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分析
▪ 1、环渤海经济区概况 ▪ 2、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 3、环渤海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 4、环渤海经济区的相对不足 ▪ 5、环渤海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环渤海经济区概况
▪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 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 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 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 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 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 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面积 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 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 占全国28.2%。
▪ 五、区域壁垒、各自为政较为严重
▪ 六、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和重型化, 附加值相对不高
环渤海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方
向
▪ 一、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科技创 新为重点的战略取向
▪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人 才信息等优势资源的最密集的地区,科研 力量雄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一。科 研和人才的优势决定了环渤海区域无论在 科技的投入产出还是开发应用方面均居全 国首位。因此,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应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的智力优势。
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 一、经济引擎
▪ 二、交通建设
▪ 三、经济特征 ▪ 四、经济增长源泉 ▪ 五、产业结构
环渤海经济区 - 比较优势
▪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 较优势:
▪ 一、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 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 三、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 ▪ 四、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
▪ 三、在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发展中推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环渤海经济区内各地的区位优势不同,因 而在产业布局上应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以利于区域内各地集中资源培育出优势产 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如环渤 海经济区的天津市应将高端装备制造、新 材料、现代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北京应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 物等战略性产业做大做强。
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是指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域。
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本文将围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状况、交通网络和环保措施展开探讨。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
其中,辽宁和山东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资源基地,河北和天津则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这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
钢铁、石化、机械制造、能源和化工等产业在这一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
同时,环渤海地区也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沿海城市更是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和开发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了加强环渤海地区的交通网络,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交通建设项目。
港口和海运业的发展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
同时,铁路、公路和航空的建设也加快了区域间的联系和物流运输的便捷。
环渤海地区还十分注重生态环保。
沿海城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海洋环保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过度的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渤海地区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社会平衡和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环渤海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contents•环渤海地区概述•经济发展现状目录•经济发展优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结论与建议环渤海地区涵盖了渤海、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51.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与范围范围地理位置水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
海洋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
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人口经济概况总体经济状况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
近年来,该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外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济总量:环渤海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增长速度: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产业结构与特点0102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和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
这些合作机制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
投资优惠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政府提供了投资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论环渤海经济圈战略
论环渤海经济圈战略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展现活力后,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
环渤海经济区,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沿环渤海海岸及部分黄海海岸分布的、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的,涉及河北、辽宁和山东,由15个城市所辖地区组成的经济区域。
而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个省。
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一)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
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1.2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
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
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
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
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
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
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二)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
环渤海经济圈
目录
[隐藏]
∙ 1 概述
∙ 2 主要组成城市
∙ 3 自然资源
∙ 4 教育状况
∙ 5 经济状况
∙ 6 面临问题
∙7 注释与参考资料
[编辑]自然资源
[1]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河北省具有海洋、内陆、山区、高原等多种形态的自然资源特征。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51种,探明资源储量的120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52种。
其中,煤、铁、石油、金以及各种石灰岩等在全国占有优势;这些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分布也相对集中,具有建设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能够大规模地发展资源开发系列产品和现代工业及相关的配套行业。
全省海岸带总面积1036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763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2732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矿
产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的八个地市情况看,廊坊市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张家口市矿种近60种,其中有1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省之首。
承德市是京津唐的重要水源区,已基本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钒、钛、铁矿居全国第二位,黄金产量居河北省第一位。
沧州市仅沿海一带就有200万亩滩涂和低产盐田可以自主地改造开发。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经济学二班1104070207贾英秋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这些优势助推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我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随着天津市落实“环渤海经济圈”战略计划的推进,天津已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新一轮投资热点。
全球GDP的50%产生在距海岸线50英里的范围内。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崛起了最具经济活力的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三大地区GDP的总和占全国的50%以上。
但是,长期以来,与其它两个都市圈相比,环渤海都市圈的发展都明显滞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局面。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后,给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环渤海地区正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契机,加快发展步伐,与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打造中国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
一、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1、区位优势。
天津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
