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12)

合集下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1)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2)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3)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1)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品德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2)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

而品德内容往往往仅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因素构成观点(名词解释、论述)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连,彼此依存。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它是品德的基础。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险。

它是品德的动力。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林崇德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

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所谓动机系统就是与道德有关的需要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因素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2》作 者: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2》作 者: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2》作者:库尔特·考夫卡归功于波普尔路特(Poppelreuter,1917年),他首先发现,在盲点中观察到的图像的填充(comple-tion),可以很容易地在偏盲者视野的一半盲区中得到证实。

我将在这里报告富克斯(Fuchs)的一些实验,他证实了波普尔路特的发现,但是,却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在当时(1921年)是全新的,这就是我们在上面提供的关于盲点效应的解释。

用偏盲者进行的这些实验,如果它们是去揭示效应的话,必须以短时展现的方式进行,不然的话,病人就会移动眼睛,从而使效应受到破坏。

对许多偏盲者来说,尽管不是全体偏盲者,由我们的盲点实验所揭示出来的这种现象也出现了。

我们选择的一名病人,他的双眼在视野左侧是看不见东西的,也就是说,对这位病人而言,在其凝视线左方的空间中看不见测试的物体。

接着,我们向病人展现一个完整的圆,让其凝视该圆的中心。

嗣后,病人报告说,他已经看到一个完整的圆。

然而,由于只有实际的圆的右半部与他对圆的知觉有点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移去圆的左半部,效应仍可保持一样。

同样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图形来重复实施,例如正方形、椭圆形、星形等等。

但是,只有用一个八角星才可能使展现的面积少于一半;如果用其他图形的话,那么展现的面积必须超过一半,病人才能看到整体;于是,一个正方形必须展现四分之三的面积,甚至更多。

现在,这些图形既单一又熟悉。

图形的填充可能既由于它们的单一性(simplicity),又由于它们的熟悉性。

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为真时,这些实验才能证明形状对组织的影响;如果熟悉性成为决定因素,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放弃我们的解释了,至少在这些例子中是如此。

然而,富克斯的实验结果明确地作出了有利于第一种选择的决定。

比起第一种情况所提到的那些图形来,不论先前是多么熟悉,不论在特定的实验中有过多少练习,非单一性的图形是不可能被填充的。

字母,单词,一条狗的图片,一张脸,一只蝴蝶,一个墨水台,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都以同样负性的成功(negativesuccess)进行了试验。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心理学十二

心理学十二

第十二章气质与性格3、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即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意志4、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是由()决定的。

A、性格B、气质C、能力D、人格5、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气质类型。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6、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气质类型。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强、平衡、不灵活,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8、活泼型神经活动对应于()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9、不可揭制型神经活动对应于()。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10、古希腊希波克拉特提出了著名的()A、体液气质说B、气质体型说C、场依存说D、多物质说11、巴甫洛夫提出了气质的()。

A、气质体液说B、气质体型说C、场依存说D、神经活动类型说12、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

A、气质的体液说B、气质的体型说C、场依存说D、多物质说13、荣格提出性格的()。

A、内、外倾理论B、场依存与场独立说C、性格三维度说D、激素理论14、威特金提出性格的()。

A、内外向理论B、场依存与场独立说C、性格三维度说D、激素理论15、性格三维度说是()提出的。

A、艾森克B、威特金C、荣格D、奥尔波特16、()是个体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的基础。

A、人格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一般特质17、()是由某些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特质构成的,是人格特质的核心部分。

A、表面特质B、根源特质C、中心特质D、首要特质18、在个人生活中居统治地位,代表一个人最显著的特征,通过这种特质可以预测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的行为方式,是()。

A、个别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19、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是()。

A、威特金B、艾森克C、斯金纳D、卡特尔20、人格社会学习认的主要提出者是()。

心理学12法则

心理学12法则

心理学----写的太好了(一)1.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2.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还有其他朋友。

3.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4.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的时间里,要尽量的让情绪平稳起来。

