,孙以文,孙洪武.转基因抗虫棉承受棉铃虫风险压力研究初报.江苏农业科学,2000(4):38G41.S uC E,S u n Y W,S u n H W.P r i m a r y r e p o r to ns t u d y i n g t r a n s g e n i c i n s e c t r e s i s t a n t c o t t o n u n d e r r i s k p r e s s u r e f r o m H eGl i c o v e r p a a r m i g e r a.J i a n g s u A g r i cS c i,2000(4):38G41.(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462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㊀第30卷第3期(2016年5月)。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成熟胚及抗褐飞虱基因植株的获得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成熟胚及抗褐飞虱基因植株的获得李三和;韩光明;闸雯俊;刘凯;胡刚;游艾青【摘要】以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两系恢复系M5274和晚粳稻不育系N55S 成熟胚为材料,以携带有双元载体的根癌农杆菌(A grobacterium tumefacie ns)EHA1 05为载体进行抗飞虱基因Bph14、Bphi008A、Osg1的遗传转化,共获得515棵再生植株,包括198株Bph14转基因植株、72株Bphi008A转基因植株和245株Osg1转基因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515株再生植株中,有244株阳性转基因植株,3个不同抗褐飞虱基因中,转Bph14基因的再生苗阳性率最高,增加筛选次数能有效减少转化所得的假阳性植株.【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4页(P2392-2395)【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抗褐飞虱基因【作者】李三和;韩光明;闸雯俊;刘凯;胡刚;游艾青【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作物种质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作物种质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作物种质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作物种质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作物种质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作物种质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近年来,褐飞虱迁入中国的虫量大,由于目前大多数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不抗虫,尤其是一些主要的杂交稻品种,对褐飞虱等虫害还有“超感虫性”(hyper-susceptibility)[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_范峰峰
烂发臭,严重时可致成片倒伏,出现“飞虱火烧”现象, 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 [2] 近年来,中国褐飞虱发生 呈加重态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 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 年全国稻飞虱大暴发,加之与 稻纵卷叶螟的叠加效应,危害达 1733 万 hm2,其中又以 湖南、浙江、江西等省最为严重 。 [3] 目前,生产上主要 采取施用化学杀虫剂和利用品种抗性控制褐飞虱危 害。化学杀虫剂一直以来都是防治褐飞虱危害的主要 手段,但大量使用杀虫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伴随稻
摘 要: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遏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既利用
水稻自身的抗虫性。迄今为止,已经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成功鉴定出 30 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其中 26
个主效抗性基因已被定位,显性基因 Bph14 已成功克隆,但仅少量主效抗性基因被育种家利用并培育出
抗性品种。对褐飞虱的生物型和抗性机理、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基础及育种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就
有研究表明,中国各稻区稻褐飞虱种群是以生物 型 2 为主的混合群体,在田间自然种群中生物型 2 占 60.1%,生物型 1 占 12.9% 。 [9]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多样 性及其变异机制的复杂性,使得稻褐飞虱抗性育种工 作的难度加大。因此亟须对褐飞虱生物型进行更加深 入的研究。 1.2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理
0 引言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简称 BPH)是一
种以稻属为食的单食性昆虫,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 及南亚等地,在东亚季风区随气流远距离迁移,是亚洲 稻区最严重的害虫之一[1]。褐飞虱是以维管束液为食 的昆虫,其成虫吸食和产卵时对稻株茎叶组织造成大 量伤口,导致输导组织被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生 化反应,加速稻株倒伏。褐飞虱排泄的蜜露覆盖在稻 株上,可招致煤烟病菌的孽生,使得稻株下部变黑、腐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聚合系的开题报告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聚合
系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有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依赖于其为主食。
但是,稻作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病虫害,其中包括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
这些
病虫害给稻谷产量和品质带来了重大影响,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与发展。
因此,发掘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固然非常重要。
传统的育种方法依赖于育种人员经验和随机杂交,往往需要费时费力、不稳定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干扰。
近年来,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辅助遗传改良方法已成为一种
新的、快速且可靠的育种方法,为水稻抗病育种带来了希望。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水稻中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并利用聚合系的方式,研发出具有抗病能力的新品种。
三、研究方法
1. 收集样本: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水稻种质资源,包括品种、杂交种、突变体等。
2. 分离DNA:利用CTAB法从水稻种子中提取DNA,并经过质控检测。
