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香器

合集下载

香器文化

香器文化

香器文化什么是香器由于古人于生活中广泛用香,熏香器具也多种多样,大体可分生活用具和香道用具。

一般香道用具需妥善保存,需要时才拿出。

而于生活,香器随处可见,自然也包括香道用具中的各式香炉。

香道用具银叶夹:夹取银叶用。

香匙:舀取香粉或小颗粒香木用。

香筷:调和香粉、夹取香木用,亦称香筋、香箸。

莺:一种别针,别香包用。

羽帚:清扫香炉边的香灰用。

火筷:也叫火箸,夹取香炭用。

灰押:处理香灰、做香灰造型用。

香具的发展史2炉之制始于战国时期的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质料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器。

汉代有博山炉。

博山,相传为东方海上的仙山。

博山炉盖上雕镂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

用此香具焚烧香草或龙脑,袅袅香烟,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气。

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博山炉”出现之后,香炉的使用与熏香的风习更加普遍。

熏炉是现在发掘的汉代王墓中最多见的随葬物品。

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

唐代流行有提链的金属香球、香熏。

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熏十分独特,也有附提链者。

带长柄的手炉常见于佛画的引路菩萨图及罗汉画中。

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用金器、银器、玉器做的香具,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此时熏球、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香具的发展史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

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

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和香盒。

从古代绘画中可以看到取香的动作。

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

宋代也流行燃烧“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用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燃点。

简述两宋瓷器

简述两宋瓷器

简述两宋瓷器
两宋瓷器是中国宋代发展起来的特殊艺术形式,在东亚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它最初出现在宋代时期,在宋朝的发展下,迅速发展成为最著名的现代瓷器。

宋瓷器在宋代时期是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此时宋瓷器制作的水平相当高,被誉为“宋元两朝瓷器的胜利者“,也是中国四大瓷器之一。

宋瓷器主要特征是釉质细腻,体重轻,釉色浅淡,具有独特的光泽,且具有高贵典雅的外观。

他们采用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尤其是他们独有的“釉下彩”工艺,大大提高了宋瓷器的艺术价值。

宋瓷器以其精致的形态和人性化的装饰,在当时的文化圈中十分受欢迎。

宋陶工人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制作出精美的花纹、花织、颜料、釉色等视觉灵感,深受宋朝贵族和文人爱好者们的喜爱。

此外,宋瓷器还特别注重细节,具有极其精细的绘画工艺,多用金箔和金饰等装饰,使宋瓷器更为精致优雅,受到世人的赞叹。

宋瓷器还有一种特殊的科技特性,称为“大气流”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使宋瓷器整体纹饰更加平滑,同时可以达到抗滑移的效果,从而提高宋瓷器的抗冲击力和抗热性。

宋瓷器是宋代人制作出来的一种珍贵的艺术品,以其细腻的质地、精美的纹饰、精致的金饰和高雅的装饰,在东亚乃至世界上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被认为是宋朝特有的艺术形式。

宋瓷器是中国盛行宋朝特有文化时期最突出的象征,它代表着宋朝时代的文明和艺术精神,是古人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宋人香事:宋代香文化的高峰时代

宋人香事:宋代香文化的高峰时代

宋人香事:宋代香文化的高峰时代宋李嵩绘《听阮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的士大夫代表人物黄庭坚有一帧《制婴香方帖》,现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这张便笺如今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杰作,当初却是黄庭坚凭记忆为朋友录写的一个制香的配方。

可见,那时,像他这样的文人士大夫脑子里都储着些经典制香方子,这大概是最好的一条证据,显示宋代上层社会对于品香一事热衷到了奋勇上阵、亲力亲为的地步。

宋代文化的特质可说是明净素朴中蕴含着极度的高雅与精致。

可惜的是,充分体现这一特质的文化成就中,只有诗词、瓷器、绘画等得以留存至今,彼时高度发达的香事却和当时的音乐、舞蹈一样,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意会。

即使如此,即使仅仅窥见那时文人笔墨里的残影片阕,有宋一代在香事上的繁盛绮丽依然足以令后人惊异与羡慕。

实在该有人来为大家仔细讲一讲宋人品香的高端故事。

在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香炉里焚爇名香,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置,氤氲的香氛差不多就和当今某些公共场所或咖啡厅的环境音乐一样,是人生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仿佛没了它,生活便不能正常流动。

