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心武红学热”看当前的文学与文学研究
“红楼”梦续否?——《红楼梦》对当代作家的影响
96一、引言《红楼梦》对当代作家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论述也很多。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首先是作家们醉心于《红楼梦》的原因。
古耜在《文心缘何醉“红楼”——中国现当代作家笔下的〈红楼梦〉》中比较全面地列举了五个原因:《红楼梦》对人们认识中国社会与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具备卓越的文学形式,为现当代作家提供了心灵憩息地和精神避难所,以及“红学”的兴盛。
[1]其次是当代作家对《红楼梦》的接受。
李祝喜在《论现当代作家对〈红楼梦〉的接受》中总结了现当代作家创作对《红楼梦》借鉴的内容及范围,包括家庭题材的继承、婚恋主题的偏爱、悲剧艺术的体认、人物系列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借鉴,并且点出了现当代作家在接受《红楼梦》过程中的疏失和局限[2]。
这篇文章的分析虽然比较全面,但稍嫌单薄。
计文君在《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问题分析》一文中,以叙事范式为切入点探讨了现当代作家对《红楼梦》的继承。
该文首先指出《红楼梦》的经典性是建构之结果,因此现当代作家对《红楼梦》的继承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那些希望写出自己时代的《红楼梦》的作家,更多地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获得《红楼梦》的地位,而非真正继承《红楼梦》的表达方式。
因为缺乏“整体性和本体性思维”,他们将《红楼梦》放置于西方文学理论的语境下解读,以至于对其理解显得扞格或破碎。
为此,作者引入“作为叙事范式的继承”来研究《红楼梦》的当代继承问题,指出《红楼梦》“向我们昭摘 要 许多当代作家不仅钟爱《红楼梦》,更以写出当代《红楼梦》为创作理想。
然而,被不断言说和模仿的《红楼梦》,却是一部我们目前尚无法窥其全貌的小说。
有些当代作家执着于探其原貌,有些则认为一百二十回本即其原貌,不同作家受到的影响是存在差别的。
若进一步考虑当代社会的文学接受背景,《红楼梦》对当代作家的影响,更是各有特色,同时也布满彼此交织的时代痕迹。
总体而言,这些当代作家的创作主要是通过现当代的理念和手法,来表达个人在特定时空下的生命体验,与《红楼梦》本身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点相异之处仍然比较明显,当代《红楼梦》尚未有横空出世的迹象。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浅析《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秦可卿身世之谜金融学院金融学三班郭蕊20090314316上课时间:周三晚上摘要:刘心武先生的红学研究方法是从《红楼梦》文本出发,结合曹雪芹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贯穿于康、雍、乾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中,特别是紧紧围绕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来进行的。
对《红楼梦》中几个重要人物的生活原型深入的探索,并以小说家特有的眼光来分析《红楼梦》人物。
让我们从“秦学”入手,掌握一把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
关键词:刘心武揭秘秦可卿红楼梦在第一遍通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仅仅明白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及家族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觉得秦可卿是一个很渺小的角色,看过就忘记了;慢慢的再静下心精读时,方知道四大家族的纠葛和封建势力的黑暗与没落,以及生活在这样背景下的每个人的无法挽回的悲惨的命运结局。
一直到看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这本书,看到刘心武先生幽默风趣又娓娓道来的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原型剖析,觉得又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梦中红楼,不光是一本名著小说,还是和我们的历史密切相关的旧闻故事。
刘心武,中国当代作家。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成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
之后又陆续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秦可卿之死》、《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多部作品。
1993年他开始涉足红学研究,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
当今红楼研究主要分为版本学、探轶学、脂批学、大观园学等分支,刘心武先生对红学研究较为独到,也是最为争议的是探轶学中其自创的分支——秦学。
刘心武先生通过多年研究,就宁国府三世单传贾蓉的妻子,金陵十二钗中最后一钗秦可卿生世之迷为研究对象,探寻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
凭心而论,读了刘心武先生所述所论,我第一次从《红楼梦》这样一本小说中,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政治味道,感受到风花雪月背后的腥风血雨。
绕不开的双重角色——谈刘心武与《人民文学》
方 面 . 为 涓 生 和子 君 作 思 想 缺 陷 , 一 方 面则 是 另