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又是联结欧亚大陆桥中路途最短的海港城市,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
2、港口优势和资源优势。
具有国内一流的开发区和保税区的、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
海港与航空港距离之近为现有经济区域中罕见的,有利于整合两港的优势。
天津港能够为环渤海的经济腹地提供物流条件和发展高科技产品,并将其输往海外与内地。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六个省市。
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增长迅猛,同时也伴随着结构变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政府的支持。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北京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而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河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则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特别是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增加和产值提升。
其次,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中产阶级和消费升级的出现,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再次,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结构变迁的加速。
环渤海经济圈正逐步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传统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同时,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供应链的优化和升级,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变迁。
然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协调和协同发展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协调合作,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相互交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未来,环渤海经济圈将继续发挥其地理优势和政府支持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并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趋向及政策建议
•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概述 • 发展趋向 • 政策建议 •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概述
地理位置与特点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位于中国东北部,濒临渤海,包括辽宁、 河北、山东和天津等省市。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 的海洋资源和港口优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 擎。
成功案例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
概述
港口优势
政策支持
产业升级
未来展望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指以 大连、营口、锦州、盘 锦、葫芦岛等城市为依 托,以港口建设和海洋 经济为核心,以先进制 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 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地区拥有多个 港口,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政策措施,支持沿海 经济带的发展。
区域品牌建设
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 品牌,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竞争政策制定
制定合理的竞争政策,规范市场秩序,防止 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
03
政策建议
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1 2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推动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合作,建立 定期会晤和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优化创新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 业门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01
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02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
03
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化。
中国8大经济圈
中国8大经济圈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
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
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
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
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
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
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
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 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
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小结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 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 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 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将 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 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 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 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3)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 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 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 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 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 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 、三大经济区的区域范围 (一)环渤海经济区 (二)长三角经济区 (三)珠三角经济区
二、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 (一)环渤海经济圈 (二)长三角经济圈 (三)珠三角经济圈 三、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三)第三产业分析
(1)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表3), 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 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2)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速度最快
环渤海经济圈(1)
环渤海经济圈一、环渤海区域介绍1.1区域构成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
•狭义的环渤海地区包括18个城市,即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廊坊、北京、天津、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
•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则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省的广大地区。
•泛渤海地区则包括京、津、冀、鲁、辽、晋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目前常用的是环渤海地区采用广义概念,即三省两市范围。
1.2 区域定位立足于环渤海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该区域要以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与社会环境,创造安全、舒适、便利、能够支撑 2.5 亿人生产与生活的良好人居环境为前提,以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带动中国北方经济,进一步辐射东北亚,成为联系国内外各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特大型经济区、世界级先进制造基地和承载更多人口的人居环境良好的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北方经济中心,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合称为中国经济的三大极。
1.3 核心指标A、土地面积环渤海地区土地面积5218.77万公顷,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5.4%;B、区域人口环渤海地区总人口约为23750万人,约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18%;C、经济总量2009年环渤海经济总量近9万亿,约占全国GDP的26%;D、城市群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1/4,其中城镇人口超百万的有38个。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统计年鉴1.4 机遇与挑战发展机遇•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环渤海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北京放弃经济中心定位,北京—天津的区域龙头地位开始逐步成型; • 国际航运中心等关键性项目启动有力的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面临挑战• 环渤海地区三大相互独立的经济板块影响了区域合作的进程; • 各大经济板块内部之间的合作与一体化尚未形成; • 环渤海各个港口之间竞争大于协作,制约了区域合作; • 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意识相对淡薄,地域性的政治原因给一体化带来了诸多难题。
皖江城市带、珠三角城市、长三角城市、环渤海经济圈
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八个大城市群则包括哈长地区(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和吉林省的长吉地区)、闽东南地区(福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安徽皖江地区)、中原地区(河南中部)、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昌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
一、长三角城市1.小长三角包括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泰州、台州等16个城市。
其中,浙江台州最晚加入,由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该市的加入,使“长三角”突破了自然地理界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概念。
始创于1996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自2003年吸纳台州市以后,就一直保持为“15+1”的模式,尽管期间扩容呼声不断,年年有城市列席,但7年间再未改变过“长三角俱乐部”16城市的格局。
而今年的市长内部会议却一下子打破了沉默多年的局面,通过了将协调会员城市一下子增加到22个的提案。
新增加的城市包括合肥市、盐城市、马鞍山市、金华市、淮安市、衢州市。
与1992年建立的协作办主任联系会议制度相比,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多覆盖了7个城市。