既然生活本身的内容多种多样,那么,相应的,也就该有韵调足以相衬的香品来搭配。

于是乎,在两宋时代,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因而香型各异的合香制品花样琳琅,或宜于熏衣,或宜于待客,或宜于户外,或宜于夜晚的寝帐,乃至解酒的、安神的,大概也只有宋人的灵敏鼻子能够精确接受那种种香气在微妙区别中传递出的、足以影响心灵的密码。

花香型合香因为热爱内涵丰富的香型,所以宋人很少采取直接焚烤沉香片、檀香片的做法。

不管焚香的作用多么背景化,所用的香品也一定要经过精心调制,当时称为“合香”。

所以说,出现在宋人生活中的均为复合型香料制品,现代香水业爱唱的主调、前调、尾调之类概念,其实八九百年前的中国人早就熟悉。

当时,文人雅士热衷编写品香指导书籍“香谱”,其中有两本宋人编制的香谱流传下来,一为洪芻的《洪氏香谱》,一为陈敬的《陈氏香谱》。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熏香香料是很宝贵的,在古代,香料属于上层人士玩的东西,百姓其实能接触的并不多。

当然除了皇亲国戚,宫里的人物以及一些文人雅士也会把玩香料。

宋代文人的熏香文化与今天的中国人不同,对于传统的上层社会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一刻如果没有香气氤氲,都是不可接受的。

经过汉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海外香料的进口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制香业也发达到后人难以想象的水平。

在宋代的中国,就早已建立起了非常发达与复杂、精致的体系。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烧香诗》,讲述一次焚香的亲历: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就像当时的所有的文人士大夫一样,杨万里把焚香当作最高雅的审美享受,对于“香道”也很娴熟。

因此,他亲手在炉中焚炷了一枚“古龙涎”香饼。

所谓“古龙涎”,在宋代,实际是各类高档人工合成香料的一个通称。

“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恰恰写出了宋代上等合成香料的原料之奢侈,更写出了这些香料在香气层次上的丰富——素馨花构成了香芬的前调,中调是茉莉花香,尾调则以天然沉香、檀香为主打,但混和有少量龙脑、麝香。

宋代的合成香料,包括顶着“古龙涎”名目的各种制品,配制方式繁多,其香氛效果也各自有异,这使得我们无法完全还原《烧香诗》中所焚“古龙涎”的制作工艺。

不过,相传宋人所做的《香谱》足以证明,诗中的描写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如相传宋人陈敬所著的《陈氏香谱》中有一个“四和香”方:沉、檀各一两,脑、麝各一钱,如法烧。

正是以沉香、檀香为主料,辅以龙脑和麝香。

或许无妨推测,这四样贵重香料的组合,在宋代,是一种公认为“最优组合”的经典香型。

至于杨万里所焚的“古龙涎”香饼中蕴涵着不止一层的花香,这正是宋代制香业的一大特色、一个划时代的成就。

在这个时代,茉莉、素馨等海外香花植物在广州一带广泛引植,南方地区原有的本土芳香花种如橙、橘、柚花等也得到开发,宋人便“更将花谱通香谱”(程公许《和虞使君“撷素馨花遗张立,蒸沉香”四绝句》),开始了把花香引入香料制品的实践。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中国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就属香炉了。

在一般人观念中,香炉似乎是点燃线香的器具,于是说到香炉的样式,大多数人脑子里总会出现宋代哥窑或龙泉窑的双耳炉,再就是明代的铜质宣德炉及其仿制品了。

其实,香炉的种类和用途远不止于此,其历史渊源也起码在两千年以上了。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

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

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无论是造型和工艺都已达到极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炉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

所谓“博山”,并非是指此炉出于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做重叠山形的装饰。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三足或五足式香炉。

从六朝时吟咏博山炉的诗句看,重叠博山的式样已不仅是“蔽亏千种树,出没万重山”,而是能够雕饰出“下刻盘龙势,矫首半衔莲”的造型和“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的人物故事。