变 成 了庸 庸 碌碌 的家 庭 奴隶 。 通过 子 君 的 变 化 。 迅 给 我 们深 刻 地 揭 示 了她 复 杂 的 鲁 思想 特 征 。第 一 , 具 有 小 资 产 阶 级 知 识 她
一
刘 心 武 曾 经 是 《 民文 学 》 持 、 育 的 新 人 扶 培 人 . 逐 步 成 为 当 代 文 坛 大 家 : 为 编 者 后 作 的刘 心 武 为 新 时 期 《 民 文 学 》 创 新 与 人 的 繁 荣 作 出 了贡 献 。 《 民文 学 》 是 中 国 当代 文学 史 上 公 人
这 部 小 说 的 重 视 程度 。钟 鼓 楼 》 不 负 他 《 也
所 望 , 得 了 第 二 届 茅 盾 文 学 奖 , 部 小 获 这 说 同 时 也 标 志 着 刘 心 武 迈 入 了 当 代 一 流 作 家 的 行 列 。 《 鼓 楼 》 刘 心 武 的 “ 学 钟 是 文
下 茁 壮 成 长 .使 我 得 以春 天 嗅 着 花 香 入
实 , 了 “ 弄 这 四 棵 树 ” 外 , 心 武 还 除 侍 之 刘 有 长 达 十 几 年 的 编 辑 生 涯 . 其 中 尤 以 与
《 民文 学 》 人 的关 系 最 为密 切 。 为 作 者 的 作
位 《 民文 学 》 编 如 茅 盾 、 文 井 、 天 人 主 严 张 翼 、 蒙 也 都 是 如 此 , 刘 心 武 又 与 他 们 王 但 有 所 不 同 , 盾 等 人 在 担 任 《 民文 学 》 茅 人 主
从“红学”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
从“红学”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作者:蒋虹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
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红学” 文学工具化文学性理论原创十八世纪,《红楼梦》横空出世,其巨大冲击波绵延不绝,形成“红学”,红学有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之分,当代红学总体而言延续了三大学脉:一是王国维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为代表的跨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哲学研究;二是胡适1921年的《红楼梦考证》为代表的考据学研究;三是俞平伯1922年的《红楼梦辩》为代表的从考据学转向文学本身的研究。
尽管胡适后来屡遭批判,但考证之学成果丰硕,而由王、俞开创的两大学脉却衰弱不振,缺乏强有力的嗣响。
20世纪是考据学、社会学与文化学为红学研究主流,文学文本研究一直受到忽视、压抑而处于边缘状态。
1976到1979年,随着对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红学研究也呈现出逐渐向文本本身回归的变化,学者们的目光逐渐回到了对《红楼梦》文本本身的内容、价值的探讨上,虽然不少红学研究的文章还没跳出文革中形成的老套路,仍不能完全摆脱运用阶级话语的分析,但较之于文革时期的“政治红学”,这种研究的回归仍具有其积及意义。
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1978年张毕来的《漫说红楼》,1979年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还有1979年台湾罗德湛的《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1980年,俞平伯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国际红学研讨会书面发言:“《红楼梦》可从历史、政治、社会各个角度来看,但它本身属于文艺的范畴,毕竟是小说;论它的思想性,又有关哲学。
这应是主要的,而过去似乎说得较少。
……至若评价文学方面的巨著,似迄今未见。
《红楼梦》行世以来,说者纷纷,称为‘红学’,而其核心仍缺乏明辨,亦未得到正确的评价。
从刘心武《红楼梦》系列讲座看“百家讲坛”选题的不足
从刘心武《红楼梦》系列讲座看“百家讲坛”选题的不足作者:杨若文杨静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8期刘心武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设的《红楼梦》系列讲座的第四次,于今春落下了帷幕。
前几次随之将其讲的内容以书籍的形式撒向全国,曾引起学界不小的震动与广大听众的热情关注。
本文的两位作者均对《红楼梦》是门外汉,只是其中一位在当年写一些不成样的小说时,将《红楼梦》列为该读的古今中外名著看过数遍,对其没有研究,本无资格在此说三道四,但内心有一股涌动却怎么也按捺不住要来说几句。
我们对这四次讲座均是断断续续地聆听,无机会全看,但仅我们的领受,深感刘先生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以作家的身份分析文学名著,自有其相异于没有创作经历的研究者的体验与能够深邃洞察作品精髓的优势;他分析的切入点也很独特,这给红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无疑有着不可小觑的借鉴意义;他的认真、精细、执著,很使我们这些粗心者、作风浮躁者汗颜。
刘先生的讲座,令我们兴之奋之、赞之誉之,在兴奋地赞誉之余,总有一种感觉萦绕心头:“牵强附会+非谜之谜”。
现将其从内心倾倒出来,向刘先生讨教:【牵强附会】刘先生对《红楼梦》的探讨,确有诸多牵强附会之处,现摘其要者归纳之:其一: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剖文学名著。
刘先生用这一方法分析《红楼梦》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基本方法。
这种分析法的固有弊病,愚笨者如我辈也能听出个一二来。
例如,十二乘以九的数学计算方法就很让人瞩目,当然得出这一观点的不是刘先生,但刘先生对数学计算方法的运用,却将其推向极至,并以此作为观点的基本支撑,推测出现存的前80回(加一回即九乘九)之后已经丢失的原著还有三乘九即二十七回,共为一百零八回(本文作者注:学术界早有人提出“一百一十回”之说)。