5.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也不说明什么。

6.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别说,笑笑即可。

7.一切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因此也只能自己解决,不要找朋友哭诉,找他们去打球。

8.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即使是很蠢的话,再蠢也比言而无信好。

9.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不要打破生活原有的规律,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10.不要去害怕做一件事,不要害怕触景伤情,不要害怕说错话,不要害怕想起过去,不要害怕面对未来。

11.无论是对是错,你需要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的修正。

反反复复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在对错之间徘徊的人,形象不如从错到对的人正面。

12.当他说“让我们冷静一段时间好吗?”的时候,冷静的说好,然后挂断电话。

不要哀求,他不是来征求你意见的。

13.不要把心底的话全掏出来,这些是只属于你的财富。

14.不要跟一个人和他议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可靠。

15.当你不知道和他说什么的时候,那就什么也不要说,沉默有无限种含义。

16.不要追求什么结果,每个人结果都一样,就是死亡。

17.不要后悔,无论怎样都不要后悔,后悔的情绪比你所做错的事更可怕,因为这会摧毁你的自信,自尊以及很有可能让你去做一件更错的事。

(二)1、别低估任何人。

2、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3、温和对人对事。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4、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事。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十二章-人格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十二章-人格

第十一章-能力一、单选题1.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性格的 (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2.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 )。

A.气质 B.性格 C.需要 D.动机3.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的人格物质理论将人格分成儿层,下面哪一个不包括在其中?(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B.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C.首要特质和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D.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4.俗话说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功能性5.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其中 (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三者都是6.下面对气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差异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C.气质不具有好坏之分 D.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大小7.奥尔波特将一个最典型、最有概括性并对一个人的各方面行为均产生影响的特质称为 ( )。

A.共同特质 B.+心特质 C.首要特质 D.动力特质8.对人格的生物遗传因素进行研究时,心理学家认为 ( )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A.族谱分析 B.双生子研究 C.归因溯源法 D.临床病理分析9."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的是 ( )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A.社会文化 B.家庭环境 C.自然物理因素 D.早期童年经验10.当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时,是强调了人格中的 (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功能性11.下面对认知风格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根据对问题思考速度上的差异可以区分出冲动与沉思两种认知风格B.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原因可能是因为女孩多采用继时性的加工风格C.因为场独立性比场依存性的人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因此场独立性要优于场依存性D.认知风格是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代表的是人们的典型行为12.徇私与秉公,勤劳与懒惰,自负与自卑等,是对人性格的什么特征的描述()A.态度 B.情绪 C.意志 C.理智13.塔佩斯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中,具有信任、谦虚,直率等特质的人格因素是()A.开放性 B.责任心 C.宜人性 D.外倾性14.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主要特点不包括()A.兴奋性 B.强度 C.灵活性 D.平衡性。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二章言语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二章言语

第十二章言语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第一节概述一、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成人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土耳其语等。

现在世界上使用的语言有5500多种。

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差异甚大。

它们的发音不同,似乎还有不同的语法规则。

有时候,从一个讲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语言的人口中发出的言语,听上去简直像一阵阵连续的声音激流,而不像有独立的词汇。

但是在这些表面差异之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能产性、结构性、意义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第一,语言的能产性(productivity)。

语言的能产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一种语言都能够产生出无数种各不相同的句子,它能产生出的新句子数没有一个固定的上限。

另一方面是指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来表达。

例如,可以用汉语表达的思想,也可以用英语、俄语或波斯语来表达。

第二,语言的结构性。

语言的结构性是指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

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以偶然的方式来说话的。

例如,我们说“这是一盏灯”,而不说“灯一盏这是”。

第三,语言的意义性。

一种语言里的每一个词都表示有某种意义。

例如,表示某物(钢笔、房屋),表示行为(做工、跑步),表示关系(以前,并且),表示性质(温暖的、潮湿的),表示抽象概念(公正、道德)等等。

同时,词的各种不同组合——句子,可以表示更为复杂的意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用词来表示简单意义,用句子来表达复杂意义的性质。