西汉时期博山炉的出现大抵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西汉之前,系使用茅香,这是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也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博山炉盖虽争奇斗艳,但都镂有气孔,香气正是从镂孔之中升腾散发。

博山炉既有金属制成,也有陶制和稍后的白瓷制成,但其结构却大体相似,都是一种用炭火薰香的器具。

关于古人熏香

关于古人熏香

随着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香器的样式也不断出奇翻新,从香器开始出现到现今,香器的演变,几乎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让人们无论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时,在嗅觉及视觉的心灵意境上,都达到了美好的升华。
中国历代香器简介
在佛教传入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同时大量引进各种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关于古人熏香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
2、持于手上的炳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
3、坐禅时所用的钓香炉。
4、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象炉。
古时,于佛前行礼拜供养之时,手擎香炉;后世的柄香炉,就是承袭此遗风而来。在新疆地方所发现的佛教遗迹,其中壁画,可推定为唐朝佛画,图中也有手持香炉,长跪礼拜者。而此香炉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宋代曾大量进口香料,北宋时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产乳香、龙脑及栈香,朝贡品中也以香药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药输入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庆典、官府的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寿等场合,无不用香。
其他材质的香炉,也有炉底放置隔热砂如石英砂之类,作用是防热,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而铜香炉,尤其是厚胎的铜香炉,则较少过热炸裂的顾虑,可以不断地添插点燃的沈香木块。现今所见的铜香炉,大多用来点直立的线香,在众人祈福祝祷,香火鼎盛的场面,铜香炉是较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与书斋所用多为小香炉,一般的铜制香炉,大多作为大型祭祀之用。

香,萦回千载

香,萦回千载

香,萦回千载作者:六品叶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03期展开两宋长卷,恰一方庭院,深深处,小园香径,小帘银钩,徘徊处,细雨斜飞,帷幔低垂。

又有诗词书画,美酒文章,吟风弄月,宴饮清谈,他们深深地热爱生活,对自然充满敏锐细致的观察与体贴,重视自身素质与品位修养,关注内心体验和精神追求,平常的日子,有花香醉人,茶香怡人。

恬静典雅之外,还有一种有趣味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焚香。

古人在厅堂内室燃香,取其芳香,除秽且消闲祛暑。

宋时,焚香为宋代士人的一种有趣味的生活方式,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氤氲如梦。

陆游有《焚香赋》云:“闭阁垂帷,自放于宴寂之境。

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

爇明窗之宝炷,消昼漏之方永。

其始也,灰厚火深,烟虽未形,而香已发闻矣。

其少进也,绵绵如皋端之息;其上达也,蔼蔼如山穴之云。

……其中的“两耳之鼎”,就是上述中宋代流行的仿古小香炉,炉中埋置香灰,又一饼香炭,烧透透的,再拨开香灰,埋入香炭,上面用玉片或银片隔火,再在隔火上置香(香丸或香饼),借助灰下的香炭细细烘焙,香气就会缓慢而持久地散发出来。

香气缓慢,香味持久,香韵低回悠长。

诗人亲手调香,过程庄重,一丝不苟,颇有仪式感,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这香,萦回千载,流转千年,它缭绕在诗词里,盘旋于文字中,与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

香具,成为书房清玩,香炉、香合、瓶花,也成为文人雅事之点缀。

香盒,古籍中通常写作“香合”,为炉瓶三事之一,用以盛放香丸香饼,与香炉、箸瓶以及箸与香匙成为固定组合。

香合在北魏时期已使用很普遍,石窟中的各种礼佛图中,常见供养人一手捧香合,一手拈香送向博山炉的画面。

晚唐后,香合成为贺礼;宋代,天子以下,仕宦之家及至其他,贺寿以香合为赠,成为礼节。

宋孔平仲有诗题作“通判成郎中生日,人凡送香合,寿星皆不受,独以诗献”。

两宋绘画中常见与香炉在一起的各种香合。

宋张商英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中描绘了参拜场合,有一张香案,两边放着经卷与香合,中间是一尊香炉,为莲花香炉,以荷叶为座莲花为托。

