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课第一框
第十五课 第一框 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_八年级政治教案
第十五课第一框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_八年级政治教案第十五课第一框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本课概述:1、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本课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检举控告、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重要手段,教育学生要敢于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增强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因此,本课是“公民与法律”板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下册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2、本课的知识结构本课书由四框组成。
第一框明确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既是公民的义务,又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第二框帮助学生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机智勇敢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第三框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
在第三框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入诉讼程序方面的一些简单知识,培养学生能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这是第四框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3、总体教法建议在教学中可考虑从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漫画、有互动效果的多媒体flash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分析。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案例的使用上应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到: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既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2、过程与方法(1)、利用社会热点、时事新闻事例来分析、理解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能用事例来说明青少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2)、讲授知识点时,注重学生对案例的主动分析与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掌握一些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方法,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懂得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既是公民的义务,又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能意识到对违法犯罪现象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是十分有害的。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五课《走创新之路》第一框教案 鲁教版
第15课走创新之路第一框创新与科技发展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明确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能有科技的进步。
2、引导青少年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好爱好,尤其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能力:学会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行动,初步尝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知道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的发展靠创新。
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明确创新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懂得好奇心是他们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二、教学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三、教学难点:由好奇到创新四、教学流程六、板书设计科技发展靠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创新与科技发展由好奇到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七、课堂巩固:(时间约8--10分钟)(一)选择题:1、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
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
这一事实说明()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④科技发展靠创新;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⑥D、②③⑥2、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
对此,你的理解是()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3、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人们不断探索,努力开创新的结果。
第十五课 我的民族魂 第一框 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我的民族魂第一框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第十五课我的民族魂第一框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幻灯显示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各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表演节目的图片)同学们请看屏幕,某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演员表演了这个节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幻灯显示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图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歌里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他们姹紫嫣红,一起盛开在祖国这个大家园中。
那么说到中国的民族,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同学回答)【讲授新课】一、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出示中国各民族的名字)老师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少数民族的名字,很多生僻的字都念对了,非常好。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除了这些我们很熟悉的之外呢,有些可能我们并不熟悉,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用教鞭指出一些生僻字,有些可做适当补充介绍)那么老师再来问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啊?(同学回答)好,民族是56个,少数民族则是55个。
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的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
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人数相对很少,所以叫做少数民族。
(学生在课本上落实知识点)二、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幻灯显示117页的少数民族分布图)读图分析,我国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图,回答)(教师总结)“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遍及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学生在课本上落实知识点)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相信同学们看到了那么多的图片,一定对各个少数民族的一些情况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吧。
