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教案
有趣化学食物教案
有趣化学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有趣化学食物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食物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发展学生对化学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 通过实验和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案大纲:1. 引入(10分钟)a. 利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化学食物的兴趣。
b. 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中有哪些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吗?”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化学食物的概念和定义。
b. 解释化学食物的基本原理,例如添加剂、防腐剂和食品变色剂等。
c.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食物对人体的影响。
3. 实验活动(30分钟)a. 实验1:食物变色剂实验- 准备不同颜色的食物变色剂和一些白色食物样本(如牛奶、白面包等)。
- 学生将食物变色剂滴在食物样本上,观察颜色变化。
-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b. 实验2:酸碱反应实验- 准备一些酸性物质(如柠檬汁)和碱性物质(如小苏打粉)。
- 学生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混合,观察反应。
-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4. 讨论和总结(10分钟)a.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b.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食物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c.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拓展活动(15分钟)a.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寻找更多的化学食物例子,并记录下来。
b.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小实验来探索化学食物的特性。
6. 作业(5分钟)a.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化学食物的短文,包括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感想。
教案评估:1. 实验记录和观察记录。
2. 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
3. 学生对化学食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或实验室,深入了解化学食物的生产过程。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化学食物实验,如食品中添加剂的检测等。
3.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食物相关的科学竞赛或展览。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学生接触有害物质。
食品化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1 主要内容1.1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1.2 食品的物质属性及物质系统1.3 食品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变化综述主要内容1.4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主要研究方法1.5 食品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及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3 本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2 重点及难点2.1 重点2.1.1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2.1.2 食品的物质属性及物质系统2.1.3 食品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变化综述2.2 难点2.2.1 食品的物质属性及物质系统2..2.2 食品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变化综述1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1.1 食品化学的概念食品化学: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体内生化过程、营养价值、安全性质及在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变化、变化本质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
简言之,食品化学即是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从分子水平认识食品的一门科学。
目的和意义: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为食品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和思维工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促进食品科学全面深入发展。
1.2 食品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2.1食品化学的主要学科分支1).按照研究范围:食品营养成分化学、食品色香味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有害成分化学2).按照食品物质类型: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油脂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维生素化学、食品矿物质元素化学、调味品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毒物化学、食品保健成分化学1.2.2食品化学研究的层次及主要任务1).认识各类食品成分:营养成分(水、糖、脂、氨基酸蛋白质多肽及酶、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及添加成分(调味品、香味、色素、加工辅料等),保健成分(多糖、食用纤维、蛋白质、黄酮类等)及以上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次生物质;2).对各类成份进行提取、分离,表征、各类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3).研究各类食品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贮藏、运销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及变化规律;4).研究食品成分的工艺学特性;1.2.3食品化学的学科特点1).以化学为基础,融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营养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医药学、毒理学、微生物学、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贮藏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2).从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物质、食品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加工特性、食品加工、储藏技术,其认识和说明问题最为深刻;3).研究过程需要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起点高;4).既有强烈的理论和基础研究色彩,也有浓厚的应用和开发背景;5).是食品科学的一门基础性、支柱学科。
初中化学食物的化学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食物的化学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食物是由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2. 掌握常见食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瓶、酒精灯、显微镜等;2. 实验材料:苹果、鸡蛋、牛奶、面粉、糖等;3. 教材资料:化学成分表、食物成分表等。
三、教学步骤:引入:通过观察一些常见食物,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是由什么组成的?除了营养成分外,还有哪些成分是构成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1. 讲解食物的化学成分:根据幻灯片展示,介绍食物的化学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并解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能量来源,提供身体所需的热量。