传承与嬗变

传承与嬗变

传承与嬗变作者:王书万李沙赵冀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4期[摘要] 本文拟以两件香几的形制与图案为例,梳理其历史传承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剖析彼此蕴含的时代语义、特征和风格差异,提出古代家具设计的创造与精神具有延续与拼合的民族自省和选择。

[关键词] 两件香几;传承与嬗变;风格与精神;民族自省一、两件香几的形制源考这里的两件香几分别为北宋晚期的楠木朱柒髹和元末的髹黑漆黄花梨制品。

两件香几伴随着各自时代的进程,政权的更叠,礼制、功用与审美而呈现出在同一性中变化的风格和语义内涵。

案例1.北宋晚期制香几这是北宋哲宗皇帝执政期之物。

香几面心玛瑙石面刻有“大宋熙宁二年八月臣关景晖呈进”,时间为1069年,系美国加州李汝宽先生收藏。

刊登于其著作《Oriental Lacquer art》,卷306至307页,确定为宋制,但未有详细说明。

已故著名学者王世襄曾对其香几的年代有疑问,但也未有确凿说词,邃未有将其列入他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

笔者认为这件香几系宋代晚期高官居室陈设应该无误。

依据有:1、文化精神理念导入。

是该制品工整、文秀、圆滑、理性、秩序,奔放而不失内敛,与宋代建筑美学风格一脉相承,契合了宋代程朱理学倡导的虽然有差异但哲学观却一致的美学精神。

2、文献佐证。

是该制品形态为高束腰,6面形木构大边镶石材面心,6面绦环板开启海棠形鱼门洞开光,这在北魏、唐、五代的木制、石制家具中出土物中已有出现,绝非某些研究者说的明代才有海棠形鱼门洞开光。

如宋(佚名)团扇《杨贵妃上马图》的六面香炉基座。

同时,香几接束腰6支鼓形3弯腿足运动向上卷转出勾尖,底部托泥台座镶木质面心。

台座6足为如意云纹向内弯曲形,而6足与须弥座束腰联接处牙条有中心吊头,6腿均设如意云纹与下部托泥足相呼应。

整体形态局部多在五代香几中有近似点,更有与元初御用画家刘贯道绘《消夏图》中的圆面座香几的腿足、云纹等十分相近在宋代许多绘画中,云纹腿无论是在方凳、圆凳、条桌几案中均十分普遍,在香几中也有腿足向上出尖的形制。

闻香识宋朝,香薰和鲜花的美好年代

闻香识宋朝,香薰和鲜花的美好年代

闻香识宋朝,香薰和鲜花的美好年代展开全文闻香识宋朝,香薰和鲜花的美好年代网易新闻04-15 00:00最早的时候,看过一部奥斯卡影片《闻香识女人》,让我第一次对人的嗅觉产生了兴趣。

后来读的书多了,才发现,原来人类的嗅觉在五感中有着特殊地位,相较于视觉和味觉,嗅觉更能唤醒人脑海中沉睡的记忆。

而提到嗅觉,尤其是闻香,喜欢历史的我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宋朝。

因为,那真的是一个充满醉人芬芳的王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闻香识宋朝。

爱焚香的宋朝焚香,是烧香的书面语,中国焚香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距今已有几千年了。

最开始焚香往往仅限于祭祀等重大活动。

后来随着海外香料的流入,焚香逐渐成为被贵族们所喜好的奢侈品。

直到经济发达的宋朝,焚香逐渐平民化,成为全国上下都十分推崇喜爱的一种生活情趣。

宋朝的焚香,与如今我们拜佛或祭祀先人所烧的香大有不同。

根据洪刍所著的《香谱》中记载,宋代焚香所用的香种类繁多,原料可以是沉香、麝香、沉檀、花卉等等。

这些原料需要先经过“合香”的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等。

在之前的热播剧《知否》中,女主角盛明兰和姐姐们学习的几种技艺,既包括焚香。

其中描述“指甲大小,就能燃上两个时辰”,是因为焚香虽然借助炭火之力,却并非直接燃烧,而是通过独特的手法,减缓燃烧速度,让香料成份有充足的时间弥漫的空气中。

在关于焚香的另一部宋代著作《陈氏香谱》中有这样的描述:性喜焚香,其在官所,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

