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小动物调查
土壤小动物调查方法
土壤小动物调查方法
1.采用手取法。
用手取出一定面积的土壤,将其放到筛网上,用水轻轻冲洗,筛出土壤中的小动物。
再用放大镜观察并识别。
2.利用诱杀法。
将一定数量的甜食放在土壤表面,等待一段时间后,收集甜食附近的小动物。
3.利用识别法。
在土壤的不同深度挖出样品,将其放置在透明的容器中,并添加胶水粘贴在容器的底部。
之后观察容器及内部标本的变化并确定小动物的种类。
4.利用陷阱法。
在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等地种植带有陷阱的植物,收集掉入陷阱内的小动物,并进行分类和鉴定。
5. 通过直接观察法。
选择一定的时间段,在土壤表面观察小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活动情况,得出推断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状态的结论。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含解析)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师说考问】考问1 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考问2 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名师点睛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 考向一 实验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共生等;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的方法
抽样调查法。
许多小型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体型小,不适合采用标记再捕获法进行调查。
采样器采样法常用于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
观察时,最好用固体镜观察。
许多土壤动物流动性强,体型小,不适合用取样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这类研究中,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收集和调查。
也就是说使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收集罐、吸虫等。
)来取样,通过调查样品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断出某一地区土壤动物的丰富程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制定相应的计划表填入即可。
14土壤里的小动物
蜣螂
qiang lang
昆虫的一种。俗名屎蛒螂。中药名蜣螂虫。广 布于中国 。体长23.7~40毫米,宽16.8~23毫 米。大型甲虫,体短阔,椭圆形,背面十分圆 隆,体黑或黑褐。常见粪食性甲虫,药用昆虫。
鼠妇
鼠妇又称“潮虫、西瓜虫、团子虫”,常能卷 曲成团,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 活的动物,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 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杂食性,
螳螂。
蜈蚣
是节肢动物。又名百脚、百足虫。身体由21节 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 都生长着一对足。有的有毒,蜈蚣生活在腐木 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晚上外出捕 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蜈蚣在中医学上有 重要的医药价值。
马陆
又称北京山蛩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 体长而稍扁,长约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 步肢呈赤黄色。躯干分20节。第2~4节各有1对 步肢,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肢。臭腺孔在第5、 7、9、10、12、13、15~19节的两侧。栖息在潮 湿耕地或石堆下,常成群活动。以腐植质为食。 有时损害农作物。
蜘蛛
蜘蛛有的有毒,都是食肉动物,它们吞 食了 80% 的昆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害 虫的数量。如果没有蜘蛛,害虫将会泛 滥成灾。所以,蜘蛛是对人有益的动物。
蟋蟀
俗称"蛐蛐",又叫"促织"。体长15~40毫米, 触角比身体还长。雌虫三尾,中间一尾为产卵 管。雄虫二尾,生性好斗,得旺时会摩擦翅膀 鸣叫。吃庄稼的根、茎和叶,是害虫。蟋蟀穴 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或土中。
想一想:
蚂蚁的家在哪里?
14 土壤中的小动物
想一想:
你们观察过蚂蚁吗?
说一说:
你们你们与这些小动物之间有趣的 事?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中存在的小型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丰富程度。
理解这一指标非常重要,因为小型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土壤中分解和循环有机物质、调控有害生物和维持土壤结构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1. 土样采集和处理:采集土样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例如选择草地、林地或者耕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同时采集均匀分布的土样。
在采样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损坏土壤结构,可以使用钻孔器或者询问专业人员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采集后,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去除杂质和植被残渣,并进行均匀混合,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
2. 样品筛选:将土样进行筛选,去除大块土壤和石头等大型颗粒。
筛选过程中需要滤掉直径大于2mm的颗粒,以保证小型动物得以筛选出来。