词和其意义之间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

这种关系,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

第四,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它只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的交际、交流思想(传递知识、沟通情感、表达意愿)的工具而服费于社会的。

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活动中。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12人格全解

12人格全解

2
• 特质(trait):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 人格特质: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 行为特征。 • 人格特质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构成人格 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 特质理论是目前比较盛行的理论。
3
人格类型:由一组相关特质定义的个性风格。
Gengage Learning 2013
8
特质分类 Gordon Allport ,1961
• 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 个人特质:个体之间差异存在的,个人独有的特质。 • 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表现了一个人生 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到它的影响。它 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如忠君和足智多谋 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 • 中心特质: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 的主要行为倾向。如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 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 • 次要特质:只在特殊场合表现出来,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
24
人格发展
☻ 弗洛伊德的神话
固着: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 冲突,是一种由于挫折或过度放纵 而形成的心理疙瘩。
☻ 口唇期:0-1岁,依赖型人格、攻击型人格 ☻ 肛门期:1-3岁,排泄型人格、滞留型 ☻ 生殖器期:3-6岁 恋母(俄狄浦斯)冲突、 恋父(厄勒克特拉)冲突
☻ 潜伏期:6岁-青春期
A型人格
• 随和的 • 有抱负的
• 点击添加文本 谨慎的 • • 点击添加文本
• 敌意的 • 诚实的 • 勤奋的
• 有竞争力的
4
自我概念:对自己的人格特质的知觉。
包括所有有关“你是谁”的观念、知觉、体验和 感觉,是对自身人格的描画。(Swann etc. ,2007)

亲密关系心理学课件 -12章-亲密关系的发展

亲密关系心理学课件 -12章-亲密关系的发展
1、频繁见面 单纯接触原理
–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扎因斯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对熟悉的人或 事物具有更容易产生好感。他给大学生看一些随机抽取的异性脸 部照片,但每张照片给被试看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受试者对 看的次数较多的脸更有好感。后来将照片换成真人进行实验,结 果还是一样。 – 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结论
第12章 亲密关系的发展
一次美丽的邂逅可能给 你带来一段美妙的恋情, 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 恋情会逐渐转化为爱情。 这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哪些心理效应在发挥作用?
第12章 亲密关系的发展
1、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2、约会的技巧 3、约会秘笈 4、增进两性关系的方法
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三种自我状态
每个人都具有三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P):
NP
CP
哺育型(照顾型)(NP):温柔、怜恤、安慰、保护等 控制型(CP):严格、抑制精神、激励、规则等
成人自我(A)
理性、客观、现实的判断、平衡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的关系。
A
儿童自我(C):
自由型(FC):天真烂漫、自由奔放、冲动、
熟知性法则
– 如果能够相互了解,彼此之间的好感将进一步加深。 – 教室恋情、办公室恋情、兴趣小组恋情的发生
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3、向对方倾诉一些自己的秘密 自我告白
– 向对方倾诉一些自己的秘密或谈论隐私性的话题
提醒:进行自我告白要掌握合适的时机
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4、寻找共同点
– 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好恶、担心
约会的技巧
女性一般都会等待男性的邀请
① 不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很主动。 ② 被人追求,对自己更有利。
男性要主动邀请女性

教育心理学-第12章 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12章 个别差异

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 ❖ 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 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 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 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
❖ 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 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 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
第十二章 个别差异
本章框架
第一节 学习风格差异 第二节 学生智力差异 第三节 适应性教学
第一节 学习风格差异
一、什么是学习风格
❖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 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 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 等方面的偏爱。
2.质的差异 ❖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智力由许多不同的心理能力构成。
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 无论是正常焦虑还是过敏性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是十分复杂的,其对学习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 用,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 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
❖ 许多研究发现,对于机械学习或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 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有促进作用。
❖ 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则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 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他 们相信奖励不依自己的活动而出现。
❖ 当然,在全体人群中,极端的外控者和内控者只是少数,大多数 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 学习者持有的不同控制源主要通过影响学生 的成就动机、学生投入任务的精力、学生对 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生对奖励的敏 感性以及惩罚或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学生的 责任心和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一系列变量,从 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自考题-12