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

(北宋名臣梅询家)堂之四隅,各设大炉,为异香数种,每坐堂中,则四炉焚香,烟气氤氲,合于从上,谓之香云。

(南宋时宰相赵鼎)由此可见,焚香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生活情趣,尤其成为士大夫家庭的一种时尚,沁人心脾的香气,既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也是为何焚香会成为宋朝官宦子女的必修课的原因。

在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汴京街市中,就有一间“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可见焚香已经深入到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晚唐—两宋时期杯式炉的源流及功用

晚唐—两宋时期杯式炉的源流及功用

晚唐—两宋时期杯式炉的源流及功用文 图/高新天晚唐—两宋时期,盛行过一种杯式香炉,质地有金属、陶瓷等,陶瓷质地居多,不同窑口均有烧造,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器型,但都没有脱离杯子(高足杯)这一基本样式,囿于之前考古资料之不足,存在定名及功用认识上混淆的情况。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考古文献及文物资料,梳理、罗列了晚唐—两宋时期“杯式炉”的形制、源流,在进一步确定其功用的同时,总结出其形制特征。

中兴寺塔地宫出土香炉,高9.7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0.6厘米(东阳市博物馆藏)出土杯式炉先从两次著名的地宫考古发掘说起。

1963年,浙江东阳中兴寺塔地宫出土了一只铜香炉,侈口,平底,喇叭形圈足,素面无装饰。

器腹刻有铭文“中兴寺,岁次辛酉建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当寺僧敬恩舍”。

中兴寺,旧名法华寺,位于东阳南部勒马峰北麓,始建于梁天监六年(507年),废于明代后期。

寺内砖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建天封塔地宫出土香炉,高8.2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6厘米,炉身厚仅0.05厘米隆三年(962年)竣工。

此铜炉为建塔期间供养者舍入,专用于佛事供养。

1982年发掘的宁波天封塔地宫也出土过银香炉一只,侈口,平底,高圈足,造型似杯。

炉身刻楷书12行59字,“绍兴拾肆年岁次甲子三月十八日,女弟倪氏廿一娘行年癸亥命六十二岁闰六月初二日亥时生,法明净日舍香炉壹只,入天封塔地宫永充供养者”。

这2件器物如果不是出土于寺塔地宫且有明确的铭文记载,研究者很难会把它们与礼佛所用的香炉联系起来,这也正体现了考古的重要性。

这里我们暂且将此类形制的香炉称之为“杯式炉”。

作为礼佛所用的杯式瓷炉,各地窑口多有烧造,形制上大同小异,如镇江谏壁砖瓦厂出土北宋青白釉刻花高足炉,侈口,深曲腹,柱式饼形足,腹部外壁饰螺旋纹。

佛法盛行的唐宋与行炉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唐宋时期佛法盛行,佛事活动尚“行香”,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是佛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

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

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香炉设计在其中占据举重若轻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独特篇章,香炉设计以其高度的文化概括性与完整性,成为能够代表民族造物文化的器具之一。

古代香炉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还与古人的信仰、日常文化生活、古代政治经济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料记载,“炉”字最早载于《周礼·天官冢宰》“宫人寝室之中,供有炉炭。

”可见,香炉具伊始起于燎炉,用于燎火取暖,后经人投置植物香料用以杀蚊驱虫、去除污秽、敬神礼佛,逐渐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香炉。

宋人丁谓在其著作《天香传》中对香文化有“香之为用从上古矣”的描述,证明了中国人悠久的用香历史。

一、唐宋香炉形制分类唐、宋时期是我国香炉发展的鼎盛时期,经考古发现唐、宋香炉数量众多且形制多样。

综合唐、宋时期香炉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仿古形、仿生形、长柄形、球形、单足形和多足形六大类。

仿古形香炉,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经典致敬仿青铜器造型的宋代瓷香炉,分鼎、奁、鬲、簋等四式。

仿生形香炉可以分为动物仿生和植物仿生两种样式,仿生香炉炉身以动物、神兽和植物为造型依据,属于仿生设计的经典案例。

长柄形香炉,可以分为鹊尾式和镇柄式两种类型,是佛教寺院的供养器具之一,又称行炉。

球形香炉,分圆球形和类球形两类,其中圆球形最具代表性的香毬,也是极具特色的香炉形制,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典范,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类球形大部分都是宋代时期的瓷质香炉,如北宋的百瓷熏炉,也极具高度的审美性。