3. 分子标记筛选:通过PCR扩增和基因库筛选,在抗病品种和敏感品种中鉴定
出与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相关的基因。
4. 培育抗病新品种:采用聚合系培育方法,将具有抗病基因的优良材料与敏感品种进行杂交,分离出抗病性状稳定的后代,最终培育出具有抗病能力的新品种。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筛选到水稻中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的基因,并将其应用于聚合系培育中,培育出具有抗病能力的新品种。
同时,也可以为水稻抗病育种提
供一种新的、快速且可靠的方法,并为水稻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主基因bph2的分子标记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主基因bph2的分子标记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万建民,江玲,孙立宏,刘裕强,刘喜,陈亮明,刘世家,王春明,程遐年,翟虎渠
申请号:CN200610085400.2
申请日:20060613
公开号:CN1896282A
公开日:
200701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水稻品种ASD7抗褐飞虱主基因bph2的分子标记方法,属于分子遗传学领域。
对水稻抗虫品种ASD7(♀)与感虫品种C418(♂)杂交获得的F各单株的基因型和F各家系的抗褐飞虱的抗性级别进行遗传连锁分析,获得抗虫品种ASD7抗褐飞虱主基因位点bph2的分子标记RM463和
RM7102,在ASD7/C418BC1群体中,两标记选择的正确率均为95.1%,在BC群体中,RM463的选择正确率为91.2%,RM7102的选择正确率为89.9%。
通过抗褐飞虱主基因的分子标记来检测抗虫品种ASD7及其衍生品种(系)中是否含有该主基因位点,大大提高抗褐飞虱水稻的选择效率。
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
地址: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处钱宝英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楼高潮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褐飞虱气味结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荧光结合
褐飞虱气味结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荧光结合作者:周爽爽韦兰萍来源:《科技信息·中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通过荧光竞争结合试验分别在酸性(pH5.0)和中性(pH7.4)环境下,检测了褐飞虱气味结合蛋白NlugOBP4对27种水稻挥发物的结合能力。
结果表明:在中性(pH7.4)环境中结合力强,与其结构特性相关。
NlugOBP4对酮类、醛类,以及部分烯萜类和醇类都有较好的结合能力,这些物质可能在调节褐飞虱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荧光竞争结合试验;褐飞逝;气味结合蛋白;水稻挥发物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是迁飞性的水稻害虫,是我国大部分稻区的首要害虫,其发生与防治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荧光竞争结合试验可以检测体外表达的气味结合蛋白与植物挥发物的结合能力,可为进一步分析昆虫对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章检测褐飞虱气味结合蛋白对水稻挥发物的结合能力,旨在分析褐飞虱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筛选结合较好的水稻挥发物,为褐飞虱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1 试验方法1.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以pMD-18T为克隆载体,引物为 SP:CCGGAATTCATGAAGAACTATGGCGAT,ASP:CCGCTCGAGCTACATTCCAGCAGCT(横线标记为酶切位点,分别为EcoRI和XhoI)克隆NlugOBP4基因。
以pET-22b(+)为表达载体,转化到表达菌株BL21(DE3)中表达目的蛋白。
1.2 蛋白表达及纯化构建好的目的蛋白表达菌株(pET-22b(+)-NlugOBP4-BL21(DE3)在含有抗生素Amp 的LB培养液中,37 oC,220 r/min培养至OD600在0.6-0.8,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1mmol/L 进行诱导培养3h。
诱导结束后4 oC离心收集菌体,30mmol/L pH7.4的 Tris-HCl 洗涤溶解,于-20 oC反复冻融2-3次。
一种双水相萃取结合离子交换层析提取四氢嘧啶的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1343592.9(22)申请日 2020.11.25(71)申请人 山东福瑞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276715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滨海西街789号(72)发明人 李海军 李珍爱 张英华 胡红涛 王超 马双双 徐波 王庆波 王兆兰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代理人 韩百翠(51)Int.Cl.C07D 239/06(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双水相萃取结合离子交换层析提取四氢嘧啶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水相萃取结合离子交换层析提取四氢嘧啶的方法。
本发明是利用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或1‑甲基‑3‑乙酸乙酯咪唑四氟硼酸盐)与硫酸盐双水相体系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大孔树脂与阳离子树脂交换层析、降温结晶的精制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品纯度和回收率,该方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成本低等优点,适合工业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CN 112266362 A 2021.01.26C N 112266362A1.一种双水相萃取结合离子交换层析提取四氢嘧啶的方法,其特征是,1)预处理将含有四氢嘧啶的菌体发酵液离心,菌体冷冻干燥后粉碎至200目以下;2)萃取将粉碎后的菌粉加入到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体系中,并调pH5.8-6.2;经充分混合后,静置形成明显的上下相,回收富含四氢嘧啶的离子液体相;所述双水相体系中的组成成分为: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或1-甲基-3-乙酸乙酯咪唑四氟硼酸盐,以及硫酸盐;其中,双水相体系中,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或1-甲基-3-乙酸乙酯咪唑四氟硼酸盐的质量百分数为20-30%,硫酸盐的质量百分数为10-25%;3)离子交换层析将步骤2)中的富含四氢嘧啶的离子液体相经大孔吸附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除杂,得到洗脱液;4)浓缩、结晶将步骤3)中的洗脱液浓缩至质量浓度45%-70%,降温析晶,晶体真空干燥,得到高纯度的四氢嘧啶晶体。