- 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单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 脂肪:是长期能量储备,对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等起重要作用。
- 维生素: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实现。
2. 实验验证食物成分: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个常见食物进行化学成分的验证。
步骤:(1)将食物样品研磨或切碎。
(2)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
(3)用滤纸过滤出纯净的液体,称为提取液。
(4)进行化学试验,如加入碘液检测淀粉、加入碱溶液检测蛋白质等。
3. 分析食物成分的重要性: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食物成分的重要性,比较各个成分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及作用。
可以使用化学成分表和食物成分表辅助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4. 学习食物成分的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前期讲解,总结归纳化学成分的分类,如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主要营养成分的分类等。
5. 解答学生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
四、拓展延伸:1. 设计实验:要求学生思考并设计新的实验,验证其他食物的化学成分,探索更多的食物成分及其作用。
2. 研究案例:指导学生选择一个食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展示研究结果。
食品化学课程设计
食品化学课程设计简介食品化学课程涵盖了许多与食品有关的科学知识,包括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和安全等方面。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主要关注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和反应。
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了解其在食品制备、保存和检测方面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描述食品成分和添加剂的化学性质;•理解食品加工中的化学反应;•理解和解释食品储存和保存条件;•学习食品中的化学考验和检测方法。
课程内容第一章食品成分的化学性质本章将介绍食品成分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学生将通过理论和实验学习如何分辨不同的食品成分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化学特性。
此外,还将介绍食品添加剂及其对食品的影响。
第二章食品加工中的化学反应本章将讨论在食品加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褐变、发霉、发酵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控制这些化学反应以保证食物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食品储存条件和保存技术。
第三章食品中的化学考验和检测方法本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品中的化学考验和检测方法,如pH测试、氧化还原酶检测、酸度检测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检测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和反应。
实验本门课程的实验旨在提供实践经验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验内容将包括食品成分和添加剂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和食品质量检测等。
以下是一些实验计划:•碘化物测定淀粉含量:学生将使用碘化物溶液测定食物中淀粉的含量。
•酸碱中和反应:学生将使用不同的酸和碱溶液进行酸碱中和反应,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影响因素。
•食物添加剂实验:学生将探究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对食品的影响和安全性。
考核考核方式将包括期末考试、平时考察和实验报告。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考察和实验报告各占15%。
结语食品化学非常广泛而复杂,本门课程只是简单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希望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提高对食品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与食品科学教案
化学与食品科学教案教案一:基础化学原理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引言食品科学是研究食品产生、加工、保存和消费的科学领域。
化学作为食品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解析食品的成分、性质和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本节将介绍如何将基础化学原理应用于食品科学中。
第二部分:食品成分分析2.1 食品的主要成分食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水等多种成分组成。
通过化学方法,可以测定食品中各成分的含量。
2.2 碳水化合物分析利用苏丹红、还原糖等试剂,可以检测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类型和含量。
2.3 脂肪分析可以通过酸值测定、皂化值测定等方法来分析食品中脂肪的含量和质量。
2.4 蛋白质分析可以利用生物学方法,如氨基酸分析、蛋白质含量测定等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
第三部分:食品性质研究3.1 pH值和酸碱度pH值反映了食品的酸碱度,可以通过酸碱度试剂和pH计测定食品的酸碱性。
3.2 漫反射和吸收光谱通过漫反射和吸收光谱的实验,可以研究食品的颜色、光泽和透明度等性质。
3.3 热值测定通过燃烧试验,可以测定食品的热值,即食品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
第四部分:食品变化过程控制4.1 采用防腐剂和抗氧化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能够延缓食品的腐败和氧化过程,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保持其营养成分。
4.2 采用调味品和增稠剂调味品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增稠剂可以调整食品的黏稠度和质地。
4.3 温度控制和冷冻技术通过控制温度和采用冷冻技术,可以延缓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保持食品的新鲜度。
第五部分:实验案例和讨论本节将介绍一些化学与食品科学的实验案例,并进行深入讨论,探讨食品科学中的化学原理和实际应用。
第六部分:总结化学原理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希望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食品制作和研究中。
教案二:化学反应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引言食品加工是指将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转化为可供人们食用的制品的过程。
化学与食品教案
化学与食品教案教案一: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引言:化学与食品息息相关。
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了解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性和健康影响。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探索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品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一、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1. 概述:碳水化合物是食物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2. 实验活动:通过酵母发酵实验观察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3. 拓展知识: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了解血糖调节的重要性。
二、食物中的脂肪1. 概述:脂肪是食物中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体温、保护内脏等功能。
2. 实验活动:通过酒精燃烧实验观察脂肪的热量释放。
3. 拓展知识:了解不同脂肪类型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脂肪摄入量。
三、食物中的蛋白质1. 概述: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同时也参与新陈代谢、免疫等功能。
2. 实验活动:通过生物蛋白质酶解实验观察蛋白质的分解。
3. 拓展知识:了解不同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引导学生合理摄入不同来源的蛋白质。
四、食物中的维生素与矿物质1. 概述:维生素与矿物质是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