文学作品,不同于数学那样的有规律性(意大利人本主义作家但丁的《神曲》的三部有过每部三十三篇之孤例,但也只限于篇章数目),说不上曹雪芹就是很有规律地以“十二乘以九”的数学方式对《红楼梦》全书的结构进行布局的,例如第五回之前与第六回之后显然不同;第十三回、第十四回两回内容紧密相关(秦可卿丧事)而又显然与前后其他回目内容相异;抄检大观园是个高潮,又在第七十四回;元妃省亲虽在第十八回即九的二倍,但与其相关的内容充其量仅有之前的第十六、第十七回,前八十回哪里能找到“九”个回目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实际上,《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高潮,从由盛到衰的角度,第十三回与十四回、第十七回、第七十四回是明显的三个高低不等的峰巅;若从宝黛爱情的角度,其峰巅则在第十九回至第三十回目里。
刘心武:父母的爱是我文学成就的根源
刘心武:父母的爱是我文学成就的根源作者:玄圭来源:《华声文萃》2020年第08期刘心武是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
曾任中学教师、《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
凭短篇小说《班主任》家喻户晓,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茅盾文学奖。
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红楼梦》系列讲座,致力于推动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
吃“正经饭”才能行得正2018年,76岁的刘心武出了一套《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的书,他坦言之所以写这套书,是因为6岁的孙女喜欢《红楼梦》却又看不懂,作为爷爷的他,就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爱孙女,也趁机“往孩子心灵里撒些花瓣,布些香草,留些亮斑,飘些美韵。
”“爱幼子,同爱一切新生的、幼小的生命、事物的心态,是相通的……生命的两端本来都值得格外重视。
”在刘心武看来,“尊老”和“爱幼”相辅相成,是旺健民族生命力的驱动轴。
刘心武出生在成都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刘云门是清末举人,曾任中山大学教授。
刘心武是家中老幺,深得父母的宠爱。
儿时的他很调皮,但只要不伤及无辜,父母很少打骂他。
曾有人问他的父亲,家中孩子多,小儿子又如此调皮,为何从不发火呢?父亲说:“爱自己的子女,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责任和人生乐趣啊!”刘心武的母亲极不重视穿着,对孩子亦然,有得穿、不冻着就行,家中的摆设也十分粗陋。
但是在吃上,她特别重视。
8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刘心武随父母来到北京。
父亲在海关总署工作,经常不在家,之后10年,家里常常只有刘心武和母亲两个人。
儿子喜欢吃四川菜,母亲不厌其烦,从早到晚一日三餐,都亲自下厨做地道家乡菜给他吃。
刘心武家里的饭菜比酒店的还好吃,他的同学羡慕不已,经常来他家蹭饭。
母亲也总是笑脸相迎,尽力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
母亲舍得花钱买菜,但几乎从不给刘心武买零食,因为零食不健康。
偶尔刘心武嘴馋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母亲就会生气,说一个人吃好三顿正经饭才能健康长寿,一辈子无病无灾。
儿时的他觉得母亲严苛,不爱自己,但随着年岁渐长,刘心武终于知道,母亲对他的爱无比珍贵浓烈,她也一直在用吃饭这件既简单又重要的事情告诉他: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能行得正,偷吃零嘴的人难成大器。
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
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刘心武是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以真实、细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著称。
本文旨在对刘心武小说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创作特点并总结对于写作的启示。
一、刘心武小说创作背景与经历1. 个人经历和生平简介2. 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影响因素3. 创作生涯的重要事件与作品代表二、刘心武小说创作风格1. 描述真实、细腻的生活场景2. 塑造魅力十足的故事人物3. 聚焦人物情感体验,探究人性内心世界三、刘心武小说创作手法1. 多角度叙事与叙述视角的选择2. 真实写实与意象意境的调和运用3. 语言表达的细节塑造和节奏控制四、刘心武小说创作理念1. 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和重塑2. 真正的写作初衷是什么3. 生活体验和作品创作之间的关系五、刘心武小说创作的文化背景1. 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现状2. 文化传统的沉淀与当代文学的呈现3. 目前国际文学市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关注六、刘心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 主角形象的刻画2. 次要角色的塑造3. 对于人物形象的展现和表达手法七、刘心武小说中的情感描写1. 心理描写的角度与运用2. 情感体验的深度展开3. 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主题的展现和解读八、刘心武小说中的生活体验1. 生活场景的再现和描写2. 生活中的细节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3. 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思辨九、刘心武小说对于写作的启示1. 真实的情感与个体经历是最好的写作源泉2. 内心深层的探查与表达是突破的关键3. 反思、思辨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作者必备素养结语:刘心武小说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