首先要说的是汉族(展示汉族图片)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从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蒙古族说到蒙古族,同学们马上会想到的是什么呢?(同学回答,老师评价)(教师结合幻灯讲解蒙古族的衣(袍子,腰带,靴子)食(联系前面一课,多牛羊肉和奶制品,引导同学说,高蛋白和高脂肪)住(蒙古包,联系前面内容,突出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介绍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蒙古族舞蹈[:学+科+网](结合图片等内容加以介绍)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美PPT课件
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其人弗能应也。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讲述故事
第2课时
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 大雨。
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 这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 致,互相抵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坚固
自
物莫能陷也 要实事求
相 矛 盾
锋利
是,不要 言过其实
于物无不陷也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15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看着下面图片,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寓言 故事,并说一说寓意。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
今天我们就再学 一个寓言成语: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 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 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 哲学家。又称“韩非子”。 代表作品《韩非子》。
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 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
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 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 论家和散文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后世称 “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 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 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与秦相李 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后来被李斯陷害入狱,最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 告诉我们__说__话__做_事__不__能__相__互__抵__触__,__要___ _言__行__一__致__,__前__后__一__致__。
初一思想品德第十五课第一框导学案
初一思想品德《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导学案设计人:级部负责人签字:【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等不良诱惑。
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等不良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知道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等不良诱惑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难点】不良诱惑的危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会战胜诱惑的方法,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课前预习案】1、自学课本52——54页内容,总结不良诱惑有什么危害?2、自学课本55――56页内容,总结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课内探究案】探究活动一放学路上,有位同学看到几个中学生模样的人陆续走进一家游戏厅,便也要跟着过去。
同伴批评他时,他不服气地说:“又不是我带头的,况且别人能进,为什么我就不能?”请就题中该同学的错误言行选择一个角度我,运用所学知识说服其改变主意。
探究活动二有一天,哥哥把弟弟送进了戒毒所。
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为什么哥哥不吸毒,而弟弟却染上了毒瘾呢?原来,这哥俩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朋友。
哥哥的朋友是一群小科技爱好者,他们经常在一起搞小发明、小制作。
而弟弟则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在一起吸烟、喝酒。
有个朋友拿了一些“白粉”让大家吸,弟弟没有拒绝,就这样慢慢陷入吸毒的泥潭。
说一说:弟弟陷入吸毒的泥潭,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议一议:我们从哥俩的事例中得到哪些启示?课堂达标1、目前,互联网使用日益广泛,在网络上也充斥着很多不健康的内容。
小东自从迷恋上网络后,沉迷于聊天,无心学习,最后发展到旷课逃学。
这说明:()A、上网危害健康B、对于诱惑,青少年无能为力C、要想健康成长,就远离网络D、青少年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文明上网2、放学后,小明发现一个人很神秘地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籍,仔细一看是几本黄色书籍。
小明很好奇就买来偷偷地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小明的行为是犯罪行为②不良诱惑会毒害人的心灵,影响身心健康③我们要克服猎奇心理,提高自控能力④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近年来,未成年人吸烟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
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
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搭船的鸟》,该课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相处。
课文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相处,“我”字又写出了“我”作为一个成人童话为孩子编织起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
全文语言平实,想象丰富,文字纯净又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课文插图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可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因图文启发想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品PPT课件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 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 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 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 在于这个世界上。
合作探究
最终卖矛卖盾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呢? 面对周围人的反问。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矛”刺穿了“盾”,就说明:“矛”很
鲁国的国君照将闾的见解治理国家,麻烦事一天比一天多,连自己也 处于危险境地,他就不再实行了。
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01 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目
录
0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03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04 课堂巩固,指导写字
谈话导入, 解释课
题
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 文化,成语就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 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古诗。
将闾吃惊地说:“先生是说鲁国国君照我说的去做,要实现圣明之治, 如同螳螂挡车是不能胜任的吧!”季彻没有回答,他说:“最伟大的圣人 治理天下的做法是,顺应民心的自然活动,来完成教化,改易俗习。这样 人民都能去掉有害心思,增进专一于道的志向。就好像随本性自然形成, 而不知为什么会这样。要使天下皆同一于自然之德,必须使内心安定才 是。”
A.刘基 明朝
B.列子 战国
C.韩愈 唐朝
D.韩非 战国
课后练习
一、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的事 情发生,你能否举些例子?
二、课外阅读二至三个寓言故事,写一 写你读后的感受。
课外拓展
螳臂挡车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将闾的学者,鲁国的国君听说他很有见 识,便召见他,请他讲一讲如何治理国家的事,将闾推辞不掉, 便对鲁国的国君说:“要实行恭敬和节俭,擢用公正忠诚的人, 行政大公无私,人民谁敢不和睦相处呢?”