2. 实验活动:通过颜色反应实验观察维生素的存在。
3. 拓展知识:了解不同维生素与矿物质的作用及缺乏症状。
五、食物添加剂与防腐剂1. 概述:食物添加剂与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起到改善食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的作用。
2. 实验活动:通过pH试纸测试食品添加剂的酸碱性。
3. 拓展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与防腐剂的安全性问题,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对食物与化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辨别能力。
希望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食品安全知识。
4. 能够运用食品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概述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2. 食品中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维生素、矿物质的分类和功能3.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用途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4.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污染的类型和来源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和认证5.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食品保存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食品营养强化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食品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实验实践:进行食品化学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器材:食品化学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授课,8次实验实践。
2. 授课安排:每次授课2课时,实验实践每次2课时。
3. 实验实践:安排在第4、8、12、16次授课后进行。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用途和安全性。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食品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的理解。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次授课:介绍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讲解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
4.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5. 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食品的组成和分类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来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脂肪的分类和营养价值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和食物来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食品中主要成分的作用和影响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2. 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食品化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程度3. 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性质和功能的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作用和使用原则的应用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科书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论文和食品化学资讯3. 实验材料:食品样品和实验试剂4.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和视频资料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食品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食品化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化学的重要性。
2. 课堂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食品化学的研究范畴。
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引导学生思考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
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练习给出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食品化学教案
篇一:食品化学参考教案《食品化学》教案轻工与农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编写说明教案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本门课程每次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2、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章、节或主题,有序的进行设计编排,并标以“*”和“#”符号以表示重点和难点。
4、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5、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6、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的教案应由导师审核。
7、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8、所有开课课程必须按此标准编写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主要内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1 相关概念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2 食品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食品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高中食品化学报告教案模板
高中食品化学报告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添加剂。
3. 掌握食品中化学成分和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
4. 提倡健康饮食,避免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
2. 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添加剂。
3. 食品中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4. 如何选择健康的食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内容呈现:介绍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讲解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添加剂。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食品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食品中的化学成分。
4.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食品中化学成分和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健康的食品。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食品化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倡健康饮食。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撰写食品化学报告或调查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四、教学资源:1. 相关教材和讲义。
2. 食品化学实验材料。
3. 视频资源或图片资料。
五、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
2. 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评分。
3. 作业完成情况评分。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食品化学讲座。
2. 组织参观食品生产厂家或实验室。
3. 主题班会或讲座。