2.大长三角即通常意义上的长三角,以国务院今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为依据,正式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3.泛长三角作为一种理论提法,众多专家曾多次讨论其范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1+3”模式,即以上海为龙头,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二是“3+2”模式,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
范围虽未最后确定,但安徽应占有一席基本达成共识。
二、珠三角城市“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引言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的经济区域,涵盖了沿海的辽宁、山东、河北以及内陆的天津市等地。
这一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中国的东北沿海地带,毗邻朝鲜半岛和日本,紧邻中国的首都北京。
这一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了东北亚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通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丰富的资源禀赋环渤海经济圈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产业配套完善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包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行业。
这些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导。
这导致了环渤海经济圈在面临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面临一定的压力。
需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问题环渤海经济圈地处中国的工业带,长期以来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工业排放、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产能过剩由于历史原因,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些重工业产能过剩。
这导致了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因此,需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转型为了应对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环渤海经济圈需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环渤海经济区
相关
议题
合作
1通过市长(专员)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确定市长(专员)联席会是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 的一个区域性、开放型、松散式、推动经济联合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任务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从实际出 发,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 城乡的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环渤海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陆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有变幻莫测的海洋景观,汇集成海光 山色独具风格的旅游景观。
发展状况
经济
交通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综合实力显 著增强,二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 “引 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
4通过了新的协议书和章程;通过了关于以市长(专员)联席会的名义牵头开展对外环保合作的议案。
5围绕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加速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总结交流各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验,探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的思路,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
从青岛港获悉,近日,青岛港和滨州港签订合资合同,共同出资设立滨州港青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进行滨 州港的建设和运营。
此次合资合同的签署,标志着由青港国际和滨州港集团在滨州市共同投资的滨州港青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进 入实质阶段。双方还将在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方向包括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大宗商品 交易、期货交割、保税等现代物流业务。
谢谢观看
其铁路是中国铁路的中心,大量主要干线经由本区,如煤运通道的大秦线、石太—石德—胶济线、邯邯长— 邯济—邯邢黄—邢和线、侯月—新月—新菏—菏兖日线,南北通道的京山—沈山—哈大线、京沪线、京广线、京 九线、南北同蒲线,以及京通线、集通线、京承—锦承线,丰沙大线、京原线等。铁路营业里程公里,占全国铁 路营业里程的30.0%,路密度161.4公里/万平方公里,路布局趋于完善。煤运通道的朔黄线西段2001年已建成投 产,朔黄线东段即将建成投产,菏兖日第二线2002年建成投产,煤运通道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京哈通 道秦沈客运专线的建成投产,进出关能力紧张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山东沿海及其与东北东南部 地区间交流的便捷铁路运输通道正在逐步形成;京沪、津秦、京广客货分线是21世纪初铁路建设的重点。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提出“环渤海经济圈”规划。
2001年10月,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由建设部组织100多名专家通过论证,提出京津为两核、唐山保定为两翼、廊坊为腹地、涉及环渤海部分地区一体化的规划设想;2004年2月12至13日,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发改委在廊坊达成加强京津冀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廊坊共识》;2004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环渤海七省市区领导同志参加的“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达成三点共识:一是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二是召开五省二市副省级会议,正式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三是鉴于河北廊坊的区位优势,将合作机构的日常工作班子设在廊坊。
作为落实“5·21”北京共识的一项重要举措,召开了这次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担任主席,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负责人、环渤海地区五省二市政府副省级领导及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商务厅、研究室负责人等参加的环渤海七省市区会议。
重点围绕建立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合作机制计划在2004年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磋商,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展望xx年xx月xx日•环渤海经济圈概述•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现状•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环渤海经济圈的未来展望目•环渤海经济圈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录01环渤海经济圈概述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五个省份涵盖了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中南三大城市群具有显著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地理范围历史发展2004年,“环渤海经济圈规划”正式启动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2016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2014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获批20世纪80年代,环渤海经济圈概念初步形成现状背景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全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最密集的港口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体系02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23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总量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效益较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前列。
经济效益03农业比重较小环渤海经济圈的农业比重相对较小,但部分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产业结构特点01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重工业和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
02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与全国经济的比较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阶段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初期水平,具有后发优势。
发展阶段环渤海经济圈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相对充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环渤海经济圈的交通和物流条件优越,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交通和物流国家对环渤海经济圈给予了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03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环渤海经济圈地处中国北方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连接内陆和海洋的重要通道。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
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优势一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
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优势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将使加快启动该地区发展成为必要选择。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优势三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
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
韩国卢武铉总统上任后,经济上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
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
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环渤海经济圈点睛之笔未来24条高速车道连京津天津代表团热议京津合作,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
3、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 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 环渤海地区,且走势渐强。目前全球80多 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 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 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 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