本文对于其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用以启迪当代作家们在写作探索中寻找方向和灵感。
1. 创作背景与经历:通过介绍刘心武的个人经历和生平以及创作生涯的重要事件与代表作品,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和对于文学世界的认知,对于分析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2. 创作风格:刘心武小说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因此本题的分析内容更加突出了小说的文学艺术性。
评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兼论红学研究学术空间“公众共享”问题
The Criticism about Liu Xinwu's Viewpiont
作者: 赵建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艺术评论
页码: 8-11页
主题词: 刘心武 《红楼梦》 红学研究 学术空间 “公众共享” 古典小说 中国
摘要:那还是近三十年前,一篇短短的<班主任>使刘心武幸运地一炮打响,成为当时的走红作家,也曾使少年时代的我在文化荒漠中心神俱旺、热血沸腾过.今天看来,那篇作品也许容量显得有些单薄,技巧也尚欠圆熟,但毕竟是"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后来刘心武又写了一系列作品,其中长篇小说<钟鼓楼>还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从此也就牢牢地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
第二部分研究刘心武90年代的小说创作,90年代文学发展呈现世 俗化倾向,刘心武选择“直面世俗”,并提出“大众文学精致 化”“精致文学大众化”的主张,这一时期刘心武的创作心态呈 现出宽容和理解的特点。本文第四章主要分析刘心武晚期的小 说创作。
90年代末,刘心武发表《树与林同在》,这篇小说是对于过去历 史的一个回归,寄托了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反思。随后刘心武又 发表了数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主要描写底层小人物,开拓民 间创作资源,这与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回归底层人民性立场不谋而 合。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作为刘心武小说创作“前史”的“十七年” 和“文革”时期的作品研究。刘心武“十七年”期间文学练笔 流露出温情的叙事笔调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实用性的文学观念 初步形成。
而到了“文革”时期,刘心武作品中的温情和美好逐渐隐退,取 而代之的是一种“不近人情”的“文革”叙事,这种选择多少隐 含了知识分子的无奈。从侧面也凸显出刘心武对于官方文艺政 策的敏锐观察力。
从“伤痕文学”创作到“反思文学”创作可以看出刘心武是以 进取与探索心态参与到文学史的进程之中的。本文第三章研究 刘心武中期小说创作。
பைடு நூலகம்
1985年到90年代末是刘心武创作的高峰期,把这一时期概括为刘 心武中期的小说创作。按其文学观念变化又可以把这一时期分 为两个部分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刘心武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80年代中后期的 文学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刘心武小说创作虽与文学主流同步,但 已背离早期的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现实主义进行了取舍,借 鉴和吸收了新的文学观念。与激进派相比,刘心武的创作心态呈 现出稳健与持重的特征。
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
刘心武是一位“贯穿型”的作家。从“十七年”期间文学练笔 到“新时期”引起轰动的文学作品,再到优秀长篇小说的发表, 刘心武以自己勤奋和对文学的热爱坚持着文学创作。
浅谈刘心武的《红楼梦》
浅谈刘心武的《红楼梦》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刘心武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者,红学研究历来备受关注,《红楼梦》一直都是一部探不完的显学著作。
刘心武也加入了对《红楼梦》的研究,有很多备受议论的观点,甚至还写了关于《红楼梦》80回后的结局,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他的研究成果,更是他在备受争议还敢于写出文学智慧。
关键词:《红楼梦》刘心武勇敢与智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相传是高鹗续写的,很多红学家认为全书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贾家就是曹家,其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看尽家族由盛到衰的情景,故写下这部家族兴衰史。
至今流传下来的版本多达14种,有甲戍本、乙卯本、庚辰本、蒙府本、甲辰本等,通行本为程甲本。
而众多红学家对这部著作的评论是也是众说纷纭,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有人认为是揭示封建社会的兴衰成败史,有的认为是家族兴衰史,有人认为是爱情史,而当代作家刘心武认为这书里曹雪芹写了康雍乾时代的曹家发生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是这些秘密引起了家族的兴衰落败。