之后,将土样放入有孔筛网中,再放入简易萃取器中,在简易萃取器中使用85%酒精对土样处理30分钟,以将小型动物从土样中实现分离。
3. 动物种类识别:将从土样中分离出来的动物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定,识别其种类。
通常情况下,可以识别的动物种类包括昆虫、动物、螨类等。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不同种类分布的情况,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数据分析:通过对采样数据和小型动物种类的鉴定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数目和丰富度指数。
常用的指标包括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它们都是基于小型动物物种多样性计算的。
通常情况下,指数值越高,土壤中小型动物的种类越多,而信息单一性越小,说明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较容易被破坏。
总的来说,以上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并针对不同土地类型进行比较。
研究小型动物的种群和分布对于理解土壤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非常重要。
土壤里的小动物
有 昆虫 类,如蚂蚁;
有 蜘蛛 类,如蜘蛛;
有 甲壳 类,如鼠妇; 还有 多足 类,如蜈蚣。
蚯蚓属于 环节动物 动物,身体由
许多彼此相似的 环状体节 构成。
蚯蚓一般生活在 潮湿 、 疏松 、 富含有机质 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 有机物或地面上的碎叶等作为食物。
2. 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
这是因为
A.雨后土壤中缺少氧气, A
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3.蚯蚓在粗糙纸上运动比在玻璃板上 要快,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 体壁肌肉发达 B 纸面粗糙利于刚毛固定作用 C .肌肉收缩促使它运动 D .身体分节是它能运动的主要原因
口
前端 有脑
体节 环带
外部
蚯蚓 形态 适应
土壤
生活 的基 结构 本特 与生
征理
体色 与土壤相近,是一种保护 色
体形
圆柱形,有利于 减少 钻土 时的阻力
分泌 黏液 ,可以减少身体 体表 与土壤的摩擦
呼吸 依靠 湿润的体表 进行气体交 换。
依靠 肌肉的收缩和
运动
刚毛 的协调
反应 对外界刺激反应 灵敏准确
蚯蚓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称蚯蚓是大自然的园丁, 那么蚯蚓能够改善土壤吗? 它对土壤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能
分解有机物,疏松土壤,提高肥力
除此之外,你知道蚯蚓还有哪些作用呢?方
便的是根据 A.环带的位置 B.体节的形状
A
C.刚毛的长短 D.口和肛门的区别
D
二、拓展题
1. 小雪同学在做完观察蚯蚓的实验
冲刺2020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附答案及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研究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 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 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考点一: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例一.(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例二.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考点二实验拓展和应用例一.下表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B.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例二.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1土壤中的小动物
蚯蚓一家这天很无聊,小蚯蚓就把自己 切成两段打羽毛球去了,蚯蚓妈妈觉得这 方法不错, 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将去了, 蚯蚓爸爸想了想,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
蚯蚓妈妈哭着说:“你怎么这么傻?切这 么碎会死的!”
蚯蚓爸爸虚弱地说:“……突然想踢足 球。”
1.呼吸器官连连看 家兔 气管
鱼
蝗虫 蚯蚓
体表
肺 鳃
2.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蚯蚓属于节肢动物 B.蚯蚓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 C.蚯蚓能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D.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 体壁来完成 3.下列最适合蚯蚓移动的表面是( D ) A.玻璃板 B.硬纸板 C.瓷板 D.土壤 4.蚯蚓是昼伏夜出的小动物。(√ ) 5.雷雨过后,常有蚯蚓钻出地面,这种现象与蚯 蚓的哪一种生理过程受到妨碍有关?
想使用再生能力讓這個家恢復以往的圓滿
誰料……他竟也死了.....
就在…..事件後不久蚯蚓一家竟都死 了....
只為了個“貪”字 (知足常乐)
蚯蚓的触感
粗糙 ②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来回抚摸,有__ 感觉,为什么?
一条蚯蚓一般有100多 个体节。蚯蚓除了前端和 后端的几个体节以外,其 他各节都生有刚毛。
比较蚯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 (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
光滑表面
粗糙表面
蚯蚓的运动情况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 助进行运动。
比较蚯蚓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的运动情况, 为什么? 硬纸板上快,因为在粗糙的 地面上运动时,刚毛产生的 摩擦力大。
大家好,我就是这本日 记的主角,希望大家能通 过我的日记,对我们蚯蚓 有更多的了解。 那就从我们的外形开始 吧!