2020年新都区高宁学校高三生物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新都区高宁学校高三生物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核酸、核苷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结核杆菌核糖体的合成与其核仁有关B.核酸在细胞核中呈双链结构,在细胞质中呈单链结构C.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将流感病毒水解,可产生4种核苷酸D.生物体的核苷酸分子中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2.下图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品种香蕉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体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都含11条染色体B.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都是香蕉,不存在生殖隔离C.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可以直接获得栽培品种香蕉D.栽培品种香蕉可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含有11条染色体3.下列哪种细胞器不能作为鉴定一个细胞属于动物细胞还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A. 核糖体B. 叶绿体C. 液泡D. 中心体4.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唾液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色氨酸科学家可以依次在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中检测到放射性B. 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可以在(CH2O)中检测到18OC. 用32P标记某精原细胞的一个DNA,放入含31P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精细胞中有25%是有放射性的D. 用35S和32P同时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并以此噬菌体去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5.某同学在学习真核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与功能后,绘制了如下概念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X代表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则①~③可表示磷酸、五碳糖、碱基B.若X代表细胞中的多糖,则①~③可表示淀粉、纤维素和糖原C.若X代表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则①~③可表示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D.若X代表细胞的双层膜结构,则①~③可表示细胞膜、线粒体膜和核膜6.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B. 核糖体和染色体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C.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可以发生脱水缩合D.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7.如图为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5N1病毒无图示任何结构,但其体内也存在遗传物质B.大肠杆菌和青霉菌的体内都没有核膜包围的⑧C.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⑩是紫色的D.蓝藻细胞不含⑦,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8.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9.下列关于骨架或支架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聚体是由单体为基本单位构成的,都是以碳原子为基本骨架B.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C.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有关D.脂肪的单体是脂肪酸,脂肪酶的单体是氨基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基本骨架都是碳链10.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B.突触小体可以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C.冬天,由于产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加散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1.用显微镜观察小鼠睾丸组织切片,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显微镜下能看到染色体的细胞最多含两条性染色体B. 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均可实现基因重组C.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 观察到染色体条数最多的细胞不含姐妹染色单体12.利用预防接种来预防疾病的原理是()A.预防接种能消灭体内的细菌B.预防接种能提高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C.预防接种能加速机体代谢,增强抗病能力D.预防接种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13.在人体内,HIV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产生沉淀,被吞噬细胞摄取后彻底水解可得到( )A. 多种氨基酸、4种核糖核苷酸B. 多种氨基酸、1种核糖、4种含氮碱基、磷酸C. 20种氨基酸、5种含氮碱基、2种五碳糖、磷酸D. 20种氨基酸、5种核苷酸、磷酸14.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施菜登、施旺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C.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细胞拥有自己的生命,是一个绝对独立的单位15.下图中m、n、1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
高温处理后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和氨基酸需求的变化
高温处理后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和氨基酸需求的变化
傅强;张志涛;胡萃;赖凤香
【期刊名称】《昆虫学报》
【年(卷),期】2001(044)004
【摘要】对卵期高温(35℃,72 h)处理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共生酵母菌及该虫氨基酸需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卵期高温处理后,若虫期体内的共生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试虫;2)将若虫饲养于缺少单种氨基酸的22种全纯饲料上,以若虫羽化率为指标,发现高温处理试虫对组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明显增加.由此推论,褐飞虱对上述8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与共生酵母菌有关.