心理学自考题-12

心理学自考题-1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______ (分数:2.00)A.机能主义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构造主义√解析:[解析] 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2.注重人的独特性,认为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的心理学流派是______(分数:2.00)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认知心理学解析:[解析] 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

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3.人类意识的第二状态是指______(分数:2.00)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4.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______(分数:2.00)A.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B.1年、28天、24小时、60分钟C.1年、30天、25小时、90分钟D.1年、30天、25小时、60分钟解析:[解析]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

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

5.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兴奋,以至久久无法入睡,这种失眠称为______ (分数:2.00)A.情境性失眠B.假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解析:[解析] 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兴奋,以至久久无法入睡。

心理学名词解释(1-12)

心理学名词解释(1-12)

交往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盛会和学习的。

人在交往中为自己的行为吸取信息进行定向,以自己所做的同人们期待他做的进行核对,从而调整自己的需要、观念和行为,使自己在符合群体要求的情况下得到发展;否则就会感孤单、别扭或焦虑,这就是使人产生一种交往的需要和动机。

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算法式:也叫穷举式,式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找到答案。

这种方法的优点式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式需要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比较大时,人们难以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

年龄特征: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可他那个学习的主要形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无意识现象:是人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观察法:是指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自变量:即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被观察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记录。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突触: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

布洛卡区:法国医生布洛卡1861年解剖尸体发现,身体右侧瘫痪的人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同时换有不能说话的“失语症”,其位于额叶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布洛卡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2(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2(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A.机能主义一冯特B.格式塔一铁钦纳C.人本主义一罗杰斯D.构造主义一詹姆斯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和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为冯特、詹姆斯、韦特海默、罗杰斯。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2.认为心理学应该重视心理的整体性,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的心理学流派是A.机能主义B.格式塔C.人本主义D.构造主义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格式塔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重视心理的整体性,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3.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A.额叶顶叶枕叶颞叶B.枕叶额叶颞叶顶叶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脑皮层及其机能的相关知识。

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枕叶、颞叶、顶叶和额叶。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4.影响随意后注意的关键因素是A.活动目的和任务B.直接兴趣C.间接兴趣D.人格特征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随意后注意的理解。

随意后注意是指既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

引起随意后注意的原因是直接兴趣和熟练程度。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5.我们在吃了糖之后再吃橘子,会觉得橘子很酸,这一现象是A.同时对比B.感觉补偿C.感觉适应D.连续对比正确答案:D解析:感觉对比是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使感觉体验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对比;连续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相继作用于同一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对比。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12)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12)

艺术心理学(psychology of art):亦称“文艺心理学”。

研究艺术创造、表演和欣赏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领域为:(1)艺术创作中的感知、记忆等心理现象的特点与规律;(2)艺术创作的创造性想象过程,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3)艺术家的个人心理特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4)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心理特点;(5)艺术欣赏与美感培养的关系等。

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研究音乐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下半叶。

1883年,德国心理学家斯图姆夫出版《乐音心理学》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广泛,包括乐音心理学、音响心理学和音响学。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两大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音乐艺术心理体验的特征,音乐听觉能力的构成,被体验的音乐作品的结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形象思维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潜意识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关系,音乐欣赏的个体差异等。

交通心理学(traffic psychology):研究道路交通环境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是:(1)研究机动车操纵者动态和静态特征。

分析驾驶人员的适应性和操作能力,及其在每一操作对象上的各种特征,找出动与静两方面的最佳标准,使车辆和道路的设计更为安全合理。

(2)研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人类自身的特征,使交通参与者更适应于交通安全的需要。