一、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
土壤中小动物调查
土壤中小动物调查一、调查目的土壤中小动物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小型动物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多样性,进而探讨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
该调查能够为土壤质量评估、生态保护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1. 野外取样•选择调查样地: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地理区域的样地。
•划定样方:在每个样地内设立足够数量的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为0.1-1平方米。
•采集土壤样本:使用土壤钻或其他合适的工具,垂直采集土壤样本至样方设定的深度,并将样本放入密封袋中。
•样本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将其进行筛分和挑选,去除大颗粒和杂质。
2. 动物提取•湿筛法:将土壤样本加入筛分器中,加入足够的水,用手或刷子进行搅拌,待土壤颗粒悬浮于水中后,将水倒入容器中,进行沉淀。
•漂浮法:将筛分好的土壤样本加入到塑料容器中,加入足够的水,搅拌均匀,待土壤颗粒沉淀后,取上清液进行动物提取。
•萃取法:使用适当的溶剂(如盐水、甲醇等),将土壤样本进行浸泡,溶剂能够将土壤中的动物迅速转移到液体中。
3. 动物鉴定与计数•动物鉴定:使用显微镜对提取出的动物进行鉴定,常用的鉴定指标有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和遗传特征等。
•动物计数:通过显微镜下的目测或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计数,确定不同类别动物的数量。
三、调查指标与参数1. 动物丰富度指数动物丰富度指数是评价土壤中小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通常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指数(J)等。
这些指数能够反映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优势度。
2. 动物密度(个体数量)动物密度指的是在单位土壤体积或单位土壤面积内所包含的动物个体数量,常用指标为个体密度。
个体密度能够反映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分布情况。
3. 动物功能群动物功能群是指具有类似生态功能的动物种类被归为同一类别,常见的功能群有捕食者、食腐动物、腐生动物、寄生虫等。
土壤中的常见小动物
几年
小草
蜘蛛
1909年
202种动物
1919年
621种动物
1934年 小树林 880种动物
有可能恢复原来的 群落结构吗?
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 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
做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
裸 岩 阶 段
地衣阶段
地衣由真菌与蓝菌或绿藻所组成,其中真 菌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首先是真菌提供一个 保护层,这样藻类不至被晒或干死,藻类以其 光合作用所获糖分除自用外还提供给真菌。
鼠妇又称“潮
虫”,属无脊椎动物节
肢动物门甲壳纲等足
目。鼠妇的种类较多,
它们身体大多呈长瓜
子形,长5—15毫米,
背腹扁平十分显著,
呈灰褐色、灰蓝色;
鼠
受到惊吓后会卷曲成
妇
团,是草食的陆栖类 群,口器是咀嚼式口
器
鼠妇用腮呼吸,而腮只能在湿润的环境 中运作,所以鼠妇居住在潮湿的地方。鼠妇 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 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 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 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 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 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 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 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
地衣首先能环境极其 恶劣的地方生存下来 并改造那儿的生存条 件,为其它生物的进 驻提供物质基础。
苔 藓 阶 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类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裸岩上的演替
思考
演替过程中的生物来自何处? 荒废农田的演替是否和裸岩相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修订版)
步骤
时间
地点
内容
方法
备注
第一步
×年×日 某处小 环境考 观察与 带温度计、干湿
竹林
察
测量
计、记录本
第二步
×年×日 某处小 竹林
确定调
查范围 及时间
观察与 测量
皮尺、记录本等
第三步
实施计划:注意断口处锋利,操作时注意安全
1、准备:
⑴、制作取样器:
5cm
如图:
⑵、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注意: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 并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3.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三.用具: 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等
诱虫器的选择: 土壤小动物的特点: 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应选择怎样的吸虫器呢?
A
吸虫器的使用:
虫子
问题1: 某某处小竹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吗?
假设: 某某处小竹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较丰富。
制定计划:
动物名称
×× ××
样本1
个体数 样本2
样本3
备注
××
待鉴定 ××1
待鉴定 ××2
6、结论:
问题是2:不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如何? 假设:有机光质潮线丰湿弱富正的处的常土比土壤光壤比照比干充贫盐燥足瘠碱的的的地土地土壤方壤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高。
潮湿的土壤与干燥的土壤
是否设置对照? 要
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与贫瘠的土壤 光照较弱处的土壤与光照充足处的土壤
2、取样: ⑴、选择取样点,将表土的落叶轻轻拨开
⑵、如图:
⑶、用花铲 将罐内的土 连同罐子一 起挖出,将 罐子中的土 壤倒入塑料 袋中。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跳虫
跳虫是 一种弹 尾目的 昆虫, 密集时 形似烟 灰,又 称烟灰 虫。
思考
1.在本实验中能否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如果不 能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常用的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 3.本实验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探究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鼠妇
鼠妇:又称“潮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 动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 叶、石块等下面。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 长瓜子形,长5—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 色、灰蓝色。
蜈蚣
蜈蚣是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属节肢 动物门多足纲。蜈蚣的身体是由许多体 节组成的,每一节上有一对足,所以叫 做多足动物。
吸气 纱布 干燥的 棉花 A B
吸气 纱布 浸润的 棉花 C
吸气 纱布 水 D
吸气 纱布 酒精
实施计划:
1、准备:
⑴、制作取样器: ⑵、记录: 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2、取样:
⑴ 去表层落叶 ⑵ 手按罐入土 (3)花铲取罐
(4)塑料袋保存
3、采集小动物
⑴ 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 (2)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4、观察和分类
⑴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⑵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