鲁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十五课第一节
吸烟,并向其说明吸烟的危害性。
同学邀请你购买“校园拒绝购买,向同学阐明 危害或告诉老师、家长。 彩票”
走进生活:
14岁的小磊虽然从小爱玩好动,但学习 成绩还算不错。期末考试结束了,小磊给自 己的寒假做计划,这时同桌小勇凑过来说: “我发现了一个新的网站,非常刺激,我刚 买了新网卡,走,去网吧刺激一下。”小磊 没有回答。“放心,谁都不知道这个地方。 再说了,别整天只知道学习,放松一下也未 尝不可。”小勇又补充说。爱玩的小磊有犹 豫了…… (1)为本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2)如果你是小磊的朋友,看到他犹豫,这
6.周五晚上,七年级学生小冬接到朋友小云 的电话:“趁你爸妈出差,今晚我们去网吧 玩通宵游戏吧!”小冬婉言拒绝,并劝小云 也别去。你认为小冬的做法 A.正确,这是拒绝不良诱惑的表现 B.错误,这是不重视友情的具体体现 C.正确,中学生应自觉抵制网络,远离游戏 D.错误,中学生多玩通宵游戏,有利于开发 智力
4.放学后,七年级学生小强,约同学小刚到 自己家里打扑克,并说来点“小刺激”,谁 输一局给赢家一元钱,对此,小刚应该 A.应邀参加,否则会损害同学间的友谊 B. 应邀参加,这样的娱乐不会影响学习 C.先回家完成作业,再参加娱乐不会有影响 D.坚决拒绝参加并劝阻小强,因为赌博是一 种不正当的娱乐
5.青少年难以抵御不良诱惑的原因是 ①家长管教不严 ②好奇心 ③缺乏科学 文化知识 ④从众心理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抵制方法
1、慎交友,提高判断力。 …… 2、不盲从,提高自控力。 3、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斗争。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 知道了: 2、今后,我会这样做
达标检测
选择题 1.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不良诱惑 的是 A.淫秽书刊 B.赌博 C.下围棋 D.法轮功
五上语文第15课笔记
五上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夸大自己的矛和盾,结果却被别人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揭穿了他的谎言。
以下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1. 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讲述一个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2. 词语解释:
-矛:古代一种兵器,用于刺杀敌人。
-盾:古代一种防御兵器,用来抵挡敌人的攻击。
-谎言:不真实的话。
-实事求是: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去办事。
3. 课文段落结构:
-第一段:描述一个人夸大自己的矛和盾。
-第二段:别人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揭穿了他的谎言。
-第三段:这个人因为自相矛盾而尴尬地离开了。
4. 课文重点句子: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刺破。
”(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
)
-“吾盾之坚,于物无不挡住。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挡住。
)
-“夫矛盾之不相容,其已久矣。
”(矛和盾是互相矛盾的,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
)
5. 课文难点:
-学生需要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文思考题: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吗?请举例说明。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内容因教材版本和学校教学计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笔记示例:
课题:《金色花》
一、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一个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展现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结构梳理:
1.第一部分(1-3):写“我”变成金色花后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2.第二部分(4-7):写“我”变回孩子后与母亲的对话。
人物形象分析:
1.孩子:天真、调皮、可爱、善良。
2.母亲:温柔、慈爱。
写作特色:
1.富有童趣,充满想象。
2.托物言情,虚实结合。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花,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既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也象征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是神圣而美丽的。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好玩,为了跟妈妈捉迷藏,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笔记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笔记进行补充和完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第一课时(课件)
主要作品:《孤愤》《五蠹》《说难》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借助注音和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存在。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有的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答不上来。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笔顺:
返回
dùn
笔顺:
返回
yù
笔顺:
返回
wú
笔顺:
返回
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称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弗( )________佛( )________费( )________
wú
yǔ
wù
吾辈
语言
觉悟
fú
fó
fèi
自愧弗如
佛像
花费
多音字
夫
fū
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第一声。
fú
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第二声。
矛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矛盾的言论,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深刻含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到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成语含义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课文翻译和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个国家的人卖盾和矛?他们说了什么话?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的语气和表情,体会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十五课第一框
十五课第一框学校北京50中学授课教师赵奕书学科政治班级初二(三)班时间2005/5/25课堂类型授新课教室多媒体教室221课题第一框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用事实说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道德感和正义感。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护法意识觉悟目标懂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是公民的义务,又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增强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
重点难点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教学设计通过几个讨论问题贯穿全课:1、普通公民该不该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我们该如何见义勇为?——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课时安排一课时板书设计第十五课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框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一、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二、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总结学生的新闻和点评导入:flash《抓贼》问:在抓贼的过程当中,除了有警察,还有普通群众,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叫他什么?授课过程:提出问题:1、普通公民该不该见义勇为?为什么?(举手调查)分析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观点。
引用学生的问题答案,引入下一个问题,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
提出问题:2、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见义勇为?将学生提出的方式方法列在黑板上总结学生的发言小结本课内容,留课后思考题:你认为该不该教育中学生要见义勇为?按惯例,两名学生读新闻,并点评。
看动画学生回答举手表决思考,回答问题请学生复述对家长的调查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引起学生兴趣,导入见义勇为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辩论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在正确道德观的指引下,学会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学会保护自己。
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一方面,我们要明辨是非,知道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15课《自相矛盾》课件
者:……的人 曰:说
誉:称赞。文中有“夸耀”的意思。
吾:说 立:存在
其:他的 弗:不
莫:没有 应:回答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楚人的 “自相矛盾”表现在哪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 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 的境地。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课文中 的事情呢?我们今后该怎么做呢?
