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优质课件《〈孟子〉两章》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新人教版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 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 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 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 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
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 限制。 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 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 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 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 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
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
导致灭亡。
H
2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类活用 生: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生存发展
死: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萎靡死亡
译文: 这以后,(人们才)明白忧患可以使 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 孟 子 ︾ 两 章
H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孟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 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 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 《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 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 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 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 反对战争。
H
2
<<孟子>>二章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H
3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 文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4 .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接着从 攻守 两 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的结语。
4、得“人和”的实质:得道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九年级下册18课、《孟子》两章PPT课件

九年级下册18课、《孟子》两章PPT课件

内容解析
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还在后面以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结局
来形成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2020年9月28日
11
本文结构简图
摆出观点:
(总)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 道理论证:
(分) (治国)
进攻失败
防御失败 排

域民…… 论 固国…… 证
1、城:内城 2、郭:外城 3、环:围 4、而:
表修饰关系,译为“着”
5、而:但是、却
6、夫:读作fú,句首发语词
7、得:得到
8、然:这样9、而:但是、却 10、者:……原因
11、是:这 12、城:城墙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16、坚利:坚固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委:放弃 19、去:离开
8、威:震慑、威服
9、兵革:武器装备
10、利:锋利、锐利。兵革之利:武力强大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内容解析:前面列举了两个战争中的事例来论述,强调
了战争中需要“人和”,这里用“域民……固国……威
天下……”讲道理,论证“人和”在治理一个国家中的
件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作者首先摆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020年9月28日
6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课件(62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课件(62张ppt)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但都历经了苦难的 磨练,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正 小
经受磨炼 的益处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点:
论证方法: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 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据 — — 中心论点。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 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 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 称四书。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 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 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 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狱官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所以
责任


使……痛苦 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
曾益其
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劳累 使……饥饿
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
违背 扰乱
所不能。
用来
使…惊动, “增”增 加 使…坚韧
人恒
常常
过,
犯错误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这样以后 困扰 “横”梗 塞,不顺
2、故 必 劳 饿 空 行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先 /苦 其 心 / 志, 其 /筋 骨, 其 /体 肤, 乏 /其 身, /拂 乱 /其 所 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8孟子两章 (共52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8孟子两章 (共52张PPT)

扰乱
常常
有所作 为
名作动,犯错误 显露,表现
忧困
通“横”,梗塞,不顺。 脸色 了解 在国内 如果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在国外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因
如何理解“人和” ?
“人和”就是下文说 的“多助”和“天 下顺之”,即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这 反映了孟子“民贵 君轻”的政治思想。 “人和”是克敌 制胜的最主要条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提出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具体论证: 1. 以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____ 。 2. 用虽有高城深池的地利条件却“委而去之” 地利不如人和 作论据,论证 ________________。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
所以说,使百性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 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 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能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 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胜利。
文中有四个短句代表了“地 利”,它们是: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 “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课件 (共40张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课件 (共40张PPT)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通叛,背叛 到 归顺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要么, 或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检测练习
•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时代人, 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 记录_________的书。
作品简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 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出“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类推
{ ↓ {

结论

防御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 ——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品味孟子语言特色
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归纳;运用双重否定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 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4段Leabharlann 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 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拓展延伸
1、从古至今有哪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例子?举例反思。 2、结合《政治》,《历史》说说 如何保证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5.18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5.18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 ”之一。
注音: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曾益 zēng 拂士 bì 蹴尔 cù 畎亩 quǎn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gēng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02021/8/102021/8/102021/8/108/10/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10日星 期二2021/8/102021/8/102021/8/10
周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 穷的际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编 了《离骚》;左丘明掉明后开具了《国语》;孙 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 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流传到后世上;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02021/8/102021/8/108/10/2021 5:51:00 P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万钟旳俸禄假如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这) 万钟旳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旳华美,妻妾旳侍奉,为了我所认识旳穷困贫苦 旳人感谢我旳恩德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目前 却为了宫室旳华美而接受了(万钟旳俸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旳东西没有超出生命旳,那么一切能够得到生 存旳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厌恶旳事情没有超出死亡旳,那么一切能够规避祸害 (而保全性命)旳坏事,哪一桩不能够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假字
“曾”通“增”:增长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辅弼。 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于: 介词,在。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
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词类活用
1 使动使用方法 劳(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 么旳人,一定要先使他旳内心痛苦,使 他旳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 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 使他所做旳事颠倒错乱,用这种方法来使 他旳心惊动,使他旳性格坚忍起来,增 长他过去所没有旳才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PPT
第一页,共二十七页。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是儒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Bei)尊为 “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第二页,共二十七页。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 道 (Wang)
民贵君轻
第三页,共二十七页。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域 古义:这里(Li)用作动词,限制 。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古义:护(Hu)城河 今义:小水池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国防
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中心论点(Dian)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 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 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
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 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 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 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 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 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 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an)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要求: 齐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8
整体感知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19
整体感知
11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12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人和
层层推进
论证
治国——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
《孟子》两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
3
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整体感知
夫(fú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 ):谷子,与栗(lì )区别。 畔(pà n):通 “叛”,背叛。
5
整体感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
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
4.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 结构缜密。
9
总结拓展
1.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 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独见卓识和
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作用。但
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后说的几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 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 主的知遇,故曰“举”。
23
局部探究
探究第一部分
2.课文连举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列举古代名人的事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21
整体感知
被动句
特殊句式
1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3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4 .管夷吾举于士(被录用) 5 .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孟子》两章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孟子
2
导入新课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
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
影响的著作。记述了孟子的言行、 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民本”“仁政” 及性善论。孟子的主张带有一定的
视频《孟子》(作品)
片面性,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 统治,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
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
名论断作铺垫。
24
局部探究
探究第一部分
4.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 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 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
自学了四国外语……
25
局部探究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 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
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
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5
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
整体感知
畎(quǎn )亩 :田间水沟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ǔ)乱:违反、阻挠
6 .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22
局部探究
探究第一部分
1.文章第一段的“发”“举”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发”与 “举” 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但也 有细微的差别,“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 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
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
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因而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10
总结拓展
2.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 天下”不能靠“天时”“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
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
说法你有何看法?
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乱:使……受到阻挠。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0
整体感知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古义:狱官)
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8
局部探究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 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 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道理。
6
局部探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局部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 阐明“天时不如地利”,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后面同
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
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