⑶使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巩固练习 1、土壤小动物的特点: 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应选择怎样的吸虫器呢? A
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 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较强,身体 微小,不适合用手 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 B 理由是 虫器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D , 理由是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竞争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1.引言土壤是地球上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其中生活着大量的小动物。
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土壤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2.传统研究方法2.1 直接采样法直接采样法是最常用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在土壤中设置捕捉器(如漏斗、土壤缓冲器),将居住在土壤中的小动物捕获进行鉴定和计数。
然而,这种方法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获取到一部分活动的小动物,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2.2 土样调查法土样调查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不同土壤层中采集土壤样品,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小动物的鉴定和计数。
与直接采样法相比,土样调查法能够获取更广泛的土壤样本,并提供更准确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数据。
但该方法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设备,并且对于处理大量样品来说可能是耗时的。
3.新兴技术和方法3.1 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
该技术利用特定的基因序列作为“条码”来鉴定物种。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中的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研究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组成和丰富度。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研究时间,并提供更详细和全面的信息。
3.2 稳定同位素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是基于小动物的食物网络和生态位理论的方法,用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该技术基于不同物种对不同稳定同位素的利用程度来推断它们的食物来源和生态地位。
通过分析土壤中小动物体内的碳、氮、硫等同位素比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生态功能。
4.评估与总结本文通过介绍了传统的直接采样法和土样调查法,以及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报告
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报告示例文章篇一:《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报告》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想和你们讲讲我做的一个超级有趣的研究,那就是关于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哦。
我呀,一直对我们脚底下的土壤充满了好奇。
每次走在土地上,我就会想,这土里到底都藏着些啥小动物呢?它们的世界肯定特别神秘。
于是,我就决定开始这个研究啦。
我先找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因为这么好玩的事情,当然要大家一起做才更有趣呀。
我们准备了一些小工具,像小铲子、放大镜,还有一些小盒子用来装我们找到的小动物。
我们跑到了学校后面的小花园里,那里有一块特别肥沃的土地。
我一铲子下去,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小世界的大门。
我仔细地翻着土,哇塞,不一会儿就看到了好多小虫子在土里面爬来爬去呢。
我看到了一只小小的蚯蚓,它就像一个小小的地下工程师一样。
你想啊,蚯蚓整天在土里钻来钻去的,就像我们在纸上画画一样,它在土里画出了好多通道呢。
这些通道就像是土壤里的小马路,让土壤变得更加疏松,空气和水就能更好地在土里流动啦。
我把蚯蚓小心翼翼地放到一个小盒子里,还跟它说:“小蚯蚓呀,你可别害怕,我们就是想看看你和你的小伙伴们呢。
”小伙伴们也都特别兴奋,有个小伙伴大喊:“我找到了一只小蚂蚁!”小蚂蚁可机灵啦,在土粒之间跑得飞快。
我就想啊,小蚂蚁就像一群小小的勇士,它们的蚁巢就像一个小小的城堡。
它们每天都在土壤里忙碌地寻找食物,然后把食物搬回城堡里。
我问小伙伴:“你说小蚂蚁在土壤里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基地呢?”小伙伴挠挠头说:“肯定有呀,它们肯定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宝藏藏在地下呢。
”除了蚯蚓和蚂蚁,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小甲虫。
这些小甲虫的壳硬邦邦的,就像穿着一身小铠甲。
它们在土里慢慢地爬着,我觉得它们就像是土壤里的小卫士。
我好奇地拿着放大镜看着小甲虫,心想:“小甲虫呀,你在土里都做些什么呢?是不是也像蚯蚓一样在帮土壤变得更好呢?”我们继续在土里找呀找,又发现了一些白色的小虫子,它们扭来扭去的,像一条条小细线。
土壤小动物调查方法
土壤小动物调查方法土壤小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示和评价作用。
土壤小动物调查是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关键环节,也是评价土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小动物调查的方法。
1. 野外调查:土壤小动物调查通常需要在野外进行,以了解不同土壤环境下的小动物群落结构和群落特征。
调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比较性。
2. 样品采集:采集土壤样品是进行土壤小动物调查的基础。
可以选择在不同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壤类型中设置样地,使用标准的土壤取样器(如手推柄土壤取样器)采集浅层土壤样本(如0-20厘米),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倒入塑料袋或容器中,并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实验室研究或鉴定工作。
在处理样品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样品的湿润状态,避免土壤小动物的损失和失活。
4. 样品筛选: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筛选,以分离出不同大小的小动物。
可以使用由不同孔径大小组成的筛网进行筛选,常用的孔径为2毫米、1毫米和0.5毫米。
较大的动物可以用手工分离,较小的动物则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选择。
5. 样品固定:将分离出的土壤小动物进行固定处理,以便后续的鉴定和分类工作。
常用的固定剂有75%乙醇、甲醛和硫酸铵等,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
固定后的样品可以保存在低温(4)条件下以延长其保存时间。
6. 样品鉴定:采用显微镜下观察和鉴定土壤小动物。
鉴定可以根据其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解剖学特点等进行,也可以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常见的土壤小动物有线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真菌等。
鉴定完成后,可以进行数量统计和群落分析。
7. 数据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揭示土壤小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和相关环境变化的趋势。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相似性分析和PCA等。
8.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读土壤小动物调查结果所反映的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变化。
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你认识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吗?