单足形香炉可以分为直口式和翻沿式两种,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受到了战国时期豆形铜灯和汉代博山炉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单足形式,盖部装饰在唐代多为莲花、卷草等植物镂空,宋代则多为几何镂空。

多足形香炉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其中有盖式包括有钮和无钮二式,无盖式包括束口和敞口二式。

唐宋时期单足形、多足形香炉形制分类早期的香炉一般设有炉盖,以便形成一个较为密闭、封闭的空间,同时达到熏闷香品和防止香灰、火灰散出的目的。

中国古代香文化(宋代)

中国古代香文化(宋代)

中国古代香文化(宋代)一、两宋概况公元960年,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赵匡胤[yìn]建立北宋,一统中原。

契丹族建立辽国早于宋,是宋北方的强敌,双方签订澶[chán]渊之盟后相对安定。

1115年,女真族建金,灭辽与北宋。

1127年,赵构建南宋,后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称臣于金。

1206年,蒙古铁木真建国,号成吉思汗。

1279年,崖山海战,元灭宋。

二、宋代用香情况宋代对外贸易更加发达,巨大的商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南亚、西亚的各种香料,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泉州、广州港。

1973年,在泉州湾后渚[zhǔ]港发掘了一艘宋代末年的沉船,是远洋归来的商船,装载最多的是各种香料木,总重达(未经完全脱水)4700多斤。

宋代香料的进口量大大超过唐代,是最主要的进口商品,宋代进口香料中最多的是乳香。

乳香是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同属乳香树的树干伤口渗出的树脂,主产地是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和非洲的索马里。

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因为广泛用于药物、洗浴、合香、宗教等,且价格亲民(北宋神宗时最末等的乳香一斤三百文),用量很大。

占城(越南中南部国家)在乾道三年(1167年)一次性进贡乳香100730斤,创下单次朝贡10万斤香料的最高纪录。

另一些常用的香料:没[mò]药,是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的干燥树脂。

安息香:是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干燥树脂,产于印尼、越南、泰国等地。

降[jiàng]真香:芸香科的降真香、豆科的降香檀和印度黄檀,都称降真香,焚香、药用的都是树的心材。

宋代最常用的还是合香,以合理的配方、严格的工艺配制而成的香丸、香饼,使用更加方便。

三、宋代用香方式宋代的用香群体扩散到普通市民,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刘家上色沉檀揀[jiǎn]香”铺,香广泛应用于生活,从皇室到市民,所差只是品级价格。

在宋代,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称为文人四艺。

最能代表宋代香文化特点的是文人用香,黄庭坚总结了《香之十德》,香也是李清照词中的常客,《醉花阴》中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香之炉两宋香炉源流

香之炉两宋香炉源流

香之炉两宋香炉源流香之炉 | 题记"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可见小雪过后,已呈初冬景象。

而此时,虽偶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

屋外小雪飘至,屋内也早已案头燃香。

说到燃香,就不得不提"文房百器,炉为首器"的各式香炉。

与商周时代的鼎彝不同,今日所言香炉是小雪过后,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

宋代一口出香烟的狮子熏炉、明清有名的瓷炉以及"文房诸器,宣炉为首"的铜制香炉,虽都可用作焚香之器,但由于它们是可供鉴赏的美妙清玩,故古人在意识到它们的价值以后,就很少将其用作日常的焚香了。

《燕居焚香》就是宋人的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诗禅堂试香",就曾是故家风流的"赏心乐事"之一。

而如今,小雪初至,拿出所藏香炉,互相品评、鉴赏也是一件妙趣横生之事。

香之炉 | 两宋香炉源流燕居焚香,是两宋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麈尾唾壶俱屏去,尚存余习炷炉香",陆游晚年的生活情景,不是一个殊例。