这是一个简单的高中食品化学报告教案模板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
祝教学顺利!。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食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2. 学习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食品的化学变化等。
3. 食品保存的方法:低温保存、高温杀菌、干燥保存、腌制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鸡蛋、牛奶、面包、水果、蔬菜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烧杯、试管、滴定管、pH计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面包、水果等。
(2) 采用滴定法测定样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2. 实验二: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鸡蛋、牛奶等。
(2)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3. 实验三: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肉类、植物油等。
(2) 采用酸价法或皂化法测定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4. 实验四: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水果、蔬菜等。
(2) 采用碘量法测定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5. 实验五:食品中矿物质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面包、牛奶等。
(2)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矿物质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报告要求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3. 实验报告要求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六、实验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检测1. 实验目的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限量标准。
学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2. 实验原理食品添加剂包括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香料等,它们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
但过量使用对人体有害,需掌握其检测方法。
食品化学教案25页word文档
绪论
绪论教学方案(2学时)
第一章水分(6学时)
1 水的结构、功能、性质及存在状态教学方案(2学时)
2 水分活度和等温吸湿曲线教学方案(2.5学时)
3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教学方案(1.5学时)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10学时)1 碳水化合物引论教学方案(1.5学时)
2 单糖、低聚糖和糖苷的结构与功能教学方案(2.5学时)
3 单糖、低聚糖的物理性质在食品中的应用教学方案(2学时)
4 单糖、低聚糖的化学性质在食品中的应用教学方案(2学时)
5 多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教学方案(2学时)
第三章脂类化合物(10学时)1 脂类化合物的一般概念教学方案(2学时)
2 油脂的物理性质教学方案(2学时)
3 油脂的化学性质(一)教学方案(2学时)
4 油脂的化学性质(二)教学方案(2学时)
5 油脂的加工化学教学方案(2学时)
第四章蛋白质(8学时)1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教学方案(2学时)
2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二)教学方案(2学时)
3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三)教学方案(2学时)
4 食品加工中蛋白质的变化教学方案(2学时)
第五章维生素和矿物质(2学时)1 维生素和矿物质教学方案(2学时)
第六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4学时)1 卟啉类色素教学方案(2学时)
2 类胡萝卜素、多酚色素教学方案(2学时)
第七章风味化学(一)(气味)(3学时)1 风味化学(一)(气味)教学方案(3学时)
第八章风味化学(二)(滋味)(3学时)1 风味化学(二)(滋味)教学方案(3学时)
第九章食品的褐变(6学时)1 食品的酶促褐变教学方案(3学时)
2 食品的非酶褐变教学方案(3学时)。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食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2)掌握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3)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和安全性;(4)熟悉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2. 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2)能够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3)能够分析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食品安全的重视;(2)培养对食品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食品的组成和结构(1)碳水化合物;(2)蛋白质;(3)脂肪;(4)维生素;(5)矿物质。
2. 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3)脂肪的消化吸收;(4)维生素的功能;(5)矿物质的功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3. 小组讨论法:讨论食品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食品安全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和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
2. 课件:食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3. 案例资料: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食品腐败变质的案例。
4. 网络资源:有关食品化学和食品安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闻报道。
六、教学内容3.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1)防腐剂;(2)色素;(3)香料;(4)乳化剂;(5)营养强化剂。
4.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1)食品添加剂的毒性;(2)食品添加剂的法规和标准;(3)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过量使用。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过量使用的实例。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2. 学习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 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 食品化学反应:淀粉的水解、蛋白质的变性、脂肪的氧化等。
3.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安全性:防腐剂、色素、调味剂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面粉、鸡蛋、牛奶、食盐、糖、食用油等。
2. 实验仪器:天平、烧杯、试管、量筒、滴定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淀粉的水解a. 取一定量的小麦面粉,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b. 加热搅拌后的混合物,观察其糊化现象。
c. 用滴定管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
2. 实验二:蛋白质的变性a. 取一定量的鸡蛋清,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b. 加热搅拌后的混合物,观察其变性现象。
c. 用显微镜观察蛋白质颗粒的变化。
3. 实验三:脂肪的氧化a. 取一定量的食用油,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
b. 加热食用油,观察其氧化程度。
c. 品尝实验前后的食用油,评价其风味变化。
4. 实验四:食品添加剂的应用a. 制作饼干或蛋糕,添加适量的防腐剂、色素、调味剂等。
b. 观察添加不同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变化。
c. 品尝实验前后的食品,评价其口感、色泽等变化。
5. 实验五:矿物质的检测a. 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加入适量的酸溶液,加热。
b. 用滴定管滴加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判断矿物质的存在。