【总页数】7页(P534-540)
【作者】傅强;张志涛;胡萃;赖凤香
【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8
【相关文献】
1.褐飞虱体内细菌型共生菌的分布 [J], 唐明;徐小蓉;洪鲲;乙引
2.水稻与褐飞虱互作过程中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变化 [J], 陈法军;张珏锋;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3.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与氨基酸营养的关系 [J], 王国超;傅强;赖凤香;陈铭学;牟仁祥;张志涛
4.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J], 申屠旭萍;史嘉腾;宋阳;俞晓平
5.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差异 [J], 陈法军;张珏峰;周彦铨;叶恭银;吕仲贤;俞晓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
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
解再宏;苏品;廖晓兰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9(021)010
【摘要】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周期、若虫种群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以及翅型分化的激素调节机制和遗传学基础.以期为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6页(P95-99,102)
【作者】解再宏;苏品;廖晓兰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22
【相关文献】
1.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J], 吕再萍;杨长举;姚英娟;华红霞
2.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若虫生长发育及翅型分化的影响 [J], 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3.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型分化 [J], 朱春福;杨慧中;陈超;何海敏
4.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 [J], 万两;盛洪珍;蔡瑷安;肖铁光
5.近零磁场对褐飞虱翅型分化、趋光性及飞行能力的影响 [J], ZHANG Ming;LIU Rui-Ying;HE Jing-Lan;YUAN Rui;WAN Gui-Jun;PAN Wei-Dong;CHEN Fa-Ju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H2在褐飞虱的原位杂交分析摘要本研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褐飞虱取食抗虫和感虫水稻后,其唾液腺基因表达发生明显变化的4H2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分析该基因产生在褐飞虱体内的具体位置。
采用将带有靶序列和SP6、T7启动子的PGEM-T-4H2质粒转入大肠杆菌DH-5α,通过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得到重组质粒,并以Sca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并且纯化后得到的线性化质粒为模板,DIG RNA Labeling Mix为底物,经T7、SP6聚合酶体外转录,分别制得DIG标记的正义链和反义链RNA探针,最后进行靶基因在褐飞虱的原位杂交定位。
结果显示,4H2基因在褐飞虱的脂肪体和唾液腺表达。
与其作为卵黄蛋白在脂肪体合成卵黄,并进一步转运到卵中的作用相一致,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分析4H2基因产物在水稻与褐飞虱互作中是否作为激发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褐飞虱;原位杂交;RNA探针;石蜡切片Location of 4H2 gene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 tissues by RNAin-situ hybridizationHuanghanlinSchool of Life Sciences,Guangzhou UniversityAbstract: 4H2 was studied in brown planthopper(BPH) tissues by RNA in-situ hybridization because of its expression remarkable changed, when feeding the BPH-resistant rice and BPH- susceptible rice type. PGEM-T-4H2 with target sequences and SP6, T7 promoters was transfered into the Escherichia coli DH-5α, and screened recombinant plasmids by ampicillin resistance; using the product of ScaI restriction and purification as the