其时"开门七件"之外若再添得一件,那么该是香。

放翁《焚香赋》云:"闭阁垂帷,自放于宴寂之境。

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

"实则所言焚香。

而两耳之鼎,正是宋代流行的一种仿古样式的小香炉。

炉中预置特为焚香而精制的香灰,香炭一饼,烧透入炉,轻拨香灰,浅埋香炭--约及其半。

香炭上面置隔火,隔火可以是玉片,也可以是银片,宋人多喜欢用银,习称银叶。

之后,方在隔火上面置香。

总之是求香之发散舒缓,少烟,多气,香味持久,香韵悠长。

李商隐《烧香曲》有"兽焰微红隔云母"之句,"云母"者,隔火也,即把它放在香与炭之间,以使香料受火不至于太猛,而可得徐徐熏燃之效。

宋人四大雅事——焚香

宋人四大雅事——焚香

宋⼈四⼤雅事——焚⾹
“焚⾹点茶、挂画插花”宋⼈四⼤雅之⼀的焚⾹:
《⼭馆读书图》局部
宋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代,⾹⽂化融⼊⽇常⽣活,⽂⼈雅⼠相聚品⾹读书,⼀边享受氤氲⾹⽓,⼀边读经谈画论道。

《焚⾹听阮图》局部
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这些描绘宋⼈的⽇常⽣活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焚⾹仿佛是⽂⼈墨客雅集时必不可少的⼀个点缀。

在宋⼈周密的“⽇记”《癸⾟杂识》中这样记载:”今⼈燕集往往焚⾹以娱客”。

再到后来,明代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也说:掩户焚⾹,清福已具。

如⽆福者,定⽣他想。

更有福者,辅以读书。

错⾦铜博⼭炉西汉刘胜墓出⼟
河北省博物院藏
因为⾹⽂化的远远流传,⾃汉代以来,各式各样⾹器也随之孕育⽽⽣,⾹炉,⾹薰,⾹筒,⾹插,⾹球等等,⽽这些⾹器,也成为了⾹⽂化源远流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明嘉靖陨铁嵌⾦错银龙纹⾹薰
⾼约37.5cm,直径约46cm
龘藏3⽉拍品
胁⽥真⼀Wakita Shinichi先⽣旧藏
明万历铁错⾦银团寿暗⼋仙龙纹四⾜花器
对⽐图
清乾隆松下⾼仕图镂雕⾹筒
⾼约20cm,直径约5cm
龘藏3⽉拍品
明末清初青花海⽔纹⾹薰
⾼约8.8cm,最⼤直径约6.1cm
龘藏3⽉拍品。

宋金出土瓷香炉初步研究

宋金出土瓷香炉初步研究

2023-11-03•引言•宋金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出土的宋金瓷香炉概述•宋金瓷香炉的初步研究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瓷香炉作为当时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宋金出土瓷香炉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宋金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信仰和工艺水平。

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研究目的通过对宋金出土瓷香炉的型制、工艺、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演变过程和历史文化内涵。

研究方法收集宋金时期出土的瓷香炉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02宋金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宋金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局面复杂多变,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但同时也存在地方割据势力。

南宋时期,偏安一隅,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相对较为稳定。

经济状况宋金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进步。

农业方面,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北方地区的麦类作物种植也得到了推广。

手工业方面,纺织、制瓷、造船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商业方面,南北方市场都得到了开发,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

宋金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既继承了唐、五代的文化传统,又受到了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为后来的元明清文化奠定了基础。

文化特点宋金时期的宗教信仰十分普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有一定的发展。

其中,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出现了很多佛教寺庙和石窟。

同时,道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宗教特点宋金时期的文化和宗教特点陶瓷业发展宋金时期的陶瓷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制瓷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由于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陶瓷制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瓷窑,如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和金代著名的磁州窑等。

山东博物馆 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

山东博物馆 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

山东博物馆空灵之约-沉香文化展山东省博物馆元龙泉窑双耳三足炉山东省博物馆元青白釉鱼耳香炉山东省博物馆北宋白地塑贴人像高足香炉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宫廷庆典、茶社酒肆都会用香,特别是庞大的文人群体迅速崛起,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人们对香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融合了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愫,使香文化成为一种生活志趣的自然表达,充满灵性、富有诗意。