交通心理学可分为道路交通心理学、交通安全心理学、交通事故心理学、交通管理心理学、交通宣传教育心理学等。

旅游心理学(tourism psychology):研究旅游参与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是:(1)旅游者心理,包括旅游动机、需要、知觉、态度、决策及行为等;(2)旅游服务心理,包括导游服务心理、旅馆服务心理、旅游商品及交通服务心理等;(3)旅游业管理心理,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心理、旅游业人员培训心理、旅游公共关系心理及旅游业领导心理等。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2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2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2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______。

2、意志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为采取决定阶段,也是意志行动的_____。

3、______西方心理学词典认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4、直接支配人的行动,即意志主要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行动。

它对行动的调节既可表现为发动和进行某些动作或行为,也可表现为制止和消除某些______。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______。

6、______指选择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的方法。

执行阶段即克服困难,坚定地把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7、意志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与预定目的相符的行动以及抑制与预定目的矛盾的愿望和行动______。

8、_____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通常总是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在头脑里确定行动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选择方法,组织行动,施加影响于客观现实,最后达到目的。

9、我们生活工作中常常如决策、计划、实施乃至娱乐消遣行为等,都需要程度不同的意志过程的参与,但并不代表这一切都需要“克服困难”,或者说有一种困难的______。

10、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它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______。

(实验心理学课件)12级心理物理学

(实验心理学课件)12级心理物理学
在被试认为接近时可反复调整直到其认为满意为止2因变量反应变量反应变量是被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其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3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的计算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即为差别阈限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让被试者调整一个比较刺激与一个标准刺激相等此时的标准刺激假设为零即让被试者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平均差误法误差控制动作误差时间误差三种心理物理法比较阈限含义是否符合最初的操作定义被试是否容易疲劳厌倦误差来源和控制测定程序的效率如何三种传统的心理物理法的比较优点缺点符合两种阈限的操作定义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可以系统探察感觉转折点实验的效率低有效数据少刺激系列可等距变化对于有后作用的刺激和容易适应可用于多种感觉阈限的测定的感觉不宜使用刺激数目少省时效率高三类反应实验易受态度影响适用于不易随意改变刺激二类反应实验将不确定感觉强度的实验界定为或结果准确性差可以激发被试参与实验的兴趣易产生动作时间空间误差减小疲劳误差提高实验效度测定结果为估计值精确性差实验效率高能较快得到结果不适用于非连续变化刺激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变式最小变化法quest法p46恒定刺激法刺激分组法单一刺激法一个问题假设你想确定阿司匹林是否能减轻疼痛该如何做呢
这些因素在测定阈限的过程中经常起作用, 以致使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倾向的误差-----常误
❖ 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 觉叫作习惯误差
❖ 在递增法序列中,由于习惯误差--使测得阈值偏?
❖ 在递减法序列中,由于习惯误差--使测得的阈值偏?
递增递减系列中的习惯误差
实际无感觉 a 报告无感觉 b
b
表2 最优条件下各种感觉道的韦伯比例
韦伯定律的主要贡献
第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指标 第二,可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一、遗传与环境•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大量研究证明,遗传对人的智力和个性均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遗传所起的作用无论对智力还是对人格特性,都占到50%左右。

在18代的遗传过程中“聪明”老鼠和“笨”老鼠走迷宫成绩的变化遗传率=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被研究者血缘关系水平生活在同一家庭生活在不同家庭无血缘关系者00.23-0.01成人和收养子女00.20父母和亲生子女0.50.50兄弟姐妹0.50.490.40同性别异卵双生子0.50.53异性别异卵双生子0.50.53同卵双生子 1.00.870.75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被研究者血缘关系水平人格的相关同卵双生子 1.000.52异卵双生子0.500.25非孪生0.500.20兄弟姐妹0.000.07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的智力的关系(%)父母智力组合子女智力优秀子女智力一般子女智力低下优+优71.525.4 3.0优+劣33.442.823.7一般+一般18.666.914.5劣+劣 5.434.460.1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