c. 计算样品中矿物质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淀粉的水解观察到加热后混合物糊化,滴定管滴加碘液后颜色变深,说明淀粉发生了水解。
分析:淀粉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糊化,滴定管滴加碘液后颜色变深,说明淀粉被水解成了糖类。
2. 实验二:蛋白质的变性观察到加热后混合物出现白色固体,显微镜下观察到蛋白质颗粒变大。
分析: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变性,形成了白色固体,显微镜下观察到蛋白质颗粒变大。
厨房化学教案
厨房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厨房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厨房中常见的化学原理和反应。
2. 掌握厨房中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厨房中的化学原理:a. 食物烹饪中的化学反应,如蛋白质的变性、淀粉的糊化等。
b. 食品的酸碱性和pH值的测定。
c. 食品中的氧化反应和抗氧化剂的作用。
d. 食品中的酵母发酵和面团发酵的化学原理。
2. 厨房化学实验:a. 实验1: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测定。
b. 实验2:食品的氧化反应实验。
c. 实验3:面团发酵实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些厨房中的常见食材,引发学生对厨房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介绍厨房中的化学原理,包括食物烹饪中的化学反应、食品的酸碱性和pH 值、食品的氧化反应以及酵母发酵的化学原理。
3. 讲解厨房中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巧,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演示:4. 进行实验1: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测定。
通过加入酸碱溶液,观察颜色变化或气体产生,并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5. 进行实验2:食品的氧化反应实验。
将切好的水果或蔬菜暴露在空气中,观察颜色变化,并讨论抗氧化剂的作用。
6. 进行实验3:面团发酵实验。
将面粉、水和酵母混合,观察面团的发酵过程,并讨论酵母的作用机制。
实验操作:7.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实验2和实验3的操作,老师进行指导和监督。
实验总结:8.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化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厨房中的化学原理或实验,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实验报告。
教学评价:10.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包括实验过程中的技巧和安全意识。
1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拓展活动:12. 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企业或实验室,了解更多与厨房化学相关的实际应用。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3.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4. 学会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食品化学的定义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营养成分、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等。
2. 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水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加热、冷却、干燥等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作用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4. 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食品污染的类型及其来源食品中毒物的迁移和转化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5. 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食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品成分及其作用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化学实验,观察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2. 课件:食品化学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品成分等图片和视频。
3.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4. 网络资源:相关食品化学研究的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观察结果、分析讨论等。
3. 期末考试:食品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报告: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分析。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
3.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目录课时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4课时第五章4课时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4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第一章:食品化学概述1.1 食品化学的定义1.2 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1.3 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第二章:食品组成与结构2.1 食品中的基本组成成分2.2 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2.3 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章: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3.1 食品的热稳定性3.2 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影响因素3.3 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第四章:食品的储存与保鲜4.1 食品储存的基本原理4.2 食品保鲜方法与技术4.3 食品储存中的质量变化与安全问题第五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5.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5.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5.3 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作用5.4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定义与分类5.5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第六章:食品中的有害物质6.1 食品污染的类型与来源6.2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6.3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6.4 食品中的毒素与微生物污染第七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7.1 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7.2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7.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7.4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第八章:食品化学分析方法8.1 食品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8.2 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析8.3 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分析8.4 现代食品化学分析技术第九章:食品营养学9.1 营养素的分类与功能9.2 膳食结构与营养均衡9.3 特殊人群的饮食与营养9.4 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干预第十章: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1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2 食品包装与防腐技术10.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0.4 食品化学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应用10.5 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未来发展中的潜在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食品化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