香料来源的扩大使宋代所用的香品更加丰富,合香成为普遍形式。

而沉香以其沉稳的特性被当作核心的定香使用,加之品性独特、卓然不群,与文人气息相通,致使其广受喜爱。

由于宋代制瓷技术发达,各大窑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作出既美观实用又迎合文人需求的各类香器。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定窑白釉素贴螭龙行炉山东省博物馆北宋耀州窑白釉弦纹行炉宋金北方流行炉式,形如高足杯,为开敞式,宽弧沿(或宽平沿)、筒腹、高喇叭状圈足,北方耀州窑、定窑、磁州窑及陕西、河南等地窑口均有生产,有白釉、青釉、黑釉、黑花及刻花等品种。

此式香炉可上溯至唐。

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北宋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其中一位供养人手捧的香炉即为此式。

此炉炉宽平沿下斜,敛口折腰,覆盆式足。

胎体洁白致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定窑白釉镂空香熏山东省博物馆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狮钮香炉唐宋时期流行兽形香熏,狻猊出香是其中较著名的一种。

传说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是佛祖文殊菩萨的坐骑,形如狮,喜烟好坐。

而古书中记载狻猊与狮子同类,因此随着时间推移,狻猊与狮子的形象愈发接近,狻猊出香渐渐定型为张口狮子的形状,成为香具中最具特色的狮子香熏炉。

炉盖做蹲狮状,张口怒目,蕉叶尾上翘,腹空与嘴相同,盖底圆形子母口与炉身相扣合,炉身呈杯状,直口,平折沿,圆唇,深腹。

胎白色,釉色晶莹呈半透明状,质地细密坚硬。

山东省博物馆北宋青白釉刻莲瓣纹香炉山东省博物馆北宋银塔山东省博物馆北宋青釉塑贴人面香熏炉盖肖山峦形,底部有规整的出烟孔,炉口作出大宽边折沿,炉身模印浮雕人面,下承花式圈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时期香文化
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就有埃及人大量使用香料的记载。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一、宋人用香
两宋时期,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
现。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

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

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二、宋代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奉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军事力量薄弱,但科技领先,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又一辉煌时期,香文化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首先从国事上来说,国家设立香药局、香药库,宋代香药进口量巨大,政府以香药专卖,市舶司税收等方式将香药纳入国家管理且收入甚丰。

有数据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占了整个国家进出口额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当时国人用香的繁盛和香的重要地位。

其次,文人士大夫们甚至民间大众,皆流行以香会友,以香寄情,甚至还有斗香会、品香会,以展示和比赛“和香”的技艺高低。

香的身价不断提升,有的好香价比黄金还贵。

香不仅是实用的物品,同时也成为了收藏和相互馈赠的高级礼品。

第三,从宋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香与文化人生活密切关系,香是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有关用香美容的宋词即有几千首之多。

文人成为了用香、和香的主导者,推动了香文化走向了历史的高峰。

平常百姓家亦是香火不断,甚至酒肆、茶楼、青楼还有专门送香的香婆。

三、宋代香器
宋朝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政治文化的空前繁荣。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及香盒。

这点从宋代绘画取香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来。

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

宋代也流行将香料压成“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点燃。

宋代曾大量进口香料,北宋时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

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产乳香、龙脑及栈香,朝
贡品中也以香药为主。

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药输入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

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

祭祀庆典、官府的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寿等场合,无不用香。

宋人还有所谓的“试香”,于幽室外焚香,有时在庭园内的“诗禅堂”试着燃点新制的合香,品评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和焚烟的久暂,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节目之一。

宋人对于合香的薰烧法特别讲究,香品点燃之后,并不投入火中,香炉内铺厚厚的有保温作用的炉灰,拣一小块烧红的炭块埋于正中央,再薄薄地盖一层,灰只露出一点。

用薄银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银片上薰烤,于是香气自然舒发,没有烟燥气。

讲究一点的,炭块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的炭团。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

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在宋代的香炉中,有许多特殊的造型,如现藏于芝加哥艺术馆,宋影青鸟形香炉(十一——十二世纪),炉盖有一只似鸳鸯的水鸟蹲伏著,炉身贴了两层莲瓣纹,也有承盘。

盘底有如意云头花式足。

香炉就从鸟嘴逸出,炉身挖有小气孔,而使香烟从上面的鸟嘴飘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