遗传的两种方式1 每个人的最大限度能力不同2 每个在每种心理能力上表现和发挥的时间表不同教师的正确态度•了解儿童的遗传条件和家庭环境条件;•儿童的天资有差异,但可以自我补偿;•对天资较差的学生,永远不能说“笨”;•根据学生的遗传时间表,提出不同的目标,实行个别化的教学;•针对学生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人格概念的解释-1•人格是稳定的。

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可能是活泼开朗的。

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在体育运动中也喜欢竞争。

我们常说:“这就像是她干的事情”,“他就是他”。

一个外向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的。

个性不是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但一旦形成,相对来说是稳定的。

人格概念的解释-2•人格定义的第二部分涉及的是人际过程。

人际过程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外部、影响着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那些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如抑郁、愉快、拒绝、需要、愿望、信息加工等。

这些过程中,有些是人们共享的。

例如,每个人都具有相似的体验焦虑能力或对待恐惧事件的过程。

但是,人怎样对待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这对人的性格起着决定作用。

人格概念的解释-3•第三,人格虽然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儿童生活的群体影响着他们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成人。

2. 人格的“大五”因素-1因素1:外向,有活力,热情•正向特征:健谈、果断、积极、精力充沛、活泼、坦率、支配、强有力的•负向特征:安静、缄默、害羞、腼腆、退缩、回避2. 人格的“大五”因素-2因素2随和,利他,情感性•正向特征:同情、友善、感激、亲切、心肠软、热情、宽宏、可信任、乐于助人、谅解、快乐•负向特征:挑剔、冷淡、不友好、爱吵架、硬心肠、冷酷、严厉、忘恩负义2. 人格的“大五”因素-3因素3认真,责任感•正向特征:有条理的、认真、系统的、有效率、负责、可靠、尽责、严格、讲实际、勤勉、深思熟虑、细心•负向特征:粗心、混乱、轻浮、不负责、散漫、不可靠、爱忘事因素4神经质,神经过敏、紧张•正向特征:稳定、平静、安心、不爱发火•负向特征:紧张、焦虑、不安、忧郁、担心、暴躁、害怕、高度紧张、自怜、爱发脾气、不稳定、自我惩罚、沮丧、多愁善感因素5求新性,独创性•正向特征:兴趣广泛、富于想象、聪颖、富于创造、有洞察力、求知欲强、处事老练、讲求艺术性、聪明、善于发明、睿智、头脑灵敏、机智、有计谋、明智、有逻辑性、有修养•负向特征:兴趣狭窄、缺乏想象、笨拙、墨守陈规、思维肤浅3. 气质•活动水平在课外活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动作能力•节律性生活、学习、作息方面的行为规律性•主动或退缩对陌生人和新情境的最初的进退反应。

•适应性对新的或变化了的情境作出反应的能力。

•反应阈限能够引起反应所需的最小刺激量。

•反应强度行为反应中能量的大小。

•情绪特征愉快、友善或者不愉快、不友善。

•分心程度面对分心物能继续从事原来行为的能力。

•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完成一个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能集中注意力多久。

气质中的抑制性维度•抑制型(胆小):怕生,退缩,爱脸红,自我保护,敏感,文静,小声说话,听话,富于同情心,不爱打架骂人。

•非抑制型(胆大):不怕生,进取,爱自我表现,活泼好动,容易违反纪律,不敏感,缺乏同情心,爱打架,大声吵闹。

13512242017151051015202530-1.9-1.5-1.1-0.7-0.30.10.50.9 1.3•我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分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呈负偏态(图1)。

其中,抑制型儿童的比例略高,大约占全部被试的20%;非抑制型儿童的比例较少,约占总样本的10%。

4. 两种情绪类型•积极型(大脑前额叶左侧脑电活跃):容易引起快乐情绪,爱笑不爱哭。

•消极型(大脑前额叶右侧脑电活跃):容易引起悲伤情绪,爱哭,爱生气,且不易恢复正常。

5. 青少年的依恋类型•依恋是人对周围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今后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1•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

