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即时演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7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7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

c.调节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
用 04 _行__政___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作用:遏制了大萧条,把美国经济引向复苏;使美国
从自由放任型经济转变为国家干预型经济。
(2)社会救济与保障新政 ①措施
开展紧急社会救济,以直接救济为主,即直接向贫困人群发放救济金、 直接救济
食品和其他物资 实施“以工 作为一种救济方式,“以工代赈”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创设工作岗位,
6.影响 (1)出现了经济发展的“ 02 __黄__金__时__期__”。 (2) 到 20 世 纪 70 年 代 初 , 美 国 和 西 欧 主 要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出 现 “ 03 _滞__胀____”现象。 (3)各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 04 _混__合__经__济__”。
[问题探究 2] 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的主流经济思想分别是什么?
提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问题探究 3] “新政”为何能取得成功? 提示:(1)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要 求。 (2)美国有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 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 障。 (4)20 世纪 30 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 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从而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5)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6)罗斯福的个人因素。
历史
第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政策的调整和苏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
宏观览要
内容
主旨
1918- 1929 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选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选择


夫执政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农业:①取消农产品的义 ① 恢 复 部 门 管 理 务交售制,实行 02 _收__购__制__ 体制,加强对经济 ①承认 06 _市__场__对经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 的 04 _集__中__领__导___ 济的调节作用,用经
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 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 ② 扩 大 国 营 企 业
2.影响 (1)这一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和战争时期以及在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了巨 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建立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 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 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3)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 问题。它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 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并僵化地实施苏联模式,致使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3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斯大林模式”
1.历背史景1231国0912家_41_年经9_2_济20_2_政年__列策底__宁发,__生苏逝变维世化埃后,社,0会斯3 主大_新_义林_经_共的_济_和领_政国导策联地被盟位逐成逐渐立步取。确消立。。 2.形成过程 (1)实行工业化改革 ①原因: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资本主义国家敌视苏联。 ②目的:给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③确立方针:1925 年 12 月,俄共(布)十四大。
提示:由史料一中①可知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 由史料二中②可知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

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普遍实行 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4)评价
①积极: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保证军事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尔巴乔夫改革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系统整合
重点识记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①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而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多投资、多积累,主要从内部积累资金。
考点小结
要点史料探究要点一 新Fra bibliotek济政策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
【史料】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 ‚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 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 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 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 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 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 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问题】 据材料归纳新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据材料来看,你认为列宁的思 想存在什么局限?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2016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配套课件:第17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2016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配套课件:第17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的工业化 模式,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影响了苏联经济的 发展,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本课小结】
重难点一
赫鲁晓夫造成时局 混乱
(1)农业:扩大农场 和农庄的自主权, 提高农产品价格 新 (2)工业:推行___ 经济体制 _________
苏联陷入危机 边缘
先进行经济改 革,失败后转 而进行政治改 革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结果 框架,与美国争霸, 收效甚微 经济全面滑坡
1991年苏联解 体
3.内容:
余粮征集制 (1)农业:实行___________,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 工业国有化 (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
实行监督。 商品贸易 (3)商业:取消_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不劳动者不得食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
联解体。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 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1)农业:扩大了集体农庄 自主权,开垦荒地,种植 玉米 运动 _____ 内容 (2)工业:给了企业部分自 物质利益原 主权;推行“___________ 则 ___”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

2016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8.20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2016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8.20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4.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 “ 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 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 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 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 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解析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
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
排除A、B两项;
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 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 由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 项正确。 答案 D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确立。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 2.表现2实行高度集中的 经济管理体制 。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3.评价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1)积极: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
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经济,企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后者 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 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 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最新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复习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复习 精品

第22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①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实行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3)评价⎩⎪⎨⎪⎧ 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 想以此 到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__________的过渡。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 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②工业: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4)意义⎩⎪⎨⎪⎧ ①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加强了工农联盟,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即时演练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即时演练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2014宜宾一诊)以下有关表格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②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③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④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

