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一、单选题1.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3.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4.十月革命后,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采取的政策是A.推行集体农庄制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5.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6.1921年列宁提出“以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要求国有工业“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方法”。
这说明列宁A.反对建立管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B.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C.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7.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试图打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主动修复同西方国家的关系C.抓住经济危机的契机发展工业D.已经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8.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
人教版历史必修2学案: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总结 -含解析
学案28 单元学习总结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斯大林执政时期(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二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一、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七单 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 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作用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 政策 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内容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作用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 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极性
工业 全面推行工 国家资本主义 政策 业国有化 经济手段管理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 政策 策新在何 特 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 处? 政管理。 行社会主义建设。 点 手段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 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 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 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农业 全盘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返回
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 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至于轻工 业、农业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重工 业发展效力的部门。
斯大林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 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资金 的积累。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汇总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初高中知识联系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初三下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初三下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阅读内容)三.“斯大林模式”初三下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必修二之间的联系作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是不足的,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已经过时,需要用另外的经济政策来指导当时的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①形成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②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③形成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威胁;本国国情和传统的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①经济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②政治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
3、评价“斯大林模式”利:使苏联国力增强、国民素质提高;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①政治方面: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缺乏对干部的监督;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企业利润下降,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③总之,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成为以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开创斯大林模式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材料“1929年”和“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
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界限||。
材料“1929年”和“苏联”是解题的关键限制条件||。
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农业集体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显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正确;AC是斯大林模式||,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故排除;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故排除;C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故C正确;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排除.故选C.4、如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进程,伴随着众多的成就和挑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在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1917年革命后,苏联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控制和调度,大力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然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五年计划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和环境破坏等。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机构,确保了政权的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通过集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人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然而,苏联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腐败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通过普及教育、鼓励科学技术进步和强调劳动者的价值等方式,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苏联的文化建设注重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社会的利益至上。
苏联创造了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壮丽的社会主义雕塑和建筑等,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理想面貌。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苏联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政治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涵盖了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产公有化,消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2.“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3.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4.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6.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7.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 B。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 景下,1918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A 项发生在1918 年3 月;C 项发生在1921 年;D 项是在 1925 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排除。
2.下面是 1919 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对话。他们谁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
【解析】选 B。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
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 B 项。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1.概念:“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1936 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
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 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
5.下表是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 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 年数字是按 1939 年 9 月 17 日以
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 年 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5 4 15 6 5 1928 年 世界 5 4 10 6 5
(3)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________。 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__。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________正式成立。 苏联 斯大林 (2)__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方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2.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3.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1930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以后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下列哪一项与上述情况不是因果关系?()A.当时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B.苏联农村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C.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D.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5.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个问题非常广泛,因此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俄国革命,即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苏联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经济的崩溃、内战、外部干涉等。
为了重建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国有化,即将生产资料转移到国家所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此外,苏联还实行了集体农庄化,即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田和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旨在消除私有制,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在经济方面,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活动。
这种体制下,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集中管理,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政治方面,苏联实行了单一政党制,即由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拥有绝对权力。
苏联政府通过集体领导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社会方面,苏联推动了普及教育和医疗保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还实行了全面的就业政策,为人民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
此外,苏联还强调了妇女解放和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供需不平衡。
政府的权力集中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
此外,苏联在军事和冷战竞争中的巨大开支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压力。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尽量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早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影响、作用弊端20世纪30—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991年)二、核心概念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测试卷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测试卷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3.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列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的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4.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①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①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①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5.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
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6.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
• • • • •
3.[2012•江苏卷]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 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 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 B 本题考查史料分析的能力,考查十月革命。 解题关键在于材料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 题”,这是在俄国两个政权并存时期提出的问题,意味着无 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