这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探索解密的,经过他的多年探轶,他总结了很多,也斗胆说出自己的研究结果,1993年他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以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的讲座。
《红楼梦》这部备受关注的显学,有过很多人的专心研究,有过很多人对其的爱和痴,但我认为都没有刘心武的勇敢和坚定。
这部著作倾注了作者太多的心酸,正如书的开篇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就知道这部书的内容绝不是一般小说,仅看了就完了的。
刘心武与现代作家的红楼情结
作者: 裘新江[1]
作者机构: [1]滁州学院中文系,239000
出版物刊名: 红楼梦学刊
页码: 131-140页
主题词: 刘心武;红楼梦;红楼情结;形象思维模式;现代作家
摘要:刘心武似乎走得并不是王蒙的路子,而是一般作家并不敢涉足的考证领域。
学术考证与文学创作在创造思维上截然不同:一个基于抽象思维,富于理性,侧重逻辑推理,讲证据;一个基于形象思维,富于感性,强调经验和想象,讲生活。
因此,习惯了形象思维模式的作家决定向学术领域转向时,应该说是一次冒险的行动,弄不好会无功而返,反倒荒废了许多宝贵创作时间。
刘心武执意解读《红楼梦》与现代(含当代)作家挥之不去的红楼情结有很大关系。
刘心武解读红楼梦范文3篇
刘心武解读红楼梦范文3篇篇一:刘心武讲红楼一、刘心武在批判高鹗所续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探佚工作,为了力求恢复曹雪芹的原作原意,写了《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然而,读了他的续书,发觉他的写作风格、情节结构、人物语言??诸多方面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不合拍的。
某些方面,反不如高鹗续得合情合理。
奇怪的是,刘心武续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他自己在批判高鹗的时候谈到过的,照理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发生了。
据我看来,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是不该发生的:首先是“真事隐”和“假语存”的问题。
曹雪芹在开卷第一回就明确宣告,《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假语存”的书,书中甄士隐、贾雨村两人,就是为此用谐音命名的。
刘心武自己也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
照理,续书应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可是恰恰相反,在不少地方,他把曹雪芹在书中所隐的事揭开了。
例如秦可卿的身世问题,本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周汝昌在“评红”文章中早有揭示。
现在,刘心武把周汝昌的考证成果搬到他的续书中,就把曹雪芹在十三回以前的“真事隐”翻为“真事明”了。
这样,同一个人,一部书里就出现两次交待,而且是两种不一样的交待,这显然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作原意的。
其次是真和假、有和无的问题。
这个问题,曹雪芹在书中同样有明确的说明。
如太虚幻境的上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就告诉我们:太虚幻境是虚拟的,是假的,是没有的,不要把它当成真的了。
他又告诉我们,“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荒唐的;“灵通宝玉”、“绛珠仙草”之类从女娲补天延伸出来的故事,是“又向荒唐演大荒”,都是不可信以为真的。
有了这些提示,我们在续《红楼梦》的时候就应当去思考荒唐里边的潜台词了。
刘心武的续红楼梦,在这个问题上又弄反了。
例如,他把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当做真的,而现实生活中富有的矛盾斗争都看不见了,结果就把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演变成“神仙传”了。
这事可以当做一只麻雀进行解剖,留待下边再说。
第三,关于语言问题。
我是如何写作《刘心武红学之疑》的
我是如何写作《刘心武红学之疑》的
郑铁生
【期刊名称】《红楼》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刘心武红学之疑》这本书在2006北京书市上市以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最近,有些记者和不相识的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写《刘心武红学之疑》这样一部专著呢?”“你怎么那么短时间就写出这本书了?”我觉得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因素。
有必要告诉大家,我是如何写作的,有助于对这场红学争论的理解。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郑铁生
【作者单位】天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问题域中的《红楼梦》"大问题"——以刘再复、王蒙、刘心武、周汝昌之"红学"为中心
2.回归文本还红学以学——评《红楼梦》读解中的"刘心武现象"
3.红学的歧路与出路--刘心武"秦学"的理论困境与当代红学方向的选择
4.略论刘心武"红学"的新索隐派实质
5.从“刘心武红学热”看当前的文学与文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心武:一条深海里的大鱼
刘心武:一条深海里的大鱼引子不喜欢扎在人堆里的刘心武,这些年远离喧闹的城市,躲在北京郊野的温榆河畔的书房“温榆斋”中。