二、食品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掌握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三、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难点解析:了解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化学》教案.doc
《食品化学》教案第2次课2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水和冰的物理特性第三节水和冰的结构第四节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水和冰的物理常数及结构、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及功用掌握水与溶质中的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水与溶质中的相互作用四、主要参考资料《食品化学》,王璋、许时婴、汤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3;《食品化学》,谢笔钧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6;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导手段:PPT板书:板书+多媒体第一节概述一、水在人体内的作用1、构成机体组织2、维持生命活动3、调节代谢过程二、水在食品中的作用1、构成大多数食品的主要组分,不同的食品含水量不同2、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水起着重要作用。
水的含量、分布和取向不仅对食品的结构、外观、质地、风味、新鲜程度和腐败变质的敏感性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对生物组织的生命过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水和冰的物理性质同与水具有相似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原子成分的分子比较(CH4、NH3、HF、H2S、H2Se、H2Te)等比较,水具有正常的黏度密度较低冰的熔点、水的沸点、介电常数、表面张力、比热容和相变热等物理常数异常高。
水在结晶时显示异常的膨胀特性(冰密度<水密度)水的热导值>其他液态物质冰的热导值略大于非金属固体0℃时,冰的热导值约为同一温度下水的4倍→冰的热能传导速率比生物组织中非流动的水快得多→→→冰的热扩散速率为水的9倍→→→生物组织的冷冻速率>解冻速率。
水和冰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原因:水分子特殊的结构及水分子之间作用特殊性所致。
介电常数又叫介质常数,介电系数或电容率,它是表示绝缘能力特性的一个系数,以字母ε表示,单位为法/米。
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产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原外加电场(真空中)与最终介质中电场比值即为介电常数(permittivity),又称诱电率.如果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放在电场中,场的强度会在电介质内有可观的下降。
食品化学教案模板及范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 学会分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食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技巧。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食品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高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认识。
## 教学重难点1. 重点:- 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
2. 难点:- 实验操作中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不同食品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
## 教学用具- 实验室设备:天平、量筒、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 实验材料:食品样品(如面粉、糖、盐、肉类等)、化学试剂、指示剂等。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以日常生活实例引入食品化学的概念,如食品保存、烹饪过程中的变化等。
-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食品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 提出对食品化学的兴趣。
###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教师活动:- 讲解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 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如发酵、熟成、腌制等。
学生活动:- 记录笔记。
- 思考并提问。
###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食品化学实验,如检测面粉中的淀粉、观察糖的溶解过程等。
-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 第四环节:讨论与总结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的化学反应。
- 总结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活动:- 分享实验心得,提出问题。
- 总结所学知识。
## 课后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 阅读相关食品化学的科普文章,了解食品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化学》教案轻工与农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编写说明教案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本门课程每次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2、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章、节或主题,有序的进行设计编排,并标以“*”和“#”符号以表示重点和难点。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指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
教学手段指板书、多媒体、网络、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4、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5、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6、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的教案应由导师审核。
7、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8、所有开课课程必须按此标准编写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主要内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1 相关概念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营养素: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有40~50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从化学性质分为6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目前也有人提出将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素。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2 食品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食品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
3 食品化学的分支食品成分化学:研究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等。
食品分析化学:研究食品成分分析和食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食品的生理变化。
与普通生物化学不同食品生物化学关注的对象是死的或将要死的生物材料。
食品工艺化学:研究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食品功能化学:研究食物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食品风味化学: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消失及食品风味成分的化学。