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2•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

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

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3•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

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

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

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三、青少年应对压力的策略•当等待生产的父母看一部会引起焦虑的、介绍婴儿猝死症的电影后,一些父母不愿去面临那些关于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婴儿期死亡的任何事。

另一些父母表示,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信息,以便这种不幸事件发生时有思想准备。

•这两种不同态度反应了不同的焦虑应对策略。

积极策略和回避策略回避型:努力不去想这个情境,所以能尽可能多地或尽可能长时间地回避焦虑。

“担心也没有用”,“别想它了,想点别的吧”,就是压抑策略。

推迟去看医生或推迟同教授的谈话,因为你预料到这种场面对你有压力,你用的就是压抑策略。

积极型:尽可能多而快地寻找解决办法,以积极的行动迎接压力。

就一个安排好的治疗程序努力去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或花大量时间考虑一个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这时你用的是积极策略。

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1积极认知策略•祈求指导和权威•做最坏的准备•努力去看积极的一面•考虑处理问题的几种选择•凭过去经验办•在一段时间里整天忙于做事•努力置身这种情境之外,客观地看待它•仔细考虑这种情境并争取理解它•自言自语说些能让自我感觉好一些的事•对自己发誓,下一次事情会不一样了•认为做什么也没用,接受这个事实积极行动策略•努力寻找更多的有关信息•跟父母、亲戚、朋友谈论这个问题•找专家(医生、律师等)谈一谈•忙于别的事使自己不去想这个问题•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去施行•暂时不考虑这些事•弄清必须做什么而且设法实现•设法让自己的情绪超脱出来•从有相似经历的人或群体那里寻求帮助•交换或折衷以从这个情境中得到一些有利的东西•用体育锻炼来缓解紧张回避策略•当我感到生气或沮丧时,就冲别人发泄•继续将自己的情绪保持在正常状态•一般避免和他人呆在一起•拒绝相信它发生了•喝很多酒来缓解紧张•吃很多东西来缓解紧张•抽很多烟来缓解紧张•吃很多镇静药来缓解紧张•引自Holahan和Moos(1987)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4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于问题,由此克服焦虑。

例如经济上有问题,适当的行动过程就是想办法多赚钱或减少开销。

有了问题时,哪怕想出的只是很简单的方法也比什么也不干好。

(“我先制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实施计划”)情绪中心策略•减轻伴随问题产生的情绪压力。

例如,在考试失败时,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会使自己好受一点,或者考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我尽量去看事物好的一面”)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5应对策略的效果•研究发现,要缓解焦虑,使用应对策略总比不用策略好。

一项有关戒烟的研究中,至少用到一种应对策略的吸烟者成功戒烟的可能性比没用任何应对技巧的吸烟者大三倍。

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在婚姻生活中体验到压力的夫妇,用了应对策略的比没用应对策略的能更有效地缓解情绪的消沉。

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6应对策略的效果•有一项调查询问成年人常用的应对策略有哪些,所给出的27个应对策略各有多大效果。

结果发现,越是凭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在快乐和总的生活满意度测验中的得分越高。

由此可见,人们面临焦虑时倾向于采用一些应对策略,并且有证据表明,使用这些策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6•回避策略在短期内更有效,从长期看,积极策略更有效。

•有些问题一两天后烟消云散了。

一场令人生气的谈话所带来的刺痛或者某个令人尴尬的时刻常常刚过一会儿就消退了。

用回避策略,仅仅是不去想这种体验,就可能渡过难关。

•很多时候,问题不会消失。

一个学生可以不理会他的学习困难问题,可这些问题并不会消失。

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不融洽这些问题是不会自生自灭的。

所以,为了彻底地消除焦虑,更多时候应该采取积极策略。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小学期勤奋对自卑•青少年期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期繁殖对停滞•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新生儿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

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格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