他在这个乡村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自得其乐的人文环境,一个富有草根气息的让自己身心安静的创作环境,不求再得奖,不要入排行榜,不想成为热点焦点,不追求轰动畅销,不想在聚光灯下晃来晃去。
每天每天,刘心武在“温榆斋”中,双手敲击键盘嗒嗒有声。
他是个“夜游神”,一到晚上10点就两眼放光,思绪飘忽,开始写作,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或听肖斯特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或听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安魂曲》,键盘嗒嗒声敲出心曲让他自我陶醉,一直写到天空亮出鱼肚白,院子里的芍药花儿都盛满露珠,他才躺倒在床上继续做他的白日梦。
电话铃响起,准是中午了,是妻子催他下楼开饭了,吃一顿早、午合餐。
下午读书、看报、会友。
接电话时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对不起,不行!”他谢绝了很多抛头露面的会。
他说自己早先当教师、编辑和《人民文学》主编,身不由己干了许多露脸的事,如今无职无权,不愿做的事干脆拒绝,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家负责。
他说:“在我已经历的人生中,热闹时也真够热闹,寂寞时也真够寂寞,现在我时时这样想:凡我得到的热闹,也许都该是属于别人的;凡我身处的寂寞,则都属于应得。
”然而,最近出了两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被卷进了一阵热闹的漩涡。
刘心武的助手,与他相处12年的鄂力,把刘心武概括为:文坛老字号,快乐边缘人。
近日,刘心武接到美国华美协进社邀请,请他4月15日在纽约向美国介绍中国文化的经典《红楼梦》,上下午共两场。
以庆祝华美协进社成立80周年纪念。
1939年梅兰芳访美演出就是华美协进社邀请的。
美国的哈佛大学等闻讯纷纷邀刘心武去演讲。
他对我说:“我不喜欢讲,我更喜欢去看看我没去过的地方。
”边缘生存边缘写作刘心武是《文汇报·笔会》副刊的老作者、老朋友,去年春节后我特地去他住的乡村看望他,他派助手鄂力和村友三儿开车特来接我去他家。
尚颖:对刘心武关于红楼梦解读的思考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一、刘心武解读的背景及传播情况 (1)(一)刘心武关于《红楼梦》解读的学术背景 (2)1、旧红学的主要派别 (2)2、新红学主要派别及思潮 (2)(二)刘心武的红学因缘及解读的传播 (2)二、刘心武对于《红楼梦》的具体解读 (3)三、刘心武的解读与索隐派的关系 (6)(一)刘心武的解读是新索隐的成果 (6)1、“索隐”的含义 (6)2、《红楼梦》索隐派与刘心武解读的关系 (6)(二)对索隐派的评价 (7)四、对刘心武解读的评价 (7)(一)刘心武的成功之处 (7)(二)不足之处 (7)五、结语 (8)致谢 (9)参考文献 (9)对刘心武关于《红楼梦》解读的思考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尚颖指导老师翟文铖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当代作家刘心武解读的《红楼梦》,指出刘心武先生以新旧红学为自己的学术背景,综合学习特别是借鉴了索隐派和考证派的方法和许多观点,对《红楼梦》进行了有许多突破并且非常个性化的解读:他认为《红楼梦》一书暗藏了曹雪芹生活的政治背景,书中的贾府即真实的曹家。
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是“秦学”,主要包括三根支柱,即:秦可卿的原型是废太子的女儿,地位高于贾府;贾元春将秦可卿是公主这一信息告诉皇帝,迫使秦可卿自尽,元春受宠并被恩准省亲,但最后死在为秦可卿报仇的“月”派手中,她的原型是曹雪芹的姐姐曹妃;北静王的原型是永瑢和允禧的结合体。
介绍刘心武的观点之后再分析其解读的合理性与不足,以此启发人们做学问应当尊重原著,尊重事实,尊重证据,阅读作品时应当更多考虑其文学意义,不要生搬硬套地衍生出过多的非文学性分支而对现代人做学问的标准造成误导。
关键词:刘心武新旧红学“秦学”三大支柱过度解读Think about LiuXinwu’s Interpretations of Dream of RedMansionsStudent majoring in Teach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Shang YingTutor Zhai WenchengAbstract:The essay discuss an up-to-date author Liu Xinwu’s interpretations. His interpretations about Dream of Red Mansions were based on the old and new studies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After learned these studies, Liu Xinwu made a breakthrough, he created very individual opinions: He compared Cao Xueqin and Cao’s family with Jia’s family, he believe the book called Dream of Red Mansions conceal Qing Dynasty’s political background, Jia’s Mansion is real Cao’s Mansion. In Liu Xinwu’s interpret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opinion is studies of Qin Keqing. The opinion contains three pillars: First, Qing Keqing’s model was Yin Reng’s daughter, she was a princess, and was died because of Jia Yuanchun’s tip off. Second, just due to Jia Y uanchun tip off Qin’s real