1913~1917年间是沙皇统治时期,1918~1921年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8年间,苏俄(联)推行新经济政策,从实行的政策和表中数据看,1913~1926年间政策没有连续性,经济有起伏,故①错误;通过数据对比,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故②正确;从工业产量比重来看,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这表明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产业的发展,故③正确;从工业产量比重来看,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大体保持了均衡发展,④观点没有依据,故④错误,C为正确选项。

2.(2014安徽模拟)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解析:B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表明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B项正确,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的是斯大林的理论,斯大林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28年,苏 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 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 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 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
史料四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 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 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 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论从史出: ⑷根据史料四,分析苏联工业化呈现出怎样的 特点。 答: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而为工业化 积累资金的特点。
(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 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 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 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 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 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 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 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 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 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 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 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5)有俄 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 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 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岳麓版
中分配。 ④产品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①作用: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保证了
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 ②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认识到其弊端的存在为日后苏联政治、经济发展埋 下隐患,成为苏联改革的主要障碍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 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结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应该是考查的重点。
(3)意义: ①理论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使小农占优势的俄
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②现实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
和农民的支持济: (1)背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任,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2)特征: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实质是排斥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 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 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 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 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①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2)内容: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巩固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巩固提升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巩固提升1.(2014永州一模)读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 )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B.“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D.“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解析:A 本题综合考查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

“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体现了义务劳动制,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与其相符;B项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为1929年苏联掀起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项符合赫鲁晓夫作风急躁,改革具有很大盲目性、不切实际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2.(2014北京检测)美国史学家R.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解析:B 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目的是恢复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实行完全的公有制,故A、D两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生产企业的私有制,故C项错误。

3.(2014河南调研)1922年俄共中央认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

”这表明俄共中央希望( )A.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B.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解析:B 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1929年,与题干中时间“1922年”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和时间“1922年”,可知当时即使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俄共中央仍然强调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是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C、D两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故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备考提能(选择性考试模

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①特点: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②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①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成了企业的合并。

②影响: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①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②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2.全面掌握世界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底怎样走,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主张,也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探索。

对此,应当采用归纳法全面掌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分析归纳时,既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要注意国内与国际的层面。

(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

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

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3.评价(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高效整合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高效整合解析版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纵向梳理]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1.(2019·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B [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都不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1933年制订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二、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2.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斯大林体制(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

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

(3)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

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2.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租让制后,最初出租企业的租金采用实物形式。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 • •
(2)相同点: 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都为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成功模式。
易混易错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 “新”
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 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手段方面来看: 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 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美国: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 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 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
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 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 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 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 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 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和生产和 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 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 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 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高中历史课程必修内容专题解析》 材料说明什么本质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即时演练
一、选择题
1.(2014宜宾一诊)以下有关表格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②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③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④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

1913~1917年间是沙皇统治时期,1918~1921年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8年间,苏俄(联)推行新经济政策,从实行的政策和表中数据看,1913~1926年间政策没有连续性,经济有起伏,故①错误;通过数据对比,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故②正确;从工业产量比重来看,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这表明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产业的发展,故③正确;从工业产量比重来看,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大体保持了均衡发展,④观点没有依据,故
④错误,C为正确选项。

2.(2014安徽模拟)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
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
D.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解析:B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表明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B项正确,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的是斯大林的理论,斯大林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3.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C 斯大林执政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不久就逐步取消了,故B项错误;通过农业集体化将农业的大量积累抽出投入到工业,为工业化提供原料、粮食和资金等,故C项正确,D项错误。

4.(2015郑州月考)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解析:A 据材料有效信息可知赫鲁晓夫想通过“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争取“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中“提高粮食价格”和“推动荒地开垦”,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

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B 斯大林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
义原则,但是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2014石家庄一诊)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

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一、“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二、“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设问“经济问题”的限制,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来总结;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第(2)问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为了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改革工业方面措施的相同点,即给企业一定的权力、物质利益,刺激积极性。

第二小问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措施: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