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心电图2018年(8学时)
《诊断学》课程标准
《诊断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01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126总学分数:7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必修课之一,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它包括了问诊方法、技巧及内容;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学;实验诊断;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病历书写。
通过它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科临床课程及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采用对媒体型理论授课,实习课采用相互查体,演示病人等方法进行教学工作。
2.课程性质诊断学是阐述疾病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4.课程作用诊断学是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基层临床医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床边教学,综合教学于一体,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院校融合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各临床学科疾病基本知识的掌握。
2.课程设计思路《诊断学》是基于基础与临床衔接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情况,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要求。
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人为本: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书,更要以自己的高尚的品格去育人,培养学生热爱临床医学专业,更要热爱基层医疗工作,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心电图名词解释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
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
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
《诊断学》课程教学介绍
《诊断学》课程教学介绍«诊断学»课程简介一、总学时数物理诊断学 5年制:总学时80,理论学时38,实习学时42,学分4.5二、承担课程教学单位诊断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是为医学生从基础医学学习过渡到临床医学学习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
要紧内容包括:问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
通过学习把握诊断疾病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临床资料,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各种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诊断。
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四、课程的差不多内容和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素养教育,以病人为中心,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细心观看病情的变化,关怀体贴病人的疾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一〕差不多理论和差不多知识1.把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和技巧,主诉和现病史的采集要点主诉、症状、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把握症状与体征的定义,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和相伴症状,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3.把握视、触、叩、听、嗅差不多检查方法的适应范畴,各部位检查内容,正常及专门体征的产生气制和临床意义。
4.把握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熟悉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和内容。
把握病历书写在医疗、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5.把握正常心电图各波段与心脏活动的相关性及其正常值;把握专门心电图的特点。
〔二〕差不多技能1.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
2.能以规范化手法独立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3.能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规范、表达清晰、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4.把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全部基础医学课程。
2018年心电图1-文档资料
中心电端
将连于左上肢、右上肢和左下肢的 三个电极分别通过5000Ω电阻并连于一 点,称中心电端。此点电位接近于零 (又称无关电极或无效电极),与心电图 负极连接。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连线方式
中心电端 探查电极
连接 aVR aVL aVF
1 除极: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 复极:负电位在前,正电位在后
2 探查电极对着正电位,向上波 探查电极对着负电位,向下波
• 除极快,波高、窄、尖, 复极慢,波低、宽、圆钝 静息状态或完全除极状态无电位变化,记录呈直线
4 除极与复极顺序一致
整个心脏除极与复极顺序
除极顺序:从心内膜 复极顺序:从心外膜
心肌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心肌的自律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 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 性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心肌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传导性:已激动心肌细胞把激动传到其他
未激动心肌细胞的特性。 收缩性: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收缩的
特性
心脏活动
心脏的基本活动分为电活动和机 械活动,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
电活动
三、 心电图产生原理