千足虫
你认识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吗?
蜗牛
你认识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吗?
蚯蚓
你认识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吗?
西瓜虫
你认识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吗?
蜈蚣
你认识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吗?
蝼蛄
你认为在哪里可以发现土壤中的小动物?
许多小动物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为它们提供了 温暖、松软的环境和必需的食物。
鼹鼠的家整洁舒适,而且四通八达。
在校园里找到一种小虫子,看看它住在哪里, 在干什么,吃些什么。
寻找土壤中的小虫子记录单(写一两种)
许多小动物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为它们提供了 温暖、松软的环境和必需的食物。
蚯蚓的家看上去很简单,但里面食物充足。
许多小动物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为它们提供了 温暖、松软的环境和必需的食物。
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实验目的:
1、学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2、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为今后
可能进行的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调查打下基础。
实验原理: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他们对动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研究突然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一般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实验材料与用具:
1、实验材料:采用不同地点的土壤样品
2、实验试剂:70%酒精
3、实验用具:
4、(1)简易采集法:
自制取样器(塑料瓶或塑料)、铲子、标签、塑料袋、塑料袋瓷盘、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包着纱布或棉花的镊子)、磨砂口试剂瓶、解剖镜(实体镜)、土壤动物分类图谱。
(2)诱虫器采集法:
自制取样器(塑料瓶或塑料)、铲子、标签、塑料袋、诱虫器(烧杯、装有酒精的试管、塑料漏斗、塑料花盆或一次性餐盒、金属网、带插头的40w~60w白炽灯、暗色灯罩、铁架台)、镊子、土壤动物分类图谱。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如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与数量?
确定实验题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2、作出假设
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孔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越是靠近土壤表层,动物的种类就越丰富。
土壤动物中有很多小动物,各种类个体数大不相同。
3、实验预期
在土壤中动物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但只有少数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多,成为优势种群,大部分动物种类的个体数较少。
4、设计实验
(1)确定调查地点,样方的大小和调查对象
(2)分工合作,捕捉土壤动物
(3)分类统计
(4)得出结论
5、实施操作
(1)准备
①制作取样器
可选用直径为5cm的塑料罐,在高度为5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为10ml。
【提示:自制取样器用塑料罐制成,要选择质地较硬的塑料罐】
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在选择研究地块时,要远离陡坡区和深水区。
)
(2)取样
带齐实验工具,跟随教师到调查地点,明确调查对象为土壤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
物。
各组学生于样方内随机选择确切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
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
罐子一起挖出。
将罐子中的土壤倒入塑料袋中。
(注意: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
境,并应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塑料袋上应该标记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3)采集小动物
将取到的土壤放于瓷盘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发
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以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放入到体积分数70%的酒
精中。
(4)观察和分类
可以借助于有关的动物图鉴查。
清楚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以用镊子或者
吸管吸出放于载玻片上,借助放大镜、显微镜(4倍物镜、5倍目镜)进行观察,
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借助实体镜,观察效果更好。
观察同时作好记录,如果还是
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以记为“待鉴定××”,并一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5)统计和分析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2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根据
这两种方法,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完成一份实验报
告。
(6)得出结论
土壤中动物种类相当丰富但只有少数动物的个体数较多,成为优势种以节肢动
物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有蚯蚓、螨、马陆、蜈蚣、跳虫、鼠妇、白蚁、蚂蚁和甲
虫等,其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是螨类和弹尾目昆虫。
大部分动物种类的个体
数较少。
(7)表达与交流
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在班级内交流各自报告,比较研究结果,介绍优点缺点和成
功的经验,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注意事项:
1、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2、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3、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取样的塑料袋上应表明取样的地
点和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