template, the DIG RNA Labeling Mix as the substrate, through in-vitro transcription by the T7, SP6 polymerase, producing the positive-sense strand marked by DIG and the antisense strand RNA probe respectively, and then finally, it applies the in-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to locate the target genes in the rice brown planthoppe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4H2 gene expressed in the fat body and the salivary gland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It has the same role as a yolk protein becoming yolk in the fat body, which is further transported to the eg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whether gene 4H2 is acted as elicitors in rice brown planthopper interactions.KEY WORDS the brown planthopper; in-situ hybridization; paraffin section目录1前言 (1)2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材料 (2)2.1.2 试剂 (2)2.1.3 仪器 (2)2.1.4 试剂配制 (2)2.2 方法 (4)2.2.1 组织切片的制备 (4)2.2.1.1 材料的固定 (4)2.2.1.2 材料的脱水 (5)2.2.1.3 材料的浸蜡 (5)2.2.1.4 材料的包埋 (5)2.2.1.5 组织切片的制备 (5)2.2.2 探针的制备 (6)2.2.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6)2.2.2.2 转化反应及单菌落的培养 (6)2.2.2.3 提取质粒 (6)2.2.2.4 酶切质粒 (7)2.2.2.5 酶切产物的纯化 (7)2.2.2.6 地高辛标记探针的制备 (7)2.2.3 杂交实验 (8)2.2.3.1 预杂交 (8)2.2.3.2 杂交 (8)2.2.3.3 杂交后处理 (8)2.2.3.4 免疫反应 (8)2.2.3.5 显色反应 (8)2.2.4 封片观察 (9)3结果与分析 (9)3.1 PMD20-T-4H2和PMD20-T-4H6的提取、酶切和检测 (9)3.2 酶切产物的纯化和检测 (10)3.3 4H2基因在褐飞虱的原位杂交结果 (10)4 讨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 前言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1],而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大小对国家的发展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褐飞虱主要吸食水稻的维管组织汁液,导致其叶片的水分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并使叶片内蛋白质分解加剧等问题[2],最终导致水稻生长缓慢,产量降低,所以对水稻抗褐飞虱的研究显得十分的重要。
指导教师王小兰通过构建褐飞虱唾液腺的抑制差减杂交文库,得到37个表达特异的基因,而4H2基因由于表达量明显而选择进行原位杂交分析。
原位杂交开始于60年代[3],最初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直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非放射性标记的原位杂交,其发展一次比一次定位准确及灵敏度更高[4]。
原位杂交作为核酸分子杂交基础上产生的一项技术,能在保存组织、细胞形态的情形下原位探测DNA或RNA,已经发展成为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主要用于3个方面的研究:1、DNA或RNA病毒的检测;2、基因的细胞、染色体的定位;3、基因表达水平及细胞分化关系的研究[5]。
原位杂交是以碱基配对的基本原则,将核酸探针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物质标记后与组织切片上的变性单链DNA或RNA进行互补使其特异结合成专一的核酸分子,并通过特定的检测系统检测最终显示出待测核酸在组织中的某些位置。
主要步骤一般分为4步,包括组织切片的制备、探针制备、探针和组织切片的杂交、探针的检测[6],整个过程中都要避免RNA酶的存在,否则将会影响杂交结果。
原位杂交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RNA-RNA原位杂交,DNA-DNA原位杂交和DNA-RNA原位杂交,其中RNA原位杂交经常用于检测某种特定基因的mRNA在动物及植物组织中分布状况[7]。
4H2基因片段701bp,通过blastX查找,其与褐飞虱的编码卵黄蛋白的基因同源性达89%。
卵黄蛋白是在脂肪体合成后转运到虫卵中,但通过唾液腺差减杂交文库筛选发现此基因在唾液腺中高表达,同样的,Hiroaki Noda等[8](2008)在分析褐飞虱各种组织文库时也发现大量类卵源蛋白基因在唾液腺中表达,而在虫卵文库中却没有发现此基因的表达。