[解析] A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 取得胜利后,俄国国内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局面。1917年4月,列宁回国后发表了著名 的《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 埃”等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故本题选择A项。
•
• • • •
2.[2012·海南卷]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 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 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 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 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 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学而时习之
1.[2012•全国卷]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 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 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 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3.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4.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
列宁据此做出的重大举动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推行斯大林模式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采用“战时共产主义”5.下表是苏俄(联)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发展B.苏俄(联)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联)农业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6.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7.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 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8.“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江苏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23456
(1)材料一中“挺身起来斗争”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其历史意义。 答案 斗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意义:增强了工农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材料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 目的。 答案 含义:租让或租赁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 目的:改善工人生活;学习外国技术。
提示
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 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建成工业强国。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问题思考 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 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 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测试内容及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②单一公有制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 发展经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复习巩固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复习巩固第1题【单选题】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
据此可知( )A、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C、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D、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导致下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俄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产品的权利B、禁止农产品的自由贸易C、农民自由支配交纳国家后的剩余农产品D、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斯大林模式【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网络
主干整合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 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革命后的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借鉴的历史情况下,苏俄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在这一探索历程中,列宁和斯大林先后进行的探索既有创新的成功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
实践证明列宁领导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后来苏联和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改革基本上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进行的,成效都不是很大。
由赫鲁晓夫所发起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经过曲折的发展,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受到巨大挫折,究其原因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深思。
本单元同学们要探究的课题主要有: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是什么?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3、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4、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以上课题的探究学习,同学们可以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然而以后的苏联改革并没有真正吸取教训,并最终导致了改革失败和苏联走向解体的历史悲剧。
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结果失败了。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要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应该肯定,后期要否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结果: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 内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6.评价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违背经济规律,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起 工农群众的不满。无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 参考资料P109
• 课后学习延伸的解释P110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四、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尤其农业集体化)日益显著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3)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 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 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 矛盾——光明的进步的 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在彼此斗争 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 十月革命 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 国内战争 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 固 苏维埃政权 。 3.内容 (1)农业:实行 余粮收集制 。 (2)工业:实行 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 有。 (3)商业:取消 自由贸易 。 (4)分配:实行普遍 义务劳动制 和实物分配制。 共产主义 ”的特色。 4.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______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 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 明理由。
3.评价
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 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⑵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4.失败的原因:
①只是局部改革,没有根本上的突破(根本原因) 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有很大盲目性 ③赫鲁晓夫个人因素(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 等)。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简称 USSR
斯大林的选择
请分析: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 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 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 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 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 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 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 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资本主 1917年十 义社会 月革命
独会 拉木图宣言》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勃列日 戈尔巴 赫鲁 列宁 乔夫 涅夫 斯大林 晓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经济 突破体 重在 重在 战时 没有从根本上突 新经 斯大 政治 制,但 农业 工业 破斯大林模式 共产 济政 林体 主义 策 制 社会主义改革 背离了 社`发展 方向
(2)实现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 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 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 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①新经济政策适合苏俄(联)国情。 ②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 1、背景: 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内容 (1)政府减少 指令性 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划指标。 (2)调整苏联的 所有制 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 迅速发展。 (3)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 租赁 和承包。 3.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经济改革失败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 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金P188左上角开飞机)
2.主要措施
⑴农业(重点): ①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⑵工业: ①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 积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①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以行政指令手段管理经济。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集体化。
总特点: 高 度 集 中
三个五年计划 材料1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原因: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 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以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 余粮。 (2)工业:解除部分企业 国有化 ,允许多种经营。 (3)商业:恢复 货币流通 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 实物分配制。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集中领导。 (2)在坚持 集中计划管理 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 业的经营 自主权。 (3)运用 经济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特点: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 的部门。 4.评价:(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 时期。(教材P100左下角)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2、表现(依据教材填写下列表格) 项 目 表 现
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 农业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轻工 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 农业集体化
3、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斯大林模式
确立、社会主义体制确立)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 年计划 1928—1932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二个五 1933-1937 年计划
第三个五 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 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 羊减少了26%。 材料3: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 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 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 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 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 约占1/3。 材料4: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 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 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 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 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参资料书P108
三、“斯大林模式”含义: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 1、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 间: 1922年12月30日至1991年12月25日 开创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体制。
22402200平方公里
加盟国家: 俄罗斯联邦、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联邦 国 名: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 在。 5、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 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商品生产。 6、影响: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 迅速恢复( 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
三者改革的比较资料P113
苏 俄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初期 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未能过渡 到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社会主义工业化
斯大林 时期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 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结果: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