拓展阅读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宣 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 之,处士逃。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 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 /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 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多音字:
夫
fú
fú
弗
夫
fū 渔夫 fú 信夫
朗读课文,并划分朗读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 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 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 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 可/同世而立。
词语解释
课后作业
回到次鬻其矛与盾,誉之曰:‘……’” 续写,尽量试着用古文来表达。
词语积累 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
哑口无言 无地自容 无言以对 呆若木鸡
瞠目结舌 面红耳赤 洋相百出 目瞪口呆
词语积累(有“自”字的成语)
自给自足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语文课件: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人教 部编版 课件PPT 1
•
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 力丰富 还是不 丰富的 。想象 空间与 现实空 间既有 着不可 分割的 联系, 也自然 就有了 彼此的 关系问 题。
•
从结构上来说,无论是作为“空间艺术 ”的中 国古代 建筑, 还是作 为“时间 艺术”的 明清章 田小说 ,其实 都是一 种利用 一定的 结构“ 单元”而 进行多 重组合 的艺术 。
•
培植人文素养,懂得社会的责任。读 这些多 了,必 然是心 胸开阔 ,“腹 有诗书 气自华 ”,杨 先生说 的“文 人气” 也就来 了。过 去研究 性的大 学所实 行的通 才教育 也是建 立在有 一定人 文素养 的中学 毕业生 基础上 的。几 十年前 痛批过 通才教 育,后 来好像 也未为 之正名 。
十
矛自 五 盾相 课
目
0
0
0
录
巩3拓
固展 提延 高伸
明2深
白入 寓学 意习
引1复
入习 新导 课入
第
一 章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楚国人同时卖矛与盾而产生的尴尬。
yù
名誉
fú
弗及
xiàn
攻陷
wú
吾疆
máo dùn
自相 矛 盾
第
二 章
深入学习,明白寓意
语文课件: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人教部编版 1
创设情景 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 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 自己受到教育。
第
四 章
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成 语 理 自相矛盾: 解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语文课件: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人教部编版 1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面是WTT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注释: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兵器?(生猜)这是古时候的两种兵器:矛和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之相关的文言文《自相矛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江苏徐州市王杰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第15课 第一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十五课神圣的宪法第一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学习目标】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自觉宣传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
【学习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学习难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预习导学】1._______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2._______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
_______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_____月_____号是每年一次的法制宣传日。
【合作探究】1.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有何特点?2.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体现在哪里?3.材料分析材料一:现行宪法对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作了明确规定材料二: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而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只须按一般程序由半数以上代表通过即可。
材料三:我国颁布的《刑法》、《民法》和其他一些法律都写明“以宪法为依据”。
五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的同时,还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其他法律作了相应修改,使这些法律符合宪法规定。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上述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维护宪法尊严?【课堂检测】1.在全国法制宣传日,某校举办了灯谜大联猜活动。
其中一个谜面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谜底是()A、民法通则B、刑法C、教育法D、宪法2.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
”这句话说明了()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C、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D、宪法包含了普通法律3.中学生的最高行为准则是()A、《中学生守则》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4.下类选项中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内容有()①国家的根本任务②什么是犯罪③国家的根本制度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⑤国家的经济制度⑥环境保护原则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⑧国歌⑨国旗、国徽、首都A、②④B、⑥⑧C、②⑥D、①⑥5.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说明()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部问题B、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6.下列选项中哪两部法律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A、教育法;义务教育法B、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C、宪法;刑法D、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7.2004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四个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课让人生更加灿烂