1.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
静息状态(极化状态)、除极及复极顺序
2.整个心脏除极与复极
除极及复极顺序、向量、综合向量、心电 向量环
单个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
静息状态——无电激动时: 细胞膜外 ---- + 细胞膜内 ---- – 内、外相差80 ~ 90 mV,也称极化状态。
++++++++
R
正常心电图构成
P
四个时间段
2018年心电图诊断学-文档资料
小结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必须掌 握)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重点)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电图的导联系统及导联轴(重点)
第二节 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及正常范围
教学内容
➢ 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心电图的 测量
➢ 掌握心电图诊断分析步骤
心电图波形的测量
纵线代表振幅,用mV表示,特殊情况下可用mm表示。 横线代表时间,用s或ms表示。 Y轴 (振幅)
心电图各波时间的测定方法
心电轴意义
通过测量心电轴应对患者心室除极的总 趋势、总方向做出估计,对引起心电轴变 化的情况(心室肥大、束支阻滞等)做出 诊断。
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方法
➢ 电轴正常(不偏):I与Ⅲ导联QRS主波均向上。 ➢ 电轴右偏:I导联QRS主波向下,Ⅲ导联QRS主波向
上。
➢ 电轴左偏:I导联QRS主波向上,Ⅲ导联QRS主波向
心电图的测量-—振幅测量
心电图波形振幅的测量方法
➢ 测量正向波的电压
➢ 测量负向波的电压
➢ 等电位线:以T–Q段 为标准。
➢ QRS波群、ST段和T 波的振幅测量统一 采用QRS起始部作 为参考水平。
➢ 测量时要除去基线 的影响。
心电图的测量—时间测量
➢ 测量时间,应 从某波开始的 前缘测至该波 段终止的前缘。
双峰
高尖
低平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P-R间期
➢ 时间 0.12s~0.20s。 ➢ 意义 代表从心房开始
激动到心室激动开始 的一段时间,又称房 室传导时间。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QRS波群
➢ 时间 0.06s~0.10s; ➢ 波形 自V1~V4导联R波逐渐增高;V1
导联的R/S<1,V5导联的R/S>1; 正常时,V1、V2不应有q波,但可呈 QS型;V4~V6导联可见生理性q波, 但不能后面导联的q波比前面导联的小 。 ➢ Q波 生理性Q波<1/4R,<0.04s。
2018年诊断课件心电图检查1-文档资料
Q波 正常人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Q波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 波的1/4,时间<0.04s,而且无切迹。V1、V2不应有q波,但 可呈QS型;V3极少有q波,V 5、V6导联可有q波。超过正常 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可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和心肌 病。
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 任何一导联S-T段下移应小于0.05mV。S-T段上抬在肢导联 和V4-V6导联应小于0.1mV,在V1-V2导联应小于0.3mV, 在V3导联应小于0.5mV
左房肥大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P波增宽,P波时限>0.11s;常呈双峰, 双峰间距≥0.04s,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患者, 故又称为“二尖瓣型P波”。
V1导联上P波常呈双向,终末部分变 深。其深度(mm)×宽度(s)的乘积即V1导 联P波终末电势(ptf V1)<-0.04mm·s (图)。
双侧心房肥大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肢导联P波电压≥0.25mV。 2.P波时限≥0.11S,呈双峰改变。 3.有引起双心房肥大病因。
P-R间期 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人P-R间期应在0.12-0.20s之 间。心率越快或年龄越小,P-R间期越短。老年人可 达0.21-0.22s。P-R间期间期延长见于Ⅰ°房室传导 阻滞、干扰性P-R间期延长等。
QRS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除极
QRS波时间 正常成人为0.06-0.01s。最宽不超 过0.11s。
Q-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过程的总时间。从QRS波群起点 至T波终点。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 反之则越长。可根据心率和性别查表找出与之相当的Q-T间 期正常最高值。
正常心电图
房室肥大
诊断学心电图学习纲要
心电图学习纲要心电——心电向量(强度、方向) 机械收缩1、 心电图测量(方格.分规)2、 平均心电轴:①左偏卜30~+90]右偏[I 、III 】②循长轴转位(顺、逆)【VsR/SQl 】3、 心电图波形组成和正常数摇各波特点及正常值P 波(心房除极):0.25mV. 0.2 mV. <0.12MPR 间期(心房复极、房室结、希氏束、朿支):0.12” ~0.20”QRS 波群(心室除极):0.06”~0.10”(<0A2"\ 1.0 mV. 0.5 mV. 1.5 mV. 1.2 mV 、2.0 mV. 2.5 mVmV 、0.8 mVST-T (心室缓慢、快速复极)QT 间期(心室除极、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0.32”~0.44”U 波:T 波后0.02”~0.04”的振幅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泵 Ifll 电极.导联线体表 ---------- ►心电图机心电综合向M ------------------------------------------ 1[导联体系一一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基本图形肢体导联:I 、II > Ilk avR. avLx avF 胸导联:VI 、V2、V3、V4. V5、V6 /0.5宀间期Q-T 间期V3~V4易见,增髙一低血钾。
"\丿电图牛寺点:快、短、右室优、T变大房室肥大右房大:p波髙尖,>0.25 mV,“肺型p波”,VI导联p波直立,^0.15 mV,如p双向,振幅和N0・20mV°(图5-1-21)左房大:p波增宽,M0.12”,双峰型,P0.04”,Ptfvi(绝对值)M0・04mm・S, “二尖瓣型p波”(图5-1-22)左室肥大:左室优势:面向左室的导联(I、avL、V5、V6)R振幅增加;而面向右室的导联(VI orV2)—深S波诊断标准:QRS波群电压增髙胸导联:R V5 or Rv6>2.5mV; R V5+S VI >4.0mV (M) >3.5mV (F)肢体导联:R I >1.5mV; RavL>1.2mV; RavF>2.0mV;R I +SIII>2.5mVCornell 标准:RavL +Sv3>2.8mV(M),2.0(F)心电轴左偏:(图5-1-25 )右室肥大:右室优势:面向右室的导联(VI. avR) R振幅增加:而而向左室的导联(I、avL、V5)—深S波诊断标准:QRS波群电压增高VI R/S 1, R 型or Rs 型:V5 R/S W1 or S波加深;avR以R为主Rvl+Sv5 >1.05mV (重症>1.2mV)RavR > 0.5mV心电轴右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