capacity, herself got more award, but in the end, she died because of revenge. Her model was Cao Xueqin’s sister. Third, Highness Bei Jing’s model was Yong Rong and Yun Xi. After introduce Liu Xinwu’s opinions, we should realiz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analyze his points’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That is illumination for people’s study literatures. Astoday’s people, we should respect original works, respect the fact and respect the evidences .What’s more, I think for the literature, we should think its literary meanings more than others. Other branches like non-literary branch is often results of copy something mechanically. When it is mechanization, it has little value and meaning, and bring bad learning ideas .Think about subjectivism, which is mislead today’s people when they are study literatures and learn other new things.Key words: Liu Xinwu; Old and new studies about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ree pillars of Studies of Qin; excess interpret引言:曹雪芹的《红楼梦》诞生已二百余年。
论刘心武的小说
论刘心武的小说摘要:刘心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性的深刻探索,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刘心武小说创作中地域性文化、历史人物典故、文化隐喻等多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其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刘心武,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地域特色,深刻探索Abstract:Liu Xinwu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 novels have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which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Liu Xinwu's novels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regional culture, historical allusions, cultural metaphors, etc., and elabor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his novels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Keywords: Liu Xinwu, novel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rofound exploration第一章:刘心武小说创作的概述刘心武,男,1936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名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促进会理事。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享有盛誉的作家,其小说作品从1961年开始发表至今已逾半个世纪。
刘心武:我是马拉松式的写作者
感到最可喜的,是这个系列节目引发出了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没读过的要找来读,没通读过的打算通读,通读过的还想再读。
“网上关于对《红楼梦》的讨论,角度更多,观点更新,分析更细,揭示更深,我从这些不同的反应里,真是获益匪浅。
”刘心武说。
在刘心武看来,红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他借用了蔡元培的八个字,“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哪怕是自己觉得最刺耳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
“我的研究,属于探佚学范畴,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
从对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
”刘心武说,对秦可卿的研究只是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借此进入《红楼梦》,领悟里面的无穷奥妙。
”刘心武说,说到头,他的秦学究竟是否能够成立,并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
“这个系列讲座,引发出了人们对《红楼梦》的更浓厚的兴趣,读《红楼梦》的人更多了,参与讨论的人更多了,红学在民间的空间,因此大大拓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研究红楼梦的争议尚未完全散去,2012年,刘心武又开始评点《金瓶梅》,很多人痛心疾首地对他说:你这是要晚节不保啊。