因此,进一步对4H2进行组织特异性的基因表达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发现该基因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本实验采用了RNA组织原位杂交,即用标记了的单链反义RNA作为探针,对褐飞虱的4H2基因表达的mRNA或rRNA进行杂交定位,最终确定该基因表达的空间位置。
其中探针使用了非放射性的地高辛标记,可以使杂交反应更安全,同时具有实验周期短、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灵敏度高、交结果分辨率更高等特点[9]。
2 材料与方法2.1材料2.1.1材料褐飞虱、大肠杆菌菌株DH-5α、PGEM-T-4H2连接产物、石蜡2.1.2试剂ScaI限制性内切酶、Sp6聚合酶、T7聚合酶、多聚甲醛、乙醇、叔丁醇、甘油、氨苄青霉素、琼脂、溴化乙锭、RNasesin、5xbuffer、10xbuffer、DNaseI、二甲苯、氯仿、异戊醇、浓HCl、DEPC、酵母提取物、蛋白胨、NaCl、KH2PO4、KCl、NaOH、CaCl2、LiCl、甲酰胺、葡聚硫酸脂、柠檬酸钠、TritonX-100、显色剂、牛血清蛋白、中性树脂、2.1.3仪器玻璃针筒、烧杯、烘箱、切片机、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包埋纸盒、铁丝、解剖刀、小木块、锥形瓶、恒温培养箱、摇床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天平、离心机、移液枪、涂布棒、培养皿、离心管、恒温水浴锅、电泳槽、显微镜、电炉、电磁炉、高压灭菌锅、染缸、玻璃棒、量筒、试管、记号笔、标签纸、锡箔纸2.1.4试剂配制1)PBS缓冲液0.2g KCl,0.2g KH2PO4,8.0g NaCl,1.56g Na2HPO4·2 H2O或 3.14gNa2HPO4·12H2O,调pH至7.4,用DEPC-H20定容至1L,配置过程中应待前一种成分完全溶解后再溶解下一种成分,充分混匀后,121℃,高温高压灭菌20min2)DEPC-H21mLDEPC溶于1L ddH20,摇匀,过夜后灭菌3)LB培养基1g蛋白胨,0.5g酵母提取物,1g NaCl,1.5g琼脂(配固体时加),用NaOH调pH至7.0,然后ddH2O定容至100mL,121℃,高温高压灭菌20min4)0.1M CaCl2溶液1.47g CaCl2溶于100mLddH2O,121℃高温高压灭菌20min5)溶液I50mM葡萄糖,25mM Tris-HCl(pH8.0),10mM EDTA(pH8.0)6)溶液II0.2M NaOH,1%SDS7)溶液III5M乙酸甲(60mL),乙酸(11.5mL),ddH2O(28.5mL)8)氯仿:异戊醇(24:1)24mL氯仿,1mL异戊醇,混匀,4℃保存9)DIG RNA Labeling Mix10μL rATP,10μL rCTP,10μL rGTP,10μL DIG-rUTP,混匀,-20℃保存10)0.5M EDTA186.1g EDTA-Na·2H20,20g NaOH,调pH至8.0,用ddH20定容至1L11)10%SDS10g SDS溶于100mLddH20,室温保存12)0.2mol/L HCl17mL HCL,9983mL DEPC-H2O,混匀,4℃保存13)2 0x SSPE175.3g NaCl,27.6g NaH2PO4,7.4g EDTA,调pH至7.4,用DEPC-H20定容至1L14)1M Tris-Cl12.11gTris碱溶于80mL DEPC-H2O,用HCl调pH至9.5,定容至100mL,高压灭菌后保存15)杂交缓冲液125μL 10x盐,500μL甲酰胺,250μL 50%葡聚硫酸脂,4μL酵母RNA,2.5μL 100mmLDTT,用DEPC-H2O定容至1mL,现配现用16)探针稀释液100μL 50%甲酰胺,2μL 1mDTT,198μL DEPC-H2O,混匀,现配现用17)20 x SSC(pH7.0 1L)175.3g NaCl,88.2g柠檬酸钠,调pH至7.0,用DEPC-H2O定容至1L18)缓冲液I(pH7.5)100mmol/L Tris-HCl,150mmol/L NaCl19)缓冲液II(pH9.5)100mM Tris-HCl,100mM NaCl,50mM MgCl220)缓冲液III(pH 8.0)10mM Tris-HC,1mM EDTA21)封阻液0.06g牛血清蛋白(BSA),9μL TritonX-100,用缓冲液I定容至3mL22)稀释的anti-DIG-AP0.01g牛血清蛋白(BSA),1.5μL TritonX-100,2μL Anti-DIG-AP,用1 x PBS缓冲液定容至1mL23)显色液1片显色剂溶解于10mLddH2O,分装到2mLEP管,用锡箔纸包裹保存于4℃24)10x盐3mol/L NaCl,0.1mol/L Tris-HCl,0.1mol/LNa2HPO4,50mmol/L EDTA25)1M DTT(pH5.2)0.309g DTT溶于1.8mL乙酸钠,调pH至5.2,定容到2mL26)50xTAE电泳缓冲液242gTris碱,57.1mL冰乙酸,100mL0.5M EDTA(pH8.0)2.2方法2.2.1组织切片的制备2.2.1.1材料的固定1)用试管收集水稻上的褐飞虱,然后倒入装有4%多聚甲醛固定液的玻璃针筒中使用针筒来回抽气,抽除褐飞虱体内的气体,直至褐飞虱全部沉入固定液底部2)将抽完气的褐飞虱置于装有固定液的烧杯中,4℃过夜固定2.2.1.2材料的脱水1)将固定液倒掉,并用1XPBS缓冲液洗涤材料三次,每次10min2)叔丁醇七步脱水,按以下浓度级别和时间对材料进行脱水表1 七步脱水浓度梯度浓度级别 1 2 3 4 5 6 7 95%乙醇40 50 50 40 25 0 0(mL)DEPC-H2050 30 15 5 0 0 0(mL)100%叔丁醇10 20 35 55 75 100 100(mL)脱水时间(h)12 10 5 4 3 1 0.62.2.1.3材料的浸蜡1)脱完水的材料转入另一装有100%叔丁醇的烧杯中,并置于60℃烘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