2、未来IT产业的潜力大
• 信息产业部新近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以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为 中心的三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
• 京津地区IT产业的优势:京津雄厚的科研力量。京津地区是 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北京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 天津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当前政府也 正推动各类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 • 其次,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适应IT产业发展要求。 目前,有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 之誉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目前已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 术的各类优秀人才,。 • 托罗拉、惠普、松下、微软、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设立了研 发中心,蓄势待发; • 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国际跨国公司进驻天津开发区早已 形成相当生产规模,其自身及辐射作用仍在扩大。
• 2001年10月,由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 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由建设部 组织专家通过论证,提出京津为两核,唐 山、保定为两翼,廊坊为腹地的环渤海地 区一体化规划设想。2004年5月,环渤海七 省市区达成“北京倡议”:建立合作机制, 推动环渤海地区一体化。鉴于廊坊的区位 优势,将合作机制的日常工作班子设在廊 坊。环渤海经济圈的轮廓日渐清晰。
五、“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 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 动力
• 环渤海钢铁经济圈是在河北省冶金行业协 会副会长宋继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北京 兰格钢铁信息网在推动。在2005年 11月15 日的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多家钢铁企 业初步表示了合作意向。环渤海钢铁经济 圈不是空想,因为在国内钢材市场上,环 渤海钢铁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2006年全国钢铁企业累计粗钢产量排名 前15位中,环渤海地区占8家,五省二市 (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北京、天津、 内蒙等)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如今正加速崛起,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中国经济第三极,被业界认为10年内“最后机会之地”的黄金地段。
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GDP为8.7万亿,经济增长率达13.86%,中小企业户数300万以上(全国1023万户)。
环渤海经济圈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27.5%,出口额占全国的18.7%,其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的45.3%,珠江三角洲的9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分布:环渤海地区以半导体、造船、汽车、家电和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同时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此外,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其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
同时,农业发展稳定,产值保持稳定增加,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
其中,北京是金融、科技、文化中心;天津滨海新区是物流、通信中心;河北一带已成为生态农业、制造中心;大连为服装与国际交流的中心;辽中南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中心。
中小企业优势: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已定位并打造成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航运中心、金融试验区、国际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中心、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等七大区域功能中心。
此外,国家相关部委、环渤海地区当地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二是在基础建设、科教文化、智力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及到环渤海经济区所有省区,并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三是国家给投资渤海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如“三免一减”税政。
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时可辐射到山西省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盟市。
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地区共有157个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营口、秦皇岛、唐山、东营、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
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该区域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五大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
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四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五是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
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
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
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快速发展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
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经济的互动发展,使这个区域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
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
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形成一批邻港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逐步形成世界商业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了环渤海区域的地理优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
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往往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
目前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立在天津、山东、辽宁等地。
中国环渤海经济圈巨大的发展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目光,以此为中心辐射开,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世界商业市场。
中小企业新机遇在全球生产要素“东移”和我国发展重心“北上”趋势的共同作用下,环渤海经济势必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中小企业要把握环渤海经济区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商机,明确发展目标和企业定位,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在变革中抓住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相关部委、环渤海地区当地政府也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二是在基础建设、科教文化、智力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及到环渤海经济区所有省区,并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三是国家给投资渤海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如“三免一减”税政。
环渤海经济圈中小企业的投资经营原则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企业是主体,而中小企业是国内市场经济中异常活跃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必将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面对环渤海经济区开发,紧锣密鼓,流金淌银,许多中小企业也都跃跃欲试。
环渤海经济区中小企业投资经营的重点地带中小企业参与环渤海经济区投资开发,必须结合该区的实际特点,加强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寻找重点投资项目,善于开辟新市场,有效构筑企业新增长点。
1.首都北京是金融、科技、文化中心:今后环渤海经济区中的北京将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中心和科技领先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并发展以文教科为主的“总部经济”,对想在这里有一番作为的中小企业可在此设立“总部中心”,着力兴办科技、文化实业,以提高全国辐射与品牌影响力。
目前全国许多文教类、IT类中小企业已是“雁北飞”,纷纷把北京当成兴业的总部、中心与窗口,形象与地位着实提高不少。
2.天津滨海新区的物流、通信中心: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将进一步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展有优势的通信产业。
对在这些方面有优势的中小电子、物流企业,不妨在此投资办厂、寻求壮大自身的机会。
3.河北一带的生态农业、制造中心:今后环渤海经济区中的河北将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企业的发展,同时重点打造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
这些方面有关联、有强势的中小企业可寻求合作机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并加强出口创汇型的医药和纺织投入。
近两三年台湾有许多商人在河北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和深加工,并把产品倒流回到台湾、香港,大赚了一把。
4.大连服装与国际交流的中心:大连是我国北方服装中心,国际著名开放港口,中小服装企业、加工企业可以大连为基础、跳板,在此设立服装制造中心、贸易基地,提高服装业竞争力、寻求出口新突破。
另外,在辽中南,将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中心,中小企业不妨对此也关注。
泉州是我国著名服装城,然而泉州中小企业并不就此满足停步,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北上,在大连设立服装厂、贸易中心,并藉此把生意做到韩国、俄罗斯、日本。
环渤海地区发展形势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时可辐射到山西省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盟市。
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地区共有157个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营口、秦皇岛、唐山、东营、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
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该区域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第一、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利用。
其中,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