1.2 食品化学的性质和范畴食品化学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性质、营养与功能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储藏、加工和运销中的变化,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材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发展性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的主要范围,食品化学主要包括食品营养化学、食品色家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和食品有害成分化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物质分类,食品化学主要包括: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油脂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化学、食品矿质元素化学、调味品化学、食品香味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毒物化学、食品保健成分化学。
另外,在食用水质处理、食品生产环境保护、食用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农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食品加工、包装和储藏、食品工程等领域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其他化学内容。
作为一种横跨诸多种学科的发展性新兴学科,食品化学依托、吸收、融汇、应用和发展着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储藏加工学等学科,从特有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研究食品物质的化学组成;探索食品物质的组织结构、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食品化学成分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功能性质和食用安全性质,认识从原料经过储藏加工直到食品的过程中物质发生的种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如形态变化、组织变化、分子结构变化、组成变化、生理生化变化、色香味变化、质地变化及营养成分变化等);揭示食品质量受原料类别、原料固有特性、产前产后处理、原料储藏技术、食品配方、加工工艺和设备、产品包装和种种环境因素影响的本质,从而形成了食品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食品的物质体系十分复杂,食品化学家首先注重食品中且大而广的代表性物质和它们的物性,注重对物性影响重大和代表性强的物质结构,注重普遍发生、影响重大和代表性强的变化。
针对这一系列代表,在考虑食品储藏和加工的实际条件的前提下,经过化简、模拟、分析、综合等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找出结构和物性的关系、变化的途径或反应的机理和影响物性发挥及变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或条件。
然后依据这类研究中形成的思路、学说、理论和方法,结合食品中更实际的情况,更全面、更综合和更具体地研究真实食品的化学。
经过多年的努力,食品中大多数物质、它们的结构、它们的功能性质、它们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储藏加工和环境条件对它们的影响业已初步探明。
食品化学正朝着深化认识、加强理论、探索调控机制、提高预测食品质量变化能力、利用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新技术改造和创造食品物质的更广阔的领域进军。
1.3 食品化学的历史食品化学的起源还不太清楚,它完整的历史尚未有恰当的分析和记载,这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食品化学直到20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直是与没有详尽的文献记载的农业化学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尽管如此,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已足以正确地了解与食品相关的某些值得注意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以及l 9世纪早期以来在食品供应的质量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尽管食品化学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根据我们目前的判断,那些最主要的发现始于18世纪末期。
第一阶段早期食品化学(20世纪50年代以前)天然动植物特征成分分离和分析阶段在1780~1850年期间,一些著名的化学家获得了重大发现,其中不少是与食品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在舍勒(Scheele)、拉瓦锡(Lavoisier)、德-索绪尔(de Saussure)、盖-吕萨克(Gay-Lussac)、泰纳尔(Thenard)、戴维(Davy)、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Jons Jakob Berzelius)、汤姆逊(Thomson)、李比希、博蒙特(Beaumont)、(Justus Liebig)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现代食品化学的起源。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科学家最著名的发现与食品化学的联系很少,他们是否真的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食品化学的起源有关系。
虽然普遍认为将早期的科学家们分为化学家、细菌学家或食品化学家是很困难的,但是确定某个科学家是否在某个科学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却是比较容易的。
下述的一些简单例子充分地证实了这些科学家中的大多数人实际上曾对食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确实在食品化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根本性的重要发现,他们在食品化学的历史记载中的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瑞典药剂师舍勒(Carl Wilhelm Scheee,1742~1786)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他曾发现了氯、丙三醇和氧(比普利斯特里Priestly早3年,但是未发表),这一点已广为人知,除此之外,他还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1780年),利用乳酸的氧化作用制得了粘酸(1780年),设计了一个利用加热保存醋的方法(1782年,这在艾佩尔Appert的“发现”之前),从柠檬汁(1784年)和酷粟(1785年)中分离出拧檬酸,从苹果中分离出苹果酸(1785年)。
并且检验了20种普通水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酿。
他从植物和动物材料中分离各种新的化合物助工作被认为是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精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rent Lavoisier,1743~1794)第一个测定了乙醇的元素组成(1784年),并发表了第以篇关于水果中含有机酸的论文。
英国化学家戴维(Humphey Davy,1778~1829)在1807与1808年分离出元素钾、钠、钡、铝、钙和镁。
他对农业和食品化学方面的贡献大都是通过他在农业化学方面的著作提供的,其中的第一个版本(1813年)是《农业化学原理》,他曾作为农业部的一门课程。
他的著作将当时已有的知识加以组织和阐述。
他在第一版中指出:“植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能分解成一些元素,它们是被用作食品还是被用来制作艺术品就取决于这些元素的组合排列,这些元素可以从植物的机体部分或者从它们所含的汁液中产生,而研究这些物质的特性则是农业化学的一个基本部分。
他在第五版中指出,植物通常仅由7或8种元素组成,最基本的植物物质是由氢、碳和氧按不同的比例所组成。
在一般悄况下,这些元素是单独存在的,而在少数情况它们还与氮相结合。
法国化学家谢福瑞(Michel Eugene Cheveraul,1786~1889)在名为《关于有机分析及其应用的一般论述》一书中列举了当时已知的存在于有机物质中的元素(氧、氯、碘、氮、硫、磷、碳、硅、氢、铝、镁、钙、钠、钾、锰和铁)。
并汇集了当时可采用的有机分析方法。
(1)用中性溶剂萃取,例如水、酒精或含水乙醚;(2)缓慢蒸馏或分馏;(3)蒸汽蒸馏;(4)将物质通过被加热到白炽状态的管子;(5)用氧来分析。
李比希(Justus V on Liebig,1803-1873)提出将食品分为含氮的(植物纤维,酪蛋白等)和不含氮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并与1847年出版了《食品化学的研究》,这是第一本有关食品化学方面的书,但此时认为建立食品化学的学科。
在18世纪,食品掺假事件在欧洲时有发生,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可靠的食品检验方法,这无疑对普通分折化学和食品检验方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1820~1850年期间,化学和食品化学开始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
在许多大学中建立了化学研究实验室和创立了新的化学研究杂志,推动厂化学和食品化学的发展。
从此,食品化学发展的步伐更快。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各国相继颁布了关于禁止食品掺假的法规,并建立了相庇的检验机构和制定出严格的检验方法,从而使食品掺假逐渐得到控制。
到50年代末,食品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