第一框探索人生的真谛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明辨是非(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自然界造就了人类和动物,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生的态度有着相同的理解。
()
3、人的生命不在于质量,而在于长短。
()
4、有的人随波逐流、一事无成,其生命则失去了光彩。
()
5、人与动物的区别只是有意识的生产活动。
()
二、想一想,填一填(每空1分,共5分)
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生的态度有的理解。
2、有的人虽然生命已经逝去,但永存,鼓舞人们奋勇前进;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犹如僵尸,已死去,永远遭到唾弃。
3、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的是。
4、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其。
5、古往今来,消失的生命不知道有多少,其中,有因其伟大的而名垂史册。
三、精挑细选(以下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每小题3分,共18分)
1、“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有些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生命虽已结束,但精神长存②生命的意义在于内涵
③危害社会的人活着也无生命价值④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关于人生态度,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人生苦短,何必拼搏奋斗 B.人生就是追求名利和金钱
C.人生就是追求奢华的生命D.人生应该追求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3、“生命的质量在于追求,而不在于仅仅活着”,从中你能体会到()A.人的生命充满智慧而闪烁光彩B.生命很珍贵,好死不如赖活着
C.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要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D.应当善待他人的生命
4.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人固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说明了()A.每个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意义的认识是不同的
B.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C.人们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D.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把生死看的淡一些。
5、关于生命的价值,正确的是()A.平凡人的生命价值不大B.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
C.农民的生命价值没有科学家大性 D.杰出人才的生命才有价值
6、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考虑什么样的人生的真谛。
下列对此问题认识正确的是()A.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B.金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名誉是生命价值的延伸
C.生命的价值的大小应由获得财富的多少来决定
D.生命是短暂的,应及时行乐
四、简答题(13分)
1、臧克家的诗《有的人》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有的人 /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1)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分)
(2)请你举出3个虽死犹生的历史人物。
(3分)
2、“奉献是伟人的事,我们平凡的人的生命中,没有奉献的机会。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7分)
五、分析说明题(9分)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徐彬程、李佳隆、龚想涛、张荣波、姜梦淋(女)、黄检(女)、孔璇(女)、昌子琪(女)、万莉莎(女)、贾云芸(女)、李立科、孟亮雨等15名同学冒着生命危险,跳入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救起了两名不慎落水滑入江中的少年。
其中,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有人说:“用三位很有前途的大学生的生命来换取两个小孩子的生命,这对于社会来说是个损失。
”你认同他的看法吗?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9分)
参考答案
一、1、X 2、X 3、X 4、√ 5、X
二、1、不同 2、精神,灵魂 3、有意识的生产活动 4、质量 5、创造
三、CDCBB
四、(1)答:(阅卷时不必死扣书本,只要意思对即可。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质量。
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越大,其生命的价值也越大。
人活着,不应该仅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要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能延伸生命的价值。
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2)如屈原、蔡伦、黄道婆、戚继光、邓世昌等。
2、答:这句话没有道理。
伟人可以奉献,或者说伟人对社会的奉献更大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凡人就不能有所奉献。
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平凡人的奉献,社会才得以进步和发展。
每个人都有奉献的机会,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为社会做贡献。
五、答:(1)、不认同他的看法。
(1分)
(2)、因为a、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2分)
b、三位大学生为了抢救落水少年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他的生命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永存,是和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后人受益无穷。
他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
(4分)
c、他虽死犹生,其生命的价值获得更充分的体现。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