刘心武不理解,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一生一次《红楼梦》都不读,很遗憾;一生对于《金瓶梅》总是误解,也很遗憾。
刘心武第一次“结缘”《金瓶梅》,已经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读的也不是全本,但《金瓶梅》中写实主义的文本达到的高度、人物的刻画功力还是让他震惊乃至相见恨晚。
书中的人物性格完全不是符号化的,“潘金莲很凶恶,武大郎不死,她跳到武大郎身上,拿被子把他捂死,非常残暴。
但是她也有直率的一面,她跟西门庆吵架的时候非常不畏强暴;还有乞丐乞讨的时候她也是很热心地施舍,她也有善良的一面。
《金瓶梅》把人性当中的真假善恶、是非良善写得非常鲜活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下 的独特性 与 优越 性 。按 照 麦 克卢 汉 的说 法 , 介 可分 为 媒 热 媒介 和冷媒 介 , 热媒介 要求 参与程 度低 , 冷媒 介 要求 参与 程 度 高 。如果说 纸 质 的平 面媒 体 是 热 媒 介 , 么 以视 听符 号 那 为主导 的 电视 就是 冷媒 介 。视 听符 号 仿 真性 极 强 , 它使 得 接 受 者 的情感和 想象 被调 动起来 , 由 自主地 进 入虚拟 时 空 , 不 与 对 象产 生高度 的 同 一性 , 深深 介 入 他 人 的生 活 。我们 在 刘 并 的讲演 中 , 不但可 以 听到他 的个人讲 述 , 还能 看 到大量 与演 讲
维普资讯
从 “ 心 武 红 学 热 ’ 当 前 的 文 学 刘 ’ 看 与 文 学 研 究
颜敏
20 0 5年 , 一 武对 《 刘t l , 红楼梦 》 的索 隐式研 究 曾经成 为 一个
19 9 2年 到 19 9 3年 , 在 《 楼 梦学 刊》、 人 民政协 报 》 《 刘 红 《 、 华 夏》 副刊等 已发表 了 7篇 相 关 “ 秦可 卿 ” 论 文 , 就 是 说 , 的 也 他 的解 读方式 和主 要 观 点早 已形 成 , 那 时 既 没有 对 公众 形 但 成 撼动 , 也没 有招 来 学 人 的 众多 非 议 。这不 是 说 明 单凭 他 的 这 一学 术亮点 , 不足 以 引出轰动 性 的效 应吗 ? 还 那么, 到底是 什么 因素起 了作 用 呢?稍 作 思考 , 们就 能 我 发 现 , 百 家讲坛 》 是关 键 。正 是《 家讲 坛 》 《 才 百 使刘 心 武走 进
内容有 关 的影 视 片断 , 以及 按照其 演讲 结 构设 置 的画外 音 、 数
字、 图片 、ah 三维 动 画等表现 手段 。这 使 得刘 心武 在 《 家 fs、 l 百 讲坛》 上宣讲 的红 学 , 不 是纯 粹 观点 的表 述 , 是 声 色俱 全 并 还
的感官 盛宴 , 平 面媒介 所无法 比拟 的 。因此 ,百 家讲坛 》 这是 《
学 与 历史 的直 接联 系 , 图通 过 文学 重 现历 史 。这种 研 究 方 企
以形象和声音制造 同一幻景时,新浪》 《 《 、腾讯》 《 、网易》 等网
—
《 百家讲 坛 》 不单 是 一 个 电 视 栏 目 , 实 际代 表 了 电 子 媒 介 它
—
卫 星电视 的力 量 , 现 出电视 传 播 与平 面媒 介传 播 相 比 表
20 04年 1 2月初 , 央视 1 《 O套 百家 讲 坛 》 出 《 楼六 家 推 红
谈》 系列 目, 心武应邀 讲演 , 演的题 目是《 节 刘 讲 揭开秦 可 卿身 世之谜 》 。由于与他 同行 的几位 红学专家 都侧 重学 术 性 , 为 较 枯燥 深 奥 , 刘心 武 的讲 述相 对 浅显 有趣 , 赢得 了观众 的好评 。 于是 ,0 5年 4月 一 20 7月 , 观众 的呼 吁之 下 , 百 家 讲 坛》 在 《 继 续推 出 了他 的“ 秦学 ” 3讲 。至此 , 1 相关 “ 刘心 武红 学 ” 的躁动 与喧 哗开始 出现 : 面是 红学界 纷纷提 出指 责 与批 判 之词 , 一 如 《 艺术评论 ) 0 5年 第 1 , 面上就 印着 “ 20 0期 封 红学 界反 诘 刘 心 武” 的字样 , 数位 中 国清 史和 红学方 面最权威 的专 家 ( 蔡义 江 、 孙玉 明 、 祚来 等) 受采访 或者 撰 文 , 吴 接 对刘 心 武 的 “ 红学 ” 和 “ 学” 秦 群起 而攻 之 ; 面则 是 民 间的认 同欢 呼之 声 , 新 浪 、 一 在 搜狐 等大型 网站上都 掀起讨论 “ 刘心武红 学 ” 的高 潮 。刘 的 著 述 《 t 揭密 红楼梦 》、 红 楼 望月 》 销量 猛 增 , 红楼 梦 》 刘一, l 武 《 等 《 也 突然成 为了畅销 书 , 甚至 与 《 红楼 梦》 关之 物 都一 时 成 了 相
了千家 万户 , 正 是 由此 他 成 为 了 红 学 界 的靶 子 。在 这 里 , 也
轰动性的“ 公众事件” 被《 ( 羊城晚报》 称为 20 05文坛九大公
案之一 ) 从讲演 到著 述 , , 皆风 波 不 断。在 持 续 出现 的焦点 事 件 的 冲击 下 , 人们 的视 点在 不 断游 移 , 于很 多 人 而言 , 已 对 它 成 昨 日往 事 , 但是这 一 事 件 却可 以构成 考 察 当前 文学 与文 学 研 究 的一 个平 台 本 文 尝 试 重新 追 问这 一 事 件 的发 生 机制 , 反思它成 为大 众热 点 的历 程 , 此 窥视 我 们这 个 时 代 文学 与 借 文学研究 的处 境与特 质 。
Hale Waihona Puke 刘心武 的红学研 究 , 是否在 学术 上有 什么 可 取之 处 , 了 成 催 生热度 的原 因? 索 隐派原是 2 纪初 红学 研究 中形成 的一 个派 别 , 过 O世 通 探求 素材 的来源 , 以寻绎 出《 红楼 梦》 中隐藏 的真 内容 真故 事 , 代表 作有 王梦阮 、 沈瓶 庵的《 红楼 梦 索 引》, 元 培 的《 头 记 蔡 石 索隐》, 邓狂 言 的《 红楼 梦释 真》 。简 言之 , 等 它侧 重 于关 注 文
上 活生 生 的刘 心武 与 早期 众多 晚 报 、 术 期 刊上 的 刘 心武 相 学 比 , 响 力更大 , 更易激 起受 众的热情 。 影 也 此外, 网络 媒体在 “ 刘心 武 红学 热 ” 中起 到 了推 波 助澜 的
作 用 。相对 电视而 言 , 网络 又成 了冷媒 介 , 的信 息储 存量 更 它 大, 流动 性更快 , 动性 与 参 与性 也 更 强 。因此 , 电 视仅 仅 互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